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 引言1.1 介绍电影《喜宴》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作品,于1993年上映。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同性恋男子为了维持传统家庭的形象而参加了一个大型的喜宴,导致了种种爆笑和尴尬的情节。
影片以一场喜宴为背景,巧妙地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现代社会中的碰撞与交流。
以轻松诙谐的笔触,较为生动地描绘了中西文化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电影不仅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能够透过这些差异看到文化之间的相通与共鸣。
《喜宴》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产生的趣味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新颖观察角度。
1.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价值观,促进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共存。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
对于电影《喜宴》来说,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饮食文化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从而引发我们对文化之间的思考和探讨。
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
在电影《喜宴》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将得到深刻体现,引发我们对文化认知的思考和反思。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来解读电影《喜宴》将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启发。
2. 正文2.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影片中的体现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通过不同的服饰、建筑、语言等元素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多元文化冲突—评电影《喜宴》
导演巧妙的把这些文化冲突集中在一个家庭里面。伟同父母与三个年轻人之间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高家和赛门之间又存在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矛盾,而最后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了伟同一人的身上。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伟同是传统家庭——高家的未来核心,也是“三合一”式的现代家庭的核心。作为两个不同类型家庭的同一核心,他必然成为多种矛盾的统一体。
199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剧情简介】
高伟同在美国纽约做房地产生意,与医师赛门是一对同性恋人。伟同远在台北的父母并不知情,四处张罗为他找女友。
来自上海的年轻姑娘顾威威租了伟同的一所旧屋,生活拮据。赛门出主意让威威与伟同假结婚以获得绿卡,同时伟同也可以安抚台北的家人。伟同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威威搬进了他们家。
然而赛门则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作为当代西方人,他更为自由,他所作的一切都遵循着他的本性而为。他促使威威和伟同结合是出于他的善良,他为威威的怀孕而争吵是由于爱人的背叛,他并不为同性恋的身份而遮掩……
当他们二人独自生活的时候,这种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差异并没有带来冲突,原因在于二人所处的社会和组成的家庭在文化上是趋同的,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被相同的生活环境所掩盖。但是当伟同的父母来到的时候,“家”与社会形成了断层,两人共同生活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产生了差异,二人背后的文化差异,即东西方文化差异由此显现并带来了矛盾。
可以说这部电影中充分体现了李安的文化意识:“恋家”和“父权”的寻根感、多元文化在对立中的妥协。
李安以家庭伦理剧的形式,轻喜剧的表现手法探讨了一个极为严肃的社会话题,在艺术和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李安也凭借此片打入好莱坞,成为世界级导演。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
同时相对于李安的成功,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中国年轻一代的导演对中国文化理解甚浅,西方文化胡乱模仿,最后制作的电影以精英的形式包裹了一个毫无文化感的空核。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 引言1.1 导言电影《喜宴》是一部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经典作品,通过描绘一个跨文化婚礼的故事,呈现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性别角色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在当代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社会背景下,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性别角色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对《喜宴》中所呈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文化之间的融合以及互相学习和尊重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建立更加和谐理解的跨文化沟通模式。
2. 正文2.1 家庭观念的差异家庭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电影《喜宴》中,这种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价值被认为至高无上。
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中国那样紧密。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家庭的压力和期望时感到困惑和挣扎。
他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而他内心其实更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家庭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在中西文化中都存在着,但表现形式和强度可能不同。
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家庭通常是多代同堂,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而西方家庭更多是核心家庭,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这种不同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决定寻找自己的幸福时,他需要面对家族的反对和质疑。
家庭观念的差异是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在交流和互动中,了解对方的家庭观念,尊重对方的观点和习惯,是促进文化融合和互相学习的关键步骤之一。
2.2 婚姻观念的差异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延续和承诺,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电影,它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从礼仪、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喜宴》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际特点。
电影中展现了在婚礼和家庭关系中的不同礼仪和仪式。
在中国文化中,婚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包括许多传统的仪式和礼节。
