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进程”专题解析

合集下载

历史《专题-中国的近代化》

历史《专题-中国的近代化》

C、戊戌变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D、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3、下列主张和口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自强求富”②“民主科学” ③“民族、民权、民生”④“扶清灭洋”
A、②③①④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③②④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看图说史】洋务运动部分图片资料。
——
解读历史
近代化: 指的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
救民之路的过程。它的内容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 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上的自由、民主化。近代化经 历了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 表及里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不断探索精神。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 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 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 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 上感觉不足。”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学习 先进技术 重点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次近代 在思想文化 推翻了……动摇了…… 化运动。P22 ……影响P31 的闸门P45 的潮流P58
归纳总结 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洋务 运动
戊戌 变法
辛亥 革命
新文化 运动
器物(技术) 制度
思想
特点: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启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救不了中国,
地主阶级 洋务派
1898年 资产阶级
维新派
领导人 性质
奕䜣、 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
地主阶级
自救运动
康有为、 梁启超
资产阶级 改革
思想 口号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摘要:中国晚清近代化的领导者们缺乏务实精神和冷静态度。

他们忽视了中国的特定国情,企盼通过短期努力就使中国的近代化取得突破,一旦受挫便又一蹶不振。

他们还缺乏求同存异的气量和胸怀,仅因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便互相攻讦,势同水火,这更加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布满了迷雾。

关键词: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进程所谓近代化,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

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的近代化,亦称之为‘现代化’,指从1840——1949年期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

无论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归根到底是在近代中国决定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因此近代化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化。

”①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国人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败,仅仅使部分有识之士承认了洋人的“船坚炮利”。

于是,这些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探求“师夷之长”的道路。

中国的近代工业化正是从武器的近代化开始的,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由此产生。

而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

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清末“新政”应时而出。

一时近代化的前途变得更为坎坷。

本文拟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中国晚清的近代化进程。

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看法众说纷纭,如吴承明认为,提出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主题,探讨洋务运动与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外交的关系,探讨洋务运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问题,这是一个跃进。

②茅家琦、虞晓波在其文章中指出,甲午战后在政治上掀起维新变革思潮的同时,经济上也出现了以设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大大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

③一、洋务派引导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发端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

【历史】复习线索串讲——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历史】复习线索串讲——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1.政治近代化(1)维新变法——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第一,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改革、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目标。

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第二,为推动清政府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维新派进行了改良活动。

这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第三,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辛亥革命——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第一,它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时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了国民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国民的政党意识、参政意识加强。

第二,它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封建君主制度,使中国出现了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

第三,它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人民的社会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追求民主、平等,反对专制、愚昧,提倡妇女解 放等 。

第四,它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无论是体制上还是内容上,都真正确立了中国近代化教育模式。

(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努力第一,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第二,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争取和平建国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2.经济近代化(1)近代工业的出现——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通商口岸开办的工厂,成为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企业。

(2)经济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第一,在经济观念上,洋务思潮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确立了与近代社会相适应的“以工商立国”的观念。

第二,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管理经验。

第三,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近代中国经济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中国近代化三阶段的演变与启示

中国近代化三阶段的演变与启示

中国近代化三阶段的演变与启示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步步加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梦想,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们在做着不同的尝试。

这些尝试大多涉及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因此,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时期(1840—1919年)可以包括这四个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从其内容和特点来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对西方经济技术方面的学习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开始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购置外国的机器设备,第一次实现了大机器生产,使中国古老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工业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办者——地主阶级洋务派,其发动这一运动的最根本目的不是使中国走上西方式的富强道路,而是维护清王朝即将崩溃的封建统治。

因此,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只是停留在对西方经济技术的学习上,而没有改变,也不愿意改变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封建制度。

而恰恰正是这一做法,使洋务运动注定最终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了这场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的破产。

但洋务运动毕竟走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并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第二阶段:政治制度的变革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先后上演了气势恢弘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也进入了第二阶段——政治制度的变革,开始在政治上进行民主化的尝试。

