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河下游河道抬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经济发展支撑。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下游地区长期面临水土流失、洪水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保护和恢复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黄河下游的问题黄河下游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江苏和天津等省市,在该地区存在一些主要问题:1.1 水土流失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贫瘠和农田减产,还引发了河道淤积和堤坝破坏的风险。
1.2 水资源短缺黄河下游地区还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随着工业和农业用水的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用水。
1.3 洪水灾害由于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黄河下游地区经常发生洪水灾害。
洪水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为了解决黄河下游地区的问题,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黄河下游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2.1 水土保持措施为了减少水土流失,黄河下游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
其中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植被恢复和防风固沙工程等。
通过植被覆盖和人工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2.2 水资源管理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该地区实施了水资源管理措施。
其中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调配和建设水库等。
通过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提高用水效率。
2.3 洪水调控措施为了减少洪水灾害的影响,黄河下游地区实施了洪水调控措施。
其中包括加强河道治理、改善堤防条件和建设洪水调节区等。
通过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和建设洪水调节设施,可以减少洪水灾害的风险。
2.4 生态修复措施为了保护和恢复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该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概述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世界上最泥沙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地区位于中国的河南、山东两省,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经济区和粮食生产基地。
然而,由于河水泥沙含量高、河道淤积严重等问题,黄河下游地区面临着频繁的洪水灾害威胁。
为了保护下游地区的人民财产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治理措施。
1. 河道疏浚河道疏浚是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黄河经过长期的泥沙淤积,导致河道断流、水势变浅,进而增加了洪水的冲击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河下游地区对河道进行定期疏浚。
疏浚工作包括清理河道底泥和水生植被,保持河道畅通,减少洪水的冲击力。
2. 建造防洪堤坝为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黄河下游地区大量建设了防洪堤坝。
这些堤坝可以有效地阻止洪水侵袭下游地区,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防洪堤坝的建设包括加固现有堤坝、新建堤坝和减少河道侵蚀等措施。
通过不断加强堤坝的防洪能力,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3. 构建洪水调控工程为了进一步提高黄河下游地区的抗洪能力,黄河下游地区积极构建洪水调控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水库、闸门、泄洪道等。
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可以调节黄河的水量,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同时,这些工程也可以利用洪水资源,提供水源供给和灌溉用水。
4. 强化监测和预警体系为了及时掌握黄河下游地区的江河水情,提前预警洪水灾害,黄河下游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该体系包括水文站、气象站、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黄河的水位、流量和水质等信息。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下游地区人民做好防洪准备,减少洪水灾害的损失。
5. 加强防洪意识教育为了增强人民防洪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黄河下游地区加强了防洪意识教育。
通过开展防洪演练、宣传防洪知识等活动,提高人民的防洪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加强防洪宣传教育,普及防洪知识,提高人民对防洪工作的支持和参与。
结论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包括河道疏浚、建造防洪堤坝、构建洪水调控工程、强化监测和预警体系以及加强防洪意识教育。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下:一、上游问题:荒漠化、凌汛。
解决措施:建立生态保护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爆破、飞机轰炸排凌汛。
二、中游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解决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下游问题:泥沙淤积、地上河、凌汛、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
解决措施:建立水库调水调沙,加固堤坝,冬春工程排凌汛,加大水量供给,合理分配水量。
以下是更具体的解决措施:四、上游荒漠化问题:建立生态保护区,包括草原、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采取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推广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将人类活动较少的土地逐步恢复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针对凌汛问题,可以采用爆破、飞机轰炸等方式,将冰凌破开,降低水位,避免洪水造成的灾害。
