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产生菌初步培养和获取
头孢菌素生产工艺流程
头孢菌素生产工艺流程头孢菌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头孢菌素的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微生物发酵、分离提纯和结晶干燥等多个步骤。
以下将详细介绍头孢菌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1. 选择合适的产菌株头孢菌素的生产通常是利用青霉属菌株进行发酵产生。
在选择产菌株时,需要考虑其生长速度、生产头孢菌素的能力和稳定性等因素。
通常选择优良的头孢菌素产生菌株进行培养和发酵。
2. 培养种子菌在头孢菌素生产工艺中,首先需要进行种子菌的培养。
首先将产菌株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出干净的种子菌。
随后将种子菌接种到发酵罐中进行扩大培养,培养出足够数量的活跃的种子菌。
3. 发酵产生头孢菌素接种好的种子菌被转移到发酵罐中,发酵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pH值、氧气供应、搅拌速度等。
在发酵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控和调节,确保细菌可以充分生长和产生头孢菌素。
4. 分离提取头孢菌素当头孢菌素的生产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对发酵液进行后处理。
首先通过离心等手段将细菌和培养基分离,得到含有头孢菌素的发酵滤液。
随后对发酵滤液进行酸碱调节和有机溶剂萃取等步骤,将头孢菌素从发酵滤液中提取出来。
5. 精制纯化头孢菌素提取出来的头孢菌素需要进行精制和纯化,以去除杂质和提高纯度。
通常采用色谱层析、结晶、结晶回收等技术,对头孢菌素进行纯化处理。
通过多次结晶过程,得到较高纯度的头孢菌素结晶体。
6. 干燥包装头孢菌素得到的头孢菌素结晶体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结晶体中的水分。
干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头孢菌素的质量和稳定性。
随后将头孢菌素进行包装,以确保其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7. 质量控制和检测在头孢菌素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测。
包括对发酵液、提取物、纯化产物和成品头孢菌素进行质量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确保其符合相关的药典标准和公司内部要求。
通过以上工艺流程,可以生产出质量优良的头孢菌素产品。
微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四、抗生素的制备
获取菌种 孢子制备 种子制备 发酵 发酵液预处理 提取及精制 成品检验
成品包装
微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菌种:菌种都是从自然界分离、纯化及选育后获得的。 这些菌种通常采用砂土管或冷冻干燥管保存。要经常进行 菌种选育工作,用人工方法加以纯化和育种,才能保持菌 种的优良性状不变。菌种制备要保持严格的无菌状态。
微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的发酵
目前应用微生物工业把发酵由微生物扩大到植 物、动物,因此工业微生物学家将所有通过微 生物或其他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或经过 生物工程改造了的“工程菌”的培养来制备工业产 品或转化某些物质的过程,统称为发酵。
微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发酵的一般工艺
微生物发酵的一般工艺也就是利用深层培养,进 行微生物发酵生产所需要产品的过程。微生物发 酵一般分发酵与提取2个阶段。其生产的一般工艺 流程如下。
(2)孢子制备:将保藏的菌种进行培养,制备大量孢子供 下一步植被种子使用。需氧发酵制备孢子一般是在摇瓶内 进行,通过振荡,外界空气与培养液进行自然交换获得氧 气。培养基要含有生长因子和微量元素,且碳源或氮源不 宜过多,从而保证生产大量的孢子。还要严格控制培养基 的pH、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条件。
(3)种子制备:使有限数量的孢子萌发、生长、繁殖产生 足够量的菌丝体,供发酵培养所用。在种子罐内微生物菌 丝大量生长、繁殖,因而缩短了下一步发酵罐内菌丝生长 的时间。种子罐中的培养液要尽可能与发酵液一致。而且 要有易吸收的碳源和氮源。
合体但靶位仍能保持其功能。 c. 细胞通透性的改变,使药物进入细胞内减少。
微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3、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防止对策
抗生素产生菌的来源
N-乙酰葡糖胺 N-乙酰胞壁酸
青霉素作用点
❖ (4)羧肽酶抑制剂的筛选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黏肽合成的 最后步骤----交联反应。短肽交联是由转 肽酶催化的,同时伴随有末端D-丙氨酸的 释放。另外D-丙氨酸也可以在DD-羧肽酶 的作用下去除,该酶的活性可以通过二乙 酰基-L-赖氨酸-D-丙氨酸-D-丙氨酸作为 底物,检测释放的D-丙氨酸来定量分析。
注释:(药物的作用方式是阻止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或释放;如果以病毒和 待测样品同时加入,作用方式是阻止病毒吸附到细胞上或直接杀死病 毒。)
2、病毒酶的无细胞系统筛选模型
病毒基因编码的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这些病毒酶与细胞同工酶在理化性质上不同,利 用这种差异,以病毒酶为目的靶,建立无细胞反 应系统,直接筛选病毒酶抑制剂。
❖ 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
方法:几丁质合成酶、待测样品、UDP[14C]-N-乙酰葡萄糖胺,缓冲液中反应后 用纸层析法和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样品抑制 剂的作用。
三、作用于真菌细胞膜抗生素的筛选
主要是一些多烯类抗生素,两性霉素、制霉 菌素等,特点是抗真菌活性强,但是毒性大, 临床使用受限制。
八、抗病毒抗生素的筛选模型
六、抗细菌药物的筛选模型 和方法
(一)以试验菌为对象的筛选方法(常规方法)
利用很多种微生物作为鉴定菌的琼脂扩散法是一种经典的 筛选方法。目前主要筛选耐药细菌和厌氧菌。
1 抗生素耐药突变株的使用
2 超敏菌株的使用:用传统的琼脂扩散法直接检测发酵液 中所存在的少量抗生素,获得新的抗生素的可能性较大
3 利用厌氧菌作为试验株 双层琼脂平板法,拟杆菌属、 梭杆菌属等厌氧菌,治疗厌氧致病菌。
3克隆抗生素的全部结构基因改变表达体系提高产量对于多肽类抗提高其产阿弗米丁是十六元大环的齐墩果二糖衍生物具有广谱高效抗寄生虫活性其产生菌除虫链霉菌发酵过程中产生两类化合物一类是一组结构非常类似的非典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中b1组分活性最强是人们所期有效药物
从自然界中筛选产抗生素的细菌
从自然界中筛选产抗生素的细菌
1
产抗生素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 的生态功能
它们可以通过产生抗菌物质抑制病原 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维持生态系统
的平衡和稳定
2
3
此外,产抗生素细菌还可以作为生物 修复技术中的微生物剂用于修复受损
的环境和水体等
从自然界中筛选产抗生素的细菌
结论
从自然界中筛选产抗生素的细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可以发现新的抗 生素品种或寻找新的用药途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还 可以应用于生物防治生物工程和生态保护等领域为人类 健康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强需要继续加强从自然界中筛选产抗 生素细菌的研究并探索新的应用途径以应对临床治疗面 临的挑战并为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引言 3 产抗生素细菌的种类与特点 5 结论
