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的形成

合集下载

汉字: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

汉字: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

汉字:中华文明的守护者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它们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汉字既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五个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与汉字作为持久稳定、绵延不绝的文字符号系统密不可分。

一、汉字,中华文明的象征汉字是世界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

文字学家黄德宽指出:“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持续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自源文字符号系统,这一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

”汉字体系的悠久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完整记录、保存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古典文献。

汉字记录了中国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璀璨的文学艺术、灿烂的发明创造、生产生活的智慧等,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汉字贯通古今,通过汉字典籍可以神交古人,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内核和精髓。

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无论历史长河经历多少曲折,汉字体系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犹如定海神针,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汉字不仅鲜明体现了这一特性,而且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

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

汉字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就在于其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

汉字形体由不规则的块状逐渐演变成正方形的进程,映照着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

汉字由产生之初的象形文字为主,发展出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再到形声字为主,突破以形表意,体现出中华民族由形象思维到复杂抽象思维的发展演变。

汉字与传统文化

汉字与传统文化

汉字与传统文化摘要:汉字,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

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孕育催生了汉字,反过来,汉字又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所以我们既可以通过以汉字这一载体传承下来的传世文献来了解悠久的传统文化,亦可以通过汉字尤其是对古汉字形体的分析研究来了解古代社会,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中汲取精华,从而为弘扬悠久的传统文化、建设新文化和加强文化交流服务。

关键词:汉字传统文化传承文明载体一、关于汉字在“汉字”一词出现以前乃至以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古代中国人把自己所使用的书写符号只叫“文字”。

例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铮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这里虽然讲的是文字的社会功能,但使用的是“文字”这一概念,而不是“汉字”。

那么,什么是“文字”呢?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

”又曰:“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这就是说,文是描摹事物的外部形象、形状而创造出来的书写符号,所以“文”一般都是独体的。

而字则是由独体的文与文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所以“字”一般都是合体结构。

这就是许慎“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意思。

从地下出土的大量古文字材料来看,许慎所说基本上市符合文字的实际情况的。

“汉字:一词,最早见于《元史》。

《元史·兵志·马政》中可见在元代”汉字“是为了区别于蒙古、回族文字而得名的。

所谓“汉字”,本来指中原汉族人所使用的文字。

虽然在元代已经出现了“汉字”一词,但在以后的几百年中,中国的读书人习惯上仍把自己所使用的字叫做“文字”,而不叫“汉字”。

二、关于文化在中国,“文化”一语最早当源于《易经》。

后来又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其辞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

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

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课程名称:汉字文化学号:**********姓名:***专业:商务英语系院系班级:商学院2012级商英班关于汉字和汉字文化圈的认识摘要:汉字由中国流传至东南亚各国,经过千年时光的流逝,在东南亚各国形成了相似却不同的汉字文化,它们独具特色,却也互相影响。

汉字文化圈是指以中国为主体,包括韩国、日本、东南亚在内的使用汉字的国家,这些国家自古以来在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关键词:汉字、东亚、汉字文化圈、一、汉字的起源一般认为,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脱离野蛮的主要标志之一。

关于汉字的起源,说法众多——仓颉造字说、结绳说、起“一”成文说、八卦说、众人造字说、原始图画说等等。

这些说法都是学者们提出的,也都存在不少拥趸,但在《汉字文化漫谈》[1]一书中,作者刘国恩认为这些说法有的只是传说,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片面而不全面的。

殷墟甲骨文是至今可考的最早出现的成熟文字,而在甲骨文之前已经出现了更为古老的文字,它们来源于远古陶器上的符号。

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的一座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刻有至少11个文字的陶片,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古文字,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早一千年的古老文字。

目前考古资料可证明,汉字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但并不能断定汉字只有四千年历史。

二、汉字的传播和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古代中朝交通水陆两便。

自殷朝起,古代中国便和朝鲜形成了交通。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十分利于沿海民族的文化交流。

日本和古代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古时,日本人从海路先抵达朝鲜,再从朝鲜北上,自辽东半岛南下到达当时中国的首都。

由此也可见,朝鲜成为了汉字文化传播到日本的重要枢纽。

越南和中国山川相连。

由四川南下云南,便可通过一条天然大走廊直抵越南。

中越之间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也是十分频繁的。

中国与这三国的有利地理条件为汉字的传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汉字东传至朝鲜、日本,南传至越南。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一、知识点及解析(1)丰富多样的文字1.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出汉字外,还有藏文、蒙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等几十种文字。

这些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他们共同书写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国的文字及其重要性】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过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推广普通话,规范汉字】(2)古老而优美的汉字3.汉字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特别是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

