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时序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时序范畴

现代汉语时序范畴

现代汉语时序范畴最近几十年以来,汉语时序范畴一直是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者们认为,汉语时序范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汉语之间的关系,并有助于解决语言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议题。

本文将介绍汉语时序范畴的基础理论,并研究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实际应用。

汉语时序范畴通常指语言学中关于时序的理论,它反映了语言形式在发展历史中发生变化的模式。

时序范畴揭示了建构汉语语言的结构,也影响着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

汉语的时序范畴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单一时序范畴,它把每个汉字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有着独特的含义的单位;另一种是双重时序范畴,它认为汉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叠性,从而给汉字加上了语义上的重要内涵;第三种时序范畴则是复杂时序范畴,它承认汉字系统中存在不同类型的结构,并通过复杂的模式来把单一汉字与多字结构进行联系。

在现代汉语的实际应用中,汉语时序范畴被广泛用于语言的表达,特别是在口语中。

口语中的时序范畴用来突出表达的重点,强调语句意义和含义,从而使语句变得更加有说服力。

相比与文字,口语中对时序范畴的应用更加大胆,表达更加活跃,更能吸引听众。

例如,在口语中,时序范畴常用来强调词语、短语或句子中的某个重点部分,从而增加句子的表达力度。

影视作品中的台词也常常利用时序范畴来强调感情的振奋。

此外,汉语时序范畴也被广泛用于文字表达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

文学作品常常运用时序范畴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使文章充满了生气和张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魅力。

例如,通过一系列插入句,时序范畴可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度,从而让读者进一步深入文章的内涵。

总之,汉语时序范畴对于汉语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汉语时序范畴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实现丰富的表达技巧。

通过学习和掌握汉语时序范畴,可以让语言使用者更加熟练地运用汉语,并从中获取更多的乐趣。

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大量的知识点,而要想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归纳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知识点归纳是将散乱的知识点整理、梳理,以达到系统化、全面、深入理解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一、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1. 逻辑关系理论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对比关系、时间顺序关系等。

利用逻辑关系理论,我们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类,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

2. 层次关系理论知识点存在着层次性,即有基础知识点和更高级的知识点。

在进行归纳时,我们可以根据知识点的层次关系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

通过建立层次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发展脉络和主次关系。

3. 综合关系理论知识点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综合关系,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进行归纳时,我们需要考虑到综合关系,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概括。

通过综合关系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的本质和特点,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知识点归纳的基本路线1. 收集材料归纳知识点之前,我们需要先收集相关的材料。

可以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籍、学习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

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进行查询和获取。

收集材料时要注意筛选,只选择与归纳目标相关的、可靠的信息。

2. 分类整理在收集到足够的材料后,我们需要根据知识点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整理。

可以采用逻辑分类、时序分类、综合分类等方式,将知识点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形成清晰的框架和脉络。

3. 建立联系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可以通过逻辑关系的梳理、层次关系的建立、综合关系的整合等方式,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的知识网络。

4. 概括总结在建立联系的基础上,我们要对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

可以通过提炼核心概念、归纳共性特点、总结规律等方式,将知识点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凝练出来,形成简洁准确的概括性描述。

时序控制规律

时序控制规律

时序控制规律时序控制规律的实现原理是通过编程控制控制系统中的各个执行部件(如电机、气动元件、传感器等)在预定的时间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式进行动作,从而实现对控制对象的精确控制。

时序控制通常分为固定时序控制和可变时序控制两种方式,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控制。

固定时序控制是指在控制系统中预先设定好各个执行部件的动作顺序和时间点,一旦启动控制系统即按照预定的时序进行控制,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种控制方式适用于工艺流程固定、要求精确的生产环境,如汽车装配线、半导体生产线等。

可变时序控制是指在控制系统中设定了一些参数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控制对象的控制顺序和时间点。

这种控制方式可以根据生产线上不同产品的要求、工艺参数的变化等实时调整控制顺序,更加灵活适应生产环境的变化。

时序控制规律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人为失误、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时序控制规律的原理、应用和优势。

一、时序控制规律的原理时序控制规律的实现主要依靠控制系统中的程序控制器(PLC)、传感器、执行器等装置。

PLC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接收输入信号、执行控制程序、输出控制信号,实现对真实世界的控制。

传感器用于收集控制对象的状态信息,执行器用于执行控制操作。

时序控制规律的实现基本步骤如下:1. 收集信息:传感器收集控制对象的状态信息,如位置、速度、温度等。

2. 判断条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判断控制对象当前所处的状态,确定下一步的控制操作。

3. 确定动作: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执行部件(电机、气动元件等)的动作顺序和时间点。

4. 执行控制:PLC根据预设的控制规律,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执行控制动作。

5. 反馈信息:执行部件执行动作后,传感器再次收集控制对象的状态信息,反馈给PLC,用于后续控制操作的判断。

二、时序控制规律的应用领域时序控制规律在各种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流水线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汽车装配线、电子产品生产线、食品加工线等。

【电工基础知识】时序逻辑电路

【电工基础知识】时序逻辑电路

【电⼯基础知识】时序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定义时序逻辑电路主要由触发器构成。

在理论中,时序逻辑电路是指电路任何时刻的稳态输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输⼊,还与前⼀时刻输⼊形成的状态有关。

