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体翻译论》及学习汉译英有感

合集下载

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共4篇

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共4篇

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共4篇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共4篇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一:英译汉翻译心得我从正式开始学习翻译到现在,不过两年时间。

作为一个年轻的翻译爱好者,我对翻译这门让人时而绝望时而又充满希望的艺术,有着自己最真实的经历与感悟。

在此想借本文与所有翻译新手共勉。

关于英汉互译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各种派别观点层出不穷,让后来者眼花缭乱,却又无从选择。

其实从英译汉的角度来说,究其本质,过程无非就两个步骤:1、准确理解英文原文;2、用地道的中文表达原文的含义。

如何准确理解英文原文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步骤,如何准确理解英文原文——这一点说白了就是考验译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果说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词组,译者尚且能够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解决的话,那么英语中繁复多样的句式往往就不是一本字典可以打发的了。

尤其在阅读文学性较强的英语作品时,作者行云流水般的笔触通常都是借助丰富多变的句型来表现的。

这些英语作品与我们日常教科书本中选取的文章相比,往往来得更为艰深难懂。

怎么办?惟一的办法就是从头做起:1、确保自己在学校中或是培训班上接触到的一切阅读材料都能够完全透彻地理解。

千万不要小瞧学校老师为你选择的阅读教材,或许它们所触及的话题不是非常新鲜前卫,或许它们涵盖的内容与你的兴趣爱好相悖。

但是,它们却能在不经意间为你打下阅读基础的坚实栋梁。

2、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英语课外读物来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对具体英语读物的选择其实还是有些讲究的。

比如,有些学生对文学类作品很感兴趣,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一开始就该选择那些厚得像砖块一样的原版名著来阅读,因为这样做无异于“自杀”。

究其原因,仅其中的生词就足以使阅读者信心全无。

那么,那些有中英文对照的版本是否能称为上佳之选呢?答案依然为否。

因为这极易激发读者的惰性,尤其对阅读量有限的读者来说更是如此。

对此我的建议是,选择那些名著的缩写本,并且是配有详细注释的版本。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很难定位陌生的词组或表达。

英汉汉英翻译学习 译后感

英汉汉英翻译学习  译后感

至今为止,已经学了一个学期的翻译基础。

虽说未涉及汉译英的学习,但从过去这一学期对英译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我深知翻译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对我来说,学好翻译这门课程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任重而道远。

在未上翻译课之前,每每听人提及翻译,以为就只是单纯的两种语言的转换;谁知经过一个学期的翻译课学习,才知道自己竟是大错特错了。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及其语言六大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人际功能、审美功能、元语言功能),我国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三大翻译标准等,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翻译。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除了要遵循翻译的两大原则(忠实、通顺)外,还要注意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等翻译技巧的运用。

否则,翻译时,容易出现“翻译腔”。

如;And so you shall be my darling----when l tell you! 译文一:当我告诉你的时候——我的宝贝,你会知道的。

译文二:那你等着吧——等到我告诉了你,你就懂得了!这两种翻译中,第一种机械地模仿原文,不知变通,是典型的“翻译腔”。

而第二种摆脱了原文的结构束缚,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再现了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此外,对一些翻译技巧(如:词类转换法、重复法、正反反正翻译法、抽象与具体转换法、抽词拆译法、增词语省略法、物称人称转化法、形合意合转换法、视点转换法等)的学习及反复练习,也让我在学习的同时发现并总结出一些翻译时常出现的问题。

如:的、地、得的正确使用(美丽的太阳花、吃力地行走、高兴得手舞足蹈);量词的正确使用(一只小熊、一头大熊、一个熊妈妈);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注意句子的停顿);“so·····that”不能译成“如此·····以至于”可译成“那样·····因此or所以”;“when·····”不能译成“当······时”;人的mate译成“伙伴”,动物的mate译成“配偶”,而人的“配偶”是spouse;“go down the wind”译成顺着风走,“go up the wind”译成逆着风走;定语从句的译法:分片——逐个译出——理解大意——调整语序。

英译汉学习心得体会

英译汉学习心得体会

英译汉学习心得体会通过一学期的英语翻译学习,使我们又掌握了一项英语专业技能,更好的掌握了英译汉的翻译要领。

本学期使我印象最深刻的翻译要领就是翻译的三大准则:“信”“达”“雅”,我会将我的理解描述出来。

所谓“信”,就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原文原意,不可自己自由发挥,而委屈的英语原文的本意。

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

所谓“达”是指在完成英译汉后,中文的译文要做到通达顺畅,不可使译文显得牵强。

所谓“雅”是指译文需要有一定的文采,语言优美,富有意境,但切记不可因为尽力做到“雅”而曲解文章本意,使读者误解原文。

要真正掌握英译汉的技巧并非易事。

因为英译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首先是英文理解难,这是学习、使用英文的人的共同感觉,由于两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一句英文在英美人看来顺理成章,而在中国人看来却是颠颠倒倒、断断续续,极为别扭。

