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撒旦的角度看_失乐园_中上帝形象的塑造_冯莉

合集下载

《失乐园》读后感

《失乐园》读后感

《失乐园》:深度解读人物、观点、情节与写作方法《失乐园》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独特的观点表达、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巧妙的写作手法,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

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物、观点、情节和写作方法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有特色。

撒旦作为叛逆之神,他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了复仇寻至伊甸园。

他坚韧不屈的性格和复仇的决心让读者对他充满了同情和敬佩。

而亚当和夏娃,作为人类的始祖,他们在撒旦的引诱下偷吃了禁果,从而被逐出了伊甸园。

他们的无知和冲动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悲剧,但也正是这种悲剧,让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了生产劳动的文明社会。

在观点上,《失乐园》传达了人类社会中正反相对、相互矛盾的两种势力的存在。

撒旦与上帝、亚当与夏娃,他们都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撒旦反抗上帝的权威,代表了人类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而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则代表了人类对知识和欲望的渴望。

这些矛盾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它们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在情节上,《失乐园》采用了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

作者通过描述撒旦的复仇计划、亚当和夏娃的堕落过程以及他们最后的悲惨结局,构建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框架。

这种情节设计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紧张刺激的氛围,还让他们对人类的命运和未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写作方法上,《失乐园》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

作者采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

例如,伊甸园象征着人类的原始状态和纯真无知;禁果则象征着知识和欲望的诱惑。

这些象征和隐喻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切和思考。

总之,《失乐园》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独特的观点表达、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巧妙的写作手法,让我深受启发。

通过对人物、观点、情节和写作方法的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部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它让我认识到了人类社会中正反相对、相互矛盾的两种势力的存在,也让我思考了人类命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复杂性论析

《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复杂性论析

《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复杂性论析作者:董亚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3期摘; 要:弥尔顿的作品《失乐园》完成在十七世纪的英国,那时的英国宗教信仰色彩非常浓厚,人们都信奉上帝是完美的、不容置疑的。

《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却是要与上帝斗争到底的一个神灵,在失败之后不反省自己,还继续与上帝抗争,最后把灾难带去人间。

但是对于撒旦形象的认识很多人的观点都不一致,有称赞其抗争精神的,也有反对其对抗上帝行为的,因此撒旦的形象是很复杂的,很难有统一的定论。

本文就《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复杂性进行论析。

关键词:《失乐园》;撒旦;形象;复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02弥尔顿,英国的政治家和学者,著有史诗《失乐园》,和荷马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为西方的三大诗歌。

弥尔顿生长在一个生活富足的家庭里,父母也都是清教徒。

这样的成长环境为弥尔顿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很多灵感,让他对文学充满热爱,对宗教文学更是迷恋,他的文学作品里都包含着宗教的成分。

在他的史诗作品《失乐园》里面主要描述了撒旦先是聚集一部分天使来对抗上帝,失败后被逐出天堂。

随后又通过各种手段潜入伊甸园,通过诱骗,成功使得亚当与夏娃偷吃了伊甸园里知识树上面的禁果,导致亚当和夏娃被上帝责罚赶出伊甸园的故事。

还有撒旦与上帝强烈的对抗行为也是《失乐园》中的精彩部分,最后撒旦的结局就是和其同伙一起被变成了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作品里,撒旦的形象塑造是非常复杂与多面性的,我们要全面分析才能更好地来解读这一人物形象。

一、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撒旦在《失乐园》里的形象不能从一个角度进行单一的定论,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有人持肯定态度,有人持否定态度,也有人保持中立。

从肯定的角度来看,撒旦身上散发着一种贵族气概,有一定的领袖精神,带领着众人开启革命的道路,也许不一定会有收获,但是也能够笼络人心,有着很强的斗争反抗的精神,可以描述为一个英雄的形象。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家约翰·彻斯特顿创作的长篇诗歌剧,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史诗之一。

它以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为主线,表达了人类原罪与堕落的永恒主题。

本文将从文艺心理学的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亚当和夏娃是《失乐园》的核心人物形象,也是整个作品的象征。

亚当代表着人类的智慧、力量和精神力量,夏娃则代表着人类的感情、欲望和激情。

他们既是罪恶的肇始者,也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推动者。

亚当和夏娃的形象凸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撒旦是《失乐园》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形象。

他是天使长,因为嫉妒上帝而背叛了他。

撒旦代表着人类内心的欲望和野心,他的背叛和对亚当和夏娃的引诱,揭示了人类原罪的本质。

撒旦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自私与道德的缺失,他是堕落的象征。

上帝是《失乐园》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正义。

上帝的形象揭示了人类对神秘力量和信仰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尊重。

上帝的存在为亚当和夏娃的堕落提供了一个道德底线,同时也为他们的复苏和救赎提供了希望。

众天使和其他次要人物形象也在《失乐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众天使代表了正义、勇气和忠诚,他们与撒旦的战争揭示了光明与黑暗的斗争。

其他次要人物形象如管家拉斐尔、谢谢尔和乌列尔等,也在作品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展现了各种人性的特征和道德选择。

从文艺心理学的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亚当、夏娃、撒旦和上帝等人物形象凸显了人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的形象不仅代表了个人的欲望和道德选择,也象征着人类的堕落与救赎。

众天使和其他次要人物形象也在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展现了各种人性的特征和道德选择。

《失乐园》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度探讨了人类原罪和道德选择的主题,展现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人性意义的思考。

撒旦意象赏析――读弥尔顿《失乐园》-最新文档资料

撒旦意象赏析――读弥尔顿《失乐园》-最新文档资料

撒旦意象赏析——读弥尔顿《失乐园》言:弥尔顿《失乐园》约翰?弥尔顿(John Milt on , 1608—1674),作为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和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过渡性人物,是十七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政论家,更是一位勇敢的革命实践者。

《失乐园》借用《圣经》中《旧约?创世纪》第二、三章的内容,描述上帝创造了人类,把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同时告诫人类,园中一棵能够分辨善恶的智慧树果实不可以摘食。

魔王撒旦得知这一消息时,出于对上帝的报复,化作蛇形成功诱骗人类,人类最终被逐出乐园。

三百多年来,撒旦形象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传统观念中的撒旦通常是《圣经》里那个不折不扣的魔鬼形象。

直到17世纪,伟大诗人弥尔顿《失乐园》的诞生,撒旦的历史彻底改变了,他被描绘成了一位有血有肉、理性与感性混杂的多元艺术形象。

有高度赞扬撒旦的,如雪莱在《诗辩》中说道:“《失乐园》中所表达的撒旦这一角色是旺盛精力和性格魅力无与伦比。

”[1];也有坚持撒旦就是魔鬼的,如牛津学者刘易斯( C.S Lewis )《APreface to Paradise Lost 》:“从英雄到将领,从将领到政客,从政客到特务,接着潜入卧室或浴室的窗户,再变成一只蟾蜍,最后成为一条蛇,这就是撒旦的全过程”。

