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40)(草案)》解读.DOC
上海规划2040:全球城市需要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上海规划2040:全球城市需要什么样的人口政策?上海规划2040:全球城市需要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建立一个全球城市似乎是中国许多城市孜孜不倦的梦想,记得多年前有媒体整理资料发现,中国有35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但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城市已经逐渐走上了国际大都市的道路,其中北京上海是距离国际大都市最近的城市。
但很遗憾,怎么建设国际大都市,似乎城市管理者在想,但好像没想好怎么做,所以做出许多令人遗憾的事情出来。
什么是国际大都市?相信很多人对比纽约或其他城市之后,会发现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当中应当含有许多指标,其中包容应当是一个最基础的指标,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在香港纽约,能感受到的信息是这些城市很温暖,充满了包容和鼓励,人们的交流沟通的成本很低,很容易就一起共同来做同一件事情。
但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距离国际大都市的思路还依然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至少从人口的限制和准入上,选择了更多居于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进来,结果这些人才的基本需求因为不配套而难以得到满足。
其实要真正限制人口,不应当通过行政的手段,而是应当通过产业引导和经济手段来解决,否则只得适得其反。
现在,城市管理者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应当好好地反思怎样才能为公民提供好服务,让公民获得帮助,才能收到良好的反馈。
近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下称《上海规划2040》)向全社会公示,最令人注意的是,《上海规划2040》显示上海将在2020年将人口规模控制在2500万以下,在2040年控制在2500万左右,这一点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上海规划2040》将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愿景定为“卓越的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指的是能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自然不可能是闭门造车的城市,提到全球城市,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般是纽约。
纽约可能是全世界最具活力和多样性的城市,纽约的多元性首先体现在人员构成的多元上。
纽约在去年也曾发布过一份面向2040年的城市发展规划,这份名为《一个纽约:一份强大而争议城市的规划》(以下称《纽约规划2040》)的制定者们收集了纽约市民对于纽约的印象,城市、多元性和人成为纽约市民选择最多的关键词。
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的解读暨若干问题思考
1.关于发展 目标的思考
大 都 市 的 中长 期规 划 作 了 比较分 析 ,从 他 们发 布 的 色 、人 文 、创 新 和可 持
站 在新 的历 史起 点 ,在2020年 续 发 展 ”这样 的 目标上 。 基 本 建成 四个 中心 ”的 目标基础 从总 目标来看 ,我们这次的纲要充分体现了党 中央、
上 ,上海如何 主动承 担 国 家战略使 国务 院对 上海 的要 求 ,增 加 了科 技创 新 中心 的功 能表述 , 命,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谋划城市未来 同时 充 分 反 映 了 市 民 对 未 来 的愿 景 , 把 情 景 描 述 这 一 块
发展 ,进一步提升发展 目标 ?
落 实进 去 :未来 的上海 是 一座 追 求 卓越 的全 球 城 市 ,是创 新 、生态 和 人 文之 城 。从 城 市性 质 来讲 ,除 了坚 持原 有 的
等 方面 体 现大 数据 应用 和 技术 创新 。 保 险业 为代 表 的服 务 业 和 以信 息产 业 为代 表 的 高新 技术 产
6.在 工作 内涵 上 突 出公 共政 策 的 业 ,不 断增 强 城 市 功能 ,把 上 海 市建 设 成为 经济 繁 荣 、社
属 性 。体现 城 市规 划在 社 会公 共事 务 会文 明 、环 境 优 美 的 国际 大都 市 , 国际经 济 、 金融 、 贸 易
权 威 声 晋 AUTHORITY VOICE
编者 按 :在 上 海 市 交通 工程 学会 近期 组 织 的科技 论 坛上 , 来 自上 海市城 市规 划设 计研 究院 的 高岳 副 院长对 《上海 市城 市 总体 规 划 (2015— 2O40)纲要 》进 行 了解读 ,他 简单 回顾 了上 海 几轮城 市规 划 的情 况 , 简要 介 绍 了总规 的编 制 工作 安 排 及 ,总 规 纲要 的特 点 , 同时 重点 对 纲要 所 涉及 的一 些 重 大 问题 提 出了 自己的思 考 。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6.30•【字号】沪府办〔2023〕19号•【施行日期】2023.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沪府办〔2023〕1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6月30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五年实施评估工作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超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本市组织开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评估,并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提高站位、放眼国际。
围绕“五个中心”建设要求,坚持“四个放在”,全面评估“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情况,加强与全球城市的对标分析。
(二)战略引领、突出重点。
准确把握超大城市发展规律,聚焦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问题和关键变量,深入开展实施评估工作。
(三)科学评估、动态维护。
大兴调查研究,运用数字化技术方法,组织第三方独立评估,邀请多领域专家参加,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强化实施评估成果对总规动态维护和政策制订的反馈作用。
(四)协同协作、统筹推进。
注重部门合作、市区联动、区域协作,将“上海2035”总规五年实施评估工作和“十四五”中期评估工作紧密结合,促进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衔接。
二、评估对象和时点主要评估“上海2035”总规实施情况,同步评估《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各有关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区单元规划、市级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摘要:本文档旨在介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主要内容。
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国际大都市,面临着持续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土地资源有限等挑战。
为了推动上海市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这份规划。
规划资源的合理分配、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更新、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城市功能是本规划的重点。
