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信声乐作品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志信声乐作品特色

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神话传说为题材

作曲家凭借自己丰富的声乐实践、扎实的创作技巧和对民族艺术的无限热爱,成功地将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艺术改编谱写成一首首震撼心灵的大中型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木兰从军》、《牛郎织女》、《昭君出塞》、《兰花花》是王志信的代表作品,这组作品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神话传说为题材,把对旧社会的鞭挞和封建婚姻的憎恨,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的责任,对英雄的歌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淋漓尽致地挥洒在优美动人的美妙音乐之中。“木兰从军”是一个巾帼英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辞》,解放后被改编成豫剧等戏曲艺术广为传唱。“孟姜女哭长城”,原为江苏民歌,传唱的是秦时孟姜女与新婚丈夫生死离别、后来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故事发展到宋、元时期被改编成话本、戏文、南戏等多种传唱和音乐形式流传各地。“昭君出塞”,见于《汉书》和《后汉书•南匈奴传》,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对此不断增益改造,演义成一个宫廷爱情的故事。“牛郎织女”又名“天仙配”,故事最早见于汉末《古诗十九首》,魏晋以后屡有丰富,为戏曲舞台上的常演剧目。“兰花花”是一首陕北民歌,主要流行于延安﹑绥德等地。讲述农家姑娘兰花花被迫嫁给地主周家,但她勇敢地冲散婚礼,与恋人逃跑,误食毒馍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在山野里举行了婚礼,以死向黑暗的旧社会做出最后的抗争。王志信用丰富的音乐语言和现代审美观念对传统题材加以新的诠释,扩展篇幅,提升主题,改编后的作品人物情感更为丰富细腻,戏剧性冲突更为强烈,内涵更为深刻,使旧的题材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作曲家基于原创而高于原创,情深而艺美,通过音乐的流动和情节的发展变化,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中国女性的光辉形象,使原本就深入人心的传统艺术更为生动感人。

曲式结构宏大

作曲家在结构和曲式上作大胆尝试,在吸收传统曲式原则的同时,又借鉴西方曲式因素,改变了过去结构单一、无法包容丰富内容的不足,新编的作品结构宏大,内涵丰富,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我国传统民歌多为结构简单的单段体。江苏民歌《孟姜女》全曲十二段词,以十二月为序,旋法以级进为主,唱词节奏均匀,采用五声调式,是典型的江南民歌小调。改编后的《孟姜女》共四段,以四季为序,采用了以音调保持统一、节拍节奏求变化的板式变化原则,用主题变奏的手法,反复吟唱,使整个作品更为哀怨悱恻,委婉细腻。把原来短小、单一结构的民间小调变成复杂多变、更具表现力的咏叹调式的歌曲,好像是西方的变奏曲。陕北民歌《兰花花》原来只用上下的曲调,共八段歌词,而改编后的《兰花花》有ABCDA五个段落构成,扩展为一首情感大起大落、极富戏剧性的独唱歌曲。《昭君出塞》、《牛郎织女》分为三大部分,有些像西方的三部曲式。《木兰从军》可分为ABACA五个段落,主题间隔出现,采用了西方回旋曲式结构。在曲式的运用上,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开拓精神。用怎样的曲式才能包容更多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内容,这是作曲家在进行曲式选择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我国传统声乐作品,多数为单段体或套曲构成,段式结构以单纯的乐思、简短的歌词及分节歌的方式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曲式已无法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无法满足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作曲家在吸收传统曲式原则同时,又借鉴了西方曲式因素,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大中型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之路。

运用传统的音乐素材

作曲家生于乐亭大鼓的发源地———河北省乐亭县,自幼酷爱民间艺术,深受传统艺术的熏陶,并表现出很高的音乐天分,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熟悉多种民歌、曲艺和说唱艺术,这为他后来进行民族声乐创作积淀了丰富素材,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期以来,他有意识地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旋律音调进行改编和再创作,使作品的风格极具民族特色,给人以亲切感,产生新的感染力和生命力。《牛郎织女》采用北方曲艺即说唱音乐为素材,作品第三段“惊雷响、乌云翻,天兵天将下尘寰。逼织女回瑶台,生生拆散好因缘。放牛郎声声唤,一双儿女担在肩。追寻亲人上天庭,滔滔银河把路拦”,借用的是我国民间大鼓音调。《木兰从军》以我国中原一带戏曲、曲艺和民歌音调为基调创作而成。《昭君出赛》是根据器乐曲和河套民歌进行创作的,《兰花花》和《孟姜女》分别以信天游曲调、苏南民间小调“孟姜女调”为基础直接改编而成。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作品中最易感知和打动人的因素,这组作品正是以优美流畅和具有民族风格的旋律而深受人们喜爱的。

富于变化的音乐表现手段

作曲家不以古唱古,不拘泥于古,善用以新化旧的原则进行精心创作,赋予传统民族艺术以新的生命力。根据内容和情感表现的需要,这组作品运用对比性音乐手段,节拍、节奏、调式、调性、速度灵活多变,作品既具有多样性的对比又完美和谐,让人们在不断的变化中感受音乐动感的美。音乐的每个音都有色彩,物理学家牛顿认为,C、D、E、F、G、A、B这七个音的音高,分别相当于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和声、织体和调性的变化,能够造成明暗、深浅、疏密、浓淡的色调变化。”[1](P43)音乐家贝多芬也认为,b小调是黑色的。《孟姜女》中作者运用了同主音转调的手法,由D徵调转为D羽调。旋律色彩由明转暗,音乐的情绪由暖转寒,充分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悲凉情绪。调性、调式的转换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音乐情绪的渲染起到很大作用。作曲家采用转调的手法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复杂的音乐内容和增强戏剧性效果。如果平铺直叙,必会令人感到单调乏味,而调性的对比不仅可以推动音乐的发展,而且深化了歌曲的内涵,更能充分表现复杂的情绪和感情。转调从技术上看,大都采取四度、五度的近关系转调,这较符合我们民族音乐旋律的发展规律。同时,作曲家在《牛郎织女》、《木兰从军》中也运用了西洋作曲技法中较常见的二度远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在这里能更好地渲染主人公内心的不平情绪,使音乐产生鲜明的对比,既符合内容情节的需要,也符合音乐发展的需要。速度是音乐情绪的重要调色板,速度的变化鲜明地体现了音乐情绪的变化。为了挖掘传统音乐的内涵,满足作品戏剧性的需要,在这组作品中速度及板式的变化十分频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