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分析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一项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

该标准于2011年颁布,对美术教育的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首先,该标准指出美术课程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作用。

其次,该标准提出了美术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这些理念,该标准设定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包括: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该标准规定了美术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方面。

在造型表现方面,要求学生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情感;在设计应用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欣赏评述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欣赏不同风格和时期的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综合探索方面,要求学生通过综合运用美术技能和知识,创作具有主题性和文化性的作品。

最后,该标准提出了美术课程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包括: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应该注重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全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文件。

该标准强调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并规定了评价原则和方法。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020普通高中阶段美术课程标准

2020普通高中阶段美术课程标准

2020普通高中阶段美术课程标准2020年普通高中阶段美术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

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审美观念和创造力,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基本理念: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充分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3.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以下课程目标:了解美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和方法。

培养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美术作品。

培养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

4. 课程结构:高中美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

必修课程包括“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包含若干模块。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美术专业方向”和“美术社团”两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课程。

选修课程则包括“美术史论”、“民间美术”、“艺术考察”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丰富其学习经历。

5. 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高中美术课程,建议学校和教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和时代的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充分利用各种美术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丰富其学习经历。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

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课程标准

二、美术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其实美术课程标准在2004年,就进行了一次修订。

可能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一样,所以并没有正式颁发和实施。

2007年,国家又开始正式启动修订工作,并对组织机构做了调整,专门成立了课程标准修订组。

修订工作主要是分成两块:调研和修订。

有教育部组织的调研,也有课程标准组自己的调研。

最后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修订。

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进行修订,一直到了2011年才算完成。

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颁发了2011版课程标准。

(一)美术课程的性质我们有时候认识一个事物,最好从它的本质开始,这有助于我们直接的或者第一时间的把握这个事物和事情的内在的精髓。

那么对于课程标准来说,就是美术课程的一些本质,换言之就是它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理念有哪儿,然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我们美术课程的一些内容,又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来呈现的?如前所述,美术课程的性质在于其人文性。

我们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为人文性的时候,曾遭人诟病。

有人认为,人文性这个帽子,不是美术学科独有的,其他学科也可以戴,那美术学科定性的独特定性就无从体现。

这是个让我们破费周折的问题。

最后,我们对美术课程的定性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在实施数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这番话描述了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位置和作用。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上前面的那句话,即“美术课程是对视觉性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

这一句话可以说是美术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

美术课程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视觉形象,不是其他东西。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础,比如数学的基础在于数字、符号;语文的基础在于文字、语言的表达。

而美术学科,不管是平面的绘画,还是那个三维的雕塑作品,甚至一些实验艺术,其基础都比较倾向于视觉造型性。

视觉形象是个基础,那我们美术课程,会怎么样去针对这个视觉形象呢?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就是三个角度,即感受、理解、创造。

1.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分析

1.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分析

1. 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分析答:(一)修订前的课程性质只是提到美术课程标准具有人文性质,而修订后的课程性质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并具体的展开它的内容,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凸显视觉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相对比较,修订后的性质更清晰明确的表述了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位臵和作用,明确怎么做才是更好。

在基本理念的描述中修订前提到五点,而修订后删除掉一点,而且每一点内容都言简意赅,清晰明了的阐述了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凸显视觉性是突出美术学的一个特征,美术课程的一个基本指向是视觉性。

每一视觉形象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美术课堂活动能够创造出一个新的物象来,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

所以说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具有独特性。

实践性意味着美术学科不是一个理论思维的课程,它是需要动手实践。

人文性是对美术学习的一个拓展,这个拓展大大地丰富了美术的内涵。

美术学习应该是个愉悦的学习,如果美术课上得跟物理、化学课一样,美术课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美术课程如果想跟其他课程拉开距离,就需要强调它的感性、愉悦性,让学生真正地发挥个性,大胆想象,大胆创造。

(三)美术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是义务教育性质所决定的,义务教育不是针对专业人士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画家的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所以美术课程,不能只向少数有天赋的、有兴趣的、有条件的孩子开放,应该向所有孩子开放。

要想美术课上得丰富多彩,只有让学生对美术学习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没有更多的外在诱引和压力可以导致学生学习美术。

所以美术课程要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带来一种快乐。

关注文化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国际趋势。

美术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体现为通过整体文化的特征来了解不同群体的美术,通过不同群体的美术,来了解整体的文化特征。

在注重创新精神方面,我们知道美术跟其他学科不一样,它本身就是鼓励创新的。

艺术家都是在不断创新中成就辉煌。

美术学科能够培养一种创造的技能或者方法,美术课程它跟其他课程不一样,其他课程可以用用正确和错误来判断的,美术课程极少有这样的判断,难以说哪个是错的,哪个是对的,比如一个产业每一次创新都会有新的希望,这是它们的生存法则。