所以正确分析撒旦,对于理解和欣赏《失乐园》这部伟大的史诗有着重大作用。

1.迷惑形象:崇高形象的英雄A.崇高形象一一坚毅刚强史诗开篇就将我们置于一个振奋人心的崇高背景之下:我们损失了什么?并非什么都丢光不饶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难战胜的呢?”(I105 -109 )这是魔王撒旦为了争取自由,挑战上帝权威而与伙伴们在天界大战,战败后跌落广漠的烈火深渊,清醒过来说的一番话。

这是一场可怕的战争,同样,这也是一个可怕的深渊,给人以无尽的绝望和凄凉。

但这一切并没有让撒旦失去信念,反而激起了他更大的斗志,撒旦做出了下面这个决定:与其在天堂里做奴隶,倒不如在地狱里称王”(I264 -265 )B.英雄领袖一一充满人性这么一个刚毅、充满勇气和希望的魔王无疑是崇高的,但也是这么一个英雄形象又有着我们凡人有血有肉的一面:他在看到同伴们即他的追随者们由于他而被剥夺了幸福和光荣后,在准备发言时,竟“三次要开口,三次泣不成声”(I621)之后,他们在“万魔殿”里召开了严肃的会议,讨论是否为了恢复天国,冒险再发动一场战争。

浅析《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塑造开题报告

浅析《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塑造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论文题目:On Image-building of Satan in Paradise Lost一、论题的背景和目的以及研究现状1.背景知识:约翰•弥尔顿是伟大的诗人、散文家,也是激进的思想家,真正的革命者。

弥尔顿出生于一个清教徒家庭,接受了代表资产阶级先进思想的人文主义教育,成长为坚定的资产阶级共和派战士。

弥尔顿的作品中处处体现了对于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

以圣经为题材的几本著作尤其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精神。

在其代表作《失乐园》中,作者以自由、勇敢且极具想象力的文笔赋予了圣经中的原型新的内涵。

2.论文目的:本文首先研究了《失乐园》中作者要表达的自由观思想在学界引起的争议,并通过对作品诞生时代的分析解释了争议的原因。

而后通过对失乐园中两大堕落主人公形象——人类和撒旦的分析,来研究弥尔顿在长诗中表达的人类充分享有自由意志的主题思想,以及本篇诗歌中表达的自由观的进步性。

3.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约翰·弥尔顿是英国伟大的诗人、政论家。

他在文学上的代表作品是3首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其中成就最大、研究者最多的是《失乐园》。

这部长诗从《圣经创世纪》引申而来,有非常浓厚的古典主义风格以及神秘的宗教氛围。

他对圣经进行的改编,对人物的重新塑造,引起了评论者对作者思想、对作品形象价值争论的狂潮。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在《天堂与地狱的结婚》中说,“弥尔顿与魔鬼同党而不自知”[1],这一断言引起了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的附和,而这种争议也一直持续到了当代。

二、研究方案1.论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主要内容:1. 《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具体描写和塑造2.作者经历与撒旦形象刻画的潜在关系3.撒旦形象前后变化的原因及理解4.作者如何塑造撒出旦形象及性格的矛盾性5.撒旦形象与作者所表达的自由观的联系和意义重点:一.《失乐园》中对作者表达的自由观思想争议的原因二.《失乐园》中撒旦形象与自由观的关系三.《失乐园》中人类形象与自由观的关系四.《失乐园》中自由观的进步性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资料查找、理论探讨研究、阅读法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所需条件:纸张、打印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国内外文献资料;可能存在的问题:(1)文献不足;(2) 由于个人的观点和能力,使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作者是约翰·弥尔顿。

这部史诗描写了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同时还涉及了伦理和哲学的探讨。

从文艺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心理意义。

亚当和夏娃是《失乐园》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们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类夫妻。

亚当被描述为完美的男人,智慧、勇敢、有责任感。

他对上帝的忠诚和服从是他的核心特征。

夏娃是个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她对亚当抱有深深的爱恋和依赖,并试图保护亚当免受危险。

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充分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心理动力学。

亚当和夏娃的兴趣相似,他们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如探索自然、互相分享心情和感受等。

当他们失去了天堂,成为罪人时,他们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相互指责对方,亚当将责任推给夏娃,而夏娃则把责任推给蛇。

这种心理上的转变和互相指责表明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失落。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撒旦。

撒旦曾是天使中的一员,但因嫉妒上帝而堕落成恶魔。

他是《失乐园》中心理最复杂的人物之一。

撒旦对自己的堕落感到懊悔和无助,同时又充满了愤怒和仇恨。

他决定报复上帝,并引诱亚当和夏娃去犯罪。

撒旦渴望掌握命运的权力,他妄图通过背叛上帝和蛇的引诱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在过程中,他也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绝望。

这种内心斗争和矛盾体现了撒旦的心理冲突。

《失乐园》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具有心理学上的意义。

上帝被描绘为全知全能的存在,他知道亚当和夏娃将要犯下罪行,但允许他们做出错误的选择,并承受后果。

这种心理上的洞察力和自由意志的探讨表明了上帝的复杂性和权力的限制。

从文艺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

亚当和夏娃的相互依赖和互相指责展示了他们的心理动力学;撒旦的内心斗争和矛盾揭示了他的心理冲突;上帝的洞察力和人类的自由意志探讨了他的复杂性和权力的限制。

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使得《失乐园》成为了一部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史诗之一,描绘了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的故事。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本文将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首先,亚当和夏娃是本作的主人公。

亚当代表着人类的理性和自我意识,夏娃则代表着人类的感性和本性。

他们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人的内心矛盾。

在伊甸园中,他们是幸福的,但是失乐园后,他们感到孤独和迷茫。

这种孤独感和迷茫感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因为我们都必须面对不可避免的人生难题和自我意识的成熟。

其次,撒旦是本作的反派,代表着邪恶和诱惑。

撒旦的性格和行为源于他被驱逐出天堂后的内心痛苦和怨恨。

他将自己的痛苦和不幸带给了其他人,试图引导人们走向邪恶的道路。

这种心态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比如那些被剥夺太多的人,由于愤怒和怨恨,会选择报复和破坏。

最后,上帝是本作的最高权威,代表着神秘和智慧。

上帝不仅在伊甸园中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还在《失乐园》中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裁决。

上帝所代表的神秘和智慧同时也表现在亚当和夏娃在失去乐园后,逐渐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总的来说,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代表了人类内心纷争以及对生活意义和目的的寻求。

这种主题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因为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我意识的成熟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解读_失乐园_中的_双面_上帝_王昕

解读_失乐园_中的_双面_上帝_王昕

解读_失乐园_中的_双⾯_上帝_王昕摘要:上帝是弥尔顿的代表诗作《失乐园》中颇具争议的⼈物形象之⼀。

⼀⽅⾯,他既专横⼜强暴,是⾃由意志的对⽴物;另⼀⽅⾯,他⼜是理性的化⾝。

这两种看似⽭盾的特征内部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同时,这也给他的个性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弥尔顿;上帝;理性《失乐园》是⼗七世纪英国著名诗⼈弥尔顿的代表诗作,它是欧洲⽂学史上的⼀座丰碑。