这跟相反,组合逻辑的输出只会跟⽬前的输⼊成⼀种函数关系。

换句话说,时序逻辑拥有储存器件()来存储信息,⽽组合逻辑则没有。

从时序逻辑电路中,可以建出两种形式的::输出只跟内部的状态有关。

(因为内部的状态只会在时脉触发边缘的时候改变,输出的值只会在时脉边缘有改变):输出不只跟⽬前内部状态有关,也跟现在的输⼊有关系。

时序逻辑因此被⽤来建构某些形式的的,延迟跟储存单元,以及有限状态⾃动机。

⼤部分现实的电脑电路都是混⽤组合逻辑跟时序逻辑。

按“功能、⽤途”分为:1. 寄存器;2. 计数(分频)器;3. 顺序(序列)脉冲发⽣器;4. 顺序脉冲检测器;5. 码组变换器;寄存器定义寄存器:能够暂时存放数码、指令、运算结果的数字逻辑部件,称为寄存器。

寄存器的功能是存储,它是由具有存储功能的组合起来构成的。

⼀个触发器可以存储1位⼆进制代码,故存放n位⼆进制代码的寄存器,需⽤n个触发器来构成。

[1]按照功能的不同,可将寄存器分为基本寄存器和两⼤类。

基本寄存器只能并⾏送⼊数据,也只能并⾏输出。

移位寄存器中的数据可以在移位脉冲作⽤下依次逐位右移或左移,数据既可以并⾏输⼊、并⾏输出,也可以串⾏输⼊、串⾏输出,还可以并⾏输⼊、串⾏输出,或串⾏输⼊、并⾏输出,⼗分灵活,⽤途也很⼴。

[1]知识点概述:1、寄存器,就是能够记忆或存储0和1数码的基本部件。

通常都是由各种触发器和门电路来构成的。

2、寄存器分为仅能存储0和1数码的数码寄存器,和既能存储数码同时也能实现数码的左移或右移的寄位移寄存器。

3、在实际中,通常使⽤集成寄存器。

本节讲解了寄存器的电路构成、⼯作原理、对74LS194双向移位寄存器的使⽤进⾏了介绍。

4、有点寄存器具有左移右移的功能寄存器电路如下:(1)由四个D触发器构成,因为每⼀个D触发器可以存放1位⼆进制信息,所以上述电路的寄存器可存放⼀个4位⼆进制数码,⼀般也把这种寄存器称为数码寄存器。

系统时序分析

系统时序分析

第六章系统时序对于系统设计工程师来说,时序问题在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随着时钟频率的提高,留给数据传输的有效读写窗口越来越小,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限制里,让数据信号从驱动端完整地传送到接收端,就必须进行精确的时序计算和分析。

同时,时序和信号完整性也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信号质量是确保稳定的时序的关键,由于反射,串扰造成的信号质量问题都很可能带来时序的偏移和紊乱。

因此,对于一个信号完整性工程师来说,如果不懂得系统时序的理论,那肯定是不称职的。

本章我们就普通时序和源同步系统时序等方面对系统时序的基础知识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6.1 普通时序系统所谓普通时序系统就是指驱动端和接收端的同步时钟信号都是由一个系统时钟发生器提供。

下图就是一个典型的普通时钟系统的示意图,表示的是计算机系统的前端总线的时序结构,即处理器(CPU)和芯片组(Chipset)之间的连接。

在这个例子中,驱动端(处理器)向接收端(芯片组)传送数据,我们可以将整个数据传送的过程考虑为三个步骤:1.核心处理器提供数据;2.在第一个系统时钟的上升沿到达时,处理器将数据Dp锁存至Qp输出;3.Qp沿传输线传送到接收端触发器的Dc,并在第二个时钟上升沿到达时,将数据传送到芯片组内部。

一般来说,标准普通时钟系统的时钟信号到各个模块是同步的,即图中的Tflight clka 和Tflight clkb延时相同。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整个数据从发送到接收的过程需要经历连续的两个时钟沿,也就是说,如果要使系统能正常工作,就必须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让信号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

如果信号的传输延迟大于一个时钟周期,那么当接收端的第二个时钟沿触发时,就会造成数据的错误读取,因为正确的数据还在传输的过程中,这就是建立时间不足带来的时序问题。

目前普通时序系统的频率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原因就在于此,频率越高,时钟周期越短,允许在传输线上的延时也就越小,200-300MHz已经几乎成为普通时序系统的频率极限。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第二章发展理论主要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知发展理论习性学理论生态系统论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译心理分析理论,是西方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与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1、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id),包括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由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ego),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 既要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superego), 人格中良心、理想方面,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力求完美。

超我以至善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冲动,这种能量和冲动被称作“力比多”。

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它依次成为儿童兴奋的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 ~ 3岁)(3)生殖器期(3 ~ 6岁)(4)潜伏期(5、6 ~ 12岁左右)(5)生殖期(12岁~20岁左右)3、简评贡献:儿童早期经验影响后期发展的观点很有价值;把人格发展看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人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观点缺乏有力支持;过于强调性本能的满足;研究取样来自少量精神疾病患者。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贯穿终生的过程,并要依次经历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即解决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冲突即发展危机。

每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即获得积极品质,使个体顺利的发展至下一个阶段,否则个体将会遭遇到适应的困难,并进而阻碍到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

信号时序知识

信号时序知识

系统时序基础理论对于系统设计工程师来说,时序问题在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随着时钟频率的提高,留给数据传输的有效读写窗口越来越小,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限制里,让数据信号从驱动端完整地传送到接收端,就必须进行精确的时序计算和分析。