小学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准备(一)课标研读1.课程性质美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审美活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对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提升审美能力、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力的完善,甚至人格的建构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以美育人。

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将美育贯穿于艺术课程的全过程,发挥美育在培育学生综合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型美术实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我国各民族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广泛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开阔艺术视野。

(2)重视美术体验。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强调美术课程的实践导向。

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美术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

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融合、创作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3)突出课程综合。

强调美术与自然、社会、生活、科技之间的关联,突出课程的综合性。

重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增强课程的丰富性。

加强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以美术学科为主,汲取人文、自然学科的相关内容,发挥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材解析1.教材价值美术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育健康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教材领域说明(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力。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美术课程的人文特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定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是高一层次的美术课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一)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二)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三)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五)拓宽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也体现了美术学科在理论方面的新动向,例如强调美术的人文性质,重视美术与生活。

美术与文化的联系等。

高中美术课程还关注了美术创作活动中观念。

材料、力“法和技术力”面的新发展,例如在“绘画·雕塑”中增设了综合材料造型的内容,导入了现代艺术观念和环保的意识;增设了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媒体艺术”。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第一,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来考虑,它提升了美术学科的内涵,使美术学习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学习。

作为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并内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而作为文化学习的美术学科,它又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教育任务。

因此,要使美术学习“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只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才能使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各种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了解美术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相互之间的联系,才能使学生学会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考虑,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就应该使学生知道,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是我们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进程中所留下的印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之一;使学生知道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

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

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美术课程是一门兼具学科性、实践性和审美性的课程。

它以美术学科为基础,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美术课程的学科性表现在其内容和方法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它以美术学科为中心,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美术课程的知识体系包括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技法等,这些知识体系通过规范的教学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美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

实践性是美术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美术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通过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审美性是美术课程的核心特征。

美术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判断力,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美术课程的专业性、深度性和创造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征。

美术课程的专业性表现在其内容和方法的专门性和规范性。

它以美术学科为基础,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具有专业性,它注重实践和体验,倡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美术课程的深度性表现在其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和实践,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同时,美术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从深层次上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美术课程的创造性表现在其教学和实践的创意性和创新性。

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实践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同时,美术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

美术课程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美术教学理念集锦简短

美术教学理念集锦简短

美术教学理念集锦简短1.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扩展资料: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

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

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

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

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分析

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分析

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分析美术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课程,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美术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一、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在美术课程中,学生将通过观察、感受、思考和实践等方式,探索艺术的本质,培养对美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1.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课程通过学习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价值和美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2.创造力的培养美术课程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的培养。

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创新思维。

3.表现力的培养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绘画、造型和摄影等表现形式,学生可以用图像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体验,使观众能够理解并产生共鸣。

艺术作品是一种非语言的表达形式,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用图像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传递。

二、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指对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指导思想。

以下是美术课程的几个基本理念:1.活动性原则美术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注重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艺术。

教师应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2.人本原则美术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发展需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审美偏好和表现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3.综合性原则美术课程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协调。

艺术是综合性的学科,它与科学、历史、文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 美术表现 审美判断 创新实践 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 读。
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 肌理和空间等形式特征;能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 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能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 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 值,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核心素养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音创造视觉形象。
具有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能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 术,结合美术语音,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 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能联系现实生活,结 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 问题。
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 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性质 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美术课程总目标 美术新课程标准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 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
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 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和审美经验, 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 素养。

【新课标】2020年《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Word版共80页)

【新课标】2020年《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Word版共80页)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确定主题、观察感受、搜集素材、学习借鉴、构思创意、选择材料和技法、探索表现方法、创作作品、 展示交流以及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等美术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 信息化环境下,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创意和见解,学会用美术及跨学科的方式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 问题。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图像的形式特征,分析图像的风格 特征和发展脉络,理解图像蕴含的信息;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和美术 语言创作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及其他表达意图的视觉 形象;依据形式美原理分析自然、日常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的美,形成 健康审美观念;具有创新意识,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意,并用美术 的方法和材料予以呈现和完成;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认 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4.运用质性评价,着眼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运用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和展示交流等适应美术学科教学特 征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检验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成果,逐
渐养成不断自我反思和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评价过程中不仅重视评价学生美术知识与技 能的掌握程度,而且重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和评价 自己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发展水平。
素养5: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 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 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艺术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 文化自信;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
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尊重艺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
者及其创造的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美术新课标2023解读

美术新课标2023解读

美术新课标2023解读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美术新课标2023明确了美术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美术课程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艺术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

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文化的传承。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美术新课标2023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

课程内容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实施建议与要求为了确保美术课程的顺利实施,美术新课标2023提出了以下实施建议与要求: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2. 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具、多媒体等,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评价与反馈美术新课标2023强调了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