2 筛选方法 4 产抗生素细菌的应用前景 6 挑战与展望
从自然界中筛选产抗生素的细菌
引言
抗生素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类具有 抗菌活性的物质,对于治疗由细 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 义。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 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 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自然界中 筛选产抗生素的细菌成为了一个 重要的研究方向
总之,从自然界中筛选产抗生素的细菌是一个 持续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技术创新,我们有望发现 更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抗生素,为人类健
康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
THE PROFESSIONAL TEMPLATE
(3) 深入研究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通过对产抗生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进行深 入研究,可以发现新的抗生素种类和合成途径,为新抗生素的发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筛选与改造
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筛选与改造抗生素的产生与筛选及菌株改造引言:抗生素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和复制过程来发挥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逐渐威胁到人类健康。
因此,发现新的抗生素和改造抗生素菌株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筛选:1. 采集环境样本:抗生素产生菌株可以从土壤、水、植物及动物等多种环境中分离得到。
科学家往往选择具有高潜力的样本,如土壤富含有机物质的地区、植物的根系等。
2. 分离纯种菌株:从采集的样本中分离出单一的菌株是关键步骤。
这可以通过对样本进行稀释并在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上进行菌落分离得到。
3. 抗生素活性筛选:将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抗生素活性筛选。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纸片扩散法。
这种方法通过在琼脂培养基上放置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纸片,观察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敏感的菌株周围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清晰的抑制圈。
4. 鉴定和培养优良菌株:筛选出具有抗生素活性的菌株后,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培养。
鉴定工作包括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以确定菌株的分类和物种鉴定。
同时,通过大规模培养和优化培养条件,提高抗生素的生产量。
二、抗生素产生菌株的改造:1. 自然突变:通过自然突变可以获得具有新抗生素活性的菌株。
这种突变可以通过辐射、类似病毒的转位子和基因组重组等方式诱导。
2.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造抗生素产生菌株,并提高其产量和活性。
常见的方法包括插入外源基因、删除或沉默内源基因等。
例如,将关键抗生素合成途径的酶基因转入细菌中,以提高抗生素产量。
3. 代谢工程:代谢工程可以改变细菌的代谢途径,以增强特定抗生素的生产。
这可能涉及到调控菌株的代谢网络,增加生产抗生素所需合成途径的中间物和酶的产量。
4. 抗药基因探索:通过抗药基因探索可以发现新的抗生素靶标和抗生素作用机制。
科学家可以对已知的抗生素靶标基因库进行大规模筛选,以发现新的抗药基因,从而提供了开发新型抗生素的靶点。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1. 引言抗生素是一类具有抑制或杀死细菌生长的药物,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而抗生素的生产则主要通过发酵过程来实现。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发酵生产的工艺流程及相关要点。
2.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流程抗生素的发酵生产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2.1. 选材与接种抗生素发酵的起点是菌种的选取与接种。
通常选用的是具有产生目标抗生素能力的细菌或真菌菌种。
接种时应注意保持菌种的纯度,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预培养。
2.2. 发酵罐配置与预处理发酵罐是抗生素生产的核心设备之一,其配置应根据具体抗生素的特性和工艺要求进行选择。
常见的发酵罐包括摇床发酵罐和搅拌发酵罐。
在进一步发酵前,需要进行罐体消毒和培养基的预处理工作。
2.3. 发酵过程控制发酵过程中,需要对发酵罐中的培养基进行控制和调节,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和抗生素的产生需求。
常见的控制参数包括pH值、温度、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等。
此外,还需监测微生物的生长和抗生素的产量。
2.4. 抗生素提取与纯化发酵结束后,需要进行抗生素的提取与纯化工作。
常见的提取方法包括有机溶剂法和固相萃取法。
提取后的抗生素需经过一系列工艺步骤,如浓缩、结晶和干燥等,以获得高纯度的抗生素产品。
3.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的关键要点3.1. 培养基配方和优化培养基的配方直接影响着菌种的生长和抗生素的产生。
在选择培养基成分时,需根据目标抗生素的特性和菌种的需求进行优化。
常见的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3.2. 发酵过程参数的控制与调节发酵过程中的参数控制对于抗生素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pH值、温度、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是常见的控制参数,需要根据具体菌种和抗生素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
3.3. 发酵罐的选择与配置发酵罐的选择与配置应根据抗生素的需求和工艺要求进行。
摇床发酵罐适用于部分产生低分子量抗生素的菌种,而搅拌发酵罐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同时,罐体的材质、内部结构和附件设置也需要考虑。
万古霉素产生菌的分离及育种
随着对链霉菌的广泛筛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被
重复収现,从链霉菌得到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几率逐
渐 下降.因此,那些用常觃方法较难分离到的稀有放 线菌逐渐被重规,获得这些新型菌株可避免对产生已 知生物活性物质的常见菌株的重复分离。稀有放线菌 的 分 离 成 为 获 叏 新 抗 生 素 的 重 要 途 径 之一, 也是获得新种属和新物质的重要手段.
