蒙古长调

合集下载

草原瑰宝——蒙古长调

草原瑰宝——蒙古长调

草原瑰宝——蒙古长调【摘要】蒙古长调是属于草原的独特瑰宝,更是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财富,文章简述了蒙古长调的起源、分布、发展及传承,期望能够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使蒙古长调艺术能够久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关键词】蒙古长调;形成;发展;传承蒙古民族世代以草原为家,生存环境和民族风貌造就了他们坚韧、豪迈、热情的性格,歌声更是陪伴着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述说着他们的深情,述说着草原上动人的故事。

蒙古长调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如今依然回响在中国大地,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亦是广为人知。

1.长调的起源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

“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

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

长调除了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悠远之意。

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蒙古族的祖先由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逐渐由狩猎转变为畜牧,长调这种歌曲形式也渐渐产生发展起来。

在很长一段的历史时间内长调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并对蒙古族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调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草原生活,几乎涵盖了草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对自然的赞颂: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得蒙古人对大自然的变化体验最为深刻,面对着茫茫的草原、壮阔的山河会心生崇敬,四季更迭时光易逝会感悟珍惜光阴;又如对亲朋的浓厚感情:婚丧嫁娶、朋友往来,或开怀或忧伤或期待或彷徨,这些情绪都可以用歌曲表达出来;再如对牲灵的咏叹:这点可以从蒙古人对马的热爱上充分的体现出来。

马对蒙古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可以借助生活生产的工具,更是一生的朋友,是最忠实可靠的生活伴侣。

在长调中以马为名的歌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其他如历史典故、风俗礼仪、道德信条等内容也经常在长调歌曲中出现。

可以说长调是一部草原教科书,世世代代传承着草原文明,传播着草原文化。

2.长调的特色与风格区长调豪放又不失细腻,字少腔长,宜于叙事,旋律悠长、徐缓,主要形式“密—疏—更密—疏”,一般情况下,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由于节奏自由,长调所表达的情感也呈现多样化,欢快、舒坦甚至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这在其他民族民歌中很难找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PPT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PPT


进入现代后,以放牧为生的生活方式逐渐地被改变,哺育 列 了无数代长调歌手的草原文化环境正一点点消失,这都给
蒙古长调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危机,一些曾经繁荣的部落
长调已基本失传。
05 蒙古族长调传承保护
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与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蒙古族人们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长调民歌传播范围空间逐渐缩小。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
长调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 界 的 瑰 宝
目录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02 蒙古族长调发展历史


03 蒙古族长调艺术特色


04 蒙古族长调形态特征 05 蒙古族长调传承保护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 简介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以独特的方式演唱者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物质、社会、精神民俗 文化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都得到了体现,表现出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风格。
感谢观看
饰音的旋律构成,音调高亢,音域宽

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

节奏自由而悠长。
03 蒙古族长调艺术特色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
连,体现的是蒙古族延续生活方式。

遗 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
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

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01 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非 蒙古族长调民歌承载着的是蒙古民族的历史,更是蒙古

蒙古长调在哪些地方流传

蒙古长调在哪些地方流传

呼伦贝尔长调位于内蒙古最东部的呼伦贝尔,地貌分为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山地、河谷平原低地三个部分。

这里居住着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其中,蒙古族主要由巴尔虎、布里亚特两个部落构成,他们主要分布在巴尔虎草原上。

巴尔虎人的音乐生活中,长调占据主要地位。

巴尔虎长调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唱法自成体系,风格辽阔舒展,挺拔壮美。

代表性曲目有“巴尔虎三褐色”──《褐色的麻雀》(又称《巴彦巴尔虎的守夜人》)、《褐色的雄鹰》、《三岁的褐色马》,因歌名均含“褐色”而得名。

科尔沁长调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属部,曾居住在今呼伦贝尔草原,清初开始经过多次迁移,其主体部分迁至嫩江流域及以西的科尔沁草原,编为十个旗,号称“嫩科尔沁”。

目前,通辽市、兴安盟是科尔沁部主要聚居地。

清朝中叶以来,随着大量汉族农民涌入科尔沁地区,蒙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原住科尔沁人逐渐接受了农耕文化,他们筑室而居,耕种农作。

在科尔沁民间音乐中出现了长篇叙事民歌、乌力格尔(蒙古说书)、好来宝、合奏乐、四胡音乐等新的体裁,而长调民歌、英雄史诗等传统体裁逐渐衰微。

时至今日,科尔沁南部、中部许多地区长调民歌已经消亡,而只有在扎鲁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北部的草原地区仍有长调民歌在流传。

科尔沁长调民歌深沉悠远,富有张力,曲目蕴藏丰富、体裁题材多样,唱法自成体系,是蒙古族长调中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之一。