【最古老及特点】4.汉字与绘画同出一源,早期汉字与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字的这种写意性形体使得人们很容易根据字形去判断它所表达的意义。

【汉字写意性】5. 汉字形体优美,具有十分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甲骨文到楷书,每一个阶段的汉字都呈现出不同的字体风格,构成了中华文化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汉字形体优美】6.汉字的书法艺术更是绚烂多姿,异彩纷呈,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元素。

【汉字的书法艺术】(3)意蕴隽永的汉字7. 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每个汉字都熔铸着先人的智慧和灵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意蕴隽永】8. 汉字形体与其所表达意义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它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神合意随,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汉字之中有故事,汉字之中有文化。

从汉子的形体中,我们往往可以体味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

【汉字体现中华文化】9. 汉字自古至今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

一个个字符就如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传递着来自古代社会的音讯,描绘了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

【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4)影响深远的汉字10. 汉字不仅是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汉字很早就传入了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对促进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作者:李喜所南开大学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

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

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

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发展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学习外国文化。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日本就不断从中国取经。

公元285年,《千字文》、《论语》等文化典籍的输入日本,使日本出现了文字。

此后,即通过多种渠道,输入儒学,请专家讲授中国文化。

至隋唐达到了高潮。

公元600年,日本首次派遣隋使到中国,实地考察研究中国文化。

接着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进行了“推古朝改革”,初步确立了中华式的社会体制。

公元645年,日本又推出全面引进和效仿唐朝文物典章制度的“大化革新”,同时19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

有的遣唐使为了深入研修中国典籍,可以留下来学习三五年不等,人们习惯上称他们是“留学生”。

中国的留学生一词即由此产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到了奈良时期,加大了引进中国文化的力度,中国的文学、艺术、绘画、建筑、医学、科技、生活习俗等都涌进了日本。

中国式的佛教文化也在日本植根,鉴真和尚的东渡,成为日本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到公元9世纪左右,日本基本上具备了中国文化的雏形,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日本的民族文化。

《汉语“文化圈”》阅读答案

《汉语“文化圈”》阅读答案

《汉语“文化圈”》阅读答案汉语的书面语言任凭口语的差异流变,几千年不变如一,既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语言。

17、18世纪欧洲人最初接触汉语时,以为汉语曾经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世界性语言。

1669年,英国思想家约翰韦伯出版《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这部试图证明人类建造巴别塔之前讲的那种统一的语言就是汉语的著作,轰动一时。

半个多世纪以后,塞缪尔·舒克福特更加确定地重申了这一观点:“在地球上确实存在着另一种语言,它似乎有着某些标记,表明它是人类最初的语言,这就是汉语……”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扩张之前,汉语确实是最具有“世界性”的语言。

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同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圈”。

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普世主义理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个“文化圈”,就是以汉文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共同体。

汉字构筑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汉语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出现在西方现代扩张高潮过后。

今日中、日、韩三国的经济规模总量直逼北美西欧,如果没有冷战后遗留在这一地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隔阂,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从世界人口结构看,中、日、韩以及散居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5000多万华人,已占世界总人口的30%。

这是古老的“汉字文化圈”为汉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

一种语言超出本国或本民族范围向外辐射,称为语言“出超”。

当然,语言的“出超”,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

而今天海外兴起的学汉语热潮,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文化魅力的吸引使然,是海外学习者的自愿选择。

“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热力。

面对中国提供的巨大商机,如同曾经“学英语”一样,许多海外人士开始“学中文”。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8《美丽文字民族瑰宝》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共3套)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8《美丽文字民族瑰宝》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共3套)

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8.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习题(含解析、答案)1一、填空题1.除汉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国家推广(______),推行(______)。

3.在今天这个(______)、(______)的时代,古老的汉字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4.汉字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最(______)的文字之一。

汉字是(______)体系的文字,特别是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

5.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除汉字外,还有藏文、(______)文、维吾尔文、(______)文等几十种文字。

这些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______),它们共同书写了祖国悠久的(______)和灿烂的(______)。

6.(______)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我们的祖先在(______)中创造出来的,熔铸着先人的智慧和灵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______)。

它不仅是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组带,也是世界人民的(______)。

7.保护世界遗产,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

我们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同样需要保护。

(______)爱护生态和(______),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8.中国的文字最初是从(____________)演变而来的,与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字逐步演变为拼音文字不同,我国的汉字始终保持了既有形又有声的(____________)特点。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______),推行(______)。

”10.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除汉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几十种文字。

这些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共同书写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二、选择题11.()发明了激光照排系统。

