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渔父》赏析
文章起笔“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游于江潭,首先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屈原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时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给文章笼上一层悲凉的氛围。
游是一种无目的地,散漫地走。
也在写屈原的心境,有目标固然不会“游”,如果能够“徘徊”,虽然痛苦,也说明还有所期待。
但是屈原是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漫无目的的“游”。
在古人进退之间,山和水有一种奇特的含义。
山往往代指隐逸,代指平静(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
写到水,往往是一种忧愁。
从孔子的时间流逝,到后世以水喻愁,到苏轼,张若虚对水慨叹人生哲理。
水既含有永恒性,又不断变化,不断消逝,这些特征都是对人生感慨的集中概括。
屈原流放,选择面对浩淼的大江,作者行文不一定是刻意为之。
但是不经意间包含着一种文化的选择,选择向天地哭诉,选择向天地质问,选择赤裸裸地展露自己的痛苦。
也就是说水和此时的屈原的精神是内在相通的。
还有一层含义,屈原流放,心神错乱,不知取道,顺着水走或许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行吟泽畔。
首先可以看到屈原的率真。
他不能把哀伤藏在心里,即使没有一个人倾听,他也要吐露出来。
其次也可以看出屈原的痛苦,不是痛苦至极,也不会像疯子一样行吟。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这两个词用在屈原身上显得格外惨淡。
屈原是一个尤其洁身自好,喜欢装饰自己的人。
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追求完美。
他自己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样一个格外喜欢自我修饰的人如今“颜色枯槁,形容憔悴”,只能说明他的精神已经崩溃,丧失了积极的心态,对人生充满了幻灭感。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四个词写得太好了。
总得来说,这个屈原依然是一个“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依然是一个与世俗决裂的屈原,也依然是一个脆弱,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的屈原。
四句话把屈原全部的个性都暗示出来。
这个屈原也是一个反常的屈原。
他不再有犀利的言辞,也不再有华美的服饰和俊朗的外表。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一渔父意象的溯源与成型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是《楚辞》中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和《庄子》里那个跟孔子辩论的渔父。
《楚辞》中的渔父,是隐逸的象征。
而《庄子》塑造的渔父,“其本质特点并不是隐逸者,而是有道者、至德者和道家思想的布道者”。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统一在对自由、恬淡、宁静、完满生命的追求之中,统一在儒道思想兼济的隐逸者身上,统一在仕隐矛盾最终得以平衡的人生寄托之中”。
继《楚辞》和《庄子》之后,以渔父为主题的诗词不断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较多出现,但当时更多的是借渔谈玄。
唐代佛学兴盛,隐逸之风日盛,渔父诗词蔚然成风。
渔父意象的隐逸含义得以成型,渔父意象也有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遁世隐士、重臣智者、方外中人、探险者等等。
宋代长期的朋党之争使隐逸之风益甚。
渔父诗词创作成了文人们用来寻求精神慰藉,求得精神超脱的工具。
宋代士大夫的隐逸包含了参透世事、了悟人生后的沉静深邃、淡泊练达。
因此,宋代的渔父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哲理、彻悟人生的人格形象。
元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元人作品中的渔父形象表现出的是时不我遇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悠闲处世淡泊存身的人生态度,充满了挣脱名利羁绊后新生的喜悦和对生命自由的热爱,展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不过,元人笔下的渔父形象开始往俚俗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渔父与士人的距离。
明清时期,渔父主题仍被不少文人喜欢,诗词特别多,但题旨并没有脱出前人窠臼,佳作不多。
二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的四种类型1 悟道参禅、禅渔合一的渔父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早在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相互交融形成的玄学大行其道,隐逸的追求也蔚然成风,亲近自然、逍遥山水成为士人的普遍选择。
唐代佛学兴盛,中唐以后禅宗大行于世,渔父形象也因此带上了浓重的佛禅文化意味。
在佛、释、道那里,渔父诗词除了传统的渔隐主题外,还充满了禅机智慧与宗教文化意蕴。
楚辞渔夫的意象
楚辞渔夫的意象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渔夫是其中常见且重要的意象之一。
渔夫形象在楚辞中多次出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情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楚辞中渔夫的意象,并探讨其相关含义。
首先,楚辞中的渔夫常被描绘为在江湖河海间垂钓捕鱼。
这一形象与江湖的广袤和浩渺、河海的浩荡和博大相呼应。