代表性曲目有《巴彦查干》、《金泉》、《巴彦通拉嘎》等。

昭乌达长调位于内蒙古中东南部的赤峰市是目前昭乌达长调的主要流传地。

这里有巴林、阿鲁科尔沁、翁牛特、敖汉、喀喇沁、克什克腾等部落,而且这些部落的音乐文化因地因时而呈现出地区和部落的鲜明差异。

就长调而言,南部喀喇沁、敖汉等地以农耕为主,长调民歌活态传承基本消失;北部的克什克腾、阿鲁科尔沁、巴林则是昭乌达长调主要流传地。

而昭乌达长调亦明显地分化出巴林──阿鲁科尔沁和克什克腾两个支脉。

蒙古民歌长短调 碧草蓝天醉琴音——简述蒙古民歌的艺术特点

蒙古民歌长短调 碧草蓝天醉琴音——简述蒙古民歌的艺术特点
一、蒙古“长调” “长调”蒙古语为“乌日汀哆”,乌日汀是长久、永恒的意思, 哆是歌,汉语直译为“长调歌”。蒙古族长调民歌历史悠久,在蒙 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歌词大多是描写草原、骏马,蓝天、湖 泊等自然感悟,分为“礼仪歌”和“牧歌”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礼仪歌”多在传统节日及婚庆场合演唱,歌唱爱情、赞美英雄。 “牧歌”状物抒情、歌唱家乡、描述生活,多在游牧和搬迁过程中演唱。 蒙古人民用演唱的方式表达对历史文化,道德习俗、哲学艺术的思 索和感悟。 蒙古“长调”歌曲的总体特点是:旋律舒缓意境悠长,叙事抒 情自然奔放、歌词字数少长声多、情感热烈高亢,声音雄厉嘹亮。 在演唱中使用了大量的假声和装饰音,使音域宽广气势连贯,旋律 起伏节奏变化丰富。 蒙古“长调”歌词常用两行为一段,在不同韵部上反复叠唱, 除了歌曲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外,还有一种独特的发音技巧, 能产生类似颤音的“波折音”,蒙古语称之为“诺古拉”,是形成 蒙古长调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长调”歌曲结尾处常用“嗒咿”、 “咿吆”等衬音,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形成了情景交融、天 人合一的意境和神韵,突显了蒙古长调的音乐美学价值。 长调民歌的流行歌曲有《思乡曲》、《辽阔草原》、《富饶辽 阔的阿拉善》等,六十年代创作的《走向这高高的兴安岭》和大型 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都是蒙古长调的经典力作。 二、蒙古“短调” 蒙古“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河套平原,那里是半 农半牧区域,歌曲创作融合了汉族民歌的因素,篇幅短小节奏整齐, 曲调鲜明紧凑,装饰音少,适合即兴演唱。由于短调民歌音域相对 要窄,节奏固定、简单易学,所以老少皆宜,深受群众喜爱广泛传唱。 短调民歌又叫:爬山调,山曲儿,很多歌曲是用汉语演唱的。 蒙古“短调”民歌的歌词简单,创作取材广泛,一般两行一段, 由押韵的两句或四句式组成,节拍相对固定,在不同音部上反复叠唱, 灵活性很强。歌词内容几乎涉及蒙古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婚

蒙古长调的名词解释

蒙古长调的名词解释

蒙古长调的名词解释蒙古长调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源于蒙古地区的民间歌曲。

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长调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国内外都有着一大批的忠实拥趸。

蒙古长调隶属于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曲艺”类别,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技巧而闻名。

它通常由一个人独立表演,表演者通常身穿传统的蒙古服饰,手持琴弦乐器马头琵琶。

表演者通过马头琵琶的弹奏,结合声乐的演唱,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传达给观众。

蒙古长调的演唱方式独特而独具魅力。

表演者通过不同的音调、音符和音节的变化,构建了独特的旋律体系。

这种旋律体系通常具有独特的音高和音色,使得蒙古长调在演唱过程中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蒙古长调通常以叙事为主题,内容涉及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爱情故事等。

通过音乐和歌唱,表演者能够生动地再现故事中的场景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和背后的文化价值。

蒙古长调的演唱技巧独特而复杂,需要表演者具备出色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首先,表演者需要掌握独特的音调和咬字技巧,以准确地表达旋律和歌词的情感。

其次,表演者还需要通过呼吸和发声的控制,准确地掌握节奏和力度。

最后,表演者还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以及琴弦乐器的演奏,增强演唱的艺术效果。

蒙古长调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凝聚了蒙古地区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不仅在民间广泛传承,也得到了专业音乐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

蒙古长调的独特艺术形式和深刻内涵,使其成为了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蒙古长调的魅力还在于其对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通过歌唱和音乐的表达,蒙古长调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引发思考和共鸣。

它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辛酸和激情,感受到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包容。

同时,蒙古长调也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勇气和力量,带给人们生活中的积极正面的能量。

在现代社会中,蒙古长调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四——蒙古长调

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四——蒙古长调

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四——蒙古长调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

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11月28日,文化部长孙家正表示:中国和蒙古国共同将“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未来的10年里,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协调采取保护措施,把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孙家正指出,尽管中国和蒙古国根据本国实际,对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调民歌整体衰微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

对长调民歌所采取的局部、分割或零散的保护方式远远不能应对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与冲击。

中国方面提出了与蒙古国联合,共同将蒙古族长调民歌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蒙古国政府积极回应了中国方面的建议。

中蒙两国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就联合申报事宜,进行了多次不同层次的沟通、协商、考察以及联合文本的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终于在联合国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繁重而紧张的申报工作。

孙家正表示,今后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田野调查、研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密切和有效的联合行动。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

蒙古长调朗诵稿子

蒙古长调朗诵稿子

蒙古长调朗诵稿子
蒙古长调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声乐形式,常用于朗诵、歌唱、演说
等各种文艺表演。

在蒙古,这种声乐形式被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一,被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蒙古长调以其特有的节奏、音调、韵律和情感表达方式而闻名,
它的特点是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听众可以深刻感受到表
演者的情感内涵。