同时,时序和信号完整性也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信号质量是确保稳定的时序的关键,由于反射,串扰造成的信号质量问题都很可能带来时序的偏移和紊乱。

因此,对于一个信号完整性工程师来说,如果不懂得系统时序的理论,那肯定是不称职的。

本章我们就普通时序(共同时钟)和源同步系统时序等方面对系统时序的基础知识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 普通时序系统(共同时钟系统)所谓普通时序系统就是指驱动端和接收端的同步时钟信号都是由一个系统时钟发生器提供。

下图就是一个典型的普通时钟系统的示意图,表示的是计算机系统的前端总线的时序结构,即处理器(CPU)和芯片组(Chipset)之间的连接。

在这个例子中,驱动端(处理器)向接收端(芯片组)传送数据,我们可以将整个数据传送的过程考虑为三个步骤:1.核心处理器提供数据;2.在第一个系统时钟的上升沿到达时,处理器将数据Dp锁存至Qp输出;3.Qp沿传输线传送到接收端触发器的Dc,并在第二个时钟上升沿到达时,将数据传送到芯片组内部。

一般来说,标准普通时钟系统的时钟信号到各个模块是同步的,即图中的Tflight clka和Tflight clkb 延时相同。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整个数据从发送到接收的过程需要经历连续的两个时钟沿,也就是说,如果要使系统能正常工作,就必须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让信号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

如果信号的传输延迟大于一个时钟周期,那么当接收端的第二个时钟沿触发时,就会造成数据的错误读取,因为正确的数据还在传输的过程中,这就是建立时间不足带来的时序问题。

目前普通时序系统的频率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原因就在于此,频率越高,时钟周期越短,允许在传输线上的延时也就越小,200-300MHz已经几乎成为普通时序系统的频率极限。

布朗生态系统论的时序系统-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布朗生态系统论的时序系统-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布朗生态系统论的时序系统-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布朗生态系统论是一种生态学理论,主要研究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关系。

时序系统则是一种描述系统随时间演化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系统内部的时间序列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时序系统在布朗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应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从而深入探讨生态系统内部的时序特征和变化规律。

通过研究时序系统与布朗生态系统理论的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引出布朗生态系统论的时序系统研究。

2. 正文部分:- 布朗生态系统理论概述:介绍布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探讨其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

- 时序系统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说明时序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应用场景。

- 时序系统与布朗生态系统理论的关联:探讨时序系统与布朗生态系统理论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3. 结论部分:- 总结布朗生态系统论的时序系统研究:回顾并总结本文介绍的布朗生态系统论的时序系统研究成果。

-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探讨布朗生态系统论时序系统研究的展望和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对本文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

1.3 目的文章通过探讨布朗生态系统论和时序系统之间的关联,旨在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时序演化规律,揭示其中的内在机制和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对布朗生态系统论和时序系统理论的整合和探讨,可以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本文旨在探讨布朗生态系统论的时序系统研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2.正文2.1 布朗生态系统理论概述布朗生态系统理论是一种描述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和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最初由生态学家罗伯特·布朗提出,旨在解释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分布和演化。

电子设计中的时序逻辑设计

电子设计中的时序逻辑设计

电子设计中的时序逻辑设计时序逻辑设计是电子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主要涉及到在数字电路中对信号的时序进行控制和调整,以确保电路能够按照预定的顺序正确地工作。

在电子设备中,时序逻辑设计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功耗等方面。

首先,时序逻辑设计需要考虑时钟信号的控制。

时钟信号是数字系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信号,它提供了同步的时序参考,确保各个部分能够同时工作。

在时序逻辑设计中,需要合理地设置时钟信号的频率、相位和占空比等参数,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时序逻辑设计还涉及到时钟域的概念。

数字系统中的不同部分可能工作在不同的时钟频率下,这就涉及到时钟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同步。

在时序逻辑设计中,需要考虑时钟域之间的同步问题,采取合适的方法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处理。

此外,时序逻辑设计还需要考虑信号的延迟和时序约束。

在数字系统中,信号的传输会存在一定的延迟,这可能会导致时序不一致的问题。

因此,在时序逻辑设计中,需要对信号的延迟进行分析和优化,以满足系统的时序约束要求,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的时序逻辑设计中,通常会采用时序分析工具来辅助设计。

时序分析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工程师对时序逻辑进行建模和仿真,提前发现潜在的时序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优化。

通过时序分析工具,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时序逻辑设计在电子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着数字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设计工程师需要充分理解时序逻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设计时钟信号控制、时钟域同步和信号延迟等,以确保系统能够按照预期的时序要求正确地工作。

