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套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A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A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A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第一章:地理学科概述导学案- 研究目标: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 研究内容:1. 地理学科的定义与特点2. 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3. 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4.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研究步骤:1. 让学生自主研究教材第一章内容,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组讨论,探讨地理学科发展的历程,并展示研究成果。

3. 教师总结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并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

- 研究评价:- 学生讨论与展示的质量和深度- 学生对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理解答案1. 地理学科的定义与特点-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在其上活动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特点。

- 地理学科研究地理现象、地理要素和地理规律,关注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2. 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古代地理学:主要以地球形状和地理位置的测量为主。

- 近代地理学:主要以地形地貌和地理区划的研究为主。

- 现代地理学:主要以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为主。

- 当代地理学:主要以地理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为主。

3. 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地球物理现象和自然灾害等。

-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等。

- 地理信息科学: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研究地理现象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

4.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理学科与生物学、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有密切联系。

- 地理学科与历史、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学科有重要结合点。

第二章:地球物理环境系统导学案- 研究目标:了解地球物理环境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 研究内容:1. 地球物理环境系统包括的主要要素2. 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3. 地球物理环境系统的演化和变化规律- 研究步骤:1. 学生自主研究教材第二章内容,理解地球物理环境系统的组成和要素的作用。

2.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讨论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列举实际例子。

高中地理全套导学案

高中地理全套导学案

必修一导学案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天体系统、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宇宙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和;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相互,相互,构成天体系统。

[难点探究1] 读P4图1-1-6:天体系统的级别从小到大举例依次为:、、、。

河外星系是银河系外许多星系的总称,它和属同一级别。

[难点探究2] 读图1-1-11:(1)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地球处于第个轨道上,日地距离约为亿千米。

(3)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包括、、、,巨行星包括、,远日行星包括、。

(4)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运行周期是76年。

(二)地球[难点探究3] 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1)外部原因: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原因:①适中,②适中,③适中。

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差不多,但月球表面的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晚最低温度-183℃。

请分析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大的主要原因?年7月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象。

日全食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2007年上海) 2007 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

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A.行星上有岩石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例2](2008江苏)读“示意图”,回答: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二)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地理必修3人教版全册导学案(54页)

地理必修3人教版全册导学案(54页)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开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根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拟说明区域的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会根本的区域分析方法。

【自学探究】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是地球外表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根底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开展水平、开展等也存在差异。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开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3、长江三角洲是气候,松嫩平原是气候;长江三角洲以土为主,而松嫩平原以土为主。

4、长江三角洲是耕作业,松嫩平原是;长三角是性工业基地,而松嫩平原是基地。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区域的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壤使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农业。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开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随着工商业的开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

【能力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导学案高中

地理导学案高中

地理导学案高中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以“地理导学案高中”为主题,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他们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地理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掌握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与责任感。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此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与探究欲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地理学科上取得更好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地球运动、气候形成、地貌类型等;(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3)掌握地理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数据分析、文献查阅等;(4)提高地理思维能力,能从空间、时间、地域等多角度分析问题;(5)具备一定的地理创新能力,能对地理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2)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3)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掌握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地理研究;(5)通过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国家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认识世界各地的地理差异和联系;(4)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地理观念,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地球;(5)培养学生具有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6)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沟通、分享。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全册全套导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全册全套导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本章考点: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章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标解析(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系层次:总星系系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答案:C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

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答案:D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

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高考预测本节知识常以天文现象和航天工程为载体,考察地球的普通与特殊性。

重点放在利用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来分析问题。

二、自学自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物质组成、、、、等天体组成。

2.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的现象,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其他行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太阳系图(1)八颗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运动特征:性、性、性。

(3)结构特征:与其他类地行星有相同之处。

2.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1)外部条件:的宇宙环境,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适宜的、适合生物呼吸的、的存在。

三.考点讲解考点一: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及成因分析(1)外部条件:外部条件主要是就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的宇宙环境而言。

在太阳系中,太阳及大小行星的运动特征为生命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具体表现如下:(2)自身条件:自身条件主要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

四、堂内练习1.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大多都是()A.星空 B.恒星 C.行星D.彗星2.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A .人类的家园---地球 B.天空中飘动的云朵C.轮廓模糊的星云D.已发射到宇宙中的人造卫星2001年7月18日、19日黎明,东方天空上演了一幕“众星捧月”的天文奇观——肉眼可见的土星、金星、木星和火星,依次由高到低排列。

