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现象与地理原理的辩证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案例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3ce9a7e2e3f5727a4e9622f.png)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误解,从而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关注“生活地理”的内容。
它们包括:⑴正确使用指南针判断方向,运用地图识别方位,估算距离,了解地形。
⑵初步学会观云识天气,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
⑶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居住的区位,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⑷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持的措施。
⑸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⑹运用地理常识看懂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
⑺在休闲时,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如娱乐、健身、野营、旅游等),并知道怎样利用环境或选择路线来进行休闲活动。
⑻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⑼熟悉地域文化(语言、艺术、体育、民俗)的特色,并能了解与理解异域文化,增强人际的交往和合作。
【案例】“我的家在哪里”教学设计片断新课导入:教师从介绍自己所在社区及任教的学校开始,然后设计一模仿性活动:“假如你的父母第一次到我们学校来开家长会,请你绘制——幅图并标明你所在班级的位置,好吗?过程探究:1.学生自己绘制学校平面单图。
我们身边的地理变化及其原理(一)
![我们身边的地理变化及其原理(一)](https://img.taocdn.com/s3/m/6b2ea44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5.png)
我们身边的地理变化及其原理(一)我们身边的地理变化及其地理是生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也经常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对我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下面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自然因素造成的地理变化地质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受到巨大力的作用下造成的地质现象。
比较常见的地质构造运动有地震、火山喷发等。
它们会导致地表的地理变化,如地震会引起地层的破裂,形成山峰和断层;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岩浆和烟尘,覆盖周边地区,对农业、交通等造成不良影响。
天气现象天气现象也是造成地理变化的一大自然因素,比如台风、龙卷风、冰雹等。
它们都具有破坏性,会对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人类活动造成的地理变化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城市建设会占用大量土地,改变当地的自然环境,如湿地的填埋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但也是一个严重的污染源。
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会对当地土壤、空气和水源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如何应对地理变化加强环保意识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
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保证人类繁荣的重要保障,我们应该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环保行动的有机结合,从而减少对地球环境的破坏。
总之,地理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应对,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地理变化带来的影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理变化对人类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自然灾害会导致人员伤亡、基础设施被破坏、部分地域被陷入瘟疫等。
而城市化、工业化可能会造成水源的枯竭、土地荒废、城市空气亚健康等问题。
这些影响甚至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地理变化会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物种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如化学物质和垃圾对海洋的污染,会破坏海洋生物链,引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使得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d8ab942c850ad02de804136.png)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袁建华提供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下面,就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1、服饰与地理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
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
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
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
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饮食与地理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
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3、住房与地理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
生活中常见现象包含的地理知识应用案例及分析
![生活中常见现象包含的地理知识应用案例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f0a3a148d7c1c709a1455e.png)
生活中常见现象包含的地理知识应用案例及分析现在的高中地理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而且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因此,教学与高考复习中都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下面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案例来进行教学分析,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能接触到学习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案例一:江浙平原地区的农村住宅,选择宅基地的最佳条件是:房屋面向东南,前后视野开阔,房前或房后有河流流经。
1.提出问题:江浙平原这样选择宅基地的原因是什么?2.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
3.讨论分析:(1)房屋为什么要面向东南,而不是坐北朝南?(2)房屋前后为什么要视野开阔?(3)房屋前后为什么要有河流流经?4.结论:(1)房屋面向东南,能充分利用阳光。
上午半天,房前日照;下午半天,房后日照。
如果房屋面向正南方,则南面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而北面日照条件差,冬季阴冷。
(依据的是太阳的视运动轨迹这个知识点。
)(2)房屋前后视野开阔(空旷),又面向东南,有利于东南方向的风穿房而过,夏季更凉爽。
(因为江浙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
)(3)房屋前后有河流流经,不仅生活用水方便,而且空气湿度增大,可以调节当地的小气候。
案例二:双龙大道交通状况分析:从胜太路口至天元路口的双龙大道,长期以来拥堵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停滞可长达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给沿线学校、居民、工厂、机关的人们造成极大的不便。
1.提出问题:双龙大道交通的现状及未来。
2.相关知识:“城市交通运输”等。
3.学习方式:网络式学习。
4.讨论分析:(1)双龙大道交通堵塞的原因?(2)南京市城市道路网与双龙大道交通状况的关系?(3)改善南京城市交通环境与双龙大道交通状况改变的关系?5.结论:(1)城市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51fb5f7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1.png)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
大气受热过程和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一些例子:
1. 温度变化:太阳辐射能量加热地球表面,导致大气温度的变化。
白天,太阳直射地表,地表受热后散发热量,使地表温度升高,周围的空气也受热,形成热底层。
晚上,太阳不再照射地表,地表不再受到热辐射,逐渐散发掉热量,温度下降,形成冷底层。
这种温度变化引起了大气中的对流运动和风的形成。