渔夫是在自然环境中劳作的人,他们的工作全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使人联想到人类在世界面前的微小和无助。
渔夫的意象带给人一种宿命与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人类自身处境的思索。
其次,渔夫常常在困苦和艰难的环境下工作。
在楚辞中,渔夫往往与贫病、丧乱等不幸相联系。
例如《涉江采芙蓉》中有“流离洛阳道,陇上行渔者”之句,描述了一位被战乱驱逐的渔夫。
这种描写使渔夫形象更富有悲壮和苦难的色彩,也暗示了渔夫作为劳动者所遭受的生活困境。
然而,渔夫们往往能够以坚韧和勇气面对困境,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一形象与楚辞早期温庭筠的《登幽州台歌》中“萧条独游何足道,水阔鱼沉何足言”等诗句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困境的痛苦的认知。
此外,渔夫在楚辞中也经常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渔夫们对自然界的感知深入到了物理世界和心灵层面。
他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领悟生活的真谛。
渔夫的守故而孤高、自足而超然的精神,使他们成为了生活哲学的化身。
《离骚》中有“谁谓渔阳鼙鼓动地来、杨州所思望以折腰”之句,揭示了渔夫的生活哲学。
最后,渔夫也是楚辞中表达情感的象征。
他们常常面对家庭和爱情的分离和痛苦。
在一些楚辞中,渔夫被描绘为对爱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思念。
他们在安静的河湖边默默思念着与家人和爱人的团聚,希望早日回到他们温馨的怀抱。
例如,《鱼我所欲也》中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涉江采芙蓉,兰亦我所欲也”之句,表达了渔夫对家庭、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综上所述,楚辞中的渔夫意象丰富而多样,从劳动者的角度展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存在的困境、坚韧和勇气,在表达情感和生活智慧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世人那得识深意_此翁取适非取鱼_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_隐逸情结_
第13卷第1期2010年1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na l o f Huna n U n i ve rs ity o f Sc i ence&Te chno l o gy(So c i a l S c i ence Ed iti o n)Vo l.13No.1J an.2010■文学研究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①———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杨 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汉语文化交流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 要:渔父作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一个意象,历来为古代文人所喜爱。
渔父本身所承载的闲适、放达、孤傲等诸多内涵是隐逸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文人心里千古流传的“渔父情结”,折射出了儒道传统下历代文人心中仕与隐之间微妙的纠结状态,贯穿着文人出世入世两种人生观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儒道合一”的特性。
研究渔父意象,对剖析我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体味感知传统文化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渔父意象;隐逸情结;古典文学;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10)01-0102-04 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源远流长。
隐逸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选择的一种处世方式,也是他们保持人格独立、追求心灵自由的一种人生哲学。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在儒与道、仕与隐、兼济与独善之间纠缠着。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渔父意象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哲学意义备受历代文人的青睐,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是文人寄情山水和净化心灵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人格精神和审美品位的外化,具有儒道兼济的哲学基础。
古代文人多以渔父自比,他们常常在抱负难施、人生窘困时,以在青山绿水间自遣自歌、独来独往,远离尘嚣、闲适旷达的渔父为题材,或借描写其生活环境来抒发自己的隐逸之志,或借描写其生活方式来表现烟波之乐,或借渔父之“象”来参禅悟道,稀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孤寂。
古典诗文中渔父形象内蕴探微
2013.02陈琼渔父是中国古典诗文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形象,它作为文化艺术中独特的人文景观,一直为中国古代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知识分子所青睐,成为了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符号。
而古典文学中意象的形成并非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历代文人墨客添薪加火、不断丰富,彼此相似,又彼此区别。
