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汉语和汉字文化圈及其修辞
汉字的修辞手法与语言表达
汉字的修辞手法与语言表达汉字作为中文的书写系统,拥有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能够通过巧妙的运用,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在汉字中,有许多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手法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形式,还能够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首先,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比如,我们常说的“月亮如银盘”,就是通过将月亮与银盘进行比较,来形容月亮的明亮和圆满。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或听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其次,拟人是一种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我们可以让非人事物具有思考、感知、行动等人类特征,从而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比如,“风儿轻轻地拂过脸庞”,通过将风与人的动作进行类比,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风的柔和和舒适。
此外,夸张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效果,以达到强调和吸引读者或听者的效果。
比如,“这个苹果有一个巴掌那么大”,通过夸张苹果的大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苹果的巨大。
夸张不仅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汉字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借代、排比、反问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更好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在汉字的修辞手法中,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叫做“典故”。
典故是指在语言表达中引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的修辞手法。
通过引用典故,可以使语言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底蕴。
比如,“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就用来形容只在纸上谈论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
通过引用这个典故,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相关的含义,还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汉字的修辞手法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运用。
比如,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些成语、俗语等,这些都是汉字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使用这些成语、俗语,我们可以更加简洁地表达出复杂的意思,使语言更加精练有力。
汉字的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
汉字的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这些手法和技巧既是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工具,也是吸引读者注意力和增强文章吸引力的关键元素。
在本文中,将介绍汉字的几种常见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并探讨如何运用它们来提高文章的表达和感染力。
一、比喻与象征比喻是通过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一种新型的联系,以便更好地表达出某种意义或情感。
比喻可以让读者通过将一个陌生的概念与一个熟悉的事物相关联,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思。
例如,“他的笑容如阳光一般灿烂”,通过将笑容与阳光相比,传达出主人公快乐和温暖的心情。
象征是一种通过特定的符号或形象来代表某种含义或观念的修辞手法。
例如,“红色的旗帜象征着革命的火焰”,通过旗帜的颜色和革命的关联,传达出革命精神和斗争的力量。
二、对比与排比对比是通过在文章中呈现两个或多个相对的事物,以凸显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对比可以用来强调一个观点、揭示人物性格或表达情感。
例如,“寒风凛冽,温暖的火炉边,他既享受着安逸,又内心感受到孤独”。
排比是指在文章表达中使用类似结构的短语或句子,以增加修辞效果和节奏感。
排比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站起来,挺起胸膛,迎接人生的挑战”。
三、夸张与设问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情感的修辞手法,用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幽默感。
夸张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他彻夜未眠,看了一百遍电影”中的“一百遍”就是夸张的表达方式。
设问是指作者提出的反问或隐含的问题,以激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设问可以增加文章的思考深度和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你有没有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你能否听到花儿在绽放的声音?”四、对偶与揭示对偶是指在文章中使用相对称或相反的短语、句子或观点,以凸显其对比和互补之处。
对偶可以增加文章的对称感和美感。
例如,“风吹过,花开了;风停了,花落了”。
揭示是一种通过逐步透露信息或情节,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汉字的文字化比喻与修辞手法
汉字的文字化比喻与修辞手法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汉字的文字化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汉字具备了丰富的表达能力和美感。
首先,汉字的文字化比喻使得抽象的概念得以具象化。
比如,“山”字就像是一座山峰屹立在大地之上,它的形状让人联想到高耸入云的山峰。
而“水”字则像是一条流动的河流,它的形态让人感受到水的流动和润泽。
这些汉字的形状与所表达的概念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联系,通过形象化的表达,汉字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生动。
其次,汉字的文字化比喻也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日”字就像太阳升起的样子,它的形状鲜明地表达了太阳的形态。
而“月”字则像是一个弯曲的月牙,它展现了月亮圆缺的变化。
这些汉字的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直观的联系,通过形象化的表达,汉字使得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此外,汉字的修辞手法也为表达增添了一层美感。
