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以前山水画风格演变

合集下载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是在唐代已有的构图方式基础上扩大了视角,尝试将整个自然景观呈现出来。

而在五代时期,出现了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即“突出边角”,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全景构图追求的是全景和气势,展示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

五代山水画家如秦观、冯延巳等都善于利用全景构图表现出云岭峰峦的气魄和天地的广袤。

例如秦观的《巨屏山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全景构图作品,画面中数十座峰峦错落有致,极尽天地间的壮阔之美。

在较为复杂的山水画构图中,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更能表现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宋代山水画家如范宽、郭熙等就善于利用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通过布局来达到画面的深远感和空间感。

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寒山拾得图》都是用“突出边角”的构图方式,突出山水画中的某一角落,使整个
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追求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而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则更具深度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中国美术史_05隋唐五代_54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_

中国美术史_05隋唐五代_54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_
物悠闲”的特色,又形容其画山水形象“上突危峰,下瞰穷 谷”“石如刮铁”,树木“有枝无干”,景物浑然一体。
《关山行旅图》 关仝
144.4×56.8厘米 绢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画危峰巨石,高耸入云;秋山寒林,气氛逼真;皴 法严谨,顿挫有力;楼阁洞府,深幽邃远;野店村居, 意境超然。 但是关仝不擅长人物,因此画面上的人物多请他人代 笔。
• 此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山水画 中第一次出现了近、中、远三叠景致的山水楼阁,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 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于成熟,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
大小李将军
• 唐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是唐青绿山水的代表人物,以精美工细的画笔, 绚丽夺目的赋彩,在画坛上形成很大的影响。
李思训
• 李思训(651~718年),唐朝宗室,晚年曾任宗正卿,后任左羽林卫大将军 等职,史称大李将军。唐朝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
• 李思训画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 彩为主的表现形式。
• 《历代名画记》言“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飘渺,时睹 神仙之事。”其对山水画的追求尚未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的范围,但绘画 则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中寄寓的情怀。
《明皇幸蜀图》宋—元摹本,李昭道(传)
• 绢本设色,55.9cm×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中所描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行于蜀中的情景。画面安排了
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并巧妙地画出了随行 的庞大队伍。
• 画面构图雄奇,丘壑峭削,意趣微妙。山石以线勾勒,用石青、石绿等色渲 染,色彩明丽,无皴擦,画法古朴。虽为摹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 绘画的风貌。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中国五代仅有短暂的53年,但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5个王朝,其他地区并存着10多个地方割据政权──十国及契丹等,各个地区之间并不因为分裂而断绝经济沟通。

特别是西蜀和南唐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繁荣,加之战争较少,政局相对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某些变革,通俗性、玩赏性、享乐性的文艺应运而生。

绘画也出现了新的机运,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

五代十国的著名画家有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黄筌等人。

荆浩擅长画崇山峻岭,关仝师承荆浩而有发展,擅长画关河之势,两人并称为“荆、关”,是五代时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

董源、巨然擅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两人并称为“董、巨”,是五代北宋时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

黄筌擅画宫廷的珍禽异卉,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谚语。

此外,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亦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五代至北宋前期,山水画获得了高速发展,尤其在北宋初年取得空前成就。

这一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代表性山水画家有荆浩、关仝、李成、范宽。

20世纪以来,其作品享誉世界,在全球各大博物馆被精心保存。

其成就对后世山水画发展影响久远,北宋郭若虚赞曰:“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轴144.4cm×56.8cm 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关仝,不知何许人也,初师荆浩学山水。

仝刻意力学,寝食都废,意欲逾浩??”《关山行旅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无款,有王铎鉴藏款印,明清曾入内府。

[五代]荆浩匡庐图轴185.8cm×106.8cm 绢本墨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若与其师荆浩的《匡庐图》相对照,关仝的作品从构图到笔墨表现都不如《匡庐图》完整成熟。

从观者的角度审视五代到北宋山水画意变迁

从观者的角度审视五代到北宋山水画意变迁

【美术理论研究】对山水画作品意蕴的理解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分析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和绘画形式,也得掌握这些语言形式得以实现的文化情景、时代背景、价值观念等因素。

