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补式复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双音动补合成词的现状和形成机制
汉语双音动补合成词的现状和形成机制汉语双音动补合成词是指由两个不同词音(非拼合音)组合而成的
词语,例如“失笑”(shīxiào)、“宁波”(níngbō)、“杭州”(hángzhōu)等。
汉语双音动补合成词的现状在20世纪末逐渐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
重视。
研究发现,汉语双音动补合成词是中国传统语言形成机制和结
构特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并且在当今社会语言中仍然占有着重要
地位。
汉语双音动补合成词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音节补完成合成、音节补补充完成合成和惯用词造词。
首先,音节补完成合成的形成机制,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式音节补完组成,通常是元音发大部分
上的重叠组合,如“苦瓜”(kǔguā)、“白色”(báisè)等。
其次,音节
补补充完成合成,即由两个音节补补充组合而成,其中部分元音发上
可能有重叠,也可能没有,如“牛奶”(niúnǎi)、“煤炭”(méitàn)等。
最后,惯用词造词,即将两个意义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词语,如“草莓”(cǎoméi)、“火鸡”(huǒjī)等。
汉语双音动补合成词的形成机制有助于揭示了双音动补合成词的形成
历史和特点,对对中文形成机制有重要的理解和参照意义,对于语言
研究人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留学生动补式复合词的使用偏误与教学建议
为了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动补式复合词的使 用,应该结合语境进行使用练习。在教学过 程中,应该创设各种不同的语境,包括现实 生活中的语境、文学作品中的语境等。
错误的表达方式可能导致其他人不理解或误解留学 生的意思,从而影响语言交际的效果。
不流畅
由于使用错误的动补式复合词,语言交际可 能变得不流畅,影响交流的顺畅性。
04
针对留学生使用动补式复合词的教学建议
重视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规则教学
总结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 规则
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规则包括补充动作的结 果、时间、处所、方向等,这些规则需要在 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和讲解。
提供典型例句
在讲解语法规则时,应该提供典型的例句, 以便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模仿。
强化动补式复合词的语义理解训练
分析动补式复合词的语义
动补式复合词的语义比较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留学生理解动补式 复合词的语义,包括动作和补语的语义关系、语义指 向等。
进行语义匹配练习
02
03
目的语知识不足
文化差异
留学生对于动补式复合词的语义 、语法和语用知识掌握不足,导 致使用时出现错误。
由于文化差异,留学生对某些动 补式复合词的含义理解不够准确 ,导致使用时出现偏误。
偏误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沟通障碍
当留学生使用错误的动补式复合词时,可能 导致沟通障碍,影响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
误解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之处
本研究只选取了部分留学生的样本进行调查和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代表性局限。
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未能对所有偏误进行穷尽式的分析和总结,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某些特定偏误的原因和 解决方案。
汉语动补复合词的句法-语义错位
汉语动补复合词的句法-语义错位成镇权【摘要】汉语动补复合词的歧义和倒致使等句法-语义错位现象引起了语言学界的深入研究.题元结构和使役角色的指派来解释是词汇学派的一个基本观点.Li[1-3]和Her[4]对汉语动补复合词句法语义错位的解释在理论和经验上值得进一步商榷.题元识别和题元抑制未必能如愿维持题元准则,把题元关系作为使役角色指派的必要条件得不到语言事实的支持.这意味着汉语动补复合词的致使可能不是词汇属性.【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3【总页数】6页(P83-88)【关键词】动补复合词;句法-语义错位;题元结构;使役角色指派;词汇投射【作者】成镇权【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3句法和语义的接口问题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根据投射原则(Projection Principle),词汇信息必须反映在句法结构上,与此密切相关的是题元理论(theta-theory)。
各种题元角色是如何投射到句法结构上的呢?这个问题引起了语言学家对动词题元结构的广泛研究。
Chomsky提出了一条题元准则(θcriterion):“每个论元担负且只能担负一个题元角色;每个题元角色指派且只能指派给一个论元。
”[5]34Baker认为D-结构表达式要符合题元角色统一指派假设(UTAH:Uniformity Theta Assignment Hypothesis)[6]46,即:词项间相同的题元关系在D-结构上要以它们之间相同的结构关系来表达。
也就是说,两个题元功能相同的成分必须占据相同的句法位置。
语言学家们还提出了题元等级(Thematic Hierarchy)假设,根据题元角色的显著程度由高到低对它们进行排序,显著性高的题元角色投射到高的句法位置,显著性低的题元角色投射到低的句法位置,如(1)所示:(1)题元等级:{施事[感受者(目标 /来源 /位置〈主题〉)]}[7]8这些假设对句法和语义的对接提出了原则性的限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句法和语义接口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外汉语动量补语教学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总结了对外汉语动量补语教学的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教材内容
不够全面、教学方法单一等。
分析了动量补语在汉语中的重要 性和使用频率,强调了动量补语
在汉语交际中的实际意义。
提出了改进动量补语教学的方法 和策略,如加强教材建设、丰富
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深入研究动量补语的语义、语用和语 法特点,为教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 据。
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比较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动量补语使用差异,提高对 外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探索动量补语与其他汉语语法结构的 关联和区别,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运用。