通过良好的时序逻辑设计,可以提高数字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时序电路分析和设计

时序电路分析和设计

时序电路的基本组成
触发器
触发器是时序电路的基本单元,用于 存储二进制状态。常见的触发器类型 包括RS触发器、D触发器和JK触发器 等。
输入和输出
存储元件
存储元件用于存储触发器的状态,常 见的存储元件包括寄存器和移位器等。
时序电路具有输入和输出端,用于接 收和输出信号。
时序电路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
时序电路具有记忆功能、输出状态不 仅取决于当前输入还与之前状态有关 、具有时钟信号控制等。
器等。
优化策略
资源共享
通过共享逻辑门和触发器等硬件资源,减少电路规模 和功耗。
流水线设计
将时序电路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执行一个或多 个功能,以提高工作频率和吞吐量。
动态功耗管理
根据电路的工作模式和负载情况,动态调整时钟频率、 电压等参数,以降低功耗。
硬件资源利用与性能评估
资源利用率
评估时序电路对硬件资源的占用情况,包括逻辑 门、触发器、存储器等。
时序电路分析和设计
• 时序电路概述 • 时序电路分析 • 时序电路设计 • 时序电路的实现与优化 • 时序电路的应用与发展
01
时序电路概述
时序电路的定义与分类
பைடு நூலகம்定义
时序电路是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 电路,其输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 输入,还与之前的输入序列有关 。
分类
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时序电 路可分为同步时序电路和异步时 序电路。
功能性分析
01
02
03
输入输出关系
分析电路的输入和输出信 号之间的关系,确定电路 的功能。
逻辑功能
根据输入输出关系,确定 电路实现的逻辑功能,如 与门、或门、非门等。
功能验证

时序数据分析方法综述

时序数据分析方法综述
Ft 1 Yt Yt k 1 Yt k 2 ... Yt 1 Yt k
简单移动平均法对每个观察值都给予先相同的权数,每次计算时间隔都为 确性不同。 加权移动平均法: 是对近期和远期的观察值赋予不同的权重值。 当序列波动较大时, 近期赋予较大的权重,较远时期观察值权重赋予较小值;当序列波动较小时,各期观察 值则相近。当权重值均为 1 时,即为简单移动平均法。但该方法的移动间隔和权数的选 择一般需要通过均方误差预测精度来调整。 (3) 指数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是加权移动平均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观察值越远,权数随时间呈指 数下降。主要有一次指数平滑、二次指数平滑、三次指数平滑等。方法主要表示为:
一、时间序列数据的相关概念
1、 时间序列 { X t , t T } : 指被观察到的依时间为序排列的数据序列。 (A time series is a collection of observations made sequentially in time.) 2、时间序列的特点: (1)时间序列是指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观察值; (2)前后时刻的数据一般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 (3)形式上由现象所属的时间和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观察值两部分组成; (4)排列的时间可以是年份、季度、月份或其他任何时间形式。 3、 时间序列的主要成分: 趋势性 (Trend) 、 季节性 (Seasonality) 、 周期性 (Cyclity) 、 随机型(Random) 4、时间序列的分类: (1)平稳序列(stationary series) :基本上不存在趋势的序列, 各观察值基本在某个固定的水平上波动,或虽有波动,但不存在某种规律,其波动可看 成随机。 (2) 非平稳序列 (non-stationary series) :一般包括有趋势的序列,或包括趋势、 季节、周期性的复合型序列。 5、时间序列分析的内涵:依据不同应用背景,时序分析有不同目的: (1)系统描 述:揭示支配时间序列的随机规律; (2)系统预测:通过此随机规律,理解所要考虑的 动态系统,预报未来的事件; (3)干预和决策:通过干预来控制未来事件。 6、时间序列分析的内容: (1)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研究,找出动态过程的特性; (2) 找到最佳的数学模型; (3)估计模型参数; (4)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统计预测 7、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时间属性和数据属性 时间属性:时间隐含内在的周期性特征,例如季节的更迭。时间还具有确定型和不 确定性的特征。 数据属性:按照统计尺度分为定性和定量特征;按照参照标准可分为空间和非空间 特征;按变量个数分为单变量和多变量特征。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7 事件树分析法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7 事件树分析法

2、事件树分析法步骤
4) 事件树定量计算
第一节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七、事件树分析
在煤气中的中毒事故设(P69) P(B)=0.1,P(C)=0.2,P(D)=0.3, P(E)=0.4,响应的有:
成功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中毒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死亡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2、事件树分析法步骤
4) 事件树定量计算 煤气中毒事件中失败(中毒或者死亡)的总概率为:
C
个人防护失败 C

成功 护抢救成功

D
撤离失败 D
E
抢救失败 E
险肇 中毒
中毒 死亡
x5
从图中可以看出: 要考虑煤气中毒,最基本原因是有煤气存在,在考虑煤气存在(A)后,这时 A就决定了下一个状态有没有人在煤气区,若有人在场B存在,就决定了要考虑 人有防护没有,如果没有防护,则考虑撤离问题等,这样一直到最终结果E。
马尔科夫预测法适用领域:
企业规模 市场占有率 选择服务点 设备更新等的预测。
第一节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七、事件树分析(ETA)
1、事件树分析法及其理论基础
2)事件树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4)马尔科夫链数学描述
定义:设随机过程 (t ) 只能取可列个值 r1 , r2 ,rn ,, 把 (t ) rn 称为在时刻 t系统处于状态 En (n 1,2,) 若在已知时刻 t ,系统处于 E n 状态的条件下,在时刻 ( t ) 系统所处的状态情况与t时刻以前所处状态 (t )为时间连续,状态离散的马尔可夫 无关,则称 过程。而状态的转移只能在 t t n (n 1,2,)发生的马尔 可夫过程称为马尔可夫链。 从定义中可知,马尔可夫链是状态离散,时间连续 的马尔可夫过程。

电子设计中的时序电路设计

电子设计中的时序电路设计

电子设计中的时序电路设计
时序电路是电子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用于控制信号在电子系统中的时
序和顺序。

时序电路的设计涉及到时钟信号的分配、同步和延迟等方面,是确保整个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因素。