由于天文学家对这一奇观作了预测,许多天文爱好者大饱了眼福。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3~5题3. “众星捧月”这一天文奇观中,能体现出______级天体系统。

()A.1B.2C. 3D. 44. 天文奇观“众星捧月”中的四颗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A.金星和火星B.土星和金星C.木星和土星D.火星和木星5. 天文奇观“众星捧月”中的四颗行星中,属于巨行星的是()A.金星和火星B.土星和金星C.木星和土星D.火星和木星6.近日,欧洲天文学家宣布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类地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合生命居住,与地球相比,该行星()①质量与地球相似②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③有卫星环绕④离中心恒星的距离适中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7. 下列对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之间没有任何联系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C.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运动没有规律可循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五、课后练习1.地球不同于太阳系中的其它天体,它的特殊性在于()A.与太阳的距离合适 B.体积大小适中C.有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D.有厚厚的大气层保护2.下列属于天体的是()①陨星②恒星③正常运行的人造卫星④蟹状星云⑤哈雷彗星⑥狮子座流星雨⑦总星系A.①④⑥⑦B.④⑤⑥⑦C.①②④⑤D. ②③④⑤3.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③地球上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对地面有保温效应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北京时间2009年12月17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导言这份文档是关于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的完整版。

它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的研究导引,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目标通过使用这份导学案,学生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地理学中的常见术语和表达方式- 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原理- 研究不同地理地区的特点和特征- 探索地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构这份导学案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以下内容:1. 单元概述: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研究目标2. 关键概念:列出本单元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定义3. 研究任务: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研究任务,如阅读教材、进行实地考察等4.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本单元相关的问题5. 小结与复:总结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并提供相关的复资源和练题使用方法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使用这份导学案:1. 首先,教师应预先了解每个单元的内容,并熟悉相关的教材和资源。

2. 在每个单元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研究目标,以便学生能够对即将研究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并鼓励他们思考和讨论与本单元相关的问题。

4. 在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对本单元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关的复资源和练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事项在使用这份导学案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教材和资源的准备和使用符合学校和地方的教学要求。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活动,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 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进展,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结束语这份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的完整版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有序、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框架。

希望通过使用这份导学案,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
A.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大气条件和液态水
B.地球恰好位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
C.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利于生命形成和发展
D.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卫星绕转的大行星
答案:1.A2.B3.C4.A
【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第二节
【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太阳系和地月系
(1)太阳系
(2)地月系
①主要天体:_________和月球。
②同级别的天体系统:________及其卫星组成的天体系统。
③月球的运动特征: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其公转的方向和周期________________。
4.天体系统的层次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型:在太阳系行星中,就和所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在界面A~B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界面B以下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够说出太阳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地球的影响
【课前预习】
一、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2.波长:范围在之间,分、、三部分。
3.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5.对地球的影响
⑴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直接利用),(间接利用)。
⑵是地球、的主要动力。
二、太阳活动
1.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性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2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导学案:2

2022-2023 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导学案课题:生物圈与植被新课程标准地理核心素养2.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

2、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植被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读课本P41—P44文字及图表,完成以下任务。

一、认识生物圈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岩石圈的和整个。

2.生物圈的作用(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①绿色植物通过,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②各种生物通过,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

(2)对于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

二、识别植被类型类型分布特点常见树种常绿阔叶林温暖湿润的、气候区由常绿的组成,树冠浑圆,叶面多呈,表面光滑、无,质地较硬樟树、椰子树等落叶阔叶林的温带气候区由落叶的阔叶树组成,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宽而薄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针叶林分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大规模成片分布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由组成,叶子、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云杉、冷杉、落叶松等类型分布气候特征特点热带草原南北纬10度到20度的大陆上年降水量500~1 000 mm,集中在、干季几乎没有雨水植物具有很强的,成片高草中点缀着零星的树木,湿季时郁郁葱葱,干季时一片凋萎温带草原温带、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 mm,且主要集中在温带草原群落,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特征3.荒漠植被班级:姓名:小组:(1)含义:指植被覆盖稀疏、 的地面景观。

(2)分布:热带、亚热带以及 的 气候区。

(3)特点:①有的植物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减少水分 。

②有的植物具有肉质茎或叶,以贮存 。

③有的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 。

④多数植物根系 ,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⑤植被 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

