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以《边城》为例浅谈整本书的阅读指导

以《边城》为例浅谈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书以20世纪初的湘西边陲小城边城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山水世界。
这部小说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描写而享有盛誉。
下面,我们就以《边城》为例,浅谈整本书的阅读指导。
在阅读《边城》之前,我们可以提前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这部小说以湘西边陲小城边城为背景,我们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湘西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所处的环境。
了解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把握小说的结构和脉络。
《边城》的结构以故事的时间顺序为主线,交织着多个人物的情节,通过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一个完整的边城世界。
我们要用心地捕捉每个章节和人物的关系,理清故事的发展线索,尤其要注意章节之间的衔接和转折点,以避免阅读中的迷失和理解的困惑。
文学作品中往往有一些富有象征和隐喻的意象。
在阅读《边城》时,我们要留意其中的一些象征和隐喻的表达,这样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边城”一词既有地理上的意义,也有心理上的寓意;小说中的山、水、岛等自然景象,在书中起到了丰富情节和形象的作用。
通过捕捉这些象征,我们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意图和主题。
第四,关注人物的塑造和描写。
《边城》中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遭遇和情感。
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把握每个人物的特点和心理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选择。
要留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他们的相互作用也是推动故事发展和主题呈现的重要元素。
阅读完《边城》后,我们可以思考一些问题,以加深对这本书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和思想?他如何通过人物和情节的安排来体现这些主题和思想?小说中的山水与人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书中的意义和价值,提高我们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水平。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艺术探讨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孙晓娇(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抒情的乡土叙事模式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语言古朴又极具诗意,其乡土小说也十分典型,与“现代文明”对照,读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忧患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
其代表著作《边城》写于1933年,以描述天保、傩送和翠翠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着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着力塑造了一座具有浓重湘西地方特色的小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值得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价值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其弟子汪曾祺曾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的《边城》高呢?”《边城》其内容意义与艺术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小说内容小说题曰《边城》,便设定了故事发生地方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僻远边地的小城。
1按沈从文所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进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这个小山城,由于是“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由此可见,“边城”是在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时代中的一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圣地,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相隔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桃花源”中,便发生了翠翠,傩送与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赛时无意间遇上英俊的小伙子傩送(也叫“二佬”),正值花季的两人不由得互生纯真爱慕之心,种下情苗。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1. 湘西世界的地理背景湘西是指中国湖南省的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多山且多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艰苦,但同时也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2. 湘西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笔下刻画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生动形象的人物。
比如,在《边城》中,他刻画了乡村女子韦小宝和李秀莲这两个形象鲜明、性格迥异、但又富有感染力的女性角色。
他们以自己独特而坚强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3. 湘西世界中的自然环境湘西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而美丽,蕴含着浓厚而神秘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气候变化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湘西的大自然之中。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雨水、山水、雾气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背景的描绘,更是作品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映射。
