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近代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得变迁—高考题集锦
专题九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
![专题九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4cbd13d14791711cd791701.png)
影 响 为抗日战争胜利 奠定物质基础
②“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的推动
①战火破坏 ②日本掠夺 (沦陷区) ③官僚资本 膨胀(国统区) ①战火破坏 ②美国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 ④国民政府增加 苛捐杂税,通货 膨胀
19371945
上海、华北、重庆
民族工业遭受打击 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19451949
工厂、矿山、店铺
解析 答案
解析
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只反映了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 A 项
错误;
从数据来看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再结合1840~1886年的时代背景很容
易得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
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D选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2.(2018· 广安、遂宁、内江、眉山三模)下表为1865~1871年广州生丝出
纷纷倒闭
民族工业陷 入绝境
课堂延伸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课堂延伸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不利因素:
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②战争不断,政局不稳 ③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延伸
3、影响
①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条件(市场、劳动力、原料等)
考点一
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中期) 1、原因:
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直接原因) 前提条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
2、表现: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9afbb6d0b4e767f5bcfce5b.png)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鸦片战争后,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至60年代买办“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广州有不少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
据此推知()A. 广州行商最具买办职业优势B. 买办社会地位高于“四民”C. 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D. 上海外贸地位逐渐提升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3、《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
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
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
”由材料可以得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4、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
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作支撑。
因此,在1872 年后的第二阶段中,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 )A.依靠商办发展军用工业B.意在追求利润缓解经费压力C.化解了清政府财政危机D.军工产品的市场化趋势明显5、开平煤矿在甲午战争前每天产煤不过七八百吨,1894 年每日产量已超过一千吨,而1898年的年产量增至七十三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此情况者尚多。
由此可见( )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中国已经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C.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后仍然持续发展D.清政府被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6、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近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近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b813809da8956bec0875e3cf.png)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材料反映了()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解析:A项与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C项“完全解体”错误,故排除C项;据材料“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可知,D项“不能适应”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答案:B2.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题.docx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题.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3e0393f02d276a201292e94.png)
.精品文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训练题(附解析2015 高考历史一轮)课时 • 考点梯度练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梁实秋在《过年》一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化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D三项都是民国建立后。
2.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解析 A 选项形容清末可以,形容民初不太适合,故排除 A;而 B 项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选项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D 选项与题干关联不大。
3.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由此可见他剪辫是出于()A.被迫顺应时局 B .反清革命的需要.彻底与旧风俗决裂 D .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可排除选项 B、、 D 三项。
根据材料中的“只可降心从众”,可知他出于无奈被迫剪辫,故选项 A 正确。
4.自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 B .城市设施普遍完善.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D .工业明受到抵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问题分析能力。
关键信息:“在近代上海引进时” ,说明新工业明刚进,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中西化冲突,说明了西方明刚进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9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热点难点突破含解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9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热点难点突破含解](https://img.taocdn.com/s3/m/89f234756c175f0e7cd137e6.png)
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1.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这一现象造成()货物棉花印花布棉纱单位担匹担1843年税率6.54%14.25%6.94%1858年税率5.72%4.98%4.86%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呈降低趋势,这有利于外国棉制品在华倾销,使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故排除A。
C项材料依据不足。
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的税率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
2.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官办织布局,从英国购置机器。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奏请并获得清政府许可后,织布官局得以迁往武昌。
这表明()A.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C.自然因素影响工业布局【答案】DB.民族工业对外依赖性D.洋务企业具有封建性3.1890年,上海织布局生产的棉布投入市场。
政府规定织布局产品从上海或其他通商口岸运货到内地销售,按照洋布的通例,都在上海统一征税。
由此可知,清政府()A.限制上海织布局的销售量B.减免洋务企业的内地税收C.对市场进行了合理的评估D.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答案】D【解析】清政府规定 洋布及中国的棉布统一在上海征税,这样上海织布局的产品不用再交纳转口税,实际有利于上海织布局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4.1903 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财政处,全面负责筹备整顿全国财政和统一币制;1906 年,设立度支部,管理全国的田赋、税收、漕运、仓储等事宜。
这些措施()A .开启了近代化的财政转型B .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C .加强了清朝皇权专制制度D .延续同光时期集权型财政制度【答案】A5.下表为 1850~1914 年我国部分国民经济数据。
高三历史重点题型专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三历史重点题型专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59ca5ccf3186bceb19e8bb2c.png)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方法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社会影响1.原因(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
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方法技巧】1.从社会史观角度命题。
近代西方的侵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微观角度引起了中国人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等领域的变化。
高考命题经常以此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解题时一般根据材料具体分析即可。
2.从东西思想碰撞角度命题。
随着西方入侵、通商口岸的开辟,西方的思想观念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观念。
高考会运用当时的文献记载、报刊文摘等材料,考查东西方新旧观念的冲突与交融,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从世界发展潮流及国家的国情角度理解认识。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限时集训: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专题限时集训: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3f2944cad02de80d4d840d1.png)