【地理导学案】高中地理全套导学案

【地理导学案】高中地理全套导学案

必修一导学案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系统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宇宙1.河外星系和同一级别地球1.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差不多但月球表面的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晚最低温度-183℃请分析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大的主要原因22009年7月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象日全食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2007年上海 2007 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A行星上有岩石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例2]2008江苏读示意图回答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三太阳是太阳系的天体它的占整个太阳99.86%太阳.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活动强烈时可扰乱地球层影响地面通信②太阳③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地球两极上空大气发光形成现象[难点探究] 读P6图1-1-121太阳活动黑子层耀1.人们接打手机有时发生信号断续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2007年上海2007 年4月美国宇航局的太空探测器拍摄到太阳三维图像人类首次可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五冲A高峰一选择题1.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地球约有A.8万光年B.1亿千米 C.100亿光年D.150亿光年A.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于扰D.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读太阳1 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AC2 用箭头在公转轨道上表示地球的公转3 小行星带在星和星填字母轨道之间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理解昼夜更替及晨昏线3.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的方向从三个方面来从看从北极上空看地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 3.地球自转的速度1 角速度地球表面除点2 线速度因的不同产生昼夜交替1昼夜昼夜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是个的球体2晨昏线昼夜交替的周期晨线和昏线的判3晨昏①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②晨昏线只在春秋分日时经线重合③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地球自转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1地转偏向的规律3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 [难点探究3] 读P13图1-2-51判断地转偏向时关键是物体前方运动我们可以用左右手定则来判别展平手掌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使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则大拇指方向为物体实际运动方向偏转方向四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纬度相同的地区高山顶上与山下相比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吗2.我国已有四个卫星发射基地酒泉太原西昌海南文昌文昌基地有什么优势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 2008广东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A ①③⑤B ①④⑤C ②③⑥D ②④⑥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理解地方时产生的原因2.了解时区的划分理解区时和日界线的含义3.能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三产生时差1.地方时概念经同经度每隔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1°地方时相差分钟.时区1 全球个时区经度2 中时区也叫零时区以经线为中央经线在中时区以东每隔15依次划15°依次.国际标时1.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吗2.有一对双胞胎人们从出生时间上看发现弟弟比哥哥还大一天这种情况可能吗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关于地方时正确的说法是双选A.地方时是因地理纬度而变化的时刻 B.地方时是因地理经度而变化的时刻C.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 D.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例2]2003年江苏高考题读北球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的时间为A.8时B.9时C.15时D.16时A高峰一选择题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2.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区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8区飞行14小时到A.10月2日15B.10月2日3时 C.10月115时D.10月1 3时.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A.季节相同 B.自转角速度相同 C.昼夜长短相同 D.地方4.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完成下1 地球表面的自转角速度除外其余2 请在图右下角弧线一端添画箭头以表示地3 地球表面各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变化规律4 图示各点中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5.读图回答1 A点所在地的经度此A点是点2 图中B点3 A点向B点运动时先是向4 自转一周A比B所路程 A的线速度比B6.读太阳光示 1 ①和② 2 经线①为度②为3 A点所北京时间为时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2.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3.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方向自向2.公转轨道 1 形状接近正圆的太阳位于其中的一 2 近日点和远日点1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7月初地球与太阳4.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为365日69分10秒北极上空极上空间的夹角2.有人说北极星对于地平面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你能证明一下吗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 当地球运动至图所示的甲处时是北半球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三正午太阳高度1.一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纬度变化规律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 90°向南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向南北两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向南北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向南北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差相同的两地正午太阳[难点探究1] 读图1-3-6①说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就意味着当地当时的地方时为点太阳直射点总是位于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上②通过右图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规律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③计算某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两地间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两地之间的纬度差例如夏至日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是2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范围是包括赤道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范围是包括赤道春分日和秋分日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为[难点探究2] 分析P22图1-4-71春秋分日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其地理纬度之间有什么关系2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与春秋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当地哪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哪一天达到最小值上课的今天之后的一段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还是变小2.