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文化圈

合集下载

汉字: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

汉字: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

汉字:中华文明的守护者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它们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汉字既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五个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与汉字作为持久稳定、绵延不绝的文字符号系统密不可分。

一、汉字,中华文明的象征汉字是世界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

文字学家黄德宽指出:“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持续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自源文字符号系统,这一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

”汉字体系的悠久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完整记录、保存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古典文献。

汉字记录了中国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璀璨的文学艺术、灿烂的发明创造、生产生活的智慧等,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汉字贯通古今,通过汉字典籍可以神交古人,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内核和精髓。

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无论历史长河经历多少曲折,汉字体系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犹如定海神针,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汉字不仅鲜明体现了这一特性,而且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

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

汉字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就在于其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

汉字形体由不规则的块状逐渐演变成正方形的进程,映照着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

汉字由产生之初的象形文字为主,发展出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再到形声字为主,突破以形表意,体现出中华民族由形象思维到复杂抽象思维的发展演变。

汉字与传统文化

汉字与传统文化

汉字与传统文化摘要:汉字,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

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孕育催生了汉字,反过来,汉字又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所以我们既可以通过以汉字这一载体传承下来的传世文献来了解悠久的传统文化,亦可以通过汉字尤其是对古汉字形体的分析研究来了解古代社会,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中汲取精华,从而为弘扬悠久的传统文化、建设新文化和加强文化交流服务。

关键词:汉字传统文化传承文明载体一、关于汉字在“汉字”一词出现以前乃至以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古代中国人把自己所使用的书写符号只叫“文字”。

例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铮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这里虽然讲的是文字的社会功能,但使用的是“文字”这一概念,而不是“汉字”。

那么,什么是“文字”呢?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

”又曰:“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这就是说,文是描摹事物的外部形象、形状而创造出来的书写符号,所以“文”一般都是独体的。

而字则是由独体的文与文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所以“字”一般都是合体结构。

这就是许慎“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意思。

从地下出土的大量古文字材料来看,许慎所说基本上市符合文字的实际情况的。

“汉字:一词,最早见于《元史》。

《元史·兵志·马政》中可见在元代”汉字“是为了区别于蒙古、回族文字而得名的。

所谓“汉字”,本来指中原汉族人所使用的文字。

虽然在元代已经出现了“汉字”一词,但在以后的几百年中,中国的读书人习惯上仍把自己所使用的字叫做“文字”,而不叫“汉字”。

二、关于文化在中国,“文化”一语最早当源于《易经》。

后来又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其辞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

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

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课程名称:汉字文化学号:**********姓名:***专业:商务英语系院系班级:商学院2012级商英班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摘要:汉字由中国流传至东南亚各国,经过千年时光的流逝,在东南亚各国形成了相似却不同的汉字文化,它们独具特色,却也互相影响。

汉字文化圈是指以中国为主体,包括韩国、日本、东南亚在内的使用汉字的国家,这些国家自古以来在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关键词:汉字、东亚、汉字文化圈、一、汉字的起源一般认为,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脱离野蛮的主要标志之一。

关于汉字的起源,说法众多——仓颉造字说、结绳说、起“一”成文说、八卦说、众人造字说、原始图画说等等。

这些说法都是学者们提出的,也都存在不少拥趸,但在《汉字文化漫谈》[1]一书中,作者刘国恩认为这些说法有的只是传说,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片面而不全面的。

殷墟甲骨文是至今可考的最早出现的成熟文字,而在甲骨文之前已经出现了更为古老的文字,它们来源于远古陶器上的符号。

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的一座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刻有至少11个文字的陶片,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古文字,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早一千年的古老文字。

目前考古资料可证明,汉字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但并不能断定汉字只有四千年历史。

二、汉字的传播和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古代中朝交通水陆两便。

自殷朝起,古代中国便和朝鲜形成了交通。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十分利于沿海民族的文化交流。

日本和古代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古时,日本人从海路先抵达朝鲜,再从朝鲜北上,自辽东半岛南下到达当时中国的首都。

由此也可见,朝鲜成为了汉字文化传播到日本的重要枢纽。

越南和中国山川相连。

由四川南下云南,便可通过一条天然大走廊直抵越南。

中越之间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也是十分频繁的。

中国与这三国的有利地理条件为汉字的传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汉字东传至朝鲜、日本,南传至越南。

针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针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针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最新教育文档针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对外汉字教学策略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留学生对汉字的掌握与否会影响到读写诸技能的提高,关系到其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母语文字、文化背景等多方面有不同,因此应该对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本文考察范围为狭义上的汉字文化圈国家,针对母语为非汉语的且历史上使用过汉字以及目前仍在使用汉字的国家,以日韩为代表。

