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幼教事业是一座大花园,教师的奉献就是其中最美丽的花。

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她)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

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

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

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神奇的纸》小实验 教案 教学设计

《神奇的纸》小实验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神奇的纸》小实验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科学实验年级:一年级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纸的基本特性,如吸水性、柔韧性等。

2. 通过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内容1. 纸的来源和基本特性2. 三个小实验:纸的吸水性、纸的柔韧性、纸的燃烧性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纸制品,如报纸、作业纸、卫生纸等,引发学生对纸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纸是怎么来的吗?纸有什么特点?”2. 纸的来源和基本特性:教师简要介绍纸的来源,如树木、竹子等,以及纸的基本特性,如吸水性、柔韧性等。

3. 纸的吸水性实验:a.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两张相同的纸、两杯水、一些颜料。

b.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一张纸放在一杯水中,另一张纸放在一杯颜料中。

c. 观察两张纸的变化,讨论纸的吸水性。

4. 纸的柔韧性实验:a.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一张纸、剪刀、铅笔。

b.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用剪刀将纸剪成不同的形状,用铅笔在纸上扎出不同的小孔。

c. 观察纸的变化,讨论纸的柔韧性。

5. 纸的燃烧性实验:a.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一张纸、火柴、安全盘。

b.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用火柴点燃纸,观察纸的燃烧过程。

c. 讨论纸的燃烧性,强调实验安全。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纸的吸水性、柔韧性、燃烧性等基本特性,以及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描述纸的来源和基本特性。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纸的吸水性、柔韧性、燃烧性。

3. 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4. 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报纸、作业纸、卫生纸、剪刀、颜料、水、火柴、安全盘。

2. 教学工具:PPT、投影仪、实验演示台、实验器材。

3. 参考资料:纸的科普知识、实验操作指南。

实验操作教学设计

实验操作教学设计

实验操作教学设计一、引言实验操作是科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因此,设计一个良好的实验操作教学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实验操作教学设计,并分析其目标、步骤和评价方法。

二、实验目标通过本实验,学生应能够:1. 理解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2.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和仪器,并具备正确的操作技能;3. 熟悉常见的实验操作流程,了解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要求;4. 发展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实验操作方案1. 实验名称:酸碱滴定实验实验目的:了解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烧杯、滴定管、酸碱指示剂、酸或碱溶液;- 显微镜、草图纸、计时器等。

3. 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a. 清洗实验器材,保证其干净无污染;b. 准备所需试剂,确保其浓度准确可靠;c. 准备实验记录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步骤二:滴定操作a. 使用滴定管吸取一定量的酸或碱溶液,并滴入烧杯中;b. 加入适量的酸碱指示剂,并充分搅拌溶液;c. 从另一个滴定管中滴入标准溶液,滴定至颜色转变为终点颜色。

步骤三:数据分析a. 记录滴定前和滴定后的体积,并计算溶液的消耗量;b. 根据所用标准溶液的浓度,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4. 实验评价方法a.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根据实验记录表格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b.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数据的合理性以及实验报告的质量,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

四、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实验操作教学的效果: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实验操作教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理解程度。

2.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评估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 教学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室中的操作过程和团队合作情况,评估他们的操作技能和交流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实验目的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1.导入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动物也是如此。

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

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

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

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氯气实验室制取教学设计

氯气实验室制取教学设计

氯气实验室制取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氯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氯气是一种无色刺激性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氯气可通过电解盐水制取,电解时阴极反应产生氢气,阳极反应产生氯气。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1.氯化钠溶液2.导电池(含两个电极)3.酸性氯化钾溶液4.滴管5.橡皮注射器6.试管7.吸管四、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将导电池放在实验台上,并将两个电极浸入氯化钠溶液中,注意阴阳极的正确连接。