第一部分:背景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房地产泡沫、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政府决定制定一份长期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部分:规划目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并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 人口控制目标: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2035年不超过3000万。
2. 经济发展目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上海市经济由产业链延伸向产业网络转变。
3. 环境保护目标:通过提高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上海市的自然生态环境。
4.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三部分: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加强核心城区的功能,推进城市副中心和郊县协同发展,形成多中心城市格局。
2. 人口分布调控:通过引导人口向远郊区域和城市副中心转移,减缓核心城区人口压力。
3. 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网络,提升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运输能力。
4. 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推动旧城区、老工业区和城市边缘地区的更新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6.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
从国际大都市到全球城市:上海2040的目标解析
从国际大都市到全球城市:上海2040的目标解析作者:石崧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第4期摘要处于城市转型阶段的上海启动编制面向2040年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其核心转变之一在于将既有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提升为全球城市的新愿景。
定位的切换背后折射出上海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重新自我认知。
立足于对上一轮总规中城市性质的评估,分析了基于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社会不同时代背景下城市目标导向的抉择。
通过对两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性质和定位转变的分析,重点研判了2040年的上海城市功能体系,分析了资源配置、科技创新、文化创意3大核心动力支撑和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3大目标愿景。
关键词全球城市 | 总体规划 | 城市性质 | 目标愿景 | 上海2001年5月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明确将上海的城市目标确定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经历了15年的快速发展,上海业已实现当初制定的发展目标。
于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至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新目标。
从国际大都市到全球城市,透过上海两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发展目标的表述差异,既反映出城市对于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愿景展望,更折射出鲜明的时代发展特征和国家战略要求。
在这些基本认识基础上,文章重点聚焦未来20—30年的发展,提出构建上海迈向2040年的城市功能体系的基本设想,并对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支撑和目标体系建设提出设想。
1 国际大都市:工业化时代的城市目标2001年5月,国务院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批复中明确,把上海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在201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宣布上海“四个中心”的总体框架基本形成。
同年完成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估报告中,也提出“上海已经搭建起‘四个中心’基本框架,辐射国内国际两个扇面的作用凸显,城市的国际地位持续提升,基本实现总体规划确定的国际大都市的既定目标”。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
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
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上海2040城市更新规划
南翔城镇工 业地块
金桥出口 加工区( 环外)
松江工业 区东区
莘庄工业 区
康桥工业 园区
中心城周边区工业用地分布
江湾-五角场 真如
徐家 汇
花木
全市各区域人均公共服务设施指标(m2/人) 资料来源: 上海市规划院信息中心数据和《中心城周边地区研究报告》
中心城及周边区现状主要公共中心分布
三、现实条件
二、上海历程
Processes in Shanghai
工业用地改造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Areas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明确提出“退二 进三”的政策后,开始了产业用地的升级改 造,出现了创意产业园区,工业用地转型为 科研用地(M4,C65)等多种更新尝试。
上海工业用地比重与国际大都市对比(单位:%)
主要更新地区存挑战——工业 Major Challenge – Industrial Area
用地比重高,用地绩效低
资料来源:2014年4月市规土局和市经信委对全市工业用地使用和转型的普查 石忆邵等.产业用地的国际国内比较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三、现实条件
在城市发展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将是未来规划的重要方向,今后 城市更新的对象、规模、类型和方式都将有全面且多元的扩展。
这一时期有必要重新审视全市更新现实条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4年,市域范围内工业用地(实际从事工业生产的) 为602平方公里,占现状建设用地约19.8%,中心城和周边地 区工业用地比例为18.2%,均远高于国际大都市一般水平。
今年3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本市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 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加强本市工业用地出让管理的若 干规定(试行)》,其中对于全市各类型工业用地转型的要求 、方式和政策进行了规定。
2040上海主城区城市规划
2040上海主城区城市规划面向2040年的上海要立足历史新起点,适应发展新趋势,应对发展新挑战,迈向发展新目标。
其城市需要新的城市规划,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40上海主城区城市规划,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40上海主城区城市规划规划宝山、虹桥、闵行和川沙四大主城片区。