非汉字文化圈以典型的欧美为代表。

一、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现行的教学模式(1)先语后文“先语后文”提倡通过拼音学习汉语。

在汉语教学的入门阶段先学口语,只教拼音,不教汉字,通过汉语拼音教授学生掌握几百个生词,大约半年以后再开始集中学习汉字。

该教学方式的倡导者认为:外国学生记认汉字非常困难,要死记硬背才能记住一个汉字的形音义。

(2)语文并进“语文并进”是语文一体的教学方式,指语音、语法教学与汉字教学同步进行。

这种教学模式在最初的教学中介绍汉字的基本笔画、部件,课堂上,用课文联结生字、语法、语音,听说结合,互相促进。

(3)字本位教学方式“字本位”的教学方式就是专门设立汉字课,以汉字为中心发散学习词汇的教学方式。

该教学方式集中体现以汉字为教学中心、教学起点的理念。

这些教学模式特点各有不同,也不能说孰优孰劣,但是适合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的。

二、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群体差异2.1 汉字认知这方面主要是针对母语文字背景与对汉字认知的影响。

有实验得出结论,汉字圈和非汉字圈留学生意符意识仅仅在学习初期有差别,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这种差别逐渐变小。

其次对汉字文化圈学生来说,知道汉字的读音和知道汉字的意义之间没有密切联系,但是非汉字文化圈学生来说,知道汉字的读音和知道汉字的意义之间有密切联系。

在学习汉字字音的时候,汉字文化圈的的学生对汉字读音的识别主要倾向于整字提取,形音之间的联系较为固定,语音识别成绩较好,使用策略一致,错误趋向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传世汉字辞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旅行

中国传世汉字辞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旅行

语言文学研究中国传世汉字辞书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旅行唐铭逸任晓霏(江苏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化中心),江苏镇江212013)摘要:朝鲜半岛属于“汉字文化圈”,与中国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在本土文字形成之前一直使用汉字。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传世汉字辞书代表作,曾在半岛广泛传播,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法追踪《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历史、传播途径、传播动因,讨论《说文解字》在韩国的引用研究、辞书编撰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说文解字》在朝鲜半岛的文化姻缘,足见中国传世辞书对于汉字文化圈的深远影响力$关键词:《说文解字》辞书朝鲜半岛汉字文化圈一、引言汉文化深刻影响了众多东亚国家,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曾为多国使用,这些国家同中国共同构成了“汉字文化圈”。

其中,朝鲜半岛与中国交往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至前二世纪,古朝鲜就与中国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在本土文字形成之前朝鲜半岛一直使用汉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考究字源的字书,成书后广为流传。

《说文》被传播至海外,在朝鲜半岛深影响。

文《说文》在半岛的传播,分析其的影响,探究中国传世辞书对于汉字文化圈的深远影响力$二、《说文》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从朝鲜三国(公元前57年(到朝鲜王朝(1910年),《说文》在半岛的传播可根据时代不同、动因不同,分为三个:传入伊始——持续繁荣——阻碍与发展$1.传入伊始朝鲜半岛是“汉字文化圈”中最早接触和吸收中华文化的,悠久的使用汉字、作汉文的传统。

传说,众到半岛,在北部成朝鲜,汉[11(234)$朝鲜《于&中曾:“东之中国,古,在可$始汉,东始华语$称汉语也可。

”可见,朝鲜汉四郡时,汉字已有$汉字离不开字典辞书的规范,汉字为半岛人民掌用是《说文》传岛的重要。

半岛诸国始终高度重视对中国图书的引入,许多字世不久即被岛$《三国史》载,372,王二年,在中央“,”-2/(20),要是中国的家经、史籍、《文选》$东汉慎完成的《说文解字》研究字形兼及字义、字音,是我国传统小学的开端,可以合理推测《说文》成为当时朝鲜半岛:教育内容之一$综上所述,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及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广泛使用是《说文》传岛的要背景,并且《说文》在晋很可能已经进岛的汉语教育领域。

《汉语“文化圈”》阅读答案

《汉语“文化圈”》阅读答案

《汉语“文化圈”》阅读答案汉语的书面语言任凭口语的差异流变,几千年不变如一,既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语言。

17、18世纪欧洲人最初接触汉语时,以为汉语曾经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世界性语言。

1669年,英国思想家约翰韦伯出版《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这部试图证明人类建造巴别塔之前讲的那种统一的语言就是汉语的著作,轰动一时。

半个多世纪以后,塞缪尔·舒克福特更加确定地重申了这一观点:“在地球上确实存在着另一种语言,它似乎有着某些标记,表明它是人类最初的语言,这就是汉语……”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扩张之前,汉语确实是最具有“世界性”的语言。

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同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圈”。

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普世主义理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个“文化圈”,就是以汉文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共同体。