2.将导电池的正极连接至阳极端,负极连接至阴极端。

3.打开导电池电源,调节电流强度为适当值。

4.开启导电池电源后,观察电解池中的变化,在阴极端产生气泡,阳极则无气泡产生。

5.用滴管取一滴酸性氯化钾溶液,滴于气泡之上,观察气泡颜色变化。

6.用橡皮注射器吸取气泡,将其转移到试管内,用饱和盐溶液封闭试管,观察试管内气泡的变化。

7.在试管开口处,用吸管吸取气体,将一小部分气体脱离实验装置。

8.关闭导电池电源,结束实验。

五、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严禁直接吸入氯气,以免发生危险。

2.操作时需佩戴安全眼镜和实验手套,避免溅到皮肤和眼睛。

3.操作导电池时要注意正确连接,禁止误接触电源。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后,可以观察到阴极端产生气泡,阳极端则无气泡产生。

当滴加酸性氯化钾溶液时,气泡会变为橙黄色,这是因为沙氏反应(4OH¯→O2 + 2H2O + 4e¯)的产物氧气(O2)与酸性氯化钾溶液中的氯化钾(KCl)反应生成臭氧。

将气泡吸入试管中后加入饱和盐溶液封闭试管,观察到试管内气泡的变化,可以发现气泡的体积在饱和盐溶液中有所减小。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的操作,学生对氯气的制备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氯气的性质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八、实验延伸1.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氯气和其他物质的反应,探究氯气的应用领域。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大全5篇)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大全5篇)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和验满方法。

2、感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解设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总结—迁移创新仪器药品:高锰酸钾、大试管、酒精灯、棉花、橡皮塞(连导管)、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小烧杯、火柴等。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再现【提问】【设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课件展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中放入药品和一团棉花(3)将集气瓶装满水,盖好玻璃片(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在对准药品加热(5)有气泡连续产生时收集氧气(6)把导管拿出水面(7)熄灭酒精灯【讨论】1、为什么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为什么要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4、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5、为什么要有连续气泡时才能收集?6、实验完毕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相反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陈述】(口答上述问题,略)【讲述】你们想试试如何制取氧气吗?下面我们将亲自体验制取并收集氧气,再用收集到的氧气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

注意事项:1、操作顺序(1)检查气密性(2)装药棉花(3)倾斜固定试管(4)集气瓶盛水做准备(5)先预热再加热(6)连续气泡收集(7)先拿导管后熄灯3、实验完毕后整理仪器和桌面【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及时纠正。

初中生物5个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5个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5个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气体释放情况,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实验材料:
1. 鲜豆子植物叶片
2. 水槽
3. 放大镜
4. 水杯
5. 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1. 将鲜豆子植物叶片放入水槽中,加入足够的水,确保叶片完全浸泡在水中。

2. 遮挡一部分水槽,使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

3. 在强光照条件下观察叶片的气泡释放情况,并记录下来。

4. 在弱光照条件下观察叶片的气泡释放情况,并记录下来。

5. 取出叶片,将其浸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气泡释放情况。

实验结果:
1. 在强光照条件下,叶片释放的气泡较多。

2. 在弱光照条件下,叶片释放的气泡较少。

3.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气泡停止释放。

实验总结: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条件,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拓展实验:可以尝试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情况,比较它们的光合效率。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教学设计(3篇)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理解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 掌握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氯酸钾分解两种制备氧气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 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进行氧气的制备实验。

-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氧气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 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操作。

2. 难点:-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 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提问: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从而引出实验室制备氧气的主题。

2. 知识讲解-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 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能与多种物质反应。

- 制备氧气的方法:- 过氧化氢分解法:2H₂O₂ → 2H₂O + O₂↑-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2KClO₃ → 2KCl + 3O₂↑3. 实验操作1. 实验装置:- 过氧化氢分解法:锥形瓶、导管、集气瓶、水槽。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试管、酒精灯、集气瓶、水槽。

2. 实验步骤:- 过氧化氢分解法:-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密封锥形瓶。

- 将导管插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倒置于水槽中。

- 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酸钾固体。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3.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佩戴护目镜和手套,确保安全。

-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氧气的产生和收集,避免氧气泄漏。

-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综合实践实验教学设计(3篇)