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互评、实践评价等。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课程资源与开发美术新课标2023提出了课程资源与开发的建议。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具、多媒体等,同时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美术新课标2023强调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美术课程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如文学、历史、科学等,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这种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美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美术新课标2023强调了美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一、美术课程的性质我国中小学的美术课程,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课程结构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教学偏重技能训练,课程目标定位不确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课程的性质认识不全面;因此,全面认识课程的性质是全面理解美术课程标准的基础;1.理解广义美术的涵义是全面认识美术课程性质的前提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课一直被归入“技能”学科的范围,即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横向和纵向传播美术知识和技能;这样的认识显然不全面,它仅仅局限于专业美术的范围之内;实际上,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美术课程称谓的不同,就反映了对课程性质的不同理解:我国目前一律称作“美术”课,在中国近代曾用过“图画”、“图画手工”、“美劳”课;香港称之为“美劳”,台湾称之为“艺术与人文”,美国称之为“艺术课”或“视觉艺术课”,日本称之为“图画工作”,等等;纵观以上对课程的不同称谓不难看出,总的倾向是将“美术”理解为广义的美术,而不是局限在专业美术的范围之内;所谓“广义美术”,即凡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切具有创造性的产品或活动,都可列入美术的范围;简而言之,广义的美术即是美的物化;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全面认识美术课程的学科性质;2.认识美术的社会功能是全面认识美术课程性质的关键美术的社会功能大致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1审美教育的功能;2陶冶情操的功能;3认识社会和自我的功能;4交流的功能;5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的功能;6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的功能;从上述社会功能来看,美术学科具有多种学科性质的特点;首先,它是重要的人文学科;其次,从美术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具有交流的功能,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具有提高特质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审美价值的功能来看,它又是重要的工具学科;第三,从美术创作和美术设计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和理想的角度来看,它属于表现学科;第四,从美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来看,无疑它属于生活学科的范畴;第五,从美术创作和美术设计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能性来看,它属于技能学科的范围;3.美术课程标准的学科性质定位在以上多种学科性质中,从美术课程对于中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角度来讲,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学科性质,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1人文性;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无论是三万年前的原始洞穴壁画,还是现代的绘画艺术,始终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不是单纯的谋生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像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以它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打动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并以有效的方式美化环境,提高人的生存质量;2工具性;英国著名美术批评家罗斯金认为,“各个伟大的民族都以三种手稿书写它们的传记,第一本是它们的行为,第二本是他们的言论,第三本是它们的艺术……惟一值得信赖的是第三本”;就人类的交流方式而言,主要分为语言文字和图像两种;据说西班牙人初到美洲时,写给墨西哥皇帝的信采用的就是绘画形式;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大街上、火车站、飞机场,随时随地,图像会映人我们的眼帘;美术像语言文字一样,它已成为另一种传递思想、情感,反映世界的重要交流工具;以上的定性与现行大纲本质上是一致的,现行大纲把美术课程定性为“艺术文化课程”;不同的是,课程标准在把美术课程定性为艺术课程的同时,有意强调了中小学美术课的素质教育特征,加强了美术教育的人文色彩,从而能更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看,这一定性将对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起到一个统领作用,并对改变重技巧、轻文化的倾向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二、美术课程的价值价值,是揭示周围世界一切客体对人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意义的一种特殊社会规定;美术课程的价值是:在有组织、有步骤地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美术能力的过程中,谋求主体发展与客体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主体获得发展的潜能;客体所具有的价值,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动力;因此,只有在充分认识了美术教育课程的价值之后,才有可能高投入、高质量地进行实践活动,这是完成美术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对美术教育的价值问题的认识,主要有以美国教育家艾斯纳为代表的本质价值观和以罗恩菲德为代表的工具价值观;本质价值观强调科目中心,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本身的价值,认为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等;工具价值观强调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主张通过学生的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等;从课程标准中涉及的五个方面的价值可以看出,课程标准采取了综合不同美术教育价值观的态度,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美术教育价值体系;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趋势,即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美术教育所涵纳的价值;现行大纲与课程标准在对美术课程的价值表述上不尽相同;现行大纲通过对目标的表述间接表达了价值观,即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进行德育;而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全面、科学地直接表达了课程价值;这五个方面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经济模式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工作的机械、零碎和被动;人格被分裂、创造性和主动性被压抑等负面效应,刺激了人们的物欲;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出现通俗化、实用化的倾向;“如何在教育上寻找出一种方法,使我们可以利用西方的科学教育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免去极端物质的流弊呢”杜威的演讲很明显,美术教育具有这样的价值,它能陶冶情操,丰富人性,提高审美情趣,因为美术既可以表现世俗情感,也可以表达人类普遍情感;既可唤起人的生活亲切感,又能激发人的神圣使命感;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创造,是一种可感知的、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能领悟到一种符号语言无法企及的异常微妙、深幽、独特和崇高的情感氛围,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整个器官协调活动,身心得到充分发展,而且享受着一种主宰和驾驭事物的自由感和自豪感;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在选题、选材等方面都由自己决定;特别是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从内在需要出发,以强烈的爱、憎等情感对表现对象进行价值选择,同时对活动本身也灌注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情感得以宣泄,正常和高尚的情感得到发展;所以,美术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智育和体育;正如王国维所说,“美育一方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其他教育的手段”;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是最明显的人类行为之一,人类活动的最早的证据就是由视觉形式记录的;创造和运用美术语言交流、表达观念、传达心愿和感情,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基本行为;这种