其中虹桥片区东至外环高速公路,南至沪渝高速公路,西至沈海高速公路,北至京沪高速公路的虹桥商务区范围,面积86平方公里。
将增加南北向轨交线路,同时针对创新型人才重点增加租赁性住房的规模,租赁住房比重约50%。
上海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
8月22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显示,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城市副中心是面向市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兼顾强化全球城市的专业功能。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提出,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在中心城内继续提升五角场、真如、花木3 个副中心的功能,并新增金桥、张江2个副中心。
在宝山、虹桥、莘庄、川沙4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主城副中心,实现主城区各片区的均衡发展。
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 个新城内分别设置新城中心,在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设置核心镇中心,强化面向长三角和市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承载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
《上海2040》还提出,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中央活动区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也是服务整个市域的城市中心,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豫园商城、上海不夜城、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徐家汇、衡山路-复兴路地区、中山公园、苏河湾、北外滩、杨浦滨江(内环以内)、张杨路等区域。
中央活动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
另外,面对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人口结构更加多元的未来社会,上海致力于通过对城市品质魅力的不懈追求,成为城市治理成功、全球影响突出、市民高度认同的幸福人文城市。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近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完成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正式公布,并宣布即日起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
规划确立了上海至2040年的发展新目标: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以及三个重点领域的子目标,即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对上海城市空间布局,草案提出,上海将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新格局。
以“开放市域、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规划视野,构建“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区域空间格局。
在“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市域城乡体系下,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构成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形成“大都市圈—城镇圈—生活圈”空间架构。
根据草案,上海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在中心城内继续提升五角场、真如、花木3个副中心的功能,并新增金桥、张江2个副中心。
在宝山、虹桥、莘庄、川沙4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主城副中心,实现主城区各片区的均衡发展。
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个新城内分别设置新城中心,在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设置核心镇中心,强化面向长三角和市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承载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
此外,草案强调,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
作为“上海2040”规划的亮点之一,草案提出,上海要“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全年龄段人群提供覆盖高品质公共服务、舒适的公共空间和开放共享的社区环境”。
对此,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解释称,“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15分钟步行距离打造低碳绿色社区,即通过步行就能解决市民在社区里基本生活,乃至工作、休闲、学习等需求。
上海城市规划发展解读
April 2017 3 3
上 法 房 地 区域房地产
总量控制的目标在于转变无限扩大城市开发范围的思 路 ,建 设 范 围 须 竖 向 扩 容 ,“上 海 204◦ "首次明确提出了 充 分 利 用 地 下 空 间 资 源 的 相 关 规 划 建 议 ,指 出 分 层 ,分 类 ,分期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逐 步构建以中心城,新 城 为 核 心 ,以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公共活动中心等区域为 重点的地下空间布局,形 成 功 能 适 宜 ,布局合理的竖向结 构 。2016年 6 月 ,住 房 城 乡 建 设 部 发 布 了 《城 市 地 下 空
间 开 发 利 用 “十三五'‘规 划 》 指出我国将建立和完善城 市 地 下 空 间 规 划 体 系 ,到 202◦ 年将补充完善城市重点地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涉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内容。可 见 , 〃十三五”将 是 改 善 当 前 地 下 空 间 开 发 利 用 建 设 发 展 需 求 旺 盛 但 系 统 性 不 足 ,有 关 立 法 和 规 划 制 定 相 对 滞 后 ,现状 利 用 基 本 情 况 不 清 ,管 理 体 制 和 机 制 不 够 健 全 等 问 题 的 关 键 时 期 ,目 前 上 海 先 行 发 布 的 《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 条例》 将 对 接 " 上 海 2040”中对地下空间资源使用的规 划建议。
建 设 用 地 的 总 量 控 制 是 城 市 转 型 发 展 的 表 现 。首 先 是 转 变 “摊 大 饼 ”式 的 发 展 思 路 ,为的是提高单位资源消耗 的 产 出 ,这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相契合,可倒逼经济结 构 转 型 。为 了 更 好 守 住 建 设 用 地 总 量 控 制 的 底 线 ,早在 2014年上海就对土地利用提出了 "五量调控"的管理思路, 最 重 要 的 一 点 即 为 “存 量 优 化 ” 当前上海的建设用地总 量 中 工 业 用 地 比 重 达 到 约 四 成 ,提 高 工 业 用 地 使 用 质 量 尤 为 重 要 ,如工业用地转性收储之后再出让,在原有补偿基 础 上 再 给 予 一 定 比 例 的 土 地 出 让 收 益 ,给 存 量 土 地 的 再 利 用打开全新的思路。
上海2040:与全球城市渐行渐远?