A.毕昇B.王选12.()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文字。

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

二 “汉字文化圈”的演变和发展
• 正当越、朝、日三国使用汉字进入巩固期 时,进入“汉字文化圈”的民族和国家有 所增加,“汉字文化圈”出现了扩大的迹 象。
• 这种迹象的重要标志就是契丹字、女真字 和西夏字等仿汉字文字的面世。
契丹字
•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民族之一,属东胡的一支。公元907年,契丹族首 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契丹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语族未定。契 丹族建国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建国以后才仿效汉字创造了契丹文 字。 契丹文字可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辽太祖神册)五年, 始创契丹大字,诏颁行之。”“汉人之陷蕃者,以隶书之半加减, 撰为胡书。”即指此文字。 契丹大字系表意性汉字式词符文字,其中有些直接借自汉字,字形、 字音、字义完全相同,如“皇帝”、“太后”、“太子”、“太傅” 等等。还有一些仅借用汉字字形和字名,而字音采用契丹语的读音, 如“一”、“二”、“三”、“四”、“五”、“十”、“日”、 “月”等等。 契丹小字是表音文字,表音受回鹘语影响,其方法由模仿汉字反切 而得。契丹族自此始实行双文制度。总的说来,契丹字系“借意” 于汉字,属于再生文字。


朝鲜人使用汉字的历史
• 汉字是朝鲜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朝鲜人使用汉字的历史稍微 晚于越南人。远在纪元以前(约相当于中国西汉末期),朝 鲜人就接触了汉字。 • 到了公元4-5世纪时,汉文已经成为朝鲜的书面语,通用于 高句丽的贵族阶层中; • 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利用汉字的音或义来标记朝鲜语的书写 形式,叫作“吏读”(亦作“吏道”、“吏头”、“吏 吐”)。一方面,这种书写形式服从朝鲜语的词序;另一方 面,它对实词后有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仍然用汉字进行标记。 •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中,朝鲜人使用汉字的数量几乎与《康熙 字典》(约四万九千多字)所收辑的字数相等,由此可见汉 字在朝鲜半岛流传之广。这是朝鲜进入“汉字文化圈”的前 期。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知识点汇总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知识点汇总

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一、知识点1.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出汉字外,还有藏文、蒙文、维吾尔文、朝鲜丈等几十种文字。

这些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他们共同书写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过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2)古老而优美的汉字3.汉字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特别是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

4.汉字与绘画同出一源,早期汉字与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字的这种写意性形体使得人们很容易根据字形去判断它所表达的意义。

5.汉字形体优美,具有十分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甲骨文到楷书,每一个阶段的汉字都呈现出不同的字体风格,构成了中华文化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6.汉字的书法艺术更是绚烂多姿,异彩纷呈,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元素。

(3)意蕴隽永的汉字7.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每个汉字都熔铸着先人的智慧和灵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8.汉字形体与其所表达意义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它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神合意随,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汉字之中有故事,汉字之中有文化。

从汉子的形体中,我们往往可以体味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

9.汉字自古至今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

一个个字符就如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传递着来自古代社会的音讯,描绘了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

(4)影响深远的汉字10.汉字不仅是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汉字很早就传入了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对促进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周边也逐渐形成了以汉字为媒介的“汉字文化圈”。

11.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古老的汉字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随着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日益增强,汉字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国文化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国文化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一章测试1.来自()的佛学,经过与中同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和吸收佛学成果的新儒学。

参考答案:印度2.世界上古代原生文化中,()文化则是罕见的古今绵延的文化类型。

参考答案:中国3.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

参考答案:中国4.中国的( )以其公平性、开放性和流动性,影响了近代西方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

参考答案:科举制度5.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参考答案:故宫;人工大理石;骨针6.下列属于文明出现标志的是()。

参考答案:文字使用;城市的出现;青铜器使用7.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经济生活土壤之中。

参考答案:游牧经济;农耕经济8.下列属于中国文化特质的是()。

参考答案:人文传统;尊君重民;中庸协和;伦理中心9.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延绵不绝、紧密相连的,是专制政体的长期持续。

()参考答案:对10.文化史,顾名思义,是以“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专门史的一个门类。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参考答案:安特生2.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属于黄种人的是()。

参考答案:蒙古人种3.中国传说中“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的是()。

参考答案:燧人氏4.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领袖的选拔方式是()。

参考答案:禅让5.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的是()。

参考答案:陶器制作;使用磨制石器;养畜业6.下列属于初民精神世界中自然崇拜的是()。

参考答案:太阳崇拜;山神崇拜;月亮崇拜7.从原始社会直至汉民族形成之前,中华大地上生活着的三个主要部落族团是()。

参考答案:东夷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8.下列属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是()。