在电影中,主人公如何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与家人保持和睦的场景中,展现了对传统礼仪和家庭关系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有婚礼仪式,但相对更加简单和个性化,更注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发展。
这种不同的礼仪和仪式体现了中国和西方文化在家庭和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电影中也展现了中西方家庭关系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尊重长辈、孝敬和传统家庭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关系相对更加自由和独立,个人的选择和发展更受重视。
在《喜宴》中,主人公如何与自己的父母、家人以及传统家庭观念进行斗争的情节,体现出了中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
电影中也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情感表达相对更加内敛和含蓄,尤其是对于家庭和亲情的表达更多体现在行动和细微的关怀中。
而在西方文化中,情感表达更加开放和直接,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在《喜宴》中,主人公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和家庭观念的冲突,展现了不同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喜宴》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展示,呈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难题和挑战。
从礼仪、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看,在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和融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的话题。
只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交流,达到真正的文化融合和和谐共处。
跨文化交际喜宴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婚恋观念差异分析以<<喜宴>>为例在《喜宴》中,整个故事都是构建在一场“假结婚”的闹剧上,父亲的权利凌驾在整个家庭之上。
用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来解决一个家庭里关于同性恋的风波。
在整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上我们到处都能看到中西方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和融合。
我将主要从中西方的伦理观念方面举例分析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和融合。
1、中西方择偶标准的差异当高妈妈征求伟同相亲对象的条件时,伟同你二人一起商量,要有两个博士学位,会歌剧会五国语言等,其实都是按照父母也就是中国人的择偶标准设计的,可其实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他们是不在乎这些的。
以中国的思想来看,男人应该爱女人,男男的结合必然会受到传统人伦的挑战。
西方人对此却不这样认为,伟同在和妈妈说明真相时说过,他们身边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同性恋人,而且那些正常夫妻也不见得比他们幸福,所以可以看出,西方人认为别人的眼光不重要,恋爱最重要的是自己幸不幸福。
按照中国的传统,不肖有三,无后为大。
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是男人必须经历的阶段。
父亲两个星期前发病住院,整个人半身麻痹,只差一口气就归西了,那一口气是什么呢?就是没又抱上孙子。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他们对下一代的盼望也越来越深切。
男人爱男人,但男人和男人不可以生孩子。
这是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这也注定了男男的结合必然会受到传统人伦的挑战。
中国人的孝道有时候是真的意味着要承担重大的责任的。
无论你是否愿意又符合人性,都已不再重要。
不去伤害年迈的父母,伟同只能让这种伤害折磨着自己。
这种东方式的禁锢是东方人无法打破的。
一句要延续高家的香火就让他一生都失去了自我意识,永永远远只能是一个听话的儿子。
所以才会由西方人Simon想出“假结婚”这个看似合理的办法。
可是他并不理解中国的这种文化,只是登记结婚不能蒙混过关的,当父母得知伟同要结婚的消息时父母便亲自来到了美国,而且坚持要办喜宴,所以才会有这样一场闹剧发生。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摘要】《喜宴》是一部展现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电影。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家庭观念的碰撞,婚姻观念的冲突,宗教信仰的融合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
通过这些冲突与融合,电影呈现出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也发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包容,人性的共通之处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强调了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文化差异,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交融与包容,人性共通之处,跨文化交流。
1. 引言1.1 《喜宴》电影简介电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台湾电影,于1993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对同性恋情侣为了维持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而假结婚,却在过程中面临了各种挑战和矛盾的故事。
该片以悲剧性结局为人津津乐道,深刻探讨了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议题。
影片也通过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展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引发了观众对人性、文化传统、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深思。
《喜宴》是一部集剧情紧扣、文化冲突明显、人性矛盾鲜明于一体的电影,深受观众喜爱并获得了多个国际影展的奖项。
通过这部影片,观众们可以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思考人性的共通之处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 正文2.1 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价值观和习俗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尊重和传统,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
在电影中,男主人公的父亲坚持要他结婚生子,体现了中国家庭观念中对传宗接代的重视。
男主人公在西方留学后被西方文化影响,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追求真爱。
这种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在电影中还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差异在婚姻观念上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包办婚姻和家庭的合作,而西方文化中更加注重个人选择和爱情婚姻。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于1993年上映。
该电影讲述了一对同性恋人在传统中国婚礼中的故事,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元素,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本文将从婚礼仪式、家庭观念、表达方式和性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喜宴》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喜宴》中,婚礼仪式是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之一。