结果 通过利用制霉菌素、重铬酸钾和万古霉素分别抑制真 菌、细菌和链霉菌等杂菌生长,高效地富集稀有放线菌,
从来自厦 门集美的 2 号土样中分离 出XM0301 ,在
高氏培养基上为草帽型放射状菌落,白色孢子。
2.菌株鉴定
• 观察菌丝形态、产孢结构和孢子形态 分离菌株形态特征于葡萄糖天冬酰胺琼脂、马铃 薯浸汁琼脂、高氏一号琼脂和 YEME 培养基上 2
基因组改组技术是结合经典诱变育种和原生质体融合技
术収展起来的一种育种新手段,在诱变产生遗传多质性的基 础上,通过多亲本原生质体融合,使带有丌同基因位点正向 突变的数个亲本杂交,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复合子,然后进行 筛选,最后获得具有多重正向进化标记的高效菌株.
1.原生质体诱变
• 发酵培养基初步调整
将XM0301菌种接种到丌同収酵培养基,采用滤纸法 比较活性物质产量。结果表明,1号収酵培养基营养 丰富,収酵产物最高,而且 均匀无沉淀,便于大量突 变菌株产量比较和筛选,故后续育种实验中XM0301 均采用1号収酵培养基. • XM0301原生质体制备
产生万古霉素和利福霉素等重要临床药物,以及其他
抗菌、抗肿瘤等代谢产物。
万古 霉 素 (vancomycin)是 由 McCormick等 于1955年从一株东方拟无枝酸菌(A.orientalis)的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方案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方案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类药物,对于治疗细菌感染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和医生都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方案,确保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下面将针对抗生素的管理方案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在抗生素使用前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该首先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通过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从而选择对该种细菌具有杀灭作用的抗生素。
而药敏试验则可以判断该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找到最合适的药物治疗。
这样可以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降低产生耐药菌株的风险。
二、根据临床诊断和指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诊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同的细菌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因此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循临床治疗指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同时,应该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尽量选择对目标细菌有选择性杀灭作用的药物,以减少对正常菌群的影响。
三、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开具和使用在医疗机构中,应该建立严格的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开具和使用。
医生在开具抗生素时应该符合规定的适应证、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抗生素。
同时,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抗生素的审批管理,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四、做好抗生素的监测和反馈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医疗机构应该做好抗生素的监测和反馈。
通过监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和耐药菌株的产生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同时,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对于抗生素的不当使用要及时进行反馈,指导医生改进用药行为,提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
五、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教育和宣传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他们对抗生素的认识和正确使用。
对医生要加强抗生素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能力。
土壤中放线菌的采集、分离、培养、发酵及提取实验报告
土壤中放线菌的采集、分离、培养、发酵及提取实验目的:1、从土壤中分离产抗生素的放线菌2、放线菌的培养3、放线菌的发酵产生活性物质4、放线菌产生的活性物质提取。
实验原理: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8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的。
许多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均由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产生。
采用选择培养基可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
产抗生素的放线菌经液体培养后,其分泌的抗生素存在于离心所得的上清液中,可采用微生物的抑菌试验进行检测,从而筛选到所需的抗生素产生菌,并对其进一步培养,繁殖,发酵,最终提取我们所需的抗生素。
实验器材:1、土壤2、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3、其他:重铬酸钾、培养皿、牛津杯、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涂棒、三角锥瓶、高压蒸汽灭菌锅、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试管、牛皮纸、线绳等。
实验步骤:一、土壤放线菌株的采集采集样品:选定取样点(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的菜地),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
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
样品(土壤)处理:室温风干二、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培养1、配制淀粉培养基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g;硝酸钾0.1g;磷酸氢二钾0.05g;氯化钠0.05g;硫酸镁0.05g;硫酸亚铁0.001g;琼脂2g;水100ml.先把淀粉放在烧杯里,用5ml水调成糊状后,倒入95ml水,搅匀后加入其他药品,使它溶解。