正午的时候我们的家乡树影朝哪哪一天正午树影的长度最长哪一天最短3.为了高效利用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的面板要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哪一天面板与地面的倾角最大4.为了保证每一幢楼的底层住户都能得到充分的光照南北两排楼房之间要保持足够的间距这个间距的长短决定于哪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以我国为例南京与北京相比哪个城市的楼间距应该大一些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 2007江苏某地是我国重要的人工多层经济林区图1为该地某日太1240树影遮挡地-5题.该地位于A.45N110E B.2134′N110°EC.45N130E D.2l34′N130°E2.这一天A.太阳距离地球最远B.江苏省各地昼长夜短C.晨昏线与极圈相切D.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四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1 北半球夏半年①时间是自日至夜③夏至2 北半球冬半年①时间是自日至夜③冬至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赤道上全年昼夜赤道上全年昼夜1.上课的今天我们当地处于冬半年还是夏半年昼夜长短状况怎样日出是在6点之前还是6点以后日落呢2.今天往后昼长在变长还是变短日出日落时刻如何变化3.日出时刻=夜长2=12-昼长2 日落时刻=12+昼长2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2006高考综合卷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南北移动造成了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下图中的斜线部分表示黑夜其中能反映上海地区白天最短的是[例2]2008江苏读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此时 A.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B.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D.②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地球最近的大行星A.正北 000 B.正北 1200 C.正南 000 D.正南 1200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及五带的划分方法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五四季的更替 2.地区差异1 低纬度地区2 高纬度地区3 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昼正午太阳高度昼1] 四季的天文意义夏季是一年中白昼太阳高度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太阳高度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季的过渡季节[难点探究2] 四季的气候意义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候均温≥22℃冬季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候均温<10℃春秋季是冬夏季的过渡季节六五带的划分1.五带是指2.划分天文五带的界线是和3.五带的天文特征热带有现象寒带有现象温带则上述现象都没有[难点探究3] 读图1-3-111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是以为起点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位于春夏秋冬四季的中点2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吻合并便于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北温带的国家将月划为春季月划为夏季月划为秋季月划为冬季1月和7月分别是冬季和夏季气候的代表月份[难点探究4] 读P19图1-3-121天文五带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哪一带2五带的范围大小决定于黄赤交角如果黄赤交角变大了则五带中带范围将变大带范围将变小3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上哪些地理现象将不存在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在天文五带中哪一地带比较适于人类的生活和居住2.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是相反的现在北半球是什么季节南半球是什么季节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下列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中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例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的速度快一慢一快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是大一小一大C.南半球昼长的变化短一长一短 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大一小一大A高峰一选择题1.当太阳直射在11N上时A.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 B.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C.南纬79南有极夜现象D.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有关昼夜长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春分和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B.夏至日与冬至日分别是北半球与南半球昼最长的一天C.昼夜变化最大的地方是南北两极 D.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昼最长.下列四幅图中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的是.我国某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3534′春分日热水器集热板的最佳倾角a应为A.3534′ B.3lC.59 D.5426′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5题地点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5.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1 判断D地的地理纬度C D2 昼夜长短因季节而变化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夏至日北京时间下午1时整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某地观测到旗杆的影长最短并测得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约为735°完成下列要求 1 该地的纬度是经度是2 图是太阳高填代号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1.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判断两点之间的方位关系以及河流流向道路走向等2.学会利用罗盘能读出罗盘上的方向与方位角3.学会利用太阳或北极星辨别方向知道不同季节日出日落的方位不同4.学会利用手表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判断正南方向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利用地图辨别方向1.地图上无任何方向标记遵循上下 2.利用指向标定指向标是地图上专门用来标明地图方向3.在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二利用罗盘辨别方向照准保持仪器水平读数即在保持罗盘水平状态下将刻度盘上的0指向目标根据指北针在刻度盘上的读数确定目300°记作300°表明目标位于观测者的西北方三利用辨别方向1.1.今天我们当地日出时太阳位于什么方向日落呢2.晴朗夜晚可以利用北极星判别方向你知道北极星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吗3.在野外还可以利用树木断口的年轮来判别方向树木年轮与方向有什么关系4.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居正房大门通常都是朝向什么方向的为什么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1.下面图中A在B的方向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西北东北西南西北 B.西北西北西南东北C.西南东北西北西北 D.东北西北西北西南下是幅公路平面略图读后回答1 图中公路走向的变化是AB的BC的走向2 甲村位于乙村方向上3 右图中公路走向变化是由AB的BC的走向4 在右图中甲村位于乙村方向上一单元评估一单项选择题1.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时A.我国北方城市电扇脱销 B.公转速度较慢.沈阳冰雪路面行走困难 D.大连海滨游泳者络绎不绝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此时A.M地的昼比N地昼长B.M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N地C.M地的自转线速度比N地小但角速度大D.N地在一年中的昼夜变化比M地大3.