不同于其它声乐形式,蒙古长调采用了一些独特的
表现手法,例如颤音、润音、咽音、假音、吸气、压颤等,使得表演
者的嗓音能够产生更为高亢、激越的效果。

蒙古长调从它的表演方式可以分为单人演唱和合唱,从其来源可
以分为蒙古族、满族、阿尔泰族等,从其歌曲内容可以分为歌颂祖国、赞颂英雄、抒发爱情等。

文艺表演使用蒙古长调时,不仅能够吸引大
量观众、蓬勃发展,并且还能体现出蒙古族民众的文化特点,增加民
族文化自信心。

蒙古长调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着崇高的地位,从它的传承、
演唱史中,可以看出蒙古长调地位与历史影响力的重要性。

同时,作
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之一,它也提供了很多学术研究价值,为后人留
下了丰富的音乐文献。

长调名词解释

长调名词解释

长调名词解释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属于草原牧歌类型,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

人称“道吉卓德”:汉语意思为创始者或领唱者。

歌手都必须是博尔济吉特氏。

他们没有特殊的服装要求,一般都穿长袍。

扎木年与胡尔年是蒙古人传统的说唱艺术。

巴尔虎草原上的博古克是蒙古说唱艺术的代表。

其形式由某个专门从事这种艺术的人来完成。

这种演唱方式虽然可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但却因缺乏宣传教育作用而没有很好地推广开来。

一年一度的乌兰牧骑艺术节上,来自各旗县区的蒙古族歌手争相献艺,这些代表着蒙古族音乐最高水平的演员们,以嘹亮的歌声、动听的琴声、优美的舞姿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成功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民歌节,集中展示了全国民歌的魅力和风采。

在内蒙古新一届党委政府的关心下,经过各级民族文化工作者不懈努力,蒙古族传统音乐已成为我区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无穷魅力。

蒙古长调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素有“草原之魂”的美誉。

从2007年起,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三届“草原上的歌唱家”大赛,使“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真正唱响了大江南北。

玛依拉的演唱大多用蒙语演唱,内容多为描写爱情、赞美家乡、祝福亲人等。

大都是在户外即兴表演,不化妆、不做道具。

演唱者身着艳丽的蒙古袍,怀抱七弦琴,头顶飘带,踏着马头琴声的节拍边走边唱。

玛依拉的歌词全部押韵,歌词长短随歌曲而定,短则三、四句,长则十多句,一般由两个人对唱,也有一人领唱众人合的,场面热烈火爆。

在每个礼拜五下午的时候,内蒙古人都会从城市赶往乡村。

他们成群结队的来到一片绿油油的田野里,放眼望去,天地间铺满了耀眼的黄,它们比任何时候都要壮观。

这是阿爸的杰作,阿爸在他们小的时候就经常带着他们来到这儿,指导他们演出,让他们去感受那美妙的音符。

他们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当他们熟悉之后,便立刻把节奏加快,越来越快,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欢快的旋律。

蒙古长调民歌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蒙古长调民歌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蒙古长调民歌的形成、发展及特点2019-03-31摘要:长调民歌是蒙古族⾳乐风格的典型代表。

公元七、⼋世纪,蒙古先民⾛出了额尔古纳河,来到蒙古⾼原。

他们基本上放弃了以狩猎为主的⽣产⽅式,⽽改变成以畜牧业为主,随之代表游牧⽣活的牧歌题材长调产⽣了。

蒙古族长调民歌⽓息宽⼴,是较长篇幅的深沉情歌。

它不但在长⾳的演唱上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的颤⾳,⽽且演唱者需要拥有宽⼴的⾳域,还要灵活掌握长调民歌的共鸣、节奏等演唱特点。

关键词:⾳乐艺术;艺术作品;蒙古民歌;长调;诺古拉;共鸣;节拍;节奏;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60 ⽂献标识码:A⼀、蒙古长调民歌的形成在蒙语中,长调被称为“乌⽇图边”,意长歌,它除了拥有曲调⾼亢悠扬的特点之外,还拥有遥远的历史,在公元1206年,蒙古部⾸领铁⽊真统⼀蒙古,将领⼟从⼤兴安岭深林地带扩充到⼴阔的草原,使蒙古部落由深林狩猎民族转变为草原游牧民族。

⽣活在美丽的⼤草原上,蓝天、⽩云、骏马、⽺群,陪伴着草原牧民⼀年⼜⼀年。

在长期的游牧⽣活中,蒙古族⼈民以草原⼈特有语⾔述说着蒙古民族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对⼤⾃然的崇尚。

创造了⾼亢悠远、舒缓⾃如、连绵起伏、⾳域宽⼴的蒙古长调民歌。

⼆、蒙古长调民歌的发展蒙古从早期奴⾪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开始从事畜牧业。

由狩猎到游牧⽣产⽅式的变化,⾳乐风格也以短调为基础,逐步向长调发展。

原来⼀些古⽼的⾳乐,如狩猎歌舞、萨满教歌舞被⾼亢悠远、反映蒙古牧民⽣活的蒙古长调所代替。

草原牧民将蒙古长调称为牧歌。

千百年来,蒙古⼈民过着“还⽔草⽽迁徙”的游牧⽣活。

最后,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长调占据了蒙古族民歌的主导地位。

独特的草原的草⾹,与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野花芬芳的空⽓,给了草原⼉⼥纯净真诚的⼼灵。

长调是蒙古歌曲,在⼴阔的草原,牧民们⽤长调赞美⽣活、草原和表达情感。

蓝天、⽩云、⽺群、奔驰的骏马,翱翔的雄鹰在长调的歌声中。

听⼀曲牧歌,就像站在辽阔⽆边的草原,渴望⾃然美丽的画卷,草原牧民称它是与⾃然的完美统⼀。

蒙古长调观后感

蒙古长调观后感

蒙古长调观后感引言近日参观了蒙古长调,触动颇深。

蒙古长调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通过观赏蒙古长调的表演,我对蒙古族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体验到了其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我对蒙古长调的观后感。