二是中文表达难,英译汉有时为了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对等词汇,往往被弄得头昏眼花,好象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另外,英译汉时对掌握各种文化知识的要求很高,因为我们所翻译的文章,其内容可能涉及到极为广博的知识领域,而这些知识领域多半是我们不大熟悉的外国的事情,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难免不出现一些翻译中的差错或笑话。

正是因为英译汉时会遇到这么多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翻译实践,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特点加以对比、概况和总结,以找出一般的表达规律来,避免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翻译错误,而这些表达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技巧。

无论“英译汉”或“汉译英”,我们在翻译时都要遵循一定的标准。

在着手翻译各个具体词语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做一般性的解释,而是要选择精确的,富有表现力的字眼,将之恰如其分地嵌入译文中。

这样才能把原文中所蕴涵的意义准确地完整地表达出来。

经常有意识地训练选词用字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必经之路。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过分迷信词典,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很多词汇的精确含义会随着具体的语境发生细微的变化,这些内容往往不是词典所能包容的。

大学翻译课心得5篇最新体会

大学翻译课心得5篇最新体会

大学翻译课心得5篇最新体会(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大学翻译课心得5篇最新体会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读《文体翻译论》及学习汉译英有感

读《文体翻译论》及学习汉译英有感

读《文体翻译论》及学习汉译英有感记得最开始接触翻译时很是抵触,觉得翻译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好学的,认为只要单词认识意思搞懂不就行了。

但是经过长期的英译汉课程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自身巨大的不足。

翻译,远远不是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在两种语言中,同样的一个意思可能有着千差万别的含义。

同样的一个句子,在翻译者的思维里就有着不同的理解。

文化上的差异,语境语意上的差别对翻译的结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就不是简简单单的把字面意思看懂,然后生硬的翻译出来那么容易了。

首先,要想翻译得好,我必须有着扎实的母语基础。

因为我觉得只有一个良好的母语功底作基础,才能有可能把握翻译的精准度,毕竟我是中国人,我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理念,然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如果没有良好的母语基础,我就不可能将其转化为精准、易懂的翻译成果。

同样,不清楚自己母语所表达的意思,同样会造成沟通中的模棱两可。

其次,就是在翻译中要时刻按照“信”、“达”、“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信,即忠实原文;达,即通顺流畅;雅,即优雅美好。

在平常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这三种原则性的错误。

有时候自己花一个下午翻译完一篇文章后,读起来了无兴趣,不知所云,甚至有些地方连自己都读不通顺。

有些地方理解不到位,有些地方句子成分搭配得有问题,有些地方偏离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有的翻译出来又跟原文的意境相差甚远。

这些林林总总的错误给了我当头棒喝,这才埋下头来开始认认真真的学习翻译的技巧。

然后,我在图书馆中找到了《文体翻译论》。

这本书把英文和中文的各种文体进行了分类,详细地阐述了各种文体翻译中的问题、类型和翻译的技巧。

其中的许多例子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比如其中关于标题翻译的讲述中,就将篇章标题翻译分为了词组型、动宾型、句子型。

书名翻译中就分为直译和音译,比如《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圣战》(Holy War),《爱玛》(Emma)等等。

还有关于电影名的翻译。

英汉互译课程心得体会(精选5篇)

英汉互译课程心得体会(精选5篇)

英汉互译课程心得体会(精选5篇)第一篇:英汉互译课程心得体会《英汉互译》课程学习体会接触英汉互译快一年了,自己对翻译的认识也有很大的改变。

以前,觉得翻译只要学过英语都会做的,可是现在才发现翻译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不仅要求精通英语这门语言,而且要了解英语表达习惯,同时也要具有相当好的语文功底。

在翻译过程中,差了哪一点就不能有好的翻译作品。

在学习这门课的同时,也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翻译和各方面的知识。

一.了解翻译的历史。

以前,完全不知道翻译这门学问是多么博大精深,而且是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知识人文在现在社会翻译才成为了必需品。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了翻译是从古代就开始了,远到有记载完整的时期是唐朝,发现中国上下五千年还是有很多精髓的地方等着我们去发现,这刺激我去阅读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相关的书。

在这其中,我发现了很多新奇的知识,同时也明白自己对中国了解的实在是太少了。

二.了解翻译的流派及翻译思想。

每个人对翻译的领会和认识促成了每个人对翻译有不同的理解,翻译出来的文章也就有了差异性。

翻译的流派随着翻译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几大翻译的派别。

同时,翻译也是要受到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的。

当时需要怎样的作品来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翻译作品就出现了,“忠实”与“不忠实”,“信、达、雅”,“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思想不断出现。

我们不能说哪个好,还是哪个不好,只有结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翻译的作品。

在这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翻译名家,知道了有关他们的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了解了他们对翻译的贡献与付出。