参考答案: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9.“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区分,主要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公开课-第四课影响深远的汉字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公开课-第四课影响深远的汉字部编版
经拥有150多年历史,被认为是最全面和最 我汉国字为 不了仅推是动维汉系语中走华向文世明界的,重在要全纽球带建,立也了是世50界0多人所民孔共子同学的院财。富。
汉 中语国主的要 文流 化通 也于 随中 着国 汉、 语新的加 传坡 播、 影马 响来 到西 周亚 围、 的缅 国甸 家、 。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华人社区 。(2)汉字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中国的文化也随着汉语的传播影响 到周围的国家。
2.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汉语影响
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汉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全球使用人数15语主要流通于中国、 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东南 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新西兰、日本等国的华人社区。
(但2是)由汉于字朝对鲜周语边/韩国语家中产使生用了了怎大样量的的影汉响字?词汇,并且重音现象严重,所以在需要严谨表达的场合中仍然会使用汉字。
(汉2字)不哪仅位是科维学系家中为华汉文语明走的进重信要息纽时带代,作也出是了世突界出人的民贡共献同?的财富。
中汉国语周 是边联也合逐国渐六形种成官了方以语汉言字之为一媒,介汉的语“的汉使字用文人化数圈最”多。,全球使用人数15亿,超过世界总人口的20%。
历(史1)上外汉国语人对学周习边汉国语家的的人影数响为什么越来越多?请简要分析原因。
牛津大学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已 汉历字史不 上仅汉是语维对系周中边华国文家明的的影重响要纽带,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12)外哪国位人科学习家汉为语汉的 语人走数进为信什息么时越代来作越出多了?突请出简的要贡分献析?原因。
直到现在,日语中仍然把汉字认为是 他们书写体系的一部分。在朝鲜和越南, 已经完全不再使用汉字。在韩国,汉字的 使用在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朝 鲜语/韩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汉字词汇,并 且重音现象严重,所以在需要严谨表达的 场合中仍然会使用汉字。

《汉字学》第六章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S

《汉字学》第六章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S

第六章汉字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节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文字语素文字汉字文化圈现代汉字现代汉字学文字: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语素文字:以单字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文字与语素基本上相互对应的文字叫语素文字。

汉字是其代表。

汉字文化圈:汉字不仅为汉民族的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伴随着灿烂的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四方传播,逐渐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中国是汉字的故乡,也是汉字的基地。

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学校推行双语教学,华语作为第二语文被列为英文学校的必考科。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陆续公布了简化字方案,与我国内地完全一致。

日本《常用汉字表》和人名用汉字合计2229个;韩国《教育基础汉字表》共收汉字1800个,韩国的书面语至今仍是汉字谚文并用。

现代汉字:指记录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汉字,包括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用字,也包括现代和古代都通用的汉字。

不包括古代的人名、地点、器物名和文言古语用字,也不包括白话文夹用的文言成语、文言词语的用字;不包括方言字,它不以记录方言为已任;也不包括外族语言的用字,如韩文和日文中夹用的汉字。

现代汉字学:现代汉字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现代汉字的属性和应用。

这门学科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应用性,它是时代的产物。

现代汉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现代汉字的属性——字量、字形、字音、字序;现代汉字的应用——人际界面和人机界面的应用;汉字的评价和前途。

研究现代汉字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汉字,而且可以促进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尽快成熟,并且为国家制定并推行汉字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选择1.下面哪一组是字、音节和语素相对应的?( A )A、好、看、打、吃B、跳、笑、蝙、虎C、前、饭、用、蜘D、家、字、笔、琵2.下面只有一个音节的一组是( D)A、往、不、直、葡萄B、注、意、汉、艾滋病C、形、体、结、沙发D、汉、字、特、花儿三、分析判断1.说出下列词语是什么意义。

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作者:陈辉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3期[摘要]19世纪30年代集中出现过多个世上最早的《千字文》欧译刊本。

这些译本的西方译者对中朝日《千字文》的翻译与阐释虽各有千秋,但都渗透着这样一个观点:汉字被传播到东亚的中国近邻,它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也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吸纳,并成为其民族精神的部分乃至主体。

基于这些译者的认知,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求解为何人们将“汉字文化”视为“儒教文化”的近义语,从而找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所指的“汉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概念相似的缘由。

[关键词]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千字文》;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3—0147—07大凡上过中学的中国人都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大凡了解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历史的学人,不会不知道日本殖民者曾经剥夺过朝鲜人民学习和使用朝鲜语的权利。

侵略者不让被侵略者使用母语,其目的并不在于语言,而是企图通过这一措施来达到在精神上奴化、支配被侵略者的目的;而被侵略者反抗侵略者的去母语政策之根本也不在语言本身,而是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所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曾长年效力于普鲁士政府的语言学家洪堡(Wilhelmyon Humboldt,1767—1835)就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故此,19世纪30年代,当修德、麦都思、裨治文以及霍扶迈等西士为达到他们传教和研究东方民族的目的,相继译介了中国的或者说是东方的《千字文》。