4. 湘西世界中的人情味湘西地区人民淳朴善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传统,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表现出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交往方式的描写,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而真实的人情味。
5. 湘西世界中的历史背景沈从文笔下描绘了湘西地区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
他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历史元素,并通过对历史事件背后人物命运和心理变化等方面进行刻画,使作品更富有厚重感。
6. 湘西世界中的宗教信仰湘西地区有着独特而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形式,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沈从文在小说中多次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通过对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心矛盾的描写,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7. 湘西世界中的社会问题湘西地区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社会问题较多的地区。
沈从文在小说中通过对社会问题如贫困、文盲、封建迷信等进行揭示和批判,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于湘西地区人民生活造成了哪些困扰。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沈从文作品《边城》讲述了几个人旅行在湘西地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旅行经历,展现了湘西的世界。
沈从文将湘西的景色、民谣、历史文化以细腻的笔触,完美地再现出来,营造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展现了湘西所特有的气候状况。
他描写了湘西乡村时雨时甚,湿清蒸腾的景象:“雨水跳跃,光滑如银,像一只把满满的草碗打翻了一般。
”“雨有歇息,又有重启,淭滚滚,栗栗而至。
”他还描写了湘西那凉爽曲折、空旷明亮的景色:“地面高低的峻峰,一成不变,见着没有鸟儿叫,也没有什么树木摆弄,荒僻漆黑……”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湘西的高原气候,也展现了湘西乡村恬静而特有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还给湘西世界带来了民情与文化,他写到:“行人隔着相隔的竹林,偶尔可以听见一窝湍急的距声,大概就是山里的红木簪中穿出声来的……”他还描写了百姓们使用破旧的火把,在深夜里进行勤劳力行活动;他还写到了山里人们欢唱的民谣:“只见他们吟咏起歌,诗意绕指柔,溢满嘹亮歌声,那时歌里歌外,昏暗夜空,满是凄凉滋味。
”这些描写勾勒出湘西世界温暖老实的民间文化。
小说《边城》中,沈从文还把湘西的历史人文一一细致而丰富的绘制出来:他把湘西的知青们在社会里的表现凸显出来,就像小说中的柯小畅、山花放纵自由;他还写到了湘西古老的革命传统,以及小伙伴们的友情,满怀敬畏的爱国精神;他还将湘西受破坏的道德和优质的人文素养生动的表达出来。
以上各方面的细致描写,形成了湘西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世界。
总之,沈从文在《边城》一书中,细腻而生动地描写出了湘西的世界。
从气候、文化、历史等方面来看,他勾勒出湘西乡村平和而又深深扎根在湘西土地之上的气息,更深刻地展现了湘西人淳朴而生机勃勃的特点。
《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湘西边城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亲情和乡土情怀的动人故事。
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感震撼,对人性和乡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翠翠的女孩,她生活在湘西边城的一个小镇上。
翠翠的父亲是一位船夫,母亲早逝。
她与父亲相依为命,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然而,命运却对她并不宽容。
在她十六岁那年,她遇到了一个名叫沈阳的年轻人。
两人陷入了痴狂的爱情,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走到一起。
翠翠在悲痛之中选择了离开人世,结束了这段悲剧般的爱情。
读完《边城》,我被作者对湘西边城的描绘所吸引。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边城变得如此美丽而神秘,仿佛是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
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他们热爱生活,珍惜亲情和友情。
这种乡土情怀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
此外,《边城》中的人性描绘也让我深感震撼。
翠翠和沈阳的爱情虽然悲剧,但它却是那么真挚和美好。
他们为了爱情付出了一切,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无奈的爱情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篇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湘西地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纯真的爱情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对爱情、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被书中描述的爱情所打动。
女主人公翠翠与男主人公的爱情纯净、简单,没有世俗的纷扰和金钱利益的纠葛。
他们的爱情没有华丽的言辞和刻意的浪漫,却有着真挚的情感和默契的心灵交流。
这种纯真的爱情让人感到美好和温暖,也让人对爱情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沈从文在《边城》中展现了自己对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的热爱。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民族风俗、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世界。
同时,他也通过这些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纯真。
这种对人性美好的追求让我深感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边城》是一本充满情感和智慧的作品。
它教会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关注身边的人,用爱和关怀去温暖世界。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好和希望。
论沈从文的两个文学世界——以《边城》和《八骏图》为例

论沈从文的两个文学世界———以《边城》和《八骏图》为例■田惠婷/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摘 要: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一方面以表现湘西的独特之美为主题,他憧憬并追忆着湘西的自然、人性之美,另一方面他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进行了批判,深深地表现出对都市人虚伪,自私,做作的厌恶。