比如,“山”字的上面加上三个点,就变成了“岳”字,它不仅仅是一个字形的变化,更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这种修辞手法使得“岳”字更加有力、有气势,更能表达出山的高大和威严。
再比如,“心”字的左边加上一个“忄”字,就变成了“忍”字,它的字形变化不仅仅是为了修辞需要,更是为了表达出“忍”的内涵。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汉字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更加具有美感。
总之,汉字的文字化比喻与修辞手法为汉字的表达增添了一层美感和艺术性。
通过形象化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汉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汉字的表达能力和美感使得它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珍惜汉字,传承和发扬汉字的优秀传统,让汉字继续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汉字的修辞手法
汉字的修辞手法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除了作为交流的工具外,还可以运用其丰富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思。
以下是汉字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东西相似的事物来代替它,以便更生动形象地表达。
例如:满城风雨(比喻某件事情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感情等,以便更深入地表现某种意思。
例如:树叶在风中舞动,似乎在向人们挥手道别。
3. 夸张:夸大描述某个事物的特征或影响,以便更加生动地表达某种意思。
例如:他那天说了一整天的话,连自己都已经听烦了。
4. 对仗:在表达中,用相对的、相似的、对称的语言形式,以便更加美观和动听的表达。
例如:风吹草低,牛羊相对。
5. 排比:通过对一系列事物的描述,以便更加深刻地表现某种感情或思想。
例如:生命的旅途,有欢笑,有泪水,有希望,有挫折,但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走向自己的目标。
通过运用这些汉字修辞手法,可以让我们的文学作品更加生
动、形象、深刻,更好地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思想。
汉字、汉语和汉字文化圈及其修辞
汉字、汉语和汉字文化圈及其修辞一、语言和文字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据说已经有了200万年了。
作为人类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的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是何时开始被人类所使用的呢?谁也不知道。
但是我们可以推测语言的历史大概是同人类的历史是一样长久的。
那么作为语言的书写体系的文字,它的历史可就绝对不能与语言相比较了,它要晚得多了。
现在可查的约在五千年前诞生的美索不达米雅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或者埃及的圣刻体文字等都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文字。
虽然有如最近出版的“Finger prints of The Gods”里,作者根据他的认真而仔细的论证,主张说在一万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非常高度的文明,这一文明尤其是在天文方面更是具有极高的丰富的知识。
例如说,玻利维亚的Tiahunaco附近的印加族古代秘籍“太阳门”之上的“日历”和图画文字等都足以证明。
但是,关于这种文明的新学说,还有待于专家更进一步的考察和证明。
然而从这些学说中,我们知道文字的历史,如果追溯到图画文字,也许已经有了几万年的历史了。
但是,这些文字并没有一直为人类社会所使用,反而是随着这些文字的消失,运用这些文字来记载的语言和文化,也都消失了。
今天,诞生最早而又能够一直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文字,大概是只有汉字了!它诞生于人类文明的摇监时期,在今天依然被十多亿人继续当做必不可少的书写工具而每日每时在使用着!而且,不但是在中国,还在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使用着!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语言和文化为了把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就必须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对语言和文化作出进一步的区分;坚持区分共时和历时的观点。
现代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作出了进一步的区分,分为: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
那么,文化同语言的关系,也就可以进一步地区分为:文化同语言的关系,文化同言语的关系,文化同言语活动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显然是不一样的,是应当分别开来进行研究的。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一、汉语汉字与文学艺术1.汉语汉字与修辞格修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汉民族利用汉语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修辞格,例如对偶、顶真、回文、析字、复叠等。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一则对偶句,上下两句语义相关,音节数目相等,“浮云”对“落日”、“游子”对“故人”,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意”对“情”是名词对名词。
对偶主要是语言问题,但有时也会利用汉字与汉语词汇非一一对应的特点造成特殊的表达效果,如杜牧《商山富水驿》中有一则对偶:“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名白日悬”,上联的“朱云”本是人名,以普通名词“白日”相对,不工整。
但“朱云”又可以理解为普通名词“朱(红色)的云”,以“白日”相对就很工整了。
对偶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格式,诗歌、散文中都有运用,对联更是对这种修辞格式的独特运用。
对偶的修辞方式在总体上可以达到整齐对称的效果,给人以语言文字美的享受。
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
如鲁迅《祝福》:“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这段话用顶真的手法,突出了几件事情在时间上的紧密衔接。
有一些顶真格是用重复前一句的方法,使气势连贯而下,如马致远《汉宫秋》:“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回文是指掉换词的排列次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
如《老子》中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是用回文的方式表达出辩证的观点。
人们常用回文来制作对联和诗歌,对联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木匠戴枷枷木匠,翰林监斩斩翰林”。
汉字与汉字文化圈
仿自唐代的长安城。 作为“汉字文化圈”另外两个重要成员的朝鲜(韩国)和越南,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更深。这两个国家在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现存的韩国首尔故宫和越南顺化故宫,就都是北京故宫的翻版,由此便可见一斑。 当然,“汉字文化圈”最明显