他们的译文和译法不一而足,解读他们对《千字文》的理解和认识,不失为对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的一种求解思路。

有哲学家云:“中国与朝韩、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形成了世界公认的…儒教文化圈‟。

”有语言学家言:“…汉字文化圈‟包括汉族的各方言区,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邻国越南、朝鲜和日本,以及后来移居…南洋‟和美洲等地的华侨社区。

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PPT课件

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PPT课件
1
文化中心扩散论。 汉字文化圈更多表现为一个地理 学的概念,用以泛指过去与现在 使用汉字的人们居住的地区。
2
2、汉语汉字在全球走红(对外汉 语教学)
东汉明帝在永丰九年(66年)专 为外戚功臣樊氏、郭氏、阴氏、马 氏的子弟设立学校,称为“四姓侯 学”,其盛况竟至超过当时的太学。 遂有“匈奴遣子入学”之举。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6条: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 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 学校、可以使用少数民族通用的 语言文字教学。
14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14 条: 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 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 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15
2、大陆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56个民族、汉:91.95%;少: 8.04% 广义的中国文字学应包括少数民族 文字。百万以上18个,壮族1千5百 万;珞巴族2300多人。 语言有80种以上 。20个民族有文 字、但总数在30种 。
36
1968年成立简化汉字委员会,1969 年公布502字的简体字表,1974年 2248字的简体字总表。(主要受到 大陆2238字的简化字总表的影响) 特有的11字:刹、窗、答、覆、解、 留、貌、算、信、要、嘴。 2)马来西亚1973年公布820字的简 体字草案,有四个特殊:貌 、算 、 要、赛 。
19
拉丁文字体系: 传教士文字:云南许多少数民族 的老文字。 少数民族新文字15种:壮文、 布依文等。
20
其它音符文字: 彝文:500万人口。孤立语、无 形态变化,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与汉字有一定联系。 朝鲜文: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 19世纪中叶从半岛迁来的、属阿 尔泰语系,和满文相似。
21
三、汉字在域外(大陆之外) 1、(港澳)台 1)香港。人口近678万,家庭用 语粤语88.7%、英语2.2%、闽 语1.9%、客家语1.6%、国语 (普通话)1.1%、吴语0.7%、 日语0.2%、菲律宾语0.1%、其 他2.1%。

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

包括日本、韩国以及越南在内的许多中国周边的国家被称为汉字文化圈,这是因为他们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是直接或间接地在语言上使用汉字词汇。

这跟历史上的中国,长期以来在经济、文化上的绝对领先地位有关。

像姓名、固有词汇之类的名词,往往都是使用汉字词的。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日本主要受中国唐代的文化影响,而朝鲜半岛则是受中国宋代文化影响更深。

所以,日语和韩语的一些发音必然跟中文相似。

比如说,日语、韩语里,都保持着把“野”字,读成“ya”的情况,这是最典型的古汉语发音。

现下正流行的韩国骑马舞《江南style》中的“江”字发“gang”的音。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

女书文化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女书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术界对于女书文化的 争论主要集中在女书的起源、传承和性别政治等方面。研究成果包括对于女书文 字的考据、女书作品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对于女书文化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 用的探讨。然而,关于女书的起源和传承仍存在许多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 探讨。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然而,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游戏中容易陷入过度娱乐的 状态,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回归学习;幽默故事法的适用范围有限,对于一些复杂 的汉字难以找到相应的故事;互动式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时会影响教 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四、结论与展望
1、进一步研究适用于非汉字文化圈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字趣味性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论与展望
2、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在实践中,趣味性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的汉字学 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参与度也大大增加。同时,学生在幽默故事法的引导下,开 始主动探究汉字的内涵,并尝试通过象形文字的演变来理解汉字的意思。在互动 式教学中,学生在听写比赛中互相学习,通过制作汉字卡片等方式也增进了彼此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和女书书法文化在多个方面存在和区别。在于它们都是汉 字文化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体现了汉字及其书写文化的魅力。同时,它们都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与女书书法文化的与区别
然而,它们也存在明显的区别。西夏文是一种已经消亡的文字,虽然历史上 短暂流行,但现已经不再使用。而女书则是一种仍然在使用的文字,在湖南省江 永县等地仍有不少女性传承和运用。此外,西夏文和女书的字形、笔画特点和整 体风格也有所不同。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华文化圈形成的基础1. 华夏文明的起源-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就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陶器制作、房屋建筑等。

例如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干栏式建筑,反映了当时人们适应南方湿润环境的智慧;仰韶文化的彩陶则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华夏族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的融合,被视为华夏族形成的重要开端,经过长期的发展,华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2.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记事。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如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法。