这都是一个个的励志故事,无论是对我翻译和我的人生都有很大的启迪。

三.了解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上课期间所讲授的“重复和替换”,“增词法”等技巧,这些技巧看似通俗易懂,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我还是欠缺很多。

以前没接触翻译的时候,认为翻译就从字面意思翻译过来,并且语句通顺就可以了。

可是上了这个课之后我才发现,翻译不仅仅是把意思翻译过来,而且要结合该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表达出来,这样才算好的翻译。

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共4篇

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共4篇

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共4篇篇一:翻译心得体会翻译心得体会学习英语,从初中到现在,也接近十年了,过程里,虽经常遇到英汉和汉英对照,但每每总是偏于一边,要么注重英语表达,要么只为看懂中文译文。

两者合而为一,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在过程里去推敲一字一句的表述和意思,这在以前几乎是很少的事。

迷糊接触翻译也就短短的三月左右,十几个星期,短短的时间段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学到些什么技巧,但往往拿起一篇文章,又总难下笔翻译。

总会因为一两个词而犯难,或者明知一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却不能用汉语很好的表达出来。

傅雷先生曾说过:“翻译重在实践。

” 一回生,二回熟,日积月累,第一手经验多了,做起来便得心应手,翻译能力也就有所提高。

正是因为我练习太少,专研太少,翻译也就仅仅只停留在了表层阶段,深入不了。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翻译出的东西,总是字不正腔不圆,和标准译文有很大的差距,词句的表达上,既没有很好的尊重到原著的思想,也没有能体现出汉语表达上的优美和准确。

很多情况下,还会出现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词不达句。

现在我们主要的方向都是在英译汉上,这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透彻地理解原文。

看一篇东西,可以有不同的目的。

若为获取信息,抓住大意就可以了。

若是为了消遣,那就可以看懂多少算多少。

若是为了翻译,那就非透彻理解原文不可。

有时似乎觉得懂了,但翻译起来还是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可能仍是未能真正理解原文。

如果是自己尝试着研究一篇译文的时候,要么可以先不看译文,自己先根据原文翻译一遍,然后拿自己的译文和名家的译文相比较,从差距中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弱点和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克服自己的缺点,提高翻译能力,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要么就是将原文和译文对照研究,从中得到启发。

或者也可以研究不同的译文。

有些作品经不同的人翻译,便出现了不同的译本,而且都是很好的译本。

对比才能知道不足,对比才能选择正确的方向。

在这几次的翻译练习中,我会时不时的因为一些看似简单容易的单词而难住,感觉我知道的意思放在文章此处,上下文却无法衔接,语义不对。

我对英汉互译的几点小感悟

我对英汉互译的几点小感悟

学习英汉互译的几点感悟汉英翻译是一种交错着浓厚的社会文化的思维活动。

由于母语和目的语在语音、语法、构词、习惯表达、语篇、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导致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的产生,也就是套用母语知识学习外语而带来的负作用,干扰新语言的学习。

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发展从微语言技能到语篇组织能力,即短句——复合句——段落——文章,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而正确的英文语句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最后通过实践逐步摆脱母语文化的干扰,获得运用外语的能力,能使用目的语清楚有效地传达信息。

1浅析句子结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用于书面表达时,虽然两者在过程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比如:一些词汇就其内涵,外延而言在两种语言中不尽相同;用词习惯也不同,英语中少用动词,以名词和介词占优势;语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定语,状语,宾语的位置。

语篇模式差异,汉语中只有“文首型”与英语语篇模式相同;另外还有行文格式,文化层面上的等等差异。

这种差异在句子结构中反映得尤为明显。

英语是形合型(hypotaxis)语言,句子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通过大量反映形式关系的动词不定式、分词、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把句子其他成分层层搭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

汉语则属于意合型(parataxis)语言,即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流水句”,按时间顺序,一件一件事交代清楚,一层一层铺开,呈现的是一个时间顺序的流水图式。

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而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

学习者在写作中造句时遇到的障碍是:不习惯将自己的思想用繁多的形式手法表现出来。

汉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表现为:作文中残缺旬、溶合句、一连串的简单句或连串旬式雷同的复合句充斥全篇。

如:“The trees are bare,The grass is brown,The landscape seems drab."这是个溶合旬,3个句子用逗号断开,与汉语句式一模一样。

英译汉心得体会

英译汉心得体会

英译汉心得领会【篇一:英汉翻译心得领会】英汉翻译心得领会英语 1101 袁立冬 111001116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立刻结束《英汉翻译教程》的学习。

经过学习,我又掌握了一门新的英语学习技术,也初步认识了英汉翻译的基本要求与要领。

简而言之,就是获益匪浅。

英汉翻译是一门成立在综合能力基础之上的学科,囊括了全方向的知识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论是对个人能力以及平常累积都有较高的要求。