加强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实验等方 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为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THANKS FOR WATCHING
案例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总结词:丰富多样
详细描述:通过多媒体展示多种语言材料,如对话、短文、例句等,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语言环境, 提高学习效果。
案例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01
总结词:提高效率
02
详细描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加快课堂节 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 到更多的语言知识。
02 对外汉语动量补语概述
对外汉语动量补语的定义
总结词
对外汉语动量补语是对外汉语教学中 一个重要的语法点,它表示动作发生 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间长度。
详细描述
对外汉语动量补语是用来表示动作发 生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间长度的语法成 分,通常由动词后加时间量词组成, 如“看一次”、“住两天”等。
对外汉语动量补语的分类
总结词:语境理解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联合式动词研究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联合式动词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10-04摘 要动词,作为现代汉语实词的一大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前对动词中离合词、动补式、动宾式、动趋式、动结式等动词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对这些类型的动词用法较为重视,而忽视了联合式动词与其他类型动词的区别,在用法上往往混淆不清。
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采取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模式进行研究,力图为联合式动词的教学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是联合式动词的区分与界定。
主要是通过对联合式动词、偏正式动词、动补式动词、连动式动词之间的比较,确定本文研究的联合式动词的具体范围和特点。
第三章探讨联合式动词的次范畴并进行相关统计。
首先对联合式动词进行再分类,将其分为近义联合式动词、对义联合式动词这两大次类,进而又根据内、外动词的标准,分为四个小类。
此外,这一章还对《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中的联合式动词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得出联合式动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词汇教学中应受到充分重视的结论。
第四章针对留学生联合式动词的习得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对留学生各学期考试卷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类,并结合问卷测试,分析调查与测试的结果及产生偏误的原因。
偏误的类型主要有五种:一是联合式动词与宾语搭配易出错;二是具有部分相同语素的联合式动词容易混淆;三是联合式动词与其近义单音节动词的用法易出错;四是同素异位联合式动词易出错;五是联合式内、外动词用法易出错。
产生以上偏误的原因主要有联合式动词本身不易掌握、相关教材和教学环节的疏忽,以及学生自身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第五章提出关于联合式动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主要对联合式动词教学的相关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和相关学习型词典的编纂三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
现代汉语复合式合成词理据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绪论 1.相关研究纵览
理据作为语言学领域的一大独立学科,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古今中外的往 圣先贤对理据的思考和探索由来已久,他们的成果散见于诸多著述之中,贯穿 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个动程。
在西方,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许多哲学家和语文学家们都思考过理据河题, 尽管他们并未提出“理据’’一说。归纳之,有两种重要观点:一是“本质论”。 持该观点的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克拉底鲁、柏拉豳、伊壁鸩鲁等人认为名 称和事物之间有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有人还主张从摹声和声音象征角度为 词语寻找理据,被称之为“汪汪论”(bow-bow theory)。二是“规定论", 持这一观点的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认为名称和事物之间不存在天然的联系, 只存在人们规约的关系。在中世纪的欧洲,拉丁语地位的日益重要使人们开始 投注较多的精力于拉丁语的研究,尤其是语源的研究和逻辑语义学或句法学的 研究上面。缀然这一时期的语源探索往往望文生义、曲解词义,但其运用分析 内部形式来探求理据的方法却是值得注意和借鉴的。到了近代,欧美的哲学家 们热衷于语言起源问题的探讨,如赫尔德等人的摹声说,孔狄亚克等人的感叹 说等等。事实上,这些关于语言起源阂题的探讨与理据闻题有着直接联系。语 言学家们则不再局限于对个别词语本身的考究,转而注意词汇系统内的理据联 系。到了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yon Humboldt)提出“内部形式”, 旨在探讨某种语言所特有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这两种内部形式跟语音系统这 一外部形式的关系,其中也包括词的理据问题。二十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 绪尔(F·de·Saussure)提出语法型语言中有理据的词占优势,如德语;词汇 型语言中无理据的词占优势,如法语,在语言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外, 美圜的奥格登(C·K·Ogden)帮理查兹(至·A·Richards)提盘的“语义三焦” 探讨了形式和对象之间的联系。他们虽然在理据与内部形式的概念区分、术语 运用以及任意性与理据性的关系上尚不明确,但对理据的探讨已经较为深入。
现代汉语动宾式动动复合词研究
现代汉语动宾式动动复合词研究1 引言复合词的及物性是语法研究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题目(Hopper和Thompson,1980)。
根据模块理论(Modularity Theory,Fodor,1983),复合词既然成词,其及物性应该取决于词义,与构词架构不会有直接的关系。
但以往汉语动宾复合动词的研究中观察到这些复合词(比如“投资”“签约”)倾向于不接宾语。