五、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施土地整理、梯田建设等工程,改善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减少土壤流失。
加强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垦和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
六、下游泥沙淤积、地上河问题:建立水库调水调沙,通过水库的调节作用,将洪水期的多余水量储存起来,避免洪峰流量过大,减少泥沙的淤积。
加固堤坝,加强河道治理和堤防建设,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期对堤坝的冲击和损坏。
冬春工程排凌汛,在冬春季节加强河道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冰凌堆积的问题,避免河道堵塞和洪水灾害。
七、下游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问题:加大水量供给,在枯水期增加水资源的供给量,通过调水工程将丰水期的水资源调配到枯水期使用,保证下游地区的水量需求。
合理分配水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合理分配水量,确保各个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除了以上提到的具体措施,以下是一些额外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解决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八、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在黄河沿岸地区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例如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和居民用水的利用效率等,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
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1. 引言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和自然力量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利用黄河资源,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本文将从黄河上、中、下游三个主要段的治理措施进行介绍。
2. 黄河上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上游段的治理主要涉及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份。
针对该段的治理需求和特点,制定了以下措施:•生态修复:加强草地保护和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种改良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修建梯田、沟坎以及防风带,采用保持土壤水分的措施,减少土壤侵蚀。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调配,改善上游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状况,保证河水的持续供应。
•防洪措施:在上游建设大型水库和堤防,提高防洪能力,降低洪水灾害的风险。
3. 黄河中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中游段涉及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区。
根据该段的治理需求,制定了以下措施:•河道整治:清理淤泥,加深河床,拓宽河道,提高黄河的输沙能力,减少河道淤积问题。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管理,推行河道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洪灾防治:在河道两岸修建高强度堤防,增加抗洪能力,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
•水生态修复: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黄河下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下游段主要涉及山东和河北等地区。
为了解决该段的治理难题,采取了以下措施:•河道整治:加强河道清理和疏浚工作,提高河流的通航能力,保证水质和水流的畅通。
•生态修复:开展湿地保护和湿地恢复工作,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水资源管理:控制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水资源供应和需求的平衡,合理分配水量。
•防潮措施:加强防潮堤和防潮闸的修建工作,提高对潮汐和海洋入侵的防御能力。
5. 结论通过对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的介绍,可以看出,政府和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行动,保护和利用黄河资源。
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加剧
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加剧近年来,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冲刷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从河道冲刷原因、影响以及解决办法三个方面来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
一、河道冲刷原因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源于多方面原因。
首先,由于气候变化和水土流失问题,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和泥沙含量不断增加,导致黄河水量增大,流速加快,从而容易引发河道冲刷现象。
其次,人类活动也是河道冲刷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量的人口从事农业活动,不当的农耕方式和过度的水土资源开发,使得泥沙流失更加严重,加剧了河道冲刷的程度。
二、河道冲刷影响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首先,冲刷造成的土地流失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农作物产量降低,给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其次,河道冲刷加剧了洪水的威力,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河道冲刷还会导致河岸塌方,威胁到人们的住房安全。
三、解决办法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流域治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科学的农耕方式,减少农业对河道冲刷的影响。
同时,应加强维护河道的工作,定期清理河道中的淤泥和杂草,保持河道通畅。