汉字构筑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汉语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出现在西方现代扩张高潮过后。

今日中、日、韩三国的经济规模总量直逼北美西欧,如果没有冷战后遗留在这一地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隔阂,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从世界人口结构看,中、日、韩以及散居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5000多万华人,已占世界总人口的30%。

这是古老的“汉字文化圈”为汉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

一种语言超出本国或本民族范围向外辐射,称为语言“出超”。

当然,语言的“出超”,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

而今天海外兴起的学汉语热潮,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文化魅力的吸引使然,是海外学习者的自愿选择。

“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热力。

面对中国提供的巨大商机,如同曾经“学英语”一样,许多海外人士开始“学中文”。

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

二 “汉字文化圈”的演变和发展
• 正当越、朝、日三国使用汉字进入巩固期 时,进入“汉字文化圈”的民族和国家有 所增加,“汉字文化圈”出现了扩大的迹 象。
• 这种迹象的重要标志就是契丹字、女真字 和西夏字等仿汉字文字的面世。
契丹字
•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民族之一,属东胡的一支。公元907年,契丹族首 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契丹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语族未定。契 丹族建国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建国以后才仿效汉字创造了契丹文 字。 契丹文字可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辽太祖神册)五年, 始创契丹大字,诏颁行之。”“汉人之陷蕃者,以隶书之半加减, 撰为胡书。”即指此文字。 契丹大字系表意性汉字式词符文字,其中有些直接借自汉字,字形、 字音、字义完全相同,如“皇帝”、“太后”、“太子”、“太傅” 等等。还有一些仅借用汉字字形和字名,而字音采用契丹语的读音, 如“一”、“二”、“三”、“四”、“五”、“十”、“日”、 “月”等等。 契丹小字是表音文字,表音受回鹘语影响,其方法由模仿汉字反切 而得。契丹族自此始实行双文制度。总的说来,契丹字系“借意” 于汉字,属于再生文字。


朝鲜人使用汉字的历史
• 汉字是朝鲜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朝鲜人使用汉字的历史稍微 晚于越南人。远在纪元以前(约相当于中国西汉末期),朝 鲜人就接触了汉字。 • 到了公元4-5世纪时,汉文已经成为朝鲜的书面语,通用于 高句丽的贵族阶层中; • 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利用汉字的音或义来标记朝鲜语的书写 形式,叫作“吏读”(亦作“吏道”、“吏头”、“吏 吐”)。一方面,这种书写形式服从朝鲜语的词序;另一方 面,它对实词后有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仍然用汉字进行标记。 •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中,朝鲜人使用汉字的数量几乎与《康熙 字典》(约四万九千多字)所收辑的字数相等,由此可见汉 字在朝鲜半岛流传之广。这是朝鲜进入“汉字文化圈”的前 期。

2汉字文化圈.

2汉字文化圈.

第二章汉字文化圈学习要点1.文化圈概念2.汉字文化圈概念3.汉字文化圈文字类型4.汉字文化圈文字的层次5.历史上的汉字文化圈6.现代的汉字文化圈第一节“文化圈”理论由来在20世纪初叶,德国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斯(Leo.Frobenius,1873—1938 )第一个提出“文化圈”(Cultural Circle)术语并在非洲划分。

继之德国民族学家、文化传播学派代表人物学者格雷布内尔(Robert Fritz Graebner,1877-1934) 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Wilhelm Scbmidt,1868-1954) 提出文化“一次发生论”和“文化圈理论”。

一次发生论:认为重要的文化成就(如文字)总是只发生一次,其他地区所享用的文化成果由发源地传播而来。

此说隐含文化沙文主义,遭到许多人批判。

文化圈:认为世界上存在若干个“文化圈”。

每个文化圈包含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

施密特主张文化圈在地理上不一定要连成一片。

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 和边缘(文化受容区)组成。

核心影响并制约边缘,边缘则反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核心与边缘也可能置换。

在各文化圈之间,也会发生强度不等的相互作用。

“文化圈”说大体反映世界文化史实际,故被普遍采用。

与中国有关的有两个文化圈:史前“太平洋文化圈”;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圈”。

中国学者季羡林有“四大文化体系”提法:①希腊罗马文化。

②闪族文化(从希伯莱到伊斯兰时期。

闪族人,即闪米特人,亦称“塞姆人”(Semu)。

《旧约全书·创世纪》传说,称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闪族人为诺亚长子闪(Shemu或Semu)后裔。

阿拉伯人、犹太人都是闪米特人。

如今生活在中东、北非的大部分居民,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③印度文化。

④中华文化。

它们都曾是具有强大扩散力的文化源地,影响的时间长、地域广。

较流行的还有“五大文化圈”说法:①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天主教文化,英美等世界多数国家。