前我向来有一种误区:认为只需掌握大批的词汇,翻译起来就会很简单,认为翻译只可是是把大批的词汇拼接连结在一同。

但是当我真切接触到这门课程时惊觉自己本来的思想是有多么的狭小。

当翻译一句话时,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组合。

牵强组合在一块时不是错误百出,就是很 chinglish.第一,英汉翻译应依据“忠实,通畅”的标准。

所谓忠实,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因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一句英文在欧佳人看起来理所应当,而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就会极其别扭。

我们就会在翻译过程中不自觉的用上自己的思想,因此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损坏了原文的风格。

通畅就是指原文语言一定平常易懂,吻合规范。

译文一定通畅,防止死译,硬译,吻合规范。

把原文的内容适当的表达出来,既不可以改变扭曲,也不可以增添或删减。

如“he is seriously ill ”就.译为:“他病得很厉害”。

有人为了追求汉语的“美丽”译为“他苟延残喘”,这就得失相当了。

其次,翻译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表达,和校核。

正确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注意上下文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翻译时采纳直译或许意译两种方式。

有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能够直译和意译联合起来使用。

主要取决与详细的情形。

校核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过程,不行忽略。

即在翻译时要经过频频的斟酌,已抵达最好成效的翻译。

翻译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做到做好的事。

我们在平常学习中一定着重累积有关英译汉方面的知识以及基本方法。

认识基本英汉语言对照(词法和句法)。

英汉互译心得体会

英汉互译心得体会

英汉互译心得体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英汉互译》课程学习体会学习英汉互译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通过这门课程,我们又掌握了一项英语专业技能,更好的掌握了英译汉的翻译要领,所谓受益匪浅。

上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翻译的一些方法,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当然,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翻译要领就是严复的三大准则:“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原文原意,不可自己自由发挥,而委屈的英语原文的本意。

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

所谓“达”是指在完成英译汉后,中文的译文要做到通达顺畅,不可使译文显得牵强。

所谓“雅”是指译文需要有一定的文采,语言优美,富有意境,但切记不可因为尽力做到“雅”而曲解文章本意,使读者误解原文。

中外翻译简史的论文,我也写的这个,因为这个方法在平时用的比较多。

在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忠实于通顺,它们是翻译标准的精髓,也是翻译学习中应首先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

忠实是通顺的基础,通顺是忠实的保证,不忠实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的通顺,译文就会失去自身的价值,但是不通顺也会影响对原文的准确表达,所以忠实与通顺是对立统一的。

两者反映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忠实是译文质量的基础,而通顺则是译文质量的保证。

上学期老师主要着重于分析不同译者对原著的翻译,从中学一些翻译技巧,明白翻译中可能会犯哪些错误,而这学期就主要放在自己动手翻译上面来。

正如老师所说,在翻译的时候要大胆,别怕犯错误。

在看到一篇文章时,不要一股脑的就开始翻译,而是要先搞清楚文章大意,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然后勾出重点单词。

其实,我以前翻译就没注意过这么多,所以在翻译的时候经常都搞不清楚句子结构,经过老师的指导翻译就简单多了。

还有就是词汇方面,老师说不要死记硬背单词,可是我觉得单词是很重要的,不背单词,就靠平时积累的那些,在翻译的时候也有点不够用。

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范文)

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范文)

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篇一:翻‎译心得体会翻译心得‎体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已经‎成为中外各界人士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不管是‎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医学领域、商业贸易‎或学术交流等方面,英‎语都担任了很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与外界沟‎通的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

而翻译工作在‎其中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翻译工作是我国‎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发展翻译‎事业也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翻译‎专业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吸收引进外国的先进‎科技知识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翻译是‎桥梁和纽带。

翻译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对于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起‎着关键的作用。

站在‎国际高度上看待英语,‎更觉得作为当代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在英语上‎下功夫。

这不管是对于‎整个国家的对外交流上‎,还是作为自己的一份‎交往沟通技能,学好英‎语都是必须的。

就我们‎自身而言,大学三年,‎在经过了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的培训‎后,口译也成了我们必‎学的科目。

在翻译的表‎现形式上,,有三种主‎要的形式:同‎声传译,交替传译,普‎通商务口译。

同声传译‎主要用在顶级国际大型‎会议、经济论坛、政府‎组织的正式会议等上。

‎交替传译包括更正式的‎中型会议、技术交流、‎商务谈判或更高级别的‎学术会议等。

普通商务‎口译包括小型商务会议‎或谈判、境外旅游陪同‎口译、工厂或现场访问‎、展会等。

很多人都听‎说口译考试很难,通过‎率很低就望而却步了。

‎其实我认为英语主要的‎目的是会用,是学习到‎一些英语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点:素质教‎育第一,应试教育第二‎。

无论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其目的均在‎于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能够实现清晰、无障碍‎的即时沟通。

文学翻译课后心得体会

文学翻译课后心得体会

文学翻译课后心得体会在参加文学翻译课程之后,我对翻译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以下是我在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化,更是一种艺术的创作过程。