本文从观者的角度深入探讨山水画意,原因在于理解山水画的意蕴内涵可以更加具体,反映出观者对推动山水画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画家与观者是一个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这样的动态过程必然伴随着山水画意的变化,画家也并不是画作意义的唯一生产者。

有时,画家在创作之前会受人委托或者有先行预设好的观者,这些观者对绘画作品内涵的定义起着和画家同等重要的作用。

一、画家与观者的互动画家和观者都不是山水画意的独立生产者,而是二者构成了山水画意义的共同创造者,在他们相互作用下,产生了对山水画意生成和发展变化的影响。

在固有的观念里,画家作为创作的主体,是传达作品画意和构建绘画史的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观者的身份不同,对于作品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诠释,同时也积极地参与作品意义的形成过程,并推动着绘画的发展。

笔者从画家与观众互动的角度考察山水画风格与意义变迁,意识到不仅要深入讨论绘画的风格和画面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在画意产生的背后,画家与观者之间互动关系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逻辑过程。

对于中国绘画画意的解释,石守谦的《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一书中有着明确的阐释:“对于中国绘画而言,形象中的形式没有单独存在的道理,形式永远要有意义的结合,才是形象的完整呈现。

这种了解下的完整呈现,用中国传统的语汇来说,就是各种不同的‘画意’。

它既来自作者,也取决于观众,是在他们互动之间成形的。

”[1]二、观者对五代到北宋时期山水画意的影响五代到北宋时期,由于战争频发,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大批的文人士大夫隐遁山林,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成为塑造山水画意的主要观者代表。

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士大夫文官阶层是山水画的主要欣赏群体,因此画家在面对大自然的创作过程中,逐渐将人文意识融入画面,显现出大量以隐逸山林和人物行旅活动等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与五代以前山水画以神圣仙境为主流的画意截然不同。

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格局的影响

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格局的影响

五代时期中国⼭⽔画格局的影响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画派,特别是荆浩的《匡庐图》的出现,在⼭⽔画发展技法上,突破了隋唐之后⼭⽔画⼤多数局限于勾填和有勾⽆皴的画法,打开了注重皴法的⽔墨⼭⽔画的法门,这是中国⼭⽔画⾃形成以来第⼀次重⼤的变⾰和创新。

后来经过董源和巨然等的努⼒,使皴法更加丰富多样和成熟,从⽽确⽴了中国式⼭⽔画的独特的表现⽅法。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画派,在表现技法上,⼜创⽴了能够体现南⽅⼭⽔特点的“披⿇皴”。

这种由董源创⽴的“披⿇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溪、⽯涛),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整个清代三百年的⼭⽔画,也⼏乎全都笼罩于“披⿇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画派的开⼭⿐祖。

以董、巨为代表的南⽅⼭⽔画派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画艺术为后世的艺术家们继承发展。

北⽅的荆浩以雄强之势影响深远,著有《笔法记》⼀书。

提出“⽓、韵、思、景、笔、墨六要”,对“六法”有所发展,关仝是荆浩的继承⼈,以江南平淡⽔墨风格影响久远。

巨然继承了董源的⾐钵。

他们⼀直影响到后来各个时代,以⾄发展成南北宗说。

所以,五代时期的⼭⽔画是中国绘画技法乃⾄理论步⼊成熟时期,⼭⽔画在中国五代时的变化是最⼤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个飞跃。

⼭⽔被作为⽣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创⽴了真实⽣动的北⽅峻岭和秀丽婉约的江南⼭川两⼤⼭⽔画体系。

"荆关董巨"四⼤家的出现,成为中国⼭⽔画发展史的⾥程碑事件。

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画派,开创了⼤⼭⼤⽔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体现风⾬明晦的变化。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作者:李东岳来源:《中国书画》2016年第03期五代至北宋前期,山水画获得了高速发展,尤其在北宋初年取得空前成就。

这一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代表性山水画家有荆浩、关仝、李成、范宽。

20世纪以来,其作品享誉世界,在全球各大博物馆被精心保存。

其成就对后世山水画发展影响久远,北宋郭若虚赞曰:“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1〕然而史料的评价毕竟难以直观地还原画家,作品是他们艺术成就的最好注解。