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了众多性格复杂的神话⼈物形象,⽽且巧妙地提炼出其多元的象征意义,因⽽导致了《失乐园》的主题不易把握。

三百年来,⽂学评论家为探明它的内涵⽽争执不休。

在《失乐园》中,⽆论是上帝、撒旦还是亚当、夏娃的形象,都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

这既是《失乐园》的主题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也是把握《失乐园》主题的关键所在。

⼀、上帝———⾃由意志的对⽴物《失乐园》中的上帝的形象包括⼆个层⾯。

在第⼀个层⾯上,上帝是⾃由意志的对⽴物,他专横、强暴、狭隘。

作为万物的创造者,他的态度武断⽽有失公平,只因为他赋予万物⽣灵以⽣命,他便要求它们⽆限的感激和绝对的服从。

⼈类和所有⽣灵必须献上他们的赞歌和祷告;⽇⽉星⾠的存在也只是为了给他引来爱慕的眼光。

他要求天使们对他百依百顺、屈膝折腰。

他凭借⾃⼰的权威在宇宙间称霸,他的话就是真理、法令,要求⼀切天使都遵从。

他任⼈唯亲,任⾃⼰的⼉⼦为诸圣之长,统摄天国政事。

当撒旦和其他天使不满进⾏反抗时,他残忍地将他们打⼊地狱,让他们在深渊⽕湖中备受煎熬。

他之所以创造⼈类,只是将⼈类作为⾃⼰的玩物,任意加以摆布,并向诸神炫耀其权威。

他要求⼈类永远匍匐于他的脚下。

禁果树其实就是其权威的⼀种象征。

弥尔顿在《基督教教义》中曾说:“知善恶树并⾮象⼈们称呼的那样是⼀种圣物,因为圣物是⼀种应该被利⽤的东西,⽽不应该被禁⽌;知善恶树实际上不过是顺从的象征与纪念物。

”[1](P21)⼈类在劳动和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由意志。

亚当意识到:“必须劳动才能得⾷,/这有什么不好呢?/懒惰原本是更坏的事”,[1](P179)他决⼼“从此出发”,满载⽽归。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失乐园》是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弥尔顿的史诗作品,以叙述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人类堕落的过程及其在精神世界上的转变。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深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亚当和夏娃是《失乐园》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亚当代表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他被描绘成一位完美无瑕的人。

在被逐出伊甸园后,亚当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感到自己的无知和愚昧,对自己的错误和罪责感到深深的愧疚和懊悔。

这种自我责备和内心矛盾的情感,在文艺心理学中可以解读为失去理想状态后的自我否定和失落感。

夏娃代表了人类的感性和情感,她是亚当的伴侣和救赎者。

夏娃在伊甸园中的形象是美好而纯净的,但是一旦她吃下了禁果,她也与亚当一样陷入了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在受到上帝和亚当的谴责后,夏娃感到自己的愚蠢和背叛,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愧疚和自责。

夏娃在《失乐园》中的形象可以被视为女性在爱情和性欲方面的冲动和探索,但最终被社会道德束缚和男性支配所带来的后果。

《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也是需要被解读的关键人物之一。

撒旦代表了人性的自由和反叛的一面,他成为亚当和夏娃堕落的领导者。

尽管撒旦在被逐出天堂后也遭受了痛苦和折磨,但他依然表现出不屈的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撒旦可以被视为人类欲望和内心冲动的化身,他的形象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善恶矛盾和永恒的追求。

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还塑造了许多次要人物形象,如天使、上帝和其他堕落的天使。

这些人物形象在故事中起着不同的角色和作用。

天使代表了道德和秩序的力量,上帝代表了权威和神性。

堕落的天使则是对上帝和天堂的叛逆。

这些人物形象的存在与亚当和夏娃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人类的有限和渺小。

从文艺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深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亚当和夏娃代表了人性的理性和感性的一面,撒旦则是人性自由和反叛的化身。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失乐园》是英国诗人约翰·密尔顿所著的一部长诗,反映了人性与自由、正义等主题。

通过文艺心理学的视角,可以更深入地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首先,主人公亚当和夏娃可以被视为「原型自我」,即人类的本质。

亚当代表着人的
意志、理性和自由意志,夏娃则代表着人的感情和知觉。

亚当和夏娃的「原型自我」在小
说中不断地被对立和冲突所挑战,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撒旦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形象。

他代表着邪恶、诱惑和破坏力量。

在小
说中,撒旦的形象一直是复杂并且迷人的。

他的形象可以被解读为「反投射」,即代表着
人性黑暗面的投射。

撒旦向人类提供诱惑和不道德的选择,反映了人性中的斗争和矛盾。

最后,上帝的形象在小说中也被深刻地描绘出来。

他是正义、合理和爱的化身。

然而,上帝最终也无法改变人类自身的选择和自由意志。

这呈现了一个重要的文艺心理学概念:「反转」。

在小说中,上帝被描绘为极其强大的存在,但他对人类选择的限制依然有限。

这表明了人类赋予自己选择的能力以及对自身行为负责任的必要性。

总之,通过文艺心理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
形象的复杂性反映了人性中的困惑、矛盾和挑战。

这也提醒我们要面对人类本性的复杂性,寻求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

浅析《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塑造

浅析《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塑造
抗, 大 闹天 堂 。第 一 次 反 抗 失 败 了 , 他不服气 , 也 不认 输 , 不气馁, 发 体 现这 一 点 。弥 尔 顿 没 有 着 力 表 现 撒 旦 的 悲剧 命运 , 而 是 通 过 撒 旦 挥 自 己的 聪 明才 智 , 很 像 中 国传 统 小 说 中描 绘 的 那 些 英 雄 , 面 对 强 堕落的过程来呈现这个天使如何一 步步成为魔鬼的 。人们会 同情 大 的对 手 , 敢 于亮剑 , 险 些 儿 搞 得 天 兵 天 将 对 阵 中措 手 不 及 , 万 分 撒 旦 的 经 历 ,这 个 本 来 具 有 极 强革 命 意 识 的 反 叛 人 物 最 终 受 不 了

位大 天使 。撒旦是聪明的 , 也可 以算是狡猾 的, 对付 人类, 撒旦一 甸 园中 , 当他看到 人类 始祖 文明宽容 、 仪 容俊秀 、 生活 幸福时便 心
计不 成又生 一计 , 所 以人类 上 了他 的当 , 从天使 到魔鬼 , 撒 旦最终 生 妒 忌 , 想 要 破 坏 他 们 的幸 福 , 处心积虑 的引诱他 们犯罪 , 以此 来
狼狈, 连 上帝在天 国也担心撒旦 的反 叛会 成功 。当然 , 撒 旦还是失 自 己私 欲 的 引诱 ,踏 入 魔 道 而 不 再 回 头 ,英 雄 陨 灭 总 是令 人 惋 惜 败 了, 被 打 落 地 狱 。但 是 他 崇 尚 自 由, 他 让 反 对 者 闭 口而 去 , 地 狱 议 的 。人 们 也 会 憎 恶 撒 旦 由于 丧 失 理 性 与 约 束 所 表 现 出 的 狂 妄 、 暴 会 上他 发扬 民主风格 , 征求大家的意见。历经干 辛万苦在新创造 的 虐 , 而 且从 他的可悲下场中可 以认识到缺 乏理性 的约束、 放 纵 自私 伊甸乐 园中寻找 到人类先祖双亲的是他 ,利用 时机 促成全诗主题 欲望所带来 的危 害, 魔鬼受到应有 的惩 罚。细细 品来, 撒 旦的堕落 的展现的也是他 。撒 旦的英雄色彩正在于他 的能力和勇气 , 他 是不 和人的堕落有着很大程度 的相 似性:同样是 由于上帝所赋 予的 自