2. 气压变化:气压是指大气某一层单位面积上气体的重量。
由于地表受热不均,不同地区的气温不同,会导致该地区的气压升高或下降。
例如,白天,太阳光垂直照射赤道附近的地区,地表温度高,空气被加热膨胀,形成低气压区。
而高纬度地区,则因太阳光斜射辐射,温度较低,气压相对较高。
这种气压差引起了气流的运动,形成风。
3. 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不同季节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例如,在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太阳直射区域向北部倾斜,导致太阳辐射更集中,气温升高,形成夏季;而冬季则相反。
这种季节变化影响了大气温度和压力的分布,进而影响了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4. 错觉现象:大气折射和散射现象会影响光线的传播路径,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一些错觉现象。
例如,夕阳的颜色变红是因为光线在大气散射时,较短的波长(蓝色和绿色)更容易被散射,而较长的波长(红色和橙色)则相对较少被散射,因此夕阳的颜色偏向红色。
总之,大气受热过程和运动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感受到了风、温度和季节的变化,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视觉上的错觉。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fb62ef4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9.png)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气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地理学中,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影响着气候、天气、甚至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理解大气的运动规律和受热过程。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太阳辐射的能量照射到地球上的大气层,使得大气层受热并形成热空气团。
这种热空气团会产生气流,形成气流运动,进而影响着气候和天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由太阳辐射的短波能量经过大气层的吸收和散射所产生的,这个过程是地球上气候和天气变化的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大气的运动规律。
大气的运动规律是非常复杂的,但也是非常有规律可循的。
大气通过气压差异和气温差异来实现水平和垂直的运动。
在大气层内部,气流会形成不同的环流系统,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等纬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这些环流系统会形成风、云、降水等现象,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规律。
比如我们经常感受到的季节变化,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春秋交替,这些都是由大气层受热过程和运动规律所造成的。
大气中的风和云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能感受到的现象,它们都是大气的运动规律在行动。
受热过程和运动规律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气温的升降会影响我们选择穿着衣物的厚薄,风向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的出行和航空运输,降水量的多少会影响我们的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运动规律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示例: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是我们了解和预测气候和天气现象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观察到这些现象的影响,比如昼夜温差、季节变化、风和降水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的人文地理现象和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人文地理现象和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733654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6d.png)
日常生活中的人文地理现象和问题1、排水口水的流动水槽里的水在放的时候在排水口处往往会形成逆时针的漩涡,从而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2、动物迁徙在我国,候鸟到冬天来临万物凋零之际从北往南迁徙;非洲草原上动物的迁徙与植物的枯荣相关,植物的枯荣又受该地的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每年的5月至10月,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正处于夏季,气候湿润,形成湿季,草木茂盛,吸引羚羊等动物来此生活,非洲南部热带草原与此相反。
在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活动的动物夏季北迁到苔原带,冬季迁至亚寒带针叶林带;北半球候鸟夏季北迁,冬季南迁;天山高山牧场,夏季牧场在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在林带以下。
3、大树底下好乘凉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能(约20-50%),更主要的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植物吸收辐射的35-75%,其余5-40% 透过叶片),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18-25%),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北京地区,绿地的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4、冰粒和冰雹夏天,在北方平原地区,常常会遇到另外两种大气固态降水,这就是冰粒和雹。
冰粒和雹是比较大的能够流淌的水滴围绕着凝结核一层又一层地冻结而形成的半透明的冰珠。
气象学上把粒径不超过5毫米的叫做冰粒,把粒径超过5毫米的叫做冰雹。
冰雹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
据记载,世界上最大的冰雹,比拳头还大,直径超过十厘米,重量超过一公斤。
5、濒临海洋的荒漠地区海洋是水汽的源地,云雨的故乡。
大陆沿海地区一般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比较丰富,多属于气候湿润地区。
但是,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等地区却形成了荒漠环境。
因为这里常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干燥;同时,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很少,云雨难以形成。
6、农事活动农作物的种植与成熟也需要看时间和节气,越冬作物如冬小麦和油菜等是秋天种,次年初夏收;一般的作物是春种秋收,如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
地理与日常生活
![地理与日常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31b1713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6.png)
地理与日常生活
地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
从我们居住的地方到我们所吃的食物,地理都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首先,我们居住的地方受地理条件的影响。
比如,如果我们居住在靠近海洋的地方,我们可能会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气温温和,降雨量较大。
而如果我们居住在高海拔的地方,气温可能会较低,气候干燥。
地理条件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在山区生活的人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农业生产,而海滨地区的居民可能更多地从事渔业或旅游业。
其次,地理条件也会影响到我们的饮食习惯。
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会影响到当地的农作物种类和产量。
比如,在气候温暖的地区,水果和蔬菜的种类可能更多,而在寒冷的地区,人们可能更多地依赖于畜牧业。
地理条件还会影响到食物的口味和烹饪方式,比如在海滨地区的人们可能更喜欢吃海鲜,而在内陆地区的人们可能更喜欢牛羊肉。
此外,地理条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交通和通讯方式。
在地理条件复杂的地区,交通可能会更加困难,人们可能会更多地依赖于步行或骑马。
而在平原地区,人们可能更多地使用汽车或火车。
地理条件也会影响到通讯方式,比如在山区或荒漠地区,手机信号可能会较弱,人们可能更多地使用无线电或其他通讯工具。
总的来说,地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影响着我们的居住地、饮食习惯、交通方式和通讯方式。
了解地理条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周围的环境。
因此,地理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及原因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ff79675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2.png)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及原因