流传至今的宋画都得到了妥善保存,直接观摩原作或分析清晰图像,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试将五代至北宋前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五代前期、五代后期和北宋前期,这三个阶段大体处在10世纪前后。

至北宋前期,山水画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达到高峰,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其用笔用墨、石法树法、章法经营等均臻于成熟。

因此,上述几个因素作为判断依据,三个阶段的作品一脉相承但面貌有别,基本以时间顺序呈现出逐渐成熟到完备的状态。

一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关仝,不知何许人也,初师荆浩学山水。

仝刻意力学,寝食都废,意欲逾浩……”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对其评价类似:“关仝,长安人。

工画山水,学从荆浩,有出蓝之美,驰名当代,无敢分庭。

”《宣和画谱》成书时,距关仝活动的年代已逾百年,它代表了北宋晚期对关仝山水画的官方评价,这种看法维持了宋初的评价:“关仝,长安人。

画山水早年师荆浩,晚年笔力过浩远甚。

”其中的核心观点表现为:关仝不仅师法荆浩,且后来在山水画创作上超越了荆浩。

现有《关山行旅图》《秋山晚翠图》《山溪待渡图》等,都是流传有序且较为可靠的关仝作品。

《关山行旅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无款,有王铎鉴藏款印,明清曾入内府。

《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

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

《宣和画谱》认为其山水“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山水画课件:五代时期山水画发展史

山水画课件:五代时期山水画发展史

,
华 辇 之 下 歌 舞 升 平 尽 管 笔 法 是 与 李 思 训 多 少 有 关
……
物 粲 然 ” 《 龙 宿 郊 民 图 》 画 的 是 秋 日 江 南 丹 碧 掩
,
” 又 称 “ 其 用 笔 甚 草 草 近 视 之 几 不 类 物 象 远 观 则
,
董 源 善 画 龙 工 秋 岚 远 景 多 写 江 南 真 山 不 为 奇 峭 之
米《
75.5
横匡庐
《 雪
106.8

厘景

米山
厘米五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荆浩绢本水墨
美水 国图 堪》
萨绢
斯本
城设
纳色
尔 逊

138.3
藏纵

185.8

馆厘

藏米 横
关仝
关仝,又名童或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 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 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 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 道之精深。 《山溪待渡图》关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练而完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伟 苍凉的气氛,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 涓涓溪流,山脚有大石,林木间露出村屋房舍,溪水边有人策驴唤渡。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 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画中无款,诗堂上题有“关仝溪山行 旅图”。 《秋山晚翠图》关仝师从荆浩,有出蓝之誉。人们称他的山水特点为“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 闲,”时称为“关家山水”,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为荆关。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 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 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 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浅析五代南北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浅析五代南北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浅析五代南北⼭⽔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2019-10-29内容摘要:五代时期的⼭⽔画在⼭⽔画史上占有举⾜轻重的地位,这⼀阶段开始形成南、北两派各具特⾊的⼭⽔,南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北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为五代时期的⼭⽔画做出了巨⼤贡献,将五代时期⼭⽔画⽔平发展到了极致,并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南派北派⼭⽔画艺术风格传统⼭⽔画在中晚唐时期已经逐步⾛向独⽴,到五代时期更是以迅猛之势发展,并且贡献突出,成为⼭⽔画史上不可磨灭的⼀笔。

这⼀时期的⼭⽔画家在继承隋唐画家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胆创新,总结出了⾃⼰的⼼得体会,形成了独具艺术特⾊的绘画风格,将⼭⽔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峰。

这些⼭⽔画家中尤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最为有名,成就最为突出,并逐渐开始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貌,其⼭⽔画风格具有诸多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

⼀、不同的笔墨技法笔墨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艺术语⾔,⼀⽅⾯,作为描述中国画形成规律的⼀个对⽴范畴,笔墨典型地表达了中国画画理的阴阳辩证观念;另⼀⽅⾯,作为东⽅艺术的主流,笔墨是我们对⾃然万物充满智慧的创作性阐释,是⼀种有意味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