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和欧美式的民主共和制成为先进中国人的一个梦想。

然而,戊戌变法不过短短的103天就宣告失败了。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袁世凯却窃取了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统治。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革命(详细)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革命(详细)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专题感悟
专题(四)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革命
4.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抗日战争取得完全 彻底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共两党“和则两利,分则两 害”。因此,国共两党应该从中 华民族的利益出发,精诚团结,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大 业的完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 5.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表现:不屈 不挠、热爱和平、不畏强暴、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百折不挠、 开拓创新、坚持正义、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民族自强的信念, 民族奉献的精神。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专题感悟
专题(四)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革命
专 题 感 悟
1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起步的启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 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 走上富强的道路;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 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 中国的社会性质,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综 观中华民族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长期压迫,使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各阶层人 民觉悟和参加革命的力量还没有达到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 的程度。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专题感悟
专题(四)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革命
2.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日,成为抗日 战争的中流砥柱。其原因是制定符合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 的政策和措施,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方针,充分发动各 阶级共同抗日;解放战争中,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建 国,赢得了民心。人心向背,是共产党胜利、国民党失败 的根本原因。 3.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 于创新的政党,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 结合,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进程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进程
制外的突破(与赫鲁晓夫比较)、90年代 全面突破(与戈尔巴乔夫比较) 对外开放,(80年代点、线、面;90年代; 2001年融入全球化)引入外资开放促改革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
15
现代中国经济改革前后的变化
1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①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2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 ②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体制 3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农轻重协调发展 4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④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 5主要是赶超型,粗放型外延扩张发展模式、效益低
1
一、近代化的涵义、任务、背景
涵义: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 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它将引起 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 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 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 政治的民主化。
它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1.主要表现: 经济:①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
②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政治:①《资政新篇》中国第一个近代化方案 ②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
近代化。 思想:新思潮萌发 文化:近代教育的起步 军事:创建近代海军
6
2.主要特征: 领导阶级:主要是地主阶级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主要领域:主要发生于经济领域,以军事
2
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前提、基础) 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目的、要求)
3
中国步入近代化的背景
国际: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 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 时代潮流。

中考历史中国现代化进程专题历年真题及答案解读

中考历史中国现代化进程专题历年真题及答案解读

中考历史中国现代化进程专题历年真题及答案解读一、概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研究历年的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掌握相关知识点。

本文将对历年的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进行解读,为读者提供具体的知识内容和答题技巧。

二、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晚清时期的启蒙与改良、辛亥革命与早期民主主义、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

1. 晚清时期的启蒙与改良晚清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思想,并出现了很多思想启蒙运动和改良运动。

这些运动的目的是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国家现代化。

例如,《庚子赔款》导致了“百日维新”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等。

2. 辛亥革命与早期民主主义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制度。

辛亥革命的成功开创了民主共和国的先声,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一时期,中国也迎来了早期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如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

3. 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阶段,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渐形成,并且实现了军事、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随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

然而,这些措施的结果并不理想。

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读1. 2008年中考真题问题: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答案解读:根据文中所述,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晚清时期的启蒙与改良、辛亥革命与早期民主主义、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四个阶段。

2. 2012年中考真题问题: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哪个时期对现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答案解读:根据文中所述,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对现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时期。

专题三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专题三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专题三中国近代化进程含义:中国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焅,想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核心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保证思想文化上近代化、先进化――――前提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任务:(1)民族、国家独立;(2)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之路。

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 1840~1895 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

在它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27 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进阶段 1927~1949中国近代化步履艰难。

再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压迫下,在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

但在同时,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

4、新中国的现代化 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

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人们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健全。

经济上:1953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挫折。

关于中国近代化历程阶段性特点分析

关于中国近代化历程阶段性特点分析

关于中国近代化历程阶段性特点分析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

试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

分析指出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因素,并说明“制度”变革的结局及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1)观点正确,理由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名发起了洋务运动,由于洋务派只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因而这个时期中国只进行了“器物”变革。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方案,发动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方案,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因而这个时期的中国进入了“制度”变革时期。

(2)因素①甲午中日战争使北洋舰队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了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进行“器物”变革,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

维新变法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要潮流。

(3)结局:戊戌变法运动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镇压下归于失败。

辛亥革命由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而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4)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改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均行不通。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3.外来侵略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据此,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你对上述观点有何看法?试论证之。

