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变迁

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变迁
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变迁

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变迁

2008年10月25日 00:00:34 来源:政工研究动态

中国人从遵从权威向平权开放的过渡,真正体现了改革开放在思想观念上的成果。

□ 文 / 侯玉波

“社会变革和技术革新的加速发展,使社会上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越来越窘于应付,处理不当,将引起适应力的大崩溃。”这是阿尔温·托夫勒

在《未来的震荡》这本书中对社会变革与人的关系的阐述。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是人的观念的变化,这种观念的变化所带来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具体到心理学术语上,就是从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不仅是思想启蒙的结果,而且也代表了人的社会适应性的增强。

◎从“遵从权威”向“平权开放”

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把中国人塑造成了遵从权威的典型。杨国枢先生在谈到中国人的权威取向时,对这一点做了生动的描述。他指出,中国人崇拜权威采取绝对化的倾向,这种绝对化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们常常是无条件地崇拜,而且不加批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权威是不会犯错的,或犯错是无所谓的,甚至是应该的,人们常常用“圣人也是人”来为权威的过错开脱。其次,中国人对权威的崇拜范围很广,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是权威,那么在其它方面也会变成权威。这种权威泛化很容易形成“全能权威”的观念。最后,中国人对权威的崇拜在时间上也有绝对化的现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权威并无时间上的限制,家长永远是家长,老师永远是老师,“一日权威,一世权威”。改革开放前,人们对毛主席的态度就是遵从权威的典范。30年过去了,看看现在的人,平等的思想已经成为每个人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小平同志带头执行的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就是这种平权思想的体现。看看现在的报纸和电视,老百姓对政府批评,学生对老师挑战,每个人都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放在30年前,是你想都不敢想的。因此,中国人从遵从权威向平权开放的过渡,真正体现了改革开放在思想观念上的成果。

◎从“孝亲敬祖”向“独立自主”

强调对父母的尊重、孝顺、增光、赡养、继承志业、侍奉在侧等一直是中国传统孝道的要求。中国人有“父母在,不远行”之说,尊老、养老、敬老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为了强化这种孝亲敬祖的观念,中国人一直把孝看成是一个人人品好坏的标准之一。一个缺乏孝道的人在传统中国社会里是会被人嘲笑的。中国的家族主义就是以这样的传统组合起来的。作为一种心理与行为倾向,中国人的家族主义体现在对家族的认识、情感和意愿三个方面:从认知上讲,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强调家族延续、家族和谐、家族团结、家族富足以及家族荣耀;从情感上讲,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则包含一体感、归属感、荣辱感、责任感及安全感;在对家族的意愿方面,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则包含繁衍子孙、崇拜祖先、相互依赖、忍耐、顺从、为家奋斗、长幼有序以及内外有别等。正是在此基础上,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在运作上处处以家族为主,家族的荣辱重于个人的荣辱,家族的团结重于个人的自主,家族的目标重于个人的目标。在这里,家族主义所强调的个人服从团体的原则主要限于自己的家族,因而是一种家族集体主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家族式的集体主义逐渐被强调个人独立自主的观念所取代。改革开放所造成的人口大流动,不仅是产业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观念变化的结果。在新一代中国人的眼里,地域、家乡、宗族等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而靠自己奋斗,不必在乎他人怎么看的观点则越来越清晰,现在的人们知道,只要自己的行为不违背法律的规定,别人就无权指责。从我们所谓的80后、90后以及“非主流”身上,更容易看到这种转变。

◎从“安份守成”向“积极进取”

传统的中国人相信宿命,所以强调自守本分,与人无争、逆来顺受、不求进取和依赖亲友。这种宿命观是几千年来封建统治的基础,只有相信自己的命运是上天决定的,现实中的人才不会有非分之想。从陈胜吴