-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断演变,经历了金文(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发展。

汉字的统一使用,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进行有效的书面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3. 思想文化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倡导“仁”“礼”,孔子整理六经,其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仁政”等观点。

-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他的思想为秦国统一六国后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些思想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对周边地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圈的初步形成(秦汉时期)1. 政治统一与文化传播-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度量衡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消除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促进文化的统一传播。

-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

最新中华文化圈

最新中华文化圈

中华(儒家)文化圈一、概念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

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

二、基本特征以人伦道德构建儒家社会。

注重家庭。

注重知识。

敬天、奉祖。

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

三、地区分布儒家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

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汉族)、越南(京族)、朝鲜半岛(朝鲜族)、日本(和族及琉球族)等。

日本的历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册封体制论)”,成为了有关历史学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之一。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

须要注意的是,汉字文化圏并不使用白话(官话)作为媒体。

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

现在,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

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位于东亚地区,其特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

这些地区主要为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四、形成要素及共同文化特征1、形成要素根据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的“东亚世界”的定义为指标,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要素包括以下5点:册封体制汉字儒学思想大乘佛教律令制2、共同文化特征汉字文化圈各民族在社会上,历史上,或生活上曾经或现在依然拥有许多类同文化,大概可归类如下:政治意识华夷思想(中华思想、小中华思想)、天下思想。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中华文化圈素材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中华文化圈素材

中华〔儒家〕文化圈一、概念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根底社会的区域的统称。

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覆盖东亚及东南亚局部地区的文化区域。

二、根本特征以人伦道德构建儒家社会。

注重家庭。

注重知识。

敬天、奉祖。

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

三、地区分布儒家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

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开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局部,包括了中国〔汉族〕、越南〔京族〕、朝鲜半岛〔朝鲜族〕、日本〔和族及琉球族〕等。

日本的历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册封体制论)〞,成为了有关历史学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之一。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

须要注意的是,汉字文化圏并不使用白话(官话)作为媒体。

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

现在,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

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位于东亚地区,其特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

这些地区主要为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四、形成要素及共同文化特征1、形成要素根据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的“东亚世界〞的定义为指标,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要素包括以下5点:册封体制汉字儒学思想大乘佛教律令制2、共同文化特征汉字文化圈各民族在社会上,历史上,或生活上曾经或现在依然拥有许多类同文化,大概可归类如下:政治意识华夷思想〔中华思想、小中华思想〕、天下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作者:井上亘来源:《科学中国人》2013年第10期中国人看到敦煌汉简时似乎不太惊讶,但是皇帝的命令毫无错字地传到边境之地这一事实,对外国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

距今两千年前就建立了这么完美的自顶而下(Top-down)系统,在世界史上这可以说是个奇迹。

既然有了这个系统,谁做皇帝都可以支配全国。

日本人肯定这么想,他们因此努力学习汉字文化、引进律令体制。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开始着手“信息技术史”的研究。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度信息化——那就是人类史上未曾有过的信息革命——我认为历史学家有义务搞清高度信息化之前的信息技术。

而现在,我所获得的结论包括了惊人的内容:高度信息化之前的信息技术已在汉代基本完成。

一、“支配”的方法:汉字文化是什么?我先着手居延汉简研究。

汉代人把文字写在竹木简牍上,将其编联为册书。

汉代册书有这样一个特征:《论语》《老子》等书籍用三条细绳编在简的上下与中央三处,谓之“三道二段”。

其他账簿、书信之类用两条细绳编在中央,谓之“二道三段”。

书籍的册书之所以采取三道二段的编缀形式,是为了固定简面以免乱动。

账簿之类册书所采用的二道三段编缀形式与金文“册”字相同(图1),保持了自古以来的册书形式,不仅如此,账簿文字采用这样的书写形式,也同两条细绳将可以写字的部分分成三栏有关。

以向某个单位支给食料的账簿为例(图2),一枚木简中,上栏有成员的职称与姓名,中栏有食料的数量,下栏有领取食料的人名。

每个成员都这样被记录在每枚木简上,总体数量的统计被列在最后一枚木简中,上栏是单位的人数,中栏是支给的总量。

就这样,汉代账簿采取了一简一行、用两条细绳分三栏的表格计算形式,这与我们处理信息时利用的Excel等软件完全相同,《史记》《汉书》的“表”也很明显是以册书的信息处理方式为前提所作的。

隶书的扁平字体也来源于这种信息处理的习惯,汉简通常长一尺(约23厘米),一栏7厘米中书写十数字的情况并不罕见。

然后我收集上栏写有人名的简牍进行调查,通过结果明显可知,此类木简均是对户籍记载的复写,此人到居延后领收什么东西、工作情况如何等等都有记录,这说明汉代已经有了以户籍为起点详细把握吏民生活的信息技术。