电影中的婚礼仪式包括传统的中国婚礼和西方的婚礼元素。
在中国婚礼中,注重家族的传统和尊重;而在西方婚礼中,更注重个人的幸福和对爱情的追求。
这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和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
电影中的一对同性恋人要在中国传统婚礼中隐藏他们的性取向,而在西方婚礼中则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爱情。
这表明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的差异,也体现了在跨文化的交际中需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尊重和理解。
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表达方式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含蓄和内敛,而西方文化更开放和直接。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他们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取向,这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取向的保守和封闭;而在西方社会中,同性恋可以公开表达、自由交往。
这反映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方式对于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也引发了对于表达方式在文化交流中的转化和适应的思考。
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一对同性恋人在中西方文化环境下的婚礼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婚礼仪式、家庭观念、表达方式和性取向等方面的差异都得到了体现。
通过对《喜宴》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以引发更多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方文化的思考。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作品通过类似的方式,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融。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来探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挑战与发展。
在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中,电影呈现了传统家庭在性取向认知上的冲突;婚姻观念的不同表现为自由婚姻与包办婚姻的碰撞;宴会礼仪的差异体现在不同国家的结婚庆典中;性取向观念的差异展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自由的碰撞;语言和沟通方式的不同则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化差异对电影的影响,并展望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呼吁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
通过《喜宴》,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西方文化在交际中的碰撞与融合,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更加需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差异,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宴会礼仪,性取向,语言沟通方式,跨文化交际,影响,发展。
1. 引言1.1 介绍电影《喜宴》电影《喜宴》是一部导演张艺谋执导,主演是李凯莉和演员葛优的影片。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南方的村庄中发生的故事。
家庭中的父亲病重,他的儿子回到家乡照顾他。
在照料父亲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父亲曾经的情人,发现了许多关于父亲过去的秘密。
电影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了观众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角色表现以及场景设定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宴会礼仪、性取向观念、以及语言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不仅展示了影片故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跨文化交际挑战。
电影《喜宴》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契机。
通过对影片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这样的探讨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1.2 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Word文档]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Word文档]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一、引言《喜宴》讲述的是远在台湾的父母赶赴美国参加儿子婚礼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影片男主角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事业有成,与男友赛门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
而远在台北父母的一次次逼婚,使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怎料父母想赴美亲眼见证儿子成家。
无奈,伟同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假结婚”。
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数。
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
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
用跨文化理论分析《喜宴》
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人们关心群体成员和群体目标(集体主义)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的程度(个体主义)。
在中国文化里,集体主义盛行,人有明显的责任义务意识,注重合作与分享。
强调群体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联系紧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程度高,个人往往从道德、思想角度处理其与组织的关系。
在美国文化里,个人主义盛行,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主张个人行动自由。
情节构建集体主义1电影的开头,镜头放到伟同在美国碰到了中国的熟人,伟同急急赶时间,而那个熟人却喋喋不休对伟同讲述自己最近的遭遇,什么住院什么工作忙啦……之类的,伟同只能耐着性子听着,最后还拉着伟同要求打电话再聊。
这样长的寒暄和这样好的耐心,恐怕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出来。
在西方,人与人之间关系近乎冷淡,走在街上只是打个招呼或简单寒暄就已经足够。
2影片中,在饭桌上,父母要求伟同结婚时大操大办,好好风光一回,认为这样才算是对收来的礼钱的交待,可伟同却认为,结婚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为了向人家交待。
父母便反问,不向人家交待结什么婚呀?在中国人看来,两个人结婚就是为了对别人有个交待。
3影片在放映伟同的父母初到美国遇见威威的情景。
伟同母亲几乎拿出自己的所有家当,在母亲看来,结婚大操大办似乎是天经地义,而伟同草草结束的婚礼却让她在公证处门口失望地放声大哭。
4影片中有一幕表现的十分清楚:伟同一家人在中国餐馆吃饭时碰到了伟同父亲以前的下属老陈,老陈热情地接待伟同一家人,在听说伟同草草结婚后更是要为真心实意为伟同补办喜宴。
显然,老陈是把师长一家人和他看做了一个小集体,为了这个小集体,他愿意不限劳烦的操心这场喜宴。
这实在是真实的反应了中国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心态。
5婚礼上,伟同的中国朋友和亲戚大肆起哄,要敬酒,要罚酒,要玩刺激的游戏,而外国人则坐在座位上个个瞠目结舌,他们觉的这简直是疯狂至极,不可理喻。