加热到煮沸时加入琼脂,不停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补足失水。
调整PH到7.2-7.4,分装后灭菌,备用。
2、土壤悬液梯度稀释①将5.0g土壤加入到50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震荡10min制备土壤悬液。
②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9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10倍稀释。
③按1::1稀释至10-3、10-4、10-5,将3块灭菌平板分别标记10-3、10-4、10-5 ,稀释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抗生素的生产工艺
抗生素的生产工艺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抵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生产工艺通常涉及菌种培养、发酵、提取纯化等多个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抗生素的生产工艺。
首先,抗生素的生产通常从菌种培养开始。
在菌种培养中,选择具有产生目标抗生素能力的菌株,如青霉菌、链霉菌等,并提供适当的培养基来满足其生长和代谢需求。
在培养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是关键。
菌种培养达到一定的细胞密度后,即可进行下一步的发酵过程。
其次,发酵是抗生素生产工艺中的核心环节。
将培养好的菌种移植至大型发酵罐中,加入适量的发酵基质(如葡萄糖、麦芽糊精等)。
发酵过程中,要对罐内的温度、pH值、氧气气流速率等参数进行精确控制,以促进菌种的生长和抗生素的产生。
在发酵过程中,目标抗生素通常是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这些次生代谢产物通常经过多个酶的催化作用,经过多个步骤的合成才得到最终的抗生素结构。
因此,发酵过程中要监测目标抗生素的产量和纯度,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控制。
当发酵完成后,就需要进行下一步的抗生素提取和纯化工艺。
首先,将发酵液经过过滤或离心等方式,将菌体和大部分杂质去除,得到含有目标抗生素的液体。
然后,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如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凝胶过滤等,将抗生素从液体中提取出来,并得到较纯的抗生素。
最后,通过进一步的纯化工艺,将抗生素的纯度提高到合适的程度。
这些纯化工艺包括:色谱分离、结晶、洗涤和干燥等。
色谱分离是常用的纯化手段,通过选择性吸附和洗脱,可以去除杂质,得到高纯度的抗生素。
在整个抗生素生产工艺中,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符合药典标准,并且要注意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和废弃物的产生。
总之,抗生素的生产工艺涉及多个步骤,包括菌种培养、发酵、提取纯化等。
通过科学严谨的操作和质量控制,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抗生素产品。
这些抗生素产品在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类抵抗细菌感染,保护健康。
2020年抗生素抑菌实验实验报告
抗生素抑菌实验实验报告探究抗生素抑菌效果试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丌同种类抗生素的灭菌效果实验器材:培养皿,量筒,滴管,锥形瓶,显微镜等实验药品:琼脂,牛肉膏,蛋白胨,、溶液,菌落培养液,氯霉素,青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等实验基本原理:一、常用的抗生素的分类:倍他-内酰胺类:(1).V、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针;(2).头孢类:如头孢氨苄、头孢拉定;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类):、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土霉素、四环素、米诺环素,美满环素等; 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无味氯霉素等其他类:甲氧苄啶、磺胺嘧啶、克林霉素、呋喃唑酮等。
(本实验中选择生活中最常见的青霉素、氯霉素和硫酸庆大霉素)二、抗生素抗菌的机理分类: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
不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
不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
阻碍细菌 DNA 的复制和转录影响叶酸代谢实验步骤:用蒸馏水清洗用具并制作九只培养基。
适当稀释菌落培养基后,各取 0.1ml 菌液,使用涂布平板法分别接种到九只培养基上。
将九只培养基编号,并均分为 A、B、C 三组。
用滤纸剪出 18 个直径 2cm 的圆片,6 个浸泡青霉素,6 个浸泡氯霉素,6 个浸泡硫酸庆大素。
完成后贴在培养基上,每只培养基贴 2 片。
将做好标记的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取出平板,测量出抑菌圈的直径大小,并做好记录。
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结果统计表(注:抑菌圈半径记为 R1;圆片半径 1cm 记为 R2)实验结论: 硫酸庆大霉素抑菌效果最好,青霉素抑菌效果最差。
抗生素产生菌株的分离与筛选研究
抗生素产生菌株的分离与筛选研究抗生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治疗细菌感染病症。
然而,随着抗生素使用的普及,抗生素抗药性菌株不断出现,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分离和筛选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抗生素产生菌株的分离方法抗生素产生菌株的分离通常采用土壤细菌、水体细菌等样品。
采样后,将其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培养期间,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或显微镜观察,观察到具有生物合成抗生素的菌株。
选择观察到抗生素产生的菌株,进行纯化和鉴定。
二、筛选抗生素产生菌株的方法筛选抗生素产生菌株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基因分析和生物化学分析。
其中,生理生化特征分析是目前较为广泛用于筛选抗生素产生菌株的方法之一。
根据菌株的生长特性、代谢特征等进行筛选。
也可以通过基因分析,通过PCR、酶切、T-RFLP等技术,分析菌株基因组序列中存在的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进行筛选。
