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及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伤口感染的分类及手术护理
外科伤口感染的分类及手术护理外科伤口感染,又指手术部位感染。
疾病控制中心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仅限于有皮肤、黏膜切开的手术,涉及范围包括:切开皮肤、黏膜、皮下组织、深层软组织(筋膜及肌层)及器官或腔隙。
麻醉下进行的内镜检查、操作、脓肿穿刺等不包括在SSI范畴。
1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期医学的进步使外科手术的范围日趋增大,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样,对病人机体的损伤及其免疫功能的抑制也相应增加。
加强对手术切口生理、病理等方面的了解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基础。
1.1 手术分类一般手术分为3种。
1.1.1 有菌手术(也叫感染手术) 包括脓肿切开引流、开放性骨折、烧伤等手术,手术部位明确有感染形成。
1.1.2 污染手术包括肺、胃肠道和阑尾部位的手术,在手术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有被污染的可能,这类手术也叫二类切口手术。
1.1.3 无菌手术包括甲状腺、乳房、脾切除、疝修补、非开放性骨折、心脏手术、非开放性脑部手术等,也叫一类切口。
1.2 切口分类根据美国国家研究院颁布的资料,将切口分为4类。
1.2.1 清洁切口(I类切口) 术中未遇到明显炎症病灶,不涉及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的手术,如甲状腺切除、疝修补术,包括非创伤性手术切口。
1.2.2 清洁—污染切口(Ⅱ类切口) 进入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细菌污染可能发生但不明显,未找到确定的污染证据的手术,如胆汁培养阴性的胆道手术,无特殊污染的阑尾切除术等。
1.2.3 污染切口(Ⅲ类切口) 手术涉及有明确细菌存在的系统,或遇到有明显炎症病灶的手术,有空腔器官内容物溢出切口的手术,包括有感染性胆汁的胆道手术、切开胃肠道并有大量内容物外溢的手术、穿孔时间短的急诊手术、未经肠道准备或准备不良的结肠手术,以及术中违反无菌操作原则者。
1.2.4 污秽切口(Ⅳ类切口) 亦称感染手术。
指器官穿破或有脓液的手术切口,包括已有感染或带有脓液的手术,穿孔时间较长的胃肠道手术,或带有创伤性坏死组织、异物、粪便等严重污染的切口,以及创伤未及时清创的手术等。
手术部位感染及切口类型的分组
手术部位感染及切口类型的分组手术部位感染是术后并发症的一种常见类型,需要对切口类型进行分组以进行有效管理和治疗。
以下是手术部位感染和切口类型的分组分类:切口类型根据手术切口和经验综合判断,可以将切口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无菌手术切口(Clean Wounds):指手术过程中完全无病原体污染的切口,如择期手术切口。
2. 无污染手术切口(Clean-Contaminated Wounds):指在手术过程中有轻微病原体污染可能的切口,如消化道手术切口。
3. 污染手术切口(Contaminated Wounds):指手术过程中明显与病原体污染接触的切口,如外伤切口。
4. 感染手术切口(Infected Wounds):指手术过程中已存在感染的切口,如术前感染的切口。
手术部位感染分组根据手术部位和感染程度,可以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以下几个组别:1. 浅部组织感染(Superficial Infection):感染局限于切口表面或浅层组织,未涉及深层组织。
2. 深部组织感染(Deep Infection):感染已涉及深层组织,如肌肉、脂肪组织等。
3. 脓肿形成(Abscess Formation):在手术部位形成脓肿,需要进一步处理和排脓。
4. 深部组织坏死(Deep Tissue Necrosis):感染已引起深层组织坏死,可能需要进行切除或修复手术。
总结通过对手术部位感染和切口类型的分组,可以更好地进行感染管理和治疗。
不同类型的切口和感染组别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疗、伤口清洁和引流等。
及时而有效的感染管理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水平。
请注意,手术部位感染和切口类型的分组应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和医疗指南进行,本文所述仅为一般性概述,具体操作仍需遵循医疗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Reference 1]- [Reference 2]- [Reference 3]。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wei)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繁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繁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者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 30 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者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手术切口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一)切口分类1. 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无感染、非外伤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等。
2. Ⅱ类切口为可能感染切口,包括:①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②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会阴、阴囊部手术);③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切开剖腹探查止血等);④伤口6h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3.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①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②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③某系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等级1. 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 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愈合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如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
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情况,如“乙(血肿)”。
3. 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切口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中华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浅手术切口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于筋膜层以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d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疼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⑵病理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切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
(完整word版)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doc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及诊断标准感染(1)切口分类1Ⅰ型切口为无菌切口,无局部损伤感染,无创伤,无空洞器官切口(胃肠道、胆道、,呼吸道等),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等闭式手术骨折切开复位术。
2Ⅱ型切口易感染,包括:(1)切口感染一些器官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手术区皮肤不易完全愈合摧毁(3)新愈合的切口应该重新打开,例如会阴阴囊手术腹部手术并发症需再次开腹手术切口(如脾切除术出血需重新打开)(4)伤口在清创早期6个月内缝合小时。
三。
Ⅲ型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①切口直接暴露在感染区内或附近感染部位,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2)与口腔有关的手术,如唇裂和口腔溃疡腭裂(3)有明显腹腔感染的手术,如胆囊脓胸,肠绞窄和坏死。
停留在个别情况下,当切口难以分类时,它可以被归类为下一类,也就是说,它不能分类的如果确定为I类,则可划分为II类;如果不能归为二级,可以归为二级三。
(2)切口等级1A级用“A”表示,表示初期愈合愈合良好,无不良反应。
