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新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五单元教案
新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悉第五单元的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
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掌握单元内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背影》《父亲》《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2.课后练习3.单元检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
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掌握单元内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
分析课文中的复杂句子结构。
四、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单元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课堂小结2.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课文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3)课后练习讲解教师讲解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3.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单元内的生字词,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
(3)课文阅读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
(5)课堂小结4.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单元检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单元检测,检验学习效果。
(3)检测讲解教师讲解检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安排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安排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第五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能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通过课文导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主题和结构,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词语研究:学生通过词语研究,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词语搭配。
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理解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5. 口语表达:通过口语表达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步骤1. 课前预:要求学生提前预课文内容,并准备相关问题。
2. 课堂导入:通过简短的导入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活相关知识。
3. 讲授知识: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演示,逐步介绍和解释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4. 练与巩固:组织学生进行个人、小组或全班练,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合作能力。
6. 辅助材料:根据需要使用教学辅助材料,如课件、多媒体资源等。
7. 课后巩固:布置课后作业,提供相关参考答案和批改评价。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参与度。
2. 作业评价: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提供指导和反馈意见。
3. 测验考试:组织定期的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互评互助:鼓励学生进行互评互助,相互帮助和提供建议,促进研究进步。
教学资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课件和多媒体资源- 教学辅助资料和练册- 学生参考答案和评价标准以上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安排》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九语上教案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概况:本单元的6篇文章都是文言文,且均为名家名作。
《陈涉世家》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的著名篇目,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经过。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人们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富春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捕蛇者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的,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历来为后人所传诵。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出任滁州太守时写的著名游记,作者在游览山水的乐趣中抒发了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单元教学要求:1、了解古代文人的社会思想、忧乐观、淡泊名利和“与民同乐”的思想,了解封建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精神,学习借鉴古人的进步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2、了解有关课文的记叙线索和顺序,学习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和对比、衬托的手法,学习个性化人物语言的描写。
3、欣赏古代散文的优美语言,在赏析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掌握文言文常用实词的意义及一些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特点。
4、写好以人物行踪为线索的参观游览文章。
5、熟读每一篇文章,背诵相应的段落或全文。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课文的记叙线索和顺序,学习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和对比、衬托的手法,学习个性化人物语言的描写。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及意义,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单元课时分配:阅读16课时(其中第十六课、二十一课3课时,第十七课、第十九课、第二十课各2课时,第十八课1课时,诵读赏析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2课时),写作指导、作文、作文讲评3课时,共计19课时。
2024初中语文九上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理清议论思路,学会质疑思考——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议论文单元,人文主题是“求知明智,善读辨思”,是对九上第二单元的延伸和深化。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典型的驳论文;《怀疑与学问》能让学生掌握议论文完整的结构和严密的论证;《谈创造性思维》能使学生领会论据的丰富性;《创造宣言》有清晰的论证线索,能引领学生发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联系文章时代背景,把握作者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掌握论证方法”。
学生在九上第二单元已经学习议论文论点、论据方面的知识,本单元作为学习议论文的接续单元,要重点引导学生理清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知晓议论文的本质是“通过阐释、分析与论述,说明观点的真伪、优劣,及其是否合理”。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撰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段,分析阐释通过学习课文提炼出来的议论文论证思路与结构模式的共性特点”,并以“准确找出论据,辨析论证方法,分析论证过程,概括论证思路”为学习重点,设计四个子任务。
一是利用思维导图搭建学习支架,学习《怀疑与学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二是运用所学方法为《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绘制思维导图,分别理清其论证思路。
三是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前述五篇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共性与个性,提炼其思路结构模式。