同时闹洞房也是牺牲了新郎新娘的个人意志而取悦于整体意志的集中表现。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片于1993年上映,时间跨度较长,讲述了一对同性恋情侣为了维护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而结婚的故事。
电影以家庭、传统和性取向等问题为主题,深刻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引发的冲突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浅析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中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尊重长辈、维护家庭荣誉是其中的基本价值观。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在电影中,主人公阿书和阿贵的结婚,既是为了维护家族传统,又是为了能够彼此扶持。
这种做法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很常见,但在西方则是不被接受的。
这点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当阿书的外甥女得知真相后,她的反应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化对传统家庭观念的不理解和反感。
这说明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也反映了中西方在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有很深入的影响,重视礼仪、道德、尊重和信任。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强调宗教信仰的自由,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在宴会上畅饮作乐,愉快地度过了一天。
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在宴会上,会客人遵守着一定的礼仪和规矩。
这种做法在西方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
这说明了中西方在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在描绘中国传统家庭中隐藏的秘密的也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性别观念、婚姻制度、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去分析和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通过电影《喜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存。
希望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电影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该片于1993年上映,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冲突之下的故事。
影片通过一对在美国成长的年轻夫妇回到台湾办理传统的婚礼,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冲突和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窥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和碰撞,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融合彼此。
电影《喜宴》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呈现上,通过对家庭结构和价值观的展现来彰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华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尊重,以及长辈对后辈的关怀和期望。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观念更为突出,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家庭观念上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也为观众呈现了在家庭中的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在电影中,婚礼仪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婚礼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一个重要仪式,对传统的尊重和仪式感十分重视,在婚礼上需要遵从一系列的传统礼仪和规矩。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礼更多的是关注两个新人的个人意愿和感情,注重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在电影中,年轻夫妇因为在这方面上的差异而陷入了许多尴尬和矛盾之中,这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婚礼仪式上的不同之处。
电影《喜宴》也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来展现文化差异。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华饮食注重餐桌礼仪和家人团聚,强调食物的质地和烹饪方法。
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更注重单品的口感和创新的烹饪方法。
在一场中西方餐桌上的冲突中,两种不同的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饮食上的差异和冲突。
电影《喜宴》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展现,呈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也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和碰撞的机会。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电影《喜宴》通过深入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观众对跨文化交际的思考。
在家庭观念与结构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婚姻制度、家庭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婚姻观念与实践上,中西方对待离婚、再婚等现象存在明显差异;礼仪与习俗中,中西方在婚礼、葬礼等场合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情感表达方式上,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表达感情时存在着明显差异;而在性取向与性别角色方面,中西方在对待同性恋、家庭地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电影《喜宴》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展示,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在家庭、婚姻、礼仪、情感以及性别方面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差异,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情感表达方式,性取向,性别角色,跨文化交际,关键词1. 引言1.1 简介电影《喜宴》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1993年上映的影片。
它以一个传统的台湾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同性恋情侣因为家庭压力而被迫结婚的故事。
影片通过展现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揭示了中西方在价值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喜宴》这部影片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还引发了世界各地观众对于同性恋问题和跨文化交际的思考与讨论。
通过对这部影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能够反思我们自身对于家庭、婚姻、性别等议题的认知和态度。