失乐园中上帝和撒旦形象的对比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God and Satan

失乐园中上帝和撒旦形象的对比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God and Satan

Satan
VS.
Parliament
A mixture of
evil and good The spirit who dares to question the authority of God.
Similarities
1. Both of them are learders. God: the leader of Heaven. Satan: the leader of the rebels. 2. They all want to be rulers. God: the winner. Satan: the loser. He tried to build a new world against God, but failed.
The Image of God
the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of angels, Heaven, Hell, and man. The Supreme Being, omniscient, omnipotent, omnipresent, and ruler of all.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character God and Satan in Paradise Lost
2014.10.15
The main plots of Paradise Lost
1. The creation of universe 2. The rebellion in Heaven of Satan and his fellow-angels. 3. Their defeat and expulsion from Heaven. 4. The creation of the earth and of Adam and Eve. 5. Satan’s temptation of Eve. 6. The departure of Adam and Eve from Eden.

米尔顿生平简介

米尔顿生平简介

一、米尔顿生平简介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

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

父亲爱好文学,受其影响,弥尔顿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文学。

1625年16岁时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

因目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闭门攻读文学6年,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

1638年弥尔顿为增长见闻到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

弥尔顿深为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

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

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1649年,革命阵营中的独立派将国王推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

弥尔顿为提高革命人民的信心和巩固革命政权,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并参加了革命政府工作,担任拉丁文秘书职务。

1652年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

1660年,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

从此他专心写诗,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在亲友的协助下,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1667),《失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

1674年11月8日卒于伦敦。

二、主要作品《论出版自由》《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失乐园》《失乐园》《力士参孙》《荷马史诗》《神曲》三、《失乐园》作品简介《失乐园》(1667)长约一万行,分十二卷,故事取自《旧约》。

夏娃和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违背了上帝旨令,被逐出乐园。

撒旦原是大天使,但他骄矜自满,纠合一部分天使,和上帝作战(卷5、6),于是被打到地狱里遭受苦难(卷1、2)。

他这时已无力反攻天堂,才想出间接报复的办法,企图毁灭上帝创造的人类。

失乐园读后感人性的复杂与罪恶的辨析

失乐园读后感人性的复杂与罪恶的辨析

失乐园读后感人性的复杂与罪恶的辨析《失乐园》读后感:人性的复杂与罪恶的辨析《失乐园》是美国作家约翰·密尔顿创作的一部史诗诗歌,被誉为英语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曾引发了无数读者对人性的思考,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罪恶的辨析。

读完《失乐园》,我深受触动,对于人性的深沉思索油然而生。

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亚当、夏娃还是撒旦,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亚当和夏娃代表了人类最初的两个人,他们纯真、善良,但却在知识的诱惑下犯下了原罪。

亚当表现出对于离开伊甸园的不舍和对知识的向往,而夏娃则体现了对于自由和权力的渴望。

他们的人性在诱惑面前变得脆弱而复杂,这使我不禁深思:人性究竟是一种弱点还是一种可贵的存在?另一方面,作品中的撒旦则展示了人性中阴暗和邪恶的一面。

撒旦原本也是上帝创造的完美天使,但他却对上帝的统治心生不满,最终背叛了天堂。

撒旦被描绘成一个狡诈、狂妄并富有智慧的角色,他以自己的邪恶诱惑与亚当和夏娃,引诱他们违背了上帝的命令。

撒旦体现了人性中罪恶的本质,使我不禁思考:人性中的邪恶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培养的?通过阅读《失乐园》,我深刻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人类的内心既有美好和善良的一面,也存在着黑暗和邪恶的一面。

这种复杂的人性不断地拉扯着我们,使我们在众多选择面前迷茫不已。

在作品中,亚当和夏娃对于知识的渴望与对禁忌的探索,代表了人类追求真知灼见的渴求;而撒旦的背叛则象征着人性的堕落和自私。

这些形象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内心的斗争和挣扎,不论是选择善良还是邪恶。

然而,《失乐园》并不仅仅是探讨人性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辨析罪恶的本质。

作品通过撒旦的角度,让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邪恶。

在撒旦眼中,上帝是极端的独裁者,禁止人类获取知识和力量。

他认为上帝的统治是对人类自由的压制,而他自己则代表了反抗的力量。

然而,从亚当和夏娃的遭遇来看,他们的堕落并非带来了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反而失去了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陷入了苦难和痛苦之中。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失乐园》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翰·米尔顿的史诗长篇诗作,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作品以失乐园为象征,描述了路西法与上帝之间的争斗,以及亚当、夏娃与他们的后代在这场争斗中的遭遇。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心理特点和个性,通过对这些角色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和心灵世界。

让我们来解读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亚当和夏娃是《失乐园》中的主要人物,他们代表了人类的原始状态和情感世界。

亚当被描绘为一个完美无缺的男性形象,他对夏娃充满了爱和怜惜,对上帝的命令也始终遵从。

而夏娃则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女性,她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也因此导致了原罪的发生。

他们的形象代表了人类的天性和内心的冲突,体现了人类在面临诱惑和选择时的挣扎和矛盾。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是路西法,作为堕落天使的代表,他对人类的堕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品中对他的描绘充满了复杂的心理特征,他既具有高贵的形象和独立的思想,又充满了对上帝的反抗和挑战。

他的形象展现了人类内心的黑暗和欲望,以及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通过他的形象,作者揭露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性,以及人类在自由和命运之间的挣扎。

在《失乐园》中,上帝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他代表了权威和神圣的形象。

作品中对他的描绘充满了威严和权力,但也表现了他对人类的怜悯和宽容。

他的形象展现了人类对神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世界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尊重。

通过对他的形象的描绘,作者深刻地探讨了人类与神的关系,以及人类对神的信仰和敬畏。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之外,《失乐园》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形象,他们也都具有丰富的心理特点和个性。

作品中描绘了亚当和夏娃的后代——该隐和亚伯,他们代表了人类的罪恶和内心的矛盾。

作品中还描绘了一些天使和堕落天使的形象,他们在人类的命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了善和恶的对立,以及人类内心的挣扎和选择。

【撒旦形象下的艺术:谈《失乐园》】 失乐园撒旦形象分析

【撒旦形象下的艺术:谈《失乐园》】 失乐园撒旦形象分析

17世纪英国伟大的诗人约翰·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经常被人们拿来与鸿篇巨制《荷马史诗》相提并论。