蒙古长调的历史和传统蒙古长调源于蒙古族的牧民生活,起源于古代民族的经验和智慧。

作为一种传统的口头艺术形式,蒙古长调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维。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蒙古人民对自然、生活和命运的思考和寄托。

蒙古长调的传统形式持续了几个世纪。

在漫长的历史中,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宫廷音乐,受到贵族和皇帝的喜爱。

而到了现代,蒙古长调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财富。

蒙古长调的音乐形式蒙古长调的音乐形式独树一帜,独具特色。

它以独特的旋律和复杂的曲调著称。

蒙古长调的音乐结构通常包括四个部分:起股、中股、落股和尾股。

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旋律和表达方式,通过叠加和变化展示出蒙古长调独特的韵律和音乐性。

蒙古长调的音乐语言极其独特,通过细腻的音乐表达情感、描绘景色和表现人物。

无需语言文字,蒙古长调就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纯粹的情感和美感。

蒙古长调的文化魅力蒙古长调所展示的文化魅力令人陶醉。

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观赏蒙古长调的表演,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深情厚意。

长调中经常描绘大草原的壮丽景色、牛羊的奔跑和飞瀑的激流,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长调也展现了蒙古人民的情感和日常生活,例如牧民的辛勤劳动、家庭的温馨和友情的珍贵。

蒙古长调还体现了蒙古族文化的传统价值观。

歌曲中常常表达出对家国的深情厚意、对友情的忠诚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每一个音符和歌词之中,让人们对蒙古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蒙古长调的当代意义蒙古长调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蒙古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试论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试论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试论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摘要:本文阐述了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主要从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和蒙古长调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突出了长调民歌是一种艺术文化的品牌,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具有浓重的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

关键词:蒙古长调音乐风格节奏调试蒙古长调,是蒙古族人民内心情感和生活的完美结合体,作为游牧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其壮美的情感表露、高亢粗犷的音调、悠长且富有装饰性的旋律以及独具魅力的节奏型和句式特征造就了蒙古长调具有特定地域的民俗民风以及独特的音乐特色。

本文针对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特点做了一些粗浅的阐述。

一、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蒙古族长调与蒙古族的历史、蒙古族人们的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所以要想充分掌握蒙古长调音乐的风格的话,需要对蒙古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及长调的产生与形成作基本的了解。

蒙古族由于历史的变迁,生产方式由狩猎变为畜牧,从而诱导了蒙古长调的产生,逐步发展并替代狩猎歌曲,占据主导地位。

长调民歌是最能够突出蒙古族人民游牧生活特质的艺术形式。

1.蒙古长调的题材特征长调歌曲将草原的风光、英雄的功绩、家乡思情、牧场的欢乐、牛羊的肥美、骏马的剽悍、爱情的甜蜜、婚礼的喜悦,生活的美满全部囊括。

下文就以较常见的几种题材为例:牧歌,如作品《辽阔的草原》、《走马》等这类赞美牛羊肥壮、骏马剽悍、歌唱草原和牧场的歌曲,意境悠远,节奏悠长舒缓,旋律宽阔,气势磅礴。

赞歌,这类歌曲赞颂的对象有《圣主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颂歌》这类赞颂领袖的,也有《辽阔富饶的阿拉善》、《金泉》、《乌拉盖河》这类赞颂家园故乡秀美山川的,还有《班禅庙》这类赞颂古刹寺庙的。

情歌,在长调的所有歌曲中占较大数量,歌曲讲述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相思之苦,曲调婉转优美,内涵淳朴,歌声动听。

例如作品《小黑马》。

婚礼歌,顾名思义是在结婚仪式上演唱的歌曲,它属于风俗性歌曲这一体裁范围。

婚礼歌所涵盖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迎宾曲、敬酒歌、婚礼舞曲、哭嫁曲、抢羊拐歌和送宾曲等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套曲形式。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蒙古族自称“蒙古”,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单个国家。

我国大多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一是题材分类,分为牧歌、赞歌、思乡曲、宴歌、谚歌、叙事歌、儿歌等;二是体裁分类,可概括长调和短调两类。

长调的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郁草原气息。

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长调范畴。

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

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分舞蹈性的礼俗歌属于短调范畴。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

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主要在放牧时演唱,有时也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演唱。

它的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在演唱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延长音中的连续嗽音和颤音,犹如骏马嘶鸣,适与表现洋溢的激情,使音乐带有华彩性;二是旋律中向下三度活四度轻声下滑,就像婉转清扬的马头琴声,适于抒发内在情感,为音乐增添了抒情性。

兼有华彩性和抒情性,是长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2、短调民歌短调民歌,包括古代的狩猎歌,近、现代的短歌、叙事歌和一部分风俗歌等,有时还伴有舞蹈。

蒙古族短调民歌的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

演唱较近口语,装饰不多,以朴素见长。

这类民歌往往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它的旋律很美,句尾拖腔、衬腔很多,带有抒情性。

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是短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以蒙古族音乐来说,因地域的不同,各地的蒙古族音乐有着明显的个性。

《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一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蒙古族地域音乐文化的范例。

这部由徐国清、苏赫巴鲁、乌云格日勒编著的《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除全面地展现了流传在吉林的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歌外,还对这些民歌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此书对蒙古族地域性音乐文化的介绍,使我们对蒙古族民歌音乐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