翻译不仅要保留原作的情感、意境和表达方式,还要在目标语言中创造一种与原作同样效果的文学体验。

这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语言感知力和创作能力。

在课程中,我学到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型和修辞手法来重现原作的韵律和美感。

这种创造性的工作对于译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

其次,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

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译者需要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才能理解并恰当地传达这些意义。

在译课中,我们学到了如何通过阅读背景材料、研究历史背景和与作者交流来更好地把握原作的内涵。

只有深入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才能做到忠实于原作的精神,并将其传递给读者。

此外,文学翻译也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

无论是目标语言还是源语言,都需要具备广泛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在课程中,我们学到了如何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来克服语言难题,如转换句子结构、运用同义词和去除冗词等。

译者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不断丰富词汇和句型的运用,以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在课程中,我还学到了译者需要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和隐喻往往决定了作品的意义和风格,译者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才能恰当地理解并传达这些细微之处。

这需要译者对作品进行反复的阅读和思考,并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细节的转化。

除了以上几点,我还意识到文学翻译的难度和复杂性。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每一个译者也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同一篇作品的翻译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都有其独到之处。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翻译不是一种确定性的技术活动,而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通过参加这门文学翻译课程,我对文学翻译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英语英汉互译心得体会

英语英汉互译心得体会

英语英汉互译心得体会英语英汉互译心得体会学习英语和汉语的过程中,英汉互译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互译可以加深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以下是我在进行英汉互译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英语的主谓宾语结构和汉语的主谓宾定补结构。

在进行互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避免“中式英语”或“洋式汉语”的问题。

通过不断观察和练习,可以逐渐掌握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其次,要注重词汇的选择和运用。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元素,正确选择和运用词汇对于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非常重要。

在进行英汉互译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同时,要注意固定搭配词的使用,避免直译或误译的问题。

通过扩大词汇量并进行词汇练习,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此外,要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翻译。

上下文是理解原文的关键,只有了解了原文所处的语境,才能准确地翻译出来。

在进行英汉互译时,要注意原文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尽量保持原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同时,要注意处理原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隐喻,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通过不断阅读和理解原文,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最后,要勤加练习和反思。

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反思。

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可以选择一些适当难度的文章进行练习,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积累和反思,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英汉互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言学习任务。

通过英汉互译可以加深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通过了解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注重词汇的选择和运用、理解和翻译上下文、勤加练习和反思,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会在英汉互译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英汉互译实用教程》心得体会

学《英汉互译实用教程》心得体会

学《英汉互译实用教程》心得体会学《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有感2011级本(2)班古东23111102002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觉得有些生疏,逐渐,经每堂课的认真学习,加上老师的精心讲解后,我觉得这门课非常有趣,而且很有用。

这门课程让我对翻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我第一次明白翻译不仅意味着将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翻译的背后还有好多有意思的、很实用的东西。

老师讲到的翻译者必备素质我印象很深刻,首先,作为一个翻译要耐得住寂寞。

很多职业,不仅是翻译,当你全身心投入它时,都意味着你必须要耐得住寂寞,我觉得这涉及到对你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与否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真的热爱他所从事的职业,就可以把自己的职业当成自己的至好良友,如此,一个人花再多的时间陪自己的至好良友也不至成为一件令人寂寞的事。

其次,作为一个好的翻译要对两种语言精通。

这里的重点是精通,“术业有专攻”,确实如此,你在从事你的职业时,若带着“半桶水”或“浅尝辄止”的心态去工作,你是断不能得到这个职业所给你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的。

再者,一个好的翻译要懂得比语言更多的知识,知识面要广。

博学真的很重要,古语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有没有内涵可以从他所吐露的言语而知,而一个人要信口拈来即现才气是需要不断地积淀的,积淀的过程在于博览群书,这里的博学当然不是让你样样精通或毫无目的地葬身书海,我们要学会在“精通”基础上的“博学”,用英文讲就是“you have to know something on everything, and you should know everything on something”,博且专,这是一种学习的境界,也是一种为人的境界,一个有涵养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

第四、作为一个好的翻译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认真做事的前提,若没有责任感,你不可能尽你所能将一件事做好,责任感不仅是你将事情认真做好的一个动力,还是获取他人信任的基本素质,一个能力不强却有责任感的人强似一个能力很强却缺乏责任感的人。

英汉翻译的反思与总结

英汉翻译的反思与总结

英汉翻译的反思与总结从前我对翻译的理解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整句话就自然而然翻译出来。

但是,经过快两个月的翻译基础教程学习,我不仅了解到翻译的历史,也对翻译这个整体的大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如下是我个人对文学翻译的总结与反思。

