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大纲
2020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考纲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2.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中美双方的共同要求2.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邓小平访美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三、中日关系的改善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2.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美、中日关系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第3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革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开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放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以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来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的的多边外交为积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中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国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外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加强与欧盟的合作交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1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一、二、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1.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还设立了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是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时期,其内容有: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②改革公民大会③改革五百人会议④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⑥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⑦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第19课__辛亥革命(原卷版)
第19课辛亥革命一、单选题1.(2020·全国高考真题)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2.(2017·上海高考真题)“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
”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A.洋务运动前后B.百日维新期间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以后3.(2016·全国高考真题)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4.(2013·全国高考真题)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D.太平洋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5.(2008·上海高考真题)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6.(2020·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二期末)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刊文介绍了成汤灭夏莱,武王灭商封,周公、召公实行十四年共和制的故事,指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说的贵族共和政体相同”,并把它描绘成一个“国内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国空前绝后的太平世界”陈独秀此举意在()A.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B.高举科学大旗批判传统文化C.提倡文学革命大力推广白话文D.强调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机7.(2019·山东淄川中学高考模拟)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
山西高考大纲2023年高考各科目考试说明
山西高考大纲2023年高考各科目考试说明一、语文科目考试说明1. 考试内容:语文科目考试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和文学常识三个部分。
2. 阅读理解:考生需要阅读一篇或多篇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阅读材料可能包括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3. 写作:考生需要根据所给的题目或材料,进行作文写作。
作文题目可能涉及社会热点、人生哲理、文学作品等。
4. 文学常识:考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学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主题等。
二、数学科目考试说明1. 考试内容:数学科目考试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函数与分析、概率与统计四个部分。
2. 数与代数:考生需要掌握数的性质、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化简等基本知识。
3. 几何与图形:考生需要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内容。
4. 函数与分析:考生需要掌握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图像等内容。
5. 概率与统计:考生需要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统计的基本方法、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内容。
三、外语科目考试说明1. 考试内容:外语科目考试包括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四个部分。
2. 听力:考生需要听取录音材料,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阅读:考生需要阅读一篇或多篇外语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4. 写作:考生需要根据所给的题目或材料,进行外语写作。
写作题目可能涉及日常生活、社会问题、文化交流等。
5. 口语:考生需要进行口语交流,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或进行情景对话。
四、理科综合科目考试说明1. 考试内容:理科综合科目考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内容。
2. 物理:考生需要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定律、物理实验等内容。
3. 化学:考生需要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化学实验等内容。
4. 生物:考生需要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进化、生物实验等内容。
五、文科综合科目考试说明1. 考试内容:文科综合科目考试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内容。
202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三)思想文化考前复习提纲(精华版)
范文202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9三)思想文化考前复习提纲(精华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三.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考点解读】一、百家争鸣 1.社会背景:(认识: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①经济: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历史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诸子百家人物时期观点备注①思想核心:“仁”。
(仁就是爱人,“己主张恢复周礼,所不欲,勿施与人”)实质是维护奴②民本思想: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隶社会制度,体政和刑杀。
现了思想保守孔子春秋③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
(具的方面;但追求至圣末期有保守性)统一安定、和谐④教育方面: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有序的社会局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有积极意面。
义。
⑤著作方面:整理了六经。
3/ 9孟子亚圣战国①主张实行“仁政”;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性本善”。
①主张施政用“仁义”、“王道” ②民荀子战国本思想:“君舟民水”③伦理观:“性外儒内法本恶”。
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老子春秋末期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哲学思想: 世界万物是运动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朴素辩证主义)三、董仲舒的新儒学(汉代) 1.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内容(1)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①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为了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在道德标准方面,提出“三纲五常”。
人教版2020年高三历史高考世界现代史总复习课件 (共29张PPT)
变 1815
过
巩固:1815
程 崩
动摇:19C初
瓦解:11884488年
调整:1924、1925 瓦解:31、33、35、 36
崩溃法:西19斯39势力的
1946 冲击:20世纪
60、70年代
瓦解东:1欧9剧91变
溃
欧洲革命
崛起和扩张
苏联解体
原
因
内 ①阶级矛盾: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 ①资本主义
部 ②民族矛盾:
③国民经济已明显好转 ④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已被粉碎
A.①③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②③