上海2040:与全球城市渐行渐远?8月22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正式对外界公示。
在这份规划草案中,明确了上海在未来三十年的发展目标:建立一个“卓越的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落实到具体细节时,我们会发现一切似乎没那么好。
在这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中,有几个关键的信息1.截止2040年,上海市的总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而截止2014年年底,上海人口为2426万人,也就是说,在未来接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上海可承受的新增人口仅为74万人。
2.到2040年,上海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现有建设用地接近这个数字)。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接近三十年的时间,上海基本上不会再新增建设用地,并且规划建设用地的规模将会逐年递减(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
以上是我从这份规划草案中提取的两条对城市影响最大的因素:人口和土地。
这份把上海的远景设定为建立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和文化大都市的文件里,为人口和土地设定的底线,以至于上面这些目标看上去像一些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在削弱创新力的同时,将进一步推高房价,最终将导致低生育率的恶果,引发人口危机。
全球城市的榜样如果例举“全球城市”,你首先会想到谁?伦敦、纽约、东京。
上海要建设“全球城市”,这三个地方将对上海的规划产生借鉴意义。
纽约是这个星球上公认的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城市,在2015年纽约规划部门发布了一版“OneNYC :一个纽约”规划计划。
“一个纽约”中提出了目标和行动的四个原则,分别是增长、平等、可持续性、弹性,这四个原则始终贯穿全文,形成了“愿景—策略—行动”的框架体系,并通过相应指标进行落实。
在这四项原则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增长”。
纽约的规划师们深知增长是社会繁荣的根源,这其中包括人口、不动产、就业等等。
为了维持城市的持续繁荣,纽约也在住房、产业、劳动力、基础设施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草案(2016―2040)公示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草案(2016―2040)公示近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介绍了最新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规划》草案)主要内容。
《规划》草案提出,上海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到2040年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力争2040年PM2.5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受污染更低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规划》草案称,上海将有力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逐步推动城市非核心功能向郊区以及更大范围疏解。
同时加强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规划》草案提出“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区域空间格局。
在“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市域城乡体系下,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构成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形成“大都市圈―城镇圈―生活圈”空间架构。
上海力推超百亿产业配套政策支持临港地区产业发展日前,上海市政府制定《关于深化完善“双特”政策支持临港地区新一轮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在临港地区基本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化滨海新城,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
为推进《若干意见》落地实施,临港地区管委会结合临港开发实际,推动形成“1+3+X”政策框架体系。
将发起设立100亿元的上海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50亿元的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基金、2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10亿元的临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将设立每年5亿元智能制造专项资金。
将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鼓励社会多元化主体采用各种投融资模式参与临港智慧城市建设,并按项目投入给予补贴。
实施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规划建设综合管廊,打造一批特色“林荫街区”和郊野公园,构建绿化生态网络体系。
“新外环线”:2040城市总体规划,夯实上海真实的环线格局!