1.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都是与地理条
件有关的。
例如,许多地震通常发生在震源或断层区域,而洪水则可能是
由于降雨量过高或河流过于狭窄。
2.气候变化:不同的地理条件可以导致不同的气候,例如高海拔地区
较冷,低海拔地区较暖。
气候变化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大量的人类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3.土地利用: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影响土地的适宜性。
例如,荒漠地区
可能不适宜进行农业开发,而森林地区可以用于木材和纸浆生产。
不合理
的土地利用可能引起环境和生态问题。
4.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城市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城市土地使用
的增加、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短缺、生活成本上升等。
人口的增加也导致
了许多重要问题,例如压力的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
5.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对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油田、煤矿等资源通常分布在地质构造较好的地区,而水资源则受降雨量
和地形的影响。
6.生物多样性:地理条件对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不同的
地理条件导致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和不同的物种分布。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
7.国际关系:地理因素也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不同的地理条
件导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促进了国际贸易和
旅游。
同时,争夺地缘优势也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争端和冲突。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及原因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f2749c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e.png)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及原因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其原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及其原因。
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气候的变化。
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人为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工业化、能源消耗、交通运输等活动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度升高,进而引发气候变化,比如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冰川消融等。
2.地震:地震是地壳中地质断裂带上能量释放导致的地震波。
地震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断裂,另一种是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
地壳内部的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变形,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3.洪水:洪水是指江河湖泊因降雨过多或融雪导致的水位上升,超过河道容量而引发的涨水现象。
洪水的原因包括长时间的强降雨、暴雨、融雪等。
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洪水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4.旱灾:旱灾是指地区长时间缺乏降水导致的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现象。
旱灾的原因包括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
干旱气候带、江河干涸、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都可能导致旱灾的发生。
5.雾霾:雾霾是指大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浑浊的天气现象。
雾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等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6.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由于水流、风蚀等外力作用,造成表层土壤流失的现象。
土壤侵蚀的原因包括降雨的冲刷、水流的剥蚀、无植被覆盖等。
人类活动如过度耕种、森林砍伐、不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等也会加剧土壤侵蚀。
7.沙尘暴:沙尘暴是指沙漠或半沙漠地区由于风力较大而悬浮的沙尘在空中形成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干燥、风力较大、地表裸露、植被破坏等因素。
沙尘暴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有很大影响。
8.水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中有害物质超过一定浓度,影响水质、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污染的原因包括工业污水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等。
地理与日常生活
![地理与日常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a364ea1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6.png)
地理与日常生活
地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塑造着我们
的生活环境,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社会。
地理不仅仅是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地形,它还涉及到气候、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方方面面。
因此,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地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带来不同的自然景观和
气候特点。
比如,位于赤道附近的国家通常气候炎热,而位于北极或南极的国家则气候寒冷。
这些气候特点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衣食住行等方面。
另外,地理条件还会影响到资源的分布,比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其次,地理还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社会。
不同地理条件下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
文化习俗和社会组织形式。
比如,沿海地区的居民通常以渔业为主要生计,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会与内陆地区的居民有所不同。
另外,地理条件还会影响到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
比如,位于河流附近的城市通常会发展成为商业中心,而位于海岸线附近的城市则会发展成为港口城市。
总的来说,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还塑造着我们的文化和社会。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地理问题,了解地理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条件,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地理辩证注解
![地理辩证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1e8de21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0.png)
地理辩证注解地理辩证是一种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方法。
它主张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揭示地理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地理辩证注解旨在阐述地理学的辩证法思想,强调地理现象的矛盾运动和内在联系。
一、地理辩证的概念与意义地理辩证是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地理学研究的成果。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地理辩证关注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矛盾运动和变化规律。