1.2 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文化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性取向与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在家庭观念方面的差异体现在对家庭地位和家庭成员的重视程度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在个人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被视为最高价值。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思想较为突出,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更多的尊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摘要】电影《喜宴》展现了中西文化在婚礼中的碰撞与交融,通过对比中式传统婚礼和西方现代婚礼,揭示了家族观念的差异和饮食文化的交汇。
电影中也呈现了语言和交流的障碍,以及婚礼上的文化冲突。
在文章探讨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启示,中西文化的共同点,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影片中的情节和细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文化,文化碰撞,交融,传统婚礼,现代婚礼,家族观念,饮食文化,语言障碍,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启示,共同点,跨文化交流。
1. 引言1.1 影片背景介绍电影《喜宴》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于1993年上映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式传统婚礼和西方现代婚礼的碰撞与交融,展现了中西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融合。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男同性恋者在面对家庭和社会压力的情况下,选择与女性结婚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文化观念和家族传统的思考。
影片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人物塑造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一部探讨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经典之作。
在当时,这部影片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同性恋、家庭观念和文化认同的讨论,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通过影片,《喜宴》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文化冲突和融合的世界,让人们重新思考了中西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1.2 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主题电影《喜宴》是一部以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为主题的影片,讲述了一对同性恋男子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的爱情故事。
影片通过这个特殊的婚礼场景,展现了中西文化在婚庆仪式、家庭价值观、饮食文化、语言交流等方面的差异与联系。
婚礼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仪式,不仅是两个家庭的联姻,更是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与融合的契机。
在《喜宴》中,观众可以看到中式传统婚礼和西方现代婚礼的差异之处,也能感受到家族观念的对比和对话,以及饮食、语言、礼仪等方面的文化交汇。
影片中既有文化冲突的戏剧性场景,也有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启示和共鸣。
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李安电影《喜宴》的文化探索
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李安电影《喜宴》的文化探索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李安电影《喜宴》的文化探索引言:电影作为一种文艺形式,通过影像和故事表达了导演对于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思考。
而在文化碰撞的背景下,电影作为一个跨文化的艺术媒介,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以及人们在此过程中寻求自我身份的心理状态。
李安的电影《喜宴》就是一部典型的以东西方文化碰撞为题材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对《喜宴》的文化分析,探索身份寻求在文化碰撞中的表现和意义。
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喜宴》背景设定在纽约市,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台湾裔华人家庭的喜宴故事。
主要人物既有传统的东方思维方式,又深受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使得电影中的人物们不仅面临着传统的家庭期待与责任,还要面对着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文化挑战。
电影开篇,即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江大胆是电影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他追求现代自由的西方生活方式,但也无法摆脱家族的传统压力。
在传统的眼光下,江大胆的生活方式被视为叛逆、不孝。
这种冲突导致了他在文化身份认同上的迷茫。
然而,电影并没有简单地将东西方文化对立起来,而是以和谐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的交融。
尤其在华人社区,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西方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交融在电影中通过喜宴这一传统仪式得到体现。
喜宴作为一个东方婚礼的象征,融合了传统的家庭结合与现代生活的追求。
在这个场景中,观众可以看到传统的婚礼程序与现代的音乐和舞蹈表演交错出现,代表了两种文化的和谐融合。
二、身份寻求与文化认同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个体的身份认同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喜宴》通过展现人物在文化冲突中的身份寻求,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和困惑。
江大胆一直试图追求自我身份的寻求。
他既尝试迎合家庭的期望,也试图融入西方社会。
但无论他如何努力,总感觉无法完全满足任何一方。
这种困惑和不安反映了他内心对于文化身份的追求。
在电影中,江大胆通过和家族的对话和与其他角色的互动,逐渐明确了自己对于文化身份的理解和寻求。
跨文化视角分析 喜宴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班级:国贸1001 学号:1006010124 姓名:陈欢跨文化冲突的“喜宴”——观看电影《喜宴》有感《喜宴》是一部以同性恋为主题,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并存并由此产生的冲突的问题。
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同时也再现了两代人对于婚姻问题所存在的观念差异,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跨文化的恋爱所面临的文化考验,让我们更加了解这部电影的真谛,从而以更理性的立场去看待这一问题。
《喜宴》是以伟同与赛门这对同性恋者的恋情展开的,通过他们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便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一个具有浓厚传统又不失保守的过度,同性恋是很难让人接受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被认为是非道德非正常的行为,所以对于伟同的父母来说,一对相对保守的家长,他们希望伟同接受传宗接代的家庭使命,所以他们以最传统的思维方式督促伟同早日结婚。
影片开始就展现了伟同的父母在远方催促着他早日成家的画面,他们讨论的核心问题不是婚姻问题而是儿子尽快履行传宗接代的责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伟同一直受“儿子”和“父亲”双重角色的制约,尤其是父亲的阴影一直伴随着他。