“新外环线”:2040城市总体规划,夯实上海真实的环线格局!上周五在朋友圈看到这样⼀张图红黄蓝蛋炒饭很有意思,很多朋友也在问,车墩是什么⿁?在哪⾥?刚刚过去的⼋⽉,炎夏的洪荒之⼒尚未褪去,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冲击波,就热度⼀个赛过⼀个地袭来了。
8⽉22⽇,《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世,未来建设⽤地被限制在3200平⽅公⾥以内。
24⽇,原计划挂牌竞价的普陀区苏州河滨河地块被紧急叫停,这已是短短⼀周之内的第三次,此前已有浦东新区周浦医学园区地块和唐镇新市镇地块相继被叫停。
25⽇,调控谣⾔引发离婚、买房、签约潮。
表⾯上毫⽆关系的新闻,却粘连起上海楼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价格与板块地图8⽉底的调控谣⾔刺激了楼市成交量的激增,让上海楼市在最后⼏天再度占据各⼤媒体头条。
所幸,传谣者已经受到惩罚。
克⽽瑞数据显⽰,8⽉份整个上海商品房成交⾯积约147万⽅,成交均价达44528元/㎡,创近5个⽉以来峰值。
全市库存可售⾯积仅约580万⽅。
同时,我们再把上海所有住宅板块的成交均价做⼀下对⽐就会发现,除却⾦⼭、奉贤、崇明等区域,郊环线以内2字头的均价已经⾮常少见,基本站稳在3万以上。
⽽且我们看到的数据仅仅是板块的均价,对⾼品质热销项⽬来说,实际成交价格还要⾼。
外环以内区域⾃不必说,不是已经超10万就是正在向10万上涨的路上,外环外距离S20五公⾥左右的范围,现在已经很难找到5万以下的房⼦。
再远⼀点,⽐如川沙、颛桥、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等热点区域,⽆⼀例外全部冲刺4万+!以前刚需成交量最为集中的外郊环间,已经呈现出匪夷所思的房价格局,对急于买房的沪漂族来说,未来的机会在哪⾥?⼟地市场融信经400余轮竞价后以110.1亿元竞得静安中兴地块,楼板价达到10万/㎡,松江区⼩昆⼭镇商住地块以2.1万元/㎡⾼价被路劲拍得,青浦青浦区朱家⾓镇淀惠路北侧35-04地块成交楼⾯价更是达到38482.9元/平⽶。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内容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内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昨天公布。
在未来20-30年间,该规划是引领上海城市创新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战略蓝图、政策平台和行动纲领。
下面小编整理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内容,一起看看吧。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上海2040城市规划纲要本次规划范围为上海市辖区835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6833平方公里)。
该草案从昨起正式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时间为8月22日至9月21日。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本次规划明确,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与文化大都市。
上海的城市目标愿景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本次规划在坚守“建设用地、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发展底线要求下,上海将引导高密度超大城市由外延增长型向内生发展型转变。
以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空间立体、复合、可持续利用;建立空间留白和动态维护机制,探索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城市结构。
建设用地供应未来上海还有多少土地可以用来开发建设?规划明确,实现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和功能适度混合,提升土地利用绩效。
根据要求,至2040年,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
除了新增建设用地,未来上海将“以存量用地更新满足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
”规划还提到,“进行战略空间留白,为未来重大事件、重大功能项目预留空间,加强对留白空间的规划引导。
”区域文化网络联合环太湖古镇群,打造世界级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并探索古镇联动开发和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策略,促进江南文化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再塑和创新。
空间布局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市域总体空间结构。
其中,“一主、两轴、四翼”是指以中心城为主体,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两条发展轴引导核心功能集聚,并强化宝山、虹桥、闵行、川沙4个主城片区的支撑,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区。
上海2040规划解读
上海2040规划解读2040年的上海会是什么样?大家是不是和一样好奇呢?下面一起来了解吧!经过3年砥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简称“上海2040”)报告(草案公示版)昨天下午终于揭开面纱,向社会公示。
——公示时间:8月22日至9月21日——公示地点: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一楼大厅;各区县展示点;政府网站(“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上海2040”官方网站、“上海2040”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2040”是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和法定文件,是引领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纲领,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蓝图。
“上海2040”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第一个展望至2040年并向国务院报批的超大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紧紧围绕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化五个统筹”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基本要求,将国家战略、民众期待、上海实际结合在一起,积极探索规划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引领和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门做规划”,强调专家把关、跨界合作、多方协调、公众参与。
在市民、专家和规划师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下,上海2040年的目标愿景被设定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城市性质是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2040年的上海,将会是一座更具活力的繁荣创新之城创新资源在这里融合,创新人才在这里汇聚,创新企业在这里成长,创新效应在这里扩散。