广发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历代统治者都采用的是愚民政策,让老百姓安分守己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因为不能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老百姓就想尽千方百计来发展和别人的关系,通过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维持关系的和谐,个人要去做符合他人期望的事情,并且在做人的时候要处处小心,要注意给他人面子,尽可能地避免冲突。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依亲疏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人们往往依据与他人不同的亲疏程度决定利益的分配。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着很强的互赖性,与他人发展关系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互赖性引起的回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个人成就的肯定以及鼓励自主创新,使得人们对关系的依赖大大降低。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通过个人积极努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从崔健的“一无所有”所表达的青年人追求、迷惘、愤怒和反叛,到超级女声的PK规则,不仅彰显了年轻一代对个人的关注,而且从客观上也推动了社会的革新。

◎从“宿命自保”向“尊重情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明哲保身、凡事利己而又靠运气的观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直是中国官场的通行准则。所以中国人一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而明哲保身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不做事就不会犯错误,不犯错误就会不断升官。但改革开放真正意义上冲击并且改变了这种观念。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以及成就体现价值的观念使得新一代的中国人不再宿命自保,而是在发展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就是这种尊重情感观念的结果,这种观念强调以真实的感情作为交往的依据,而不再看重外在的身份和地位,强调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观,为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打破终身制,能上能下以及各种各样的准入制度,都体现了这种现代特征。

◎从“男性优势”向“男女平等”

传统的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男权社会,男女有别、女不如男的观念一直制约着女性的自我展示。尽管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像武则天那样的杰出女性,但封建文化对女性的制约和贬低却一时也没有停止过。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我们才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倡导男女平等。改革开放给中国男女平等提供了一个最为广阔的舞台。一方面,社会给了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不论男女,只要有能力就给你机会。比如高考制度的恢复,使得女性上大学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尤其是独生子女制度的诞生,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社会生物学家用性别比例来说明男女平等的机制,他们认为一个适当的性别比率是男女平等的基础。现在的独生子女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明白男女平等的含义,男孩女孩都一样已经被人们普遍所接受。

以上五个方面的变迁,正是中国人从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历程。这种转变与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总结出的个人现代性特征有相似之处。英克尔斯认为,现代性包括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对个人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效率;重视生活和工作的有计划性;尊重事实和知识;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主张平等相处,追求自由和民主等。尽管不能把两种观点完全对应起来,但一些主要的思路还是很一致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观点不是把传统性和现代性对立起来看,而是把二者统一在每一个个体身上。认为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既有传统的影子,也有现代的特征,这种所谓的对比只是看传统性和现代性表现的程度。并且,随着人们对文化和传统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不断地意识到并不是现代性的特征就比传统性的特征好。比如对孝道观念的认识就经历了这样的转变,在特定的时候我们把孝道当作封建糟粕批判,但现在我们慢慢地认识到孝道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维度,它是中国家庭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养老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五个方面的变迁的程度也是不平衡的,平权和平等的观念变迁的程度高,而和人际关系有关的观念的变迁则程度低一些。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的30年给中国人的观念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有来自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这种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实践的基地。正如媒体在看待北京大学1993年在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推到南墙,而2001年又重建南墙时的态度那样,推到是创新,重建则是又一次创新。(作者: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作者: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截至11日上午9点52分,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交易额突破500亿,无线占比72.93%。据了解,去年天猫“双11”突破500亿的时间节点是21时12分。这也意味着,今年“双11”突破500亿的时间整整比去年缩短了一半。 网购从小众走向大众 虽然早就预料到今年的“双11”会比去年更疯狂,但是,当阶段性结果公布以后,还是感到十分惊讶、十分难以令人置信,广大居民购物的狂欢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想象。甚至有人怀疑,这会不会是最后的疯狂。 疯狂之后,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无疑还是物流,亦即消费者能否准时拿到所购的商品。不过,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双11”的狂欢到平时网购业务的不断扩大,已经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尤其重要的是,新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大量的中老年人也在逐步加入到网购和互联网消费的行列;也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大量的农村人也开始学会利用网络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 而网购之所以为各类人群所喜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网购商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品种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越周到,高、中、低档商品,都可以通过网购买到,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也都可以通过网购满足需要,且价格要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带给消费者的便捷服务,也在从另一个层面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与观念。 居民消费习惯和观念在改变 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意识是非常强的、观念也是超前的。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的故事,也一直为中国人所多乐道。正是因为消费意识强、消费观念超前,因此,消费对美国经济的拉动力也非常的强。严格地讲,消费已成为决定美国经济走向的最主要力量。美国经济能够率先复苏,也是居民消费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居民消费的启动,拉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恢复与加快,带动了就业,就业的好转,又进一步拉动消费,形成消费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知识交流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 分析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 作者姓名李某 专业某某某 指导教师姓名某某某 专业技术职务讲师 目录