生物化学分析则是通过分离和纯化作用菌株中的抗生素代谢产物来进行筛选。
三、抗生素产生菌株的鉴定方法鉴定抗生素产生菌株的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基因分析等。
形态学特征包括菌落形态、颜色等,生物化学指标包括代谢特征、酶活性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16S rRNA序列鉴定、真菌物种特征比对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
四、研究抗生素产生菌株的应用价值抗生素产生菌株的分离和筛选,可以加速新抗生素的开发和利用。
对于已知抗生素,可以通过分离和鉴定产生其抗生素代谢物,研究其抗菌机制。
此外,对于已知抗生素类似物,也可以通过菌株分离筛选来获取新的抗生素。
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研究对于防治抗生素抗药性菌株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抗生素产生菌株的分离和筛选,是新抗生素开发和利用的必要过程。
为了更好地应对抗生素抗药性问题,必须加强抗生素产生菌株的研究。
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
发酵(fermentation): 原来是指在厌氧条件下酵母菌分解碳水化合物 释放能量以及得到产物的过程, 目前工业上把发酵扩展为利用培养微生物来制 得产物的任何过程,其中也包括利用微生物 的某些酶来转化某些物质使之成为所需物质 的过程.。
发酵的分类:根据发酵时所需条件 1、是否需要氧气 厌氧发酵与需氧发酵 2、培养基的物理性状 固体发酵与液体发酵 3、工艺 浅层发畴突破 了利用天然微生物的传统发酵,逐步建立起新 型的发酵,可生产天然微生物所不能产生或产 生很少的特殊产物。
本篇主要内容: 1、介绍微生物发酵制品包括抗生素、维生素、 氨基酸、酶和酶抑制剂。 2、微生物与药物变质的关系以及保证药物制剂 质量所必需的各种微生物学检验法。 如: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学检定; 药物抗菌活性的测定;
2、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分类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 [特点] 分子中有一个含四个原子的酰胺 环,化学上称为 β-内酰胺环。 [来源] 它们起初是从真菌产黄青霉菌和 头孢菌属中发现,后来从放线菌的链霉 菌属和诺卡菌属及其某些革兰阴性菌中 也发现。从生物合成角度看,被认为是 从氨基酸聚合而衍生的。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环醇类)
[来源] 包括很广的由链霉菌、小单孢菌和芽孢 杆菌产生的物质。 [化学特征] 具有环状氨基醇和与之相连的氨基 糖。葡萄糖是氨基醇和氨基糖的来源。 [作用机制] 以不可逆的方式作用于核糖体而抑制 蛋白质的合成,具有杀菌作用,主要作用革兰 阳性菌。
[代表药物] 链霉素(第一个发现,也是第一个对 抗生素有效的抗生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 妥布拉霉素和丁安卡那霉素。
灰黄霉素:可以在体内应用的抗真菌抗生素, 由真菌产生,具有芳香环结构,生物合成是由 乙酸和丙二酸单位缩合而成,抑制细胞支架的 形成。
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原理
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原理抗生素是一类能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
能够产生抗生素的生物如真菌和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使得医疗领域能够有效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由于细菌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它们可能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为了了解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1.制备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科学家根据对细菌的作用机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将其加入培养基中。
抗生素的浓度需要在细菌能够生长的范围内,且能够引发一定的反应。
2.分离细菌群体:科学家从自然样本中分离出一组细菌群体,如从环境中采集土壤或从人体样本中提取细菌。
因为细菌群体中的每个细菌都可能有不同的特性和耐药性,所以重要的是在实验中使用尽可能多样的细菌。
3.培养细菌:将分离的细菌接种到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和氧气浓度等。
细菌将在此条件下进行生长,并展现出各种反应。
4.观察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科学家观察细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的生长和死亡状况。
在此过程中,科学家部分细菌可能已经染色或标记,以便于追踪和分析。
如果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它们将停止生长并最终死亡。
如果细菌耐药,它们将继续生长并繁殖。
5.分析结果:科学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他们可以观察到细菌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生长曲线,并计算出最小抑菌浓度(MIC),即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此外,科学家可以分离和筛选出对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的细菌,以便进一步研究耐药机制。
通过这种实验方法,科学家能够了解到细菌对抗生素的反应和进化,以及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了解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制定更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以及开发新的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1-2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筛选及优化192-文档资料
丝状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1.特征:丝状生长和沉淀生长两种方式。
2.丝状微生物生长以单位时间内微生物的物质量的变化来 表示。
三、连续培养
(一)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 1.概念:
分批培养:指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 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的培养方式。