因此,笔墨在⼭⽔画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

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体的轮廓、肌理都是不⼀样的,地貌的区别使南北画家在笔墨趣味上产⽣了较⼤差异。

北⽅⼭势地貌具有坚毅稳定的特征,所以北⽅画家的笔墨风格趋向雄强刚劲;⽽南⽅地貌则给⼈以松弛灵动的感觉,南⽅画家的笔墨风格则趋向柔和温润。

这⼀时期的⼭⽔画家⽤⾃⼰的笔墨语⾔阐释了南北⽅⼭⽔风格的差异。

北⽅画家⽤笔苍劲有⼒、⼲枯有道,画⾯线条遒劲挺拔。

以荆浩、关仝为例,荆浩所画的⼭⽔画线条直断中藏曲折,运笔⽅式⼲枯劲道,使线条具有峻厚中见⽣辣的美感。

这种⽤笔⽅式的表现,使画⾯体现出了古拙刚毅的⽓质。

从其作品《匡庐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树⽊、⼭体的⽤笔都⼗分肯定,⼤多是长线条,曲折处以短线相间,长短线条交相呼应,整个画⾯给⼈以苍古有⼒的感觉。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

THANKS
感谢观看
五代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笔法多样
五代山水画的笔法多样,包括勾、皴、点、 染等多种技法,通过不同的笔法来表现山水 的形态和质感。
墨色变化
五代山水画注重墨色的变化,通过墨色的深浅、浓 淡、干湿等变化来表现山水的层次和气势。
笔墨融合
五代山水画追求笔墨的融合,通过笔法和墨 色的相互配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 。
03
画家们深入自然,观察自然,以画笔描绘山水之美,表达对 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五代宋元山水画的特点与风格
01
五代宋元山水画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注重笔墨运用
和意境营造。
02
技法上,五代宋元山水画以勾勒、皴擦、点染等为主
,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
03
风格上,五代宋元山水画既有工笔细致的描绘,也有
写意豪放的表达,展现了山水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印章
在画幅的适当位置加盖作者的名章和闲章,既作为作者身份的标识,也起到点缀画面的 作用。
五代宋元山水画技法比较与
05
传承
五代宋元山水画技法的异同点
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致刻画,强调笔墨的运用和色彩的搭配,画面构图严谨, 层次感强。
宋代
宋代山水画技法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笔墨的挥洒和气韵的生动,画面构图简洁,意境深远。
致。
强调情感表达
宋代山水画注重情感表达, 通过画面的构图和笔墨运用 ,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融合诗书画印
宋代山水画注重诗书画印的 融合,将文学、书法、绘画 和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 渗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
04
元代山水画技法
元代山水画的构图技法

浅谈中国重彩山水画的色彩之变迁历程

浅谈中国重彩山水画的色彩之变迁历程

艺术与审美因素
艺术流派
不同艺术流派对色彩的运用和表现方式不同。例如,南宋时期的“院体画”多以浓墨重彩为主,而元代文人画 则以水墨淡彩为主。
审美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影响了中国重彩山水画的色彩运用。例如,明清时期,随着市 民文化的兴起,色彩更加鲜艳、明亮,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2023
浅谈中国重彩山水画的色 彩之变迁历程
目录
• 中国重彩山水画的起源与背景 • 中国重彩山水画色彩的演变历程 • 中国重彩山水画色彩的分类与运用 • 中国重彩山水画色彩变迁的影响因素 • 中国重彩山水画色彩变迁的展望与思考
01
中国重彩山水画的起源与背景
重彩山水画的起源
01
古代中国画家的创作尝试
色彩抒情
强调色彩的情感表达,通过色彩的运用表现画家的内心 情感和感受,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代表作品有朱耷的《 山水图》等。
现代的重彩山水画的色彩分类与运用
创新探索
在现代艺术观念的指导下,对传统重彩山水的色彩运用进行创新 探索,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田世光的《山居图》 等。
地域特色
将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入重彩山水画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 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任率英的《太行山色图》等。
个性表现
强调画家的个性表现和情感表达,通过色彩运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 语言和风格。代表作品有王明明《青山绿水图》等。
04
中国重彩山水画色彩变迁的影响因素
历史与文化因素
历史事件
朝代更迭、战争等历史事件对中国重彩山水画的色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 如,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传入使得色彩更加丰富和多元。
文化传承
文化交流
加强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让中国重彩山 水画走向世界舞台,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两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两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两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五代宋初是一个山水画的高峰。