居延新简《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是令人感到害怕的一件(图3),它是呈棒状、长130厘米的木简,在“候史广德”名下不仅列举了他个人的过失,也仔细记录了他所管的第13-18烽燧的过失,因此写下了“督(杖罚)五十”的决定。

这件木简竟是为了打他而特意封缄送来的“杖”本身!现在我理解了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中不采用编年体而采用纪传体,因为汉代官吏日常使用的就是以人名为关键词来进行搜索的信息处理方式。

以上是拙文《中国古代信息处理的样式》的概要,然后我发表了《册书的书志学研究》与《汉代的书府》两篇论文,对汉代的信息传达及其管理方式进行探讨。

汉代官厅如何保存账簿?编联册书后的细绳可以系到另外的册书上,如此连结账簿册书就可以卷成案卷(图4),然后把写有账簿名与年月的牌子系在卷头,存在书府里。

案卷用细绳连结,也容易分开。

纸质的档案用糨糊涂上,不容易分开。

可见在使用册书案卷的情况下,建立信息管理的文件夹非常方便。

汉代规定县、郡、中央政府之间往来的文书要写两份,正本发给对方,副本存在书府里。

如此一来寄件人与收件人保存着同一个文件,以防过失与伪造,同时将文件分成案卷进行整理,由此实现流畅的文书行政。

有了如此彻底的信息管理制度,才可能有如上所述的中央—边境之间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我认为,以这样的信息系统为基础构建官僚机构,然后对此加以礼乐装饰、律令统制,这就是中国的汉字文化。

本来应该与此对峙的宗教和哲学也被纳入这种政治文化体系中,如道观里的神组织官僚制(请看北京东岳庙的七十六司),僧侣将释迦称为皇帝,哲学家多在政界活跃。

一切都处在国家机构中,国家机构受到汉字文化这种信息系统的支持。

这种体系在汉代完成后,中国曾有过根本性的改变吗?因为汉代的信息系统富有“近代性”,所以在此基础上加入近代电信装置的话,其速度肯定加快,但是这个系统本身不会有更新的必要。

拉丁语之所以曾是中世欧洲的共同语,是因为基督教支配欧洲的缘故。

然而,古代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中心并非儒教,而是汉字文化中所含有的信息系统。

二“读书”的方法依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在汉代有书馆和书师,人们学习《仓颉篇》等小学书与书法,然后有人当史,有人进而就经师读诵《论语》《孝经》,此后更修一经,便可成为儒生。

山东省诸城县前凉台出土的“讲学图”与四川省成都站东乡青杠坡三号墓出土的“传经讲学图”都属于东汉晚期的作品(图5、6),从来无人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差别,但是前者中师生在堂上对坐,后者中包括榻上的师在内,人们都采用了四面对坐的形式,我认为这个差别正好反映出了汉代学术的发展过程(参见拙文《古代日本讲学与其来源》,载于近期出版的《北大史学》)。

诸城讲学图所画的是先秦以来的讲学。

按《管子·弟子职》:“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余则否。

始诵必作(起),其次则已”,在乡校里从年长学生开始一对一地受业。

《礼记·曲礼上》云:“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弟子职》又云:“若有所疑,捧手问之。

师出,皆起”。

可见,当时的讲学由“请业”(诵书)与“请益”(问答)组成,请益时学生“捧手”提问。

郑玄在此引用《论语·子路》一文:“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论语》中的对话可以说是当时讲学的纪录片。

汉代经学的发展导致博士家说林立,而且出自孔壁的古文文本又引爆了今古文之争,于是有了确定“五经同异”、统一家说章句的必要,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召集诸儒举办的石渠阁会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的白虎观会议都是著名案例。

成都讲学图所画的应该是汉代郡学举办的经义讲述和讨论的情况。

按《大唐开元礼》释奠与视学的讲学式,助手朗读经文,博士讲述文义,听众向博士提问,且采用了博士面南、助手面北、听众面东、皇太子以下面西的四面对坐形式。

而成都讲学图中前面的三人戴着委貌冠,其他师生所戴的均为进贤冠。

委貌冠是公卿以下在典礼中所用的冠,因此可以肯定他们三个都是听众。

成都讲学图与唐讲学式几乎完全一致,可见唐代讲学的基本形式可以追溯到汉代。

马融之门时,“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即马融只亲自教授“高业弟子”50余人,郑玄则跟随高业弟子读书。

汉代讲学早已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这与《唐学令》中所说的“学生先读经文,通熟,然后授文讲义”相对应。