综合实践实验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垃圾分类与回收作为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本实验设计旨在通过社区垃圾分类与回收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到社区环保实践中。

二、实验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 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分类方法。

- 了解不同垃圾的回收处理流程。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 增强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准备阶段(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选出组长。

(2)资料收集:要求学生收集关于垃圾分类的资料,包括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分类方法、回收处理流程等。

(3)活动策划:每组讨论并制定社区垃圾分类与回收活动的具体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流程、所需物资等。

2. 实验实施阶段(1)社区宣传:各组在社区内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海报、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等。

(2)实地考察:各组在社区内选取不同地点进行垃圾分类实地考察,了解社区垃圾分类现状。

(3)分类实践:各组在社区内进行垃圾分类实践,将收集到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4)回收处理:各组将分类后的垃圾送到指定的回收点,了解垃圾的回收处理流程。

3. 实验总结阶段(1)成果展示:各组展示活动成果,包括活动照片、视频、宣传资料等。

(2)心得体会:各组撰写活动心得体会,分享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总结评价:教师对各组活动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四、实验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综合实践实验法教学设计(3篇)

综合实践实验法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实验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该方法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综合实践实验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等。

- 理解实验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 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以“探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为主题,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实验准备1. 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哪些变化?2. 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明确分工。

3. 分配任务:- 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如:水的沸腾、盐水的凝固、气体的溶解等。

- 每个学生负责一个实验环节,如: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等。

第二阶段:实验操作1. 实验指导:- 教师简要介绍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 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2. 小组合作:- 各小组按照分工进行实验操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1. 数据整理:- 各小组整理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2. 讨论交流:- 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

3. 评价反馈:- 教师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 学生自评和互评,总结经验教训。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合作是否默契等。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1. 引言
•介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

•解释实验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系统解释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如:启发性、趣味性、安全性等。

3. 实验教学设计步骤
3.1 确定实验主题和目标
•提供选择实验主题和明确实验目标的方法指导。

3.2 制定实验内容和流程
•所选主题下,列出一系列适合小学生实施的具体实验方案。

3.3 提供所需材料和设备清单
•列出执行每个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清单,以帮助老师和家长做好准备。

3.4 组织教师示范展示或讲解
•强调在进行实验前给予孩子们示范或讲解,以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

3.5 分组组织小组合作探索
•提倡分组合作方式进行实验,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并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3.6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
•明确学生需要观察的实验现象,并指导他们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结果。

3.7 分析实验结果和总结经验
•鼓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合理解释,同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经验。

4. 实例分享
•提供一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具体案例分享,以启发更多教师的创新思维。

5. 总结
•概括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效果。

•强调为了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重视并积极推进此类教育方式。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满足2500字左右的要求。

当然,在填充具体内容时还可以加入更多细节、案例或者针对具体年级和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生物实验教案

生物实验教案

生物实验教案生物实验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实验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实验教案篇1目的要求: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一)准备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

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习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萃取实验教学设计

萃取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五 萃取一、实验目的学习萃取的原理和方法二、实验原理分配定律中的浓度在溶剂中的浓度在溶剂B x A x =K (分配系数) Mn=M 0(B V KV KV )n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仪器:分液漏斗、碱式滴定管、三角烧瓶。

药品:酚酞、NaOH 、乙酸、乙醚。

四、实验步骤本实验以乙醚从醋酸水溶液中萃取醋酸为例来说明实验步骤。

1.一次萃取法① 用移液管准确量取10ml 冰醋酸与水的混合液放入分液漏斗中,用30ml 乙醚萃取。

② 用右手食指将漏斗上端玻塞顶住,用大拇指及食指中指握住漏斗,转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蜷握在活塞柄上,使正当过程中,玻塞和活塞均夹紧,上下轻轻正当分液漏斗,每隔几秒针放气。