2B级用“B”表示,表示愈合不良是的,伤口愈合有缺点,但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化脓性愈合,如缝线感染(针孔脓肿),红肿、硬结(多于一般反应)血肿脓胸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为了统计而破裂等点的性质可以在单词后面的括号中表示“B”,如“B(血肿)”。
三。
C级以“C”表示,切口为化脓性,切口因切口化脓应切开或切开引流。
(3)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外科治疗在小儿麻痹诊断标准中的探讨中国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感染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
浅表外科切口感染仅限于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卷入切口或位于肌腱感染发生在术后30天内。
(1)临床诊断:符合上述定义并有下列情况之一:①浅切口皮肤有红、肿、热、痛或脓性分泌物口口腔感染。
(2)病理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细菌培养呈阳性。
注:1口腔包括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
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乱,我们不应该可以使用“伤口感染”一词;②有轻微的缝合针眼处有炎症和少量分泌物属于切口感染;③切口脂肪液化,清液也不属于切口感染。
手术切口的分类和切口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手术切口的分类和切口感染的预防及处理一、概念手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使用手术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操作,以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组织或器官、植入医疗器械、缓解病痛、改善机体功能或形态等为目的的诊断或治疗措施。
切口是对身体组织的切开,以暴露下面的组织、骨骼或器官,以便进行外科手术。
伤口感染为微生物的数量或毒力足以引起宿主在局部或系统上的反应。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发生在手术切口、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二、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一)患者因素: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类风湿性疾病与结缔组织疾病等其他免疫缺陷疾病、血友病、患肢血管疾病、银屑病、放射性损伤、坏疽、糖皮质激素药物服用史、局部激素或中成药物注射史、器官移植、艾滋病、既往感染史、并存感染(泌尿系、口腔、皮肤软组织感染)、肥胖等。
(二)手术因素:软组织损伤、浅部感染蔓延、深部血肿、伤口裂开、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时间过长等。
(三)手术室环境因素:人员数量过多、人员流动过大,以及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层流手术室、手术服装等未达要求。
三、临床中常用手术切口的分类临床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划分外科手术切口分为4类:Ⅰ类(清洁切口)、Ⅰ类(清洁-污染切口)、Ⅰ类(污染切口)、Ⅰ类(感染切口)。
(一)Ⅰ类切口(清洁伤口)1.手术在无菌状态下进行;2.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3.手术部位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位;非胃肠道手术,不切开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等,不受微生物污染,感染的概率很小(自发断裂的跟腱手术即属于这一大类,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二)Ⅰ类切口(清洁-污染伤口)1.通俗叫法是“可能污染切口”。
2.手术的入路或者手术部位涉及了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无相关炎症或感染)。
3.手术中切开消化道、阴道等有正常菌群存在的腔道,少量内容物可能进人原本清洁的伤口,伤口可能会被少量致病菌污染,发生感染的机会仍然较低。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实用文档: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会对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造成损伤,当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手术部位会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是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而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和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是手术方面的危险因素。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和感染切口。
清洁切口是指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的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是指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的切口。
污染切口是指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或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的切口。
感染切口是指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或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的切口。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是指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具有感染的病症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和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是指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局部;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统计分析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统计分析
由于外科病人手术后感染增加住院时间,在住院率和病死率,并且增加住院费用,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所以有必要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风险分类,了解切口感染情况。
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手术部位感染分类
年手术量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
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手术培养阴性,
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3、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伤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
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的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4、感染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分析原因:次2例手术后切口感染均为感染手术,1例为胃穿孔术后、另1例为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裂开,虽为感染手术,要求手术人员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标准洗手;彻底冲洗手术部位,术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患者尽早康复。
感染管理科
2012年7月16日。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深部切口感染:术后30天内(有人工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
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诊断标准: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但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术前准备阶段:术前住院时间过长、术前备皮过早、有指证未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超过3小时)、组织创伤大、术野污 染、止血不彻底导致局部组织积液积血、未缝合死腔或切除失活 组织
大家好
21