连续培养:在一个恒定容积的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一方 面以一定速率不断地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 速率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以使培养系统中的细胞 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稳定。
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
生长曲线代表在新的适应环境中生长、分裂直至衰老、死 亡全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 和死亡期四个主要的时期。
生长曲线的不同时期反映的是群体而不是单个细胞的 生长规律。
认识和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 设法缩短迟缓期、延长对数期以及在稳定期收集菌体。
2.连续培养系统的类型
第三节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温度
温度太低:使原生质膜处于凝固状态,不能正常进行 营养物质的运输或形成质子梯度。
温度太高:蛋白质、核酸和细胞的其他组成发生不可 逆的变形作用。
三种基本温度
最低生长温度 最适生长温度 最高生长温度
根据生长温度分类: 1. 嗜冷微生物 3.嗜热微生物
改进菌种的生长效率
提高菌株对底物的利用率方法: a. 通过确定并改变代谢中的耗能部分; b. 由另一菌株的高效低能代谢途径代谢来实现。 c. 赋予菌种对多种底物,特别是价廉而丰富的底
物的利用能力,由此可降低操作费用。
诱变育种
以微生物的自然变异作为基础的生产选种的机率并 不很高,一个基因的自然突变频率仅10-6-10-10 左右。
抗生素生产工艺
抗生素生产的工艺过程现代抗生素工业生产过程如下:菌种→孢子制各→种子制备→发酵→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及精制→成品包装A、菌种从来源于自然界土壤等,获得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经过分离、选育和纯化后即称为菌种。
菌种可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后,以超低温,即在液氮冰箱(-190℃~-196℃)内保存。
所谓冷冻干燥是用脱脂牛奶或葡萄糖液等和孢子混在一起,经真空冷冻、升华干燥后,在真空下保存。
如条件不足时,则沿用砂土管在0℃冰箱内保存的老方法,但如需长期保存时不宜用此法。
一般生产用菌株经多次移植往往会发生变异而退化,故必须经常进行菌种选育和纯化以提高其生产能力。
B、孢子制备生产用的菌株须经纯化和生产能力的检验,若符合规定,才能用来制备种子。
制备孢子时,将保藏的处于休眠状态的孢子,通过严格的无菌手续,将其接种到经灭菌过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一定温度下培养5-7日或7日以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孢子数量还是有限的。
为获得更多数量的孢子以供生产需要,必要时可进一步用扁瓶在固体培养基(如小米、大米、玉米粒或麸皮)上扩大培养。
C、种子制备其目的是使孢子发芽、繁殖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菌丝,并接种到发酵罐中,种子制备可用摇瓶培养后再接入种子罐进逐级扩大培养。
或直接将孢子接入种子罐后逐级放大培养。
种子扩大培养级数的多少,决定于菌种的性质、生产规模的大小和生产工艺的特点。
扩大培养级数通常为二级。
摇瓶培养是在锥形瓶内装入一定数量的液体培养基,灭菌后以无菌操作接入孢子,放在摇床上恒温培养。
在种子罐中培养时,在接种前有关设备和培养基都必须经过灭菌。
接种材料为孢子悬浮液或来自摇瓶的菌丝,以微孔差压法或打开接种口在火焰保护下按种。
接种量视需要而定。
如用菌丝,接种量一般相当于0.1%—2%(接种量的%,系对种子罐内的培养基而言,下同) 。
从一级种子罐接入二级种子罐接种量一般为5%—20%,培养温度一般在25—30℃。
如菌种系细菌,则在32—37℃培养。
在罐内培养过程中,需要搅拌和通入无菌空气。
抗生素制作方法
抗生素制作方法引言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生长的药物。
自从20世纪初发现第一个抗生素以来,抗生素已经成为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抗生素制作方法。
原料准备制作抗生素所需的原料主要包括菌种和培养基。
菌种是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可以通过购买或从已有的菌种培养物中分离得到。
培养基是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通常是由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等组成。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琼脂、LB 培养基等。
培养菌种首先,将所选的菌种接种到含有培养基的培养皿或培养瓶中。
接种方法可以是传统的平板接种或液体培养。
平板接种是将菌种均匀涂布于培养基平板上,然后在37摄氏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孵育。
液体培养则是将菌种接种到含有培养基的培养瓶中,然后在摇床上以适当的转速和温度进行培养。
发酵过程菌种在培养基中生长并产生抗生素。
发酵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可以通过如下步骤进行:1.菌种预培养: 选取菌种培养物的适量,将其接种到预培养培养基中,进行预培养。
预培养通常在摇床上进行,温度、pH值和转速需要根据菌种的要求进行调整。
2.发酵罐制备: 预培养后,将适量的菌种转入发酵罐中,罐内的培养基和环境条件需要根据菌种所需进行调整。
3.发酵过程控制: 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pH值、氧气供给和搅拌速度等参数,以促进菌种生长和抗生素产生。
监测和调整这些参数可以通过自动化的发酵控制系统进行。
4.抗生素采集: 发酵时间一般为数天到数周,当发酵结束或达到预设的抗生素产生峰值时,可以停止发酵并进行抗生素的采集。
采集时将发酵液通过过滤等方法分离出菌体和抗生素。
纯化和制剂抗生素采集后,需要进行纯化和制剂的步骤,以得到纯净的抗生素药物。
纯化过程通常包括过滤、浓缩、沉淀和柱层析等步骤,以去除杂质和得到高纯度的抗生素。
制剂则是将纯化后的抗生素进行配方、制成片剂、胶囊或注射剂等制剂形式。
结论抗生素的制作过程包括菌种培养、发酵、纯化和制剂等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注意控制培养条件和操作规范,以获得高质量的抗生素药物。
抗生素应用前的细菌培养和敏感性测试确保治疗的准确性
抗生素应用前的细菌培养和敏感性测试确保治疗的准确性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抗生素的滥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抗生素应用前的细菌培养和敏感性测试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细菌培养和敏感性测试的步骤以及重要性。
一、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指将患者样本中的细菌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繁殖的过程。
