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七章明代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二、科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科举考试吸引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地主及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清代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最大者乃是科举内容采用八股程式。
八股文题必须取之于“四书”、“五经”。
面对这种考试,作为科举准备场所的各级官学,只能以应付此等文章为务,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五经”,经义及文史书籍也不能基本弄懂,因此中央、地方官学虽设,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已,一些士子侥幸中式,亦多为无真才实学者。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明代的教育)
第7章明代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1)崇儒纳士,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2)创行八股取士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从“四书”和“五经”中命题,以八股制义为定式,“代圣人立言”,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3)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①推崇程朱,删节《孟子》;②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③屡兴文字狱。
2.学校教育制度(1)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明朝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其中国子监属大学性质;武学、医学、阴阳学属专科学校性质;各府、州、县学和都司、行都司、卫、都转运司、宣慰司、按抚司儒学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社学属小学性质;宗学是贵族学校。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国子监是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长官为祭酒,司业为其副,主管中央官学的政令。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上,在各直省设置儒学提举司,地方教育行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书院明初,书院极不发达,经过100多年到成化年间才逐渐发展起来,至嘉靖年间达到极盛。
明初书院长期不发达,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明朝政府重视官学,提倡科举;第二,官学待遇优厚,科举前程荣耀,一般士子不再热心于书院。
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科举越发腐朽,教育空疏,官学逐渐变成科举的附庸,一些理学家为救治时弊,多立书院以讲学,于是书院逐渐兴盛。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二、 北魏正式建立郡国学校制度
北魏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因此学校比南朝发达,北魏重经学,设有国子、太学。普遍设置州郡学,并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
三、 专门学校的产生
三国魏明帝时,卫觊奏请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员。
晋武帝教习书法。
南朝研究儒经的“儒学”、研究佛老的“玄学”、研究历史的“史学”、研究词章的“文学”四科并立
4、理解并掌握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识记并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难点:理解并掌握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教学 Nhomakorabea方
法
讲授
使
用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 西晋初立国子学
西晋短期的统一,学校还有发展。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知
识
点
内
容
1、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3、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4、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1、识记并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2、了解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3、了解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他主张全盘否定名教,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太平,风俗才会美好古朴,人性才能复归自然。
第四节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上确立了两种模式:
I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长官长史负责;
II统一管理与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一些专科学校由对口部门去管理,比如医科由太医署管理,音乐由太卜署管理等。
二、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
第五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文以明道
柳宗元认为文章是为阐明道理服务的,不能片面地追求形式漂亮、文采华丽、音节动听。这就是他的思想内容重于艺术形式的“文以明道”的思想,也是他的教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学习、教育、写作的目的在于明“道”。
唐科举对教育的影响:
六、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利:
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一,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第二,科举考试主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淡学风和玄虚思想,这对于学校教育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这对于造成当时出现的所谓“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三,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
弊: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第二,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 事紧密联系起来了。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考试的最后取舍权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这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十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性质:
以癸卯学制为主建立起来的新教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建立起来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与经济在教育上的反映。
第三节留学教育
一、留日高潮的兴起
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中国的士大夫们开始寻求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发现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学生对日本的富强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也必须仿效。并以日本路近费省,中日文字接近易于通晓,西书已由日本择要翻译、刊有定本,日本的风俗习惯近似于中国等原由,认为应将日本作为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首选国,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这样到1901年1月清廷议行新政前,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应不下200人。
论学西学
在教育上,他极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新学,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他不仅提倡学习西学的科学知识,而且主张效法西方科学家的研究方法。
认为他们做学问的基本精神是“实”与“用”,就是要根据客观的事实探求真理,贯彻学以致用的精神。在自然科学研究和方法上,他还特别提倡实验的方法。