③ 将分液漏斗置于铁圈,当溶液分成两层后,小心旋开活塞,放出下层水溶液于50ml 三角烧瓶内。

④ 加入3-4滴酚酞作指示剂,用0.2mol/LnaOH 溶液滴定,记录NaOH 体积。

计算:a. 留在水中醋酸量及质量分数。

b. 留在乙醚中醋酸量及质量分数。

2.多次萃取法① 准确量取10ml 冰乙酸与水的混合液于分液漏斗中,用10ml 乙醚如上法萃取,分去乙醚溶液。

② 将水溶液再用10ml 乙醚萃取,分出乙醚溶液。

③ 将第二次剩余水溶液再用10ml 乙醚萃取,如此共三次。

④ 加入3-4滴酚酞作指示剂,用0.2mol/LnaOH 溶液滴定水溶液。

计算:a. 留在水中醋酸量及质量分数。

b. 留在乙醚中醋酸量及质量分数。

3.比较萃取效果五、思考题:1.影响萃取法的萃取效率的因素有那些?怎样才能选择好溶剂?2.使用分液漏斗的目的何在?使用分液漏斗时要注意哪些事项?3.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同在分液漏斗中,请问相对密度大的在哪一层?下一层液体从哪里放出来?留在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液体,应从哪里倾入另一容器?4.放出液体时为了不要流的太快,应该怎样操作?。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5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5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5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

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老师讲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老师讲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老师讲初中化学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汽水的制作原理,掌握制作汽水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1. 汽水的制作原理。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碳酸氢钠、柠檬酸、糖、色素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汽水会冒气泡?2. 学生回答:因为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3. 教师总结:二氧化碳是汽水冒气泡的原因。

二、实验原理介绍(10分钟)1. 介绍碳酸氢钠和柠檬酸的反应原理。

2. 展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用具。

2.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准确无误。

3.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安全。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解释汽水冒气泡的原因。

五、实验总结(5分钟)1.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实验心得。

2. 教师强调实验安全意识,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六、拓展活动(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改进实验,使汽水味道更好?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汽水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汽水的制作原理,掌握了制作汽水的基本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强调了实验安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不够熟悉,导致实验速度较慢。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速度和准确性。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

总之,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验操作训练和实验观察能力培养方面仍有待加强。

教学设计范文15篇

教学设计范文15篇

教学设计范文15篇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织和安排,具有很高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15篇教学设计范文,以供参考。

篇一:主题:关于水的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和组成。

2. 掌握水的常见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盛水容器、滴管、烧杯、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等。

实验药品:蓝色试剂、红色试剂、盐水等。

其他准备:PPT课件、实验操作步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提问:利用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水的组成、性质等基础知识。

3.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水的溶解性、气体溶解性等特点。

4.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5. 结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实验结果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

6. 总结: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化对水的认识。

四、教学扩展: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设计一些关于水的拓展实验,并进行展示。

篇二:主题:世界文化巡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

2.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态度。

3. 提高学生的地理、历史和艺术等综合素养。

二、教学准备:PPT课件、世界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了解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认知。

2. 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色。

3. 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色,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4. 视频观看:观看与学习国家或地区相关的文化视频,增加学生对文化的全面了解。

5. 总结: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进行个人思考和反馈。

四、教学扩展: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拓宽知识面。

胶体的制备实验课教学设计

胶体的制备实验课教学设计

胶体的制备实验课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制备方法,掌握常见胶体制备实验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物质状态,其特点是溶质颗粒的尺寸介于纳米和微米之间,以及胶体液体或固体溶介。

胶体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包括溶剂置换法、凝聚法、胶凝法等。

本实验以溶剂置换法为例进行探究,其中溶剂置换法是将溶液中的溶剂逐渐置换为胶体液体,从而实现胶体的制备。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器材:容量瓶、移液管、磁力搅拌器、恒温水浴、显微镜、玻璃棒等。

试剂:明胶、甲醛、去离子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明胶溶液:在容量瓶中取适量去离子水,加入适量明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得到明胶溶液。