首先,在文学翻译之前,需要知道到底何为文学翻译。

矛盾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

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这就意味着,作为中西文化的传播者,一个合格的译者,尤其是从事文学翻译,译者首先就要对中西文化与深入的了解,因为文学是深入文化又是文化的产物,只有译者在了解两个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对原作有深入的理解,进而用地道的话语准确的将其表达出来。

而文化不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在于民族风情和生活阅厉。

风格是一个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变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各不相同,他们在处理描述形象等方面也各不相同。

这种写作和艺术风格,常常比表达的意义本身还重要。

同时,文学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必然有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

因此,文学翻译就不能不对原作中包含的社会生活影象进行认识和反映。

而译者如果没有对社会文化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就不能具有敏锐的美学和社会学眼光,自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创作进行到一个比较深的层次。

苏联翻译理论家加切奇拉泽说“文学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在创造出来。

”我认为这所谓创造并不意味着译者天马行空的想象或不忠实原文,而是花费时间,理解原作,搞懂相关的背景知识,再进行翻译。

这就需要译者有良好的母语素养,这正是现阶段我所缺乏的。

拙劣的汉语表达是译文不堪入目,美感全无。

所以我们也需要大量阅读汉语经典。

只有提升了自身的素养,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闪现出自身的才气,进而进一步提高译文的质量。

一部有深刻寓意的经典,只有在深刻的译者手中才会展示出自己灵魂中最吸引人的闪光点。

读《文体与翻译》有感

读《文体与翻译》有感

读《文体与翻译》有感作者:刘雨荷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07期【摘要】古往今来,翻译在人际交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播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翻译从来都不是一种纯语言活动,而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沟通过程。

文体与翻译的密切关系已日益为翻译界所认识,不论英语或者汉语都有不同的文体类别,不同的类别就有不同的文体特点。

译者必须熟悉英语或者汉语的各种不同类别的文体特征,才能在英汉语言转换中做到恰到好处、游刃有余。

【关键词】文体理解与翻译风格1.概述近几十年来,中国翻译事业蓬勃发展,不仅在数量,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显著的提升和进步。

一直以来,对现代翻译理论影响比较深远的是欧美的一些近现代语法理论体系、文体学研究和比较语言研究,但是中国的广大翻译工作者,尤其是经验丰富的翻译家结合自身多年的翻译经验,关注翻译理论研究,逐步缩短理论工作和翻译实践的差距。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翻译界曾对“信、达、雅”这个著名的翻译原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了“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主张。

随着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翻译家们认为摆脱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赋形于最贴近的汉语,才只能真正做到忠实于原文。

2.翻译的不同文体在英语的书面语体中,有一种文体我们都非常熟悉,就是散文。

英语概念中的散文一般分为三种,一是描写文,而是叙述文,三是论述文。

论述文在汉语中被称为议论文、政论文或者论说文。

众所周知,论述文是一种在书面语体中使用非常广泛的文体,旨在解释、说明、阐明、陈述,一般用于论事说理,在社会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中以着极其重要的传播作用。

在面对这种类型的文体翻译中,译者在用词方面要尤其慎重。

论述文倾向于使用端重、典雅、规范、严谨的词语,一般不会使用俚语或者俗语,力求传达给读者持重感。

在翻译过程中,經常会使用一些“大词”,涵义一般比较抽象,而且极其重视语法结构和逻辑合理。

在翻译此类文章时,翻译者必须注意研究如何辨析词义,避免由于择词不当造成行文阻滞。

文体翻译研究论文文体与翻译关系论文

文体翻译研究论文文体与翻译关系论文

文体翻译研究论文文体与翻译关系论文文体翻译研究论文文体与翻译关系论文摘要:从文体学研究的几个方面以及翻译实例对文体学与翻译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旨在强调文体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文体翻译研究;风格与翻译的关系;翻译实例中的文体理论一、引言文体学是一门研究风格和语言风格的学科。

它是在西方传统修辞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直到本世纪初,人们才开始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来探讨文体问题。

因此,严格地说,它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文体学可分为传统文体学和现代文体学;传统文体学是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研究代表作品风格特征的语言变体;现代文体学是指运用现代语言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包括文学风格在内的各种文体。

本文中提到的文体学应该指后者。

近来较新的研究领域是用文体学的理论研究翻译及其规律。

该领域的学者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从文体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和翻译风格,将翻译学与文体学结合起来即文体翻译研究,这是一门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课题。

本文拟从文体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问题二、文体与翻译文体学和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来讨论一下。

第一常规和变异的问题。

“常规”和“变异”是文体学中的两个术语。

“常规”即指“口语或书面语中人们所公认的标准形式”,“变异”是指“不符合公认的标准的语法和语义规范的话语的统称”。

通俗一点说,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而这就是常规;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也不会总是遵循某种语言规范而一成不变,相反,人们为了最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总是在使用语言时有所选择和变化,甚至使用偏离语言常规的话语或表现形式,这就是变异。