渔父意象的性格类型、思想意蕴比较复杂,不仅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变化,而且不同的文人思想情操、政治理想也塑造不同类型的渔父形象,但无论渔父形象如何嬗变,形象内蕴中的隐逸情结却是贯穿始终,一直不变。
本文试以《庄子》、《楚辞》、《江雪》、《吴越春秋》为例,将渔父形象分成四种类型,并从其形象内蕴中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
一.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出现在《庄子·杂篇·渔父》。
此渔父出场就气宇不凡,“须眉交白,被发榆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而且言语不俗,当孔子虚心向其请教时,他侃侃而谈,说道:“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责真,不构于俗。
愚者反此。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责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惜栽,子之早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当孔子请求其“受业而卒学大道”时,渔父竟一口回绝:“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
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炙!”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拿音,而后敢乘。
”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信念,孔子相信人的生命,只有承荷着崇高的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正是死得其所。
渔父的言语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者生”、“顺之则成”的虚静、无为之境。
渔父的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庄子的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人生观,由此可以看出其渔樵于江渚,吸风饮露的生活状态,这是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形象。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中渔父的意象,是指一位生活在江边的普通渔民。
他穿着简单朴素,戴着斗笠,手持钓竿,身影孤独独立于江水之旁。
渔父专注地垂钓,眼神中透露出对江水的熟稔和对鱼儿的猎奇。
渔父的身影广泛出现在楚辞中,他经历着江水的变幻和沧桑,与江中鱼儿的欢乐和哀怨相伴。
他在水面上留下浩渺的涟漪,触动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在楚辞中,渔父不仅是一个形象独特的人物,更象征着勤劳、坚韧、冷静和淡泊。
他舍弃了世俗的名利,选择了与江水相依为命的简朴生活。
渔父的意象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追求真善美的追求。
渔父文化内涵(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其实是作品中的一个衬托,但是本人个人却十分推崇之。
人生在世,有时是要学会适当的妥协,不可过于清高,否则只能是悲壮!由庄屈开创的“渔父”意象,凭借其丰厚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广泛共鸣。
战国以来,纯粹的道家虽已消失,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于儒道之间。
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都有着浓厚的隐逸情结。
而“渔父”意象,恰是最能触发其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
因此,“渔父”意象在历代文人的创作中传承不绝,屡有佳作出现。
举诗词为例,则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再到韩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历历可征;举散文为例,则有著名的《桃花源记》;影响所及,甚至渗透到绘画、音乐创作之中:许道宁、吴镇、戴进等都绘有《渔父图》,古琴曲中也有《渔樵问答》、《欹乃》、《渔歌》、《醉渔唱晚》等曲。
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很有深意,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自信,一种高洁的品格和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
他在另一名篇《渔翁》中吟道:“欸(ai)乃一声山水绿”,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既带着屈原的理想,也带着道家“和光同尘”的思想逝去,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词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超凡绝尘的胜景,渔人既在劳作,又在审美——观美景、品美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故而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历代传唱,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
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
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
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
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