的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历史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使用汉字,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而且,这几个国家许
国于1991年和1994年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韩国政府还规定中学
生要认识1800个常用汉字,作为必修教育。日文中的当用汉字还有近两千个,且有增加的趋势。最有意思的要算越南。我在访问越南时朋友给我讲了这样的
故事:越南实行文字改革后,一些庙宇的匾额和楹联上的汉字被铲除,改用新的拼音文字,但这样一来老百姓以为神灵不灵了,再也没有人去烧香拜菩萨了,于
至在正式的外交场合,彼此语言不通,无须通过翻译,仅用汉字“笔谈”就能互相交流和沟通。 第三,进入计算机时代以来,古老的汉字仍呈现出无限生机。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曾有人断言: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然而事实粉碎了对汉字持有偏见和悲观论调的说法。据统计,现有1千多种汉字输入
法,无论从速度还是准确率上看,方块汉字的计算机输入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拼音文字。联合国现行的6种通用文字,即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和中文,在
汉字是中华民族先人的伟大创造,凝结着我们祖先非凡而卓越的智慧。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饶宗颐先生说:“造成中华文
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我理解,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字,二者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汉字的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 古老
汉字的修辞手法与文化诗意
汉字的修辞手法与文化诗意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
汉字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文字更富有诗意,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一、象形与意象的交融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
这些象形文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形状,直观地表达了事物的形态和特征。
例如,“山”字的形状就像是一座山峰,给人以高耸入云的感觉。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意符,通过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的含义。
然而,汉字中仍然保留着一些象形的元素,这使得汉字在表达时能够产生独特的意象。
比如,“雨”字的上方有三个点,形象地表达了雨滴落下的场景。
这种象形与意象的交融,使得汉字在表达时更加生动有趣。
二、音律与韵律的融合汉字中的音律与韵律是修辞手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律指的是字音的美感,而韵律则是指字形的韵律感。
这两者的融合,使得汉字在表达时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飞”字的字形像是一只鸟在空中飞翔的样子,而它的音律又与“非”字相似,这使得“飞”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轻盈飞扬的感觉。
这种音律与韵律的融合,使得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音乐。
三、意象与情感的交织汉字的修辞手法还包括了意象与情感的交织。
通过巧妙地运用意象,可以使文字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花”字的字形鲜艳美丽,给人以美好的感觉,常常用来表达喜悦和幸福。
而“雪”字的字形纯洁而寒冷,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常常用来表达冷静和纯真。
这些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使得汉字在表达时更能触动人心。
四、象征与寓意的体现汉字的修辞手法还包括了象征与寓意的体现。
通过把一些事物或概念与字形联系起来,可以使文字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福”字的字形由“示”和“田”两个部分组成,寓意着幸福与丰收。
而“爱”字的字形由“爪”和“心”两个部分组成,寓意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善意。
这种象征与寓意的体现,使得汉字在表达时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总之,汉字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文字更富有诗意,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汉字的修辞方法与文学鉴赏
汉字的修辞方法与文学鉴赏修辞方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精细运用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段,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
而汉字作为我国古代及现代的主要文字,也有着丰富多样的修辞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汉字修辞方法,并通过文学鉴赏的角度剖析其妙用之处。
一、象征修辞汉字的象形特点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象征修辞素材。
比如,用“山”字来代表高大、坚定或尊贵;用“水”字来代表流动、柔韧或清澈等。
这些形象逼真的象形字使作品在形象语言上具有直观感受,增强了读者的联想,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
例1:《红楼梦》中形容贾宝玉心灵纯洁的境界时,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中的“梨花”二字象征着贾宝玉纯洁的心灵,通过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贾宝玉一片洁白无瑕的心灵。
二、比喻修辞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手法之一,通过明显的相似性来描绘某种特征或情感。
在汉字中,也有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例2:《西游记》中形容孙悟空的身体力行时,写道:“如炬如燎如霞如霜,如电如风如湍如浪。
”通过将孙悟空的形象与火炬、烈火、霞光等相比,极大地夸大了孙悟空的英勇和力量,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威武之处。
三、夸张修辞夸张修辞是通过夸大手法来增强表现力,营造戏剧性的效果。
在汉字中,夸张修辞经常运用于形容人物、景物和情感等方面。
例3:在《红楼梦》中,形容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并对她一见倾心时,作者写道:“黛玉是个方寸之地,方寸之地,乍见风华,犹如小桃初绽蕊。
”这里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将黛玉的美貌比喻为“小桃初绽蕊”,夸张地表达贾宝玉对黛玉的倾慕之情。