后人把这一时期的画分为南北两派。

北方画风以荆浩、关同、李成、范宽为代表,多画北方石质山,雄伟俊厚,石质坚凝,风骨峭拔,长松巨木,飞泉流水,手法上多用线条勾出山石轮廓,然后用坚硬的“钉头”、“雨点”、“短条”皴之,形成斧劈皴、折带皴。

南方画风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多画江南土质山,平淡天真,轻烟淡峦,平沙浅渚,洲汀掩映,气象温润,手法上山骨隐现多用柔和线条润媚点子,形成披麻皴、荷叶皴。

北宋前期多沿袭这两种风格。

这两种风格都主张师法自然,从山林中得到灵感。

北宋中后期,院体花鸟画得到很大发展,山水画的发展相对停滞。

其中的亮点是米氏父子开创的“米氏云山”,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还有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关于山水画理论的经典。

南宋的山水画得到意外的发展,其代表画家是李唐、马远、夏圭,总体风格上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刚而猛。

(那个时代的画连我这样的外行都能辨认出。

)手法上用刚性线条勾出山石的轮廓,再以大斧劈皴法横扫。

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北方沦陷之后,痛失家国的宋人再也无法忍了,爱国的情绪汹涌而激烈。

许多的诗人、画家不顾柔弱之躯奔赴前线。

整个时代的内容是爱国,风格是豪纵义愤。

在岳飞是“笑谈渴饮匈奴血”,在陆游是“孤剑床头铿有声”,在辛弃疾是“醉里挑灯看剑”,这些艺术正是南宋志士们内心急躁不安的情绪和刚强不折的精神的外化。

在那些刚而猛的作品以外,他们的笔下也有一些隐逸的题材,如《清溪渔隐图》、《寒江独钓图》等。

这正是南宋爱国画家激烈情绪的另一面。

当急切的爱不能实现时,便可能产生恨;极端的热情遭到挫损时,便可能产生冷漠。

从艺术上讲,马、夏把李唐开创的刚劲、简练、局部取景的画风发展到了更高的巅峰。

到了元代初年,赵孟頫起来反对近世,抵制南宋画风,提倡唐人的自信奔放。

其实这种提倡只是一种追慕,唐人飞扬的神采再也没有真正回到过中国人的脸上。

那时的文人已经落入了社会的底层,隐逸是社会性的。

五代美术

五代美术
中国美术史 (五代)
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902——979): 吴、前蜀、吴越、楚、闵、南汉、 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
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 (一)、山水画 一、自五代始形成了南北两大阵营: 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 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 从此,正式确立了画史上的两种风 格、两种画派。
芳 溆 春 禽 册 页
横 25 6 厘 米 台 湾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五 代 黄 筌 绢 本 设 色 纵 22 3 厘 米
.
.
2、徐熙:南唐在野画家。钟陵 (南京)人。注重“落墨”,用笔不 拘泥于精勾细描,信手抒写,略加 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 来用细笔填色的格式,并有所创造, 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 传世作品: 《玉堂富贵图》 《雪竹图》
3、荆浩:字浩然,河南沁阳人, 自号洪谷子。在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 山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突破。 并在《笔法记》中提出:“图真”和 “搜妙创真”,在山水画的领域发展 了谢赫的“六法论”。力倡山水形象 要“气质俱盛”、神形兼备。 传世作品: 《匡庐图》
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品评绘画的重 要著作。将三国时期曹不兴及其以后的画 家27人分隶六品,评论优略。在序论中提 出: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 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 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自古及 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 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 移模写(临摹)是也。”
二、画家与作品: 1、董源:字叔达,南京人,在南唐 任北苑副使,南唐画家。擅水墨或淡着 色山水,创披麻皴。水墨山水类王维, 着色山水似李思训。 传世作品: 《潇湘图》 《夏山图》 《龙宿郊民图》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历程
目 录
• 起源与早期发展 • 中期兴盛与变革 • 晚期成熟与风格多样化 • 近现代的创新与发展 • 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与传承
01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起源时间
代表人物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
顾恺之、宗炳等画家被认为是山水画 的创始人,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早期山 水画的风格和特点。
山水表现力
代表画家
唐代山水画在表现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画家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层次感, 将自然山水的美妙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维、张璪等。
宋代的变革
总结词
宋代山水画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变革,形 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创新与变革