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扩大。
2040年的上海,将会是一座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海纳百川的精神继续在这里弘扬,男女老幼在这里安居乐业,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上海将会建设成为优秀历史文化与时尚现代文化交融的魅力宜居都市。
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
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编制工作自2014年5月6日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后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形成规划草案,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40上海总体城市规划1、都市圈面向区域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承载国家重要战略和要求。
“上海2040”将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与上海关系更加紧密的地区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积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形成多维度的区域协同治理,引领长三角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城镇圈立足市域以城镇圈作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TOWN。
“上海2040”将在郊区构筑若干个以新城或新市镇为核心的城镇圈,积极推进郊区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就业、生活、服务等功能一体化,并依托多模式公共交通网络,形成圈内交通出行30-40分钟。
3、生活圈关注社区以15分钟生活圈作为社会治理和社区公共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
“上海2040”重点关注社区作为网络化时代城市的基本社会生活的空间单元,通过15分钟步行生活圈的构建,让市民“住有所居”,日常生活环境更加宜人,出行更加方便,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强。
二、突出上海区域引领责任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作用,强化上海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引领作用,以上海大都市圈承载国家战略和要求,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在内的“1+6”城市群范围,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00万。
1、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同完善长江口、东海海域、环太湖、环淀山湖、环杭州湾等生态区域的保护,结合黄浦江和吴淞江形成重要的区域生态廊道,推动区域、流域大气、水环境的联防联治。
2、加强区域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推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与周边无锡硕放、南通兴东、嘉兴等机场的联动,加强上海港与杭州湾沿海港口和长江下游港口的分工合作,深化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模式。
专家视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解读
52 | “上海2035”解读专家视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解读郑时龄中国科学院 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 所长,教授规也不单单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力量,还集合了同济规划院、中规院上海分院、地调院等多方力量为上海群策群力。
联合国伊斯坦布尔人居会议提出“安全、健康、幸福、充满希望的城市”,我觉得这样的城市才是满足老百姓基本要求的城市。
上海2035提出打造15分钟生活圈,提出绿地、轨道交通网覆盖率,提出每个10万人以上的新市镇都要通地铁,这些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但是总规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我们意识到城市规划是一个公共政策,要结合两规融合,多规合一,包括城市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一起寻求解决方案,同时实施措施也要仔细落实。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在编制总规,上海2035在编制方式、规划前瞻性,以及城市弹性等方面都能够为其他城市提供一些启示。
编制方式上,很重要的一点是先要有一个对原有总规的评估,然后对新一轮总规进行预评估,明确原来的规划里缺什么,应该补什么。
另外,事先要研究一些课题,将城市中出现的现状及问题研究透彻以后再编制规划。
编制规划的时候,先编一版纲要很重要,从顶层设计看城市到底如何发展,帮助规划师理清思路。
此外这轮上海总规的公众参与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前瞻性方面,上海2035文本里写明立足2020、展望2035、梦圆2050,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想得更为长远,这也为各地规划院提供了一些经验。
有关城市的弹性、灵活性,一方面是韧性城市的推广,提升城市应对各种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的能力,包括贯彻住建部提出的“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另一方面是空间上的“留白”,这是所有转型发展的城市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人文之城”的建设角度,我对上海文化建设的下一步发展主要有3点建议。
第一要培育城市文化,包括培育城市居民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人”。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纲要解读.doc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纲要解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纲要解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解读到2040年,上海全市平均通勤时间将不超过40分钟。
根据昨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常住人口规模在2500万左右。
而截至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其中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另外,至204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25%以上、对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100%。
沪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浦东新增金桥、张江主城副中心。