在进行时序电路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系统的时钟信号源以及时钟频率。

时钟
信号是整个系统中的主导信号,它决定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和时序关系。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保证时钟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避免产生时序偏差和时序冲突。

另外,在时序电路设计中,时序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时序分析可以帮助设
计人员理清系统中各模块之间的时序关系,确定数据传输的路径和时序要求。

通过时序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时序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在时序电路设计中,还需要考虑时序同步和时序延迟的问题。

时序同步
是指保证不同模块之间的时序一致性,避免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时序不匹配的情况。

而时序延迟则关系到数据在不同模块之间的传输速度和时序关系,需要设计合适的延迟电路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接收和传输。

总的来说,时序电路设计是电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整个系
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设计人员需要充分理解时序电路的原理和设计要求,合理规划时序分配和时序关系,通过时序分析和验证确保系统的正常工作。

只有做好时序电路设计,才能保证整个电子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优化。

中国烹饪工艺学——十大调味理论

中国烹饪工艺学——十大调味理论

3、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政治家晏婴对“和”的概 念以烹调等为例作了发挥,曾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xīhǎi 泛指佐餐的调料)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之以薪。宰夫和之, 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齐(音剂)之,使酸咸中和;济,指增益之意;不及,谓酸 咸不足,则加盐梅;泄,指减;过,指太酸太咸,则需加水以减 之。调味时若“济其不及”和“以泄其过”,必须用“齐”之技 去达到“和”之目的,这是“中和”调味理论形成的基础 。
烹饪
是指人类为满足生理需要和 心理需求,把食物原料用适 当的加工方法和加工程序制 造成餐桌食品的生产和消费 行为,是人类饮食活动的基 础之一 。
家务活动
烹调技术 面点技术 其他
烹调
烹调只是烹饪行业中的一个 具体工种和烹饪学科中的一 个概念或一门课程。仅指做 菜的烹饪技术。
热菜 冷菜 制汤 其他
红案和白案
3、孙思邈《孙 真人卫 生歌 》中提出了四时饮食 宜忌 要求 : “ 春月少酸宜食甘 ,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月增辛 聊减 苦 ,秋 来辛减少 加酸 。冬月大 咸甘略戒 , 自然五 脏 保平安。能全减 身健康 ,滋味能调 少病 缠 ”。 4、丘处《 摄生消息论 》按季节饮食 滋 味应当注意 :春天要 “ 选食治方中性稍凉利 , 饮食调 停以治”; 夏日“ 饮食之 味 宜减苦增辛以养 肺 ”;当秋之 时,“ 饮食 味宜减 辛增酸 以养 肝气”;冬日则 应“ 调其饮食 ,适其寒 温 ”。 5、《 礼记 ·内则 》中谈做“ 脍 ”,规定调 料 “ 春用葱,秋 用芥 ”;而烹豚 , 则“ 春用韭 , 秋用蓼 ”。
十大调味基础理论
பைடு நூலகம்
十大基础 理论
“ 中和 ”调味论 “ 本味 ”调味论 “ 时序 ”调味论 “ 地缘 ”调味论 “ 适口” 调味论 “ 相物 ”调味论 “ 优选” 调味论 “ 养生” 调味论 “ 秘制” 调味论 “ 模糊 ”调味论

时序逻辑和组合逻辑的详解

时序逻辑和组合逻辑的详解

时序逻辑和组合逻辑的详解时序逻辑和组合逻辑是数字电路设计的两种基本逻辑设计方法,它们在数字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序逻辑是一种依赖于时钟信号的逻辑设计方法,通过定义在时钟信号上升沿或下降沿发生的动作,来确保逻辑电路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而组合逻辑则是一种不依赖时钟信号的逻辑设计方法,其输出只取决于当前的输入状态,不受到时钟信号的控制。

本文将分别对时序逻辑和组合逻辑进行详细的阐释,并比较它们在数字电路设计中的应用和特点。

时序逻辑首先来看时序逻辑,它是一种将输入、输出和状态信息随时间推移而改变的逻辑系统。

时序逻辑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时钟信号的作用,时钟信号的传输速率影响了时序逻辑电路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时钟信号的频率越高,电路的工作速度越快,但同时也会增加功耗和故障率。

因此,在设计时序逻辑电路时,需要充分考虑时钟频率的选择,以及如何合理地控制时钟信号的传输和同步。

时序逻辑电路通常由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等组件构成,这些组件在特定的时钟信号下按照预定的顺序工作,将输入信号转换成输出信号。

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需要满足一定的时序约束,确保信号在特定时间内的传输和处理。

时序约束包括激发时序、保持时序和时序延迟等,这些约束在设计时序逻辑电路时至关重要,一旦违反可能导致电路不能正常工作或产生故障。

时序逻辑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时序控制电路,它在数字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序控制电路通过时序逻辑实现对数据传输、状态转换和时序控制的精确控制,保证系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时序控制电路常用于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中,例如状态机、序列检测器、数据通路等,它们在计算机、通信、工控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时序逻辑还常用于时序信号的生成和同步,如时钟信号、复位信号、使能信号等。

时序信号的生成需要考虑电路的稳定性和同步性,确保各个部件在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协调工作。

时序信号的同步则是保证各个时序逻辑电路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是同步的,避免数据冲突和错误。