宋代山水画家在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变革, 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局限,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境界。
起源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巨大 变革,玄学盛行,文人阶层逐渐形成, 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山水画 应运而生。
早期发展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山水画逐渐发展成熟, 出水
墨山水两种风格。
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山水画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太 行山水画派和以董源、巨然为代
风格特点
宋代山水画风格多样,既有雄浑壮阔的山水画卷,也有清新秀美的田 园风光,表现了画家们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
代表画家
郭熙、米友仁等。
03
晚期成熟与风格多样化
元代的文人画
总结词
元代文人画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强调笔墨意趣和个人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主,注重笔墨意趣和情感表达,强调个人风格和意境的 营造。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有黄公望、倪瓒、王蒙等,他们的作品多表现隐逸 情怀和自然之美,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
2009年
溪山行旅图
2009年
郭熙《早春图》
郭熙,北宋宫廷画师,少年时就有很高的绘画天赋。 早年工致精美,晚年继承李成风格并有自己的独创。 北宋山水的杰出代表。
北宋画家对於四季节气与自然律动十分留意,郭熙 这幅《早春图》表现的正是如笑的春山。同范宽迥 然三段的严峻构图相比,多了一股微妙的气氛,柔 和了物象,也统合了全画远近、深浅的空间感,塑 造出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真可谓“春山淡冶而如 笑”。
2009年2009年ຫໍສະໝຸດ 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 士大夫文化表现出精致与内趋的性格 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成长起来 教育发达,重视发展地方学校;学校教育制度
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
2009年
理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产生于北宋, 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 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 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 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是 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2009年
《 匡 庐 图 》 局 部
2009年
2009年
荆浩山水画的艺术思想
与晚唐的新儒家追究宇宙万物之理与性的理论相似: 把握宇宙并参物它深沉博大与复杂多变的奥秘,而 非仅仅限于模仿自然。这是一个“观察自然---冥 想自然---参悟自然”的观照过程。
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中国写实山水图象并没有采用焦 点透视这种科学性空间表现的方法(西方线形透视 18世纪才被中国画家所用),而是放眼于散点透视、 通过山石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五 代以后山水居首以及水墨主流之形成与他有直接关 系。

论述中国山水画从五代到元代的发展变化。

论述中国山水画从五代到元代的发展变化。

论述中国山水画从五代到元代的发展变化。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崇尚。

自唐代中期开始,山水画逐渐成为主要的艺术流派,并在五代、宋、元等时期达到了高峰。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山水画从五代到元代的发展变化。

五代时期,社会动荡,文化多元,这样的时代背景对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董源和郭熙。

董源是五代时期的画家,他善于描绘自然风光,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董源的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自然中神秘的力量,令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敬畏。

郭熙则是北宋早期的画家,擅长描绘人物,他的画作注重线条的表现,形象生动,富有气势。

郭熙的山水画也兼具风景和人物,更加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现。

五代时期山水画在表现自然景观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现。

随着宋朝的建立,山水画进入了士大夫文化的主流,形成了“广阔,典丽,韵古,清丽”的绘画风格。

北宋山水画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希孟、巨然为代表,他们以风景深阔、色彩的渲染和气韵生动为特色,被称作“南宋山水”;另一派以范宽、郭熙为代表,他们侧重于意境和情感的表现,构图简洁,色彩清新,被称作“北宋山水”。

两派山水画各有千秋,风格各异,但都以华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出对自然风景的崇尚和对生命力的追求。

到了元代,山水画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文化的多元性为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深刻的内涵。