据史载,这个民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摘要】蒙古长调是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代表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其音乐风格特点饱含草原风情,具有悠扬、深沉的特点。

演唱形式多样,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声音的变化。

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传和实践相结合。

在当今音乐界中,蒙古长调具有独特影响力,受到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其形成背景与蒙古族的生活、文化以及历史传统密不可分。

蒙古长调独特性凸显,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对世界音乐影响深远。

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蒙古长调,可以更好地弘扬蒙古族文化,推动世界音乐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蒙古长调、音乐风格、形式、历史、特点、演唱、传承、影响、形成背景、独特性、未来发展、世界音乐。

1. 引言1.1 蒙古长调的概述蒙古长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也是蒙古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形式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蒙古长调具有悠久的历史,凝聚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传承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

蒙古长调的魅力在于其深沉悠扬的旋律和富有表现力的歌词,能够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深思和感悟。

蒙古长调不仅在蒙古族内部广泛流传,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

它的美妙旋律和独特韵味已经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交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2 蒙古长调的历史渊源蒙古长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民族的生活和文化。

据历史记录,蒙古长调最早起源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一种以口传心传的传统歌唱形式。

在古代,蒙古长调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传承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被视为一种祭祀和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在蒙古长调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是蒙古长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通过蒙古长调,人们可以感受到蒙古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情感表达,这些都构成了蒙古长调独特的历史渊源和魅力所在。

2. 正文2.1 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特点1. 蒙古长调的音域广阔。

蒙古长调

蒙古长调
071旅游管理 李晶晶
目录
一、蒙古长调申报世界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情况 (一)蒙古长调简介 (二)蒙古长调的申报国及今后的相关管理和保护 (三)蒙古长调申报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意义 (四)蒙古长调符合非物质遗产的标准 二、蒙古长调的保护管理 (一)蒙古长调传承和发展现状 (二)保护蒙古长调的意见和展望 (三)中蒙两国对蒙古长调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管理
中蒙两国对蒙古长调非物质遗产的保 护和管理
(5)中蒙两国政府促进建立或发展有关保护、保 存、展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培训中心,并鼓励这 方面的科学研究。
(6)委托国际上相关机构,对蒙古长调的文化价 值进行抢救、维护、传递及传播;
(7)在尊重中蒙两国和蒙古族地方传统的原则下, 建立合适的管理机制,并建立实施有效的控制机 制;
(8)两国共同采取措施使社会各界以及相关社团 及个人了解蒙古长调非物质遗产的价值和保护遗 产的重要性,对遗产进行全民族的保护;
中蒙两国对蒙古长调非物质遗产的保 护和管理
(9)中蒙两国赋于有关社团职权和利益,加强 相关组织对蒙古长调的关注和管理; (10)加大对老一辈长调演唱艺术家的关注和 保护,给与技术和资金支持,使长调艺术得以传 承。 关注长调艺术家,提高其演唱和表演技能、 技术和文化表达形式的水平。 (11)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和关注力度,在蒙古 地区内部对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使他们把这些 珍贵的技能、技术和文化形式、传给学员和社会 上的年轻人。 (12)对对长调文化有相应研究的人员及工作 者的工作及成果进行登记,建立必要的文案,以 便于更多的研究人员在全国和国际范围内能得到 信息,鼓励对遗产的维护进行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世相. 《蒙古长调民歌概念》: 内蒙古:内 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蒙古长调朗诵稿子

蒙古长调朗诵稿子

蒙古长调朗诵稿子《蒙古长调朗诵稿子》
草原波涛翻,石山耸峙高,
大漠广无边,狂风吹日蒸。

我是草原之子,自幼就被父母教育,
要勤奋好学,要忠诚勇敢,
为祖国作出贡献。

马背上疾驰,箭在风中飞,
军旅生涯艰辛,但为家国荣辱齐。

今天的蒙古,正在慢慢崛起,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智慧,
让我们好好学习,为祖国争光彩。

草原之上,放眼望去,
羊群牛群悠闲地吃着草地,
天空高远,美景无限,
让我们草原儿女倍感自豪!
勇敢无畏,热爱祖国,
让我们携手前进,
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浅谈蒙古长调与美声唱法

浅谈蒙古长调与美声唱法

浅谈蒙古长调与美声唱法长调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史中同艰苦的自然环境抗争时的一种重要的情感抒发方式,其音乐风格高亢明亮、曲调悠长、节奏舒展,具有强烈的大草原辽阔苍劲的气息,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奔放豁达、崇尚自然的人文情怀。

美声演唱艺术起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最早是源自“阉人歌手”所创造的一整套歌唱方法,后来逐渐发展为意大利古典唱法的一种特殊发声方法和声音形式。

美声演唱艺术形成后,陆续向欧洲其它国家扩展,并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声演唱艺术已经同中国本土的民族声乐艺术种类相互融合、影响,成为我国声乐艺术家族的重要成员。

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发展理论指导下,比较这两种声乐艺术之间的异同,对于推动我国的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蒙古族长调和美声演唱艺术概述作为重要的声乐艺术类型,蒙古族长调和美声演唱艺术都有着漫长悠久的发展历史,都是已经成熟了的、系统的发声技巧和表演形式。

1蒙古族长调“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因此长调又被称为“长歌”、“长调歌”、“草原牧歌”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有着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风格: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其曲式结构多为由上下句构成的乐段,或由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联句体,多不对称。