在《失乐园》这部作品中,有一个饱受人们关注与争议的人物形象——撒旦。

很多人都觉得撒旦形象是反抗专制强权与追求自由独立的化身,但不少人也认为作者结合了圣经中的一些形象——堕落和高贵这两种贯穿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塑造出了撒旦复杂的性格。

本文探讨的主要话题是撒旦形象艺术之下的艺术——《失乐园》。

一、撒旦形象的复杂性产生的历史背景《失乐园》是作者弥尔顿借用了圣经里面的故事,利用史诗一般的形式将人类最初的演变以及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变革斗争刻画得淋漓尽致,相当精彩。

作者弥尔顿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基督教所信仰的就是上帝的绝对权威,因此在弥尔顿的意识里是不会允许有任何亵渎上帝的语言和行为的,他们始终认为上帝是公平而且正义的。

可是,与此同时弥尔顿又是一个主张民主自由的革命者,他倡导民主共和,最终等来的却是王政复辟,这对他内心是很大的打击。

他需要用文字的形式去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愤怒,去宣泄内心的愤慨。

可在17世纪的英国,由于长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与渲染,人们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将撒旦纯粹地刻画成一个反对上帝的英雄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为撒旦这样一个形象的悲剧结尾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的不少读者而言,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一般都会把撒旦这样一个形象比喻成反对专制独裁的英雄。

虽然撒旦这样一个形象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与争议性,但是拨开层层迷雾,弥尔顿刻画的这样一个形象始终是魔鬼的化身。

二、结合《失乐园》浅谈撒旦形象之下的艺术(一)撒旦艺术形象的本质上文已经有所涉及,尽管世界各国对撒旦这样一个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而这各种各样的观点也间接导致了其形象的复杂性。

但是,从本质上讲,撒旦这样一个形象依旧是魔鬼。

《失乐园》作品开篇不久,作者就描述了撒旦向所有的魔鬼宣布不管是做事还是受苦,但有一条我们是相当明确的,那就是行善绝对不是我们的任务,作恶才是我们唯一的乐事。

浅析《失乐园》中的真善美面

浅析《失乐园》中的真善美面

浅析《失乐园》中的真善美面作者:冯华丽梁晓佳吴翔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1期摘要:《失乐园》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一部史诗,它是一部政治性人文性的宗教史诗。

政治立场鲜明,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以人类始祖的堕落作为创作源泉,革命主义精神和人性内涵深深影响了当时英国社会。

撑起史诗的真正英雄是人类,是人类的复杂性和现实性丰富了史诗的内涵,人类的出现使得原本辽远的故事变得活跃起来。

崇高风格和真善美的表达是其鲜明的艺术特征。

形式上,它以雄伟有力和气度不凡的诗体感染读者;内容上,它包揽宇宙万物,形成一幅幅无边无际、色彩绚丽的画面,情景蔚为壮观。

关键词:《失乐园》;撒旦;革命;人性;抗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90-01《失乐园》是弥尔顿一生中最伟大的诗作,它借用圣经故事用史诗的形式表现了人类最初的演变和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变革斗争。

这是一部燃烧着无限激情希望与生命力的伟大作品,美的力量不处不渗透其中!一、艺术形式的可观赏性《失乐园》艺术结构上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史诗传统,诗歌的用典设喻,内外古今,无所不包。

原著简练的英语和古典拉丁语相结合,成就了一种“庄严和崇高的文体”。

二、如梦如幻的理想天国“他们在青草地上,丛林荫下,一道清澈的泉水旁边坐下来...他们并坐,斜倚在花团锦簇的柔软的堤上,顺手采摘枝头鲜果”……这时的世间全然没有丑恶,人只有纯洁无暇的生活,浑然天成的真性情,与自然融为一体,无限和谐向往的神思状态。

三、气势如虹的革命意志这样势如破竹,犹如洪水猛兽的反抗冲击力作者集中觊觎在撒旦身上。

他有勇有谋,桀骜不驯,在战败被打入地狱之后,依然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可是,那威力,那强有力的胜利者的狂暴,都不能叫我懊丧,或者叫我改变初衷,虽然外表的光彩改变了,但坚定的心志和岸然的骄进决不改变,由于真价值的受损,激励了我,决心和强权决一胜负。

从撒旦的角度看_失乐园_中上帝形象的塑造_冯莉

从撒旦的角度看_失乐园_中上帝形象的塑造_冯莉

四川教育学院学 报 JOURNAL OF S I CHUAN CO LLEG E OF EDU CAT I ON
2009 年 12月 D ec . 2009
从撒旦的角度看 失乐园 中上帝形象的塑造
冯 莉
400715) * (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 重庆 北碚 摘
要 :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 , 撒旦的 人物视角 可以用来分 析和考 察 失 乐园 中上帝 的形象 。 对上帝 的
撒旦的恶念突 生、 萌发对 上帝 的挑 战之意 是他 对上 帝 态度的第一次 转变。在 圣子 受膏之 前 , 撒旦 对上帝 的态 度 在史诗中没有作 特殊 的讲述 , 但 仍可 推断当 时位 列第 一等 大天使的撒旦应与其 他虔诚恭顺的天使 无异。变化发 生在 对圣子即位的接受态度上 , 他认为自己和圣子 是 平等 的同 辈 ( , 794), 言 下之意 , 除 了敬 奉圣父 的权 威 , 对其 他神 权他一概不予 承认。这 是一 个非常 有趣 的现 象 , 在 以往 的 研究中往往被忽 视掉 , 撒 旦心中 的上 帝事实 上是 二元 分立 的 , 也就是说他对待圣父 和圣 子的态 度是 不同的 : 他 对 圣 子深怀嫉恨 ( , 662), 完全不能接 受圣子的出现并继承圣 父的血统与 神 权 ; 对于 圣 父 , 他表 现 如一 个争 宠 的 小孩 一 般 , 面对父亲对另 一个兄 弟的 喜爱 , 失去 了理 性与平 常心 , 以致将原 来对 圣 父的 爱 转化 为对 他 的敌 视。紧 接 着第 五 卷、 第六卷是撒旦 这种 转变的 进一 步强化 和达 到顶 峰。由 于自己对圣子的 嫉恨 和气愤 , 撒 旦率 领众反 叛天 使与 上帝 的天军开战。在 第一天 战斗 结束时 , 他 因短 暂的胜 利而 沾 沾自喜 , 做起了战胜上帝和颠覆天界 的美梦 , 相信自己 发明 的大炮 可与 永恒之力 比拟 , /不在话下 , 于是嘲笑神的雷 霆 , 并藐视他的全军 ( , 630- 631) 。此 时的撒旦内 心极 度膨胀 , 最为意气风发 , 他对上 帝能力的藐 视在第六卷 里表 现得最为明显和直接 。 然而这种狂妄自 负没能持续多久 , 继第六卷 之后 , 史诗 的第一、 二卷讲述 了撒 旦由于 战败 堕入地 狱里 的情 况。在 这两卷里 , 以撒旦的 人物视角 观之 , 他对上帝的认识 又发 生了一些变化 , 这 是他 对上帝 认识 的第二 次大 的转 变。刚 刚在地狱里苏醒 过来 , 撒 旦就对 自己 最亲密 的副 手别 西卜 承认 : 他 ( 上帝 ) 握有雷霆 , /确是强大 , 谁 知道这凶恶的 /武 器竟 有 那么 大的 威 力呢 ? ( , 91 - 93) 并 进 一步 说到 : 论理智 , 他和 我们 仿佛 , /论实 力 , 却超过 他的 侪辈 , /象 这