专题限时集训(九)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对应学生用书第171页)(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面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造成表中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是()B.中国人不喜欢英国的货物C.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表现D.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D[1842~1854年,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增长并不明显,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从材料看并没有实现其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强烈的抵制作用,故D项正确;A、C两项不是英国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的原因,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 2.(2017·南京、盐城二模)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办厂时委托薛福成在英国购买设备,英方提出要化验煤焦及铁砂样品,再决定设计设备,张之洞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也。
”结果所用铁矿石正好是含磷质较多的,而设备却是针对含磷较少的,造蹴的钢铁因含磷较多容易脆裂折断。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导学号:40034057】A.长官意志左右经济决策,容易造成失误B.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套路,缺乏科学认识C.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改变D.没有社会政治变革前提,注定最终失败C[材料中张之洞创办的铁厂属于洋务派的民用企业,不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C项错误,符合题意。
所办铁厂出现问题是由于张之洞错误决策造成的,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同时表明张之洞对引进西方资本主义设备缺乏科学认识,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不改变中国的社会政治无法实现国家的自强,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3.(2017·苏州调研)下面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①外迁地域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②谋生手段逐渐由种田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③1850~1879年外迁人数变多主要是因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④该地区的自然经济在逐渐解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B[由上表可知外迁人员中种田人数逐渐减少,迁至城镇做工、经营小商业和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逐渐增多,表明外迁地域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故①正确;外迁人员中种田人数减少,做工、经营小商业和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逐渐增多,表明谋生手段的变化,故②正确;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③错误;沿海居民外迁谋生从事做工和商业表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2018高考历史江苏专版二轮复习策略文档:专题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2018高考历史江苏专版二轮复习策略文档:专题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10fa7c804d2b160b4ec059.png)
专题九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欧风美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1.(2016·淮安高考模拟)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导学号:69162120】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列强的商品倾销D.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B[由上图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在1847年以后有所下降,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显著增加,《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故B项正确;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上图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56~1860年,与题干图表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6·扬州一模)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
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
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渡过了难关。
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
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
材料主要说明()A.洋务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B.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竞争激烈C.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D.洋务企业实力强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C[中国近代的“夹缝”指的是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联合进攻和压迫,轮船招商局本身就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创办,材料中没有显示遭受到“联合压迫”,结果也不能反映“艰难生存”,故A项错误;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外国资本在和洋务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失败,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个别外资企业竞争失败,不能推广为洋务企业实力强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
]3.(2016·无锡期中)据《申报》记载,1896年杭州的通益公纱厂开建,“经丁绅丙、王绅震元等创办以来,其时风气未开,集资不易,故迭拨官款,以为提倡……”这表明当时()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蔚然成风B.官僚资本在中国开始出现C.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有所变化D.实业救国的思潮得到社会普遍认同C[从“风气未开,集资不易”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没有蔚然成风,故A项错误;从“经丁绅丙、王绅震元等创办以来”可知,是民间士绅创办企业,官僚资本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故B项错误;从“故迭拨官款,以为提倡”可知政府资助民族工业的建立,体现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筹集赔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C项正确;从“其时风气未开”可知,发展实业并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同,故D项错误。
新课标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突破模块三中国近代篇专题九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社会生活的变
![新课标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突破模块三中国近代篇专题九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社会生活的变](https://img.taocdn.com/s3/m/562694ca941ea76e59fa0414.png)
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据所学可知, 近代民族工业存在“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并未出现跨 越式发展,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近代民族工业仍以轻 工业为主,重工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 16年”“订单20多张”可知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近代民 族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故C项正确;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 的加深,实业救国已变为现实,故D项错误。
1.(2018河南濮阳一模)《淡志室公牍》中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 初的山西,“十室之邑,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由此 可以推断当时山西 ( ) A.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洋货已经完全取代土货 C.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崇尚洋货风气甚于沿海
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根据所学可 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为鸦片战争后,与题干中所给的“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十室之邑,八口之 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可知,山西使用洋货的情况很普遍,但 不能说明全部使用洋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十室之邑,八口之 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可知,洋货使用情况普遍,西方进口货 物输入山西,山西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仅 仅表明了山西的情况,没有涉及沿海地区使用洋货的情况,因此无 法进行对比,故D项错误。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 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 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 尚未解决
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 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 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 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2)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 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 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 点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f4edaf5fbfc77da269b187.png)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专题作业一、选择题 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 B 解析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
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
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
上述材料表明( )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
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 项正确。
2017年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docx