最后,应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只有通过加强流域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加强河道维护和洪水管理,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黄河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措施
黄河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措施一、黄河存在的问题原因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流,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角色。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遭遇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针对黄河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
1.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土壤是黄土高原,这种土壤具有较强的易蚀性。
长期以来,大规模的人类开发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农村地区的过度人工取水、草地过度放牧等问题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沉降,降低了水资源的储存和供应能力,加剧了洪涝和干旱的频繁发生。
2. 河道治理不彻底黄河河道的治理问题也是导致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黄河的河道清淤、堤防加固等工作缺乏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导致河道淤积加剧。
河床堆积的泥沙会减少河道的容积,使得河水的流速加快,增加了河道的冲刷力。
这不仅对沿岸农田造成了威胁,也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风险。
3. 跨流域调水工程影响为了解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问题,黄河上游进行了多项跨流域调水工程。
然而,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也给黄河流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大量的水资源被调走,导致下游地区的水位下降,影响黄河本身的涨落。
其次,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土资源,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此外,跨流域调水工程还可能引起水质变化,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二、黄河存在问题的措施为解决黄河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措施。
1.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为了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
包括建立和完善植被覆盖体系,推行合理的农作耕种制度,开展梯田工程、林草工程等。
同时,还需提倡农村生态农业,减少过度放牧和过度使用化肥等不良农业行为,保护黄河流域的水土资源。
2. 强化河道治理工作为改善黄河河道的情况,需加强清淤、堤防加固等河道治理工作。
可以增加河道清淤频次,确保河床的通畅,并加强对河道疏浚设备的投入。
同时,可以采用草木覆盖和石子加固等方法来加强河岸的稳定性,减少冲刷和崩塌的风险。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介绍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河文明的母亲河流。
然而,黄河下游地区经常发生决堤现象,给当地的居民和农田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本文将探讨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并分析可能导致决堤的多个因素。
自然原因强降雨强降雨是引起黄河下游决堤最常见的自然原因之一。
在夏季和秋季,黄河流域经常会受到暴雨的袭击。
这些暴雨导致河水暴涨,水位急剧上升,超过了河道的容纳能力,从而引发决堤。
高含沙量黄河水携带大量的沙土,被誉为“中国的泥河”。
这种高含沙量是黄河下游决堤的另一个自然原因。
河水中的沙子会逐渐沉积,形成一个堆积的河床。
当河水的流速减慢或改变方向时,这些沉积物堆积会导致河道变窄,增加了决堤的风险。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人类的活动对黄河下游决堤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导致了河道的改道和堤坝的破坏。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本开阔的河道被建筑物和混凝土覆盖,限制了河水的流动。
这种过度开发加剧了黄河下游决堤的风险。
不合理的治理措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控制黄河的洪水,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治理措施。
然而,一些治理措施可能并不合理,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例如,在某些地区修建了过高的堤坝,导致了河道变窄,水流速度减慢,增加了决堤的风险。
此外,部分治理措施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决堤的危险。
河道淤积过度河道淤积也是黄河下游决堤的主要人为因素之一。
由于不合理的管理和土地利用,导致大量的泥沙被堆积在河道中。
淤积使得河道变窄,减少了水流的通道,增加了决堤的可能性。
复杂因素相互作用黄河下游决堤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决堤系统。
如何应对加强监测与预警为了避免黄河下游决堤带来的破坏,需要加强监测与预警系统。
持续监测河流水位和流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做好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合理规划和土地利用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利用是减少决堤风险的关键。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治理是指对黄河在山东、河南、江苏等下游地区进行的综合治理。
由于黄河下游地区受到洪水的威胁,同时也面临水资源供应紧张、土地沙化等问题,因此进行黄河下游治理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下面是一些黄河下游治理措施:
1. 建设水利工程:黄河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包括修建大坝、堤防、水库、灌溉渠道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调节水量和供水,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排涝和防渗工程:黄河下游地区的部分地区地下水位过高,需要进行排涝处理。
同时,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还需要进行防渗工程,以避免海水侵入内陆地区。
3. 生态恢复:黄河下游地区的部分地区存在着荒漠化和沙化问题,需要进行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持措施,以提高土地的质量和抵御风沙。