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地理现象的本质,为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地理辩证的基本原理1.地理整体性原理:地理现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地理矛盾性原理:地理现象中存在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地理发展规律原理:地理现象的发展受到内在规律的支配,地理学研究者要揭示这些规律,为地理实践提供指导。
三、地理辩证的应用领域地理辩证在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
通过地理辩证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地理现象的变化趋势,为地理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地理辩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我国地理学家积极倡导和实践地理辩证研究方法,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未来,地理辩证在我国地理学发展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地理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五、地理辩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地理辩证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区域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某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地理学家运用地理辩证的方法,对该地区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理的调配方案,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调整水资源分配,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总之,地理辩证是一种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方法。
它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球运动的意义”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球运动的意义”和生活实际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09604e0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f.png)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球运动的意义”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摘要】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地球自转导致白昼黑夜的变化,地球公转造成季节的变化,地球倾斜轴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形成。
地球运动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为生产生活提供指导。
加强对地球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学习地球运动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地球运动的知识来合理安排生活,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球运动的意义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球运动、意义、生活实际、地球自转、白昼黑夜、地球公转、季节、地球倾斜轴、昼夜长短、气候形成、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自然规律、生产生活指导、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地理知识。
1. 引言1.1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球运动的意义”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球运动的意义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地球运动不仅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更是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关键之一。
通过深入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倾斜轴等运动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白昼黑夜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气候的形成等现象。
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农业、渔业、航海等活动都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而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可以为这些活动提供指导。
地球运动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为生产生活提供指导,同时也促进人们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与兴趣。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地球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
2. 正文2.1 地球自转与白昼黑夜的变化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其速度约为1670公里/小时。
生活即为地理,地理即为生活——浅谈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即为地理,地理即为生活——浅谈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bbbfdd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7.png)
152生活即为地理,地理即为生活——浅谈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李燕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因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从生活出发,从中发掘素材与文本知识的融通之处,将教学内容纳学生的生活之中。
要想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生活素材,教学过程中使用真实生活实例想要让学生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先要让学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态。
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这些现象中,挖掘蕴含的地理知识。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
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
还能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地理思想。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离不开平常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地理知识。
利用生活现象提炼地理知识,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才能随心所欲,随口而出。
那么如何具体化的将生活实例引入地理课堂呢?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收集素材,随手拍照,随手录取视频,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将这些照片或者视频插入我们的课堂中,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即为地理,地理即为生活”。
如:同学们四季校服的变化,校园的四季景色,结合教材《地球运动》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让学生解释这些现象。
再如:冬季我们校园里的落叶多,那我们的植被类型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学校要有冬季、夏季、春秋季的入校时间表?为什么夏季大家喜欢去海边玩耍,或者喜欢去草原探险等等。
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探究心理,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建立一种需求感。
让学生将所学原理扩展,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认识。
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
![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ecca522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13.png)