偏好运用各种各样的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从而使曲调长短相济,疏密得当。

部分长调民歌还带有引子、尾声、副歌之类附属性结构。

另外,长调民歌的歌词一般为两行一段,在不同的韵部上反复叠唱。

其演唱方法繁多且难度较大,除了“诺古拉”外,还有真声与假声、头腔共鸣等独特技巧。

2美声演唱艺术美声唱法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末期,“美声”一词源自意大利文“Bel Canto”,即“美好的歌唱”之意。

美声演唱艺术最早是由“阉人歌手”所创造的一整套歌唱方法发展而来,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形容蒙古长调的词

形容蒙古长调的词

形容蒙古长调的词
形容蒙古长调的词有10个,这10个词如下:
1.悠扬:这个词可以形容蒙古长调的音调悠长,给人一种宽广、自由的感觉。

2.豪放:蒙古长调的唱腔粗犷、奔放,给人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感觉。

3.宽广:这个词可以形容蒙古长调的音域宽广,让人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垠。

4.激昂:蒙古长调的唱腔有时会带有一些激昂的节奏,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
情感。

5.淳朴:这个词可以形容蒙古长调的歌词简单、质朴,让人感受到一种真诚、
纯粹的感觉。

6.深情:蒙古长调饱含着蒙古人对草原、自然和生活的深情,让人感受到一种
深沉的情感。

7.婉约:虽然蒙古长调以豪放著称,但是它的歌词也有很多是婉约的,让人感
受到一种细腻、温柔的情感。

8.高亢:这个词可以形容蒙古长调的音调高亢激昂,让人感受到一种豁达、振
奋的情感。

9.奔放:这个词可以形容蒙古长调的唱腔奔放自如,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无
拘无束的情感。

10.华彩:这个词可以形容蒙古长调的装饰音华丽、炫目,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
的民族气息。

1/ 1。

蒙古长调现代文阅读答案

蒙古长调现代文阅读答案

做阅读题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

其次是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蒙古长调现代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蒙古长调现代文阅读答案①听蒙古长调就像站在夏季辽阔无边的草原上,穹庐似野,青草波及心灵,羊群俨然天外使者,到人间布施福音……唱歌的人有福了,而倾听者的眼睛亮如星辰。

听蒙古长调又犹如在静静长夜,风空空地掠过飘浮不定的牧村,瓦罐里的奶茶飘出浓郁的香气,这时候谁小心翼翼擦亮一根火柴,照亮了蒙古刀鞘上镶嵌的宝石。

当然,你也会看到烈酒辣过喉咙时汉子们脸上的酡红,他们会把酒苗直接栽到胃里,看着它生根发芽,慢慢长成大树。

你也会看到姑娘们腮边的萨仁花,以及土地一样宽厚仁慈的老额吉手边的那盏马灯……②也许我的天性中与蒙古人有着非常相近的质地吧,作为女真人的后裔,听蒙古长调仿佛回了一趟远及天际的故乡,那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就像祖父活着时将宽温的手掌安放在幼时我的脊背上。

草场,篝火,瓦罐,敖包山,牧鞭上的日子,牧羊女用力抖开的长长的绿腰带。

蒙古人骑在马上的姿势非常动人,好像帆船在海浪上起伏。

蒙古人眯着眼睑的望也异常让人着迷,望与不望的模样都酷似气度不凡的王者。

特别是蒙古摔跤手在得胜或比试前跳的那种山摇地动的步子,摇摇摆摆,得意忘形而又威风凛凛,真神力无比的勇士也。

③80年代,我在油画家韦尔申的作品里,第一次吃惊于蒙古男人那富于特点的典型脸形――细眼长面,刚毅仁厚。

我当然知晓血统和遗传基因的作用,但蒙古人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豪放旷达而又略带忧郁的性情却是后天的养育和凝聚,像勒勒车深深的辙痕。

④我的朋友――散文家鲍尔吉?原野在其文章里曾提出聆听蒙古民歌的三重境界:刚刚听到蒙古民歌的人,听出的是悠远,是第一楼台;听出蒙古民歌的苍凉悲抑,乃第二楼台;而进入第三重境界,才会听见蒙古人那绸子一样柔软的心肠。

他还说:“长调,像族人在背上的行囊中装进尽可能多的什物,又像是魔术师从口袋中拽出无穷尽的彩带。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蒙古长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蒙古长调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瑰宝,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情感和民族精神。

本文将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悠久而迷人的音乐形式。

蒙古长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于世。

蒙古长调以其宏大而悠远的音乐语言展现出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草原文化的热爱。

以骑马放歌、猎歌等为主题的蒙古长调,常常以大胆豪放的旋律和深情厚重的音域表现出蒙古族人民豪情壮志的气魄,并流露出对自然景物和动物的深情厚意。

蒙古长调独特的喉音唱法、高亢激昂的音色和极富辨识度的旋律,使其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蒙古长调的形式也具有独特性。

蒙古长调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短序曲、长调正歌、尾声和哭歌。

这四个部分通过复杂的编排和细致的演唱技巧,充分展示了蒙古长调的音乐魅力。

其中短序曲旨在引入主题和调子,并为下一部分做好准备;长调正歌是蒙古长调的主体部分,包括多个段落,以不同的旋律、动态和节奏变化,形成丰富的音乐韵律,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尾声往往是对前面部分的总结和回顾,表达出独特的情感和追忆;哭歌则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对亲人离别和生死的思考和祈祷。

除了以上的基本形式,蒙古长调还有一些衍生和变体形式,如独唱、二重唱和合唱等。

这些变体形式在保留蒙古长调的特点和风格的同时,增加了更丰富的音乐层次和表现手法。

独唱常常由一位优秀的歌手演唱,以其娴熟的喉音唱法和动人的演唱技巧,将蒙古长调的音乐艺术表现地淋漓尽致;二重唱则增加了人声的交互和对唱,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挑战性;合唱则聚集了多个歌手的力量,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团结和友爱,使音乐更加庄重肃穆。