手术切口感染暴发事件回放—安徽宿州“眼球事件”
❖2005年12月11日10,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二甲)眼科的医生和来自上
海九院的眼科主任医师徐庆(硕导)以及上海舜扬春科技贸易有限公司的
工作人员等为10名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造成10名患者眼球医源性感
染,其中9名患者单侧眼球被摘除。
❖雷区:
1.该院自制眼用灌注液中检出绿脓杆菌,灌注瓶消毒过期
2.医院手术室布局、流程、环境、设施等不符合开展无菌手术的基本要求
3.手术器械未清洗干净,手术包灭菌时间、温度、压力不够,有湿包
4.人工晶体等耗材包装袋有破口而上台前未发现
5.进口的人工晶体未经注册使用
❖处罚:
1.取消二甲医院资格
2.市卫生局局长杨立瑾行政记大过处分
3.撤消院长郝朝春党内外一切职务
4.上海徐庆医师被上海市卫生局吊销执业医师资格
5.没收非法所得318601.70元,罚款3万元大家好
22
手术切口感染治疗原则(重在规范和预防,防患于未然)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PPT
❖给药时机(什么时候给药):在皮肤、粘膜切开前0.5~1 小时内,万古霉 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 小生素要点
❖术中追加药物原则(给药够不够):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 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术中应追加一次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
CONTENTS
目录
01 02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要点
03
手术切口愈合分级
04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记录方法
05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及处理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0类切口:有手术,体表无切口(有创面)或腔镜手术切口(眼科屈光手术 PTK、TransPRK)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未进入炎症区域,未进入呼吸道(鼻腔)、消化 道(口腔)及泌尿生殖道,为相对无菌切口(眼科大部分手术切口为Ⅰ类切 口)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进入呼吸道(鼻腔)、消化道(口腔)及泌 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手术区域粘膜不易达到灭菌要求(常规泪道手术 为Ⅱ类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8小时以内),手术进入急性炎 症但未化脓区域(各种开放性眼外伤手术为Ⅲ类切口)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有失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性手术,已有临床感染 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慢性化脓性泪囊炎手术为Ⅳ类切口)
❖浅部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粘膜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 术后30天内 诊断标准:
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深部切口感染:术后30天内(有人工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 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部位的分类
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部位的分类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过程中引入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侵入切口并引起感染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切口可以根据手术部位的清洁程度和感染风险进行分类。
以下是手术部位的分类以及相关的感染级别:1. 无菌切口(Clean Wound)这类手术切口通常位于无菌部位,如内脏器官(胸腔、腹腔)或没有感染源的结构(血管、关节)。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切口的感染率较低。
2. 无菌切口中的微小破损(Clean-Contaminated Wound)这类手术切口通常位于无菌区域,但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微小的破损,例如胃肠道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与较少数量的细菌接触,感染风险相对较低。
3. 易感染切口(Contaminated Wound)这类手术切口位于外部或污染的部位,如创伤性切口、开放性创伤或存在感染的结构。
在手术过程中,这些切口与较多数量的细菌接触,因此感染风险较高。
4. 感染切口(Dirty Wound)这类手术切口通常发生在严重污染、坏死组织存在或感染已经明显的部位。
在这些情况下,切口本身已经感染或感染风险极高。
通过对手术切口的分类,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估手术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例如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等。
这有助于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率。
请注意,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建议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医院的指南和专业意见进行具体决策。
本文档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或健康专家的建议和指导。
参考文献:[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Glob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手术切口分类及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手术技术 手术时间过长、手术粗
暴引起组织创伤、止血不彻底、留 有血肿、异物、死腔,未能合理放 置引流管、无菌操作不严,污染创 口术中清创冲洗不彻底等,均增加 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3. 其他因素
体温 由于手术过程中,麻醉会损 伤体温调节中枢,可能使体温降低;麻醉 也会扩张血管,降低体温,体温降低使 心肌缺血,使出血量增加,这些因素都 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切口分类 及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9.03.28
主要内容
1.手术切口的分类 2.手术部位感染的分类 3.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手术切口分类:共分为4类
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 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 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I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 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 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 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等手术。
吸烟 吸烟对手术部位感染存在着间接
或直接的作用,虽然发生率比较少,然而 吸烟对伤口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应引起注意, 应改掉手术前吸烟的不良习惯。最好让病 人手术前30天开始戒烟,可有效降低病人 术后感染。
术前住院天数 通常住院时间超过3 天以上,感染的几率就会明显的加大, 术前住院天数越长,病人的手术部位 感染率越高。在美国所有手术平均住 院天数为5天,我们应从缩短术前住院 天数着手来进行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3)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品种不合理: 清洁手术也有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的, 而且预防性用药使用三联、四联抗生素 的比例过高。(4)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 素的时间过长:长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 素可能引起菌群失调、二重感染以及出 现抗生素的副反应。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与病案首页手术部位分类不一致时怎样进行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与病案首页手术部位分类
不一致时怎样进行切口分类?