严复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他认为洋务派讲西学,不过是抄袭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真正的“西学”,要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科学”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教育上的主张是:一、全面学习西学,包括西方的自然、工艺、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二、改革科举制度,因为它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多种类型人才的培养;三建立近代学制,仿照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制系统;四倡导女子教育,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民国初期的教育)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一、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1.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并进一步批判清朝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及其利用孔子愚弄百姓的真面目。
革命派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还表现在他们普遍地抨击了封建的道统观念,号召人们冲决治人者与被治者的网罗,冲决贵族与平民的网罗,冲决男子与女子的网罗。
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上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
2.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救国论”的批判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民智、普及教育作为变法图强之第一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已经普遍展开,他们依旧宣传这种主张。
对此,孙中山坚决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并同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也不反对“开民智”“愈民愚”,只是反对先教育、后救国,以教育去救国,而是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在革命过程中使民众增强智慧,养成民众的民主、共和的精神。
3.开展社会教育,举办革命学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尖锐地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启发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培养革命人才。
革命党通过大办报刊,开展社会教育。
他们所办的报刊、书籍,都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起了思想动员的作用。
除了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外,革命党人还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1)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1902年4月,蔡元培与上海教育界人士叶瀚、蒋观云、林少泉等人集议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一、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1.国子学与太学并列(1)完善太学管理制度①完善了太学的考试制度。
为了鼓励学生向心于儒学,魏初设计了一套“五经课试法”,并在太学推行。
它把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控制能力,这在古代学校管理发展进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经课试法把太学生分为两类:刚入学者为门人,类似今天的预科生或试读生;满两年试通一经才得称为弟子,取得正式太学生资格。
它规定以通五经为太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年级越高,通经越多,所授官位也就越高。
这一思路使太学教育管理目标更为具体化,按年分级递进的管理框架初现端倪。
②加强学生管理。
为严肃太学纪律,意欲从两个方面加以整顿。
其一,从纯洁太学生成分入手,使太学成为官僚子弟教育之所,以强化太学生对其身份的荣誉感,促使太学生能珍惜学习机会,进而达到努力向学的目的;其二,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2)增设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西晋时期创办国子学以突出贵族子弟的教育特权,使封建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
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与庶族地主对立在教育上的反映。
2.南朝的专科学校(1)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冲破了“独尊儒术”的樊篱,先后涌现了史学、文学、律学、书学、医学、算学、玄学、道学等专科教育学校。
尽管当时专科教育在形式、内容、规模上都还未形成完备的制度,开办的时间也不长,但确实形成了多学科教育的格局,对隋唐专科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发展:①魏晋之际,产生了魏明帝创办的崇文馆和律学,西晋的书学。
但这时专科教育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②南朝时期,专科教育发展比较有名的是宋文帝办的儒、玄、史、文四馆,宋明帝办的总明观,梁武帝办的五馆。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明代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明代的教育一、选择题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答案】C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3.“四毁书院”发生在()。
A.汉朝B.北宋C.南宋D.明朝【答案】D4.明朝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是()。
A.乡试B.礼部试C.会试D.殿试【答案】C5.明朝科举考试中,所采用的文体被称之为()。
A.时文B.八股文C.策论文D.诗赋【答案】B6.明朝东林书院在学术讨论上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什么制度?()A.会讲B.研讨C.讲会D.评讲【答案】C7.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提出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B.知行合一C.贵于改过D.随人分限所及【答案】D8.王守仁和朱熹的教育思想不同点在于()。
A.理是宇宙的本体B.存天理,灭人欲C.致良知D.明人伦【答案】C9.明朝官学体制中,属于小学性质的是()。
A.府学B.社学C.宗学D.州学【答案】B10.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A.去除人欲B.获取天理C.博通百家D.求得功名【答案】A11.王守仁的思想体现了明显的()特点。
A.辩证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答案】B1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描述的是( )。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13.下列蒙学教材中,不适合于儿童识字教学的是()。
A.《三字经》B.《训蒙篇》C.《百家姓》D.《千字文》【答案】B14.下列传统蒙学教材中,重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是()。
A.《蒙求》B.《名物蒙求》C.《童蒙须知》D.《三字经》【答案】C二、名词解释1.八股文(南京大学2004研,华中科技大学2003研)答: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始于明成化以后。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三章秦、汉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以为只有培养博通古今、著书说的“鸿儒”,才对社会有好处。
四、关于教学的思想
(一)知识来源——“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王充反对生知之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他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
5、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6、了解王充的教育思想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定
了解识记察举制度
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难点: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教
学
方
法
讲授
使
用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第三章秦汉的教育
第一节秦代教育
秦代文教政策:
(一)“书同文”“行同伦”是推行共同文字、规范统一的社会伦理和行为习惯的政策。
(1)太学
①太学的设置与发展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②太学的教师和学生
③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太学实际上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是单一的儒家经典。教学形式:最初采用个别或小组教学,后来出现了“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的博士称为“都讲”。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也在太学内出现,以高业生教授低业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教师不足的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士人不得不请托权门,交游结纳,出现许多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并被操纵选举的官僚大族所利用,所以靠这种制度,选不到真正的人才。