蒙古长调不仅在音乐形式上具有独特性,在表现主题和内容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蒙古长调以其自由奔放的形式和深邃迷人的音乐语言,常常表达出对大自然、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蒙古长调的主题涉及到草原风光、民族历史、战争和爱情等,使其音乐内涵更加丰富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蒙古长调的发展摘要:从蒙古长调登上世界舞台的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长调带给我们的艺术震撼!本课题将研究蒙古族音乐“长调”,通过论述长调的风格特色,起源发展,历史传承及今天的艺术成就,阐述长调的艺术魅力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提起大家对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视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内蒙古长调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引言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全球经济化、现代化、城市化不断加快,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造成一定的危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然而现在一些依靠口头传授和行为传授的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濒临消亡。

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实物或资料遭到毁弃,甚至流失国外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剽窃。

对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2005年6月中国政府与蒙古国政府联合启动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行动,签署了《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协议书》。

2006年5月蒙古族长调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都标志着蒙古族长调作为一种具有音乐化石意义的古老歌唱艺术形式被公认为人类共同的艺术瑰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著名国际机构的高度的肯定为蒙古长调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本文将对蒙古(本文长调研究地域范围仅指我国内蒙古地区)长调展开论述,增强大众对蒙古长调的认识与了解,让大众更好的欣赏蒙古长调感受长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分析蒙古长调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蒙古自然环境概况内蒙古幅员辽阔,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边境线4200公里,北与俄罗斯、蒙古接壤,东南西与我国八省相邻。

状如一只蒙古人崇拜的雄鹰。

从最东端看到第一缕阳光到太阳照遍全境需要2个多小时①。

主要高原有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

其中内蒙古高原:原面开阔坦荡,结构简单,分割轻缓,缓穹岗阜与宽广浅盆地、平地相间,地势起伏微缓构成层状和波状高平原。

这种地势为广袤无垠大草原的形成奠定了地质基础。

鄂尔多斯高原:地形有冲击平原、高原、丘陵、沟壑地形复杂。

北部为库布奇沙带,南部为毛乌素沙地,西部为宁夏河东沙地,被称为风沙高原;内蒙古气候的地域性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由东至西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个干湿带;草原景观依次为森林草原景观、典型草原景观、荒漠草原景观。

著名草原依次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①王大方徐翔鳞《全景中国——内蒙古:马背上的民族》外文出版社2006兰察布、鄂尔多斯等;畜牧业发达,资源丰富。

由于内蒙古气候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显著,干旱半干旱范围大,至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霜冻灾害频繁。

山地斜坡、黄土及风沙物质不稳定相结合,导致本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内蒙古自然环境造就了蒙古人的生活方式,穿蒙古袍,住蒙古包,“马背上的民族”食“红食白食”“逐水草而居”。

蒙古人与自然紧紧相依,他们更多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激。

2、长调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长调高亢悠远,委婉动人,九曲回肠,是反映蒙古游牧生活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表达方式,堪称“草原音乐活化石”。

世界音乐界对蒙古长调的评价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有的产物,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倾诉”音乐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的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①。

蒙古音乐按音乐特点可分为:长调、短调、混合调、宣叙调。

其中长调是蒙古传统音乐中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专业性的演唱形式。

长调:蒙语乌日汀哆(“乌日汀”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

以下几个方面将分析长调特点与自然的联系:①无固定节拍,节奏自由,舒缓,符合内蒙古大草原延绵起伏,一望无垠,洒脱自由的特征;字少腔长,高亢悠远的声音在草原上更有穿透力,可以传得更远,另外声音即语言,无须过多的歌词,曲调的回旋足可以穿透心灵形成共鸣。

②旋律以12356五声音阶为主,多为羽调式,常以大二度、小三度连接,旋律线条多为“驼峰式”在演唱时将一个完整乐段由低音区提高到高音区再降到低音区的完整过程②。

这种旋律走向让人容易联想到蒙古高原起伏的波状高平原,其形式是由广大牧民在大草原上长期迁徙的游牧生活中集体创造逐渐形成的。

如:《辽阔的草原》。

③长调大都属于上下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

其演唱内容与草原息息相关。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不仅在生活中与人联系密切而且蒙古男人更视马为朋友。

他们认为马是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动物,若爱马死去他们将会剪下马尾拴在蒙古包顶上以表达思念。

马头琴传说中小白马与苏和的真挚感情在马头琴低述的琴声中感染着一代代蒙古①刘育孙兆文陶克套《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内蒙古出版社2007②王耀华王州《中国民族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人,所以像《小黄马》《走马》《黑骏马》《枣黑马》等关于马的曲目数不胜数。

在古代蒙古人的自然观中人与万物由天地生养,人的地位并无特别之处,人要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天空大地,牲畜草原。

生前索取与自然,死后要归于自然,其中蒙古人葬礼中的“天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蒙古人以一种敬畏爱慕的的心情爱护自然,赞美自然,通常长调歌曲内容以描写草原、骏马、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和日常生活为主,如:《牧歌》。

演唱题材广泛对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④长调可以在多种场合演唱,主要在放牧时也可以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演唱。