系统时序分析

系统时序分析

系统时序基础理论对于系统设计工程师来说,时序问题在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随着时钟频率的提高,留给数据传输的有效读写窗口越来越小,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限制里,让数据信号从驱动端完整地传送到接收端,就必须进行精确的时序计算和分析。

同时,时序和信号完整性也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信号质量是确保稳定的时序的关键,由于反射,串扰造成的信号质量问题都很可能带来时序的偏移和紊乱。

因此,对于一个信号完整性工程师来说,如果不懂得系统时序的理论,那肯定是不称职的。

本章我们就普通时序(共同时钟)和源同步系统时序等方面对系统时序的基础知识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 普通时序系统(共同时钟系统)所谓普通时序系统就是指驱动端和接收端的同步时钟信号都是由一个系统时钟发生器提供。

下图就是一个典型的普通时钟系统的示意图,表示的是计算机系统的前端总线的时序结构,即处理器(CPU)和芯片组(Chipset)之间的连接。

在这个例子中,驱动端(处理器)向接收端(芯片组)传送数据,我们可以将整个数据传送的过程考虑为三个步骤:1.核心处理器提供数据;2.在第一个系统时钟的上升沿到达时,处理器将数据Dp锁存至Qp输出;3.Qp沿传输线传送到接收端触发器的Dc,并在第二个时钟上升沿到达时,将数据传送到芯片组内部。

一般来说,标准普通时钟系统的时钟信号到各个模块是同步的,即图中的Tflight clka和Tflight clkb延时相同。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整个数据从发送到接收的过程需要经历连续的两个时钟沿,也就是说,如果要使系统能正常工作,就必须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让信号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

如果信号的传输延迟大于一个时钟周期,那么当接收端的第二个时钟沿触发时,就会造成数据的错误读取,因为正确的数据还在传输的过程中,这就是建立时间不足带来的时序问题。

目前普通时序系统的频率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原因就在于此,频率越高,时钟周期越短,允许在传输线上的延时也就越小,200-300MHz已经几乎成为普通时序系统的频率极限。

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

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
为什么四化就是精细化,而不是五化六化,没有告诉其所以然,感觉缺少依据。
1.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定义
• 定义3: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 • 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
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 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 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 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 , 分析:定义指出了精细化的出处(不知是否准确),他认为这“是一种以最大限
• 该理论之日后发展以时间和动作研究为主题 的工效学。代表人物是吉尔布雷斯夫妇。
3.对精细化管理基础理论
3.2 控制论
• 1948 年诺波特.维纳(Wiener)出版著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 机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标志着控制论的诞生。
• 控制论是研究动物(包括人类)和机器内部的控制与通信的一般规律的 学科,着重于研究过程中的数学关系。
但这种定义不好理解。
要素进行控制,达到服务有形性、关注性、 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等令顾客满意的
2.对精细化管理认识
• 它是企业管理所必须的,有利于解决企业 管理工作内容过于宽泛、考核难以量化、 成效多,对管理层、执行层和相应的 管理制度层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以及提到:
现义代。是管理一学认种为,以科学最化大管理限有三度个层地次…减”都缺少少管依据理。不所足以占作为用精细的化的资定 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1.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定义
• 定义4: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 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 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 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 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系统理论(systems_theory)-出自MBA智库百科

系统理论(systems_theory)-出自MBA智库百科

系统理论(systems theory)1系统理论概述系统理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2系统理论形成与发展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

他在1932年提出“开放系统理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

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System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 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贝塔朗菲临终前发表了《一般系统论的历史与现状》一文,探讨系统研究的未来发展。

此外,它还与拉维奥莱特(A. Laviolette)合写了《人的系统观》一书。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

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

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

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的文学史论认识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的文学史论认识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的文学史论认识概述《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作者了解刘勰(约公元——),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学特点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音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明确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道:“凡声存有飞沉,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割断,飞则声飏不还。

”刘勰指出,作韵易而挑选和容易。

由此可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精确把握住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学在理论上做出了难能可贵贡献。

语汇在语汇修辞学方面,刘勰倡导谨慎甄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

lstm时序数据分类

lstm时序数据分类

lstm时序数据分类LSTM时序数据分类:从理论到实践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是一种常用于处理时序数据的神经网络模型,它能够有效地捕捉时序数据中的长期依赖关系,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介绍LSTM时序数据分类的相关知识。

一、LSTM理论基础LSTM是一种循环神经网络(RNN)的变种,它通过引入门控机制来解决RNN中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

LSTM的核心是记忆单元(memory cell),它可以存储和读取信息,并通过三个门控单元(input gate、forget gate、output gate)来控制信息的流动。

其中,input gate用于控制新信息的输入,forget gate用于控制旧信息的遗忘,output gate用于控制输出信息的选择。

通过这些门控单元的控制,LSTM可以有效地处理时序数据中的长期依赖关系。

二、LSTM时序数据分类实践LSTM时序数据分类的实践过程可以分为数据预处理、模型构建、模型训练和模型评估四个步骤。

1.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LSTM时序数据分类的第一步,它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归一化、数据划分等操作。

数据清洗是指去除数据中的异常值和缺失值,以保证数据的质量;数据归一化是指将数据缩放到0-1之间,以便于模型的训练;数据划分是指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以便于模型的评估。

2. 模型构建模型构建是LSTM时序数据分类的第二步,它包括模型的搭建和参数的设置。

模型的搭建是指根据数据的特点和任务的需求选择合适的LSTM模型结构,例如单层LSTM、多层LSTM、双向LSTM等;参数的设置是指对模型的超参数进行调整,例如学习率、批次大小、隐藏层大小等。