当他知道父母要来时,将家里的一切按父亲的偏好重新布置;当父亲要求重新举行隆重的婚礼时,他最终选择了对父亲的妥协;当他和赛门的关系曝光后又不得不想法设法的瞒住父亲;当在复杂的关系中无法得到平衡时,他也希望父亲不要卷入这件尴尬的事情之中,因为他知道父亲是一个保守的人。
其实,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是“父权”文化的缩影,也是传统文化与异国文化不可调和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在这部影片中,不仅仅体现了传统家长对异国文化的抵触或者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就算是伟同和赛门这对恋人在文化价值观上也存在分歧与冲突。
当二人一起在美国独自生活时,不同文化背景与家庭背景的分歧并未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冲突与矛盾,因为二人总体上在思想观念上趋同,相同的生活环境将这种差异掩盖。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电影《喜宴》是一部1993年上映的台湾影片,由导演李安执导,张震、杨贵媚和王渝文主演。
影片以一对台湾同性恋情侣在传统的家庭结婚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和个人之间的矛盾与妥协。
在这部影片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得到了深刻的展现,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塑造,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家庭观念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电影中,梁家是一个传统的台湾家庭,家族观念浓厚,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着明确的期待和要求。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更加强调个人的选择和幸福,父母对子女的婚姻不会干涉太多。
当主人公接受了跨文化婚姻的邀约后,他面临着如何向父母坦诚和婚姻的选择。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下,这个选择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家长和长辈往往会对异文化婚姻持保守的态度。
在这部影片中也表现出西方文化中的包容和理解,主人公的母亲最终还是接受了儿子的选择。
这种家庭观念上的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突出。
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在婚礼仪式和习俗上的差异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在电影中,主人公接受了家庭的邀请,与女方举行了传统的婚礼。
婚礼的场面表现了很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婚礼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幸福,而在中国传统家庭里,婚礼通常是家人和社会的认可和祝福。
这种差异在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主人公在传统的婚礼上面临着很多的困惑和矛盾,在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幸福之间难以抉择。
这种差异使得婚礼不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多地成为了家族和社会的事情,再次凸显了中西方文化在婚礼仪式和习俗上的差异。
通过对电影《喜宴》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下的差异。
在家庭观念上,婚礼仪式和习俗上,以及对同性恋的包容与理解上,中西方文化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这种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更多地理解和妥协,才能够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和谐相处。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和沟通活动。
在现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愈发突显。
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碰撞。
电影《喜宴》就是一部很好的例子。
该片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讲述了一对同性恋者为了应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假结婚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可以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角色的选择透视到这些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等方面来浅析电影《喜宴》所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对比中,《喜宴》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普遍认可,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被重视。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个人的生死命运通常与家族、社会、国家相关联。
在《喜宴》中,男女主角因着同性恋面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压力,不得不通过假结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假结婚的行为在西方社会中或许会被视为勇敢追求自由的行为,但在中国社会中却被视为违背道德伦理和社会公德的行为。
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中对于自由和集体之间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电影《喜宴》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展现。
通过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铺陈,观众可以深刻地领略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丰富多彩和引人深思之处。
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至关重要,而电影《喜宴》正是一部带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好作品,它提醒我们要尊重并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达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刮痧》是一部深入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片,它以一个移民 家庭在美国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中西文化在医学、家庭观念和交流方式等多个 方面的差异。这部影片不仅让我们认识到这些差异的存在,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文 化的传承和自信,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内容摘要
电影《刮痧》是一部以中医传统疗法为主题的作品,讲述了许大同因刮痧而 引发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故事。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 碰撞与交融
目录
01 一、面子
03 三、酒文化
02 二、孩子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电影《喜宴》是一部反映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经典影片。它以一个中国家 庭在美国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的冲突与融合。本 次演示将从面子、孩子和酒文化三个角度,深入剖析这部电影所展现的中西文化 元素。
内容摘要
2、家庭观念的差异:在电影中,许大同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和患有老年痴呆 症的母亲,决定把他们接到美国。然而,这一举动却让他陷入了困境。在美国, 家庭观念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而许大同的行为却被视为违反了这一原则。这种家 庭观念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对待家庭关系和责任上的不同态度。