四、排比修辞排比是修辞方法的一种,通过将同类型或同构的词语、短语等进行排列组合,以起到强调、对比、修辞等效果。
例4:《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中,作者写宝玉感叹世事无常,描绘了一系列生老病死的景象:“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有涯而知无涯,愚者愈愚,智者愈聪。
”通过对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等词语的排比使用,有效地表达了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的主题。
汉字的修辞与修辞艺术分析
汉字的修辞与修辞艺术分析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在汉字中,修辞是一种常见的修饰手法,通过巧妙运用字义、音韵、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使文字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字义修辞、音韵修辞和结构修辞三个方面,探讨汉字的修辞艺术。
字义修辞是汉字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汉字的字义丰富多样,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通过选择恰当的字义,作家可以达到表达深意的目的。
例如,古人常用“山”字来形容高大、挺拔的事物,如“山川”、“山峰”等,这种修辞手法使得文字更加形象生动。
另外,汉字的象形特点也为字义修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汉字“水”形似流动的水波,用来形容柔和、流畅的事物,如“水墨画”、“水袖舞”等。
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文字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音韵修辞是汉字中一种独特的修辞方式。
汉字的发音和音韵特点给修辞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例如,古人常用“鸟”字来形容高亢悦耳的声音,如“鸟语花香”、“鸟鸣声”等。
这种修辞手法通过音韵的巧妙运用,使文字具有更加动听的效果。
另外,汉字的发音和谐也为修辞艺术提供了契机。
例如,古人常用“燕”字来形容美好的景象,如“燕石妆楼”、“燕舞莺歌”等。
这种修辞手法通过音韵的和谐,使文字更具韵律感。
结构修辞是汉字中一种独特的修辞方式。
汉字的结构特点给修辞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
例如,古人常用“心”字来形容内心的感受,如“心醉神迷”、“心旷神怡”等。
这种修辞手法通过结构的巧妙运用,使文字更具情感色彩。
另外,汉字的组合方式也为修辞艺术提供了创作的空间。
例如,古人常用“飞”字来形容快速、轻盈的动作,如“飞瀑”、“飞花”等。
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字的组合方式,使文字更具动感。
综上所述,汉字的修辞艺术是一门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
通过字义修辞、音韵修辞和结构修辞等手法的运用,作家可以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达到表达深意的目的。
汉字的修辞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表达方式。
汉字的修辞手法与修辞法则
汉字的修辞手法与修辞法则汉字作为中文的书写系统,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与修辞法则,使得汉字在表达意义的同时,也能够给读者带来美感和情感的共鸣。
本文将探讨汉字的修辞手法与修辞法则,以及它们在文学、广告和诗歌等领域的应用。
首先,汉字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
比喻是一种将事物与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它能够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通过将笑容与阳光进行比喻,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笑容的温暖。
夸张则是夸大事物的特点或程度,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他跑得飞快,犹如闪电一般”,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他跑得非常迅猛。
反问则是用疑问的方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修辞手法,它能够引起读者思考和共鸣。
比如,“这样的美景,你难道不喜欢吗?”通过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读者思考自己对美景的喜好与感受。
排比则是通过并列同类事物或相似结构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丰富有力。
比如,“他勤奋、聪明、善良”,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对他的品质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次,汉字的修辞法则包括象征、对仗、谐音、反复等。
象征是一种用某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法则,它能够给作品赋予深层次的意义。
比如,“月亮代表着美好与祝福”,通过将月亮与美好、祝福进行象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美好与祝福的含义。
对仗则是通过对称结构的修辞法则,使表达更加平衡和和谐。
例如,“春风绿柳,夏雨花香”,通过对仗的修辞法则,使描述更加和谐美妙。
谐音则是利用汉字的发音相似性进行修辞的手法,它能够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比如,“鱼跃龙门”,通过谐音的修辞手法,使描述更加生动有趣。
反复则是在作品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种意义或情感。
例如,“我爱你,爱你,爱你”,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强烈和深刻。
汉字的修辞手法与修辞法则在文学、广告和诗歌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汉民族文化传统与汉语修辞
汉民族文化传统与汉语修辞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这里所谓文化传统,包括由种种因素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哲学观点,审美观点,以及反映这些特征、习惯、观点的各种文化成就。
①在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多,用的方面广。
“比”的方式有种种,总的就是不直说,而以此喻彼,让听者或读者自己去理解。
一般修辞学上讲的“明喻、隐喻、借喻”等都是“比”,就连“夸张”、“移就”等,往往也是“比”或者包含有“比”的因素;各种成语,许多都是“比”的运用。
大量的、多方面的用“比”,反映汉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侧面。
有些比,许多年来长期使用,几乎成了一种定型的惯用语,甚至浓缩成为一个常用词,如“推敲”、“琢磨”等。
在汉语词汇里有一部分词,实质上就是用比的方法构成的。
这样的词并不是先有一个基本义或本义,然后才孳生出来一个比喻义(如“扣帽子”的“帽子”,“背包袱”的“包袱”),而是即以比喻义为本义的,如“蚕食”、“鲸吞”、“瓜分”、“席卷”、“囊括”、“海碗”、“海量”、“童心”、“水蛇腰”、“八字脚”、“漆黑”、“焦黄”等。
动词、名词、形容词各类里都不少。
不少文章整篇是一个比喻,用来阐明一种道理。
这个事实是汉语用比特别多的一个有力证明。