唐代学生里有“读者”与“讲者”之别,按照这个区别设有两种考试:考验读者记忆力的“帖试”,还有考查讲者理解程度的“口试”,读者每十日读经千言,讲者每十日听课六千言。

宋版五经正义的“单疏本”,不引用经注的原文,只写讲解“正义”(图7)。

这是以读者背好经注为前提来为讲者排版“正义”的,因此谓之“单疏”。

从其《正义》的格式与唐讲学式来看,当时采用了助手一章章朗读、博士一句句讲解的讲学形式。

此处讲者的课程相当于成都讲学图所画的讲论,而读者的课程相当于诸城讲学图所画的“请业”。

也就是说,《唐学令》中所见的,由读者与讲者组成的两层课程是将诸城、成都两种讲学形式综合而成的。

换句话说,汉唐学生将经书的文字复制到头脑里,复制完成后,他们一边看自己脑海里的课本,一边听博士的讲义。

所以,学生上课时没有必要展开经书。

讲学图里的学生只手捧简册,无人将之展开,谓之“横经受业”。

他们手中的简册,与他们头上戴着的进贤冠一样,只有装饰的作用。

这样的学习方法进入宋代后彻底改变了。

唐代进士基本上通过帖试录用。

安史之乱后,虽有人主张废止帖试、重视讲义,但是因“习俗既久,重难改作”而未被采纳。

宋代以后,准用禅宗清规设置太学三舍法,其考试内容就是“经义”与“论策”。

宋代印刷术发达,版本得到普及。

与此相对,卷子本不容易展开,而且简册很重。

如此看来,汉唐学生之所以背诵经书,可能是因为卷子本不方便的缘故,宋朝不采用读者课程,也可能是版本很方便查看的缘故。

三、“著作”的方法宋代,朱熹为表明自己的思想,倒换《礼记·大学》的章序,写成《大学章句》。

与此相同的事情,汉代以前并不罕见。

例如,《礼记·缁衣》唐开成石经本25章与郭店楚简、上博楚简本23章的顺序颇有出入(图8)。

还有《礼记·乐记》本是从原本《乐记》23篇中取其11篇编入《礼记》的,将刘向《别录》的篇目与今本《礼记》、《史记·乐书》的文本进行对照,篇章的顺序果然不同。

“篇”是册书的数量单位,“卷”是卷子的数量单位。

因此,将1篇册书卷起来也算1卷,连结几篇册书的案卷也算1卷。

例如,汉代《诗经》28卷305篇,可见1卷中有十几篇。

“章”是指在册书上用“分章符”隔开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有如下的例子:阜阳汉简《诗经》将一章诗写在一简上;敦煌汉简《急就篇》将一章文写在多面体的木简“觚”上,以便在日常读书时使用(图9)。

如上所述,册书容易连结或分开,觚与简的顺序也容易倒换。

《缁衣》《乐记》的文本问题肯定是如此造成的。

刘向、刘歆父子对如此派生出来的异本进行“校雠”制作定本,现行古籍的文本大多是通过他们的校书在从简帛转变到纸的过渡期定下来的。

关于汉代著作的方法,王充《论衡·正说》云:“其立篇也,种类相从,科条相附。

殊种异类,论说不同,更别为篇”;又《超奇》云:“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也就是说,汉代人收集“种类相从”的文章编成篇书,而且能够如此“连结篇章”“采掇(引用)传书”而写作文章、陈述意见的人就是文人、鸿儒。

这样的学问方法被称为“缀学”。

《大戴礼记·小辨》中孔子云:“丘也缀学之徒,安知忠信?”清孔广森注云:“缀学,捃拾闻见以为学也”。

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云:“往者缀学之士,……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疲老,且不能究其一艺(经)”,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大序云:“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他们所说的都是汉儒章句之学。

汉代著作和学问的方法是在册书的信息技术这一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这本来是支持文人、鸿儒的知识活动的信息技术,然而这种技术逐渐丧失了创造性,缀学的内涵变成了像章句之学一般炫耀才学的学风。

这与上述讲学方式的转变应有关联。

在诸城讲学图中表现出来的、由请业与请益组成的先秦讲学中,学生只在“有所疑”时提问。

但是成都讲学图中体现的助手读经、博士讲解的方式,则要求博士对全文加以注释。

班固所说的“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是指助手朗读了五字的经文,博士讲述了两三万言的情况,将其讲义记录下来就可以变成《注》《训诂》《义疏》了。

一般认为六朝的义疏学在受到佛教的影响之后才得以盛行,但是我们在成都讲学图上可以发现带有书刀的弟子,还有汉代的会议上必有议事记录,这些事情很好地说明,汉代章句之学已经替六朝义疏学打下了技术上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