汉文化具体指什么

汉文化具体指什么
汉文化、汉文化圈及其当代复兴
2004年2月16日至19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复旦大学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合作承办的“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韩国、日本、美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
东亚世界的形成,就是中国文化圈的形成
沈阳东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孙泓副研究员,考察了中外诸多史学家的论著,对东亚文化圈与中国关系作了阐释。他认为,可以肯定回答,东亚文化圈是客观存在的史实。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而这种文化圈并不是一个由政治或军事力量所形成的,而是纯粹文化影响所致,它的范围和它所传播的地区:南至越南、北及朝鲜,其中包括日本”。谈到这种文化圈的共同要素,孙泓引用台湾学者高明士的著作作了归纳:“语言文字部分可由汉字来代表,物质文明部分可由中国的科学技术来代表,社会组织部分可由律令制度来代表,精神思想部分可由儒教、中国化佛教来代表,文化活动的主要成分,既然可用中国的文化要素来说明,一般也就将此地区的文化形态明之曰中国文化圈”。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孙泓将东亚文化要素归为八大项:汉字、儒学、律令、中国的科技、中国式的佛教、中国式的教育制度、中国式的文学艺术、中国式的民俗。
二十年后,中华文化圈一定会复兴
谈到近代以来,东亚汉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走向衰落和瓦解,东亚汉文化圈能否再复兴,再有新的发展话题时,沈阳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孙进已研究员认为,他对此并不悲观,二十年后,东亚汉文化圈一定会复兴。目前,东亚各国在处于迅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不等于放弃自己本国的系统文化,东亚各国“不仅没有全盘西化,反而更加促进东亚本土文化的发展”,东亚各国把经济的飞速发展归之于东亚文化的特殊力量,这一点连亨廷顿也承认:“亚洲人相信这种经济成功,亚洲文化优越于文化上和社会上颓废的西方文化”。他们“把亚洲成功的原因归功于从根本上来讲是儒家文化的亚洲文化的优点———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勤奋工作、集体主义、节俭等。”孙进已进而分析道:“汉字过去似乎普遍认为是一种非淘汰不可的文字,现在看来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他引用日本汉学家石井勋的评论:“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汉字是世界上惟一的一种只需用眼睛看就能思考,即使口语不同也能理解意思的文字,将来汉字可能成为全世界通行文字”,“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说:‘如果无视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和传统,有必要实行韩汉两种文字同时使用。’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说:‘母语(指汉语)是我们的价值观、根源和特性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并制定汉语学习方案。”汉字正恢复其在东亚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孙进已认为,“二十年后东亚汉文化圈一定会复兴,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作者:陈辉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3期[摘要]19世纪30年代集中出现过多个世上最早的《千字文》欧译刊本。

这些译本的西方译者对中朝日《千字文》的翻译与阐释虽各有千秋,但都渗透着这样一个观点:汉字被传播到东亚的中国近邻,它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也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吸纳,并成为其民族精神的部分乃至主体。

基于这些译者的认知,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求解为何人们将“汉字文化”视为“儒教文化”的近义语,从而找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所指的“汉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概念相似的缘由。

[关键词]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千字文》;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3—0147—07大凡上过中学的中国人都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大凡了解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历史的学人,不会不知道日本殖民者曾经剥夺过朝鲜人民学习和使用朝鲜语的权利。

侵略者不让被侵略者使用母语,其目的并不在于语言,而是企图通过这一措施来达到在精神上奴化、支配被侵略者的目的;而被侵略者反抗侵略者的去母语政策之根本也不在语言本身,而是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所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曾长年效力于普鲁士政府的语言学家洪堡(Wilhelmyon Humboldt,1767—1835)就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故此,19世纪30年代,当修德、麦都思、裨治文以及霍扶迈等西士为达到他们传教和研究东方民族的目的,相继译介了中国的或者说是东方的《千字文》。

他们的译文和译法不一而足,解读他们对《千字文》的理解和认识,不失为对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的一种求解思路。

有哲学家云:“中国与朝韩、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形成了世界公认的…儒教文化圈‟。

”有语言学家言:“…汉字文化圈‟包括汉族的各方言区,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邻国越南、朝鲜和日本,以及后来移居…南洋‟和美洲等地的华侨社区。

汉字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作用

汉字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作用

东亚文化圈立根于魏晋,形成于隋唐,衰落于近代。

它是多元文化结晶,主要包括汉字、儒学、律令、和汉传佛教四个要素。

汉字作为其他三个要素的传播承载工具,在文化圈形成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倘若没有汉字的影响,东亚必然不会成为世界文明中如此独特的一个整体。

”一、汉字传播与经济文化最早的汉字传播与经济贸易、技术交流和文化教育关系密切。

汉字最早传入朝鲜半岛是在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3至2世纪,中国的水稻和金属制造等技术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九州等地,汉字、汉语也随之传入。