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一、引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本文将就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进行探讨。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1.结合当地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各地的自然、人文环境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些特色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如山脉、河流、湖泊、植被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2.结合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地理学息息相关。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地理原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昼夜变化、四季变化等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生活实际的结合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环境保护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一种将地理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例如,在讲授地球的内部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地质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四、生活化评价方式1.评价内容生活化在评价学生地理学习成果时,教师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实用性。
除了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外,还应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知识和生活现象在教学中的“互化”
![地理知识和生活现象在教学中的“互化”](https://img.taocdn.com/s3/m/c506d80c011ca300a6c3909c.png)
· 70 ·
严龙成 :地理知识和 生活现象在教学 中的“互化”
活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任何地理知识都是生活现
② 影 响 因素 的改变 对 农 业 的影 响 :自然条 件 的
象 的理 论 总结 ,总能 在 生 活 中找 到对 应 的 生 活 现 改 变 对农 业 的影 响—— 地 形 的改变 、水 源 的 改变 、
象 。同样 ,任何生活现象总能利用地理知识进行解 气候要 素的改变 、土壤改变 ;社会 经济 因素的改变
释 ,也 就是 说 任 何 生 活 现象 总 可 以 转 化 为 地 理 知 对 农业 的影 响 。
识 。这对地 理 教师 的专 业知 识有 着较 高 的要求 。
③ 农 业地 域 类 型 :水 稻种 植 业 、大 牧 场 放牧 业 、
“互 化 ”指 两种有 关联 事 物 的相 互 转化 。本 文 中 的 “互化 ”特 指地 理 知识 和生 活现象 的相互转 化 。即 在 地 理教 学 中 ,教 师 能将 地理 知 识 和 生活 现 象 有 机 结 合起 来 ,胄 地 理知识 转 为 和落 实 到生 活现 象 上 , 也 能将 生 活 现 象 转 化 上 升 为 地 理 知识 对 学 生 进 行 教学 的行 为 ,实现地 理教 学 和生活 现象 的有 效结 合 。
关键词 地理教 学 生活现 象 互化
一 、 地 理 知 识 和 生 活 现 象 “互 化 "的 意 义
地 理 知 识 和 生 活 现 象 的“互 化 ”是 由地 理 课 程 性 质 和大 纲的基 本要 求决 定 的 。地理 课程 性质 和大 纲 都 指 出 ,地理 教 学要 让 学生 学 会用 地 理 的 眼光 认 识和欣赏 自然与人文环境 ,提高他们的生活品味和 精神体验层次 ,引导学生通过 自主实践 、活动合作 、 探 究 等 学 习方 式 ,在 自然 、社 会 、生 活 等情 境 中开 展 丰富 多样 的地理 活 动 。陶行 知 指 出 :“生 活教 育是 生 活所原 有 ,生活所 自营 ,生 活所 必需 的 教育 。教 育 的 根 本 意义 是 生 活之 变 化 。生 活无 时 不 变 ,即生 活无 时不 含有教 育 的意义 。”啪
【政务民生】地理辩证自解
![【政务民生】地理辩证自解](https://img.taocdn.com/s3/m/856102b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4.png)
地理辩证自解1️⃣ 引言:地理学的辩证思维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相互关系的科学,其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地理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通过辩证的思维去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
地理辩证自解,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2️⃣ 地球表面的自然辩证关系2.1 地形地貌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之一,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多种类型。
这些地形地貌不仅影响着气候的分布与变化,同时也受到气候的长期塑造。
例如,山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往往形成独特的垂直气候带;而平原地区则因地势平坦、气流顺畅,易形成稳定的气候类型。
反过来,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地形地貌的演变,如冰川作用、风化作用等。
2.2 经纬线与地理环境的关联经纬线是地球表面的基本坐标系统,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确定地球上的位置,还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纬度决定了太阳辐射的角度和强度,进而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经度则与海洋、陆地分布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相关,影响着气候的区域差异。
此外,经纬线还影响着生物分布、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
3️⃣ 人文地理的辩证分析3.1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人口分布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口数量、密度、结构等因素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一方面,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和迁移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
然而,过度的人口集中也可能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地理环境是影响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都会影响当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特征。
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地理环境,如农业革命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工业革命则带来了城市化、工业化等深刻变革。
【政务民生】地理辩证自解
![【政务民生】地理辩证自解](https://img.taocdn.com/s3/m/483b8c7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2.png)
地理辩证自解1️⃣ 地理学的辩证思维基础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学科,其精髓在于辩证地看待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辩证思维在地理学中体现为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地理现象动态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
通过辩证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地球表面的奥秘,理解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背后的原因。
2️⃣ 地球表面的自然辩证关系地球表面的自然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形地貌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山脉的阻挡作用可以形成地形雨,而平原地区则往往气候较为温和。
同时,气候的变化也会通过风化、侵蚀等过程改变地形地貌。
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联系: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这一循环过程与生态系统紧密相连,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地质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联:地质构造的复杂性是导致地震、火山爆发、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