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
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唐宋词中表现放浪逍遥隐逸情怀的渔父词创作的发展和内容艺术特征
唐宋词中表现放浪逍遥隐逸情怀的渔父词创作的发展和
内容艺术特征
唐宋时期,放浪逍遥隐逸情怀的渔父词创作经历了一定的发展。
最早的渔父词以张志和的《渔父歌》为代表,表现了渔父的逍遥自在和隐逸情怀。
而在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墨客也开始创作渔父词,如杜甫、白居易、苏轼等。
在内容上,唐宋时期的渔父词主要表现了渔父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一方面,这些词表现了渔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逃避。
另一方面,这些词也表现了渔父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与大自然的亲和感。
在艺术特征上,唐宋时期的渔父词多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渔父的情感和心境。
同时,这些词也多使用简练的语言和意象,表现了渔父的简朴和淡泊。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的渔父词以表现放浪逍遥隐逸情怀为主题,通过对渔父生活和心境的描绘,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这些词也表现了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唐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探析
生活的终极关怀 , 而在唐代则成为文人 出仕的一种
手 段 。孟 浩然 《 临 洞庭上 张 丞相 》: “ 八月 湖 水 平 , 涵 虚 混太 清 。气 蒸 云梦泽 , 波撼 岳 阳城 。欲济无 舟楫 , 端 居耻 圣 明。坐 观垂 钓者 , 徒有 羡 鱼 情 。 ” 这 是 孟 浩 然 借助 垂钓 者在 向张九 龄表 达援 引之情 。正 如霍 松
生存 的 保证 , 也是 中国古 代文 人欣 赏 和崇拜 的对象 , 中国古 代文 人与 水结 下 了深厚 的感 情 。由于对 水文 化 的崇 拜和 敬仰 , 与水 有 着 密 切 联 系 的 渔父 进 而也 就成 为 中 国古代 文人 关 注 和欣 赏 的对 象 , 大 量 以渔
顿 之 中的屈 原 , 使 他 终 于悟 “ 道” , 最 终 投 泪 罗 江 而 死 。可 以说 , 渔父 是使屈 原 “ 悟道 ” 的关 键 人 物 。 当 然, 渔父之道是隐逸之道 , 屈原之道是 “ 独善其身 ,
情感深, 对后世的渔父诗词创作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
对 渔父 形 象 的演变 具有 过 渡意 义 。
一
种 随意 洒脱 、 超 然 物外 、 顺应 自然 、 不 食人 间烟火 、
有 独立 思想 人格 而 又愤世 嫉俗 的隐逸之 士 的生活 方
式 和生 命追 求 。
、
唐前文学作 品中渔父形象 的原型及 内涵
另 类追 求 。
和《 楚辞》 。《 庄子 ・ 渔父》 和《 楚辞 ・ 渔父》 是文学 作 品 中最 早 出现 的渔 父 形 象 , 这 两 个 渔 父 形 象 都 是
作 为人 生 劝导 者 面貌 而 出现 的 角 色 , 他 们 身 上 折 射 出道家 思想 中的淡 泊 、 隐逸 、 顺其 自然 。《 庄 子 ・渔 父》 描 写渔 父如 何 教导孔 子 , 对 于孔 子奉 行 的 “ 杀 身
楚辞 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1. 诗歌背景《渔父》是屈原所作的楚辞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渔父在垂钓的过程中内心的感受和对世俗之事的淡然态度。
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在楚国被贬后,写下了大量的楚辞作品,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理想和情感。
这首《渔父》正是其中的一篇,它反映了屈原在离乱之际对清静、超脱的向往和追求。
2. 主题和意境《渔父》一诗通过描绘渔父垂钓的情景,表达了对安逸、自由、超脱境界的向往。
诗人以渔父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世俗纷扰的反感和呼唤清净心灵的向往。
整首诗以渔父的形象作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烦恼和世俗的束缚的回避,同时又对自然的向往和规律的追求,诗歌亦以渔父之态度,对人生价值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尤其凸显了屈原对悲愤、苦痛的情感和对理想化、神化幻想的心理诉求。
3. 内容分析《渔父》一诗共分为四节,每节都以渔父的身影为主线,展开渔父的心理变化与对世俗的态度。
首节描写了渔父出海垂钓的情景,二、三节主要突出了渔父在垂钓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对世俗烦恼的回避,最后一节则是渔父的态度和心境得到进一步揭示,表现出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和对清静人生的追求。
4. 语言表达屈原的《渔父》一诗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较强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整首诗借助排比、对偶、反复、含蓄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含蓄,语言简洁、流畅、朗读起来倍感悠远、抒情,给人以宁静、深沉的感受。
5. 经典之处《渔父》一诗通过对渔父的描绘,反映了屈原对世俗的看法与心灵追求。
整首诗以渔父的心情为基调,以垂钓的情景为背景,表现了屈原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渔父的形象在诗中得到了艺术化处理,成为了一个超脱世俗的典型形象,抒发了屈原自己对世俗的鄙夷与对理想的向往,尤其在最后一节“夫子既已成名,仕途复可明。
架舟而漕航,毋乃望风行。
”一句中,更是对时政的不满和对自己理想化的幻想。