现代汉语研究中对此现象的一个常见的假设和解释是,动宾复合词的内部结构中已经包含了一个宾语(比如“资”,“约”),因此不允许再在其后直接带另外一个宾语。
但在实际使用中,动宾复合词带宾语的结构(即VO1 + O2结构,比如“投资房地产”“签约唱片公司”等)在现代汉语中越来越多见,并且十分能产。
这不仅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动宾复合词逐渐转化为及物动词,也表现在可带宾语的类型越来越多。
如果我们考虑普通话不同变体之间的差异,比如大陆和台湾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动宾复合词的及物性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
本项研究采用语料库驱动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大陆和台湾地区VO复合词的及物性差异进行了对比。
我们发现复合词带宾语的能力其实是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涉及词汇选择和偏好。
所谓“汉语动宾不接宾语”不过是语言演变过程中暂时的倾向,而不是语法理论需要解释的共性。
2 语料我们在中文Gigaword标注语料库(Huang,2009)中抽取了171个动宾复合词的约580000个词例,并手动识别了每个动宾复合词的所有及物用例:两岸所有动宾复合词的及物用例总数超过280000个,其中包含大陆的约112870个词例,和台湾地区约175579个词例。
3 大陆与台湾动宾复合词及物频率的差异基于每个动宾复合词的及物频率,我们使用比较两个族群比例的Z检验(The Z score test for two population proportions)来检测每个词在大陆和台湾地区两个语言变体之间的频率差别(在p <0.05的水平上,差异被认为是显著的)。
现代汉语中的修辞造词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现代汉语中的修辞造词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修辞造词法的各种类型,探究了修辞造词机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最后对在对外汉语词汇及文化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吸收利用修辞造词法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标签:修辞造词法对外汉语教学技巧传统分析方法从结构关系的角度将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复合词分为并列、偏正、动补、主谓等几大类。
这种分类固然没有脱离意义,但毕竟不深涉语义,更未涉及其语义生成的内在理据,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造成了诸多问题。
如学生遇到了“鸡眼”一词,从结构上分析,它与学过的”鸡蛋”同是偏正结构,于是可能将“鸡眼”释作“鸡的眼睛”。
可见,仅仅弄清其词法结构无助于阐释一部分词的意义。
要对词汇的内部结构和生成规律作透彻的理解,我们在词汇研究中就不能不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造词法中的修辞因素,这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修辞造词法的内涵及分类所谓修辞造词,就是运用修辞手法组织语素创造新词的一种造词方式。
运用修辞手法造出的合成词,是通过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将语素义与词义联系起来的,这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又通过某种修辞手法表现出来。
修辞造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以及言语习惯。
根据造词时所借助的修辞手法,可将造词法分为几下几种:(一)比喻造词比喻造词就是在现有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比喻的方式构造的词语。
第一种是隐喻型,即用一个语素通过比喻对另一个语素进行修饰或限制,其特点是喻体和本体都出现在合成词中,词义以本体语素为核心,喻体语素只是从某个方面修饰限制本体。
如:植物人(像植物一样没有知觉),喇叭花(像喇叭一样的花),钉子户(像钉子一样,扎在一个地方很难移动)。
第二种是借喻型,即两个语素组合后共同充当喻体,来比喻本体,即词义。
这类词语的特点是词中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比如:鸡眼(一种皮肤病,样子像鸡的眼睛),龙眼(一种植物的果实,样子像龙的眼睛)。
第三种是明喻型,其特点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在合成词中,且有“如、同、若、似”一类的比喻词连接。
对外汉语教学中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的对比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的对比研究作者:彭海明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9年第04期对外汉语教学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汉语语言以及中国文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世界各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效率及质量至关重要。
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述补结构是由来已久的教学重点,其中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而言尤其是难点。
这主要是由于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在形式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从而使得外国学生在学习这两者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
为了让更多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更容易区别两者,并能够在写作或交际中正确、灵活运用,提高他们对汉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将对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两者进行对比研究。
(一)状态补语的特点状态补语主要是指位于形容词或述语动词之后的,对形容词或述语动词以及变化或动作所造成的相关的物或人出现的新状态予以描述的句法成分。
状态补语的形式标志是在形容词或述语动词和补语之间有“得”这样一个结构助词。
但需要注意的是,含有状态补语的句子的内部结构不一致是常见情况。
比如,①出于不放心,她再次嘱咐道:“炖鸡一定不能忘记将香菇放上一些,并且时间要炖得久一点,这样炖出来的鸡汤才香。
”②她兴奋得差点叫出声来,但极力将自己想要敲门的想法克制住了,悄悄往自己的房间走去。
③自从当官以后,他终于还是被权力迷失了自己,与一个有老公的女下属产生了纠葛,最终女下属的丈夫找到了单位上,将他打得头破血流,事情闹大以后,他自己的前程也因此而葬送了。
从上面三个所举的例子中可以发现,“得”字前面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一般“得”字后面直接跟补语,但是也有出现一个代词或名词在中间作宾语的情况。
状态补语自身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有各种结构的短语,有单个的谓词(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