沈从文的两个文学世界是他生活及思想最真切的反映,他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对追求美好纯真人性的渴望。
关键词:沈从文 都市世界 湘西世界乡下人沈从文自小生活在湘西,这里有奇山异水,淳朴民风,这方水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孕育出了其笔下美不胜收的湘西。
作者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离开这片土地的沈从文受到了大都市物欲横流的冲击,面对都市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他在文学创作中开始了无尽的批判和讽刺。
无法忍受都市生活中肮脏不堪之事、道貌岸然之人的沈从文,固守“乡下人”的自我角色认知,正是基于这样的身份认知,他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写遵循了“乡下人”的忠诚,对都市世界的探究也透露出了自我独特的视角。
一、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边城》是一部经过作者理想化的作品,它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生活,当时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是战争频繁,各地动乱不安,但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并没有被这种氛围所笼罩,它给读者展现出的是自然、和谐、美丽的湘西世界。
作品中虽能看出现代商业对这片桃源净土的点点腐蚀,但更多的还是表现了湘西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
(一)自然之美茶峒山城是一个景色优美、宁静,有着淳朴民俗风情的小城,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既浑然天成又颇为独特,静静的溪水、水边的白塔、翠色逼人的竹篁……这些景物都在尽情地展现着小城的魅力。
小说开头就深情地描写了这样的景色,“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之一是以湘西世界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边城》。
本文将以该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主题思想和文化价值。
一、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叙述边山故事的形式展示了湘西世界的丰富多彩。
小说中充满了湖南方言和当地风俗,这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湘西文化的内涵。
作者通过刻画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揭示了湘西的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小说还通过描写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展现出湘西世界的人文特征。
二、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湘西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的探究。
小说中深刻展现了湘西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揭示了湘西世界的独特人文精神。
小说中反映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情感、个性、命运等方面在湖南文学中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小说以优美的语言艺术展示了湘西世界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推进华南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
三、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小说中对湘西风俗和民俗的描写,对湘西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小说以湘西世界为背景,通过对湘西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心理描写,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勇敢和乐观精神,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最后,小说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描写,使得湘西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得到展示和传播,具有防止文化消失的作用。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多样,主题思想卓越,文化价值显著。
通过研究该小说,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湘西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也能够对湖南文学的发展做出具有推动意义的贡献。
论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的《边城》[论文提纲]: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沈从文所营造的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通过对翠翠、爷爷、天保两兄弟的健康、美好人性的描写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又对湘西百姓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情美,及其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了一片自然美。
我就从结构方式、环境描写和形象刻画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他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一、独特的艺术结构1.1在情节的构筑上,《边城》运用了重复叙事的结构模式1.2围绕翠翠的爱情这一主线,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其间穿插着另外两条线索1.3小说对主人公的命运安排方面同样采用了圆形循环的结构模式。
1.4从艺术特质角度来看,小说《边城》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结合二、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2.1借写景美衬托人美2.2借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2.3借景物描写渲染气氛2.4借景物取名三、健康、美好人性的人物3.1人物形象分析3.2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3.2.1亲人的和睦相处3.2.2邻里的和气相待3.2.3和谐的人生方式四、湘西世界的意义和价植[论文摘要]: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沈从文所营造的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通过对翠翠、爷爷、天保两兄弟的健康、美好人性的描写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又对湘西百姓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情美,及其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了一片自然美。