八射八联轨交网络《上海2040》提出构建八射八联轨道交通市域线网络,形成8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的射线,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枢纽之间的轨道出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
上海将基本实现对10万人以上的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全覆盖,主城区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面积、人口、岗位比例分别达到50%、60%、65%以上,新城城区分别达到40%、50%、50%以上。
根据规划,上海将加密北部、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在中环附近预留城市轨道环线,增强沿黄浦江等主要客运走廊的轨道交通服务功能,确保张江、金桥等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条轨道交通线路直接服务。
通过射线加强新城与主城区、重要交通枢纽之间长距离、大中运量的联系,新城与主城区之间轨道交通出行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新城、新市镇内部及以中低运量的局域线、常规公交为主要依托,实现30-40分钟公交可达。
根据《上海2040》,上海将规划建设机场联络线并控制轨道快线,加强浦东枢纽和虹桥枢纽的快速联系。
完善常规公交线网,全面构建地面公交专用道系统,建立水上公共交通及旅游观光交通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解读出guo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已形成,即日起正式启动为期1个月的社会公示。
草案显示,上海至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发布会上,对于公众关注的人口调控问题,规划草案显示,至2040年上海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同时,根据全球城市开放发展的特点,在常住人口基础上,以实际服务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暂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的合理需求,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xx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规划草案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
规划提出,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上海的发展也将与周边区域实现融合发展。
根据规划草案,未来将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根据昨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常住人口规模在2500万左右。
而截至xx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其中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另外,至204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25%以上、对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100%。
沪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浦东新增金桥、张江主城副中心。
《上海2040》提出构建“八射八联”轨道交通市域线网络,形成8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的射线,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枢纽之间的轨道出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
上海将基本实现对10万人以上的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全覆盖,主城区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面积、人口、岗位比例分别达到50%、60%、65%以上,新城城区分别达到40%、50%、50%以上。
根据规划,上海将加密北部、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在中环附近预留城市轨道环线,增强沿黄浦江等主要客运走廊的轨道交通服务功能,确保张江、金桥等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条轨道交通线路直接服务。
通过射线加强新城与主城区、重要交通枢纽之间长距离、大中运量的联系,新城与主城区之间轨道交通出行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新城、新市镇内部及以中低运量的局域线、常规公交为主要依托,实现30-40分钟公交可达。
根据《上海2040》,上海将规划建设机场联络线并控制轨道快线,加强浦东枢纽和虹桥枢纽的快速联系。
完善常规公交线网,全面构建地面公交专用道系统,建立水上公共交通及旅游观光交通网络。
提高公共交通管理运营水平,城区干线公交线路平均运营速度不低于20公里/小时,营造安全舒适的运行环境。
《上海2040》提出将增加公交和非机动车专用路权分配,建立公交专用道和非机动车通道网络。
逐步恢复禁行道路的非机动车通行权,提高慢行网络的连续性和功能性,完善安全通达的骑行网络和舒适便捷的步行活动区域。
同时,通过制定分区静态交通政策,适当满足新城、新市镇的停车供应,严格控制主城区停车供应,继续加强车辆拥有和使用管理,主城区个体机动化交通出行比重降低到18%以下。
上海市规土局副局长徐毅松表示,未来将继续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通过发展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模式,在既有市域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基础上,构建由区域城际铁路、轨道快线、城市轨道、中低运量轨道、中运量及常规公交和多元辅助公交等构成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达到3个1000公里,即市域铁路(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地铁(轻轨)以及中运量系统(现代有轨电车、胶轮系统等)各1000公里。
提供因地制宜的公共交通服务,全市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重达到40%,全市平均通勤时间不大于40分钟。
《上海2040》还提出致力于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公交枢纽等空间,综合设置社区行政管理、文体教育、康体医疗、福利关怀、商业服务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以激发社区空间活力。
同时,将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做好“最后一公里”慢行接驳通道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可供租赁的自行车,建设更多的“B+R”(自行车加停车)设施,缩短居民出行时间,至2040年,将生活性平均出行距离控制在2.5公里以内。
对社区内的次干路、支路规划设计将遵循慢行优先的路权分配原则,采取分隔、保护和引导措施,保障慢行交通的安全性。
《上海2040》还提出要从“海陆空”各个方面提升上海对外交通能力,强化亚太航空门户枢纽地位:提升航空枢纽能级。
