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

中国五代仅有短暂的53年,但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5

个王朝,其他地区并存着10多个地方割据政权──十国及契丹等,各个地区之间并不因为分裂而断绝经济沟通。特别是西蜀和南唐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繁荣,加之战争较少,政局相对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某些变革,通俗性、玩赏性、享乐性的文艺应运而生。绘画也出现了新的机运,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

五代十国的著名画家有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黄筌等人。荆浩擅长画崇山峻岭,关仝师承荆浩而有发展,擅长画关河之势,两人并称为“荆、关”,

是五代时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董源、巨然擅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两人并称为“董、巨”,是五代北

宋时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黄筌擅画宫廷的珍禽异卉,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谚语。此外,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亦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五代至北宋前期,山水画获得了高速发展,尤其在北宋初年取得空前成就。这一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代表性山水画家有荆浩、关仝、李成、范宽。

20世纪以来,其作品享誉世界,在全球各大博物馆被精心保

存。其成就对后世山水画发展影响久远,北宋郭若虚赞曰:“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轴144.4cm×56.8cm 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关仝,不知何许人也,初师荆浩学山水。仝刻意力学,寝食都废,意欲逾浩??”

《关山行旅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无款,有王铎鉴藏款印,明清曾入内府。[五代]荆浩匡庐图轴185.8cm×106.8cm 绢本墨笔台北故宫

博物院藏

若与其师荆浩的《匡庐图》相对照,关仝的作品从构图到笔墨表现都不如《匡庐图》完整成熟。《匡庐图》中部右侧群

峰下的水岸坡石和各处灌木小树的刻画,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为郭熙所作《寒林图》中找到较为一致的气息与造型表现,表明《匡庐图》的准确绘制年代或在郭熙之后的北宋后期。[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卷45.5cm×143.5cm 绢本墨笔辽宁省博物馆藏

生活在五代后期的李成,其山水画在北宋取得了深远的影响。李成的生平据何惠鉴《李成略传》考证,何氏将其生年确定为919年(台北学者认为916年),967年以疾终于陈州(今河南淮阳)。[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轴206.3cm×103.3cm 绢本墨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林泉高致》认为“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溪山行旅图》所表现的正是典型的关陕风光,是范宽的可靠真迹。此图展示了北宋前期的绘画风格和经典样式,以及当时山水创作所能达到的学术高度和技法成熟度。《溪山行旅图》让后世研究者清晰地看到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基本面貌和具体的技法推进程度,为界定五代北宋时期的作品提供可靠的依据。荆浩对有笔有墨的追求导风气之先,唐末遂为山水画崛起之原点。关仝刻意力学青出于蓝,他将荆浩的探索发扬光大,成就了荆关山水,五代山水画始脱出唐画藩篱。生活在五代后期的李成,其探索直接孕育了北宋山水。范宽《溪山行旅图》光耀古今,直到今日仍让后学者如痴如醉。这几位山水画大师开辟的水墨山水面貌,直到北宋后期徽宗时崛起的青绿山水,才稍异其趣。

五代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影响中国画的部同风格,北方的荆浩以雄强之势影响深远,著有《笔法记》一书。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对“六法”有所发展,关仝是荆浩的继承人,以江南平淡水墨风格影响久远。巨然继承了董源的衣钵。他们一直影响到后来各各时代,以至发展成南北宗说。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大发展到了日趋成熟,这个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纷呈,画家众多,能反映出五代杰出的山水画水准的有荆浩、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画家。特别是荆浩的《匡庐图》的出现,在山水画发展技法上,突破了

隋唐之后山水画大多数局限于勾填和有勾无皴的画法,打开了注重皴法的水墨山水画的法门,这是中国山水画自形成以来第一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后来经过董源和巨然等的努力,使皴法更加丰富多样和成熟,从而确立了中国式山水画的独特的表现方法。

以荆浩、关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

总之,北方山水画派的几位画家是各有特点;关同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历来被称为“三家山水”,他们都因为各具个性而自成一体,而三家又都来源于荆浩,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儿巨壑,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是他们共同的特色。

所以,他们共同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画中的北方流派,与以柔性线条描绘平缓温润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画派”有着本

质性的区别。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表现的是江南一带的丘陵坡峦,尤以南京一带的风景为依据。由于南方的丘陵多覆以土层,所以,在表现技法上,又创立了能够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这种由董源创立的“披麻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

画派'的沈周、文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八大、石溪、石涛),

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整个清代三百年的山水画,也几乎全都笼罩于“披麻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

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在意境和审美情趣方面,五代山水画较之唐代更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自然面貌和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深妙的意境。如荆浩、关仝作品中出现的是“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色”的典型的北方山水;董源、巨然作品中出现的是“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的典型的南方山水,这是唐代所不曾有的。

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为了更好地表现各种山石的特点,根据各种山石不同的地质结构形成了许多表现程式——即

各种皴法。所谓皴,就是山石的脉胳纹理。所谓皴法,就是表现山石脉络纹理的用笔方法。早期的一些山水画山石无皴。如展子虔的《游春图》,只用线条勾轮廊和简单的脉络,然

后着色。自唐人开始以钩斫为皴,至五代荆浩、关仝,才真正开始了皴法的尝试。到了宋代,皴法基本完备,元代时皴法又有新的发展。按用笔规则大体可分为线皴(如披麻、卷云、荷叶、解索、牛毛、折带等皴)、面皴(如刮铁、斧劈等皴)和点皴(如雨点、豆瓣、钉头、米点等皴)三大类。

五代时期代表画家有荆浩、关仝、董源和巨然。五代时候,中原地区战争频繁,大批知识分子隐逸山林,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荆浩是北方画风的奠基人,因长期的山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