二、汉代选举的科目和手续
《王炳照 简明中国教育史 第4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13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1 复习笔记
13.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 奴化教育...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革命根据地教育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1 复习笔记
7.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8章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8.2 课后习题详解
8.1 复习笔记Biblioteka 8.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9章 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 的教育
9.2 课后习题详解
9.1 复习笔记
9.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4.2 课后习题详解
4.1 复习笔记
4.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5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5.2 课后习题详解
5.1 复习笔记
5.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6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6.2 课后习题详解
6.1 复习笔记
6.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7章 明代的教育
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 的教育
1.2 课后习题详解
1.1 复习笔记
1.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2.2 课后习题详解
2.1 复习笔记
2.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3章 秦、汉教育
3.2 课后习题详解
3.1 复习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十二章民国初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上课时间:年月日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十二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知
识
点
内
容
1、“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
2、1922年的“新学制”
3、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传入和实践
4、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革命教育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1、了解识记“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
首先是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其次是新的民主主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由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活动
(一)留法勤工俭学的运动
(二)参与平民教育运动,举办工人教育
三、中国共产党教育纲领的提出
其中有关教育方面的为:“保护童工和女工”,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
(三)男女平等教育权的确立,各教育团体的建立和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
(四)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潮
(一)平民教育思潮
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拥护民主”是口号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参加平民教育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都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独霸教育权的局面,但由于各自思想倾向的差异,对“平民”及平民教育的内容、目的的看法各有区别。
第二节1922年的“新学制”
一、“新学制”的制定与颁布
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提案稍作修改后,提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制改革案》,于同年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这就是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一、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争霸称雄的教训,宋初诸帝均采取“重文轻武”的方针,实行以文制军的策略,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互相补充,相互为用。
由于统治者的积极提倡,为“理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北宋的“三次兴学”北宋仁宗以后,曾有“三次兴学”之举,改革科举,振兴学校,对于宋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庆历兴学和胡瑗的“苏湖教法”①庆历兴学的主要措施北宋第一次兴学,即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a.令州县立学,规定应科举者,必先经过学校学习;b.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c.采用胡瑗之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的模式,改革太学。
②“苏湖教法”的主要内容苏湖教法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
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
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宋神宗熙宁、元丰期间,王安石主持了北宋的第二次兴学,史称“熙宁兴学”。
其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根据考试成绩和日常“行”“艺”升舍和授予官职;②整顿地方学校,主要是设立学校,严格选置教官;③颁定《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④设置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专门人才;⑤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科,增加进士科名额。
对进士科考试也做了改革。
(3)崇宁兴学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扩大太学规模;②普遍设立地方官学;③添设宗学、天文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画学等多种专门学校;④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⑤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三章秦、汉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西汉私学兴盛的原因:
①汉初缺乏官学设置,私人讲学承担了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培养人才的责任,对私学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②汉自武帝以后,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士人必读儒家经典,在政治上才有出路,才能有出仕做官的机会,而太学路途遥远,进入地方官学也受一定的条件限制,不得不求助于私人传授。③有一批学术造诣很深,但仕途不得志,或罢官在家的儒家学者,在地方上聚徒讲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④西汉末年产生今古文经学之争,官方支持今文经学派,对古文经学派采取冷淡的态度。古文经学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不得不到民间传授。
(2)鸿都门学和宫邸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鴻都门学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是专科教育史上看,它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宫邸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如专为外戚子弟办的四姓小侯学(“四姓”,即樊、郭、阴、马四大氏族,因他们不曾列侯,故称“小侯”);另一种是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的宫廷学校,为邓太后所办。
5、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6、了解王充的教育思想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定
了解识记察举制度
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难点:掌握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教
学
方
法
讲授
使