拓展浦东国际机场的设施规模,着力提升浦东、虹桥机场保障能力,至2040年上海航空枢纽设计年客运吞吐能力1.6亿-1.8亿人次,旅客中转率、国际客流比例提高至20%~25%和40%以上;货邮运量1000万吨左右。
推动国际海港枢纽功能升级。
至204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在4500万TEU左右;拓展国际邮轮航线,年客运吞吐量达到500万人次左右。
巩固提升国际海港枢纽地位,支撑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高港口国际、国内中转能力,上海港国际货物中转比例达15% 以上。
优化完善港口功能布局。
上海港形成以洋山深水港区、外高桥港区为核心,杭州湾、崇明三岛等港区为补充的格局,其中洋山深水港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区、国际远洋集装箱班轮的主靠港。
突出江海联运,加快高等级航道和配套港区建设发展,至2040年水水中转比例达到60%以上。
增强铁路枢纽辐射服务能力。
强化上海铁路枢纽作为国家铁路网主枢纽的地位,实现铁路占对外客运比重达到65%左右。
优化京沪(沪汉蓉)、沪昆等既有铁路通道服务容量和品质,加快推进沪通铁路、沪乍杭铁路、沪杭城际铁路等规划铁路,规划新增沪苏湖铁路,研究控制北沿江铁路和沪甬铁路。
继续优化完善客货枢纽布局。
在保留虹桥站、上海站、上海南站的基础上,结合强化浦东国际机场对外衔接的功能需求,新增国家沿海通道上的上海东站,拓展浦东对外交通格局。
“未来,决定一座城市竞争力的,不是有多大的产量产值,而是你有多强的创新能力。
”庄少勤说,未来的上海,应该便利各类高质量人才集聚在此工作、生活、创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城市不断形成有机生长的旺盛生命力和持续竞争力。
“上海2040”提出,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加快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创新经济发展,进一步强化全球金融、贸易功能,提升全球经济辐射力。
进一步突出“文化兴市、艺术建城”理念,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品牌和城市整体形象,建设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扩大国际文化影响力。
发挥上海制造业优势,将承载国家战略功能、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端制造业基地予以长期锁定,用于保障高端制造业发展,产业基地内用于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工业用地面积不少于150平方公里。
做强城市核心功能,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逐步推动城市非核心功能向郊区以及更大区域范围疏解。
同时,建设更开放的国际枢纽门户,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形成国际(含国家级)枢纽-区域枢纽-城市枢纽的枢纽体系,建设浦东枢纽、虹桥枢纽和洋山深水港区国际级枢纽,进一步巩固提升上海亚太地区门户枢纽的地位,加强对区域的辐射和服务能力。
形成“一张网、多模式、全覆盖、高集约”的轨道交通网络,强化新城与主城区、两场之间、新城与重点镇之间的快速联系,至2040年,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
完善城市物流格局,形成以沿海、沿江、沿湾为主、沪宁、沪杭为辅的物流通道布局。
另外,在满足生态安全、资源安全、运行安全的基础之上,打造与创新经济和创新发展相适应、促进生活和工作方式转变的智慧互联、文化教育、科研创造、健康休闲、社会关怀等空间和基础设施,全面满足人口结构优化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工作、生活、创业,从而激发城市不断形成有机生长的旺盛生命力和持续竞争力。
一座让人有幸福感的城市,必须是宜居的。
为此,“上海2040”,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营造幸福宜居社区。
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构建可负担、可持续的住房供应体系,新增住房将重点向新城和中心镇倾斜,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城市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租赁性住房在住房供应总量中的比例;提供人才公寓、国际化社区等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需求;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推进老旧住宅的可持续使用。
住下来,还要生活方便。
规划提出完善公平共享、弹性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至2040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将达到100%;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休闲等设施的建设,提供覆盖全年龄段的公共服务保障;打造一个24小时运营的城市,保证市民能够享受更长时间的公共服务、交通出行和夜健身环境。
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和改造一批适老性住宅,提高社区适老性设施建设标准,实现全市新增住宅适老性达标率达到100%,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构建无障碍的公共活动网络,建立终身学习成长的服务体系,形成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社区空间。
人的幸福感还于文化的滋养。
“上海2040”着眼于保护城市文化战略资源,逐级分类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自然文化景观保护线、公共文化服务保护线等三类文化保护控制线。
其中,历史文化保护线和自然文化景观保护线中的保护范围作为文化保护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文化保护政策。
加强总体城市设计,形成“拥江面海、枕湖依岛、河网交织、水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塑造国际化大都市和江南水乡风貌特色。
另外,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构建高品质公共空间网络。
建设高效可达、网络化、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增加广场、公园等独立占地的公共开放空间,同时积极开放学校校区(尤其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各级行政办公园区等的附属公共开放空间。
提高社区公共空间规模和密度,保证每个社区生活圈的公共开放空间(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和广场)的5分钟步行可达率达90%以上。
推进“通江达海”的蓝网绿道建设,建成226条水绿交融的河道空间,形成总长度逾2000公里的慢行休闲网络,承载市民健身、休闲等功能。
提升公共空间文化艺术内涵,美化城市“第五立面”,加强对雕塑、色彩、照明、广告等景观要素的整体规划。
一座城市要带给人幸福感,无疑也应该是环境和谐、生态优美、安全可靠的。
在“上海2040”中,提出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于2025年达到峰值,至2040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减少15%左右。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水系连通性,市域河面率提高至10.5%左右,提高城市防汛除涝能力;增强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