《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解析

《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解析

《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解析
金丹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5(0)9X
【摘要】17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基督教影响力仍然非常大的时期,那时候大家信奉的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上帝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任何人都不得挑战上帝,也不得对抗上帝。

在《失乐园》中这一观点也表露的很清晰。

上帝面前的六翼天使撒旦却想要反抗上帝,虽然最后输了,但是对于他的这种反抗精神,以及反抗精神的来源成了读者一直在讨论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失乐园》的作者弥尔顿以及主流撒旦形象的介绍,
同时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撒旦的形象,表达自己对《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看法。

【总页数】2页(P59-60)
【关键词】《失乐园》;撒旦;上帝;形象
【作者】金丹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2
【相关文献】
1.《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分析 [J], 田雨佳
2.《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与解析 [J], 戴金茂
3.《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探析 [J], 王小莉
4.《失乐园》中撒旦的英雄与恶魔人物形象 [J], 朱丽
5.是对撒旦经典形象的颠覆还是继承?——《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解析 [J], 吴远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失乐园》中的形象关系

浅谈《失乐园》中的形象关系
" 始。 ”
作为 “神” 当然想永远统治 “人” , 可 “人” 的行动表明了 决心, 他们不愿长久荒谬地活着, 于是从无知走向无意识 抵抗, 最终必将走向自觉的、 有意识的反抗。 “神—人” 关 系充分展示了 “神” 的统治欲, “人” 在统治者面前并非无所 作为, 当亚当夏娃默默转身告别伊甸园时, 他们将开始新 的生活, 这种生活起码来说已经部分摆脱了对 “神” 的绝对 依赖, 朦胧地产生了对 “神” 的绝对权威的怀疑。仅此而 言, “神” 的统治欲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这同样也证明 了幻想永远统治、 期待盲目顺从是多么的可笑。 (二) “神 魔” 关系—永远的敌人。 这一组形象关系存在着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 “神” 之为 “神” 正在于他是统治者, “魔” 之所以被称为 “魔” 也因 他想成为统治者而不能。从这个意义上说, 就是胜者为 “神” , 败者为 “魔” 了。如果说 “神” 与 “人” 的矛盾还是比较 隐蔽的话, 那么 “神” 与 “魔” 的矛盾则是显而易见的了。长 诗中魔鬼头子撒旦原来是大天使, 地位仅次于上帝耶和 华。可他不甘心永远位居人下, 索性率三分之一天使共同 叛乱, 失败, 被打入地狱。撒旦是反叛者的首领, 他面对上 帝的傲慢毫无惧色, 他意志坚定, 行事果断, 即便是失败
万方数据
*(
忧: “我知道他的心, 他意如心猿, 易变而难御。因此, 难保 他今后不会更大胆地伸手去摘取生命树的果实尝味, 可以
! 可见, 永生, 至少他梦想永生不死。 ” “ 神” 害怕的是 “人”
大家辩论: 为了恢复天国, 有没有必要再冒一次战争的危 险?在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后, 他提出了第三个方案 去引诱人。此举的目的是明确的, 但行动具有很大的危险 性。在困难面前撒旦决定只身前往, 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统 帅的胆略和气魄。撒旦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了他有百折不 挠的决心, 绝不向 “神” 屈服。 其实 “神” 与 “魔” 的斗争是永远也不会停止的。都想 在天为 “神” , 没有折中的方法, 所以称为 “永远的敌人” 。 这一组形象关系的矛盾冲突集中体现在 “上帝意志” 与 “撤 旦意志” 的对抗上。对抗的结局是上帝耶和华取胜了, 设 想如果是撒旦取胜, 他和他的同类同样也会趾高气扬地霸 占天庭, 而将上帝他们打入地狱。胜者为 “神” 是一条朴素 原理。问题在于, 魔鬼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魔鬼自然也想成为统治者, 可是未能如愿。魔鬼的统 治欲望也许比在位的上帝还要强烈。可是在这种统治欲 无法满足的情况下, “ 魔” 想到了破坏。撒旦从表面看, 至 少担任了两个角色: 开始时的 “反叛者” , 后来的 “引诱者” 。 叛乱行为是公开与上帝决裂, 目的是扰乱天庭秩序, 幻想一战而遂愿; 诱惑行为是暗中与上帝捣乱, 目的是曲 折报复, 借 “人” 的背叛禁令动摇上帝的统治地位。撒旦的 行为是自身欲望的外化。这种 “欲望” 是 “壮志未酬” 的苦 闷, 是统治欲无法满足而自然形成的破坏欲。 《失乐园》 中 天神与魔鬼两股力量的争斗可以用来解释十七世纪的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天神是封建王权, 代表封建专制; 魔鬼 则是代表自由的国会力量, 克伦威尔就是魔鬼头子撒旦, 是他率众向王权势力发起了挑战。魔鬼之为魔鬼, 是因具 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巨大的破坏力。撒旦与克伦威尔们的 可悲之处在于他们的革命性往往被世人遗忘。 (三) “人 ! 魔” 关系 暂时的朋友。 