这些笼统的描写又应用了具体的一案,密切结合,既增强了个性化的传神力,又能表现出主观态度。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屈原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渔父诗的内容解析四、渔父诗的艺术特色五、渔父诗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渔父》是屈原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本文将对《渔父》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和影响进行详细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二、屈原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诚的大臣,他热爱国家,关心民生,主张政治改革。
然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的主张并未得到采纳,反而遭受排挤。
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原创作了《离骚》、《九歌》等诗篇,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渔父》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诗中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形式,表达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三、渔父诗的内容解析《渔父》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屈原的独白,第二部分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诗中,屈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政治黑暗的抗议。
在与渔父的对话中,屈原坚定地表示,即使被误解、被排挤,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四、渔父诗的艺术特色《渔父》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构思: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形式展开,使诗篇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2.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寓意深刻。
3.优美的语言:诗篇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4.寓言性质:诗中渔父的形象寓意着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象征性地表达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五、渔父诗的历史价值和影响《渔父》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诗篇不仅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还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
这种精神力量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六、结论《渔父》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篇,它反映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陈洪教授南开大学副校长文学院院长屈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的?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
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
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
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
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
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
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
这是一个声音。
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
我要坚持。
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
《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
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
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
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
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
《渔父》是屈原七十篇诗歌中的一篇,这是一篇充满深情的田园诗。
这首诗讲述了一
个渔父和他的妻子的故事,主题是爱情和家庭。
首先,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这首诗是由四句组成的四句体,每一句都是七个字,整
首诗的格律非常规整,朗朗上口,让人很容易就能记住。
其次,从诗歌的主旨来看,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浓烈的,直接打动人心。
作者通过
渔父和妻子的形象,表现出一种永恒的爱情和忠诚的家庭观念。
渔父把妻子比作“朱唇皓齿”,“良人美妇”,“情深似海”。
他相信他们的爱情是永恒的,不受时空的限制。