我就从结构方式、环境描写和形象刻画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他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翠翠,湘西世界[论文正文]:《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纯朴的湘西边城世界。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参考例文一:一、山水美二、风情美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
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三、人性美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
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最新《边城》中的湘西方言

《边城》中的湘西方言衡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沈从文小说中湘西方言的运用—以《边城》为例所在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09050217作者姓名:覃玲指导教师:陈新潮2013年5月衡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衡阳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一)浅析沈从文小说中湘西方言的运用---以《边城》为例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9050217 覃玲指导老师:陈新潮摘要:提起沈从文,让人想起的便是他的“湘西世界”,其浓郁的乡土色彩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眼球。
本文以《边城》为例,结合文本分析湘西方言在该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并简要阐述其运用方言创作的动因。
试图给读者提供参考,以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湘西世界”,了解沈从文。
关键词:沈从文;乡土色彩;湘西方言;《边城》目录引言 (1)1.湘西方言在《边城》中的具体运用 (1)1.1 单音节词的运用 (1)1.1.1动词 (2)1.1.2其他词类 (5)1.2非单音节词 (6)1.2.1名词 (6)1.2.2动词 (9)1.2.3形容词 (11)1.2.4量词 (12)1.2.5称谓词 (13)2.沈从文运用方言创作的动因 (14)2.1方言本身具有的文学魅力 (14)2.2湘西方言的丰富独特性 (14)2.3作者个人的乡土情怀 (14)结语 (15)引言方言作为一种母语,它承载了一个人儿时就积累起来的对世界的那种认识、感受和情感体验,而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方言母语对人们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家也不例外。
沈从文于上世纪30年代崛起于中国文坛,他运用湘西方言描绘原生态湘西世界的作品在文坛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些作品带有鲜明的湘西地方色彩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较深的地域文化内涵。
沈从文大量使用湘西民间口语方言,采用民歌俗语,使其作品充满了地域色彩,同时也给大量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将湘西文化作为创作背景,在整篇小说中都蕴含着深沉的湘西文化情节,具有深厚文化意蕴。
在我们对《边城》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结合老师的指导从湘西文化入手,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解析,进而形成对《边城》文化意蕴的深刻认识。
本文对笔者个人阅读感受进行了分析,并简要解析了《边城》的文化内涵,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
标签:沈从文《边城》文化内涵沈从文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边城》是其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主要讲述了简单而美丽的故事。
在《边城》小说中,沈从文先生从川湘边界地区湘西小山城的生活入手,描绘了老船夫孙女翠翠以及当地青年天保和傩送的故事。
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最终不敌命运捉弄,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读者只能与翠翠感伤的等待着无法预测的明天。
在沈从文先生笔下,生动的描写了湘西边城地区人性美和人情美,并且传神的刻画了当地的秀丽景色和丰富的风俗习惯,我们在阅读边城的过程中,能够从中深切的感受到优美、健康而又与人性相吻合的特殊人生形式,边城中的世界实际上是沈从文先生构筑的理想世界,在其中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进行深入的解析。
一、从湘西乡土风俗中看沈从文自然文化选择在对沈从文笔下《边城》小说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中回归田园自然风光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理想和文化追求的呈现,在沈从文先生的创作过程中,其主要将人性作为小说的核心,在小说中将人性的和谐和解放充分的展现出来,并且将个性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作为衡量小说主人公价值观念的尺度。
将小说《边城》作为研究对象,在阅读《边城》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文化思想。
沈从文在小说的创作方面所提出的自然文化理念能够通过两个句子进行概括,即非议都市生活而歌颂乡野生活,宣扬卑贱的生活而抑制豪绅的生活,其中乡野生活和卑贱的生活都是最原始的自然文化状态。
在沈从文先生所组织开展的小说创作活动中,都市生活中的底层人在生活的压力下扭曲了灵魂,上层人也逐渐变得虚伪、腐败,都市生活中普遍存在道德败坏的情况,生命的力量在都市中日渐弱化[1]。
论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以《边城》《长河》为例

论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以《边城》《长河》为例摘要:沈从文凭借大量描绘故乡湘西的小说而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乡土作家之一,《边城》更是他乡土叙事的高峰之作。
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以鲁迅为首的乡土小说的审丑,沈从文是以审美式的创作在乡土文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贡献了很多独特的优秀乡土小说,因此本文将重点以《边城》和《长河》为例,探讨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