公元285年,朝鲜半岛百济地区的王仁到了日本,为皇太子讲授《论语》和《千字文》,此后,汉语、汉字在日本广泛传播。

二、汉字传播与教育和科举汉字在东亚各国的传播,促进了各国教育与科举事业。

早在公元372年,高句丽的小兽林消防中国东晋王朝的教育体制,创办了儒学教育机构——太学,讲授《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史等汉语儒家经典。

汉字最初传入朝鲜半岛时,作为承载汉文化的工具被全面接收,朝鲜半岛的人民学习用汉字书写文献,记录历史,用汉字创作文学作品。

高丽光宗时期,朝鲜半岛开始实行科举制,读汉语书籍成了从政升官的途径。

在越南,北属时期交趾地区的太守循吏以及来自中原的一些知识分子一般都很重视在当地开办学校,传授经书,传播儒家思想,这些都是以汉字作为基础的教学。

其中锡光、任延、士燮三人在传播汉字和汉文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唐朝,政府在安南地区推行科举制度,发展当地文化教育,汉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汉字传播与政治在古代,日本作为中国的附属国,在西汉时期就与中国朝廷有着朝贡关系,而其朝贡目的就在于得到中国皇帝的册封并为自己树立威望。

为了与中国保持册封和朝贡关系,日本上层权利阶级就必须面对用汉字写成的诏书、檄文等文书,而且自己也要起草上表文,此时,当权者周围就聚集了一批懂汉字,钻研汉字的人,而其本人也有着识读和理解汉字的欲望,汉字学习就变得十分重要。

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作文(精选21篇)

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作文(精选21篇)

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作文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作文(精选21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作文篇1在当代社会中,中华文化出现了混乱。

汉字的错误书写,文字滥用,说话不规范等等问题,使得中华文化的精华,优秀无处可见。

古老优秀的中华文化正在渐渐消失。

中国的汉字也是危危可及的。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优秀的中华文化被我们淡忘。

现在留下的只有被物质所填满了的人们。

多数人都不去重视汉字的书写,语言的规范。

人们渐渐迷失了自己,丢弃了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

代表国家的文化已丢失,还有什么能够留下呢?网络东西日益丰富,出现汉字错误数不胜数,比如一些网络语言,“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没有了汉字的正确书写。

只是沉浸在娱乐中,许多人都会写错字,这并不是疏忽而是一种认可,认为自己写的字是正确的。

但其实并不是如此,写错字已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固定思维模式。

最近,国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出现了“汉语热”“汉字热”等一系列的节目,并开始推广。

像什么“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些节目也随着汉字热逐渐兴起起来。

汉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

汉字代表了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

是经过无数演变而形成的,它汇集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标志着中国一步步的崛起。

它是中国辉煌的象征,我们不该舍弃,也不能舍弃。

它见证了中国人民有始以来的共同努力,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所以它代表的就是我们,就是我们中国人!从文言文到诗歌、再从诗歌到白话文,它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记录了从古到今那些伟人的壮举,让我们能永留心间。

它为我们记录下了优美的文段、精彩的片刻、胜利道路上的艰辛。

它一直与我们同在。

翻开课本,路上的路标,花园中“请勿践踏”的字样,都是它带给我们的用处。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

女书文化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女书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术界对于女书文化的 争论主要集中在女书的起源、传承和性别政治等方面。研究成果包括对于女书文 字的考据、女书作品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对于女书文化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 用的探讨。然而,关于女书的起源和传承仍存在许多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 探讨。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然而,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游戏中容易陷入过度娱乐的 状态,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回归学习;幽默故事法的适用范围有限,对于一些复杂 的汉字难以找到相应的故事;互动式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时会影响教 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四、结论与展望
1、进一步研究适用于非汉字文化圈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字趣味性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论与展望
2、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在实践中,趣味性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的汉字学 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参与度也大大增加。同时,学生在幽默故事法的引导下,开 始主动探究汉字的内涵,并尝试通过象形文字的演变来理解汉字的意思。在互动 式教学中,学生在听写比赛中互相学习,通过制作汉字卡片等方式也增进了彼此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和女书书法文化在多个方面存在和区别。在于它们都是汉 字文化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体现了汉字及其书写文化的魅力。同时,它们都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与女书书法文化的与区别
然而,它们也存在明显的区别。西夏文是一种已经消亡的文字,虽然历史上 短暂流行,但现已经不再使用。而女书则是一种仍然在使用的文字,在湖南省江 永县等地仍有不少女性传承和运用。此外,西夏文和女书的字形、笔画特点和整 体风格也有所不同。