四是写一个 200 字左右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合理的议论性小文段,阐释所提炼出来的思路结构模式具有的共性特点。
结合上述四个任务和单元学习重点,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设置四个递进关系的课段逐步实施。
第一课段以《怀疑与学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文,以思维导图搭建学习支架,指导学生学习常见论证方法,明晰议论文论证思路,为完成下一课段的学习任务积累经验,是打基础。
第二课段学生自学《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两篇课文,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明确论证方法与论证思路,是迁移运用。
九上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如果课堂上举生活例子来说说反面的好处,学生自然明白反面论述,差异点更突出,更具警醒作用。一正一反,论述严密也。
活动意图说明:借添加名言意在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它既能够联系课文本身的例子以及论点需要,又可以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举例、对比、道理论证的强调,能使论述更严密,内容更丰富。
2.学习者分析
总体来说,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给阅读议论文带来一定难度。然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在议论、思考着一些问题,像求知与读书这种问题,与学生密切相关,自然在学生关注的视线之内。《怀疑与学问》所说的“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都是学生关心、谈论的话题。
3.学习目标确定
学生活动1
学生可能提到的句子有:
(1)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联系标题明确论点:研究学问,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学生活动2
问学生后两句名言可以与前两句的位置调换吗?这当然不能,程颐与张载的名言含着“疑”与“学”,与课文总论点相关,孟子与笛卡尔的名言表明怀疑的重要性。所以,用什么名言关键在要论证什么。那么为了论证“做学问必须怀疑”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怎么论述的呢?这一环节不借助什么的话,会非常枯燥无味,学生接受被动。我设置了一个思维导图,看作者怎么推出孟子与笛卡尔的名言。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能厘清材料和观点关系。
2.学生通过活动及阅读资料,发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一致),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九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习目标:本单元六篇文章均是经典名篇,学习时要继续进行诵读训练以增强语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理解内容。
能诵读名篇名段,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古人的社会理想和抱负,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理解性的背诵名篇名段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能自主学习文言文是学习时要培养的重要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想:本单元由六篇文言文构成,这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原文,并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以及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
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语训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贯穿单元的学习过程。
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双线并行。
通过综合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感悟到一种较新的学习观念,懂得抓住机遇,有创造意识等。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
九年级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一、熟读成诵。
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 教学设计
九上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教学目标:1.以教材第五单元课文为例,掌握立论与驳论、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2.通过课文分析,学习掌握议论文不同开头方法的作用。
3.通过划分课文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并有条理地叙述。
教学重难点:通过划分课文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并有条理地叙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完成下列数学题,说说你为什么这么选。
这个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吗?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什么道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学习新课(一)读开头说作用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怀疑与学问》的开头,与《谈创造性思维》比较,说说每一个开头的作用。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者先要会疑。
”—— 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怀疑与学问》)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开头用两个自然段摆出了敌方论据“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求神拜佛”和敌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树起批驳的靶子。
由此可见,这一课是驳论文。
2.《怀疑与学问》一课开头引用两句名言,引出了中心论点“学则须疑”。
3.《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开头用一个数学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很重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看题目找论点1.再读这三课的题目,判断题目是论点吗?区分什么论点与论题。
明确:这三课题目都不是论点,是要讨论的话题,即论题。
2.找出课文的论点。
《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这两课在分析开头时已经找到了,就不必重复去找,引导学生重点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在课文什么地方?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的观点在课文第六自然段结尾,“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主题:古典名著一.单元教学目标1.熟悉一定数量的古代口语词汇。
2.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领会课文细节描写的妙处。
3.养成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小说人物的习惯。
4.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解读小说。
5.善用点评法去表达独特见解。
6.学会用质疑的眼光出审视人物,解读情节。
7.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二.教学重点难点1.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领会课文细节描写的妙处。
2.养成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小说人物的习惯。
3.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解读小说。
三.单元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毕竟只有十五六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非常有限,社会经验也谈不上,所以这这单元的教学中,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该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恰如其分地引入写作背景。
四.学法指导1.《智取生辰纲》紧扣标题中的“智”字行文,学习中应该以“智”字为突破口。