关键词:湘西;风情;乡土;牧歌乡土小说发端于20年代的鲁迅创作,主要的特征是在异地用回忆的手法写故乡的人和事。
在实际的创作中,以鲁迅为代表的揭露封建文化对农村精神异化的迫害,以便引起疗救的希望的一派,著作颇丰,成为2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流发展。
但除此以外,仍有一些别的理念,比如周作人对于乡土文学的看法是要在描写故乡风土文化的过程中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被茅盾等左翼作家所不赞成,然而周作人的理念并未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
与他的理念不谋而合且融汇在作品创作中的作家是沈从文沈从文1922年从湘西来到北平后,几经波折于1924年开始从事创作,起初的作品多以军队生活和湘西下层民众生活为题材,奇异的生活经历和湘西社会风俗引起了读者和文坛的注意。
虽然艺术上比较幼稚,人物类型众多而面目模糊,题材宽泛却不深入,情趣诙谐却意旨不深,但仍给北平带来一股湘西的异域风,给在都市挣扎的人们一个喘息的机会。
也是1924到1927年的这段幼稚之作,奠定了沈从文后来的创作题材和风格发展方向。
1928到1930年,是沈从文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代表作《萧萧》《柏子》,主人公形象开始生动起来了,不再是面目模糊,对题材的挖掘也较第一阶段深刻。
1931年到1938年,成熟阶段,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了,本文要探讨的《边城》和《长河》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表达了他对湘西社会独具特征的思考。
1939年至1949年,沈从文创作的后期阶段,此阶段并没有延续之前的湘西创作,更多的是沉浸于对社会人生的内心关照中。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摘要《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目录一、引言 (1)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1)三、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 (3)四、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 (5)五、结论 (7)参考文献 (8)一、引言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小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从徐志摩、苏雪林、刘西渭的赞叹激赏到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批判;从京派重镇、文学天才的肯定与褒扬,到建国后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反动文艺思想家的否定与批判;从海外研究的悄然兴起,到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的蓬勃发展。
论沈从文《边城》

论沈从文《边城》论沈从文《边城》胥奎平重庆市奉节县永乐镇人民政府[内容摘要]:本文认为,《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审美追求,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
完美体现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痴迷;对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神往;对“爱”与“美”女神“翠翠”的膜拜;对“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凝聚着他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期盼。
本文仅从沈从文对审美追求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湘西世界人性美人情美艺术形象造境艺术《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是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
沈从文的《边城》,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至善至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部雅致、清新而乡土气味又极浓的《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善美。
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湘西世界,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灵魂。
阅读《边城》,首先震憾我的是沈从文那不经意、淡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
他那诗意的笔触点染的边城和当时由卑鄙的人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
尤其是作品中表现的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是那么地富有诗情,那么地和谐,那么地优美,那么地纯净,那么地本色,令人钦慕。
《边城》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
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集中体现主体的审美追求,而且达到了极致,为后人所仰慕。
一、沈从文对“湘西世界”情有独钟,爱之弥笃。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峒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
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过去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
在那战乱年代,沈从文在都市现实中看到的是生活中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摘要: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沈从文所营造的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通过对翠翠、爷爷、天保两兄弟的健康、美好人性的描写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又对湘西百姓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情美,及其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了一片自然美。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他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T正文:一、湘西世界的概述本文以《边城》为主体的“湘西世界”几个层面上的接受变迁,分析其成因和蕴涵.沈从文在1926年至1928年的早期创作中,主要结集有《鸭子》、《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合集》,《蜜柑》、《好管闲事的人》、《老实人》、《雨后及其它》、《呆官日记》、《阿丽思中国游记》等,是其稚嫩的习作阶段。