2. 加入甲醛:将得到的明胶溶液倒入恒温水浴的烧杯中,同时加入少量甲醛。

3. 搅拌反应: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调整搅拌速度,保持恒定搅拌。

同时,将恒温水浴加热至60℃左右。

4. 观察记录:观察明胶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包括颜色、透明度等变化。

5. 降温洗涤:将反应完成的明胶胶体置于恒温水浴中冷却,并用去离子水洗涤,去除甲醛及其他杂质。

6. 显微镜观察:取适量洗涤后的明胶胶体,放置在显微镜玻片上进行观察,观察其颗粒形状以及粒径大小。

7. 包装保存:将洗涤后的明胶胶体转移到密封容器中保存。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需细心,遵守实验规程和实验室安全操作准则。

2. 注意甲醛的有毒性,操作时需佩戴手套和口罩等个人防护。

3. 恒温水浴加热时需保持水温的稳定性。

4. 洗涤时需注意保存胶体颗粒完整。

六、实验结果及讨论根据实验步骤所述进行操作后,观察到明胶颗粒在甲醛溶液中发生明显变化,颜色由无色逐渐变为乳白色,透明度降低。

经过降温洗涤后,观察到明胶胶体颗粒的粒径大小均匀,颗粒呈乳白色,具有一定的胶体性质。

本实验使用溶剂置换法制备胶体,该方法简单易行,对于制备胶体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教学设计教案优秀8篇

教学设计教案优秀8篇

教学设计教案优秀8篇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所进行的有序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过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8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教案,对于教师们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主题:《数学三角函数的运用》教案概述:通过实例引入,导入教学内容,再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以达到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主题:《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教案概述: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引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结合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主题:《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教案概述: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践为基础,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主题:《化学实验推断物质性质教学设计》教案概述:通过引入课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实验展示物质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5. 主题:《语文写作教学设计》教案概述: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子,通过写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多种写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写作批评与自我评价。

6. 主题:《历史知识点串讲教学设计》教案概述:以时间线的方式串联历史知识点,通过导入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7. 主题:《音乐欣赏教学设计》教案概述:通过播放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用音乐语言表达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8. 主题:《体育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教案概述:根据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进行分组教学,结合示范和指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协作精神,同时注重学生的反馈与自我评价。

以上8个教学设计教案都秉承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与合作的教学理念,通过优秀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教案5篇

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教案5篇

科学实验教学设计教案5篇中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学生的创造性。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是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

”化学实验可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比较平淡,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

实验目的只是为简单化地验证化学原理,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学生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不能联系实验过程与所学知识。

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究性及趣味性。

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趣味性,必须改变师生头脑里固有的实验模式。

传统的实验模式是强调“训练”有素,整齐划一,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现成操作设计和规定。

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

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学生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

显然本来“教”的对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地被“填”的“鸭子”。

只有接受的权力而无选择权力,这样的实验只能令人发困,令人讨厌!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趣味性,关键在于实验中多一些启发性和探索性!一、倡导自由与开放式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

如果仔细研究初中化学教材里的许多实验,的确都有编辑合情合理的设计安排,紧紧抠住基本原理,倘若在教学中灵活使用,做一些改进革新,增添趣味性,则启发兴趣,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观察实验的动力。

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按部就班的规范操作,不厌其烦地强调要防止试管炸裂,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试管炸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只能按照教师的说法强记,其实他们很想看到炸裂的现象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面是否省力?》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经历“斜面省力”研究活动,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能制定一个较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的课件,纯净水桶一个,厚实的大木板一块(较长)。

2、学生(个人或每组)准备: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平整光滑,长度为50厘米的木板和四块高低不同的木块),重物(载重小车和一盒钩码),测力计(平板),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谁能把这桶水搬到这桌上来?(出示一桶矿泉水)指生搬到桌子上。

师:你能利用这块木板,把水桶放上桌子吗?(这时教师出示一块木板)生:(还是刚才那个男生,把木板搭在桌缘上,把水桶滚到桌上)师:两次搬水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生:轻松了一些。