用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七章明代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王守仁为了达到使学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得。
要达到自求自得,必须采取独立思考的方法,提倡怀疑,不盲目迷信书本、圣贤,并勇于坚持。
王守仁多次提到为学要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上要顾到学者的心理发展水平,王守仁认为,良知到什么水平,教学就到什么水平,与循序渐进相联系,王守仁还强调因材施教。
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即是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是支人欲,支习染,即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他的理论基础则是“致良知”说。
“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三、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
为了实现其目的,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无不可学。
三、科举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成为唯一的入仕之阶。既然科举如此重要,作为科举附庸的封建教育,必须以科举之需为其内容和目的,而科举对教育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八股”,八股既为试文固定程式,于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也以教学八股为目的。
第三节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一、蒙学和经馆
私学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识字和学习基本知识为主的“蒙学”,相当于“小学”;一类是在蒙学的基础上,学习儒家经典、理学著作,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经馆”等,相当于“大学”
二、蒙学教材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第四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目的的主张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说。
王守仁认为,宇宙万物都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内之中。王守仁不承认有客观存在之理,反对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认为“心”与“理”是合二为一的。王守仁从“心即理”出发,把内心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多次提到“存心”、“尽心”、“明心”、“收其放心”、“求得其心”一类的修养方法。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 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根据蔡元培和李石曾的提议, 依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作 为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地方试行大学区,以 此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的 教育行政制度。 l 1927年10月,中华民国大学院成立 ,蔡元培为首任大
难
理解掌握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点
难点:理解掌握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教
讲授
使
学
用
方
教
法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与政策
一、党化教育l 1927年5月,蒋介石提出的施行“党化教育” l “党化教育”,按照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 的“国民政府教育方针”的阐述,就是“在国民党指 导之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主化”。就是教育方 针的提出应以不违背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为前提。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与实施原则l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由“党化教育”蜕变而来,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并由南 京国民政府正式公布。 l 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 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 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 促进世界大同。 “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 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月,在南 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 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同 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 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分别对初等教育、中 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 育、华侨教育、派遣留学生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具体 的实施“目标”和“纲要”(包括课程、训育、设备三 个细目)。 1931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1929年与 教育宗旨配套公布的实施方针进行修订,并再次公 布“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三民主义”教育宗 旨及其实施原则与方针至此完备。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政策使国家实施 教育变得有法可依,有序可循,对民国教育在相当一 段时期里的稳定发展确有指导作用。但“三民主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2)东西全
5、就业机会和问题分析课后记
据调查,大学生对此类消费的态度是:手工艺制品消费比“负债”消费更得人心。
4、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2003年,上海市总人口达到1464万人,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地区。
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
王炳照 等主编
第四节辽金的教育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一辽国的教育制度二金国的教育制度第五节元代的教育一元代遵用汉法的文教政策二元代的学校制度三元代的科举制度第六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年月日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知
Beadwrks公司还组织各国的“芝自制饰品店”定期进行作品交流,体现东方女性聪慧的作品曾在其他国家大受欢迎;同样,自各国作品也曾无数次启发过中国姑娘们的灵感,这里更是创作的源泉。(二)学思力行
二、资料网址:(三)因材施教
(四)循序渐进
五、朱子读书法(名词)
“碧芝”隶属于加拿大的beadworks公司。这家公司原先从事首饰加工业,自助首饰的风行也自西方,随着人工饰品的欣欣向荣,自制饰品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认同。1996年'碧芝自制饰品店'在迪美购物中心开张,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四八达,由于是市中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时尚人群,不用担心客流量问题。迪美有300多家商铺,不包括柜台,现在这个商铺的位置还是比较合适的,位于中心地带,左边出口的自动扶梯直接通向地面,从正对着的旋转式楼拾阶而上就是人民广场中央,周边4、5条地下通道都交汇于此,从自家店铺门口经过的90%的顾客会因为好奇而进看一下。朱子读书法六条,这六条是:(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已体察,(5)著紧用力,(6)居敬持志。
简明中国教育史重点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
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二、西周学校的老师和教育内容西周教师:教育宗旨主要通过老师来贯彻,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古代的典章文物,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由典乐官执掌,唯官有器,欲学者必就官而学,因此学校老师都由官史兼任。
教育内容: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西周“国学”与“乡学”的教学科目如下:(一)“国学”的教学科目1、乐教2、三德3、六艺4、六仪5、六舞(二)“乡学”的教学科目1、六礼2、七教3、八政4、乡三物三、西周的幼儿教育和女子教育幼儿教育:西周时代的幼儿教育极为重视,贾谊认为,中国很早就有“蚤(早)喻教与选左右”的思想。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5章隋唐时期的教育5.1 复习笔记一、隋唐文教政策1.重振儒术隋朝统一后,隋代统治者意识到难于进取、易于守成的儒家思想在巩固统治中的作用,努力调和儒家内部的南北之争,以适应大一统的政治。