趣谈汉字文化论文

趣谈汉字文化论文

论述汉字在汉字文化圈的使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号:200840404033 姓名:赵运超摘要: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制,以大乘佛教为宗教信仰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日本学者西嶋定生(1919-1988)给出的“汉字文化圈”的构成要素。

这一看法大体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关键字:汉字、汉字文化圈。

汉字与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

历史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使用汉字,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

而且,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的。

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文字,则是借用汉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的各种文字。

日本学者川本皓嗣(1939―)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提到:“东亚的所谓汉字文化圈或者说儒教文化圈有时会与西方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拉丁语文化圈相提并论。

但二者之间有三大不同。

第一,把拉丁语作为公用语的罗马帝国早在公元4世纪前后就已经开始衰落,不再是欧洲的中心势力了。

与此相反,在东亚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

第二,与欧洲会拉丁语的知识分子的数量相比,东亚会汉文的文化人要多得多。

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结果在欧洲不仅仅使用书面语言(或者神圣语言)的拉丁语,而且同时使用‘本国语言’(vernacular),如意大利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德语等,依靠这些语言进行的各国间的交流也相当活跃。

可是在东亚,作为文言文的汉文尽管各地的发音和读法有异,但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以它为通用的公用语。

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交流来看,基本上是从中国这个中心向周边国家进行单向辐射的。

而且各国语言之间极端缺乏交流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现象。

那么,为什么拉丁语“死去”而汉字却“活”了下来?其原因固然复杂,这里仅从汉字本身推究,是汉字的特点和优势所造成的。

最新中华文化圈

最新中华文化圈

中华(儒家)文化圈一、概念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

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

二、基本特征以人伦道德构建儒家社会。

注重家庭。

注重知识。

敬天、奉祖。

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

三、地区分布儒家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

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汉族)、越南(京族)、朝鲜半岛(朝鲜族)、日本(和族及琉球族)等。

日本的历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册封体制论)”,成为了有关历史学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之一。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

须要注意的是,汉字文化圏并不使用白话(官话)作为媒体。

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

现在,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

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位于东亚地区,其特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

这些地区主要为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四、形成要素及共同文化特征1、形成要素根据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的“东亚世界”的定义为指标,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要素包括以下5点:册封体制汉字儒学思想大乘佛教律令制2、共同文化特征汉字文化圈各民族在社会上,历史上,或生活上曾经或现在依然拥有许多类同文化,大概可归类如下:政治意识华夷思想(中华思想、小中华思想)、天下思想。

汉字文化圈的特点

汉字文化圈的特点

汉字文化圈的特点
汉字文化圈是指以汉字为主要媒介和特征的文化区域,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以下是汉字文化圈的一些特点:
1. 汉字的使用:汉字是汉字文化圈的共同书面语言,尽管各国在汉字的使用和发展上有所不同,但都保留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意义。

2.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汉字文化圈的主要思想体系之一,对各国的政治、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传统节日的共通性: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许多共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反映了汉字文化圈的共同历史和文化传统。

4. 文学艺术的交流:汉字文化圈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各国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

如中国的诗词、小说、戏曲,日本的和歌、俳句、漫画,韩国的汉诗、小说,越南的喃字文学等。

5. 饮食文化的相似性:汉字文化圈的饮食文化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米饭、面食、茶、豆腐等都是各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

6. 礼仪文化的传承: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礼仪文化,如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待客之道等,这些礼仪文化体现了汉字文化圈的共同价值观。

总之,汉字文化圈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各国之间在语言、思想、艺术、饮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了独特而又多元的汉字文化圈特色。

试论“汉字是中国的第二道万里长城”[权威资料]

试论“汉字是中国的第二道万里长城”[权威资料]

试论“汉字是中国的第二道万里长城”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林语堂曾在一篇演讲稿《如何理解中国人》中提到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秦始皇时修建的抵御匈奴的工程,“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因为它阻碍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第三道长城”则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隔膜。

本文试从汉字的纽带作用和汉字对文化交流的阻碍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汉字;万里长城;纽带作用一、前言林语堂曾在一篇演讲稿《如何理解中国人》中提到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秦始皇时修建的抵御匈奴的工程,“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因为它阻碍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第三道长城”则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隔膜。

今日所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二道万里长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汉字维系着中国的统一,统一的汉字给说不同方言的人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汉字的某些特征致使外国人学习汉字困难,以致于阻碍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二、汉字的纽带作用汉字像是一条纽带,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统一。

(一)纵向的统一汉字纵向上的统一体现在汉字具有超时间的表现功能。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诗经》、《楚辞》、《史记》等等数之不尽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都是利用汉字记录下来,后人才得以知晓的。