3. 模型训练模型训练是LSTM时序数据分类的第三步,它包括模型的初始化、前向传播、反向传播和参数更新。

模型的初始化是指对模型的参数进行随机初始化,以便于模型的训练;前向传播是指将数据输入到模型中,通过LSTM的门控机制计算出模型的输出;反向传播是指根据损失函数计算模型的梯度,以便于参数的更新;参数更新是指根据梯度下降算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更新,以最小化损失函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时序基础理论对于系统设计工程师来说,时序问题在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随着时钟频率的提高,留给数据传输的有效读写窗口越来越小,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限制里,让数据信号从驱动端完整地传送到接收端,就必须进行精确的时序计算和分析。

同时,时序和信号完整性也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信号质量是确保稳定的时序的关键,由于反射,串扰造成的信号质量问题都很可能带来时序的偏移和紊乱。

因此,对于一个信号完整性工程师来说,如果不懂得系统时序的理论,那肯定是不称职的。

本章我们就普通时序(共同时钟)和源同步系统时序等方面对系统时序的基础知识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普通时序系统(共同时钟系统)所谓普通时序系统就是指驱动端和接收端的同步时钟信号都是由一个系统时钟发生器提供。

下图就是一个典型的普通时钟系统的示意图,表示的是计算机系统的前端总线的时序结构,即处理器(CPU)和芯片组(Chipset)之间的连接。

在这个例子中,驱动端(处理器)向接收端(芯片组)传送数据,我们可以将整个数据传送的过程考虑为三个步骤:1.核心处理器提供数据;2.在第一个系统时钟的上升沿到达时,处理器将数据Dp锁存至Qp输出;3.Qp沿传输线传送到接收端触发器的Dc,并在第二个时钟上升沿到达时,将数据传送到芯片组内部。

一般来说,标准普通时钟系统的时钟信号到各个模块是同步的,即图中的Tflight clka 和Tflight clkb延时相同。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整个数据从发送到接收的过程需要经历连续的两个时钟沿,也就是说,如果要使系统能正常工作,就必须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让信号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

如果信号的传输延迟大于一个时钟周期,那么当接收端的第二个时钟沿触发时,就会造成数据的错误读取,因为正确的数据还在传输的过程中,这就是建立时间不足带来的时序问题。

目前普通时序系统的频率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原因就在于此,频率越高,时钟周期越短,允许在传输线上的延时也就越小,200-300MHz已经几乎成为普通时序系统的频率极限。

那么,是不是传输延时保持越小就越好呢?当然也不是的,因为它还必须要满足一定的保持时间。

在接下来几节里,我们就建立和保持时间来分析一下时序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以及正确的系统时序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1. 时序参数的确定对于时序问题的分析,我们首先要清楚地理解相关的一些时序参数的具体含义,比如Tco,缓冲延时,传播延迟,最大/小飞行时间,建立时间,保持时间,建立时间裕量,保持时间裕量,时钟抖动,时钟偏移等等,如果对这些参数的概念理解不深刻,就很容易造成时序设计上的失误。

首先要阐明的是Tco和缓冲延时(buffer delay)的区别。

从定义上来说,Tco是指时钟触发开始到有效数据输出的器件内部所有延时的总和;而缓冲延时是指信号经过缓冲器达到有效的电压输出所需要的时间。

可以看出,Tco除了包含缓冲延时,还包括逻辑延时。

通常,确定Tco的方法是在缓冲输出的末端直接相连一个测量负载,最常见的是50欧姆的电阻或者30pF的电容,然后测量负载上的信号电压达到一定电平的时间,这个电平称为测量电压(Vms),一般是信号高电平的一半。

如Tco和缓冲延时的确定如下图所示:信号从缓冲器出来之后,就要经过传输线到接收终端,信号在传输线上的传输的延时我们称为传播延迟(propagation delay),它只和信号的传播速度和线长有关。

然而我们在大多数时序设计里面,最关键的却不是传播延迟这个参数,而是飞行时间(Flight Time)参数,包括最大飞行时间(Max Flight Time)和最小飞行时间(Min Flight Time)。

飞行时间包含了传播延迟和信号上升沿变化这两部分因素,从下图中可以很容易看出两者的区别。

在较轻的负载(如单负载)情况下,驱动端的上升沿几乎和接收端的信号的上升沿平行,所以这时候平均飞行时间和传播延迟相差不大;但如果在重负载(如多负载)的情况下,接收信号的上升沿明显变缓,这时候平均飞行时间就会远远大于信号的传播延迟。

这里说的平均飞行时间是指Buffer波形的Vms到接收端波形 Vms之间的延时,这个参数只能用于时序的估算,准确的时序分析一定要通过仿真测量最大/最小飞行时间来计算。

上面只是对信号上升沿的分析,对于下降沿来说,同样存在着最大/最小飞行时间的参数,如下图。

在时序计算时我们实际取的最大飞行时间是在上升沿和下降沿中取最长的那个飞行时间,而最小飞行时间则是取上升和下降沿中最短的那个飞行时间。

也有些时候,人们对信号的最大/最小飞行时间还有其它称谓,比如在Cadence软件中,就将最大飞行时间称为最终稳定延时(Final Settle Delay),而将最小飞行时间称为最早开关延时(First Switch Delay),如下图。