(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下面简称《指南》)中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为:清洁切口(Ⅰ类切口)、清洁 - 污染切口(Ⅱ类切口)、污染切口(Ⅲ类切口)、感染切口(Ⅳ类切口)。
(2)病案首页中手术部位分类为:有手术,但体表无切口或腔镜手术切口(0类切口)、无菌切口(Ⅰ类切口)、活染切口(Ⅱ类切口)、感染切口(Ⅲ类切口)。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建议病案首页中手术切口工类与《指南》中Ⅰ类相同,Ⅱ类相当于《指南》中的Ⅱ、Ⅲ类,Ⅲ类相当于《指南》中的Ⅳ类。
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建议以《指南》中的手术切口分类为准。
不同手术位置的感染及手术切口分类
不同手术位置的感染及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感染是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手术切口感染率的高低和手术切口分类有很大关系。
手术切口分类是根据手术切口与病灶的距离和深度、切口情况等指标来划分的。
根据手术切口与病灶的距离和深度,手术切口可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无菌切口、污染切口、感染性切口四类。
其中,清洁切口的感染率最低,感染性切口的感染率最高,感染性切口感染率可达30%以上。
不同手术位置的感染率也与手术切口分类有关。
例如在普外科手术中,手术部位为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呼吸道等部位的手术切口属于污染切口或感染性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清洁切口或清洁-无菌切口。
对于这种污染切口或感染性切口,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消毒措施和手术流程,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各种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与手术部位和手术类型有很大关系。
因此,在选择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并制定严密的手术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综上,了解不同手术位置的感染率及手术切口分类对于预防手术切口感染至关重要。
了解手术切口分类的各项指标,针对不同手术部位和不同手术类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方法。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Ⅰ、Ⅱ、Ⅲ、Ⅳ类,即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Ⅰ类)。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Ⅱ类)。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Ⅲ类)。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Ⅳ类)。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目前我国在病案首页中将手术切口分为0、Ⅰ、Ⅱ、Ⅲ类
O类系指体表无切口或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操作以及经皮腔镜操作
Ⅰ类与上面Ⅰ类同
Ⅱ类相当于上面的Ⅱ、Ⅲ类
Ⅲ类相当于上面的Ⅳ类。
注意:在手术麻醉系统填写与病案首页上填写时应注意两种分类的区别。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范本模板】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一)切口分类1. 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无感染、非外伤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等.2. Ⅱ类切口为可能感染切口,包括:①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②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会阴、阴囊部手术);③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切开剖腹探查止血等);④伤口6h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3. 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①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②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③某系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等级1。
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
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愈合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如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情况,如“乙(血肿)”。
3. 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切口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中华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位于筋膜层以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d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疼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⑵病理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切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部位感染及手术切口的分类
(一)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
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0%。
SSI的概念比创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与手术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下表列出了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的修订意见]。
(二)手术切口的分类
SSI的发生与在手术过程中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
既往多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
Ⅰ类清洁切口、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及Ⅲ类污染切口;然后,将切口愈合情况以及是否感染分为甲、乙、丙三级。
这作为手术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指标之一沿用已久。
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
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四类(见下表)。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
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