如下图能正确表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正午4.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任何地点自转速度都相同B.南北极0其余各处向赤道方向逐渐增大C.地球自转线速度广州比沈阳快角速度相同D.纬度不同自转的线速度一定不同.当太阳直射北纬10地球上正午太阳高A.北纬30 B.南纬40 C.北纬40 D.南纬50如图中弧线表示晨昏线的一段阴题.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A.45W.2326′SB.45E.0 C.45E.2326′SD.45W.0.上图中的晨昏线转绘到以极地为中心如下图上正确的是8.右图为地球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黑夜此时赤道与晨昏度分别为A.45E135W B.0180C.135E45W D.60E120W二综合题9.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 在图中用字母A标出太阳直射点2 此图所示的节气为北半球的日太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的纬3 此日自南极圈向北极圈昼越来越现象4 再过几天地球将运行到公转轨道的近或远点附近这期间地球公转的速度越快或.下甲乙丙三图反映了地处不同指北半球下同的阳A或B表示回答问题1 根据阳光照射方向判断图所示房图所示房屋地处北回归线2 甲图中反映冬至日阳光照射情况的 A或B 乙图中阳光反映的是冬至日阳反映的是冬至日阳11.读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后回 1 甲图期为晨线的经度是2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3 此刻上海的区时为点此日北京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试说明教学要求学习目标1.三大类岩石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1.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知道三大类岩石3.了解矿物及岩石名称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圈层特点2.三大类岩石3.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二知识体系构建一地球的圈层构造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分界线和2.软流层位于由物质组成是的重要发源地二岩石圈的组成A.岩石按成因分类1.岩浆岩例如成因2 沉积岩例如成因3 变质岩例如成因B.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就是三大类岩石之间的过程即由岩浆形成各类又到形成新岩浆的过程三重难点突破1.辨析地壳地幔软流层岩石圈的相互关系2.三类岩石的区别⑴能记录地球历史的是该类岩石具有和被分别称为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该类岩石是各类岩石或沉积物在内力作用或外力作用下形成的⑵岩浆岩一定是冷却凝固而成的⑶变质岩是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等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⑷三类岩石可相互转化如石灰岩变质成页岩变质成花岗岩变质成P283.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四典题剖析[例1]2005年上海高考题下列岩石中有可能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A.花岗岩玄武岩 B.石灰岩砂岩C.石英岩大理岩 D.大理岩石灰岩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例3]2009江苏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Ⅱ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题.北京奥运金牌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A.②.③ C.④D.⑤.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I① B.Ⅱ③.Ⅲ⑤ D.⑥I五学后反思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不足缺憾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试说明教学要求学习目标1.地表形态变化内外力因素2.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3.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3.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4.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二知识体系构建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2.地质构造 P32 褶皱之背斜岩层地貌上常形成褶皱之向斜岩层地貌上常形成地形倒置后背斜向斜原因断层常形成和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地下水在处较易找到隧道水库等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开3.外力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态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流水作用①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易形成或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和风力作用冰川作用三重难点突破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辨证关系 2.背斜向斜与地形的辨证关系3.外力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与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表现形式的辨别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可忽视四典题剖析[例1] 2008江苏必修测试读图完成~题1.图3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形成图②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C.风力堆积D.流水堆积第节考试说明教学要求学习目标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2.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3.组织学生利用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二知识体系构建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P351.低层大气主要成分的作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水汽与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对流层主要直接热源是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天气现象3.平流层大气增温的原理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天气现象4.高层大气该层80500KM高空有人类用之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⑵地面辐射大气辐射能量集中在部分长波辐射⑶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的部分三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1.近地面大气主要是和强烈吸收地面释放的2.大气通过把热量还给了地面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三重难点突破1.对流层的特点主要直接热源温度垂直变化大气运动天气状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重点理解热量传递的主要环节3.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抓住最关键环节---大气逆辐射4.辨析天气状况对气温的影响例如昼晴夜晴温差较大四典题剖析[例1]2008江苏必修测试读图4完成~题.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A.① B.②C.③ D.④.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A.① B.②C.③ D.④五学后反思心得体会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不足缺憾第节考试说明教学要求学习目标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1.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 在水平气压场中空气水平运动方向与等压线的关系二知识体系构建三热力环流1.概念由而引起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形式2.读图2-2-6热力环流的过程⑴在右图中的括号里写上高压或低压⑵给图中线条加上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⑶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的直接原因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
这份导学案主要涵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全册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重要概念都被详细列出,并配以相关题和实践活动。