★观点一: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化是指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法制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过程。

1840年至1919年,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1919年后的30年,中国近代化程度虽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成效不显著;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一、经济的近代化1、近代化的开始——洋务运动(1)背景:鸦片战争,清政府内外交困。

(2)派别:洋务派,即封建开明地主阶级代表。

(3)代表人物:奕 (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等。

(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之路。

(5)主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6)主要活动: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等。

(7)历史作用:a.洋务运动是开明地主阶级发起的一场学习西方科技、维持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方案破灭。

b.它的主要作用:引进了西方科技,使中国出现了机器生产,为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对外国经济扩张起了抵制作用等。

(如在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影响等方面也是很深远的。

)(8)失败根源:只学习西方科技,反对政治变革,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如洋务派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以学习西方科技挽救封建统治危亡。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中考历史中 国近代化知识点详解

中考历史中 国近代化知识点详解

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化知识点详解中国近代化是中考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840 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编译了《四洲志》等资料,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治情况。

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御外国侵略。

二、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开明官员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创办近代工业,以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这些军事工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装备水平。

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洋务派还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同时,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

洋务运动建立了近代海军,其中北洋水师是实力最强的一支。

然而,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一、中国近代化的含义近代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变化;三是政治上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变化。

近代化的核心、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所以,近代化可以叫做资本主义近代化。

二、中国近代化的阶段中国近代化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起步阶段(1840-1895)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以科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工业到民用工业、由国营工业到民营工业的历程,并逐渐向教育领域国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从甲午战争到大革命失败,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工业化迈出一大步,政治民主化开始并有突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从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主要是近代化的艰难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缓慢发展。

三、中国近代化包含的具体层面1、经济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刺激下,在洋务运动倡导下,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但发展缓慢;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工业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后,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侵略和有识之士大力创办实业,一战期间,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一个高潮,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1927—1937年,由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经济有所发展;1937-1945年,国民政府借口抗战大力加强经济垄断,使发展中断;1945-1949年,美蒋勾结使近代化陷入困境。

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2)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3)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3、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思想文化上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一、近代化的含义概念:“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近代化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领域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领域的人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志。

这是整个世界近代化最为主要的发展线索〃中国近代历史也不例外。

过程: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内容:经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标志〃并引起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实质: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前提:在中国近代〃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完全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殖民者打开了中国大门〃他们既是“强盗”〃也是“先生”〃他们侵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的科学技术〃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价值观。

三、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内容中国近代化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中国社会结构的近代化。

1、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人的企业〃但多是西方殖民者开办的;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铁路、轮船、电讯。

洋务运动时〃中国的军队开始使用新式枪炮〃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海军。

甲午中日战争后和清末“新政”期间〃又开始编练军事组织、武器装备近代化的“新军”。

2、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1858年〃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初〃清政府开始设立总理衙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机构。

中国近代化问题(有结构、有重点分析、有练习)

中国近代化问题(有结构、有重点分析、有练习)

第四讲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历程【高考导航】1、导航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有吸收,也有拒斥;有拿来主义,也有先入为主;有水乳交融,也有囫囵吞枣。

中国近代前期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与不断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2、考点1)、工业近代化A、洋务运动B、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C、百日维新D、清末新政E、新中国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2)、政治民主化: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预备立宪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3)、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考点扫描】一、知识网络1、工业近代化:1)、洋务运动①两个阶段: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工企业。

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5.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
1)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中国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任务,近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任务,近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由此可见,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 由此可见,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 2) 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愚昧落后,而中国近代化历程实际上 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愚昧落后, 是在敞开国门、不断向西方学习, 是在敞开国门、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进行 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 的。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 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 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 3) 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充满 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 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 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清除封建思想对近代化的 消极影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此可见,解放思想、 消极影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更新观 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4) 英美等国近代化历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为工业化 英美等国近代化历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 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发达的教育为近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发达的教育为近代化提供人才保障。由 此可见,科教兴国,是实现近代化的科学决策。 此可见,科教兴国,是实现近代化的科学决策。
三、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利因素
思考题: 思考题:结合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关 知识,说明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知识,说明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 缺乏资金、 缺乏资金 人才、技术: 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 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 传统思想的束缚: 传统思想的束缚 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 三座大山的压迫: 三座大山的压迫 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 决策失误: 决策失误 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 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后腿。 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缺乏政治前提: 缺乏政治前提 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 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 速度。 6、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 客观环境的制约: 客观环境的制约 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梳理点拨】易混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三、感悟历史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专题05 中国的近代化-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专题课件

