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与楹联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而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以方块字、单爵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足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对联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一、从对联的名称起源探究汉字与对联的关系对称及平衡是先民荚学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从已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成左右对称的几乎占了此时已出现的刻画符号的半数。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念。汉字每一个字不管足独体字如一、十等还是
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如江、弼等字不管左右、上下、内外结构笔画相
差多大摹本上都保持着对称、平衡。这是。。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突出特点。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念便表现为对偶句。对偶旬是以对偶的修辞手法所造的句子。对偶这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翻开先秦著作几乎随手都可以找到不少例子。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便是二言的各成对偶也都各自分量相当而保持对称和平衡。传说这足黄帝时公元前世纪之前的作品。又如《论语》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埋协《诗经》中“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协这些语句都是前后成对偶的。由此叮见先秦时期的口头或书面文学不管韵文、散文都很自觉地运用着对偶句。当然那时的对偶常常是顺其自然的在形式上不是有意雕琢的。自从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的主张之后诗歌有了格律要求而且越来越严密越来越精细。到了唐
代格律诗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在格律诗中的对偶句用上了“对仗”一词。对仗足移用朝廷仪制的专有名词。它不仅要求对偶旬整齐、严谨、相称而且必须拱一个中心。它们两两相对彼此依存。因此这种称为对仗的对偶句便被称为“联”。诗中的对偶句虽然称“联”但小能称为“对联”。而从诗中独立出来的。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对子,倒得到了对联这一名称。对联这个专有名词出现得较晚。开始时常用“对子”后又出现了联语这个名称或在联前加上一个定语如春联、楹联等。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沈德符写了一本《野获编》其中一则说张江陵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算为对联这一文学形式真正定了名。至于对联的应用这与我国民间习俗有关。我国古代过年时在门两边要悬挂桃符。所谓桃符是画着降鬼大
神“神荼”“郁垒”像的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后来桃符简化只写上“神荼”“郁龟”名字或画上符或写上吉利的话这在《淮南子》一书中已有记载。我困最早的一副对联就是写在桃符上的。据《宋史西蜀盂氏》记载“每岁余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学上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之所以源于五代是因为它是从律诗中的对仗演化出来的这自然要有一个过程它只能在律诗成熟以后才会产生。我们知道律诗足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律诗的对仗在用词、声调等方面比般的对偶句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一般不能重复。对联既是从对仗演化而来的当然基本上应遵守这些规则。因而除了声调有平从之分的汉字别的文字是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的。二、从汉字的多维度视角剖析汉字与对联的关系汉字是世界卜最古老的文宁之’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我们知道汉字具自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征即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少数异体字和多音字的存在、字体的繁简等并不影响在具体语言环境下每个汉字形音义的相对独立性。鲁迅先生曾概括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的这些特点就是对联得以产生、并以旺盛生命力存在于中华民族文学园地的一个重要凶素。
(一)汉字是方块字只有方块字才有可能产生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呈独立的方块形状不仅便于横向排列也便于逐字顺次纵向排列。这特点恰好适用于悬挂、张贴在楹柱或门框以供欣赏。而每一个汉字的相且对立又能并不困难地造成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空间上长短一致。因此在只能横向排列的表音文字系统中是不可能产生对联的尽管他们也有用成双成对的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现象。汉字笔画多少、结构繁简相去悬殊。从笔画看最少的只有一笔“一”和“乙”笔画多的可达四十余笔。从结构看最简单是独体字在合体字中。有些字是由六七个部件组合而成的。但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无论是手写或是刻写出来的汉字都是每个字占有面积基本相的一个方块在书写成联后都能整整齐齐两两相对左右对称即使横向排列也丝毫不影响与竖行排列相同的特点。横行书写的对联早在两卣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如清代乾隆时大规模修建清漪园后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改名为颐和园其中宅云阁前牌坊上的“暮霭朝岚常自写侧峰横岭尽来参”便是横排的。横排竖排都能整整齐齐两两相对这是和汉字是方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对联便是在汉字方块字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发展的。
(二)汉字一字多音、多字一音的特点为对联多种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音节是听觉感觉可以区分清楚的语音的摹本单位。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语索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因此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非常适合在视觉上是字字相对诉诸听觉时也仍是一一相对。不管视觉、听觉都保持匀称相对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发展双音词和多音词在增加但单音己万方数据词仍然占有多数其中有些合音词的语素也作为单音词而存在。双音词、三音词等运用到对联中由于与之相对的即便不是双音词、三音词也总是力求用中间不停顿的两个字或三个字与之相对所以朗读起来时音节同样一一相对。这也极有利于联语的撰制尤其是对句活动的开展。汉字有大量的多义词、多音词、同义词、同音词以及反义词等。用之于对联的创作尽管难度增加。但是它也同时增加联语和对句创作的趣味性丰富了对联的表现手法当然也有利于对联的发展。1、叠字联就是充分利用汉字字音特点的一个典范。叠字联是把对联中的同一个字或几个字重叠起来使用以增强对联声律的节奏感造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语言音乐美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