“夕阳西下而暮,徂往来者不可追”这句话表达了他们在爱情和家庭中的不朽价值。
作品
含义则是表达了屈原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家庭的赞美,对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道德精神的歌颂。
再次,从诗歌的语言来看,这首诗用了很多生动而细节的描写,展现出了作者的造诣。
例如,“濯红荻,为我烧酒,渔艇听歌,莫愁前路无知己”这句话中的“濯红荻”就是
指摘荻花煮的酒,味道香甜。
这样的细节描写增强了读者的感觉,让人更容易代入作者所
想表达的情景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
家庭和传统美德的倡导,它使我们重新思考了人类的价值观念,是一篇充满了深情和思考
的优秀诗歌。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渔父意象,是一种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
这个意象常常出现在各种古典文学作品中,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等,传承至今。
从渔父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深刻的含义和寓意,这篇文章将会探讨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及其蕴含。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渔父的本质。
渔父是一个靠海为生的人,常常在海滨垂钓,静待着大海给他带来的收获。
渔父的生活是非常艰苦和辛劳的,他需要不断地面对着海风和浪涛。
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渔父的生存状况可能并不乐观,但他所追求的目标是深深地映射在他的内心中——从大海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换句话说,渔父的目标是充满动机的,因而有力量推动着他往前走。
在古典文学中,渔父意象传递出的意义是多重的。
首先,渔父通常被视为自然的象征。
他在大自然中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因此他所追求的东西也有着自然的色彩。
渔父的取材来源也是来自大自然——大海中的鱼。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渔父的行为被视为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渔父可以被视为自然界的翻译者或者促进者。
其次,渔父还可以被视为一种寓言意象。
渔父为了得到属于自己的收获而不断努力,他的行为不是自我追求而是拼搏奋斗的代表。
拼搏的结果,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他的能力,不断地推进了他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的发现。
这表明,渔父意象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它以一种有力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精神的奋斗。
最后,渔父还代表一种战胜困难的意象。
渔父常年在海上打渔,在恶劣的天气和海况下,渔父需要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才能得到自己的收获。
这种困难表明了人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渔父的克服挑战的方式和决心,我们看到了成功与胜利背后的代价和重量。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蕴含着自然、拼搏、克服挑战等多种意义。
它在文学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代表了人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对人生意义的真实探索。
作为渔父意象的读者,我们需要从其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和寓意,希望在寻找过程中也能够启示我们对未来的追求。
论《庄子·渔夫》对元代文人心态及创作的影响
论《庄子·渔夫》对元代文人心态及创作的影响作者:孙敏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9期摘要:《庄子·渔夫》以其抱朴归真的隐逸思想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渔夫形象亦成为历代文人描写的对象。
至元代,隐逸之风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心理内涵,有关渔夫题材的创作亦大量涌现,不仅表现在对诗、词等文学创作的影响中,更扩及至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
本文就渔夫这一形象及庄子隐逸思想对有元一代文人心态及创作的影响,试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采取典型,拟进行概括。
关键词:庄子渔夫形象隐逸思想文人心态一、《庄子》渔夫篇及“抱朴归真”的隐逸思想《庄子·渔夫》出自《庄子杂篇》,它所阐述的隐逸和抱朴守真思想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尤其是对隐逸文学及特定时期的文人心态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渔夫形象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热衷描绘的对象,并成为隐逸山林的典型符号,有关渔夫题材的文学创作更是不胜枚举。
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时代,这类题材的创作更如洪波开阖,它不仅表现在对诗、词等文学创作的影响中,更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究其要领,这与《庄子》渔夫篇所承载的隐逸精神对元代特殊语境下文人创作心态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提及《渔夫》篇,便不得不提及《庄子》外杂诸篇是否为庄子本人所作这一问题对此历来各家说法不一。