细菌培养的目的是获得足够的细菌数量以进行后续的敏感性测试,从而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细菌培养的步骤主要包括:样本采集、培养基准备、细菌接种和培养。
1. 样本采集:从患者相应的部位或体液中采集样本,常见的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等。
采集样本时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2. 培养基准备:根据细菌的特性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并按照相应的配方制备。
培养基的选择与细菌的生长需求密切相关,可分为富养基和选择性养基等。
3. 细菌接种:将样本中的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上,通常使用平板、管液或血液培养瓶等容器进行接种。
接种前需要进行分离和纯化操作,以获取单一菌种的纯培养状态。
4. 培养: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恰当的环境中,如温度、湿度和气氛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的生长。
培养过程中需定期观察细菌生长情况,避免交叉感染。
通过上述细菌培养的过程,我们可以获取足够的细菌菌落,以进行后续的敏感性测试。
然而,单纯依靠细菌培养并不能准确地判断哪种抗生素对感染的细菌有效,因此需要进行敏感性测试。
二、敏感性测试敏感性测试是指通过将不同的抗生素与相应的细菌接触,观察其生长的抑制情况,从而判断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或耐药性。
敏感性测试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避免抗生素的滥用或选择不当导致治疗失败。
常见的敏感性测试方法包括扩散法和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法。
1. 扩散法: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待其充分扩散后接种细菌。
观察菌落周围的抑制圈大小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产生菌获得和初筛一:实验目的学习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方法学习采集样品和制备培养基学习无菌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自然界含菌样品极其丰富,土壤、水、空气、枯枝烂叶、植物病株、烂水果等都含有众多微生物,种类数量十分可观。
但总体来讲土壤样品的含菌量最多。
土壤由于具备了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空气和水分,是微生物最集中的地方。
从土壤中几乎可以分离到任何所需的菌株,空气、水中的微生物也都来源于土壤,所以土壤样品往往是首选的采集目标。
一般情况下,土壤中含细菌数量最多,且每克土壤的含菌量大体有如下的递减规律: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其中放线菌和霉菌指其孢子数同时也可以从其他微生物富集地方(医院附近,废水等)采集样品。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本实验采用的抗生素为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四环素类——土霉素。
青霉素属于青霉素类抗生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土霉素属于四环素类抗生素,作用于病原微生体核糖体30S亚基,抑制肽链的增长,影响细菌或微生物的蛋白质合成。
重铬酸钾可作为比较理想的放线菌分离抑制剂。
根据目标菌落出现数量和抑制剂的价格成本, 重铬酸钾是一种理想的放线菌分离抑制剂, 它具有3 个显着特点: ①可抑制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②不影响放线菌的正常生长, 有时还可刺激一些放线菌的生长;③价格低廉, 在进行土壤放线菌大量分离工作中可推广使用。
高氏一号培养基适合放线菌生长。
三:实验材料四:实验内容1.培养基配制高氏一号改良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K2HPO4 ?3H2O ,MgSO4?7H2O ,FeSO4?7H2O ,琼脂20g,水1000ml,终浓度为50×10-5重铬酸钾,~。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
112℃灭菌20分钟。
冷却后,倒制平板数个。
初筛培养基: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在原来配置的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灭菌后,再分别加入青霉素终浓度为10-5,10-4,10-3的药剂),倒制平板数个2.样品采集分别从土壤中(将表层5cm左右的浮土除去,取5~25处的土样10~25,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内扎好,给塑料袋编号并记录地点、土壤质地、植被名称、时间及其他环境条件。
一般样品取回后应马上分离,以免微生物死亡),废水(分别取流动处和静止处,并记录相关数据)3 制备稀释液:(1). 称取土壤1g(或量取1nl水样),放入99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10min,即为稀释10-2的土壤悬液。
(2). 另取装有无菌试管5支,用记号笔编上10-3、10-4、10-5、10-6 、10-7 。
在每只试管中用无菌吸管加入无菌水。
(3).取已稀释成10-2的土壤液,振荡后静止,用无菌吸管吸取土壤悬液加入10-3的无菌水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内轻轻吹吸数次,使之充分混匀,即成10-3土壤稀释液。
同法依次连续稀释至10-4→10 -5→ 10-6土壤稀释液。
在土壤稀释过程中,应用一支吸管由浓到稀,稀释到底,稀释方法见图(1)4:平板涂抹:取无菌培养皿,将上述每种培养基平板底面标记稀释度,然后用无菌吸管从最后三种稀释度,即10-4、10-5和10-6的试管中吸取对号放入平板上,用无菌三角玻棒将稀释液在平板表面涂抹均匀。
(图2)5: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静置10min后,倒置于28~30℃条件下培养3~4d,计数菌落,并计算出每g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
(每毫升样品中微生物细胞数=每皿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1/取样体积数)6:初筛:选取菌落生长良好,排布均匀的培养基,用接种环分别均匀(3至5处)挑取培养基中的菌落,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接种于初筛培养基中,倒置于28~30℃条件下培养3~4d。
抗生素产生菌复筛一:实验目的1.掌握紫外光谱定性检测青霉素的方法2.了解青霉素的抗菌谱二实验原理青霉素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青霉素在氢氧化钠介质中水解为具有还原性的青霉素噻唑酸后,在沸水加热的条件下,于L 硫酸介质中,利用磷钼酸被还原为钼兰的水相显色反应,在720nm处测定其吸光值。