唐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也将儒家思想作为维护这个制度的主要的统治思想,以尊儒为最高的文教政策。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在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尊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二是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
唐代各帝王重视释奠礼,表明了统治者对重新建立儒家政治之道的认同,也标志着尊崇儒术文教政策的贯彻执行。
(2)整理、统一儒经面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治思想。
《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
唐朝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无论科举考试还是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
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这是唐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提高儒士的地位唐朝各帝不仅召集儒士共议天下大事,而且提高儒士地位,以掌握儒术为用人标准。
2.兼容佛道隋唐崇尚儒术,但不“独尊儒术”,在崇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道教,在文教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呈现出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特点。
这一时期,既是儒学教育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学教育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阶段,为宋代理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1.隋代学校教育制度隋初的学校教育比较发达,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
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
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一人。
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为了达到使学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得。
要达到自求自得,必须采取独立思考的方法,提倡怀疑,不盲目迷信书本、圣贤,并勇于坚持。
王守仁多次提到为学要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上要顾到学者的心理发展水平,王守仁认为,良知到什么水平,教学就到什么水平,与循序渐进相联系,王守仁还强调因材施教。
二、学校的教育制度
第二节明代的科举制度
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1、自隋唐行科举以来,历代考试科目均有进士、九经、开元礼三史、三传、学究、明法等科,而明代却只有进士一科
2、明代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当代的诏诰、律令、经史和时务策等三方面。明初经义以“四书”、“五经”为限,而“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做为官方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不仅被定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学教材,而且成为士人仕进的唯一根据。
3、 明代科举分三场举行,每场所试内容和份量,乡试和会试完全相同。
4、 考试所用文体,规定一律要用“八股”。
八股特点有三:第一,“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四书”已与“五经”齐名。第二、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第三、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七章 明代的教育
知
识
点
内
容
1、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2、明代的科举制度
3、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1、了解识记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2、识记掌握明代的科举制度
3、了解识记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4、理解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二)创行八股取士
明王朝在思想领域极力推崇朱理学,并奉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对思想领域的不同学派加以排斥和压制,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从“四书”和“五经”中命题,以八股制义为定式,“代圣人立言”,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三)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明王朝是以君主独裁为特点的封建专制政权。在文教领域里,朱元障实行了种种禁锢思想的措施。明朝对国子学和地方学校的教官和学生都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识记掌握明代的科举制度
了解识记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难点:掌握和领会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教
学
方
法
讲授
使
用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第七章 明代的教育
第一节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一)崇儒纳士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在南征战中,懂得了读书的作用,认识到要取得政权,治理国家,没有儒学,没有儒士是不能成功的,因而在战乱时期就很重视文化教育,一方面他自己勤于学问,另一方成注意罗致文人,留意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明王朝建立之后,对人才的选取更加重视,措施亦更加有力。
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即是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是支人欲,支习染,即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而他的理论基础则是“致良知”说。
“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三、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
为了实现其目的,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无不可学。
三、科举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成为唯一的入仕之阶。既然科举如此重要,作为科举附庸的封建教育,必须以科举之需为其内容和目的,而科举对教育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八股”,八股既为试文固定程式,于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也以教学八股为目的。
第三节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一、蒙学和经馆
私学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识字和学习基本知识为主的“蒙学”,相当于“小学”;一类是在蒙学的基础上,学习儒家经典、理学著作,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经馆”等,相当于“大学”
王守仁从他的良知说出发,认为乐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王守仁对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进行了批判。
课后记
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教育通史·明代卷》
宗韵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8-1
课后作业情况
实践活动建议
备注
二、蒙学教材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第四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目的的主张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说。
王守仁认为,宇宙万物都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内之中。王守仁不承认有客观存在之理,反对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认为“心”与“理”是合二为一的。王守仁从“心即理”出发,把内心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多次提到“存心”、“尽心”、“明心”、“收其放心”、“求得其心”一类的修养方法。
名词:训蒙教约
“训蒙教约”,其训练标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所设科目为歌诗、习礼、读书三项。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知行并进
王守仁在上曾提出“知行合一”说,这是与其“心即理”“致良知”说密切联系的一哲学观点。王守仁所谓的“知”、“行”基本是封建道德观念的“知”、“行”,他认为这种知行应当合一,而且本来是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