师:看来这木板还真起了一点作用,其实像这种斜架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

(板书:斜面,并多媒体展示斜面的概念)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感觉到利用斜面来搬水能怎样?生:可以省力。

师:在黑板上画出斜面实验图,并板书:斜面能省力,同时揭示课题并板书:斜面的作用(二)、自主实验,探究问题。

1、做实验研究下面,得出结论(斜面能省力)师:到底斜面是否真能省力?我们能不能通过科学的实验和数据来证明这些问题呢?你看老师给你们的材料,互相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验证这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并利用材料验证讨论结果的可行性)教师巡视指导。

生:我们用手提一提小车感觉重量,然后把小车放在搭的斜面上拖动,感觉用力的更小,说明斜面能省力。

生:我们组觉得要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先测小车的重量,再测小车在斜面上拖动的力,发现在斜面上拖动用的力小,说明斜面能省力。

师:还有不同的吗?没有了吗?你们同意哪组的方法?生:我们同意第二种。

师:为什么?生:他们测出了数据,通过比较数据更具有说服力。

师:我也同意他们的做法,只是测一个重量的物体,我觉得说服力不强,该怎么办呢?生:往小车上加不同重量的东西。

生:这里有一盒钩码,我们往小车上加不同个数的钩码,这样每次的重量就不同。

生:实验次数越多,得出的结论越准确。

师:说得真好!(多媒体展示斜面作用的实验纪录表)我们就做四次不同重量的实验吧。

指导学生认识和填写实验纪录表,提的物体四次的重量你们自己决定。

由于我们很久没用过弹簧秤了在用之前我们一起看一下注意事项。

(多媒体展示使用弹簧秤的注意事项:①使用之前先检查测力计竖直时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②拉动时要匀速、缓慢。

③在斜面上测力器尽量与斜面平行。

④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手别放松,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教师适当演示注意事项。

(分发记录单)现在开始小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实验结果)师:其他小组的除了数据不一样外,发现都一样吗?生:都一样,斜面能省力。

师:实验说明斜面能省力。

2、深入研究斜面,得出结论(坡度越大,拉力越大)师:不同坡度的斜面省力情况怎样?生答师:那你们能不能设计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呢?生:我们可以用高低不同的四块木块搭建斜面,这样就可以建成不同坡度的斜面了。

师:为了实验结果准确你们可以做三次实验,有一个问题,你们每次用同一重量的小车还是不同重量的小车呢?生:重量不同才好比较。

生:我们组认为重量不同,坡度又不同,就不好比较。

既然是研究坡度,重量要一样才好比较。

师:在相同重量下比较不同的坡度,才知道哪种坡度更省力。

这组的同学说得真好,大家欢迎他们。

你们现在就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单。

实验单中1、2、3表示坡度由小到大。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师:你们除了数据不同外,结论都一样的吗?还有没有不同的?从他们的数据可以看出每次实验斜面都能怎样?生(齐答):能省力。

师:同学们的结论也非常准确,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就没这么省力。

(教师板书结论)刚才有位同学说得:“骑自行车上坡,坡越陡越费劲,说明坡平缓省力,坡陡费力。

”就不对了,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就没这么省力,但还是省力。

(三)、联系生活,延伸问题。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斜面的应用] 刚才我们通过科学的实验验证了我们的问题,那么在生活中你在哪使用过或见过斜面吗?生:立交桥应用了斜面。

生:梭梭板用了斜面。

生:工人师傅往车上搬东西搭的木板是斜面。

师:现在我们看看生活中使用斜面的一些事例。

(教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使用斜面的事例。

)(学生看大屏幕)师:你们看我们生活中使用斜面的地方还真多,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斜面为我们做事。

(评:通过多媒体展示斜面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知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四)、练习检测。

师:我们看看同学们掌握知识的情况怎样?我们来做做检测题。

(教师多媒体展示题单)(生做题完成的还比就好。

)(五)、全课总结。

师:你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生:我知道斜面能省力。

生:我知道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就没这么省力。

生:我知道斜面在生活中用得很多,可以帮我们做事情。

生:我还会用实验证明斜面的作用。

师:同学们学得还真多,希望以后的课继续努力。

《斜面的坡度大小是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2.知道不同坡度的斜面作用不同,坡度越小越省力。