青霉素为β内酰胺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及某些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肺炎球菌、淋球菌及链球菌等对本品高度敏感;脑膜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及梅毒螺旋体也很敏感青霉素高活性的β-内酰胺环与敏感细菌胞浆膜上靶分子青霉素酶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PBPs)结合,呈现抑制转肽酶的转肽作用,阻碍黏肽合成的交叉联结过程,造成细胞壁缺损,由于敏感菌体内渗透压高,使水分不断内渗以至菌体膨胀,促使细菌裂解而死。
三:实验材料四:实验内容青霉素产出定性检测1.培养基配制发酵培养基:10%葡萄糖,%-5%麸皮,%% 苯乙酸,硝酸钾1g,氯化钠,K2HPO4 ?3H2O ,MgSO4?7H2O ,FeSO4?7H2O ,水1000ml ~。
分装入三角瓶中,112℃灭菌20分钟。
2.青霉素标液制备准确称取注射用青霉素钾无菌水中,然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无菌水定容至刻度,即得每毫升含毫克的青霉素标准溶液。
2.接种选取经初筛后,生长状态良好的单菌落,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菌落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于25℃培养24h。
3.纯培养菌落获得:取经过24h发酵后的生长状态良好的菌株,接种到高氏一号改良培养基中保存。
青霉素定性检测标准样品制备:吸取青霉素标准溶液1ml于试管中,加入L的Na(OH)溶液,LH2SO4溶液,5%钼酸铵,8%,加入发酵培养基至20ml,摇匀,于沸水中加热20min。
取出冷却,摇匀。
试验品制备:取出L的Na(OH)溶液,LH2SO4溶液,5%钼酸铵,8%于试管中,标号。
加入经过发酵后的发酵培养基至20ml,摇匀,于沸水中加热20min。
取出冷却,摇匀。
空白样品制备:取出加入L的Na(OH)溶液,LH2SO4溶液,5%钼酸铵,8%,加入发酵培养基至20ml,摇匀,于沸水中加热20min。
取出冷却,摇匀。
分光检测:分别以空白样品和标准样品作为对照,在720nm处测定吸光度。
青霉素抗菌谱检测1.培养基配制:高氏一号筛选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K2HPO4 ?3H2O ,MgSO4?7H2O ,FeSO4?7H2O ,琼脂20g,水1000ml,~。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
112℃灭菌20分钟。
冷却后,向其中加入经发酵培养后的培养液10ml,摇匀,倒制平板数个。
2.敏感菌种接种: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针(环)将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乳酸菌,酵母菌,短小芽孢杆菌(根据实验室条件)分别用划线法接种在高氏一号筛选培养基中,记号。
于28~30℃培养3-4d。
3.结果观察:观察在实验条件下培养下,敏感菌生长状态。
抗生素产生菌鉴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放线菌鉴定的方法。
2.学会使用《伯杰细菌手册》二:实验原理根据放线菌在特定培养基中培养时生长的形态,菌落特征。
以及通过对放线菌进行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荚膜染色、鞭毛染色并观察其运动性,测试其生理生化反应,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对照《伯杰细菌手册》判断试验中所能够产生抗生素的放线菌的属(类)三:实验材料四:实验内容菌体特征的观察培养基配制:LB固态培养基:950 ml去离子水中加入:蛋白胨 10g,酵母提取物 5g,NaCl 10g待溶质溶解. 琼脂20g,用5mol/LNaOH调pH至.用去离子水定容至℃蒸汽灭菌20min冷却后倒制平板。
PDA固态培养基:马铃薯 200克,葡萄糖 20克,琼脂 15~20克,自来水 1000毫升,自然PH,.120℃蒸汽灭菌20min冷却后倒制平板。
LB液体培养基和PDA液体培养基除琼脂外,成分同上接种培养:分别在LB、PDA 平板上划线接种, 28 ℃培养24~48h。
分别在LB、PDA 液体培养基上接种, 28 ℃摇床振荡(180r/ min) 培养24~48h。
2.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染色液(稀)染2分钟后,自来水冲洗。
干燥,镜检。
2)芽孢染色1)将培养的复筛放线菌作涂片、干燥、固定。
(2)滴加3—5滴孔雀绿染液于已固定的涂片上。
(3)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加热,使染液冒蒸汽但勿沸腾,切忌使染液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液。
加热时间从染液冒蒸汽时开始计算约4—5分钟。
这一步也可不加热,改用饱和的孔雀绿水溶液(约7.6%)染10分钟。
(4)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水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5)用番红水溶液复染1分钟,水洗至水为无色。
(6)待干燥后,置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荚膜染色(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放入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2)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3)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3—5min。
(4)水洗: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5)干燥:将染色片放空气中晾干。
(6)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苯胺黑,用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轻轻接触苯胺黑,使苯胺黑沿玻片后缘散开(夹角30度),然后推向另一侧,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7)镜检: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
鞭毛染色A液:% 石炭酸 10 ml b.鞣酸 2 g c. 饱和硫酸钾铝10 mlB液:结晶紫酒精饱和溶液。
应用液:A液10份,B液1份,混合过滤后室温存放a.使用新的载片,因含游离碱较多,所以要用2%盐酸浸泡几小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再用蒸馏水洗净,沥干后放于95%乙醇中浸泡24后,取出后烧去酒精,即可使用。
b.b.一张玻片滴蒸馏水2滴,(制两个涂片);c.c.取幼龄菌菌落少许,将细菌点在玻片上蒸馏水顶部,不要搅动,以免鞭毛脱落,使其自然扩散;d.d.室温自然干燥。
e.e.把 10 份A液与 1 份B液混合过滤后,取染液覆盖于菌膜上,染色15min以上,蒸馏水缓缓冲去染液;f.f.自然干燥后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