6、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不同在于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领导
B.为战胜苏维埃的敌人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7、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是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的发展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据此回答:
1、对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A.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A
B.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增长
C.是国家直接参与了再生产过程,干预经济生活
A.是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社会革命
B.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和统治阶级
C.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D.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4、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
B.恢复工业生产
C.巩固苏维埃政权
D.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背景条件的是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大纲卷)解析版含答案
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西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中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到“假两千石”以及“倡乐”“奢侈”等信息说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收到现实的挑战,故本题选择D项。
A说法错误,封建社会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BC与材料信息不符。
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古代文学(唐诗)【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魏晋时期,由于国家分裂、局势动荡不安,很多诗人不满于现状,追求自然式生活方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典范,唐朝诗人王维以山水诗歌为典型,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送别诗;B属于边塞诗;D属于浪漫主义诗歌代表。
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明朝内阁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内阁不是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所以不能独立处理政事,不能任免官员以及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只能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这一点与唐朝宰相相同,故本题选择B项。
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试题答案】A【试题考点】古代商业发展(区域分工发展)【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020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全册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0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全册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题线索】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演变历程。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
【主要表现】(1)夏商周时期是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①君主专制: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②中央集权: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权分三司再到督抚制,体现了地方建制的演变,中央集权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③选官制度: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对应学生用书第2~3页)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概况(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020年高考历史八大专题复习提纲(超强)
范文2020年高考历史八大专题复习提纲(超强)1/ 82020 年高考历史八大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代表人思想观点派物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思想核心是“仁” 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孔子③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
儒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家知、反复温习、当仁不让于师、坚持正确意见。
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孟子① “仁政” ②“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荀子物主义)哲学思想:① “道”是世界的根本道老子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家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韩非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 1家赏罚、奖励耕战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墨“兼爱”、“非攻”、“节俭”(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墨子家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原因: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⑤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汉代儒学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23/ 8来源——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2020年历史学科高考双向细目表
2020历史学科高考双向细目表一、整体分析: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
任何历史现象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 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 才能对史实有准确的把握。
脱离了特定的历史时空去看待历史史实, 如同缘木求鱼。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中多处使用地图、表格、文字描述等来考察政治制度, 历史事件的演进, 充分体现了对时空观念的考察要求。
其中第8、9、14题均使用了地图或图表来考察时空变化。
尤其是材料分析题的第16题, 给出三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密度图, 让学生判断其历史时期, 并说明依据, 更是充分体现了对时空观念的考察。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 以唯物史观作为命题的灵魂统摄题旨, 通过呈现相关史料或史事作为试题的素材和载体的形式, 把唯物史观的立场与基本观点渗透于史料、史事及其形态发展的叙述之中。
具体在试题的开发设计上,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与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相互对应的内在联系。
即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论断, 立足于史料、史事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比较、论证与解释等史学研究方法, 渗透唯物史观丰富的内涵为命题立意, 突出史学研究以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论等丰富内涵为指导思想, 充分体现以唯物史观为灵魂的命题理念。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的材料分析题, 充分体现了创新性强的特点, 但又同时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 可谓守正的同时体现了创新。
第16题通过给出三副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图, 从人口密度变化这个小切口切入, 考察历史上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变迁, 可谓是小切口, 大视野, 大时空。
第17题用学生都很熟悉的《少年中国说》作为引子, 给出詹天佑, 邹容, 周恩来这三个学生熟悉的典型人物的相关材料, 让学生谈谈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这道题目旨在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强化家国情怀。
2020年高考山东版高考历史第4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1)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重创日军的据点、交通线,增强了全 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1941年,⑤ 太平洋战争 爆发后,国民党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4.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 的胜利。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1935年8月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 方针。 (3)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② 西安事变 逼蒋抗日,西安事 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教材补遗 “双减双交”政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 定了“双减双交”政策(即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为党的基本土 地政策。这一政策是以抗日救国纲领的形式提出的,具有统一战线的性 质;基本目的是团结抗日、一致对外。这一政策虽具有改良性和不彻底 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是抗战时期最符合实际的 进步性土地政策,对争取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点二 全民族抗战 必备知识