”…the use of the characters made the reading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possible after the lapse of a thousand years…”(林语堂著,黄嘉德译,《吾国与吾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19页),只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文字的使用可以让我们隔了千百年还可以诵读孔氏的经书,可以直接阅读欣赏祖先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目前全世界语言中,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就是汉字。

例如,斯拉夫语族现在已经分裂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语,英语随着社会发展也在逐渐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01年第2期(总第111期)论汉字文化圈Ξ史继忠(贵州省文史馆研究员,贵州贵阳 550001)摘 要:“汉字文化圈”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局限于汉族,而且影响国内许多民族,并辐射到东亚及东南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字;文化圈;民族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01)02-0045-04On the Cultural Circle of Chinese CharactersSHI Ji2zhong(Guizhou History Culture Institute,Research Fellow,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Abstract:“The cultural circle of chinese characters”makes an impontant part of world culture l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Han nationality but has influenc upon many minorities at home,In addition,it has exerted a great impact upon East Asia and S outh2 east Asia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K ey w ords:chinese characters i cultural circle;Nationality “文化圈”的理论,是德国的格雷布内尔和奥地利的施密特创立的,核心是文化传播论。

文化的多元性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有的淘汰,有的衰落,有的崛起,于是,获得优先发展并处于强势的文化,便向四周辐射,影响其他文化,形成一个具有某些共同因素的文化圈。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文化圈,说法不一。

即令把它减少到最低限度,“汉字文化圈”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它不仅存在,而且范围极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汉字是它的重要标帜,用汉字来表现各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制度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等。

在这里,汉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正如法国学者汪德迈在《新汉字文化圈》中所说:“这一文化区域所表现的内聚力一直十分强大,并有鲜明的特点。

它既不同于印度教、伊斯兰各国,内聚力来自宗教的力量;又不同于拉丁语系或盎格鲁—撒克逊语系各国,由共同的母语派生出各国的民族语言。

这一区域的共同文化根基,源自萌生于中国而通行于四邻的汉字。

”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看,“汉字文化圈”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它是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圈之一,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本文分三个层次叙述:汉族、汉字和汉文化的形成为“本圈”;由于它的主导作用而影响国内其他民族形成“内圈”;而它在国外的扩散则构成“外圈”。

一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人口超过10亿。

汉族的形成,与别的民族显然不同。

如果说世界上许多民族走的是“同源异流”逐步分化形成道路的话,那么,汉族则走的是“异源同流”的路,融合了许多民族成份,吸收了多种民族文化,逐渐成长壮大。

对此,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

”汉族的形成,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

汉族渊源于“华夏”,而“华夏”则是夏、商、周不同部族的结合体,谓之“诸夏”或“诸华”。

秦汉是“华夏”演变为汉族的重要时期,前提是中原经济发达、文化高涨、政治空前统一,因而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共同的文化特征,于是周边民族便把汉朝版图内具有这种文化特征的人统称为“汉人”。

魏晋南北朝,匈奴、鲜卑、羯、氐、羌纷纷内迁,中原汉人大量南移、文化交融,血缘混杂,促进了汉族的发展。

唐代呈开放势态,许多“胡人”留居中原,一部分汉人又移往边疆、吸收的民族成份更加广泛。

宋辽金元时期,西夏、契丹、女真、蒙古相继而起,北方民族南下,有相当一部分融入汉族。

明Ξ收稿日期:2000-12-24清五百年间,汉族不断向江南、岭南、西南及塞外移民,进一步扩大空间范围。

历史证明,汉族是民族融合的产儿,她在民族融合中形成,并逐渐壮大,以致到今天成为占全国人口总数90%以上的民族。

汉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她可以接纳各种不同血缘成份的人,可以包容国内外多种文化,具有很强的融合能力。

人们通常说汉族是“炎黄子孙”,其实,这只具有象征意义,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汉人都同出于一个血统。

汉族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靠文化。

文化是它的基因,它的灵魂,是维系这一族群的纽带,并通过文化传播来扩大群体,因而民族的认同感来自共同的文化,而不是血缘。

古书上说;“在夏则夏,在楚则楚,在越则越。

”指的主要是文化差异,而“华夏”的标志就是行周礼,穿华服。

秦汉统一,文化交流的范围扩大,共性增加,特色突出,于是形成了“汉文化”,而把这种文化哺育的人称为“汉人”。

从广义上讲,“汉文化”是中华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它包含多种民族文化,不断注入新的血液,经过消化,吸收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将“多元”融为“一体”。

纵观中国历史,伴随着改朝换代而来的是不同民族更迭执政,并非都是汉族,然而文化传统却是一脉相承。

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往往汉化,北朝魏文帝的改革便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南北文化的交融,出现了隋唐文化的繁荣,加入了新的因素。