这些差别主要取决于状态补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作用。
(二)状态补语的分类1.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充当状态补语。
汉泰语合成名词及短语的对比对泰汉语教学的启示
汉泰语合成名词及短语的对比对泰汉语教学的启示[摘要]在对泰国学生的汉语教学中,笔者发现,汉语构词法的失误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汉语的瓶颈。
本文通过汉泰语合成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构词对比,探讨汉泰语之间在构词方法上存在的差异,并以此引导泰国学生把握两种语言的不同语法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汉泰语构词对比合成名词名词性短语对外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96-03近年来随着中泰文化合作与交流的进一步扩大,泰汉语教学在中泰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也日趋凸显,对泰汉语教学研究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在语音?p词汇?p 语法?p语言文化等的对比研究都有了长足进步。
对泰汉语词法、句法的进一步对比研究,能有效推动对泰汉语教学的成功。
对泰汉语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是语法教学,会汉语的泰国教师不一定会教语法。
在课堂上对语法的讲述,一方面学生除了面对语言障碍之外,对语法术语甚感迷惑,教师课堂上也常没有通过双语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而着重于汉语语法的解释来进行教学,导致语法教学经常失败。
因此,语法对比研究与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对泰汉语教学过程中,泰国学生学习汉语构词法和句法的失误往往是源于泰国学生所使用的母语――泰语和所学汉语在词法和句法方面的交叉问题。
泰国学生常以泰语语法规则来替换汉语词语,而语法课或其他教材里语法解释的内容重视语法术语化分析,这无疑造成了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瓶颈。
相比汉泰双语,汉泰语在构词顺序上有着逆向的关系。
本文将对汉泰语词法的构词差异进行研究,着重汉泰语在词法位置的逆向关系上进行探讨。
目的在于先从对汉泰语词法顺序关系的认知,再到汉语句法成分的分析;先忽略语法成分中各种各样语法术语解释,侧重于掌握词法成分的位置,再去分析句法的构造。
这样的语法教学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会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语法的异同点,提高语法教学的成效。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研究概述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研究概述作者:田永焕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9期摘要:动补结构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学和语义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对长期以来争论比较大的几个问题摆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认为动补结构的产生是汉语词汇化的结果,介绍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动补结构的分类体系,同时文章着重指出句法核心与语义核心是不平衡的,就动补结构而言,它的句法核心是动词,语义核心是补语。
关键词:动补结构性质与类型句法核心与语义核心不平衡性一、动补结构的性质1.动补结构的界定动补结构,顾名思义就是动词加上一个补充说明的词类。
张志公等《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用成分分析法对动补结构作了明确的规定:“补语是动词形容词的补充成分,它的作用是回答…怎么样、多少、多久‟之类问题,指出动作的结果、动作延续的时间、性状的程度等等。
作补语的主要是用形容词、动词、数量词、一些代词(有些补语是介词结构的),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边。
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从动补结构的构成成分来看,其中的动词可以是及物的,也可以是不及物的,补语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值得注意的是,动补结构中的补语成分只能是谓词性的,这与动宾结构中宾语既可以是谓词性的也可以是体词性的有所不同。
动补结构是现代汉语五种基本结构之一,无论是语素组合成词、词组合成短语还是短语组合成句子,都有动补结构这种基本的构成方式。
比如:提高(词)、洗干净(短语)、他把苹果吃完了(句子)。
2.动补结构的性质对于动补结构的产生到底是汉语词汇化的结果还是句法方面的变化造成的这一问题,学界存在分歧。
在汉语研究的共时领域,朱德熙(1982)认为现代汉语中既有述补式复合词,如“革新”、“改良”、“证明”、“扩大”等,又有短语性质的述补结构,如“长大”、“变小”、“听懂”、“学会”等[1]。
赵元任(1979)虽也承认有两种结构,但认为朱德熙所举的两音节的例子都是动补式复合词,所谓的述补结构是黏着的短语补语结构或谓词性补语结构,前者指一般所谓的介词结构做补语,后者指带“得”的补语[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 大学论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内容摘要:趋向动词从构词法上分为两类:单纯词(来,去,回等)和复合词(过来,回去等)。
本文研究的复合趋向补语就是指由复合趋向动词充当的补语。
跨语言的调查表明,述补结构为汉语所独有,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
由于外国学生母语中没有这种结构,接受起来就不容易,更兼复合趋向补语又较其他类型的补语复杂,所以,趋向补语在教学上一向都是难点。
刘月华等(1998)为此写过《趋向补语通释》,56万字。
讲一种句子成分用56万字,这种成分有多么复杂,多么难以掌握是不难想象的。
本文主要分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属于复合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主要包括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复合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和引申意义。
第二部分属于应用研究,即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将本体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以用于课堂的教学成果。