元代的山水画家,如黄公望、王蒙、吴道子等人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元代的山水画着重于气势恢宏,用笔厚重、豪放、奔放,构图巧妙,使人震撼和敬仰。

元代山水画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上,更加强调个性和自我表达,表现出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

总的来说,中国山水画从五代到元代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风格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中国人对自然风景的贪恋,对生命力的崇敬和人文精神的刻苦追求。

五代山水画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现,宋代山水画注重风景的韵律和艺术表现形式,而元代山水画更加强调个性和自我表达。

社会变革与五代十国时期绘画的嬗变

社会变革与五代十国时期绘画的嬗变

社会变革与五代十国时期绘画的嬗变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唐朝的灭亡,表面上是由于外族的
入侵,但实际上是因为唐朝内部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等原因所致。

随着五代十国政
权的更替,社会形势愈加动荡,战乱连绵不绝,百姓疲于应战。

这个时期的绘画,正是在
如此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它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代时期,绘画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广泛化
五代时期的绘画,题材不再局限于官方的宗教或政治画,而是向民间和生活领域渗透。

除山水、花鸟、人物等传统画种外,还出现了新的题材,如装饰画、吉祥画、戏剧画等,
绘画的题材多姿多彩,表现出人们在这个时代的心理和情感。

二、技法多样化
五代时期,绘画技法有了很大的突破。

画家们开始尝试不同的笔触、色彩和造型,意
在表现出新的思想和感受。

这种多样化的技法对绘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开
创了后世中国绘画的风格。

三、风格转变
五代时期,绘画风格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盛行的人物画中,逐渐出现憔悴衰老的
文人形象,他们的形象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反映出战乱所带来的精神苦痛和众人艰难的
生存境况。

而在山水画中,则出现了大量表现如水、如云等景象的“无用之笔”,它们使
作品的气氛显得深邃而神秘,有利于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生命感受。

总之,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其变革,对于当时绘画的嬗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绘画的题材、技法和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人类与自然的领域,反
映出了中国文人在这个时期的艺术和人文精神。

社会变革与五代十国时期绘画的嬗变

社会变革与五代十国时期绘画的嬗变

社会变革与五代十国时期绘画的嬗变
五代十国时期是一段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了嬗变。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

由于战争的频繁,人口大量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绘画艺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虽然大多以真人肖像和山水画为主,但其风格多样,表现手法独特,往往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五代山水画的传统源于唐代的最后一个王朝越王朱温的统治时期。

在五代时期,山水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绘画家们开始更加注重自然舒适和情感的表达。

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强调了自然的恢宏和壮美,表现了艺术家们对社会动荡时期的感慨和思考。

同时,五代时期的山水画中还加入了一些空灵的元素,如飘忽的烟雾和朦胧的山影,使画作更显出超凡脱俗之感。

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则更加注重对人物眼神和表情的捕捉和表达。

五代时期的人物画以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为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细的线条表现人物的丰富情感。

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家们还注重细节,尤其是人物服装的细节处理和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这些都使得作品更加生动。

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流派众多,风格独特,包括华夏、寓意、光洁等多种绘画风格和风格。

这些风格特点极为鲜明,使五代时期的绘画作品充满了活力和情感。

总之,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的深刻关注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中国绘画传统艺术的丰富内涵,使得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为历史艺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山水五辩说

山水五辩说

山水五辩说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明代晚期王世贞的《世苑后言》:“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

赵子昂近宋人,人物为胜,沈启南近元人,山水为尤,二子之于古,可谓具体而微。

大小米、高彦敬以简略取韵,倪璞以稚弱取姿,宜登逸品,未是当家。

”在这段言论中,王世贞捋山水画史的脉络划分为大小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荆(荆浩、关(关全、董(董源、巨(巨然)——李成、范宽——刘(刘松年)、李(李唐、马(马远、夏(夏圭)——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五段变化。

王世贞的表述隐含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评述体系或划分标准,这两种标准也是我们今天仍在沿用的艺术史分期手段:朝代更迭法和风格演变法。