宋代以后就多有人进行怀疑,如苏轼因为《盗跖》、《渔父》“真诋孔子”,《让王》、《说剑》“浅陋不入于道”①(《庄子祠堂记》),于是判定四篇不是庄子所作,由此引起后来学者对《庄子》外杂篇的怀疑。
但也有学者认为外杂篇中有庄子自作的部分,如董思凝认为《让王》等四篇虽诋訾孔子,“然其深微之语固有与内篇相发明者,抑又安可废也”。
又见《史记》和《吕氏春秋》皆有对该篇的录入并加以肯定。
因此,在目前证据尚不充足的情况下,笔者仍从旧说,盖认为《渔夫》为庄子所作。
关于《庄子》渔夫篇所表现的思想,就文本内容阐发而言,主要是庄子站在道家立场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人伦观念进行的批判,并提出了“慎守其真”、“法天贵真”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作者:王林瞄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9期摘要:“渔父”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经典母题。
从《诗经》中的匆匆一瞥,到被“钓于渭滨”的吕望予以神化,历经“庄屈”的形象定型,“渔父”在唐宋时期凝结为一个被文人用来映射隐逸思想的诗词载体。
“渔”与“隐”的联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代表,也是文人在“儒道”共同支配下实现心理调适或升华的艺术投映。
回顾并追溯这类意象的源流及嬗变,细致体悟文人情感世界的丰富精微,可以藉此发掘意象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古诗词;渔父;意象;隐逸《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1]397意象作为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为后人留下众多具有古典美的经典物象,“渔父”便是一例。
它大多藉由对渔父隐逸日常的刻画来传递情思,展现了文人气象万千的情感世界。
而在文人的性灵抒写下,渔父是“白发沧浪上”的垂钓者,吃着“菰饭莼羹”,过着“暮向芦中宿”的漂泊日子。
他们游离于庙堂之外,行走于江湖之边,这种状态有时是诗人生活的真实映照,但更多时候是一种精神寄托与遐想显现。
纵观这类作品,可以看到文人纷繁各异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感知。
一、古诗词“渔父”意象的产生与流变《诗经》作为反映先秦时期日常生活的诗歌总集,已经有许多描写“农耕渔猎”场面的内容,从中可以找到不少与“渔”或“渔父”有关的诗句。
《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2]61《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2]381《召南·何彼襛矣》:“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2]42显然,《诗经》中的渔父都是普通的打鱼者,诗作以渔类比,或传递婚恋之思、或映射公族嫁娶,具有浓厚的情爱伦理意蕴,而“志不在鱼”的朦胧意识投射也奠定了“渔父”一词的弦外之音。
让“渔父”这一平凡形象具有了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太公吕望,他也是史书记录最早的渔父原型。
据《吕氏春秋·有始览第一》载:“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
”[3]666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亦写道:“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4]1477太公的传奇经历历来为后人所乐道,并被添上神话意味。
太公之后,亦有“扁舟范蠡随渔父”“渔父义节助子胥”等传说故事层出不穷。
在文学史上,是屈原与庄子首次为渔父赋予“隐者”的隐喻内涵。
《楚辞·渔父》讲述的便是屈原遭逐之际,与无名渔父的一段关于人生抉择的讨论:当身形枯槁、憔悴不堪的屈原在江边徘徊,听到路过此处的渔父发出“何不自令放为”[5]171的疑惑后,道出“众人皆醉我独醒”[5]174的混沌现实,渔父只得莞尔一笑,摇舟而去。
而在《莊子》的同名篇作中,亦有相仿的情境对话:当孔子“休坐乎杏坛之上”[6]815时,“须眉交白,被发揄袂”[6]815的渔父来到此处,大力斥责孔子“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6]816的行为,并提出“法天贵真”的主张,让孔子决意从师潜学。
奈何渔父认为孔子不足以“妙道”“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6]822。
与北方的《诗》有异,《楚辞》《庄子》中的渔父都是一类睿智豁达的隐士形象,来去无踪,在浊世中坚守明哲保身之志。
庄屈对文学创作发展的影响是极深远的。
庄子的美学、屈子的遭遇,加上历史传说的描摹,形式与内容适时交汇,发酵出无限的灵感。
自那以来,各种以“渔父”为主题的古诗词层出不穷,尤以张志和的《渔歌子》最有名。
此诗流传甚广,后人多化用原句或词牌名进行二次写作,掀起了一股“渔父”热。
后经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的传承与创造,渔者与隐逸之间的联系慢慢积淀下来,成为诗歌文学中的一类意象母题。
二、古诗词“渔父”意象中的情感世界(一)身心的回归:隐士首先是身与心的双重回归,这一类是真正的隐士,但可举者寥寥。
最典型的当属张志和,此人一生清真好道,在宦途不顺、妻母相继去世的连续打击下,决意向肃宗请辞。
肃宗赐给他一奴一婢,张志和偕同两人一起归于山林,自称“烟波钓徒”,以渔钓为生,著名的《渔歌子》便写于此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缱绻图景:西塞山前,白鹭腾飞,两岸桃花盛放,江水猛涨,鳜鱼生得肥圆玉润,飘雨阵阵袭来,渔翁早已乐而忘归。
值得一提的是,据颜真卿说,张志和钓鱼不用饵,自然不会引来鱼儿上钩,所以“鳜鱼肥”并非粗浅的口腹之欲,而是对渔隐生活之怡然自足的喻指。
末尾处的“不须归”可谓神来之笔,它既反映了家室空落的真实境况,也表现出了却红尘羁绊、一心流连自然的生命情态。
恰如《人间词话》中所写:“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7]15张志和“观物”亦“观己”,将闲适的情绪感发存蓄于寡淡平和的画面美中,标志着他已跳出本体意识范畴,用一种“他者”的静观视野来描摹完满自由的心灵境界,是真正的“词之上乘”。