演唱方式有独唱齐唱和一种称作“潮尔”的二声部的演唱。

可以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徒歌,若伴奏多用马头琴。

演唱时常在持续音上出现类似于马头琴演奏般的颤音和装饰音“诺古拉”(男性多为颚颤音女性多为喉颤音)。

声音以最接近自然的真声唱法为主,高腔演唱时可以真假声混合,也可以用纯假声唱法。

高音区或长腔中运用纯假声唱法其声音力度弱,声音空,音乐虚,追求一种空灵飘荡的音响意境,似于《乌苏里船歌》中引子部分的唱法。

⑤长调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风格:锡林郭勒高昂悠远,多装饰音,曲调华美,恰似雄鹰划破长空,有《小黄马》、《走马》等;阿拉善风格古朴,庄严淳厚,歌词出自文人官方之手讲究修辞,文学性高,富于哲理性,宛若悠悠朔风,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呼伦贝尔多保留狩猎时代古老风格,高亢嘹亮,擅长抒情,如行云流水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科尔沁古朴苍进劲,善于叙事,用歌声感受历史烟尘中催人泪下的故事,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鄂尔多斯苍凉古朴,蕴藉着西部高原的独特韵味,有《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等。

各个风格区也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交错现象。

各大风格区是不同地域内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完全源于自然,并且完全表现自然的音乐。

⑥长调意境:蒙古族散文家鲍尔吉·原野曾经这样阐发聆听长调的三重境界,“第一听出的是长调的悠远,第二听出的是苍凉悲抑,第三重境界会听见蒙古人那绸子一样柔软的心肠。

”大草原,蓝天白云,弯弯河水,茵茵绿草,点点毡房,茫茫无垠的大草原清新宁静,置身其中心胸豁然开朗。

蒙古长调越过高山越过草原,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同时由于蒙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导致蒙古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漫漫黄沙,齐膝白雪,天寒地冻,洪水猛兽,当灾难来袭他们几乎都无法躲避,只有勇敢无畏的蒙古族人民才能够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自如的生存。

其音乐内在品质大都饱含苍凉孤独和悲怆;人们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性格一般都有骁勇善战,粗旷豪放的认识,却很少了解到其情感细腻的一面。

这一阴一阳的性格恰似在高亢悠远的曲调下长调内在的凄美。

苍狼乐队在《狼图腾》中说:“深沉、豪放、忧郁而绵长的蒙古长调与草原幽怨、孤独固执于亲情呼唤的仰天长啸都是悲壮勇士面对长生天如歌的表达,是献给天堂里伟大母亲最美的情感,最柔弱的衷肠,最动人的怨曲……”以上内容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长调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充分说明蒙古长调民歌是草原游牧文化的产物,长调的发展离不开其生长环境。

二、长调的发展1、长调的形成与发展①长调的形成蒙古族音乐发展史可以宏观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蒙古人祖先蒙兀室韦人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大兴安岭山林地区,生产方式以狩猎为主,创造了狩猎歌舞,萨满教歌舞等。

公元840年随着回鹘汗国崩溃,大批回鹘人西迁,原先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下游的一些蒙兀室韦部落西迁进入肯特区,逐渐踏上蒙古高原。

与此相应文化艺术方面则由“山林狩猎时期”逐渐进入“草原游牧时期”时期。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立起蒙古帝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措施,北方草原文化迅猛发展。

这时草原牧歌,叙事歌曲,赞歌等新的音乐形式开始出现。

其中草原牧歌这一新的歌曲形式得以生产和发展,并且逐渐取代了狩猎歌舞的主导的地位。

草原牧歌音乐风格“词少腔多,节奏悠长”与“山林狩猎时期”“词多腔少,节奏短促”截然不同。

公元1271年至公元1368年,元代,是蒙古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阶段,是蒙古音乐文化转型期。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蒙古音乐由低级走向高级阶段,达到了它鼎盛时期,最终完成“山林狩猎文化”类型转向“草原游牧文化”类型。

草原长调牧歌经过长期发展,至达延汗时期已趋于成熟和定型,它是蒙古游牧封建社会成熟的必然产物,成为草原音乐文化的最高形态,亦是蒙古音乐民族风格的标志。

至此长调音乐风格最终确立。

长调对其他歌种产生深刻影响,是蒙古音乐进入了一个以长调为主的历史时期。

②长调的发展经过历史的变迁和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清朝时期长调在风格上形成了相对的几个风格区(基本与前面介绍的吻合)。

又由于历史原因一部分蒙古人脱离了游牧生活方式转而从事农业生产,那里的民间歌曲由长调为主转变为以短鲷为主的新风格。

长调歌曲并未消失,在广阔草原上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的蒙古人仍以长调为主。

清朝初期清王朝对蒙古大力推行愚民政策,强迫人民信仰佛教,故长调歌曲多以反清歌曲,如:《厄鲁特悲歌》为典型草原长调牧歌。

清朝末年,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蒙古音乐内容多与反清反帝有关。

民国时期涌现出许多善于长调演唱的民间歌手。

特木登是锡林郭勒草原长调民歌的杰出代表,是锡林郭勒风格的主要传人,曾教授著名歌唱家哈扎布。

塔布海,擅于演唱古老的长调民歌,具有豪迈苍劲的草原风格,为呼伦贝尔流派传人,代表作《褐色的雄鹰》《盗马姑娘》。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文化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乌兰牧骑”文艺演出队走遍广阔草原,全国各地。

此时音乐创作也呈繁荣期,草原长调民歌与马头琴,四胡演奏艺术始终受到高度重视。

长调在内蒙古音乐表演中占主导地位,音乐表演艺术家也迅速成长起来,其中著名长调艺术家家有:哈扎布(1922—2005)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蒙古长调歌王”,为蒙古长调发展中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