人受诱堕落是长诗的中心环节, 诱惑 “人” 的正是撤旦 本人, 因而 “人” 与 “魔” 的形象关系也是 《失乐园》 形象塑造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 与 “魔” 的相遇是在撒旦作乱失败之后。发誓报 复的魔鬼头子出地狱, 越洪荒, 瞒过天使来到伊甸园。当 他听到上帝不准他们吃知识树上的果子, 便附身蛇上引诱 夏娃违反了禁令。亚当见妻子如此, 只愿生死与共就也吃 了那果子。 魔鬼如愿以偿实现了 “人” 的堕落, 能说他们是朋友 吗?乍一看会感觉不合情理, 可仔细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还是让我们先比较一下亚当夫妇违禁前后的生存状 况: 违禁前, 亚当夏娃对上帝言听计从, 安分守己地生活在 这园子里, 赤身裸体不以为羞。没有思考与判断能力, 简 直就是上帝养活的两个宠物。违禁后, 他们二人立即用枝 叶遮蔽身体。既开始打量别人也开始认识自己。长诗中 虽未交待他们日后的生活, 但可以知道的是: “ 人” 开始了 真正的生活 有劳作有收获, 有死亡有繁衍, 有苦痛亦 有欢乐的日子已经降临。这样的日子难道不胜过虚无空 幻的乐园生活吗? “人” 开始思考, 探求生活的真谛, 这一 切难道不是拜魔鬼之所赐? 撒旦在夏娃的睡梦中劝她去吃 (下转第 "#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5 卷 第 12 期 V o.l 25
四川教育学院学 报 JOURNAL OF S I CHUAN CO LLEG E OF EDU CAT I ON
2009 年 12月 D ec . 2009
从撒旦的角度看 失乐园 中上帝形象的塑造
冯 莉
400715) * ( 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 重庆 北碚 摘
2009 年 12 月 , 247- 249) 他撇 开理 智
不谈 , 但衷心地承认上帝的 能力 太可怕 了 , 应该 离 开得 越 远越好 。撒旦从狂妄藐视 到承认上帝的能力高于 他自己 , 源自于战败这 个事实。可 是撒 旦是 一个语 言上 的诡 辩家 , 他一出现在他众多的 追随者 面前 , 就 变换了 口吻 : 只是 那 天上的 君 王稳 坐 宝 座 , /依 仗 着 旧 名 声、 老 习 惯 来 维 持, / 但常自隐藏实 力 , 引诱 我们 /逞 雄一 试 , 致 使我 们遭 受 沉沦 ( , 637- 642 ), 他不再 直言 上帝的 能力 高于 自己 , 即便如此 , 他也 不得不在众追随者面前 隐晦地表示 , 上帝 的 能力是比他们所知道的要强 , 是 隐藏 了的 , 是他们遭受 沉 沦的原因。在这两 卷中 , 要把 撒旦 在别西 卜面 前和 众多 部 下面前的 态度 区别 看 待。他虽 在 自己 心中 认 可 了上 帝 之 能 , 但 面对大众时 , 仍故作 豪言 壮语 , 对上 帝的 实力 闪烁 其 词。这样 , 撒旦 对上帝 态度的 第二 次转 变 , 相较 于第 一次 , 要隐晦得多 , 表现的形式也比较间接。 紧接着的第四卷和第九卷是关 于撒旦潜 入乐园诱惑 人 类犯下死罪 的 故事。 在这 两 卷里 , 撒旦 有 两次 内 心独 白。 通过独白 , 他袒露了自己对上帝的更为 真实的感知 与认识 , 使我们能站在一个更近的距离 上审查他对 上帝的态度。 在 第四卷里 , 撒旦 面对着伊甸园幸福的景 色 , 对 自己为什么 要 与上帝作对进行了反思 : 啊 , 为什么 开战 ? 由于我 /以怨 报 德 , 真 是对他不 起 , /他把 我创 造得 光辉、 卓 越 , /施恩 于我 , 丝毫没有亏待我 ; /可 是他对 我的德 , 在我 都变成 怨 ; / 我被升到那么 高的 地位 , /便 不愿 服从 , 妄 想再 进一 步 , /要 升到最高位。 ( , 42- 45 , 48- 51) 这段 共计 82 行的内 心 独白展现了撒旦和以往完全不 一样的内心 世界。他曾在 第 五卷否认上帝创造了他们 , 而此刻 , 该独白表 明他从来就 知 道上帝是他的 父 , 是他的创造者 , 不过是因为圣子的即 位 使他的 妄想 受 挫 , 他才 以 怨报德 , 以 自己 的恶 来回 报 上帝一直以来 对他的 善。第九 卷里 的撒旦 较之 第四 卷 , 少 了犹疑的忏悔之意 , 多了一意孤行作恶 下去的决心 , 即便 这 样 , 他 仍然在面对自己时 , 清醒地认识到 : 我 看见周围的 乐 事愈多 , /便觉得内心的苛责愈烈 , /好 像受到矛盾 可恶的 包 围 ; /一切的善 , 在我都变 成恶毒。 ( , 119- 122) 该独 白 表明决心堕落了的撒旦仍有 自知 , 明白自 己拿上 帝的善 来 做最恶毒的回 报。第四卷 和第 九卷 里的两 次内 心独 白 , 实 际上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间段撒旦 对上帝态 度的第三次 重 大变化。回首往事 , 恶念 退却 , 良 知作短 暂 的回 归 , 撒旦 在 面对自己的一瞬间 , 突然领 悟到 自己错 了 , 是自 己在 以 怨 报德 , 实际上 , 他对上帝的 善和能一直是心知肚明的。 通过梳理整个史诗 , 我们发现 , 撒旦对上帝 的态度是 一 个动态的、 起伏的变 化过程 , 总 的来 说 , 共 经历 了三 次大 的 转变 : 第一次大的变化 是由 圣子 受膏直 接引 起的 , 出 现在 史 诗的第五卷下半部 和第 六卷 中 , 撒 旦对 于上 帝的态 度可 以 概括为 , 一方面嫉恨 圣子 , 不承 认其 受膏地 位 , 另一 方面 狂 妄自大 , 藐视上帝之能。在这段时间里 , 撒旦对 上帝能力 的 嘲笑是最明显最直接的。第二次转 变是因天 庭大战战败 的 事实引发的 , 出现在史诗的第一、 二卷里。不同 于以前的 狂 妄自负 , 撒旦隐晦地向信徒们传达了他 对上帝认识 的变化 ,
中图分类号 : I106 .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757( 2009) 12 0059 04