该文档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也提供给教师备课时参考。

全书分为以下八个单元:
1. 地球与地图
2. 人口与城市
3. 区域可持续发展
4. 生产活动与生活方式
5. 区域差异及其调整
6.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
7. 人文地理环境
8. 全球环境问题
每个单元按照如下结构进行导学:
-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问题激起学生对即将研究内容的兴趣;
- 精讲知识点,详细介绍该单元的重要概念、知识点并配以样例图示,对于一些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 运用知识,通过各种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 自主探究,提供大量的题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自主研究。

总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是一份完备的教学辅助资料,在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学科水平的提升和共同进步。

1高中地理必修1导学案

1高中地理必修1导学案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天体系统、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宇宙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和;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相互,相互,构成天体系统。

[难点探究1]读P4图1-1-6:天体系统的级别从小到大举例依次为:、、、。

河外星系是银河系外许多星系的总称,它和属同一级别。

[难点探究2]读图1-1-11:(1)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地球处于第个轨道上,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3)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包括、、、,巨行星包括、,远日行星包括、。

(4)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运行周期是76年。

(二)地球[难点探究3] 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1)外部原因: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原因:①适中,②适中,③适中。

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差不多,但月球表面的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晚最低温度-183℃。

请分析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大的主要原因?2.2009年7月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象。

日全食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2007年上海) 2007 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

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A.行星上有岩石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例2](2008江苏)读“示意图”,回答: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1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二)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高中地理导学案

高中地理导学案

高中地理导学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围绕“高中地理导学案”展开,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具体包括: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地理图表的绘制与分析,地理现象的观察与解释,以及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使他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既能提高学科素养,也能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地理环境的特征等。

(2)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和仪器,如地图、指南针、海拔仪等,并能运用这些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绘制和分析地理图表,如气候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等,提高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4)培养观察、描述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学会从地理角度看待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如野外考察、调查、实验等,为深入研究地理问题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环节,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性。

(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地理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地理奥秘的欲望。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导学案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导学案教案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1.光年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一年内走过的距离,大约是94605亿千米。

2.冥王星出列冥王星被排除在大行星之外的原因: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 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它被划为矮行星。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1)概念: 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2)常见的天体: 、 、 、 、 、 等。

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 、 ,形成天体系统。

系(2)层次:总星系 系系 系 系系(3)光年是计量 单位,1光年表示 。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是由 、 、 、 、流星、行星际物质等组成;2、八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为 、 、 、 、 、 、 ;其中在 与 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3、八大行星运动特征:运动方向: ;轨道平面: ;运动轨迹: 。

4、按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通常将八大行星分为: 、巨行星、 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 、 、 。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 .人类的家园——地球 B.河外星系 C. 天空中飘动的云 D.总星系 2、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到高排列顺序准确的是( )A .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Ⅰ 知识准备Ⅱ 教材助读 Ⅲ 预习自测1、请在课前用15分钟通读教材;勾划课本并熟记基础知识。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完成教材助读和预习自测。

3、能够运用有关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第一章 行星地球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3、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的原因是()A.日地距离适中 B.卫星个数适当C.地壳运动的缓慢性和稳定性D.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当1.请同学们用5分钟认真思考学始于疑的4个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全书)

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全书)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目标】1、了解各种各样的天体、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明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通过教材提供的图文材料,分析归纳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3、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课前预习】1、天体的类型有、、、、、等,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3总星系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5、观察太阳系构成图,按顺序说出各大行星的名称。

6、认真读取图1和表1,归纳行星的运动特征:、、。

7、读图回答:太阳系各大行星分为哪三类?、、。

8、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2)八大行星。

内部条件:(1)适宜的(原因:日地距离);(2)适合生物呼吸的(原因:地球有适中的和;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3)有水(原因: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成,最终形成原始的)。

【课内探究】天体和天体系统1、天体是宇宙中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如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还有尘埃、气体等星际物质,还有黑洞等,这些都是自然天体。

稠密大气层以外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等是人造天体,但普通飞机不是。

2、天体系统有一个绕转核心,至少有两颗天体组成,如八大行星绕太阳转形成太阳系。

注意星座是对天空的简单划分,不是天体系统。

【当堂检测】从伽利略首次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过去了近400年。

现在,天文学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已经到来。

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决议.将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开除”出太阳系行星行列,太阳系大行星数目也因此降为8颗。

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行星与恒星的最大区别在于A.质量大小 B.发光强度 C.密度大小 D.有无卫星2.材料中所提的天体系统从级别上看包括几个层次A.1个 B.2个 C.3个 D.4个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总星系的半径约为200亿光年 B.银河系是宇宙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C.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 D.地球上能看到的最明亮的自然天体是月亮4.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存在生命有机体,下列与生命存在无关的是A.太阳系中八大行星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B.适当的体积和质量C.适当的日地距离 D.地球是太阳系中的行星。