摘要 (1) 一、大学生就业观 (1) (一)就业观的发展 (1) (二)当前就业观 (2) 二、引发就业观念变迁的原因 (3) (一)就业形势严峻引发就业观念变迁 (3)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问题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4) 三、科学就业观 (5) (一)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必要性 (5) (二)树立科学就业观 (6) 致谢 (9)

摘要 就业是人民安居的基础,是国家安定的根本。大学生作为参与就业的一大主体,其就业问题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此产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应然状况与实然现状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愈显突出。这也直接导致了“就业难”这一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能否转变对其能否顺利及时地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就业观科学就业观 一、大学生就业观 (一)就业观的发展 上海大学傅新华,将就业观的发展归结为以下三个阶段 1. 服从分配 新中国诞生以后,我国高校毕业生“统包统配”制度的形成,前后经历了十多年时间。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形式上是“统包统配”,但实际上是“从什么地方来,回到什么地方去”从而将毕业生就业制度推向了一个极端。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也恢复了文革前“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从改革开放到1985年,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实行高度集中的招生计划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精英式的教育制度与高度集权的分配制度的相辅相成,成了该阶段的主要特点。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被动和单一,最主要的是服从分配。具体表现为:择业倾向上比较被动、择业评价上偏向政治化、择业意向上偏重政治和社会地位高的行业与岗位。 2. 双向选择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The Times of Heaven in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Since middle ages, westerners held mainly two views on time: eschatological (teleological) and physical (scientific). The former came from Christianity and understood time through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God. Time or history goes towards the expectable end, i.e., the Last Judgment. The latt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means of measuring time, which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ecise. To this view, time essential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uman's existence. It is an objective, even and irreversible passing, having no meaning by itself and serving merely as an existent form of physical beings. Certain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here have been new perspectives occurring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among which, the phenomenological one in a broader sense is especially concerned with us. Up to now, "Chinese philosophy" is usually approached, at least in China, through the conceptual perspective of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metaphysics. Therefore, seldom interest has been put on the problem of time in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due to its non-metaphysical character. It is true that,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is neither teleological nor physical view on time in Chinese tradition. But, if we read the literature of pre-Qin period, especially pre-Warring-States period faithfully, we may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择业观的概述 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以及职业的发展,改变了职业的构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进而改变了人们的择业观。然而,择业主体在接受新观念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受过去固有的观念的影响。所以,必需对大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劳动。择业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选择职业。职业理想是指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作出的想象和设计,青年大学生掌握职业的形成规律及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仅有利于自己正确地求职择业,迈好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而且有利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青年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都有着美好地憧憬,对未来的职业都寄予厚望,都期望在自己将来在从事的职业岗位上有所建树。但是,古今中外,即使在相同的背景下,有的人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有的人却碌碌无为;有的人从事的职业虽然平凡,却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赞扬,有的人虽名躁一时,却最终遭到人们的唾弃。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则在于有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总是把造福人类、造福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造福人类、造福社会,既是历史上一切品德高尚、功勋卓著的人们工作的根本目的,同样也是新一代大学生应树立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对于择业的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大学生的择业观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集中的深层的反映。择业观是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前提条件:需要和自我意识。需要是形成价值观的客观前提,自我意识是价值观形成的主观条件。大学生的择业观就是在就业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择业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大学生的择业观首先来自于社会。它一方面通过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管理等方式,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协调一致;另一方面,则通过文化传播、家庭和社区活动等形式,把社会的职业观在潜移默化之中渗透给每个大学生,促使他们择业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择业受周围人特别是他所属的青年群体的观点和行为的直接熏染。家庭成员对职业的认识和评价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电视等大众传媒,利用生动的画面或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寓教于乐,在不知不觉中熏染大学生的择业观。 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在择业观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评价和价值体验一旦为实践所证实,被他人或社会认可,就会在他的头脑中强化,成为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和态度,即形成一种新的择业观。 择业观对大学生择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择业观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指导着择业主体对未来职业进行评价和选择,作出择业决策。第二,择业观是择业行为的动力。它支配着择业主题对择业目标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择业主体的择业行为。