观察故事的角 度 , 而 叙述 者是视 角的 控制 者。而关 于叙 述 视角的分类 , 学界亦争论颇大 , 如弗里德 曼、 西蒙 查特曼、 热奈特、 斯坦泽尔和里 门 凯南等 都有 自己 定义的 不同 的 视角类型。在 叙述 学与小 说文体 学研究 中 , 申丹 教授 将 视角分为零视角、 内 视角、 第一 人称 外视角、 第 三人 称外 视 [ 4] 203 角 , 共 四个类型。 以上关于视角含义和分类的研 究主要是 基于小说这 种 叙述形式。与叙事诗 、 戏 剧、 电影 等叙述 形 式相 比 , 小说 运 用、 转换叙述视 角要相对复杂得多 , 因此叙述 视角的类型 亦 相对庞杂。本文受 到小说 叙述 理论 研究的 启发 , 尝 试从 史 诗叙述的不同视角出发来分析 失乐园 中的上帝形象。 既 然研究的对象是史 诗 , 和小 说这种 叙述 形式 存在一 定的 差 别 , 对 前人研究的有关小说叙述的成果 自然不能生 搬硬套。 幸运的是 , 除去在史诗 中占 据篇幅 极少 的以 第一人 称出 现 的吁请部分 , 史诗的其他部分都属于第三人称叙述。 笔者根据本文研 究的 需要 , 以叙 述者 的观 察位 置作 为 区分标准 , 将第三人称 叙述 中的视 角仅 作第 三人称 内视 角 和第三人称外 视角的 区别。正 如申 丹教授 所言 , 在 第三 人 称叙述中 , 外视角 指的是故事外 的叙述者 用旁观眼光 来 观察 ; 内视角 指的 是叙述 者采用故 事内人 物的眼 光来 观 察。在本文中 , 以 外视角 来指 涉 失乐园 中叙 述者的 旁 观叙述 , 以 内视角 来指涉 失乐园 的叙 述者采 用的故 事 内人物形象撒旦的眼光和感知。 二 若站在撒旦的视 角来 考察 上帝的 形象 , 就 应该 注意 在 不同的时间和不同 的事 件中 , 撒旦 对待 上帝 的态度 是不 同 的。 失乐园 遵从传统史诗的要求 , 从故事的中间 写起 , 即 以撒旦战败后落入 地狱 开篇 , 在第 六卷 才用 倒叙手 法讲 述 撒旦战败前天庭大 战的 起因 , 在第 九卷 再接 着叙述 第四 卷 中撒旦未完成 的诱惑 人类 的计划。 因此 , 我们 需要 按照 事 件发生的正常时间顺序 , 重新排出 一个以 撒旦的 故事为 核
要 :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 , 撒旦的 人物视角 可以用来分 析和考 察 失 乐园 中上帝 的形象 。 对上帝 的
能 , 撒旦经历了一个从藐视到抵触到最终承认的过程 ; 而对于 上帝的 善 , 撒旦 对圣父 的善痛快 承认 , 但他 拒 绝承认和接 受圣子之善 。 撒旦所感知的上帝形象与史诗中旁观 叙述者所感 知的上帝 形象大为不 同 , 这 种不同 正 是 失乐园 中叙述艺术精妙之所在 。 关键词 : 失乐园 ; 上帝形象 ; 撒旦 ; 叙述视角 ; 内视角 ; 外视角 ; 叙述技巧 do: i 10 . 3969 / j . issn . 1000- 5757. 2009. 12 . 059
弥尔顿的鸿篇巨 制 失乐园 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奇 丽瑰 宝 , 其独树一帜的恢宏风格、 纵 横交错的故 事情节历来 为后 人津津乐道 , 各国评 论家 亦常常 为如 何评价 史诗 中的 人物 形象 , 特别是上帝和撒旦的形象等问 题争论不休 , 甚至 发展 了观点不同 的三 大流 派 , 即 撒 旦主 义派 、 正统 派 和调 和 派。有关上帝的 形象 , 很多 现代 读者常 常觉 得弥尔 顿笔 下 的上帝形象既恃能自负又冷漠 无情。英国 文学史家威 廉 J 朗也说弥尔顿的 上帝 不是宇 宙的 仆人 , 而是 暴君 [ 1] 。 更有学者把德国批评 家古斯塔夫 弗莱塔 克对古代悲 剧中 的神的评说用在弥尔 顿的上帝 形象上 : ( 神 ) 统治 人世 , 偏 心任性 , 这是十分 可怕 的 , 令人生 畏。即使 他们 稍见 温和 , 终究还是个陌 生的东 西。 [ 2] 而 撒旦 主义 派 评论 家更 是 认为撒旦是反抗暴 政的英 雄形象 , 之无愧的否定形象。 失乐园 里的 上帝 是当
但上述观点都还没有尝试 过从史诗中 撒旦的人物 视角 出发来考察上帝的形象 , 分析撒旦是 如何认识上 帝的 , 他对 上帝究竟是藐 视还 是认可 , 是 忌恨 还是敬 畏。若能 拨开 重 重迷雾 , 看清撒旦对上帝的真实态度 , 对 我们研究 失乐园 中上帝形象一 定有 很大帮 助。因此 , 不 同于 传统的 研究 方 法 , 本文借用了叙述学界 有关 视角的 研究 成果 , 尝试 从 失 乐园 中人物形象撒旦的视角来考察上帝的形 象 , 同时 将撒 旦的人物 内视角 与旁观叙 述者的 外视角 相 对比 , 希望 能为多年来对 失乐园 中上帝形象的争辩提供一个叙 述艺 术上的解答。 一 在叙述学领 域 , 20 世纪 70 年代 以 前的 西方 学 界多 用 po int o f v iew 指 涉视 角 , 其主 要含 义大 体可 概 括为 三类 : 一、 看待事物的观点、 立场和态 度 ; 二、 叙述 者与所述故 事之 [ 3] 间的关系 ; 三、 观察 事物 的感知 角度。 不同 学者 采用 其中 的一种或几种含义作 为自己对视角的定 义和理解。申 丹教 授认为 , 视角 或 叙述 视角 是 一种 叙述 技巧 , 是 叙述 时
撒旦的恶念突 生、 萌发对 上帝 的挑 战之意 是他 对上 帝 态度的第一次 转变。在 圣子 受膏之 前 , 撒旦 对上帝 的态 度 在史诗中没有作 特殊 的讲述 , 但 仍可 推断当 时位 列第 一等 大天使的撒旦应与其 他虔诚恭顺的天使 无异。变化发 生在 对圣子即位的接受态度上 , 他认为自己和圣子 是 平等 的同 辈 ( , 794), 言 下之意 , 除 了敬 奉圣父 的权 威 , 对其 他神 权他一概不予 承认。这 是一 个非常 有趣 的现 象 , 在 以往 的 研究中往往被忽 视掉 , 撒 旦心中 的上 帝事实 上是 二元 分立 的 , 也就是说他对待圣父 和圣 子的态 度是 不同的 : 他 对 圣 子深怀嫉恨 ( , 662), 完全不能接 受圣子的出现并继承圣 父的血统与 神 权 ; 对于 圣 父 , 他表 现 如一 个争 宠 的 小孩 一 般 , 面对父亲对另 一个兄 弟的 喜爱 , 失去 了理 性与平 常心 , 以致将原 来对 圣 父的 爱 转化 为对 他 的敌 视。紧 接 着第 五 卷、 第六卷是撒旦 这种 转变的 进一 步强化 和达 到顶 峰。由 于自己对圣子的 嫉恨 和气愤 , 撒 旦率 领众反 叛天 使与 上帝 的天军开战。在 第一天 战斗 结束时 , 他 因短 暂的胜 利而 沾 沾自喜 , 做起了战胜上帝和颠覆天界 的美梦 , 相信自己 发明 的大炮 可与 永恒之力 比拟 , /不在话下 , 于是嘲笑神的雷 霆 , 并藐视他的全军 ( , 630- 631) 。此 时的撒旦内 心极 度膨胀 , 最为意气风发 , 他对上 帝能力的藐 视在第六卷 里表 现得最为明显和直接 。 然而这种狂妄自 负没能持续多久 , 继第六卷 之后 , 史诗 的第一、 二卷讲述 了撒 旦由于 战败 堕入地 狱里 的情 况。在 这两卷里 , 以撒旦的 人物视角 观之 , 他对上帝的认识 又发 生了一些变化 , 这 是他 对上帝 认识 的第二 次大 的转 变。刚 刚在地狱里苏醒 过来 , 撒 旦就对 自己 最亲密 的副 手别 西卜 承认 : 他 ( 上帝 ) 握有雷霆 , /确是强大 , 谁 知道这凶恶的 /武 器竟 有 那么 大的 威 力呢 ? ( , 91 - 93) 并 进 一步 说到 : 论理智 , 他和 我们 仿佛 , /论实 力 , 却超过 他的 侪辈 , /象 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