在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可以复述故事情节;从情节入手,通过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学习《杨修之死》,应该排除语言上的障碍,熟读课文,能够分别复述曹操和杨修之间发生的事情,在剖析文中重要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认识曹操和杨修不同的性格特征。
3.是长篇小说节选,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其中举前后不同的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4.《香菱学诗》全文重点写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应该抓住本文的学习重点: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导航1.要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看清故事的大背景。
2.要把人物的分析放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切忌泛泛而谈。
3要鼓励学生独立探讨问题,学习运用点评法,以三言两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习本单元后,再自拟题目写一篇心得。
六.单元课时划分《智取生辰纲》………..2课时《杨修之死》………..1课时《范进中举》………..2课时《香菱学诗》………..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第二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常州市花园中学刘正奎常州市初中语文教育岳亚军名教师工作室高国民整理一、单元课文内容分析本单元由六篇文言文构成,这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教案
【点拨明确】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
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候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四、板书设计五、拓展提升1同学们,杨志和吴用的斗智让我想起了《三十六计秘本兵法》。
《兵法》云:“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变理,机在其中”。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三十六计。
【点拨示例】三十六计有: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1.瞒天过海 1.无中生有 1.打草惊蛇2.围魏救赵 2.暗渡陈仓 2.借尸还魂3.借刀杀人 3.隔岸观火 3.调虎离山4.以逸待劳 4.笑里藏刀 4.欲擒故纵5.趁火打劫 5.李代桃僵 5.抛砖引玉6.声东击西 6.顺手牵羊 6.擒贼擒王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1.釜底抽薪 1.偷梁换柱 1.美人计2.浑水摸鱼 2.指桑骂槐 2.空城计3.金蝉脱壳 3.假痴不癫 3.离间计4.关门捉贼 4.上屋抽梯 4.苦肉计5.远交近攻 5.树上开花 5.连环计6.假道伐虢 6.反客为主 6.走为上三、板书设计八、拓展延伸同学们怎样看待晁盖一行人的行为?他们有罪还是无罪?【点拨示例】我们推崇《水浒》,热爱那些杀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英雄好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从“义”这一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
我们知道,不管是谁,今天要是去模仿晁盖一伙的行为,去抢运钞车等,无论你是“智取”还是“豪夺”,那肯定都是违法犯罪行为。
学习这篇小说,除了感受梁山英雄的正义之美外,还应该树立起法制观念,梁山好汉的确能杀,有时杀得性起,杀得开心,杀得痛快,但这迟早是会杀出毛病、杀出问题的。
你想,这个样子乱杀一气,可能连无辜的好人或不该杀的人也跟着杀了。
看看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一节和此处的“劫生辰纲”在本质上何其相似呀!一个滥杀无辜、法统全无的社会是不可能长久的。
第五单元整合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上第五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属于议论文单元,有立论,有驳论,选编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四篇经典议论文,都带有明显的思辨色彩,是第二单元议论性文章的延续和深化,承担着培养小说阅读议论文,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引导学生把握驳论的特点,学习驳论的写法;《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学会疑,学则需疑的观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议论文逻辑的严密性和结构的严谨性;《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力量,培养他们简明、清晰、严谨的用语习惯。
二、单元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
3.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简明、清晰、严谨的语言特征。
4.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三、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把握论点【课时目标】1.单元整体感知预习,了解四篇议论文的主要内容。
2. 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堂带领学生回忆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按单自学自学清单一: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需要证明什么)。
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2.论据(用什么来证明)。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3.论证(怎样来证明)。
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自学清单二:学习任务需要完成的任务再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课文作者观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一)学生展示交流(二)教师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作者鲁迅批驳了甚嚣尘上的悲观论调,唤起民众救亡的自信心。
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教案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北京奥运成功,神七升天,上海世博、广州世大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背景介绍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怀疑与学问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小组合作讨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学提示】“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二者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
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
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
最新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策略)2020年秋(2020-2020学年第一学期)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掌握议论文提出论点的多种方式,把握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会分析每篇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3.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识记本课生字词,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4.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重点作家及其重要作品。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尝试提炼观点。
6.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论述观点。
7.学习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特点。
8.在学习中,激发读书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尝试提炼观点。
2.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论述观点。
3.学习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特点。
4.在习作中,学会用真实、充分的论据,符合推理逻辑的形式,对论点进行论述。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议论文,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宜通过比较分析、领悟体验的方法来辨别议论文中的观点、材料及其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树立正确的理论观点并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作者鲁迅批驳了甚嚣尘上的悲观论调,唤起民众救亡的自信心。