30、40年代是其创作成熟丰收的阶段,先后出版中短篇小说《神巫之爱》、《旅店及其它》、《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等。
其中《柏子》(1928)是他成名的第一篇小说。
这些湘西题材的小说中,人物遍及社会多个层面,有船夫、水手、妓女、军人、老板、杂役等等。
他对小说独特的设计与追求,他的对湘西边地这个“蛮荒世界”的展示,当时就影响了很多读者,作者本人也成为进京文学青年拜访的首选。
其中的优秀之作,还被国外的译者翻译介绍。
鲁迅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称其为最好的中国小说家之一。
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里,统治一切的是自然,不是道德也不是法律。
湘西人民所具有的“神性”响彻着嘹亮的呼声,这个世界人性的完美(包括商人、吊脚楼的妓女及泊船的水手)、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和至死不喻、生命的健康和自由,纯纯跃然于纸上。
而这些精彩感人的人性描写,有很多是通过性爱这一内容来呈现的。
这类以《边城》为代表。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沈从文作为中国乃至世界20世纪初颇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是他生命的起点。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篇1:《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湘西世界”【论文摘要】在对沈从文进行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心。
与整个沈从文研究的发展相应,人们对“湘西”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也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入与丰富,多元与复杂的状态。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21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
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而在对沈从文进行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心。
具体而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认识呈现出几种这样的态势。
建国前,人们多注重肯定其湘西世界所特有的朴质自然、和谐优美的人生情趣与牧歌风味。
同时,也注意到湘西世界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建国后到新时期,其湘西世界与沈从文整个创作一块归于另类而湮没无闻。
新时期以来,随着沈从文热的悄然而起,人们对“湘西”的认识与理解、阐释与发掘则呈现出多元丰富,不断深入的状态。
首先,是沈从文创作中“湘西”与都市相对而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发现。
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作为国内第一部对沈从文创作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就将湘西作为与“沉落的都市”而对立存在的“生命多方的乡村世界”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沈从文创作的总体框架和基本特点做了整体性的把握,并充分认识到了“湘西”世界构成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他认为,那里不仅“跃动着的原始生命活力”,而且呈现了“与世沉浮的乡村灵魂”;不仅悲悯着“巨压下的性格变异”的苦难,而且也在积极地“向生命的神性凝目”。
同时,凌宇还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与生存视阈中,对湘西世界中所独有的苗族文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特殊语境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发掘与精辟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摘要《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目录一、引言 (1)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1)三、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 (3)四、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 (5)五、结论 (7)参考文献 (8)一、引言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小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从徐志摩、苏雪林、刘西渭的赞叹激赏到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批判;从京派重镇、文学天才的肯定与褒扬,到建国后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反动文艺思想家的否定与批判;从海外研究的悄然兴起,到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的蓬勃发展。
其所呈现的不仅是学界对沈从文理解与认识的几度变迁,也是现代文学的研究话语、理论的基础,到认识视野、研究范式不断更迭衍变的投影。
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己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
从政治上为沈从文平反、对其创作方法进行辨析,到正面阐释沈从文自然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进行思考;从对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进行全面、整体把握,到发掘其置身于苗汉、中西、传统与现代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从其叙事、语言、文体等层面探讨其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到关注其与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从其创作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意识、文学理想,到其与西方文学文化观念以及具体作家创作之间关系的探讨;从其他独特的生命意识与文化特性,到对其作为思想家身份的新的开掘,从对其文集的整理与出版,到对其佚文遗稿的考订与校勘等等。
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
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提到沈从文其人,人们最先想起的大概就是“湘西”和“边城”。
“边城”这个静静的词,已经和“沈从文”三个字紧密相联而不可分了。
虽然沈从文的世界并不止于此,但他的灵魂恐怕永远安居在边城中。
司马长风这样评价《边城》:“《边城》仅约七万字,连起来像一首长诗,又像是二十一幅彩画连成的画卷。
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坛的代表作。
”可见《边城》在沈从文作品中的特殊地位。
这部小说创作于1933 年秋到1934 年春,其评说已经经历了20 余年的沉浮,涉及作品的方方面面,不可胜数。