喜欢用比,善于用比,既是民族智力和语言素养的反映,也有某些社会历史因素,并且产生某些社会影响。
历代很多关于婉言进谏,以至象《史记·滑稽列传》中那些俳优用幽默的比况向君主进谏成功的例子。
同时, 探求“弦外之音”,向字里行间揣测含有什么深文大义,以至流于牵强附会的风气也很盛。
《诗经》里不少民歌以及历史上其他一些状物抒情的诗文被解释成为称颂在上者的事情很多;被解释成为讽刺在上者因而遭受贬谪以至酿成文字狱的事例也不少。
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现代。
借助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修辞的这种习尚进行研究,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②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的审美观,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好些方面有所反映,例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汉字的修辞技巧与表达技巧
汉字的修辞技巧与表达技巧汉字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字,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运用汉字的修辞技巧和表达技巧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本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本文将就汉字的修辞技巧和表达技巧展开论述。
一、汉字的修辞技巧汉字的修辞技巧是指在表达过程中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以达到凸显主题、增加修辞效果的目的。
常见的汉字修辞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事物间的相似或类比关系进行隐喻化描述的修辞手法。
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特征、形象或特点来形容被表达的对象,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产生联想和共鸣。
例如,“他的眼睛如同夜空中的繁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和情感特征,使受众对这个事物产生亲切感和情感共鸣的修辞手法。
例如,“落叶纷飞,树叶像寂寞的人,默默无语地飘落在地面上。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渲染,以达到强调或增加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表达常常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产生强烈的印象。
例如,“他的愤怒如同火山爆发,势不可挡。
”4. 排比排比是一种运用连续的句子或短语呈现同等级的事物或观点,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的修辞手法。
例如,“人生中,我们追逐的可能是金钱,却渴望的是幸福;我们追求的是权势,却向往的是自由。
”二、汉字的表达技巧汉字的表达技巧是指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运用汉字的特点和语言法则,以呈现真实、生动和优美的文本效果。
常见的汉字表达技巧包括典故引用、写景描写、象征意义等。
1. 典故引用典故引用是指在文本中借用历史故事、传说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或名言警句,以加深文本内涵,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典故引用常常是文化传承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例如,“聪明的人常常被比作是孔子,善良的人被比作是观音菩萨。
”2. 写景描写写景描写是指运用丰富的文字和形象语言,以生动、准确、具体的方式描绘自然风光、人物活动或情感变化的技巧。
汉字修辞与修辞手法的研究
汉字修辞与修辞手法的研究汉字作为中文的基本符号,具有丰富的修辞特点和修辞手法。
通过对汉字的修辞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文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修辞技巧。
一、汉字修辞的特点汉字修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象性:汉字的基本构造和形态往往与其所指代的事物或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
例如,“山”字的上半部分像山脉的轮廓,“水”字的左边是波浪状的线条。
这种形象性的特点使得汉字在表达时能够直观地传达出对应事物的形象和特征。
2. 象形性:汉字中有很多字形与所指代的事物或概念的形状相似,这种特点称为象形性。
例如,“日”字的字形就像太阳的形状,“木”字的字形就像树木的形状。
这种象形性的特点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增强了文字表达的感染力和形象性。
3. 象声性:汉字中很多字形与其所指代的事物或概念的声音有关,这种特点称为象声性。
例如,“风”字的字形中有“风”字的发音“fēng”的意味,“雷”字的字形中有“雷”字的发音“léi”的意味。
这种象声性的特点使得汉字在表达时能够通过字形传达出对应事物的声音特征。
二、汉字修辞手法汉字修辞手法是指通过运用汉字的特点和技巧,以达到修辞效果的表达方式。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汉字修辞手法:1. 借代:借代是指使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例如,“日”字可以借代太阳,“月”字可以借代月亮。
借代的运用可以使得文字更加简练、形象,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2. 混合:混合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字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字形,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例如,“爱”字由“爫”和“心”两个字合并而成,形象地表达了爱的含义。
混合的运用可以使得文字更加生动、富有创意。
3. 反复:反复是指在一个字或一组字中多次出现某个字形或字义,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例如,“草”字中的“艹”字形反复出现,强调了草的形态特征。
反复的运用可以使得文字更加强调、有力。
4. 借音:借音是指使用一个字的发音来代替另一个字,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略论汉字修辞与民族文化现象等
略论汉字修辞与民族文化现象等汉字是世界上众多文字中最具形体特征的书写符号,它在记录汉语的同时,还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功能。
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汉字字形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表现为汉字在使用过程中所造就的种种文化现象。
人们在使用汉字时常常利用汉字的形体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活动,古人就提出了“析字”这一修辞术语。