更重要的是,他反映了遵循“内求”之道的身心兼修的隐士本性,堪称“隐之楷模”。
(二)身归心未归:伪隐1.出世自姜尚渭水独钓的故事广为流传后,以“渔隐”待“仕机”的例子可谓不在少数,最著名的要数东汉隐士严光。
严光少时与光武帝同游学,后光武帝两度出访并委以重任。
陆游曾作诗讽之,认为严光的清誉是掩饰出世之心的技巧。
而与严光的经历类似,孟浩然也是一名心怀魏阙的隐士,偕友张子容躬耕于归鹿山多年后,曾挥笔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的前半段展现了一方壮美图卷:八月湖水高涨,天水交接,宛如一色,浩瀚无边际;云梦泽处,水汽喷薄,仿佛能撼动岳阳城池。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诉说起“渡舟无楫”的淡淡无奈,只得遥观岸边的渔父,心生艳羡,那哀婉的心意在此得以缓缓显露。
隋唐时期,举荐之风流行,文人大都渴望凭借投赠之作得到赏识,故该类诗文的创作一直很繁盛,这在耳熟能详的“长安居、大不易”的逸闻中已有所反映。
此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二年,是干谒诗的经典之作。
其中,“渔”与“仕”的巧妙联结,正反映了以孟浩然为代表的“士”阶层的矛盾心理,也印证了“以道补儒”的士人整体精神面貌。
经世之愿与国家意识形态及体制的相斥相依,使得他们如一叶于海上浮行的扁舟,生在左右都游不到岸的境地里。
2.抗世自古以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所有读书人的终生追求,但求仕路上却有着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纷和永难止息的政治争斗,这也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贬谪文学。
柳宗元的一生即是最好的诠释:他曾作为王叔文政治集团的一员进入权力中心,然而,“永贞革新”不久宣布失败,保守派的反扑让集团瞬间倾散。
同朝被贬的刘禹锡居于陋室之下,仍发出“何陋之有”的诘问,相反,柳宗元的诗作却被渲染上了屈原式的悲愤: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写于柳宗元孤居永州的初期,“骚怨”浓长,恰如苏轼在《柳仪曹诗》中的评价:“忧之深也。
”茫茫天地之中,没有一只飞鸟掠过,没有一个人影,唯有披蓑戴笠的白发老翁驾着扁舟,独自承受冰天雪地的冷峻侵扰。
与刘禹锡有别,柳宗元是河东望族之后,又年少成名,正处初露锋芒的而立之年却遭遇政治厄难,身份境遇的剧变让他心中激愤交加,难以排遣。
可以说,诗中的渔翁不畏风雪侵袭,有着危险迫近也岿然不动的品格,恰如柳宗元本人的形象映照:既不愿参与势力勾结,以换取仕途的坦荡平顺,又无法淡然接受理想幻灭、终老于此的残酷现实。
于是,他选定“渔隐”的方式来隔绝纷扰,昭示不屈。
这种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崇高感来鞭策自己,在失败与毁灭中等待涅槃重生的举止,是一类殉身抗世的悲剧美。
它让看似遗世独立的渔父生活的背后,饱藏着苍凉孤独的人生体验,更折射出荒蛮幽哀的贬谪文学世界中,那错综复杂的“江雪”心境。
(三)心归身未归:愿隐1.乐隐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骚客都讴歌或赞美过渔父,但是真正放下世俗牵绊,做了一回渔父的人却少之又少,南唐后主李煜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7]4的帝王,并无治国之才,更无兴国大志,在机遇巧合中被推上王位的他,反倒更加憧憬平民“粗盐淡茶”式的清欲生活:其一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其二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渔父》二首是李煜观画作《春江钓叟图》后所写,有异于前期的绮丽浮华、亡国后的悲哀凄婉,两首词作风格晓畅,简易近人。
词中的渔父整日与盛景佳酒为侣,游荡在飞溅如雪的浪花与繁盛娇美的桃林中,面对汲汲于名利毁誉的世人,尽情唱咏着他的自由欣悦。
然而,与了无牵挂的渔父不同,李煜是在南唐已奉朔称臣、国势重危的时候即位,故已深陷困患许久。
身负难以推卸的重责,信奉佛道的李煜藉由幻想来逾越现实的壁障,也映证了文学抒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被压抑意识的唤醒与补偿。
在那里,李煜用片刻的断念为自我设想了“渔隐”后种种美好的、因生于贵胄之家而不可能享有的生活。
他凭借这一“白日梦”赢得精神自由的满足,收获了更加积极广阔的人生体验。
2.怅隐如果说,李煜对“渔隐”的渴望是出于另一种生活的极致诱惑,彰显了别样的生活追求,那么,“怅隐”就带有几份心不甘、情不愿的味道,尤其是当士人面对难以翻越的“道统”与“政统”之璧时,内心的冲突斗争常会让归隐之愿渲染上无奈的基调。
大半生都在流放中挣扎的苏轼便是这一类文人的代表:渔父笑,轻鸥举。
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父》(四首)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的联章组词,前三首均描绘渔父闲散的情志,真正的主旨到了最后一首才浮出水面。
此诗运用“倒放”的镜头手法,先写渔父的“笑”,继而将视野拉远,展现风雨飘洒、轻鸥飞翔的江水景致。
接着,渔父缓缓道出了“笑”的缘由:骑马出差的官人,此刻只能凭我摆舟荡桨,方能渡河而去。
言语之间,流露出世外风骨对劳顿辗转的官宦生活的不屑。
这里的渔父仿佛就是苏轼的化身,既为“渡人”,亦为“渡己”,以此消释偏居一隅的落寞情怀。
但是,苏轼的旷达终究是一种逼不得已的情感内饰,而非本性使然。
词人少时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旷世大略,却因朝廷派别的新旧争斗而跌落于此,人生的局限与无常启发了他对生命哲学的深度思量,也孕育了此前未曾有过的悲剧意识。
为逃脱“心为形役、身为物累”的现实宿命,苏轼用想象中的“渔隐”来贴近山水之美,以自我的内在超越来完善主体境界。
这份看似纯粹的审美乐趣的背后,隐藏的是对悲剧的不懈抗争以及对天性的珍视,繁杂且艰深。
三、古诗词“渔父”意象下的思想底蕴文艺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文学现象或者文学意象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心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