正如同其名字所显示《, 边城》所展示的是一座站在文明边上的小城,整本小说由宛如世外桃源里的山水所构成,一页页文字浸透了山水的青绿。
山光水态与人物的命运相交织,是这首“长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沈从文的人格理想,可以看到他的文学世界的边界,还可以看到笼罩于其中的“大美无言”的真谛。
《边城》自然景物描写的特点与“自然人格”。
《边城》是一部中篇小说,全书篇幅不长。
在7万多字中,可算作自然景物描写的大概有20 多处,字数并不占很大比例,还有很多处是与人物的想法或对话结合而写的,并非单纯景物描写。
从这个概况来看,书中的景物描写在数量上远远不及以风景描写作为重要表现手段的一些现代小说。
然而分析其出现的场合与特点,自然景物描写却在《边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首先表现在小说的重要背景介绍都是在景物描写中完成的,如小说开头的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寥寥数语,如闲话家常,将小说故事的场景、人物和人物的活动环境涵盖其中。
甚至主人公翠翠的名字,也是在景物描写中交代的:“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其次,书中每每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个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作为预示。
如为了描写小城和大老二老兄弟,先写白河:“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②可见自然景物描写在这部小说中的特殊地位。
这些景物描写有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就是对在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都在追求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即人在自然的怀抱中,与自然相处相得,合二为一的情景。
所以自然和人文景物有时并不容易区分。
如“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在这一幅美丽的图画中,暮春时节的桃花、人家、河水、游鱼,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人作为自然中极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也成了图景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只有在桃花深处才能找到可以沽酒的人家。
而正因为有了人家和飘摇的酒旗,才使得这幅春景更有灵气。
在这样的自然景物描写中,沈从文所塑造的人物自然也是气定神足的“自然人”。
李健吾说沈从文: “在他艺术的制作里,他表现一段具体的生命,而这生命是美化了的,经过他的热情再现的”,“他所有的人物全可爱。
仿佛有意,其实无意,他要读者抛下各自的烦恼,走进他理想的世界,一个肝胆相见的真情实意的世界。
”翠翠正是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典型。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翠翠不仅汇聚了沈从文生命理想的诸多要素,成为沈从文的理想人格的代表,而且也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与沈从文自身性格命运相通的人:“(他的性格) 同翠翠十分相似。
他们都生长在湘西山水之中,都是自然的产儿,天真与浪漫,热情与幻想,构成他们生命的主要外部特征。
”书中对她的描写向来脍炙人口:“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写出了一个具有“自然人格”的“自然之女”,健康而柔和,充满灵性、生机和朝气。
对翠翠的全部外貌描写不过是“黑黑的”、“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这是由于“青山绿水”长养她的结果。
而她的可爱与美丽在于“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亦即毫无矫饰,与周围的自然相依相伴,灵魂之美与自然之美水乳交融、息息相通。
“自然人格”使得《边城》中的人不仅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真正地互融为了一体。
三、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1928年初,在北京文坛己初露棱角的沈从文为了生存、被命运的巨掌播弄到了喧嚣纷杂、光怪陆离的洋场上海。
1931年5月,他怀着北平的北风和阳光,也许还能督促我,鼓励我,爬上一个新的峰头,贴近自然,认识人生的感触离开上海时,沈从文已经是一个在文坛上拥有广泛的读者,有着《龙朱》、《旅店及其他》、《申巫之爱》、《旧梦》、《石子船》、《沈从文甲集》等等文集的著名作家了[5]。
无论沈从文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印象如何,但是有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那就是他的生活与创作是在这里经历了重大的蜕化与衍变。
上海,在这个以乡下人自居的现代著名作家的生命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与价值,这里不仅是沈从文人生历程的一个驿站,更是其独特的湘西世界的形成与全面展开的地方。
沈从文缺少留学欧美与负筐东洋的求学经历,也并未应新文化运动思潮的感召而走上文坛。
从不到十五岁混迹湘西地方军队,到经历诸多的剿匪、杀人、清乡,到人事纠葛、生活困顿与身体的病痛,再到亲身目睹诸多亲友如陆强、堂兄沈万林、秘书文颐真的死去等等事件,让他萌生了生命意义的焦虑,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是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
这种自发的生命焦虑时源自生命自我需求的原初需求,而并非一种外在观念的引导与感于时代精神的感奋而自觉的一种追求,也就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的复杂与曲折。
沈从文民间淳朴的爱情,反映了湘西民间社会生活,他是用写作来改变人们对男女之间关系的传统态度的中国新知识分子之一,他赞扬苗族人或边远地区民间的浪漫的不受拘束的爱。
《边城》中写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从苗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地的舆论并不非常强调妇女的贞洁。
文中的顺顺,娶的老婆就是一个小寡妇翠翠的母亲,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的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子这桩风流韵事,在当地人的眼中并不是什伤风败俗的事情,而是被当作迷人的回忆在中华古老文明中,男女关系一直是比较隐讳的,而苗族的男女青年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则自由交往在贵州,苗族男女两相恋慕的情歌叫作马郎歌;男女公开自由社交活动的草场,叫做马郎坡;青年男女在这里的活动叫做摇马郎他们在马郎坡谈情说爱,双方情投意合了,就可以谈婚论嫁,父母无权干涉。
在湘西,唱歌也一样是苗族青年男女相恋的手段虽然没有马郎坡,但他们在赶场集会,或者在春天干农活的时候,都可用美丽而富于情感的歌声,互相表示爱慕,逐渐靠近,建立感情,以后便约会;双方了解后,便互相交赠纪念品,请媒人征求父母的意见可以说,沈从文的较自由的性爱观念是湘西的遗传特征沈从文的苗族恋爱故事很能打动读者,是因为他把这些故事作为对爱的力量和原始活力的赞美来理解和欣赏他较少受束缚的恋爱婚姻观,与小时的境有着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