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篇中也谈到:“缀字属篇,必须练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可见,汉字的形貌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字修辞是汉语独有的一种修辞方式,其特殊性表现在它充分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对其进行拆分、合并、增损来实现一些别有情趣的表达效果,这也正是汉字在修辞特征上不同于拼音文字的重要特征,它具有浓厚的汉民族文化的特质。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汉字的独特形体造就了汉民族文化中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汉字修辞在运用过程中所体现的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的特色。
一、汉字修辞与对联艺术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是汉民族文化所特有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从根本上说,它决定于汉语的特点,但也有许多对联因为内容涉及到字形,使汉字的形体这一非语言要素成为对联艺术的构成要件,汉字修辞手段的介入,使得对联艺术的民族特色更具丰富的内容。
例如:(1)相传风流才子纪晓岚与丁云和尚为棋友。
一日,纪晓岚去竹林找丁云对奕,丁云不在,纪晓岚独坐廊下等候。
很久,丁云才归,纪晓岚起身行礼,吟一联道:“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丁云一听,连忙还礼答到:“月门闲客在,二山出大小尖峰。
”话音刚落,两人不禁大笑,挽手进屋下棋。
不知不觉深夜,小沙弥便来报说寺门已经关闭。
纪晓岚听此便知小和尚是在下逐客令。
于是,才思涌出,遂吟一联道:“门内有才方是闭”。
纪晓岚此联含有对奕雅兴未尽之意,所以才责怪小沙弥太不懂事,而小和尚听后却不知所云。
丁云赶忙答道:“寺边无日不知时”。
汉字的修辞与修饰特点
汉字的修辞与修饰特点汉字是中国人民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具有丰富的修辞与修饰特点。
在汉字的世界里,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汉字的修辞与修饰特点。
首先,汉字的形状和结构本身就是一种修辞。
汉字的形状多样,有的字形如山川,有的字形如水流,有的字形如人物。
这些形状和结构的变化,使得汉字在视觉上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例如,字形像“山”的字,常常与高大、雄伟、峻峭等含义相关联,如“峰峦”、“岩峰”等。
而字形像“水”的字,则常常与流动、柔和、清澈等含义相关联,如“波澜”、“江河”等。
这种形状和结构的修辞特点,使得汉字能够通过视觉形象直接传达情感和意义。
其次,汉字的音韵特点也是一种修辞。
汉字的音韵特点是指字音与字义之间的关联。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字音与字义之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汉字在表达时更富有韵律感。
例如,“风”字的音韵与“吹拂”、“轻盈”等含义相关联,而“雷”字的音韵则与“轰鸣”、“威力”等含义相关联。
这种音韵的修辞特点,使得汉字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此外,汉字的组合方式也是一种修辞。
汉字的组合方式是指多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词语或句子时的规律和特点。
汉字的组合方式非常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改变字的顺序、增加或删除字的数量等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意义。
这种组合方式的修辞特点,使得汉字能够通过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传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山河”二字组合在一起,可以表达出壮丽的自然景观;“春风”二字组合在一起,可以表达出温暖和希望的意义。
这种组合方式的修辞特点,使得汉字在表达时更加灵活多变。
最后,汉字的象形特点也是一种修辞。
汉字的象形特点是指字形与字义之间的直接关联。
汉字的字形往往能够通过直观的形象来表达对应的意义。
例如,“日”字的字形就像太阳的形状,因此可以直观地表达出太阳的意义;“月”字的字形就像月亮的形状,因此可以直观地表达出月亮的意义。
汉字用一种修辞方法
汉字用一种修辞方法汉字是一种传统的文字,它拥有丰富多样的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指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来增强文字表达的艺术效果。
在汉字中,有很多种修辞方法可以使用,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汉字修辞方法,以及它们的实际运用。
首先,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意境。
比喻可以使文字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力。
比如,“夜色如墨,星空如钻”这个比喻通过将夜色和墨水、星空和钻石进行类比,来表达深沉的夜晚和明亮的星空,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美丽景象。
其次,夸张是一种用过分的言辞来进行描述的修辞方法。
它可以使文字具有戏剧性和夸张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的修辞方法常常被用于幽默、夸张、戏剧等文学作品中。
例如,“老师一拍桌子,立刻把同学吓得魂飞魄散”这个夸张的修辞方法,通过描述老师拍桌子时同学的反应,以夸张的方式表达了同学们的害怕和惊讶,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种场景的紧张情绪。
另外,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
通过反问,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增加文字表达的情感和感染力。
反问常常被用于修辞较强烈的句子中,使读者对问题和观点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例如,“你们难道忘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吗?”这个反问句通过对读者的质问,希望引起读者对于祖国发展的重要性的思考,进而加强文字的说服力。
最后,排比是一种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结构和语法,来强调和增强文字表达的修辞方法。
排比常常被用于修辞比较强烈或者要表达特别强调意义的句子中,可以增强说服力和效果。
例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排比的修辞方法,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结构,来强调这几个词所代表的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的地位,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价值观念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以上介绍了汉字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
汉字的修辞手法与修辞效果
汉字的修辞手法与修辞效果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特点之一就是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修辞是一种通过巧妙运用语言的手段,以达到增强表达力、情感共鸣或者引起思考的目的。
汉字的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对比、反问等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汉字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修辞效果。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出某种情感或意境。