![2017年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docx](https://img.taocdn.com/s3/m/0a630ed5e87101f69e3195fc.png)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01. (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0) 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 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 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02. (2015年北京卷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 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03. (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6) 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而临个人婚事抉择时 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 品”。
该事例说明( )A. 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04.(2015年江苏卷历史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A. 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 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 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 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01. (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儿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ca13ff2af45b307e9719799.png)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资料收集整理了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通州区及部分重点学校xx年10月份以来期中、期末、综合素质检测、模拟等各类考试的历史试题,按照专题分类汇编而成。
一、选择题1.(xx·通州摸底·10)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
然而西方学者对其评论道:“同治中兴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
”这一评论的历史依据是( )A.清朝统治者仍固守天朝上国的心态B.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思想C.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D.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扼杀2.(xx·西城一模·13)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翌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
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尤。
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3.(xx·丰台期末·15)据民国史籍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
”据此可见( )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4.(xx·丰台期末·13)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表述有误的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B.通商口岸出现外资企业C.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退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5.(xx·昌平期末·10)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魏源撰写《海国图志》——主张向西方学习B.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揭开了近代工业的序幕C.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使列强势力侵入到内地D.义和团运动打击侵略者——反映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愿望6.(xx·昌平期末·9)下表是海关统计的中国进口净值表。
高考历史一轮:第9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第9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eb8a6f767f5acfa0c7cd1a.png)
(真题再现)1.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派重视易服的原因。
改制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但很难说易服更易推行,故A项错误。
题干并没有提及易服是为了外交的需要,或改变中国人的世界形象,因此C项错误。
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不一定就是守旧势力,故D项表述错误。
从材料可看出,维新派主张“易服”是为了“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需要,因此是为了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2.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题干要求的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变革”。
墙上画作的风格仍是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人物发型由蓄发到短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照明手段为电灯,这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饮食方式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由此可知,②③最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革,B项正确。
答案:B3.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 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 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 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都市“新少年”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捧,《申报》的文章指出了新少年“醉心争购舶来品”“轻利权”的问题,比较理性地分析了这一现象,D项正确。
“新少年”的盲目时尚追求只能代表少数人,不能代表“国人”,也不能说明“着西装已经成为当时普遍现象”或者“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A、B、C三项错误。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fe175927d3240c8447efcd.png)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15·湖北省六校联考)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饮食的变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的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的西化3.(2015·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4.(2015·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
辫子本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辫子割了”却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
这说明()A.辫子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伴生物B.辫子被割掉是革命成功的标志C.辫子割了是革命彻底性的表现D.政治变迁影响了思想观念变化5.(2015·长郡中学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
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
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11.1912年7月6日,北京的文化人之间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一场无约之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近代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变迁(近10年高考题)1.(2011·海南单科·1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2.(2019·海南高考·8)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
这一决定旨在()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4.(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表)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5.(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6.(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7.(2016·海南·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8.(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9.(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10.(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1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1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28)奕忻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13.(2012·海南单科·16)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
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A.生产关系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D.金融资本14.(2011·海南单科·15)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5.(2008·海南单科·15)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16.(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17.(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18.(2007·海南单科·13)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
其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19.(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20.(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21.(2014·海南单科·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
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
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
这反映了民国初期()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22.(2013·海南单科·15)图2为某国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该国是()图2A.日本 B.德国 C.苏俄 D.法国23.(2018·海南高考·9)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
这个决议意在()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24.(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25.(2019·海南高考·9)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
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26.(2018·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27.(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28.(2016·海南单科·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29.(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