3.知道斜面是一个简单的机械。

过程与方法:1.能够用以学的知识对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做出猜想,并假设出坡度越小越省力。

2.能够用对比实验对猜想与假设进行验证,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3.能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发现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异同。

4.会正确搭建斜面和使用弹簧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简单机械的使用可以使生活更加便利。

2.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使测量更加准确。

3.体会到合作交流与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木板、不同高度的木块、弹簧测力计、带有钩子的小木块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1.用多媒体展示工人用斜面装载车内货物的图片。

2.谈话:图片中工人为什么要用斜面来装载货物而不是直接提上去?3.学生汇报:(省力、好拖上去。

)4.提问: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是一样的吗?(二)探究不同坡度斜面与省力大小之间的关系1.提出问题: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有什么异同?2.猜想与假设:斜面都有省力的作用,坡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的斜面越费力3.提问:怎样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对的?(实验)4.交流与讨论:做什么实验?需要用到什么器材?5.呈现并介绍器材: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可能用到的材料6.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倾听、质疑、引导:用什么器材?设计怎样的实验来探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注意要怎么去拉小木块?怎么搭建斜面?7.汇报交流,教师补充形成完整的实验方案。

《抵抗弯曲能力》实验教学设计一、实验名称:比较报纸和普通书写白纸的抗弯曲能力。

二、实验猜想:普通书写白纸的抗弯曲能力强。

三、实验材料:相同大小的3张报纸和普通书写白纸、回形针若干枚、两本字典、直尺一把等。

四、实验常量(实验中不变的条件):纸张的大小、字典之间的距离、字典的大小、每枚回形针的重量。

五、实验变量(实验中变化的条件):不同的纸张(普通书写白纸和报纸)六、实验过程:1.放好两本字典,用尺子量出字典之间的距离10厘米。

2.把一张报纸做成拱形,放在字典的中间;再轻轻地、慢慢地、一枚一枚地把回形针放在拱形上,直到拱形彻底变形为止;接着数出回形针的数量,并记录在表格内。

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次报纸受压实验。

第2、3次,同样完成。

3.按照报纸受压实验的方法,完成普通书写白纸的3次受压实验。

七、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哪一种纸抗弯曲能力的强弱。

《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圈数》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过程与方法:1.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2.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影响。

3.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交流与讨论能引发细腻的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大胆的想象,又有根据的假设。

2.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检验假设的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能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影响。

三、教学准备:小组:新的1号电池、电池盒、长导线、大小相同的铁钉、1包大头针、实验记录单1、2。

教师:新的1号电池、长导线、铁钉、若干包大头针、ppt、实物投影、强力电磁铁。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老师这里有一张实验记录单,是鲁老师刚刚记录下的有些小组的实验数据。

请同学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实物投影)生:不同小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数不同。

(电磁铁的磁力不同)2.那么为什么电磁铁的磁力会不同,影响电磁铁的磁力有哪些因素。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要学习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时。

(板书课题)(二)作出假设1.师: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生:电池的电量、线圈的圈数……强力电磁铁通电,产生很强的磁性,吸引挂钩,磁力强到能够承受一个小朋友的重力。

3.观察强力电磁铁的结构(1)发现,强力电磁铁的线圈圈数很多,正如我们的发现,圈数多磁力大。

(ppt)(2)还发现,强力电磁铁还有一个大铁芯。

4.铁芯的粗细、长短,是否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呢。

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探究。

《过滤法分离混合物》实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通过探究,学生明白哪些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法来分离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1、正确折叠滤纸。

2、组装实验装置: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

(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5、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6、整理器材。

《如何加快溶解》实验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1、通过对肥皂溶解实验的研究,认识搅拌、物质的大小、水的冷热是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之一;2、经历设计、验证实验的活动过程,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3、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