文章立驳结合,论证严密;语言犀利生动,富有战斗性。
《怀疑与学问》一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文章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引名言、举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谈创造性思维》则多次运用设问的句式,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论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问题。
《创造宣言》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
在本单元的课文教学完成后,还安排了习作板块。
在这一板块中,课本给出了三个题目,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题目进行写作。
在写作中,要用真实、充分的论据,符合推理逻辑的形式,对论点进行论述。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讨论”,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备课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备课目标1. 通过研究本单元的课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
2. 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正确归纳总结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发明创造。
通过研究本单元的课文,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科技成就。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通过引入相关图片、资料或视频,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2. 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是否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步骤二:阅读理解1. 学生个别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成就。
2.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学生发言并分享自己的归纳总结。
4.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历史事件和发明创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步骤三:课堂活动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自行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详细研究其历史背景、发明原理和应用领域,并用图文资料进行展示和分享。
2. 全班展示和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问题。
步骤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研究的内容,撰写一篇小论文,探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2. 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评分,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活动的展示,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
2. 根据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参考资料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
2. 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写作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过程方法:学习本文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讨论法。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鲁迅写此文进行了批驳。
二、检查预习省悟xǐng 诓骗kuāng 濒bīn 搽chá玄虚xuán 渺茫miǎo 脂粉zhī脊梁jǐliang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哄骗。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省悟——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一般结构: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一般结构: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2、本文论证结构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2):(1)论据:两年前不久现在(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3-5)——破:(1)失掉的是“他信力”;(2)发展着“自欺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九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习目标:本单元六篇文章均是经典名篇,学习时要继续进行诵读训练以增强语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理解内容。
能诵读名篇名段,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古人的社会理想和抱负,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理解性的背诵名篇名段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能自主学习文言文是学习时要培养的重要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想:本单元由六篇文言文构成,这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原文,并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以及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
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语训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贯穿单元的学习过程。
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双线并行。
通过综合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感悟到一种较新的学习观念,懂得抓住机遇,有创造意识等。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
九年级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一、熟读成诵。
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用2—3课时能熟练朗读本单元6篇文章。
用各种激励方法,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教师现身示范背诵,打消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
二、自主学习。
1、方法预备。
共同学习“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二、三、四、五,学会利用注解解题、释词、注音、通句,了解文言词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了解判断、省略、倒装等常见的文言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
为自主学习作必要的方法准备。
(1课时)2、自主学习。
借助页下注解、工具书力争读懂原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翻译能做到“信”、“达”、“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解疑答惑,对有分歧和班级共同的疑难点组织进行讨论,合作解决。
(3—4课时)3、相互检测。
每人出一份文言词语解释检测试卷,测试卷要求解释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考察常见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现象。
然后相互交换检测,相互批改,统计结果,查漏补缺。
教师在学生检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中重要实词的古今词义不同进行比较,对词类活用的现象加以归纳。
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加以归总,对常用实词的意义、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识记,把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的句式。
