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领导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心理学》观后感

——我对国内领导观念的杂谈领导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吸取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关于领导的研究与论述,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专门领域。而《领导心理学》一书,作者吴岩对这门学科从总结的角度却向国内读者展示了另一片天。

领导心理学这门学科,在国际学术界已经不算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了,而从该门学科被介绍到中国来,只有短短的不过30余年时间。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以及个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方方面面,正如本书序的作者安文铸所言:“……(国内)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认为这些领导理论离我们太远,我们的‘领导’用不上”,这十足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所以,我就以此为出发点,谈谈我对国内领导观念的理解与认识。

诚然,我国是从数千年的封建主义社会逐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生存于社会土壤,社会建立于国家基础,国家创生民族,民族又在社会大环境基础之上、各方面因素影响之下自主成长壮大,这是一个回环着并又相互作用影响的体系。所以,我以我个人的看法得出下面的结论,来解释上文安文铸先生描述的当下社会现象。

社会是逐步转变其形态的,无论其过程是革命流血的还是和平革新的,终将形成的是在原有社会基础之上的新的形态,只是新的形态对原有形态的改变有深有浅罢了。没有哪个社会的转型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不留残余的改变的,所以,社会的转型必然留下残余——留下残余就避免不了我国从封建社会逐步走入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有部分的遗留因素,并且影响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这是不仅是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样也是一定程度上固定的思想模式原因。

以上关于社会转型造成残余的说法,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领导心理学在我国难以被使用,或者是难以从理论角度上被逐步接纳。同时,这也是一个尖锐的话题。

国内的领导学研究,基本上是围绕“领导者”的素质展开的,甚至于连“领导艺术”也是避开了一定理论转而从领导者个人能力方面进行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领导学研究,对领导的主观因素研究的比较多,是能够符合上“心理”层面的研究,但是理论研究的明显不足却实在是硬伤。

作为我国而言,典型的东方人种,一旦提及“领导”这个词,第一反应即是以权威为主的,从古代典籍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到现如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分配体制,“领导”一词基本上成为了大众心中的某个特定的人,并且是必须有某个特定的人物来担任所谓的领导职务才可能建立起“领导”的作用,而与我们不同的西方观念则一直将“领导”强调为是“行为过程”和“影响过程”,是一个作用方式,是一个广义的动词。我们谁都不能否认,这其实就是社会转型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固有等级思想对现代我国民主自由思想在大众的意识形态中不自觉的一种阻碍。曾经在等级思想的禁锢中生活了数千年,封建社会的芸芸众生已经适应并逐步融入到了等级社会中。久而久之,等级的划分不仅逐步消除了众生内心中的不满,而且使得在遵守等级规范的过程中得到了生存的安全感。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必感到奇怪:封建社会的国家机器在皇权的保证之下异乎寻常的高效且大范围的运转,恐怖统治使暴民无处生存,而使得顺民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进而获得了安全感。

不可否认,国民性是在不断的进步,国民的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国民性进步的社会背景。时至当今,对于“领导”是所谓的“者”或是“人”的定义却始终难以改变,这就是社会转型残余所直接带来的结果。这样的说法,是自下而上观之的结果,而相反的,一定会有自上而下的角度。

自上而下的角度,就是当今的“上”——领导者,拿什么样的角度看待“下”——被领导者。我们都知道,物理学上讲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而社会中的社会作用力也是相互的:上层领导者的观念态度会影响下层的被领导者;下层的被领导者的观念态度同样也会反作用于上层的领导者。我个人认为,在这个相互的作用的层面意义

上,“下”对“上”的影响将远远大于“上”对“下”的影响,原因何在?

究其原因,还是不能脱离社会转型残余和国民性在社会残余中进步这两方面。国民性进步,在民主这方面,我认为是有些许畸形的。

首先,我们的执政者认识到要有民主,于是就从多个方面下手改革,逐步、并且只能是逐步的扩大民主的范围,赋予国民更多的民主权利。为什么要逐步进行,这是考虑到当下我国的综合国情所能接受的最为稳妥的方式。中国的历史注定了中国不能经历短时间内翻天覆地的剧烈变革,还有重要的一点,中庸的文化早已经融入的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并且千百年来在国内国际问题中积极的运用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这是一方面:执政者逐步改革扩大民主;

其次,现代意识逐渐觉醒的广大国民在社会尖端的一部分拥有极强的社会历史责任感的群体的带动下、在在社会残余中进步的国民性的驱动下,人们追求民主。追求民主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可是当今广大的国民甚至难以理解民主是什么。一张选票在手中,可以认为我有了民主;而有时却可以因为一些浅短的经济利益而放弃那一张选票。这就是“被带动”的结果:只知道意识要进步却不知道该如何进步;只知道民主要争取却不知道民主的含义以及对于自己的意义……不得不承认是一种畸形的悲哀。责任在哪里?我认为,责任不全在社会尖端的带动群体,也不全在有些盲目的追随者,而是在于社会转型的残余的暗中作怪……这作怪是早已经植根于我们内心的。这就是该问题的另外一方面:国民带有些盲目的追求民主;

最后,近年来,我国的执政阶层是十分重视广大民众的反应和声音的,群众的要求与呼声逐渐成为执政阶层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上文说到“下”对“上”的反作用正是基于此。我们想想看,除了固定的机构

内工作事务,是必须由“上”对“下”进行的,而固定的机构内事务又不会较大范围的涉及“下”阶层,所以,如何制定对社会的方针政策,使广大民众满意,就是“上”对“下” 的反应和呼声所作出的决断。了解“下”的问题,才会针对问题做出“上”的反应。一定意义上来讲:“上”对“下”产生的影响,其根本就是基于“下”对“上”的作用的。

所以,基于以上观点,我个人认为,在这个相互的作用的层面

上,“下”对“上”的影响远远大于“上”对“下”的影响。

以上对该问题的思考,我发现了我同样作为一个东方民族一份子的思考习惯,在领导心理学方面针对主观因素方面思考多,而对客观的部分少于主观部分。这或许也就符合了开篇提出的一种趋势,即“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领导学研究,对领导的主观因素研究的比较多,是能够符合上‘心理’层面的研究,但是理论研究的明显不足却实在是硬伤。”真是我们都处在这个大环境中,所以无论是学术、思考或是为人处世等其他方面,都有这种因素潜移默化着,一时间挣脱不掉。

所以,我就更有理由相信,《领导心理学》是弥补我们思考不足的一剂良药,是完善理论缺陷道路上的必备工具,读之的确受益匪浅。

谨以此愚议,抒发我的感言,并恳请老师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