比喻的修辞效果在于使作品更具形象感和生动感。
比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形容黛玉的眼睛“如秋水盈盈”,用秋水来比喻黛玉的眼睛的美丽与清澈,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黛玉的形象,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情感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夸张可以使作品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比如在古代戏剧《长生殿》中,唐婉儿形容自己的爱情“坚贞不渝,万劫不复”,将爱情说得极其高尚和永恒,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加深了作品的情感浸润。
三、对比对比是一种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以达到表达概念或情感的目的。
对比可以使作品更具冲击力和鲜明度。
比如在《红楼梦》中,贾母用“王熙凤如日中天,湘云败柳钱”的形象语言对王熙凤和湘云进行对比,突出了她们两个性格上的差异,同时也显示了贾母两者对她的影响和心理评价。
四、反问反问是一种通过提出明显的问题,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观点或意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能够使作品更具冲击力和思考性。
比如在《诗经》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诗句,通过在疑问句中揭示了解忧的方法,使读者不禁思索其中的含义,并让人产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总之,汉字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比喻、夸张、对比、反问等等都可以用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通过巧妙运用这些手法,我们可以让文章更具生动性、感染力和思考性。
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都可以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正因为修辞手法的运用,汉字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汉语和汉字文化圈及其修辞作者:中国南京大学王希杰日本清和大学加藤阿幸一语言和文字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据说已经有了两半百万万年了。
①作为人类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是何时开始被人类所使用的呢?谁也不知道。
但是我们可以推测语言的历史大概是同人类的历史是一样长久的。
那么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的文字,它的历史可就绝对不能与语言相比较了,要晚得多了。
现在可查的约在五千年前诞生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或者埃及的圣刻体文字等都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文字。
虽然有如最近出版的“ Fingerprints of The Gods ”里②,作者根据他的认真而仔细的论证,主张说在一万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非常高度的文明,这一文明尤其是在天文方面更是具有极高的丰富的知识。
例如说,玻利维亚的Tiahunaco 附近的印加族古代移籍“太阳门”之上的“日历”和图画文字等都足以证明。
但是,关于这种文明的新学说,还有待于专家更进一步的考察和证明。
但是从这些学说中,我们知道文字的岂有此理,如果追溯到图画文字,也许已经有了几万年的历史了。
但是,这些文字并没有一直为人类社会所使用,反而是随着这些文字的消失,运用这些文字来记载的语言和文化全都消失了。
今天,诞生最早而又能够一直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文字,大概是只有汉字了!它诞生于人类文明的摇篮时期,在今天已然被十多亿人继续当做必不可少的书写工具而每日每时在使用着!而且,不但是在中国,还有朝鲜、韩国、日本、越南。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语言和文化为了把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就必须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一、对语言和文化作出进一步的区分;二、坚持区分共时和历时的观点。
现代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作出了进一步的区分,分为:言语活动、语言(符号系统)和言语(线性的过程)。
那么,文化同语言的关系,也就可以进一步地区分为:文化同语言的关系,文化同言语的关系,文化同言语活动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显然是不一样的,是应当分别开来进行研究的。
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也就可以把广义的文化区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
这个时候,原先的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就变成了“a、物质文化同语言的关系,b、精神文化同语言的关系”两个不完全相同的问题了。
这两个问题既然是不完全相同的,那么也就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是需要分别进行研究的。
于是,便出现了如下的六种关系:①物质文化同语言的关系②精神文化同言语的关系③物质文化同言语的关系④精神文化同语言的关系⑤物质文化同言语活动的关系⑥精神文明同言语活动的关系在这六种关系中,从修辞学的角度上看,最重要的当然是精神文化同言语活动和言语之间的关系了。
在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时候,对语言和文化,我们都应当区别开共时和历时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的历史是漫长漫长的。
有文字记载的语言史相对要短暂得多了。
文化的历史也应当是漫长漫长的。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是很有限的。
语言和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生的,不断地发展演变的。
但是,比较而言,可能是文化的发展演变要快得多,而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要缓慢一些,要相对稳定得多了。
现在有些人喜欢说儒家学说对汉语的影响。
在我们看来,儒家学说的历史是很短暂的,而汉语的形成却要古老得多了。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数之前若干若干万年之前,汉语早就一经形成了。
而且,语言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稳定性。
所以很难想象,后来才出现的儒家文化,从历史角度上看出现时间是那样短暂的儒家文化竟然会对汉语产生那么大的响应,是它决定了汉语的微观结构的基本框架。
用后来出现的儒家文化,来解释早在多少万年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的汉语的基本结构,这样做恐怕很难说是科学的吧?对语言的基本结构,应当从最古老的原始文化方面来考察。
当代文化对语言的基本结构的影响则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运用当代文化来解释言语活动和言语则是合适的。