4. 水资源管理:针对水资源供需紧张的情况,需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包括节约用水、减少污染、开发新的水源等。
5. 组织应急响应:黄河下游地区存在着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在此情况下需要制定合理的组织应急响应机制,以及相应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措施。
总之,黄河下游治理需要进行多种措施的综合实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效果。
同时,黄河下游治理也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
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计划。
黄河多次改道的自然原因
黄河多次改道的自然原因
1.泥沙淤积严重:黄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土壤质地疏松、植被覆盖率低,雨水冲刷导致大量泥沙被携带入河。
到了下游平原地带,水流速度减缓,携沙能力减弱,造成泥沙大量沉积,使得河床逐年抬升。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善淤”,是黄河改道的根本原因之一。
2.地形地貌影响:黄河中下游地形平缓,河道坡度小,河水流动易受地势左右。
在山东丘陵和华北平原交界处,黄河面临北上或南下的选择,受到地质构造活动及地壳变迁的影响,原有的河道可能因地形变化而无法继续维持,从而寻找新的出海口。
3.洪水灾害频繁:黄河流域降雨分布不均,夏秋季节集中且强度大,容易形成山洪暴发,河流流量突增,对原本已经抬高的河床构成巨大冲击力,易于发生决口甚至大规模改道。
4.河漫滩演变与湖泊洼地作用:黄河在历史上曾经通过一系列湖泊洼地和河漫滩区域,这些地方往往成为洪水时的天然滞洪区。
当洪水过后,河流可能会改变原有路径,流向更容易排水的新通道。
黄河下游的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的治理措施概述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流经九个省区,其中下游包括河南、山东和江苏省。
由于近些年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黄河下游地区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治理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专家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黄河下游的环境问题黄河下游地区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其中包括河水污染、水土流失、洪水灾害和生态退化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导致的。
河水污染由于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黄河下游的河水污染问题严重。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田灌溉用的农药和化肥等污染物被倾倒到河水中,导致水质下降,水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威胁到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土地长期以来遭受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过度的农耕和过度的森林砍伐,使得土壤失去了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导致了农田的退化,还可能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洪水灾害黄河下游是中国的洪水频发区域之一。
每年夏季的降雨季节,黄河上游的大量降雨水通过黄河迅速流入下游地区,容易引发洪水。
洪水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生态退化大量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导致了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
河流的河道水位下降、湖泊干涸、湿地的消失等都是生态退化的重要表现。
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导致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
黄河下游的治理措施为了解决黄河下游地区的环境问题,政府和专家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包括:水污染治理政府加大了对工业废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监管力度,强化了水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排放。
加强农田灌溉的管理,并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水土保持为了减缓水土流失,政府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
加大对农田的整治力度,推广梯田种植和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壳运动:黄河流域地壳的隆升或沉降等地质变动会导致
河流的改道。
地壳运动可能引起地势的抬升或下降,导致黄河改变原有的流向。
2.季节性洪水:黄河自古以来就以其洪水泛滥而出名,特别
是夏季。
大量的季节性洪水可能改变河流的排水方向,导致河道发生变动。
3.泥沙淤积: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泥沙搬运河流之一,长期以
来带来大量的泥沙。
泥沙的淤积和沉积可能改变河床的形态,引起黄河改道。
人为因素:
1.河道疏浚和护岸工程:为了控制洪水和提高航运能力,人
们进行了大量的河道疏浚和护岸工程。
这些工程有时会改变黄河的原始河道,导致河流改道。
2.水利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水库、人工堤坝等,
用于控制黄河的水流和水位。
这些工程改变了黄河的自然流向,并可能导致河道变动。
3.城市建设和农田开发:人们的城市建设和农田开发也会改
变河流的流向和排水系统。
大规模的人工填埋、道路和建筑物的兴建可能改变黄河下游地区的局部水流情况。
这些自然和人为因素可能相互作用,导致黄河下游河道的频繁变迁和改道。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其改道对沿岸地区的环境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黄河的管理、治理和保护一直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一、引言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然而,在长期的自然和人为影响下,黄河面临着许多严重问题。
本文将就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有效的治理措施。
二、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1.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黄河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过度开垦农田、乱砍滥伐森林以及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导致了大量泥沙在源头地区堆积,并随洪水冲刷到下游地区,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和植被破坏。