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大学生择业就业观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摘要: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最好的职业并非总是由最佳的人选取得,但总是由准备得最充分的人获得。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年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是连年增加,但是市场需求却没有随着毕业生的增加而增加,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的压力明显增大。然而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要与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进行竞争,使就业压力更加严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告别了无忧的历史,过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有效的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经成为现在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固然有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但是毕业生自身错误的择业观念从中作祟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作简要的分析,以便对从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一、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3.过分看重职业稳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部分大学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作择业的唯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而高风险与高收益、高价值是成正比的,因而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萌生。 4.专业对口观。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其本质是素质教育。部分毕业生片面地理解专业的涵义,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甚至工种教育,因而极端强调“工种对口”,导致对大量工作机会的冷然相对、漠不关心与失之交臂。 5.盲目择业观。有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就是简单地递交一份简历,然后回答用人单位的几个问题,就万事大吉。还有的大学毕业生不进行市场调查,不问用人单位的

决定中国人性格、观念的20个俗语

决定中国人性格、观念的20个俗语 俗言是民族文化的通俗形式,它浓缩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成份和内容,无形当中养成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经常决定国人的行为和习惯。俗话是稳定而广泛流传的民俗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因素和条件,但我们经常忽视它,其实十年说教抵不住一句俗话,政令、法令也够不着它。俗话有好的,是民族文化的优良因子在自然流传,也有弊言,决定的民族心理的弱点和缺陷,怎么流传好的,杜绝不好的,我们应该研究一些办法。我没有办法,也常被它征服,这里说上几条,是说明我不敢忽视它,如此而已。 1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一句佛理,决定了中国人善行和仁义的基本动机 2 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岛)——这句话对形成中国人普遍不为公理出头的心理品质。 3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人重视教育,这句话的劝诫作用是决定性的。 4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中国人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威慑大多数中国人选择善行,不敢为恶的一句话 6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教导中国男人怎么作男人的一句话 7 好男不跟女斗——中国男人们面对厉害的强女人体面撤退的一种方式 8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决定中国人人生价值观的俗话之一 9 人不为已,天殊地灭——决定中国人世界观的俗话之一,将将人的自私合法化 10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造成中国人逆来顺受,麻木和被动的俗话之一 11 好汉护三邻——指出了江湖侠客和地痞流氓的重大区别之一 12 兔子不吃窝边草——对杀亲宰熟小人的蔑视 13 朋友妻不可欺,朋友母不可辱——中国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 14 身正不怕影子歪(脚正不怕鞋歪)——光明正大做人的根由和豪情 15 不作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明确了踏踏实实过日子和做老实人之

艺术与审美答案。

1 【单选题】(2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B.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C.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D.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2 【单选题】(2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B.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C.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D.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3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人的精神境界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 A. 胸襟 B. 怀抱 C. 胸次 D. 格局 4 【单选题】(2分)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启示是? A. 商品必须有醒目的设计风格,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B.

最简洁的产品设计才是最好的产品设计。 C. 只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研究团队才能研发出畅销的产品; D. 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5 【单选题】(2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A. 阿瑟·丹托 B. 恩斯特·贡布里希 C. 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D. 克莱夫·贝尔 6 【单选题】(2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是()。 A.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B.