高中地理1.3-1.6(导学案)

高中地理1.3-1.6(导学案)

高中地理1.3-1.6(导学案)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高一地理组 2021-9 -1班级:姓名:学号:组别:【学习目标】了解宇宙探索、开发、保护的现状,明确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宇宙空间资源和宇宙探测的意义。

【学案导学】:1.宇宙资源:①空间资源:特点有、、。

②矿产资源:月岩中含有地壳里的和约60种矿藏,还有地球上没有的,是反应堆理想燃料。

③太阳能资源2.太空垃圾的来源:① 、② 、③ 。

目前这些空间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体积越来越大。

太空垃圾的危害:由于空间垃圾和航天器之间的很大,如果发生会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

采取的措施:① 、② 、③ 。

【学习检测】:(A级)1.目前,人类对宇宙环境的认识处于()A.初步探索阶段B.空间开发阶段C.大规模开发利用D.很好的保护阶段(A级)2.月岩中含有()A.地壳里的全部元素B.地壳里的全部矿藏C.约90多种矿藏D.地球上也很丰3富的核燃料He(A级)3.人类发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的时间及国家是()A.1957年10月苏联B.1969年美国C.1973年美国D.1970年中国(A级)4.20世纪60年代,苏联“火星号”探测器发回了火星照片,表明人类已经能够()A.登录火星B.对行星逼近观察C.对行星直接取样观测D.进行宇宙空间开发(A级)5.第一次实现登月的时间及国家是()A.1962年苏联B.1969年美国C.1973年美国D.2021年中国(A级)6.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是在()A.1957年B.1962年C.1970年D.1981年(A级)7.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的时间及名称是()A.1999年“神舟一号”B.2021年“神舟五号”C.2021年“神舟六号”D.2021年“嫦娥一号”(A级)8.太空垃圾会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直接原因是()A.体积很大B.质量很大C.数量很多D.速度很大(A级)9.减少太空垃圾的根本措施是()A.限制太空垃圾的产生及清除空间垃圾B.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其他轨道C.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D.利用空间导弹将损毁的卫星击落(B级)10.“神州七号”航天实验飞船进行的实验,主要是利用宇宙资源的( A.太阳能资源 B.空间资源 C.生物资源 D.矿产资源(B级)11.空间资源的特点不包括()A.高真空B.强辐射C.高温D.失重)1.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高一地理组 2021-9 -1班级:姓名:学号:组别:【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黄赤交角形成和直射点回归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导学案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天体系统、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宇宙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和;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相互,相互,构成天体系统。

[难点探究1] 读P4图1-1-6:天体系统的级别从小到大举例依次为:、、、。

河外星系是银河系外许多星系的总称,它和属同一级别。

[难点探究2] 读图1-1-11:(1)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地球处于第个轨道上,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3)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包括、、、,巨行星包括、,远日行星包括、。

(4)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运行周期是76年。

(二)地球[难点探究3] 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1)外部原因: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稳定的太照。

(2)自身原因:①适中,②适中,③适中。

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差不多,但月球表面的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晚最低温度-183℃。

请分析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大的主要原因?2.2009年7月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象。

日全食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2007年)2007 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

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A.行星上有岩石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例2](2008)读“示意图”,回答: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二)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三)太阳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99.86%。

2.太阳的能量来源:太阳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反应。

太阳向地球提供大量光能和热能,维持生物的繁洐。

3.太阳大气层由里往外:、、。

肉眼可见的是层。

4.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活动强烈时可扰乱地球层,影响地面通信。

②太阳活动能使地球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

③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地球两极上空大气发光,形成现象。

[难点探究] 读P6图1-1-12:(1)太阳活动中:太阳黑子位于层,耀斑位于层。

(2)耀斑与黑子相伴而生、同步增强,其变化周期大约都是年。

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人们接打手机有时发生信号断续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2007年)2007 年4月,美国宇航局的太空探测器拍摄到太阳三维图像,人类首次可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

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五、冲A+高峰(一)选择题1.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地球约有( )A.8万光年B.1.5亿千米C.100亿光年D.150亿光年2.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A.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C.地球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于扰D.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二)综合题3.读右“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A ,C ,G 。

(2) 用箭头在公转轨道上表示地球的公转方向。

(3)小行星带在星和星(填字母)轨道之间。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3.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1.地球自转的方向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从赤道方向看,是;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方向旋转。