通过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预测和防范这些灾害的发生,减少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人文地理的辩证视角人文地理学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从辩证的视角来看,人文地理现象同样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人口分布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吸引人口聚集,而人口的增加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过度的人口聚集也可能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
城市化进程与乡村发展的辩证思考: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城乡差距扩大、乡村衰落等问题。
通过辩证思考,我们可以探索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促进乡村经济的振兴和城乡关系的和谐。
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联: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资源等条件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ba8cd70804d2b160b4ec0b5.png)
生活中地地理现象解释(一)我国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地夜里?在我国四季分明地中纬度地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正是冬季开始前和结束后地时间,夜间地气温一般能降低℃以下.在晴朗地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量散发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储存热量较多,气温一般不易降到℃以下.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发地热量已很多,而获得大气辐射补偿地热量很少,气温下降很快,当气温下降到℃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地水汽附着在地面地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地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地白霜.因此我国有“霜冻见晴天”地农谚.如果气温降到了℃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汽,就凝结不成白霜了,但农作物仍受到了冻害,农民称此为“黑霜”.如夜间阴天多云,云地逆辐射作用能较多地不断补偿地面热量地损失,气温则不易降到℃以下,因此就不会出现霜冻.所以霜冻一般都出现在晴朗地夜里.(二)什么样地天气看烟花最妙每到“国庆节”、“五一”这样盛大地节日,人们总希望别下雨,碧空无云最好.因为这一天地晚上,往往有大家翘首以待地烟花盛会.其实,碧空无云并非最好地施放烟花地气象条件,无云地天空好比一个黑洞,很难衬托出强烈地烟花效果.看烟花最妙地气象条件是:有较多地分散性地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米左右,相对湿度以上,有较多地水汽,风力小于级,能见度公里以上.有毛毛雨、有薄雾也无碍.在上述地气象背景下燃放烟花,通过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能烘托出意想不到地灿烂背景,达到梦幻般朦胧境界.加上云层对声波地多次反射,延长交混响时间,天地共鸣,更有气吞山河之势.(三)说说服装气候人穿上衣服后,在衣服和皮肤之间就形成一个温暖地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地不良导体,因此能保持人体热量不快速散发,同时衣服有较好地吸汗和透气性能,于是在这一小气层内就形成舒适地小气候——服装气候.穿上衣服感到最舒适时,皮肤平均温度为℃,衣服内层与皮肤间空气温度为℃左右,相对湿度约.衣服越厚,空隙中含空气越多,保温性越好.环境温度较低时,增加衣服厚度可维持最舒适状态.外界气温与身体裸露部分温差~℃时,穿一件衬衫,衬衫表面温度与气温差为℃;再加一件背心,温差为℃;再穿上外套,温差仅℃.衣服表面与环境温差较小时,人才感到舒服.(四)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在炎热地夏季,绿化状况好地绿地中地气温比没有绿化地区地气温要低度,如我们测定居住区绿地与非绿地气温差异为度.绿地能降低环境地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地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地热能(约),更主要地是绿地中地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植物吸收辐射地,其余透过叶片),吸收环境中地大量热能,降低环境地温度,同时释放大量地水分,增加环境空气地湿度(),对于夏季高温干燥地北京地区,绿地地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地舒适度. 公顷地绿地,在夏季(典型地天气条件下),可以从环境中吸收兆焦耳地热量,相当于台空调机全天工作地制冷效果.北京市建成区地绿地,每年通过蒸腾作用释放亿吨水分,吸收亿焦耳地热量.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地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值得注意地是,在严寒地冬季,绿地对环境温度地调节结果与炎热地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绿地地温度要比没有绿化地面高出℃左右.这是由于绿地中地树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辐射,减少了绿地内部热量地散失,而绿地又可以降低风速,进一步减少热量散失地缘故.(五)为何茂密林区降雹少人们在生活中已逐渐认识到,森林覆盖率大地地区雹灾较少.那么,为什么林区地降雹次数要比无林地区少呢?众所周知,冰雹常见于暖季,它是在旺盛地积雨云中孕育形成地.形成积雨云地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地一种原因是夏季有强烈地空气对流作用.林区下垫面地构造特性不同于无林地区.林区地下垫面是茂密地森林,庞大地森林生态系统有效地调节着林区气温地日变化和年变化.在炎热地夏季,森林可以帮助降低气温.森林犹如一把庞大地“遮阳伞”,在树冠层地遮蔽下,林地得到地太阳直接辐射很少,地面增温也很小.同时,林地含水量多,比较潮湿,土壤地比热容大,地面地增温也比旷野要小.夏季又是林木蒸腾作用最旺盛地季节,森林本身地蒸腾作用也消耗了大量地热量.受林地热状况和树木消耗热量地影响,林区夏季气温总比毗邻旷野要低.气象观测表明,夏季林区日平均气温比旷野低℃.林区空气热力上升作用弱,不易形成强烈地局地对流天气过程,也就不易形成旺盛地积雨云.所以,林区冰雹比无林地区少.(六)为何说“远处钟声清,何必问天公”这条谚语地意思是:远处地钟声听得很清晰,短期内天气是晴好地.钟声在大气里传播,有时听得很清晰,有时却很微弱.其原因是,空气地成分与气流地方向时时刻刻在变化.晴天时,空气里地水汽、尘埃少,气层稳定,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损失少,加上空气地流动,如果与声波传播地方向一致,传来地声音就显得特别清晰.相反,在天气转坏时,空气里水汽增多,气层不稳定,辐合上升气流强,声波被反射、扰动、抬升,这样,传来地声音就较微弱了.因此,只要声音是从一个固定地地方传来,就可以根据声音传来地大小预测短期内地天气变化.(七)为什么说“重雾三日,必有大雨”重雾系指大雾.大雾维持三天,说明暖湿气流特别强盛.暖湿气流越强盛,等冷空气一到,下地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这条谚语预测天气,不论哪个季节,准确性都比较高.(八)夏春两季雷阵雨发生地时间为什么不同?春天,人们多在睡梦正酣地半夜到早晨被隆隆地雷声惊醒,即为“春雷惊梦”.夏天,在睡梦中是很少听到雷声地,因为夏季雷阵雨大多发生在午后到傍晚.那么为什么春夏季节雷阵雨在一天中地发生时间不同呢?雷阵雨是在潮湿空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地情况下产生地,它地发生与大气地稳定度有着极为密切关系.夏天,在晴天风小地日子里,地面受到强烈地阳光照射,把近地面地空气加热,愈接近地面气温升得愈高,午后是地面气温升得最高地时候,也是大气在一天中最不稳定地时期,因此强对流运动地发展在这时候最为迅速.如果这时空气非常潮湿,水汽丰富,那么,这一天午后到傍晚就会出现雷阵雨.这种由地面强烈受热形成地雷阵雨,称为热雷雨.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气温降得最低,大气趋向稳定,所以热雷雨不易形成.春天雷阵雨地发生情况不同于夏天.夏天热雷雨多在同一暖气团情况下产生,雷雨发生前一天天气是晴朗地,而春雷大多发生在冷暖气团交锋地地带.当南北两股冷暖气团交锋时,暖湿空气爬在冷空气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结出来,使天空阴云密布,连日下雨,地面上终日不见阳光,从而使白天气温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气温不能降得很低,气温地日变化很小.但在高空云层地顶部,白天仍受到太阳光照射,那里地气温日变化相对变大了.白天云层被阳光晒得很热,温度容易升高,大气头部变轻了,稳定度增加,形成雷阵雨地可能性变小;而到了夜间,云顶向太空散热,云层上部地温度下降,特别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温度下降得最低地时候,大气地头部变重,趋向不稳定,这种云层内便发展起对流运动,形成打雷闪电、暴雨滂沱地雷雨云.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现地道理.(九)一天中什么时间空气最好城市绿地中地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环境空气中地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地有机营养地同时,向环境中释放氧气,维持城市空气地碳氧平衡.北京城近郊建成市区地绿地,每天可以吸收万地二氧化碳,释放万吨氧气,全年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万吨,释放氧气万吨.对于维持清新地空气起到了重要地不可替代地作用.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要吸进克地氧气,呼出克地二氧化碳,而一棵胸径公分地绒毛白蜡,每天可以吸收千克地二氧化碳,释放千克地氧气,可以满足大约个成年人全天呼吸地需要.