一、日本侵华加剧 1.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① 卢沟桥事变 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的标志,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日军罪行:日本军队用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残酷手段肆意残害 中国人民。 3.策略:日本采取“② 以华治华 ”的策略,通过建立汪精卫等伪政权 进行残暴统治。
(3)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 抵抗。 (4)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变,威逼平津,阴谋策动华 北自治。 2.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 涨,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合作抗日。
2020年全国新课标历史高考大纲
2020年全国新课标历史高考大纲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2020年高考历史考纲
2020高考历史考纲:主要变化主要变化有:历史科目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2020高考历史考纲:解读选考板块的变动,从具体内容上“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没有变化。
变化最大的是“改革”,原先的九次改革,现在只保留了六个,阿里改革、宗教改革以及梭伦改革被删掉。
建议把宗教改革和梭伦改革放到选修里讲为宜。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强知识考察的力度。
2020高考历史考纲:备考范围第一维度必备知识,这是备考的基石,但这并非最核心考察要求。
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纯知识性考察,可以说逐年递减。
考生仅需要对核心主干史实有准确把握,对关键历史概念有明确解读,对重大历史现象有合理认识即可应对考试要求。
大规模的死记硬背并不能有效提高考试分数。
这次修订中删除了三个无关痛痒的选考版块目的也在于希望考生集中精力强化核心知识的习。
对策:建立合理知识框架体系,强化主干知识点理解。
第二维度——关键能力,这是备考的趁手工具。
高考历史对考生注重四个基本能力的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简单说要读的快,评的准。
近年考题多注重特点归纳、现象说明和素材评价,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取正确的信息进行符合学科特征的评价。
首先就要求考生能快速阅读,然后能结合核心知识进行合理评价,这就涉及第三层级的话题,学科素养。
对策:强化阅读能力培养,坚持一定量的刷题训练(练习建议:每分钟一道选择为标准时间,每天12题;每分钟300字为标准,每周两个以上大题)。
第三维度——学科素养,这是备考的框架。
很多时候考生写而不得分,答而不踩点。
202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二) 经济史部分提纲(精品)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考点】一.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三.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四.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
【考点解读】一.中国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2)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农业生产得到提高。
(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比较珍贵,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4)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推广;汉朝以后,逐步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二牛三人耕作,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归纳总结】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耒耜的出现为标志)——“铁犁牛耕”(春秋战国)2.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的牛耕的推广),井田以外的荒地大量开垦为私田。
②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确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3)弊端: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两极分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延伸拓展】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征税,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未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的私有。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生产力发展)。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农民生产主要目的: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4)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社会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最新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解析版: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辛亥革命复习建议民族危机通常是近代中国政治运动出现的前提,在复习这一阶段内容时,可以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放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所带来的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以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复杂历史现象。
近代化是衡量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量尺,以此衡量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能够发现国人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意味着中国人对近代化的认识已经到了制度变革层次。
无论清廷当局,还是资产阶级,均选择了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意味着政治近代化已成为共识。
在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历程中,康有为试图调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融合了中国传统平等思想和西方近代民主文化之所长,并主张五权宪法。
二者都考虑到了中国国情,相比较而言,孙中山的思想更具创新性。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①民族危机,②洋务运动,③维新派,④西方政治学说,⑤君主立宪,⑥思想解放,⑦皇族内阁,⑧革命派,⑨民主共和,⑩民族资本主义。
考点聚焦考点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背景1.瓜分狂潮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二)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三)参与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四)过程:1.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于廊坊、杨村受阻。
2.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攻陷北京后烧杀抢掠。
(五)结果: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1.内容及危害:2.特点:以政治、军事手段维护在华利益。
(1)内容: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要求:贯彻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1.引导考生实现人文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全国卷Ⅱ第26题以宋代理学家程颢的诗歌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程朱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传统诗歌进行鉴赏,将审美活动融入试题的作答过程中。
2.引导考生领悟健康的要义。
全国卷Ⅰ第26题描绘了唐代拔河运动的壮观场面,体现唐代崇尚力量和阳刚之气。
3.引导考生领悟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
全国卷Ⅰ第47题以全国劳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的生平事迹为素材,引导考生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新的时的代:隐性引入热点,历史照亮现实
1.关注社会热点。
全国卷Ⅰ第41题通过展现四个国家钢产量的变化情况,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引入学术研究成果。
全国卷Ⅲ第25题,涉及有关丝绸之路历史研究的新视野;全国卷Ⅱ第41题,涉及晚清海关方面税收的近代化转型。
新课标:衔接课程标准,落实素养要求
1.唯物史观。
全国卷Ⅱ第34题、全国卷Ⅲ第24题都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探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2.史料实证。
全国卷Ⅱ第28题,考查考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历史解释。
全国卷Ⅰ第46题阿拉曼战役的意义等都体现了对考生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
4.家国情怀。
全国卷Ⅰ第41题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新设计:精选情境素材,优化题型设计
1.选择题中,减少了“为什么”“说明了什么”的考查,增加了“是什么”的考查。
如全国卷Ⅱ第32题“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为直问式的选择题。
2.非选择题
第41题:题目设问由2018年的3小问变回2小问。
第42题:全国卷Ⅰ第42题一反过去先下结论再阐释的习惯,要求考生评析完材料中的观点后再下结论,这更好地遵循了论从史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