大学生就业观有哪些变化

大学生求职动机”调查各项按重要性排列如下(前面的数字为排名、后面的百分数为选择此项的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所占的比例):1个人成长与发展99,2公司的工作氛围是否向上,3工作能否发挥自己的特长,3公司中重视知识的氛围,5公司的发展前景,5公司的规范化程度,7薪酬增长的速度,7同事关系、友爱程度,9公司经营管理的灵活性,10工作可能获得的成就感,11福利,12晋升的机会,13工作的安全性,14工资报酬的高低,15工作能否与个性相配,16工作能否帮助自己实现理想,17工作的挑战性,18工作是否与爱好相配,19企业文化是否与个人价值相配,20公司的地位、声誉,21工作中自我决策权限的大小,22工作的保障性、稳定性,23职业的声望,24工作环境的舒适,25工作时间的均衡性,26公司产品广告的影响,27工作中能否运用大学中所学,28工作时间的自由,29招聘广告的吸引力,30招聘会的规模和声势53。本次调查表明,在各个高校的毕业生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东西,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毕业生最看重个人发展在所收到的问卷中,“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一项有99的毕业生选择了“很重要”、“比较重要”或“重要”三个答案,是选中率最高的一项。排在它后面的是公司的工作氛围是否向上、工作能否发挥自己的专长等。前几年比较被看中的薪酬、福利等求职动机分别排在第7位和第11位。毕业生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倾向于未来的发展。过去的毕业生在择业时要首先考虑户口、工资、福利等,这些择业标准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指向现在。这种变化更有利于他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工作能否帮助自我实现人生理想”一项在“很重要”选中率排序中占第六位。深圳中兴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陈健洲说,中国的大学生在择业观上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他们变得冷静、理智。他们仍旧注重社会理想,但已不再把工作理想化。这有利于他们选择工作,实现人生目标,也有利于企业去选择人才,减少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毕业生想借就业改变专业 在所调查因素的“不重要”答案项的选中率排序中,“工作能否运用自己在大学中所学”一项排在第3位。这说明,毕业生已不愿被大学中所学的专业束缚在某个领域里。对那些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或是冷门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毕业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但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比较看重工作与自己的兴趣、个性和价值观的匹配。所调查的中山大学毕业生集中在一些热门专业,像政法、计算机等,所调查的毕业生中有选择了“很重要”、“比较重要”和“重要”三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有的毕业生选择了这三项。而天津商学院的毕业生选择这三项的比例就比较低。据方正人力资源研究院院长张梅介绍,在日本和美国,大学教育一般已作为就业前的素质教育,大学中所学的知识可能会与毕业后所选择的工作相差很多。公司里有一套培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人们消费观念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饮料已从昔日的生活奢侈品转为日常的生活必需品。 我国饮料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市场容量不断扩大。饮料市场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同时,由于饮料行业的进入壁垒并不高,在原有的饮料生产企业不断加大投入,推出新产品的同时,又有新的企业纷纷加入这个行业,饮料市场上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对于我国的饮料企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还是营销,高品质仅是企业参与竞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了解市场,掌握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及口感偏好是企业研发新产品、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因素。作为消费者,人们所考虑的因素除去饮料最基本的解渴功能,情感和审美的个性化需要开始成为主导。 随着消费者追求健康,天然的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内饮料市场对品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的考虑因素主要是味道、健康效果、品牌,而且在购买饮料时成分构成及价格也是主要因素。对于一个饮料产品来说,好喝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与此同时,在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的今天,饮料的健康效果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要喝出美味,也要喝出健康。 对于购买饮品的信息收集途径,大多数人还是通过电视这一传统的广告渠道获取信息,其次店面的宣传单及各类促销活动也是收集信息的主要渠道。自90年代电视普及以来,收听广播的人数有所下降,所以从收音机广播中获取信息的比例下降严重。 下面,将各类饮料消费调查各信息分列如下: 在目前的饮料市场上,矿泉水/纯净水在人们日常所饮用的饮料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果汁类饮料和茶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蔬菜类饮料较少。在碳酸饮料、牛奶类/酸奶类饮料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的今天,我们发现果汁类饮料越来越受人们喜爱,果汁饮料汇集了新鲜水果的精华,融营养、保健为一体,深受消费者喜爱;茶饮料因其更解渴、口味更适宜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矿泉水/纯净水由于既能解渴,且健康卫生、价格便宜这一性价比的优势,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大大高于其它品种。 矿泉水/纯净水饮料在40-49岁人群的选择比例略高于其他年龄段;果汁类