请见下面例子:看门人(看门人)在夜幕降临时,女孩们走下了深沉的黄昏。

古德龙是一个以人类不屈不挠的重量为标志的数字,它承载着马的生命体:一个强壮、不屈不挠的身躯,是一个强壮的、不屈不挠的金发男子,是一个控制再暴躁的人;一种来自身体和小腿的白色磁场,一般地说,涉及到语言规则方面的常规与变异是比较容易确定的,例子摘自jamesjoyce的ulysses,乔伊斯打破了标点符号常规,让句子连成一体,旨在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

关于英译汉的几点感想

关于英译汉的几点感想

关于英译汉的几点感想第一篇:关于英译汉的几点感想关于英译汉的几点感想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再创作。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奠定了我国翻译的理论基石。

信,即忠实(faithfulness)。

我非常同意这一点,因为这是一个译者基本素质的体现,亦是对原创作者的一种尊重。

但翻译仅仅做到“信”是不够的,“达”,即流畅(expressiveness)是翻译的基本要求,而“雅”,即文字优美典雅(gracefulness)是译者翻译水平高低的集中体现。

要做到“达”,就要看译者遣词造句的功力,要做到“雅”,则需要译者对目标语的文化、社会有相当的了解。

要做到达、雅,则不可避免的凝聚了译者本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无疑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作。

所以,好的译者在做到达、雅的同时,尽可能的贴近作者原本的意思。

英译汉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文字。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英文则是一种音节文字。

汉语重“意合”,句子结构松散,多短句,富有音韵美;英语重“形和”,因而句子结构严密,层次整齐,逻辑性强。

但同时,英译汉却有着相当大的创作空间,因为汉语是如此的美丽,同样的意思,用英文表达可能只有一种表示方法,但用中文却可以有多种不同意境下的表达方式。

如死,用英语,即die,中文则可用“驾鹤西去”、“仙逝’”、“翘辫子”等。

作为一名翻译的初入门者,我不求达到“雅”,但求做到“信”、“达”。

下面我会从“遣词”、“造句”两个方面,以吴象婴、梁赤民对《全球通史》中“中国文明”的翻译为例,提出我的几点想法。

一、遣词我所看的这几段英文原著,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儒学、道学、和法学。

吴象婴和梁赤民翻译的最大特点是appropriateness(合适),他们的翻译在保持译文通顺的基础上,极大地贴合中文的语言习惯。

如let the ruler be a ruler and the subject a subject;let the fatherbe a father and the son a son,这里被巧妙地被翻译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不是“统治者就是统治者,被统治者就是被统治者;爸爸就是爸爸,儿子就是儿子”。

汉译英论文心得体会总结

汉译英论文心得体会总结

汉译英论文心得体会总结最近,我经历了一次汉译英的论文翻译经历,这是我练就的能力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汉译英论文心得体会总结。

1. 任何细节都不能忽略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谨慎小心,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翻译的精准性和准确性。

复杂的句子需要逐字逐句地制作;精细的措辞需要提前准备、预测和练习。

如此才能确保翻译准确无误。

2. 句子的语气和情感不能被忽略在翻译的过程中,语气和情感非常重要。

有些句子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这些情感和语气体现了原本句子的一些文化差异和背景信息。

翻译时必须确保这些情感和语气不被省略或改变。

3. 多读多练以提高翻译水平汉译英的翻译难度极高,必须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读得多、写得多和练得多都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翻译水平,在不同的场景和环境中不断适应和学习,能够提高翻译水平和速度。

4. 甄别、查证,防止错误在翻译中,错误越少越好。

所以,我们必须经常甄别和查证每个单词和短语,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整体性。

有些单词的意思并不明显,需要我们去查阅相关的词典或英文语法书。

5. 学会引用,严格遵守规则翻译时,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引用其他文献的情况。

引用必须得到正确的方式: 带有引号和其他文献的具体信息。

这样做不仅可以保护翻译者的版权和知识产权,而且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被翻译的论文和文章。

6. 不断与原文进行比较,进行校对校对和比对论文是进行翻译的最后一个步骤。

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确保每一个单词、句子和段落都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校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隐藏的错误和漏洞。

只有在校对后,我们才能保证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翻译不是易事,但只有不断地练习和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汉译英的论文翻译是一个非常细致和苛刻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认真学习和实践,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最高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文体翻译论》及学习汉译英有感
记得最开始接触翻译时很是抵触,觉得翻译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好学的,认为只要单词认识意思搞懂不就行了。

但是经过长期的英译汉课程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自身巨大的不足。

翻译,远远不是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在两种语言中,同样的一个意思可能有着千差万别的含义。

同样的一个句子,在翻译者的思维里就有着不同的理解。

文化上的差异,语境语意上的差别对翻译的结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就不是简简单单的把字面意思看懂,然后生硬的翻译出来那么容易了。