这部分主要包括针对外国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偏误分析,寻找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字:复合趋向补语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目录一、引言1.1选题缘起1.2研究范围1.3语料来源二、文献综述2.1复合趋向补语本体研究2.1.1结构分析2.1.2语义研究2.1.3其他新理论新研究方法2.2复合趋向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三、创新四、复合趋向补语概述4.1复合趋向补语定义4.2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关系4.2.1几个常数4.2.2 P是处所宾语4.2.3 P是非处所宾语4.2.4 P是句子4.2.5“把”字句4.3复合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分析4.3.1语法意义组成4.3.2趋向意义4.3.2引申意义五、偏误分析5.1动词错误5.2复合趋向补语错误5.2.1动词后缺少复合趋向补语5.2.2动词后多带复合趋向补语5.2.3复合趋向补语用错5.3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错误5.3.1处所宾语5.3.2非处所宾语六、汉语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建议6.1复合趋向补语与虚化教学6.2加强语用和语义教学6.3注重母语干扰加强语感教学6.4以常用形式作为教学重点七、结语参考文献一、引言1.1 选题缘起进入二十一世纪,“汉语热”不但让更多的外国留学生走进中国来,还让很多中国的汉语老师走出去,将汉语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试论现代汉语“动结式”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MING RI FENG SHANG259文 教 研 究文|张振楠试论现代汉语“动结式”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汉语中的“动结式”,即动词+结果补语。
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动结式”的本体研究,另一方面是其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从四个方面具体系统的描述“动结式”,给出作者的看法及论证,力图使读者通过阅读本文,对“动结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其中包括动结式的发展演变;动结式的句法核心;区分“动词+形容词+了”结构中的补语类型;“动结式”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动结式;语法;对外汉语教学一、“动结式”的发展演变宋绍年(1994)认为结果补语来源于动词连用现象[1],早在汉代就已经进行了重新分析,确定了二者之间的补充关系,诞生了结果补语这一新的结构形式。
而且在其文中列举了大量古代汉语例句,本文不再赘述,也采用宋先生的这一说法。
动词连用(即连动式)是动结式的重要源头,那么它又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呢?我们知道,连动式的组成部分就是两个谓词性词语连用,谓词所表示的动作之间可以有先后顺序,但无主次之分,而动结式却不同,后词是前词的补充说明,它们之间并不平衡,有主次之分。
从连动式到动结式,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语法化”是西方语言学界的术语,即中国语言界所说的“实词虚化”。
除了“语法化”,“双音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双音化是汉语发展的一大趋势,从古汉语的单字为词演变成双字成词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述补结构也同样要服从大局。
从“我憎汝状,故破船坏尔。
(幽明录)”到如今的“破坏”,正是双音化在起作用[2]。
当有些动词和补语进入双音节韵律框架后,类推作用就会将一整类的结构“推平”,最终出现动结式这一新兴结构形式。
二、动结式的句法核心关于动结式的句法核心这一问题,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它的句法核心是动词,另一种认为是补语。
支持补语说的李临定(1984)认为动结式的语义核心和句法核心都是其中的补语[3],他用删除法来证明这一观点。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义分析法——从“动+补+宾”结构的表现形式和语义关系看语义教学
语义关 系 进行 分 析 .使 留学 生体 会 结构 和 内容 内在 分 辨 出 有强 烈 趋 向动 作 的 “ ” “ ” “ ” “ ” 来 、去 、上 、下 、
关联 的教 学方 法
“ ” “ 等 , 是 , 于 这 些 词 的 引 申义则 很 难 掌 进 、 出” 但 对
在汉语 中 . 动+ 宾 ”结 构 是一种 比较 复杂 的 握 。 “ 补+ 如果 我们 在讲 述语 法 规则 时 . 够从 语 义 的角度 能 结构 . 同形式 的“ 补 + ” 构 . 以体 现 出不 同 分 析一 下每 一个 结 构 .并 把 这些 分 析 的过 程 用 最直 不 动+ 宾 结 可 类 型的语 义 和结 构关 系 .而 不 同类 型 的语 义关 系 和 观 的方 式展 示 给学 生 . 对 教学 有 一定 的帮助 。 会 我试 结 构关 系也 同样 可 以反 映 出不 同的组合 层 次 。 常 . 通 眼 , 般把 “ 补+ ” 一 动+ 宾 结构 划分 成 以下 几种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3期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社
No .2 06 .3 0
总第 5 5期
Jun l e igU ie i f h m cl eh ooy ora B in nvr t o C e ia Tc n lg j sy
在 对外汉 语语 法体 系 中 .我们从 补 语 的语 义类 型 着 与 结构 关系 .找 出 比较 直观 简单 、并 且 能把 简 单 的
2 动 词+ . 结果补 语 + 宾语
【 收稿 日期】2 0 — — 9 0 6 7 2
【 作者简介】郑超(9 5 , , 17 一)女 辽宁沈阳人 , 北京化工 大学国际 交流与合作处讲师 。
对外汉语教学中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的对比研究
742019年第4期百家讲坛对外汉语教学中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的对比研究彭海明对外汉语教学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汉语语言以及中国文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世界各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效率及质量至关重要。
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述补结构是由来已久的教学重点,其中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而言尤其是难点。
这主要是由于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在形式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从而使得外国学生在学习这两者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
为了让更多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更容易区别两者,并能够在写作或交际中正确、灵活运用,提高他们对汉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将对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两者进行对比研究。
一、状态补语的特点及分类(一)状态补语的特点状态补语主要是指位于形容词或述语动词之后的,对形容词或述语动词以及变化或动作所造成的相关的物或人出现的新状态予以描述的句法成分。