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社会调研形式□团队□个人 社会实践时间 1月20日至2月10日 社会实践地点重庆市梁平县 系部名称建筑系 专业年级 2011级工程造价 学生姓名罗海涛 学号 1260720141360

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次调查的主要调查的对象是大学生,针对他们的就业情况以及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改变做系统的调查,综合各调查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以及他们的就业前景,找出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为当代大学生找工作指出一条明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就业方式就业方向 正文: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通过调查相关资料得知,在八九十年代大学生大多喜欢进国营企业工作或者是进国家机关单位,那被看作是铁饭碗,而如今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许多大学生希望进外资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以及很好的工资待遇,也有很多人想自己创业,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大家都集中在同一个就业方向,这样一来就业竞争就很激烈,就业难、就业环境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为找工作犯愁,许多大学生都有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一些工作环境不是很好、工资不高的工作都不愿去做,而一些工作待遇较好的公司对于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也不愿意接纳,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仍然待业家中,这就涉及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以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还是相对缺乏的,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我国7亿多的从业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没有针对大学生建立有效的就业保障机制。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有一份好的职业规划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必要前提,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我们对所做的调查问卷分析中发现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100人之中只有4人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还是较好,15%的调查对象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还算是比较正常的,但有83%的调查对象占总体绝大部分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对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还是很艰难的。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占到20%,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60%,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10%的人认为本专业没有前途,对就业很不抱希望。可以看出大学教育对于就业来讲还是有相当重要作用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方面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生对就业后拿到的第一份工资有什么期望时,有近50%的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四分之一的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和大众生活水

谢和耐:论中国人的变化观念

谢和耐:论中国人的变化观念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于2018年3月 3日在布列塔尼的瓦纳(Vannes)去世。谢和耐(1921—2018)是法国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他专事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著述等身,是法国汉学界的头面人物,也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他以传统但不保守的治学方法,既继承了考证派的某些传统,又极大地突破了他们的框框,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开拓了法国汉学界的一代新风,在汉学界享有盛誉。 变化的观念曾在中国起过如此巨大作用,以至于它既触及到了心理范畴、宗教—巫术修持、行为方式和时空观的历史,又涉及到了哲学史。然而,由于中国的意识观念和思想的历史更为复杂,同时既具有千差万别又具有演变性的原因,故它至今尚未被人充分认识。 处于同一种文明范围内的事实,不允许混淆时代和社 会环境。做为一个整体而来泛泛地谈论“中国思想”,就如同 以同样的方式论述“西方思想”一样荒谬绝伦。由于在诸如这 样一个完全是假定的和不全面的领域中,始终受具有很大偏见性的个人知识的限制,所以我们无法从事任何论述。这样一来,如果将中国的传统与古代希腊以及中世纪或近代的欧洲传统进行比较,那必然会具有很大的冒险性。但是,笔者