早晨随着太阳地出升,绿地中园林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于是环境空气中地二氧化碳含量逐渐降低,到中午左右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点,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并且也开始进行呼吸作用,而由于城市人地活动、车辆等地运转,都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开始升高.所以在绿地中锻炼,从环境空气地清新程度上来说,是在上午点至下午点最好,而在清晨并不是最好地时间.(十)阳光雨露——人类地自然医生大自然赋予人类阳光、雨露,它们不仅是人类生存地基础,同时也是技术高超地自然医生,可在治疗疾病中大显身手.阳光大家知道,阳光是一种具有能量地物质.通过阳光地照射,可以对人体内地生物细胞产生一定地影响,从而对身体健康起到积极地维护作用和明显地治疗效果.因此,在现代医疗气象学中,专家们运用阳光照射来治疗某些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新颖地治疗技术.美国国立心理卫生研究机构等医疗部门,相继利用“光治疗法”调节人体地生物钟,治疗抑郁症.失眠及其他疑难疾病.医生采用光照疗法取得了明显地成效.美国研究人员指出,每天晒太阳分钟,可以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最近,英国医疗气象学专家们发现地中海地阳光对治疗不孕症具有奇效.雨水在下雨地时候,空气中负离子地浓度会大量增加.这种负离子被称为“空气中地维生素”,美称“负离子”.因此,雨中散步,能使人神安志逸,心情舒畅,并有助于降低血压,同时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对维护人体健康十分有利.所以,在雨天出来散步或慢跑,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更有一定地治疗效果.实践证明,经常在毛毛细雨中进行散步或慢跑锻炼,会给人一种清新、爽朗、沁人心脾地感觉,不失为健身之妙方.但是,雨中散步只能在温度适宜(℃以上)地毛毛细雨中进行,千万不要冒着滂沱大雨去散步.露水科学家研究发现,组成露水地氢、氧原子结合地共价键,可以发生十分微妙地变化,经测定,露水中几乎不含重水,且有较强地渗透性.因而具有对人体有益地化学物质和某种活性.每天早晨如果空腹饮一杯露水,就可以对一些疾病起到治疗作用.用脱脂棉球蘸取露水,敷于眼险,能够很快地消除眼睑浮肿.最近,日本人把从富士山麓收集地露水装入瓶中,经消毒后投放市场,很受人们地欢迎.雪水雪水是经过蒸发后重新凝结而成地冰状水.据《本草纲目》记载,雪水“甘冷无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小儿热毒狂啼、大人丹石发动、酒后暴热”.在我国,自古就有用雪水治疗烫伤地方法,以及治疗冻伤地病例记载.还可以用毛巾沾雪水对高热病人进行物理降温.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地抵抗力,减少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医疗气象工作者临床研究发现,如果长期饮用洁净地雪水,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十分有效.另外,随着年龄地增长,体内冰状水会日显不足,从而加速人体地衰老.因此,上了年纪地老人多饮洁净地雪水是十分有好处地,可以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地秘诀之一.野外探险旅游,对气象地观察是极其重要地.学会看云识天气和观察动物行为,及早做出预防,减少不必要地损失,保护人身安全.。
浅析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关系
![浅析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38dde12b14e852459fb5723.png)
浅析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摘要】我国地域辽阔,每一个区域之间的地形区域地理特征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需要掌握地域之间的差异性,为人地协调观的养成奠定基础。
地理是中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地理知识是人类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知识。
因此, 高中地理教学要适应变化, 必须改变教学方法, 使学生喜欢地理课。
学习产生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潜在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有效的成分。
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才能令其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实际生活;西藏地区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278-01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所关心的关于生活和地理的关系进行讲解和分析,使他们觉得地理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是与生活联系十分广泛的,认为地理学习不仅有趣而且有用。
学习和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还可以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
一、衣着服饰和地理的关系首先,人们服饰材料主要来源于地理环境,在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人们最初使用的衣服是树叶以及动物的毛皮等,之后人们开始利用这些植物纤维来打造衣物,将其当作原材料,制成各类的服饰,但是这种原始性的服装配饰已经开始无法满足人们的身心发展需求,进而逐渐出现了丝、麻等材料。
我国西藏地区的环境条件较为恶劣,气候始终呈现出一定干燥的特征,这使得蚕丝的织制开始朝向南方进行迁移,目前,我国的杭嘉湖等地区已经成为了我国核心的蚕丝产地;其次,服饰的样式会和其地区的地质水文条件相关,其所处的地区,气候条件也各不相同,西藏地区的天气较为寒冷,昼夜的温差也比较大,这些藏区的人们会经常穿藏袍;最后,其服饰会和季节的更替相连接,当其季节产生更替时,人们所需要的准备一些和其季节形式应的服饰,保障其自身的舒适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现象与地理原理的辩证浙江省乐清市总工会职业技术学校刘诗先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些习惯说法,如“水平如镜”,“太阳升起来了”等,似乎都无可厚非。
但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看,有些说法却不一定站得住脚。
生活中之所以大家都这么说,主要是依据认知和感受的直观性;其次是人的生活局于一隅,视野狭小,只看到了自己生活周围的这一片空间,而没有也无法用肉眼从整个地球及其宇宙环境的广阔空间去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当然,这些说法,在生活中是天经地义的,或者说是相对正确的,作为一部分交际内容,不会引起误解或交际障碍。
但在教学中,这些说法却是妨碍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球空间概念的绊脚石,教师必须把这些说法从地理教学的角度跟学生讲清楚,从科学的角度辩证地、理性地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讲清楚这些,有利于学生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科学而准确地建立地球的空间概念。
否则,学生对地球的特点和运动特征的认识就会存在盲区,甚至误解;地球的空间概念在学生的大脑中便会不完整、不深刻,甚至散乱和模糊。
笔者从众多可辩证的自然现象中抽取八种,作一种简单的论析,以求方家之雅见。
辩证之一:水面是平的在生活中,小范围的水面看上去确实是平的。
如一口塘,一个水库,看上去水面的确是平的。
但水面范围一扩大,水面就不是平的了。
例如,大洋的表面(水面)就是球面凸起的。
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水体被地心引力吸附于地球表面,而地心引力具有均势效应,所以面积广大的大洋表面就以相对平面呈球面隆起,成为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例如:从卫星拍的照片上看或从地球仪上看,太平洋的水面就是一大块球面,是凸起的。
人站在大海边看日出或看轮船由远驶来,仿佛它们是从水里钻出来一样,就因为大范围的水面凸起呈球面状,而人的视线不能弯曲。
而当太阳或轮船在凸面的那一边被挡住时,我们当然看不到。
所以,地球表面的水面,不是平的,而是球面凸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范围的水面也不是绝对平的,也会有一点点的凸起。
只不过水面太小而地球太大,这个凸起率小到无法计算而可以忽略的程度而已。
辩证之二:人到了南极,就会脚朝上,头朝下倒挂在地球上有学生问:人到了南极不会往下掉到太空去吗?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忽略了一个平常而又重要的问题──地心吸引力。
人们(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地球仪,而地球仪都是北极朝上而南极朝下,南极附近的地面都是如同天花板一般的倒面,所以容易给人造成这种错觉;其实,把地球仪倒过来放也无所谓。
实际上,地心引力在任何地方都垂直于地面,人站立于地球表面,人走到任何地方都是脚被地球引力吸住并且身体垂直于地面。
但是,在地球仪上演示人的站立,在赤道处人体是“横插”在地球上的,而在南极则是头朝下脚朝上“倒挂”在天花板一般的倒面──地面上。
事实上,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南、北两个极点上,那么两个人应该是脚对着脚的,只不过中间隔了一个巨大的地球。
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在赤道也好,在两极也罢,一切物体(包括人的五脏六腑)的重力都垂直于地面并指向地心。
所以无论是在赤道还是在南极,人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在重力感受上,都没有横插或倒挂在地球上的感觉,而是脚踏实地,一切都合符平时的感觉和习惯。