专题05  中国的近代化-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专题课件

革命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 和观念深人人心
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与探索
图示重点
政治民主化
康有为
梁启超
反映史实: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
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 的作用。
孙中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反映史实:孙中山阐发的“三民主义”成为辛亥
经济工业化
进程
内容
经济 工业化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创办新式学校,创办近代海军,客观上促 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从洋务运动到清末,中国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中国民族资本主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战后至 义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崩溃。代表人物是张謇,他提出了“实
中外比较
中国的近代化
中考链接
1.(2022·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就阶级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
我振兴。就民族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材料中“它”所指的历
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图一:陈独秀、李大钊
反映史实: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 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 化运动的兴起。李大钊发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率先 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
反映史实:剪
辫易服现象的出 现是由于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政治上 辛亥革命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化进程”是近年来中考考查的热点,同时也因知识点多、史实纷繁复杂成为中考复习中的难点。

为了帮助广大初三考生更好地复习这一热点难点,记者日前采访了唐山市友谊中学的王秀玲老师,请她就这部分内容向同学们作以分析和点拨。

-重点内容分析
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为了自己的生存,从被动防御西方国家的暴力征服开始,继而不得不主动学习西方,将自己融入到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之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不断地发生着改旧换新的变化。

-学法指导点拨
1、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

2、运用图示法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表示出来(如,从器物—制度—思想)。

3、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历史知识,理解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4、运用整合教材的方法,如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以以“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提高梳理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5、本主题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复习时应联系史实,总结经验教训。

-中考命题透析
这是一个新的主题,也是近几年考试的热点。

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本主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康梁的维新变法活动,辛亥革命的性质、进步性及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等。

本主题是中考命题范围的重中之重,每年都有考题出现,同时热点问题也不回避,图表寓于其中,历史与现实在本主题中存在着最佳结合点。

本主题应是今后中考的重点命题所在,有可能向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展,题目也将从知识型向综合型过渡。

-综合问题归纳
□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一条坎坷之路。

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有:
1、先天不足: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奇缺、思想僵化。

2、面临的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3、缺乏正确的道路:外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而中国却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4、缺乏安全的政治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

□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特点分析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
太平天国是伟大的反殖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起到了启蒙思想的作用,大大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这三次运动都未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说明,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完成。

□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
1、产生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

2、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3、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

4、实践结果: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严重。

5、失败原因:客观原因是封建势力的强大,都与袁世凯有关。

主观原因是本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6、两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不同点:
1、代表阶层:戊戌变法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辛亥革命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

2、变革的手段和目的:戊戌变法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辛亥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辛亥革命主张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

5、实际影响:戊戌变法的法令基本被废除,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考热点示例
今年的考生应格外关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民主化的问题,注重中国近现代历史前后知识的联系。

如,政治民主化是我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有关史实回答:
1、列举中国近代史上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大事件,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特点。

答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

特点: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民主化的进程艰难,逐渐由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向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转变。

2、简述20世纪40年代中共为争取民主政治所做出的努力和斗争。

答案:召开七大并通过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赴重庆谈判并签订和平建国纲领《双十协定》;1949年9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成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成立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了国家主人。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实行了哪些重要制度?
答案: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
4、当前我国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有利于国家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5、通过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你有何认识?
答案:政治民主化历经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要不断发展、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命题分析:该问题的设置既注重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又注重了相关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和政史知识的渗透、融合,体现了一定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王老师说,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归纳,尤其是对近两年河北中考试题的解析,不难发现中考试题追求的效果:稳定、连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考生“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即试题紧扣教材重点,反映时政热点,既贴近生活和实际,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又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引导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意料之外”即着重考查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和现实社会的能力,增强了试题的思维含量;同时还从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入手,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

“同学们明确了中考试题的设计意图和方向,在复习中做到知己知彼,那么在中考中定会稳操胜券。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