于此希望首先强调的正是一些突出的倾向和传统。如果我在将它们断代时,有时也会出现将它们做以对照比较,那也是以非常笼统的方式来这样做,以期待更佳论述的出现。 初看起来,大家可以声称,变化的思想具有普遍性,它属于诸民族智慧的组成部分,因此,如果中国曾非常注重变化,根据它形成的有关变化的观念,那么很可能这一切都要比各种文明中的诗人经常提到的下述简单而又平庸的事 实多得多:四季的交替与更迭、人生的短暂、万事之无常。这可能既是由于占卜从一开始起就在中国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又是由于它所获得的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都保持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由于它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占卜明显是一种涉及到了变化的技术,包含有其未来变化很难预测的不稳定形势。但它在中国可能具有特殊性,这就是首先用火烧骨头和龟甲而从事的占卜;其后又主要是由于使用八卦理论的占卜,其目的在于某些可以直接观察到并能够诠释的情节、宇宙的或战略上的形象。笔者于此将提到一种相似性,把它用在处理数学问题中可能并非出于偶然。马若安(Jean—Claude Martzloff)写道:“中国数学家的整个艺术就在于使数学现象变得具有可见性”。马若安另外还指出,在希腊,直观性的证据(还包括在中国的数学计算程序中非常发达的直观性)很早就被摒弃,以发展一种抽象的论述。 占卜主要是口诉性的,“它(在希腊)并未向一种有关

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转变研究论文

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转变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着眼于我国金融危机后的居民消费状况,从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观念入手,介绍了当前居民的消费观念,并结合目前的环境对其成因作出了分析,提出了通过转变消费观念以刺激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关键词】消费观念扩大内需金融危机 2009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投资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状况与其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累、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 二、现阶段消费观念的成因 1.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价值对国内居民消费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不稳定的生存状态使我们的先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进而形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习惯转化为人们日常的消费倾向,如重勤俭、轻生活;重储蓄,轻消费,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供给,轻视甚或羞于精神消费等。此外,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父母认为自己对子女将来的幸福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努力保证子女过上最好的生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大多中国父母的消费心态。因此,国内居民在子女的生活、教育甚至婚嫁等方面的消费上往往不惜血本。这种对伦理亲情的崇尚,也使国人十分注重为子孙积累财富。 2.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是形成当前居民消费观念的主因。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也日益提升,消费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职业的“铁饭碗”被打破、公费医疗制度消失、住房商品化提速等现实问题又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特别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及房价的居高不下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未来的不确定。虽然信贷消费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接受,但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更认同量力而行、有计划甚至略有盈余的消费方式。 3.受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地域差异等个人因素也在消费观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居民个人消费观念的因素包括收入、年龄、性别、地域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务的速度越快,在消费

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及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让大学生清楚的了解就业的问题,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调查时间:2010年8月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即将毕业的学生 200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而作为大二的学生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并且及时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尽量减少自己的就业压力。 这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进行调查的,采用了问卷调查、网络询问等方式。现将此次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剩下的调查者中大部分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屈指可数。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结果有下面表格可知。

(此卷调查人数为40人,数据真实可靠) 由上面的表格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二、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我们也做了细致的调查,得出了以下表格。 由此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不关心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和了解,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