内容摘要
3、交流方式的差异:在电影中,许大同与他的上司、朋友以及法律顾问之间 的交流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源于中西文化在交流方式上的差异。例 如,许大同在解释刮痧时,他的上司和法律顾问无法理解这种疗法的原理和效果。 这种交流方式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对待知识和理解上的不同态度。
电影《刮痧》是一部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碰撞与理解的作品。它以中医传统 疗法刮痧为切入点,展示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面对误会和冲突时的理 解与接纳。
内容摘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一、引言
《喜宴》讲述的是远在台湾的父母赶赴美国参加儿子婚礼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影片男主角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事业有成,与男友赛门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
而远在台北父母的一次次逼婚,使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怎料父母想赴美亲眼见证儿子成家。
无奈,伟同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假结婚”。
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数。
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
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
”(Hofstede, 1991: 51)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强调群体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这一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在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上。
中国人在婚姻中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为家族这个“集体”延续香火,传承子嗣。
影片中,伟同的父亲始终盼望着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父亲虽然因重病住院却仍念叨着要伟同娶妻生子的场景。
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愿望,为了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伟同决定与葳葳结婚。
伟同深爱赛门,虽然极不情愿,但为了取悦父母,伟同还是选择了与葳葳结婚。
而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都不能
干涉,所以他们极其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
片中伟同的同性伴侣,美国人赛门,一个人在纽约生活,父母并未对他的私生活过多管束,赛门的生活基本与家庭这个“集体”是分离的,所以赛门能够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没有太多的顾忌。
赛门选择同性恋生活实质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这是个人主义的重要表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对待婚礼的不同态度上。
西方婚礼不强调婚礼的隆重性,仅仅是一种证明婚姻合法的手段,在宗教和法律面前的宣誓以示对感情的认真、忠诚。
中国人在婚礼问题上则特别强调隆重性、仪式性,并且将这种隆重性与婚姻的稳定和幸福挂钩。
影片中,伟同和葳葳原本打算以美国的公证结婚来敷衍了事,但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影片中母亲说:“结婚是一辈子一次的事情。
”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
婚礼的意义――通过庞大隆重的仪式来强调婚姻的稳定性。
并且由于见证人(宾客)多,还
有婚姻双方大量的聘礼、嫁妆,以及“不能丢面子”的思想观念,也成为对婚姻长久性的一
种无形的压力。
有了隆重的婚礼,离婚、不幸福不稳定的婚姻就成了一种罪孽、反面的存在。
这些无一不是对集体主义的体现。
而婚礼上,伟同的中国朋友和亲戚起哄,罚酒、闹洞房等行为让外国人瞠目结舌,他们觉的这简直是疯狂至极,不可理喻。
西方以尊重个体为出发点,而东方却是以尊重整体牺牲个人为宗旨的。
闹洞房就是牺牲了新郎新娘的个人意志而取悦于整体意志的集中表现。
2、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霍夫斯塔德提出的第二个文化差异维度是权利距离。
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霍氏的权利距离指的正是人们对权力在社会中不平等的分配状态所能接受的程度(彭世勇,2004.01)。
具体地说,“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包
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掌握权力较少的那部分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衡这一现象能够
接受的程度。
”(Hofstede, 1991:28)霍氏的研究表明,在权力距离不同的国家中,人们
的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礼”和“上下等级”,要求人们对权利、地位、身份(以及辈分、等级、年龄等)比自己高的人必须要保持尊敬和礼貌。
中国人注重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西方国家则提倡人人平等,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
以朋友相处。
影片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餐厅老板几十年后仍然不改对伟同父亲的称呼,一朝为上级,一生为上级。
另外,伟同也以其管理人员的身份,经常拿工资威胁下属。
在家里,其父是一家之主,每次吃饭大家都要等他先动筷子品尝饭菜。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与距离。
3、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
霍夫斯塔德认为,“所谓不确定性回避就是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
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恐慌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
”(Hofstede,1991: 113) 具体表现就是文化成员对于成文和不成文规则的需要。
笔者认为,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
美国是由不同民族构成的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到达北美大陆后还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观念和处事方式,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使美国文化丰富多彩、兼容并蓄,所以美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就显得要开放、主动,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很高。
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同性恋,但总体上他们能尊重同性恋者的选择,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在某种程度上能得到保护,所以,同性恋现象在美国人看来就没有那么奇怪。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与外界交流少,再加上封建礼教对人民正常生活的束缚以及中国人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较低,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是接受不了同性恋这一较新的事物的。
所以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大多对同性恋者持怀疑、鄙视的态度,同性恋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
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