状态补语的形式标志是在形容词或述语动词和补语之间有“得”这样一个结构助词。
但需要注意的是,含有状态补语的句子的内部结构不一致是常见情况。
比如,①出于不放心,她再次嘱咐道:“炖鸡一定不能忘记将香菇放上一些,并且时间要炖得久一点,这样炖出来的鸡汤才香。
”②她兴奋得差点叫出声来,但极力将自己想要敲门的想法克制住了,悄悄往自己的房间走去。
③自从当官以后,他终于还是被权力迷失了自己,与一个有老公的女下属产生了纠葛,最终女下属的丈夫找到了单位上,将他打得头破血流,事情闹大以后,他自己的前程也因此而葬送了。
从上面三个所举的例子中可以发现,“得”字前面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一般“得”字后面直接跟补语,但是也有出现一个代词或名词在中间作宾语的情况。
状态补语自身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有各种结构的短语,有单个的谓词(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
这些差别主要取决于状态补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作用。
(二)状态补语的分类1.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充当状态补语。
现代汉语动名定中式复合词的构词与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动名定中式复合词的构词与语义研究一、引言中式复合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重要词汇形式。
在这种构词方式中,一个汉字常常同时具有动词、名词、定语等多种词类功能。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动名定中式复合词的构词和语义进行研究,以增强对这一特殊词汇形式的理解。
二、构词原理动名定中式复合词的构词原理主要包括头语原理、拓展原理和逻辑原理。
2.1头语原理动名定中式复合词的构成中,头语在词义和词法功能上起主导作用。
头语通常为名词,后面的修饰语在形式上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头语意义上可以代表一种事物,而修饰语则对这种事物进行详细描述。
例如,“牛仔裤”中的“裤”作为头语,表示一种衣物,而“牛仔”作为修饰语,表示这种衣物的材料和风格。
2.2拓展原理动名定中式复合词的构成过程中,通过拓展原理,可以将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扩展为名词。
例如,“打扫卫生”中的“扫”本身是动词,但在构词过程中,被拓展为名词“扫”,表示特定的清扫行为。
2.3逻辑原理动名定中式复合词在构成过程中,修饰语往往与头语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修饰语通过概念的补充、限定或具体化等方式,与头语形成合理的语义关系。
例如,“读者代表”中的“代表”,通过与“读者”的逻辑关系,表示代表读者利益的人或机构。
三、语义分析动名定中式复合词的语义分析主要涉及词义、词法功能和篇章功能等方面。
3.1词义动名定中式复合词的词义具有复合特性,整体的意义由头语和修饰语共同决定。
通常情况下,修饰语对头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化或者修饰。
例如,“写字楼”中的“写字”修饰了“楼”的功能,表示这是专供写字使用的楼房。
3.2词法功能动名定中式复合词在词法功能上,通常以名词的形式出现。
这种构词机制使得复合词在句法结构中可以充当名词短语的成分,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例如,“吃饭时间”中的“饭时间”可以作为句子主语或者宾语。
3.3篇章功能动名定中式复合词在篇章功能上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在句子中引入这种复合词,可以提前引入某个概念,为后文的叙述提供依据,构建文章的连贯性。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研究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研究作者:郑洁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第10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提升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教学的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本文首先就对外汉语教学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符合动词概述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分析了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混用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意复合动词的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相同语素同义复合动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开展的时间不长,在教学的很多领域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于很多内容的研究仍然亟待改进。
其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研究就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将大纲中规定的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作为研究重点,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同时,在对外汉语中,教师应该结合相应的语境进行教学,让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符合动词概述在汉语中,复合类的词语形式多样,从结构关系上来看,业内人士都将复合词分为并列、偏正、主谓等几类;而从语义关系来看,复合词又可以被分为同义复合词、反义复合词、偏义复合词等几类。
而同义复合词指的就是由两个意义相似的构词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语。
例如,“保护”这个词语就是由两个语素相近的字构成的一个词语。
而本文将要重点研究的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则要求这个同语必须是同义复合词,并且还需要满足动词这个特点。
同时,在这些同义复合动词中,二者都应该是同义复合词。
例如,“代替”和“替代”。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的掌握不甚全面,常常容易出现混淆使用的情况。
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应该将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师的认真讲解,让学生逐个攻破难关,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
二、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混用的主要原因分析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常常容易在使用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复合动词上产生混用的问题。