中国人的血缘观念

中国人的血缘观念 中国有句古话叫“血浓于水”,几千年以来它一直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脑中。这个“血”一方面指人体的命脉——血液,一方面则是指血缘关系。从“血浓于水”这句话中就可看出中国人对于血缘关系的重视。 中国人血缘关系的具体表现就是亲情,化作具体称呼就是亲人,亲戚。所谓亲人,亲戚指的就是有直接或间接血缘关系的人或由血缘关系延伸出来的关系的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血缘关系的人总亲于没血缘关系的人。对于亲人,亲戚,他们可以为之倾家荡产,甚至不惜性命;但对于一个陌生人,他们则可能会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漠不关心的态度。 在中国,春节流行着探亲的习俗,探亲很大程度上也是血缘关系的表现。两个有血缘关系的人,无论平时感情如何,是否有来往,一到春节他们一般后会互相探望。有人说这是为了联络感情,当然我们不排除这种情况。但有很多人的互相探望并非为了联络感情,而是在内心深处无意识地被一种东西操纵着,那就是血缘。 在家庭继承人方面,中国人更是注重血缘关系。有的人无儿无女,但他们一般都不会随便去领养别人的孩子,而是包“二奶”或抱同族的孩子,希望以此解决继承人问题。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领养的再好,也不是亲生的;亲生的再不好,毕竟是亲生的;宁可让财产落在一个败家仔的手上,也不让财产落在外人手中。在他们看来,养子只能算是一个外人,而血缘永远居第一。中国人的血缘观念真可谓根深蒂固! 虽说“血浓于水”,但中国人有时为血缘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有时甚至是无理取闹而又愚昧无知的,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 我们可以讲究血缘,但我们不能卷进血缘漩涡了不再出来。中国人啊中国人,何时才能做到清醒地面对血缘关系呢?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1.审美观定义 审美观: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感、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文学审美观:中国传统的美是由作品、作者及客观环境构成的。 2.中国人主要思维方式 ⑴整体性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影响,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因而中 国人思维方式为中庸,兼顾,联系,和谐和统一。 ⑵模糊性混沌状态,尤其是中国古代。与西方不同,西方认为非美即丑, 非丑即美。 ⑶直觉性注重经验,整体思考。讲究感觉、灵感、内省和内心体验。 ⑷求同性思想一元化,统一化。 3.中国文学的美学智慧 主要受儒家,道家和佛教影响 ⑴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抒情。创造意境或者意象,其中意境分为物镜 和情境。 a.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主要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道家道 通为一,及佛教人与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因此,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密不可分。举例,北雁南飞,代表送别,好友分离;“举头望明月”,意味思乡,思念某人。 b.虚实相生以道家有无相生的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言近旨远尤其佛 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思想。举例,唐代诗人张继。 当然,中国文学作品还是注重真实。文学作品反应作者的品格和志趣,“文如其人”。举例,王维,鲁迅。 c.韵味无穷显然以禅宗不立文字作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道家言不尽意 的思想。举例,晚唐诗人,李商隐,《锦瑟》。 ⑵君子人格重视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标准也影响到文学的评鉴。举例,诗 圣杜甫,心系朝廷,百姓疾苦;南宋诗人陆游,年迈还担心如何收复中原。 反例,元代诗人杨维桢,诗词写得不错,影响力较大,但论者对其评价却

抑多扬少,或许是因为他个人行为放浪。 4.唐诗的审美观 唐诗以实用为目的,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原则,追求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这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倾向。 ⑴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阶级腐败现象的诗歌。这类诗有《丽人行》、 《车行》等数篇。 ⑵忧国伤时之作。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流离漂泊, 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如名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⑶以诗言志,也是中国的传统,往往诗人作诗的目的并不在于玩赏词句,而 是借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言明志向。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 炬成灰泪始干”, 还有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理念与心理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理念与心理的演变 摘要:社会消费理念和消费心理的演变既是人民自身心理历程的反映,更是社会变迁的折射。从1978开始,从农村开始的改革迅速席卷到全国各行各业中去了。依据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状况的变化,我国人民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也随之发生着重大变化。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消费理念和心理为依据,将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划分为较为清晰的三个时代,这三十余年经历了从1978年到80年代末的节俭型消费观变迁到90年代的消费主义出现,再到如今的消费主义和理性消费并存的局面,并分析了造成这种消费观念的经济、社会、文化原因,同时提出了树立健康消费观念的建议。 关键词:改革开放;消费理念;消费心理;演变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Psychology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psychology mirrored both people’s mental processes and social change. Reform which first took place in farming occurred in all walks of life since 1978. As economic condition and state of development got change, people’s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psychology were likely to change. This paper divided the thirty year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into three ages with the time clue and the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psychology basis. From 1978 to 1990s, people held frugal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transformed to consumerism in 1990s. From 2000s on, rational consumption concept appeared and coexist with consumerism. This paper also analyzed reason caused the evolution from aspec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of erecting healthy consumption concept Key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nsumption concept; consumer psychology; evol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