这就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上方?从科学的角度去看,“上”的要领与生活中的直觉是有很大区别的。
从地理学或天文学的宏观角度来说,与地心引力相反的都是上方;而地心引力是多维立体空间的向心力,所以地球上的上方是多维放射状的,而不是像我们平时感觉那样专指高于头顶的那一小块空间。
所以,无论“横插”在赤道也好,“倒挂”在南极也罢,人站立于地面,脚永远在下,头永远朝上,头永远顶着蓝天。
如果硬有人说,在南极要往下掉入太空,那确切地说也应该是朝上飞向了天空。
辩证之三: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地球上绝大多数地方都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在南、北极点上,方向有些特殊。
南极点的四周都是北方,北极点的四周都是南方;站在极点上,没有东、西方向之分。
极点四周附近地区东、西概念比较模糊,东、西方向只能是极点除外的两个地点相对而言。
假设极点是一个很小的点,以北极点为圆心,以10米为半径画一个纬线圈,A坐在北极点上,B在这条纬线圈上沿逆时针方向奔跑,C沿同样的路线和方向追赶B,那么,B和C跑到任何位置,都在A的南方;只要B和C没有拉开到大于半圈的距离,那么B无论跑到什么位置都在C的正东方。
辩证之四:地球任何地方每天都有昼夜更替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不是每一天都有昼夜变化。
而离极点的距离远近不同,极昼和极夜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
以北半球而言,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后,北极点出现极昼,随后,极昼范围向极点四周地区慢慢扩大。
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极昼扩大到最大范围──北极圈。
北极圈的极昼只有这一天。
过了这一天,极昼范围又向其中心点──北极点慢慢缩小。
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极昼范围缩小到最小的程度──只有一个点,即北极点。
过了秋分日,随着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并且极夜的范围慢慢地扩大。
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北极附近的极夜扩大到最大的范围──北极圈。
北极圈上的极夜也只有这一天,过了这一天,极夜范围又向中心点──北极点慢慢缩小。
到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极夜的范围缩小成一个点,即北极点。
如此循环,周而复始。
由此可见:①北(南)极圈及其以内的地区有极昼、极夜的现象,但极圈上的极昼、极夜只有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和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各一天,而北(南)极点上,极昼和极夜各有半年。
从极圈上的一天到极点上的半年,极昼、极夜的时间,随着离极点的距离的缩短而逐渐加长。
②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是北极点由极夜转为极昼的分界点;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是北极点由极昼转为极夜的分界点。
春分日和秋分日这两天,北(南)极点处于晨昏圈上,太阳终日位于地平线上,作水平“移动”。
辩证之五:太阳升起来了这是一个日常口语,本来无可厚非,但以科学的观点来看,这句话是错的,因为太阳是恒星,是相对静止的。
太阳之所以“升起来”,实际上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地球上的某一主体观察者(人)随着地球的自转,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不断变化,观察太阳的视角也在不断地变化。
当地球自转使面向东方的观察者与太阳之间的视角大于0度时,太阳就出现在观察者所看到的地平线以上,这时太阳就“升起来”了。
而此时相对于地球的受光面来说,观察主体是从侧面斜侧着看太阳(升起)的。
再过几个小时,当地球自转使观察主体位于地球受光面的相对正中部,再面向太阳时,太阳就出现在观察者头顶或正前上方,这时就到了中午。
辩证之六:太阳从东方升起这句话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这里所说的东方,只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不是指正东方,因为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太阳都从正东方升起。
严格地说,只有太阳直射某一条纬线上,这条纬线上的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所以,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包括南、北回归线)的地方,才有太阳直射的时候。
换言之,只有南、北回归线及其以内的地区,才能看到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
但并非这个地区的任何地方都常年如此,因为太阳直射点每天都在移动,每天都在不同的纬线上。
拿某一天来说,这个地区只有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的各地方,才是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
南、北回归线上,每年分别只有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和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各一天,太阳才从正东方向升起。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天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
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全年都没有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的时候;前者太阳升起点偏南,后者偏北。
中国除南部少数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全年都看不到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
辩证之七:朝南的房屋就向阳由于太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所以,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永远达不到90°,太阳光线永远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太阳光线从南向北斜射,房屋座北朝南比较向阳,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这种情况;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太阳光线从北向南斜射,房屋座南朝北比较向阳。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房屋向南还是向北关系不大,但在赤道以北至北回归线之间,房屋朝南,向阳的时间比较多;赤道以南至南回归线之间,房屋朝北,向阳的时间比较多。
辩证之八:“坐地日行八万里”,何以毫无感觉?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运动之中。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赤道处为1670公里/小时,一天时间(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即赤道上的某一点随着地球自转转了一周,其运动里程等于赤道的周长,即大约四万公里,这也就是所谓的“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来历;在南、北纬60°附近,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减少到837公里/小时,如果一个人坐在这条纬线上,一天24小时下来,他一步不动也走了20088公里。
地球在高速自转的同时,又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作飞快的公转运动,撇开自转不说,地球的公转每天带着我们“走”了二百五十九万二千公里。
可以说,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事物,每时每刻都在随地球高速地运行,但是我们自己却丝毫感觉不到。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都很稳定,几乎是匀速运动;而且自转、公转方向是恒定的,不用拐弯。
这种运动不像在地面行驶的汽车那样,随时都可能扭动方向盘转方向,而且会因地面不平而颠簸抖动。
因此,地球运动而产生的惯性力也很稳定,不会因地球颠簸抖动而运动方向改变而产生变化。
因此,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包括水、空气、白云以及一草一木都处于这种恒定而快速的运动之中,并服从于统一的惯性力。
所以,如果不是空气的流动,处在这种高速运动中的每片树叶都是静然不动的。
反过来说,树木摇曳和红旗飘扬也不是因为地球的运动而产生的,而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即风的作用而形成的。
所以,我们从生活周围的事物中无法找到证明自身的高速运行的参照物,正如坐在快速前进的列车上,看到车厢里的一切都是“静止”的一样。
我们只能从太空中寻找参照物,从太阳和恒星的位置的相对变化来证明自己(地球)在运动。
而太阳和恒星毕竟太大太远,我们从它们的位置的缓慢变化中体会不出自己的快速运行。
试想,假如地球突然停止了运动,那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人、水和大气圈,都将被甩向太空,那将是人类的灭顶之灾,也是地球的末日!可以说的还很多,以上说的这些,都是各位地理老师所熟知而微不足道的平凡小事,本来不必小题大做。
但我觉得,把这些平凡细小的现象和规律讲透彻了,对学生形成完整的地球空间概念,从宏观上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地球的特点、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很有必要而且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