汉语动补结构与日语复合动词的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动补结构与日语复合动词的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作者:孙芊芊来源:《金田》2015年第01期摘要:本文分别就汉语的动结式动补结构、动趋式动补结构与日语的复合动词进行了对比研究。
由汉日语言中诸多的对应、不对应关系出发,分析日本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动补结构时产生偏误的原因。
特别是针对一些在形式上是相互对应但在意义、用法上有本质区别的地方,从汉日语言的语义、构词方式、遵循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旨在帮助对外汉语教师了解日本学习者对汉语动补结构的习得情况。
减少其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降低偏误率,提高汉语动补结构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汉日语法对比;动补结构;复合动词;语义;构词方式;原则汉语的动补结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动结式和动趋式。
顾名思义,动结式就是动词+结果补语,表示状态的变化;动趋式就是动词+趋向动词,表示位置的变化。
日语没有动补结构的概念,一般用复合动词(複合動詞)即“V1+V2”的形式完成类似于汉语动补结构的表达。
虽然二者概念不同,但也出现对应、不对应的关系。
正是这些对应、不对应的关系给日本学习者带来困惑,甚至阻碍了汉语动补结构的教学。
本文针对汉语动补结构与日语复合动词的对应、不对应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降低日本学生在进行汉语动补结构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一、汉语动结式动补结构(V1+V2∕adj)与日语复合动词的对比1、a1、我终于写完了作业。
a2、私はようやくその宿題を書き終えた。
b1、川菜已经吃腻了,想吃广东菜。
b2、四川料理はもう食べ飽きた。
広州料理が食べたい。
c1、她踢翻了椅子。
c2、彼女は椅子を蹴ってひっくりかえた。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汉语动结式动补结构与日语复合动词之间出现的对应关系。
a1句型为:施事+V1+V2+了+受事a2句型为:施事は∕が+受事を+复合动词(Vます形+V2)①b1句型为:受事+V1+V2+了b2句型为:受事は∕が+复合动词(Vます形+V2)c1句型为:施事+V1+V2+了+受事c2句型为:施事は∕が+受事を+复合动词(Vて形+V2)②(1)1a1、1b1、1c1都是以“V1+V2”的形式形成汉语的动结式动补结构;1a2、1b2、1c2也都是以“V1+V2”的形式形成日语的复合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补式复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系的汉语动词的最大问题是:不了解该动词于母语中相应对的动词在表意上是否存在一致,是否可以规则性类推使用,存在那些细微的甚至是较大的差异;由于差异的存在,致使其具有哪些制约性条件句法构造与句法关系有何不同,使用时受到哪些限制。
由于这些问题是学习者普遍而常见的,所以习得者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偏误。
动补式复合词是一种特殊的致使结构类型,在语义上表达的是一种致使性关系,在对这类词进行释义时,总是要或隐或显地提示出这种致使关系。
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等辞书中动补式复合词释义的穷尽性考察,我们归纳出了同义词语释义、说明式释义和综合式释义三种不同的释义方式。
本文以分析研究角度以汉语习得者常见偏误为主,针对问题谈教学要点及教学策略问题。
关键词: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释义方式一、动补式复合词的研究背景动补式复合词也叫动结式复合词、补充式复合词、述补式复合词、VC(Verb-Complement)复合词、后补式复合词、VR(Verb-Result)复合词等,它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复合词结构类型。
动补式复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和一个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的补语性成分组合而成。
从结构上来看,动补式复合词通常表现为“动素+动素/形素”的组合形式;但从内部语义关系上来说,动词与其后的补语性成分之间构成一种后对前的补充说明关系,这种补语性成分的作用正是用来“说明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状态等,也可以是对动作行为的一种评价”。
①从狭义的角度上讲,一个双音节形式的语言片段要成为动补式复合词,一定要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具备双音节结构的复合词的性质;另一方面,是要具有语素之间的动补关系。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补语性成分往往不局限于动词或形容词,有些介词语素和量词语素也可以出现在动词后面充当补语性成分。
像“寓于、给以、归于、加以”等就是动词性语素和介词性语素组合而成的动补式复合词;而像“翻番”则是由动词性语素和量词性语素组合而成的动补式复合词。
此外,像“滞后”、“提前”和“落后”这类由动补短语凝缩固化而成的词似乎也可以归入到广义的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里。
也就是说,广义的动补式复合词实际上可以包括由一个单音节的动词和任何可能作为补语性成分的单音节词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这个补语性成分可以是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也可以是介词性的、量词性的,甚至可以是方位词性的。
②二、动补式复合词的研究范围根据上文对动补式复合词概念的介绍,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确定本文所研究的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一)、从形式上看,本文研究的动补式复合词应该是“动+补(动词/形容词)”的结构形式。
其中能够出现在“补”的位置上,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结果或状态的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朱德熙也曾指出“补语只能是谓词性成分,不能是体词性成分”。
也就是说,这样的动补式复合词的两个构词语素之间必须具有补充说明的语法关系。
例如“降低”一词,从语法关系的角度来看,“低”是“降”的补语,是对“降”所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状态进行补充说明;再如“进来”,“来”是“进”的补语,是对“进”所表示的动作移动趋向的提示说明。
因此,我们把《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动+补(动/形)”形式的动补式复合词作为统计和分析的对象。
(二)、从意义上看,本文研究的动补式复合词能够表达“动作+结果/趋向/状态/评价”的语义关系,而且这种“动作”是导致“结果、趋向、状态、评价”产生的直接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像这样的动补式复合词的两个构词语素之间存在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而这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在词的内部也常常表现为一种具体的致使关系。