交流不仅包括你、我、他之间的交流,还包括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间的交流;人类在运用美术去交流情感、表达观念的同时,还要将这种形式加以传达和继承,使美术得以发展;美术文化正是在这种传承中发展起来的;因此,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同时,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参与文化的传承时,还可创造出丰富的审美客体,这些都是在对美术的发展增色;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感知能力是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无论作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因素,还是作为智力的一个因素,都是十分重要的;”尹少淳:美术及美术教育人类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从智力发展的角度着眼,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的确是教育的一大任务;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惟有美术教育在训练人的感知能力方面效果独彰,是其他任何教育科目或方式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视觉是以表现物体的形态美和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为基础的;美术是一种直接诉诸视觉的艺术,“是视觉的珍馐美味’’法国美术理论家丹纳语,“是视觉的粮食”丰子恺语;这要涉及美术感知觉感觉和知觉,主要是视觉、运动觉和触觉;这些感知觉是思维的前提,没有感知觉,思维将成无源之水;现代心理学证明,感知觉包含着思维的品质,任何思维都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形象材料、表象,通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进行思维;表象中视觉表象是大量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形象思维主要说的是视觉表象思维;皮亚杰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儿童最初是通过一个基本的“形”进行思维的,正是在这种基础上才建立了形象思维;其过程是:由形象优势到形象与概念并重,再到概念之优势;但由于理性科学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体系普遍被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接触“形”,并对“形”进行分辨和处理,这样在发展学生感知能力的同时,又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并直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人能根据自己的意愿从事创造性的活动,而动物只能按生物种属的本能模式活动;但过于强调规范的绝对性、结果的惟一正确性、教学指导的强制性,都对学生的创造性具有极大的危害;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美术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这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从美术本身的特性来看,创造是美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而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马蒂斯曾宣称:“一幅新画应是一种惟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美术在特性上是自由的,这是因为比之于社会生活,它更少受到规范的制约,人的很多愿望在社会生活中难以付诸实现,却能在美术创造的虚幻体中得以“实现”;因此,在美术创作中,人能拥有更多更大的自由,获得更多的新价值、新方法的发现;另外,美术创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个体是这一过程的主宰,因而具有较大的能动性,这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而且,这一过程的推进,还必须创造性地解决和运用技术问题;这样,超越自我,追求自由和能动性,就可以使从事美术创作的人获得强烈的创造意识;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美术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1美术教学过程具有情趣性;美术中所包含的形、色、质、结构、空间等基本元素,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直观的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某种情感;而且美术还直接处理人类的情感,如表达高尚的道德感和对生活美好理想的向往,宣泄心中的孤独、忧虑等不良情绪;因此,美术教学中必然带有强烈的情趣性;2美术表现活动的自由性;美术是先于逻辑或超于逻辑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美术具有超时空的重组性表现特色,适合发挥想像和思维的自由性,容易突破人的思维定势和对事物习以为常的观念,产生新的认识和发现;正因为美术有这一特性,才使得美术教育活动表现出丰富大胆的想像力和旺盛的创造力;3美术教学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艾斯纳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惟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是他不是她的解释才正确;”因此,美术教学评价就必须要依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不可能整齐划一,必须丰富多样;技术是指根据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艺操作的方法与技能,它包括相应的工具和特质设备,以及工艺过程和操作程序;技术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通的行为,它直接创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主要作用于感知、情感和操作三个系统;其中,美术教育对操作系统的训练,能使学生获得最一般的技术操作程序和技术发展意识,能为他们将来从事技术性的工作提供一般的模式,使他们迅速进入技术过程;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一般来讲,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正是由于人的个性不同,才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因此,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所以,美术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形成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应该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了情感与理性、脑力与体力等因素,所以美术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023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2023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2023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2023年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性质: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2. 课程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高中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美术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注重美术教育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课程目标:通过美术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 课程内容: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设计等多个方面,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注重美术学科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 课程实施: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结合,注重评价与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6. 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和过程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2023年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美术课程的性质

美术课程的性质

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的价值:(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华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一)使学生行程基本的美术素养(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三)在广泛的情境中认识美术(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进行评价美术课程的总目标: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美术学习的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美术课程的教学建议: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分析
一、美术课程的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的文化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美术课程的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

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