2. 水资源利用不当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规划,水资源利用不当成为困扰该地区发展的一大问题。
目前,上游地区农业灌溉用水量巨大,导致下游干旱地区供水紧张。
此外,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未得到合理分配。
3. 黄河洪灾频发由于黄河流域地势复杂,降雨分布不均衡,加上受到河道自身问题的影响,每年夏季都会出现严重的洪灾。
这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4. 河道漫改和水质污染为了获得更多土地用于种植或建设,一些不法分子私自改变河道方向,给河流整体生态系统带来了深远的破坏。
另外,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也导致黄河水质下降,威胁到人民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
三、治理措施1. 植被恢复与土壤保护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对上游地区的森林和草场保护,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此外,在农田管理方面引导农民采取合理耕作方式,并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
2.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节约利用加强黄河流域内各地之间的协调合作,建立跨区域的水资源交流机制,并通过工程设施建设,实现跨流域水资源调配。
将水资源利用规划纳入法律法规体系,并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
3. 防洪减灾与维持河道生态加强黄河流域的防洪体系建设,包括修复和加固堤坝、开展泥沙清淤工作以及提升灾害预警能力等。
同时,需要加大力度改善河道环境,还原自然的径流能力,保持并恢复沿岸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4. 水质治理与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对排污口的监管,对非法排放行为进行惩罚,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
黄河下游河道改善工程方案
黄河下游河道改善工程方案一、背景介绍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黄河下游地区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然而,由于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易发生洪涝灾害,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改善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以及减少洪涝灾害,有必要进行河道改善工程,以提高河道的排洪、蓄水能力,确保当地的生活和经济安全。
二、问题分析1. 河道淤积严重:黄河下游地区河道淤积严重,使得河道有效断面变小,导致河水泄洪和排泄能力下降,增大了洪水威胁。
2. 河床变动频繁:由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地震频繁和河流泥沙淤积,导致河床地形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动,影响河道工程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3. 第四以南蓄水能力不足:黄河下游地区并没有足够的水库蓄水能力,导致洪水难以有效调控,增大了洪水灾害的风险。
4. 河道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的河道淤积、水土流失等现象导致了当地河道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生态功能的发挥,危害当地的生态均衡。
三、改善工程方案1. 河道疏浚工程对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进行全面的疏浚作业,将河道中的泥沙等淤积物进行有效清理,恢复河道的原有水文地质条件,提高河道水流通畅度和泄洪排涝能力。
此外,疏浚作业也应结合地质勘察结果,保障河道疏浚工程的长期稳定。
2. 河道整治工程实施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对河道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河道两岸的生态修复,以及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对于已经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河道,采取河床加固、河床修整等措施,提高河道的受力能力和承载能力。
3. 加固河岸工程利用加固工程和护岸工程等手段,对河道两岸进行维护和加固。
采取生态护岸和岸线生态修复等手段,保护当地的岸线生态环境,防止河岸崩塌和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4. 新建水库工程在黄河下游地区新建足够的水库,提高当地的蓄水能力,以满足当地的灌溉、供水和排洪等需求,有效调控洪水,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
在水库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确保水库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黄河下游河道抬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黄河下游河床抬高的原因,分析了河床抬高的危害性,
提出了“河床不抬高”的六项措施:首先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来减少黄河中游粗泥沙
的入黄量;其次是适时进行调水调沙,冲涮河道,减小河道淤积;第三在中游适
宜地点修建高坝大库,拦蓄、调节洪水泥沙;第四是大力开展下游河道整治工程
和疏竣工程:第五是设法减缓河口延伸的速率;第六是合理开发应用黄河泥沙资源,将黄河泥沙变害为利。
关键词:河床抬高;黄河泥沙;治理措施
“河床不抬高”是治黄工作者长期以来的愿望,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首先将其
作为治黄的目标明确提出来,黄委李国英主任更将其作为黄河实现长治久安的重
要标志。
“河床不抬高”应是指主河槽不抬高,至于滩地的适当淤积抬高则有利于主槽
的稳定,即“滩高槽稳”,是有益的。
1.河床抬高的原因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是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导致
黄河下游河床严重淤积,逐年抬高的,主要原因有三:①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②河口淤积延伸,河道增长;③下游河道尤其是东坝头至高村游荡型河段
和高村至陶城铺“驼峰”河段输沙不畅。
其中中游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最根本的原因,河口的淤积延伸和下游的游荡河型都是由中游长期的严重水土流失所造成的。
2.河床抬高的危害
由于来水来沙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黄河下游河床的抬高加剧是从三门峡