2.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称为一个“恒星日”。

3.地球自转的速度(1)角速度:地球表面除点外,任何地点都,大约是。

(2)线速度:因的不同而不同。

最大,向两极。

[难点探究1] 读P11图1-2-2:北纬60°、北纬30°和赤道处相同的两条经线间的纬线长度等不等?有什么规律?(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1)昼夜与昼夜交替昼夜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是个、的球体;昼夜交替的原因是。

(2)晨昏线:也叫晨昏圈,是地球上与的分界线,它是一个大圆。

(3)昼夜交替的周期:小时,称为一个“太阳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天”。

[难点探究2] 读图1-2-3:(1)晨昏线是一个大圆。

晨线上各地在日出;昏线上各地在日落。

(2)晨线和昏线的判别:东面为昼的是晨线,东面为夜的是昏线。

(3)晨昏线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晨昏线平面始终与太线垂直,晨昏线(圈)永远平分赤道。

②晨昏线只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与经线重合,其他时间与经线相交。

③晨昏线在地球上自东向西移动,与太阳东升西落的方向相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1)地转偏向的基本规律: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

(2)北半球河流的岸侵蚀严重,南半球河流的岸侵蚀严重。

(3)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向的力。

[难点探究3] 读P13图1-2-5:(1)判断地转偏向时关键是物体“前方”运动。

我们可以用左右手定则来判别:展平手掌(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使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则大拇指方向为物体实际运动方向(偏转四、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纬度相同的地区,高山顶上与山下相比,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吗?2.我国已有四个卫星发射基地(、、、),基地有什么优势?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 (2008)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A. ①③⑤B. ①④⑤C. ②③⑥D. ②④⑥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理解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2.了解时区的划分,理解区时和日界线的含义。

3.能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三)产生时差1.地方时的概念:因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时刻。

经度相同,地方时。

2.两地相比,相对在面的地点地方时较早。

经度每隔,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

3.时区的划分:(1)全球共划分为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2)中时区也叫零时区,以经线为中央经线。

在中时区以东,每隔15°依次划分为东1区至东12区;中时区以西,每隔15°依次划分为西1区至西12区。

4.区时:每个时区都以其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标准时间。

5.国际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以经线作为国际日界线。

并规定其西侧(东12区)为“今天”,东侧(西12区)为“昨天”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

由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由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时间:我国统一采用所在的区的区时,也就是 E 经线的地方时。

7.国际标准时:(格林尼治时间)以零时区区时为各国调整时间标准。

[难点探究] 读P12图1-2-4:(1)知道某地经度如要换算其所在时区,就是将其经度除以15°,再对其得数进行四舍五入取整。

如的经度为116°E,116°÷15°=7.7≈8。

因此属于东8区。

(2)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即为0时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点。

地球上时刻最早的时区是东12区,最晚的是西12区,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

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时间就是的地方时吗?2.有一对双胞胎,人们从出生时间上看,发现弟弟比哥哥还大一天。

这种情况可能吗?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关于地方时,正确的说法是()(双选)A.地方时是因地理纬度而变化的时刻B.地方时是因地理经度而变化的时刻[例2](2003年高考题)读北半球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的时间为( ) A.8时B.9时C.15时D.16时[例3](2007)3 月21 日6 时整,甲地(40ºN ,45ºE)日出。

10 分钟后轮船越过日界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可能是()A. 3月21日14时50分B. 3月22日14时50分C. 3月22日15时10分D. 3月21日15时10分五、做模拟题,找冲刺点——攀登A+高峰(一)选择题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2.一架飞机由我国(东8区)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8区),飞行14小时,到达时当地时间是()A.10月2日15日B.10月2日3时C.10月1日15时D.10月1 日3时3.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A.季节相同B.自转角速度相同C.昼夜长短相同D.地方时相同(二)综合题4.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球表面的自转角速度,除外,其余各地都。

(2)请在图右下角弧线一端添画箭头以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3)地球表面各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变化规律是。

(4)图示各点中,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的分别是、、。

5.读右图回答问题:(1)A点所在地的经度是,此时A点地方时是点。

(2)图中B点位于线上,目前正在(日出或日落)。

(3)A点向B点运动时,先是向偏,后又向偏。

(4)自转一周后,A比B所经路程,A的线速度比B 。

6.读右“太照示意图”,分析回答:(1)①和②中是晨线,是昏线。

(2)经线①为度,②为度。

间为时。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3.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方向:自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2.公转轨道:(1)形状:接近正圆的,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

(2)近日点和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被称为;每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这个位置被称为。

3.公转速度: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位于远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