首先,要想翻译得好,我必须有着扎实的母语基础。

因为我觉得只有一个良好的母语功底作基础,才能有可能把握翻译的精准度,毕竟我是中国人,我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理念,然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如果没有良好的母语基础,我就不可能将其转化为精准、易懂的翻译成果。

同样,不清楚自己母语所表达的意思,同样会造成沟通中的模棱两可。

其次,就是在翻译中要时刻按照“信”、“达”、“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信,即忠实原文;达,即通顺流畅;雅,即优雅美好。

在平常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这三种原则性的错误。

有时候自己花一个下午翻译完一篇文章后,读起来了无兴趣,不知所云,甚至有些地方连自己都读不通顺。

有些地方理解不到位,有些地方句子成分搭配得有问题,有些地方偏离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有的翻译出来又跟原文的意境相差甚远。

这些林林总总的错误给了我当头棒喝,这才埋下头来开始认认真真的学习翻译的技巧。

然后,我在图书馆中找到了《文体翻译论》。

这本书把英文和中文的各种文体进行了分类,详细地阐述了各种文体翻译中的问题、类型和翻译的技巧。

其中的许多例子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比如其中关于标题翻译的讲述中,就将篇章标题翻译分为了词组型、动宾型、句子型。

书名翻译中就分为直译和音译,比如《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圣战》(Holy War),《爱玛》(Emma)等等。

还有关于电影名的翻译。

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些电影,发现其中文翻译跟英文原名差别很大,翻译出来的名字很有意境,也与电影的剧情很符合。

在佩服的同时,也很是怀疑这样翻译到底是不是对的。

如果可以这么随意的进行翻译,那翻译出来的结果岂不是千差万别,没有一个标准?看了书中的解释,我了解到电影这种艺术形式非常容易被各种文化层次的观众所接受。

观看本国电影时,各种文化层次的电影观众对电影中所涵盖的本国文化非常容易理解,而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就有相当的难度。

电影名称也隐含着本国的文化,本国观众容易接受,而在翻译给异国观众时,必须采用异国各个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接受的形式。

因此,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译、音译、意译(包括增词、改名)等多种方式进行翻译。

比如我非常喜欢的Forrest Gump就翻译为《阿甘正传》,Patton则译为《巴顿将军》。

Toy Story就翻译成了《玩具总动员》这些意译的名字都是在影片的内容基础上进行的增词,然后造就了一个信息表达清晰的名字。

这些名字都很好的将原片名中的隐藏的信息补齐,给观众有一个好的引导。

还有按情节翻译,按情感翻译和按人物翻译。

其中很多的电影我都看过,现在看这些翻译出来的名称,我无不为其翻译出来的意境和充满意味的文字魅力所深深的折服。

另外在英语诗歌汉译方面,我发觉想要翻译好一首诗对于一个翻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首先对于古英语的熟悉程度要高,其次对于历史背景要熟悉,然后对作者的生平和一贯的思想主张要了解,然后对宗教背景还要熟悉,还要精
通英文诗歌的各种结构、词汇、行数、韵律。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忠实于原诗中的意义和诗情——这就是翻译者的文化修养水平的体现了。

丰华瞻说过,译诗应“忠实原诗的意义和诗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诗的语法结构、词汇、行数、韵律等”。

可见,重神似并不是完全的抛开原诗的形式,而是以灵活的方式忠实于原诗的音、形、意美。

英文诗歌翻译应在恰如其分地传达原诗神韵的同时,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诗的形式。

译诗不一定非意译不可,要灵活,应该是适于直译的就直译,适于意译的就意译,灵活结合运用直译和意译。

比如罗伯特-彭斯的A Red, Red Rose中,最后一节的翻译And fare thee weel, my only luve/And fare thee weel a while/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Tho’it were ten thousands mile!如果是我的话,我会翻译为:“再见了,我的爱人/这是暂时的分别/但是我将会再见你,我的爱人/即使相隔十万八千里也不能将我们分离!”但是在看了以下的翻译后我觉得自己的翻译与之相差甚远。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我和你小别片刻,我要回来的,亲爱的,即使是万里相隔。

”——袁可嘉译。

在了解中我得知,彭斯是苏格兰农民诗人,自幼受民歌熏陶,因此他的诗歌富有乡土气息和民歌风味,语言通俗,音乐性强,读起来流畅自然,琅琅上口。

文中“我唯一的爱人”和“亲爱的”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依依不舍的心情展示了出来。

而“小别”和“相隔”的翻译则是既简洁又蕴含意境。

相较而下,我的翻译结果就很是啰嗦,表达出来的感情也很生硬。

它完全保留了原始的意义和意境,也基本保留了原始相当的形式,每节同为四行,句子长短也较匀称,节奏自然押韵,其中用了 e 韵,也和原诗的风韵相似。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这学期的英译汉的课程学习,不仅仅让我认识到了翻译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更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翻译技巧,对“信”、“达”、“雅”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而各种格样的翻译实例让我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对翻译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班级:
姓名:
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