水库修建后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
截止目前,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河
床抬高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最为严重的河段为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
由于黄河
下游河床的严重淤积,逐年抬高,不仅导致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形势的不利局面进
一步加剧,并使黄河下游河道在中常洪水下,形成横河、斜河和顺堤行洪的危害
性逐渐加大,进一步增大了洪水对两岸的威胁,防汛形势日趋严峻的不利局面。
3.实现河床不抬高的治理措施
要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问题。
这首先在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来减少黄河中游粗泥沙的入黄量;其次是适时进行
调水调沙,冲涮河道,减小河道淤积;第三在中游适宜地点修建高坝大库,拦蓄、调节洪水泥沙;第四是大力开展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和疏竣工程:第五是设法减缓
河口延伸的速率;第六是合理开发应用黄河泥沙资源,使黄河泥沙达到变害为利
的作用。
3.1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泥沙入黄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泥沙来源区,加强多沙
粗沙来源区治理,这是实现“河床不抬高”的治本之策,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这一地区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暴雨集中,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治理标准低,治
理任务十分艰巨。
实践表明,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之一,加强黄
土高原地区淤坝地建设,植树造林,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等综合措施,做到水
土流而不失,减少泥沙入黄,减少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取得
人民治黄的根本性胜利。
3.2适时进行调水调沙,冲涮河道,减小河道淤积
从调水调沙试验效果来看,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主槽减淤效果是明显的,能
够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主槽的过流能力由1800m3/s迅速提高到4100m3/s,有
利于输沙入海,减轻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甚至冲刷下游河道。
适时进行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减淤、减缓河道淤积抬升是十分必要的。
3.3加快建设水沙调控体系
水土保持工作在短期内不能凑效,在中游适宜地点修建高坝大库,拦蓄、调
节洪水泥沙就成了实现“河床不抬高”的显著有效措施。
故此,我们应积极汲取小
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应用经验,结合已修建的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等水库,抓紧时间续建大柳树、古贤、碛口三座高坝大库,从而逐渐形成黄河干
流水沙多年调控体系,有了这样的水沙多年调控体系,就可以人为的制造必要的
洪峰,塑造下游主河槽,这也是下游河道的急需。
3.4大力开展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和疏竣工程
由于河槽宽浅河段输沙能力低,是造成目前高含沙洪水在黄河下游严重淤积
的主要原因。
同时河槽宽浅无法约束洪水期河势的突然变化,常造成平工出险,
险工脱流,形成十分被动的局面。
因此,从减淤与防洪河道整治上考虑,都需要
把宽浅游荡河段治理成具有窄槽宽滩的规顺河道。
为此,要尽快完成下游河道治理,尤其是东坝头至高村游荡型河段和高村至陶城铺驼峰型河段的治理。
河道治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主槽整治和滩区治理。
主槽整治的任务是改
变现行河道状况,将宽浅、散乱、多变的游荡河型整治成为窄深、稳定、单一的
弯曲河型,得到一条稳定、高效的输水输沙通道,提高河道输沙能力。
主槽整治
已经进行多年,整治工程绝大部分已经布点,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今后首先
要将尚未布点的整治工程进行布点,进而调整、补充、完善全河段的整治工程,
尽快完成主槽整治任务。
从长远看,应以主槽整治工程为节点,修筑防洪堤,解
放下游宽河道内的广大滩区,现大堤作为二级防线保留。
3.4 稳步实施河口整治工程
整治河口,疏浚入海流路,尽可能排沙入深海。
泥沙填海造陆、河道延长,
直接造成河床的抬升。
黄河下游长时期以来,一直未能形成相对平衡,而表现为
淤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河口的不断淤积延伸。
减缓河口的延伸速率首先要适应
黄河河口目前水沙条件下不断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等循环演变的规律,有计
划地就近安排入海流路,适当扩大河口三角洲的改道范围,尽量延长河口大循环
的年限;其次是采取挖河疏浚等措施,设法加大输往外海的沙量。
3.5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泥沙,变害为利
黄河难治,症结在泥沙。
黄河泥沙已经成为威胁黄河防洪安全的心腹之患,
制约黄河长治久安、脉搏健康跳动的瓶颈问题。
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泥沙在治理黄
河中有可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效益。
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黄河滩外砖瓦窑场在国家要求“禁实”过程中逐步被拆除。
砖瓦窑场利用的泥沙主要是亚粘土或称联合土,基本上不使用纯粘土或纯沙土,黄河滩区一般情况是层沙层淤,这对生产砖瓦原料的采运较为有利。
为满足
市场需要,尤其是为了满足群众建房市场的需求,在黄河滩区兴建砖瓦窑厂生产
粘土实心砖或粘土空心砖还有一定的市场。
滩区砖瓦窑以20门窑为例,一年要
用土3万m3。
在不影响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情况下,现兰考黄河滩区建砖瓦窑
厂可利用面积约有50km2,若按建设一座砖瓦窑厂需用滩地0.2km2计算,滩区
内可修建砖瓦窑厂200余座,年利用黄河泥沙可达600万m3,随着远期建筑市
场的稳定,年利用泥沙量可稳定在400万m3左右。
由以上情况可见,合理利用黄河河道中挖出的泥沙代替建筑材料,发展第三
产业,可有效利用黄河泥沙,减少天然资源的破坏,保护大量农田不受侵害,减
缓河道淤积抬升的速度,达到变黄河泥沙有害的一面为有利的一面,为人类造福。
作者简介:崔理荣(1976-),山东梁山人,河道修防高级工,2018年获得东平
黄河河务局岗位标兵,并多次获得单位先进个人,在2019年度技术比武大会上
被评为“技术能手”,多次参加黄河防汛抢险及演练。
实际工作中,熟练掌握本专
业技术,发挥传帮带的带头作用,长期从事水利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具有丰富
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