信号经过传输线到达接收端之后,就牵涉到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这两个时序参数,它们是接收器本身的特性,表征了时钟边沿触发时数据需要在锁存器的输入端持续的时间。

通俗地说,时钟信号来的时候,要求数据必须已经存在一段时间,这就是器件需要的建立时间(Setup Time);而时钟边沿触发之后,数据还必须要继续保持一段时间,以便能稳定的读取,这就是器件需要的保持时间(Hold Time)。

如果数据信号在时钟沿触发前后持续的时间均超过建立和保持时间,那么超过量就分别被称为建立时间裕量和保持时间裕量。

见图1-6-6,其中还考虑了时钟误差的因素。

每个器件的建立和保持时间参数,一般都可以在相应的DataSheet查到,对于设计者来说最大的目的是提高时序的裕量,这样即使信号完整性上出现一点问题,或者外界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系统仍然能正常工作,这就是一个设计优良的系统应该体现出的超强的稳定性。

系统时序设计中对时钟信号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时序计算都是以恒定的时钟信号为基准。

但实际中时钟信号往往不可能总是那么完美,会出现抖动 (Jitter)和偏移(Skew)问题。

所谓抖动,就是指两个时钟周期之间存在的差值,这个误差是在时钟发生器内部产生的,和晶振或者PLL内部电路有关,布线对其没有影响,如图1-6-7。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由于周期内信号的占空比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抖动,称之为半周期抖动。

总的来说,jitter可以认为在时钟信号本身在传输过程中的一些偶然和不定的变化之总和。

时钟偏移(skew)是指两个相同的系统时钟之间的偏移。

它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含了时钟驱动器的多个输出之间的偏移,也包含了由于PCB走线误差造成的接收端和驱动端时钟信号之间的偏移,比如在图1-6-1中所示,CLKA和CLKB之间的差异,CLKC和CLKP之间的差异均为时钟偏移,这些偏移量在时序计算中需要全部考虑。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概念,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时刻不能忽略信号完整性对时序的影响,比如串扰会影响微带线传播延迟;反射会造成数据信号在逻辑门限附近波动,从而影响最大/最小飞行时间;时钟走线的干扰会造成一定的时钟偏移。

有些误差或不确定因素是仿真中无法预见的,设计者只有通过周密的思考和实际经验的积累来逐步提高系统设计的水平。

2 时序约束条件下面来具体讨论一下系统时序需要满足的一些基本条件。

我们仍然以图1-6-1的结构为例,并可以据此画出相应的时序分析示意图(图1-6-8)。

在上面的时序图中,存在两个时序环,我们称实线的环为建立时间环,而虚线的环我们称之为保持时间环。

可以看到,这两个环都不是闭合的,缺口的大小就代表了时序裕量的多少,因此设计者总希望尽可能增大这个缺口。

同时还要注意到,每个环上的箭头方向不是一致的,而是朝着正反两个方向,因为整个系统时序是以时钟上升沿为基准的,所以我们时序环的起点为系统时钟clk in的上升沿,而所有箭头最终指向接收端的控制时钟CLKC的边沿。

先来分析建立时间环:缺口的左边的半个时序环代表了从第一个系统时钟上升沿开始,直到数据传输至接收端的总的延时,我们计为数据延时,以Tdata tot表示:Tdata tot =Tco clkb+Tflt clkb +Tco data +Tflt data上式中:Tco clkb是系统时钟信号CLKB在时钟驱动器的内部延迟;Tflt clkb 是CLKB 从时钟驱动器输出后到达发送端(CPU)触发器的飞行时间;Tco data是数据在发送端的内部延迟;Tflt data是数据从发送端输出到接收端的飞行时间。

从CLKC时钟边沿的右边半个时序环代表了系统时钟到达接收端的总的沿时,我们计为时钟延时,以Tclk tot表示:Tclk tot =Tcycle +Tco clka +Tflt clka - Tjitter其中,Tcycle是时钟信号周期;Tco clka 是系统时钟信号CLKA(第二个上升沿)在时钟驱动器的内部延迟;Tflt clka是时钟信号从时钟驱动器输出到达接收端触发器的飞行时间;Tjitter是时钟的抖动误差。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建立时间裕量的定义,得到:Tsetup margin = Tclk tot - Tdata tot - Tsetup将前面的相应等式带入可得:Tsetup margin = Tcycle + Tco clka + Tflt clka - Tjitter - Tco clkb - Tflt clkb - Tco data - Tflt data -Tsetup我们定义时钟驱动器(PLL)的两个时钟输出之间的偏移为Tclock Skew ,两根CLOCK 走线之间的时钟偏移为TPCB Skew ,即:Tclock Skew = Tco clkb - Tco clka;TPCB Skew = Tflt clkb - Tflt clka这样就可以得到建立时间裕量的标准计算公式:Tsetup marin =Tcycle - TPCB skew -Tclock skew -Tjitter - Tco data - Tflt data-Tsetup (1.6.1)再来看保持时间环:对照图1-6-8,我们可以同样的进行分析:Tdata delay = Tco clkb + Tflt clkb + Tco data + Tflt dataTclock delay = Tco clka + Tflt clka于是可以得出保持时间裕量的计算公式:Thold margin = Tdata delay - Tclock dalay - Thold time即: Thold margin = Tco data + Tflt data + Tclock skew + Tpcb skew - Thold (1.6.2)可以看到,式1.6.2中不包含时钟抖动Jitter的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