元朝统一中国,文化上仍然继承汉唐以来的传统,而蒙古族的文化上升并渗入这一主体文化。

满族贵族建立清王朝,但在文化上却被汉族征服,汉文化仍是主体文化,并增加了若干满文化的内容。

由此看来,所谓“汉文化”,并不是单指汉族创造的文化,而是历代各族文化的不断交融以后,推陈出新,改变了原先的文化面貌。

在汉族形成过程中,汉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过长期交往形成的汉语,使汉族有了共同的语言,便于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文化,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内聚力。

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这固然与汉族的播迁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也与汉语和南方土著民族语言的交融有关。

方言有较大差异,有的竟至不能直接通话,妨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汉字的出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操各种方言的人通过文字而有共识。

汉字与汉语互为表里,它适应着汉语发展的需要,并深受汉语优点的直接影响,譬如说,音韵丰富,组词灵活、包容性大等,使汉字的发展充满生机。

不过,汉字毕竟不是汉语的简单反映,它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日趋成熟,形成了严密的文字体系。

汉字有四个特点:第一,它以特有的方块字形突出个性,每字一个音节,具有独立意义、对汉语有极好的适应性。

第二,形、声、义三者在方块字中完美结合,以形声达意,表意而且表音,能从形象符号和声音符号两方面作用于人的器官,体现一种超凡的智慧。

第三,汉字的造字方法独特,它以“观物取象”产生象形字,进而加标记形成指事字,通过形象复合引起联想而产生会意字,而大量的形声字则是形象与表音符号的结合,这与汉族惯于具象思维有密切关系。

第四,汉字的生命力在于超时空性:它在时间上绵延千古,古今语音虽有变化而通过字形仍可理解;在空间上超越地区,方言虽有较大差异而从字面上可以互相沟通。

汉字历史悠久,贯穿上下五千年。

有了汉字,经过的事可记录下来而不致遗忘,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有了汉字,文化可以世代传承,积淀日益深厚;有了汉字,汉字文化才可能到充分发展,拓开许多领域;有了汉字,汉文化便可传播到遥远的地方。

汉文化之所以发达,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了汉字,因此,汉字是汉文化的核心,是汉文化远播的根源,是形成“汉文化圈”的传媒工具。

二我国自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伟大祖国的缔造者,对我国的历史发展都做出贡献,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但是,在这个多民族国家中,如果没有一个主体民族为中心来联系这许多民族,势必只能是一盘散沙。

汉族的优势之一,就是人口多,分布广,与所有的民族都有接触,就像是一种极强的粘合剂,把整个中华民族团聚起来。

汉族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的封建社会,事实上是以汉族的地主制社会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在这个中心的强力作用下,周边的少数民族先后被纳入封建化的轨道,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

中国的政治制度从秦到清代,虽然历代屡有变迁,但基本上沿着秦始皇开辟的道路前进,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推动郡县制度,实行“土流并治”。

凡此种种,说明汉族在经济、政治上的主导地位。

中国文化是由多种民族文化构成的,不能简单地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国文化,但在文化史上,汉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与汉族的开放性相关联,汉文化具有极大包容性,无论何种文化,包括国内各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都能兼容并包,熔为一炉,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有可能在很大的范围内共享人类的知识,成为中国文化和古代东方文化的最大受益者。

正是这个原因,汉文化丰富多彩,光焰夺目,不但有精谌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及政治、军事学说,而且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其他科学技术在古代都遥遥领先。

这种高文化,犹如水之就下,很快就传播开来,渗透到国内各个民族,扩散到周边国家,具有很大的扩散性。

在这里,汉文化荟萃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又广泛吸纳了外来文化,并把它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中心。

汉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并不是偶然的,这首先是因为汉族人口最多,本身就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且通过汉族人口的播迁,以人为载体把这种文化带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使汉文化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这种主流文化,通过政府文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以及朝贡等方式,逐渐推向全国,造成很大声势。

在汉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汉字起了重要作用,在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一个汉文及类汉文系统。

南方少数民族绝大多数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均为孤立语,且惯于具象思维,从形象出发引起联想,因而造字方法大同小异,创造的文字大都属方块字类型,如东巴文、哥巴文、水文、彝文等。

纳西族的东巴文,正处在由图画符号向象形文字转化过程中,起初只表意不表音,后来才向一字一个音节的象形字过渡,造字方法与汉字的“六书”相近,对研究汉字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纳西族还有一种“哥巴文”,产生于元明之际,它已发展为一字一音的音节文字,字形结构有6种,其中,有的取简单汉字的音,有的取汉字的意,有的则用表意方法另创新字等等。

由此可以窥见汉字对纳西文字的影响。

彝文是一种古老而有较大发展的表意文字,它和汉字一样属方块类型,造字方法如同“六书”行款直书左行,笔画及偏旁字首与汉字相类,且吸收了大量汉语借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