也就是说,用儒家文化来解释汉语的基本结构是冒险的危险的;用儒家学说来解释周秦以后的汉人的言语活动和言语,则是比较可行的,很为说服力的。
三汉语和汉文化在谈论汉语和汉文化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注意,无论是汉语,还是汉文化,都并不是单一的纯粹而又纯粹的。
其实,它们都是复杂的,不那么纯粹的。
汉语并不是单一的纯粹的,而是复杂的,不纯洁的。
虽然说,汉语,从很古老的年代开始就已经存在着共同语了;但是另一个方面,从古的今,也同时存在着方言和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变体。
也许从一开始起,汉语就同时接受了北方的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和南方的南亚语系的语言的影响。
从中古起又大量接受了印欧语系语言的影响,从前是古代印度的畈语,到了近现代则是英语、俄语、法语等的影响。
大量的外语借词也是造成汉语不纯粹单一的一个原因。
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观察流传到了外国的汉语和汉文化,就可疑发现更多的文化变体。
例如日本即使在发明了片假名、平假名之后,仍然运用汉字和汉语。
但是为了适应日本语言和独特的文化,许多汉语成份被“重组”,或者颠倒着使用。
例如:“介绍”变成了“绍介”,“称呼”和“买卖”变成了“ 呼称”和“卖买”。
四字成语也有许多被更换了一二个字。
例如:“山明水秀” 成了“山紫水明”;“古今中外”成了“古代东西”;“不共戴天”成了“不具戴天”;“日新月异”成了“日进月步”;“异想天开”成了“异想天外”;“ 优柔寡断”成了优柔不断,“情投意合”成了“意气投合”等等。
更有甚者,有些汉语成份传到日本之后,意思竟完全变了。
例如:“勉强”成了读书或上学的意思;“放心”成了精神恍惚的意思;“小心”成了没有气度或者没有胆量的意思;“丈夫”成了强健的意思;“自爱”是保重身体的意思;“接客”只是指公司里业务性的接待顾客。
如果再向前进一步,汉语传到中国之外,在东方的汉字文化圈里,其他使用汉字和汉语的国家,为了适应他们独特的文化和交际的图书需要,有时就自己创造了一些新的词语成份,同原先的而汉语成份一同使用。
这些在中国之外使用的汉语成份也常常倒流如中国本土,中国说汉语的人对这样一些成份并没有什么陌生别扭感,很容易接受,也比较喜欢。
这就给汉语增加了一个新相对而言层面,这也是汉语并不很纯粹的原因之一。
汉文化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不纯洁的。
汉文化当然有其主导方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亚文化、次文化,甚至反文化现象。
汉语同汉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就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
研究汉语和汉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就不能采用简单化办法的。
如果抓住文化中的某一种现象随意地同语言文字中的某一种现象进行简单化的类比,这是很危险的。
例如有人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核心因素是政治上的专制制度,而这一点就与语法、修辞、诗律等语言文字的形式美的追求相得益彰。
”③作者的意思,我们可以进一步具体化,那就是━━①汉人的专制制度同汉语语法上的形式美的追求相得益彰②汉人的专制制度同汉语修辞上的形式美的追求相得益彰③汉人的专制制度同汉语诗律上的形式美的追求相得益彰我们知道,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是在多少万年以前就形成了的。
科学界公认,人类历史已经有了200万年以上的历史了。
(参看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汉语的历史也是悠久的,考古学家认为北京猿人就已经具有了语言的能力。
虽然我们还没有好办法弄清楚原始汉语的真面目,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汉语的基本结构的形成要比汉人的政治上的专制制度要早到不知多少多少年了!我们全面可以说,汉人的政治上的专制制度对汉语的语法结构的影响是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或者是即使有,也是微不足道的!反过来说,我们也很难认为,是汉语语法上的形式美的追求促成了加强了汉人社会的政治上的专制制度。
汉语和汉文化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需要的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急于求成,不多做艰苦劳动,讨厌微观的考察,过分地热衷于宏观研究,喜欢作地全称判断,这有时候是比较危险的。
四汉字和汉文化摩尔根说:“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
”④许慎说在《说文解字.叙》中:“概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啧而不可乱。
”文字打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性。
扩大了语言的功能。
文字记载着文化,也形成了文化,传播了文化。
汉字记载了反映了汉文化。
例如采用动物为部首的有:鱼、鸟、牛、羊、犬、鼠、虫、马、龟、龙、佳、豕、虎,等。
这反映了汉字萌芽运于游牧时代。
那时候动物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家”:“宀”--房子,象形字,画作蒙古包的样子。
“豕”--猪!这就是家这个概念在蓄牧农耕时代的涵义。
也表示了年代房子的结构:上层住人,下层养猪,象现在的云南兄弟民族的房子。
“牢”--“宀”--象形,象养牛羊马的圈。
从牛,或从羊,或从马。
“牧” --从牛,或从羊,右边是一根鞭子。
象一个人在牧牛或牧羊。
“为”--从爪,从象。
意思是用象来帮助人劳动。
驯服象来为人工作,是在驯服牛和马之前的事情。
也反应了中国中国象是很多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逐”--象形字,一头野猪或野鹿在前面奔跑,一个人在后面追赶。
“农”字--象形,象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河蚌。
牛在农耕文化中地位特高。
“牛”字是象形字。
象我们从后面看去的一头牛。
从“牛”的字也特多特重要。
“犁”:用牛耕地。
“牵”:牵引控制牛。
“犟”:固执。
特:公牛。
《诗经》中指少女的心上人。
《柏舟》:“彼两髦,实为我特。
”(他的海发分在两旁,他就是我心上人。
)再如“姓”字,《说文解字》中说:“姓者,人所是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曰…天子‟。
从女,从生。
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吉常宏认为,一,这表示,姓由女和生而构成,意思是女性所生,也就是孩子;二,远古的圣王是由母亲同天神交感后怀孕而生,所以才叫做“天子”;三,子随母亲姓,所以才从女、生,并读“生”声;四天子常赐勋臣以其祖先的本姓,以光宗耀祖。
⑤中国古代最早把首领称之为“后”,后又称“君”,称“王”,称“皇”。
后君--王--皇!“后”甲骨文中,是象形字,王国维说,“象产子之形”。
能够生孩子的就可以做首领,可见那时妇女的地位之高了。
那时侯首领淡然就全是妇女了。
陈初升在《金文常用字典》中认为,“君”,象上面象一个人手里拿着劳动工具,“上部为以手持杵之形。
”象一个人一边劳动,一边发号施令,他还没有完全脱离劳动。
“王”,根据吴其昌说“王字本大斧也。
”“古之王者皆以威力征服天下,遂骄然自大,以为在诸侯之上,故引申之凡征服天下者称王。
” “皇”字,本是“煌”字的本字,上部象是光芒四射,下部是灯的本字。
这时侯的首领已经被神圣化了。
从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的审美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例如“美” --《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大。
”象形,是一个大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