例如“改进”,只有发生“改变”才会有所“进步”,“改”是致使“进”的原因;再如“扩大”,尽管“扩”的结果不一定是“大”,但是“大”却是在“扩”的原因促使下才发生的。
三、了解动补式复合词动补式复合词是汉语中一种非常特殊而且重要的复合词,这种结构也最能够体现出汉语意合性的“以简驭繁”的语义特点。
虽然动补式复合词在形式上只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动+补”的结构形式,但它所能传达的意义内容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行为,而是由至少两个彼此之间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的动作或行为组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复杂的致使性事件。
动补式复合词与动补结构之间存在无法分割的密切联系。
从形式和语法功能两个方面来看,由单音节的动词和结果补语组成的双音节粘合式述补结构都“跟述补式复合词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有的述补结构在语义上也相当于一个动词”。
③(一)、了解动补结构动补结构与动补复合词形成对立动补结构是句法结构,其实质是短语(phrase);动补复合词作为复合词(eom-Pound)的一种,尽管其内部有类似于动补结构的语义结构关系,但在句法功能上它等同于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单纯词"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动补结构和动补复合词一般都是双音节形式,这实际上涉及对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补组合性质的认识"众所周知,词的分界可以依靠形态标志,形态变化比较多的语言,词的界限很明确,困难不大,但汉语词的形态标志极其贫乏,在动补结构(短语)中出现的词大多数又可以同样的形式出现于动补复合词中(这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个别情况下两者并不一致,详见后文),因此,单从成分的组合方式和文字形式上看,很多动补结构和动补复合词是没有区别的。
动补结构中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动补结构中的动词是核心词,补语是附加语。
按这种观点,汉语属于“附加语构架语言”。
其实,“动补结构”这个名称已经意味着动词是核心语,补语是附加语。
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
(2)、动补结构中的补语是核心语,动词是附加语,起修饰补语的作用,“漂出”实际是个“状中结构”。
按这种观点,汉语属于“核心语构架语言”。
指这种观点的依据主要是Bloomfield“向心结构”的理论(endocentric construction)的理论:在一个组合式结构中,如果一个成分的功能相当整个组合的功能,这个结构就是“向心结构”,这个成分就是机构的“核心”。
如李临定用“缩减”检测法证明补语是核心④:我已经吃饱了→我已经饱了/?我已经吃了小孩子吓哭了→小孩子哭了/?小孩子吓了我听懂了你的意思→我懂了你的意思/?我听了你的意思马希文用“增扩”检测法证明补语是核心:帽子掉了/?帽子吹了→帽子吹掉了铅笔折了/*铅笔写了→铅笔写折了头发白了/*头发愁了→头发愁白了(3)、动补结构有的是动词为核心语,有的是补语为核心语。
按这种观点,汉语是“附加语构架”和“核心语构架”混合类型的语言。
任鹰考察主宾语可以交换位置的动补结构:A 老王喝醉了酒老师讲烦了课大家吃腻了剩菜B 就喝醉了老王课讲烦了老师剩菜吃腻了大家他认为A列是动词为核心,B列是补语为核心,因为B列的补语有“知识”的意义。
这样分析的前提是认为“醉、烦、腻”这样的形容词在现代汉语里仍然有致使的作用和用法。
柯理思认为汉语动补结构的补语自身也能充当谓语的主要动词,如“漂进”的“进”,跟英语的into纯粹是虚词不一样,因此汉语史混合类型的语言。
⑤用缩减法或扩展法究竟能不能检测出动补结构的核心来?袁毓林认为马希文只是那受事做主语的句式,那么只能证明动词是核心语⑥,如下面的例子,补语能缩减而动词不能缩减:大风吹掉了(帽子)*大风掉了大风吹了哥哥写折了(铅笔)*哥哥折了哥哥写了爸爸愁白了(头发)*爸爸白了爸爸愁了缩减法似乎证明下面的动趋式是趋向补语为核心语:走进来一个人进来一个人 * 走了一个人跑出去一个人处于一个人 * 跑了一个人但是换了一下动词,情况就变了:扔上来一包烟 * 上来一包烟 * 扔一包烟寄回去一包书 * 回去一包书 * 寄一包书因此,“向心结构”的理论也许是正确的,但是缩减法和增扩法并不能检测出动补结构的结构核心。
(二)、关于汉语动补结构的历史来源要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分开,在古代汉语里,动词和形容词都能很自由地表示致动意义,例如“远之”是“使它离得远”的意思,“败之”是“使它失败”的意思。
但是这种致动用法在现代汉语已经衰退,现在如说“白了少年头”,那是古代汉语的残留,不是主流。
俞健萍提到动补结构可能有两种来源:来源甲:B→A而B→AB 如:远之→推而远之→推远他来源乙:A→A而B→AB 如:推之→推而远之→推远他俞健萍认为,动补结构AB主要是从甲式发展而来的,即由B扩展而来,因此补语B是核心。
有人因此还认为汉语经历了核心由后项B转移到前项A的过程。
⑦其实动补结构的产生跟动词形容词致动用法的衰落是切相关的,即“推远”的产生和普遍使用跟“远”的致动用法的衰退比切相关。
因此不能认为现代动补结构中的补语有致动用法还有普遍性。
从历史上看,动补结构应该是从双核心的连动结构或并动结构通过后核心的虚化弱化演变而来的,而不是从核心在后的状中结构核心前移转变来的。
例如:The dog barked John awake狗叫醒了小张。
英语宾语john插在动词和补语之前,现代汉语动词和补语先形成了一个句法单位“叫醒”(动补复合词),然后再跟上宾语“小张”。
但是在中古汉语,语序和英语是一致的:唤江郎觉(《世说新语•假谲》)这话总分离时的连动(或兼语)结构式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来源。
原来前动词和后动词都是核心(“万物灭尽”也可以说成“万物尽灭”,前后动词可以颠倒),后来动词“觉”虚化,虚化了的成分会失去独立性,变成为粘附于前动词,早场动补结构,即;唤江郎觉→唤觉江郎。
虚化乐的成分结合面宽,例如,从“击杀之”(连动式)变出“愁杀人”(动结式)后,“杀”意义虚化,已经失去“杀害”这种事在意义,表示程度深这种抽象的意义,它的结合面变宽,除了跟动作动词结合还可以跟“愁、笑、妒、看”等心理动词结合。
⑧因此,即使从历史演变来看,现代汉语动补结构也是动词是核心语,补语是附加语。
结论是,现代汉语属于“附加构架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动补结构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弄清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特点,并将它与其他语言加以比较,这也许有助于这方面的教学。
四、研究目的首先,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动补式复合词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复合词的结构类型。
虽然复合词是各种语言中都具备的词汇类型,但并不是所有语言中的复合词都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方式。
换而言之,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复合词来说,大多数复合词的结构类型是各种语言中所共有的,但是也有极少数的结构类型是某一种或几种语言中所特有的。
而动补式复合词则恰恰是这极少数例外中的一类,它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既特殊又重要的一种复合词的结构类型,但它在其他语言中却是比较少有的。
在其他语言中,也可能存在“动+补”的结构方式,不过这样的组合方式在语法属性通常是短语而并非是我们所说的复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