(2课时)4、课外延伸。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外文言文,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文言阅读,进行互动的阅读赏析,开展评价性阅读。
浅显的文言文要求能独立阅读。
推荐阅读的篇目:《屈原列传》、《种树郭橐驼传》、《喜雨亭记》、《武昌九曲亭记》、《春夜宴桃李园序》、《与顾章书》。
(2课时)三、探究学习。
(2课时)探究切入点:司马迁注意到雇农陈胜的“鸿鹄之志”,柳宗元倾听蒋氏的诉说,“闻而愈悲”,范仲淹在写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后却说出了另一番话,欧阳修的“乐”寓意深长,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他的社会理想,吴诟笥训男胖忻杌孀匀幻谰埃髀冻鲈独朊〉脑竿湃诵次恼拢褪钦庋刈⑸缁幔刈⑷松刈⒆匀弧t诶斫馕恼禄疽馑嫉幕∩希屯枪餐教郑私夤糯娜说木褡非螅⑺邓荡又心愕玫绞裁雌羰尽?/div> 每个时代都会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文人,这些人走上仕途后仍然关注人民疾苦,了解社会问题,研究历代兴亡,试图从中找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司马迁并不因为陈胜出身底层而忽略他的远大抱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对天命的怀疑。
柳宗元一向关注民间疾苦,他写《捕蛇者说》是对朝廷横征暴敛的强烈控诉。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
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表达了期望人民安居乐业饿理想。
陶渊明梦想世外桃源,流露出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
吴均神往自然,他的避世思想,和陶渊明一样,是因为感受到现实社会的丑恶。
学习本单元课文,每人的启示不尽相同,理解的角度、深度可能也不同,但古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是其共同点,应从中感悟到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态度。
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点拨,让学生能自主把握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某一方面可以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给予指导。
四、写作。
“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作文题紧密联系本单元课文,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写作中,要求读写结合,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批改、学生自改与教师批改相结合,讲评时,学生讲评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3课时)五、综合测试。
文言文的综合测试很有必要。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必不可少。
(2课时)其他资料:查阅下面网站可以看《陈涉世家》课件: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查阅下面网站可看《桃花源记》课件: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查阅下面网站可看《岳阳楼记》课件: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范仲淹及其作品:查阅下面网站可看《醉翁亭记》课件: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欧阳修及其作品:查阅下面网站可看《捕蛇者说》课件: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柳宗元及其作品:查阅下面网站可看《与朱元思书》课件: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吴均及其作品: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姓名班级积累运用(20%)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jié()乎 lǘ()左 hu ī()突 gōng()筹交错阴yì()伛lǚ()顿bó() qiáng()倾楫摧二、默写。
(12%)1._____,月如钩。
____。
2._____。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一曲新词酒一杯,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 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4.且壮士不死即已,_____,____!5.悍吏之来吾乡,____,_____,哗然而骇者,_____。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本字。
(4%)1.固以怪之矣 _____同 _____2.身被坚执锐 _____同 _____3.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同 _____4.百废具兴 _____同 _____阅读理解(40%)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1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这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上文可分为几个层次?用文中的原话概括各层次的层意。
(3%) _____________ 2、对上文场面描写的内容,有下面几种不同的概括:a铺张热闹,b简朴欢乐,c与民同乐,d 忧国忧民。
你认为哪一种恰当?简述理由。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上文文意,为下面一句话加一个上联或续一句下联。
(不必过分强调格律)(2%)山肴杂陈太守宴 4、有人说,《醉翁亭记》是纯粹写山水风月的文章;也有人说,它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
根据上面语段的内容,适当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15%)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3%) 2、“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
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5%)[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
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
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4、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4%)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六、阅读《游龙门记》,回答问题。
(12%)游龙门记(节选)薛瑄出河津县西郭门1,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
东西皆层峦危峰2,横出天汉3。
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4相望。
神禹5疏凿之劳,于此为大。
由东南麓穴岩构木6,浮虚架水为栈道7,盘曲而上。
濒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
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8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9思德10者久之。
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突走连结11,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12,形状毅然13,若壮夫离立14,相持不下。
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15。
布石磴,登绝顶。
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16,甃甓17为之。
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18,三面触激,石峰疑若摇振。
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阖晦明19,倏忽20万变。
西则连山宛宛21而去。
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22。
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23,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24,渺茫出没,太华、潼关、雍豫诸山,仿佛见之。
盖天下之奇观也。
注释:1.郭门,城门。
2.威峰,高峰。
3天汉,天河,也叫银河。
4.俨立,齐齐整整地立着。
5.神禹,即夏禹。
传说大禹治水凿开黄河上的龙门山以疏导河水。
6.穴岩构木,在岩石上凿洞,搭上木架。
7.浮虚架水为栈道,在水上凌空搭起栈道。
8.制,(建筑的)规格。
9.悚肃,必恭必敬地。
10.根负土石,突走连接,意思是树根钻入泥土之内,向四外伸展。
12.偃蹇,高傲的样子。
14.离立,并立。
15.危出半流,高高地突在中流。
16.不可木,不可用木料建筑。
17.甃(zh òu)甓(pì),砖块。
18.湍(tuān),急流。
19.开阖晦明,云雾开则明,云雾合则暗。
20.倏(shū)忽,很短的时间,一会儿。
21.宛宛,曲折蜿蜒。
22.与天浮,与天浮在一起,高与天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