“五变说”是对中国明代以前山水画史重大风格演变的高度概括。

从五个变化的画家的时代所属看,大小李属于唐代,荆浩等四人基本属于五代宋初,李成、范宽也基本属于宋初人,李唐、刘松年等四人属于南宋,黄公望、王蒙属于元代,时间朝代泾渭分明,基本可以看作以朝代更迭梳理山水画史的演变。

从整个山水画史的发展来看,王世贞对明代之前的画史转变从朝代更迭角度把握得比较合理准确。

唐代二李在山水画史上的位置,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经成为关键点。

张彦远说山水画“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而其他人也分别代表了自宋至元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全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时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北宋山水画主要沿袭五代以荆、关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着重塑造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形象;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随着绘画中心转向南方,画家们致力于塑造秀丽的江南山水形象,画风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空灵雅秀,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山水画家当属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号大痴道人)、吴镇、倪璞、王蒙(号黄鹤山樵),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生活与社会动乱之际,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形式上重水墨,形成不同面貌。

五代山水画的特点

五代山水画的特点

五代山水画的特点
1、五代美术山水画是本质上的士人文化,它的创作群体中虽有宫庭画家参与,但受众大都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崇拜自然山水,希望看到画中的山水有一定的真实性,使人在“坐卧向之”,的欣赏中如同在真山真水之中游历一样,这样的审美需求使得山水画创作在五代时期提出了求“真”的要求,要求山水画的创作特别地注重外部自然,力求真实地描绘外部自然,山水画大家荆浩为了在画中真实地表现出深谷之中古松的“翔鳞乘空”之势,竟深居山谷之中,对景写生“数万木”,可见其竭力求真的态度;
2、五代美术山水画是以“生命的律动”为表现的目地,以笔墨为主要的造型手段,用毛笔的线纹及墨色的浓淡来表达生命的情调,并通过这种情调去透入物象的核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与两洋风景画相比的特别不同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以前山水画的风格演变摘要虽然中国人历来对大自然饱含亲近之感,但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和表现对象,却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早期的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技法还比较稚拙。

从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始,山水画家开始有能力用写实的手法描绘真实的自然。

初唐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推动青绿山水走向成熟,中唐以后水墨山水画开始勃兴,晚唐五代时期,水墨山水画得到长足发展,迎来了墨彩焕然、笔墨相济的全盛时代。

关键词:山水画青绿重彩水墨笔墨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农业民族,自古崇尚天人合一,亲近自然,在艺术史上,表现自然风光的山水画起源很早,在先秦时期已见诸文献,现存最早描绘自然山水的作品是两汉画像砖石。

与同期的人物画一样,这些山水画也追求运动、速度,线条飞扬灵动,有较强的装饰意味,物象的比例、结构、空间、构图还不是很讲究,做不到“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其特点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只是粗略地符合视觉经验,还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山水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滥觞虽然中国人历来对大自然饱含亲近之感,但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和表现对象,却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东晋以前,人物是绘画的主要内容,山水只是附属,仅用于点明环境,烘托气氛,是人物的陪衬。

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是魏晋自由、洒脱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士人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体价值,成为主流的评判标准。

文人士大夫尤其钟爱山水自然,吟啸林泉、纵神驰情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世说新语》)这类山水记游的文字,在魏晋时代的许多著作中都可摘引出来,这种对山水的亲近是如此主动自觉,使得人们从山水中获得的心灵感动发之于声,诉诸于笔。

魏晋时期开始出现以画山水著称的画家,如东晋戴逵,人物画和山水画都很出色。

戴逵之子戴勃,时人认为他的山水画比顾恺之还要好。

南朝的宗炳、王微俱擅山水,并写出最早的山水理论著作《画山水序》和《叙画》。

画史中也记载了一些那时的山水画作品,如顾恺之画过《雪霁望五老峰图》,戴逵画过《濠梁图》和《吴中溪山邑屋图》,戴勃画过《九州名山图》和《风云水月图》,宗炳画过《永嘉邑屋图》等。

顾恺之还写有《画云台山记》,这篇文章可能是创作的文字设计稿。

可惜这些作品都已失传,使我们无法真正直观看到山水画产生初期的完整样式。

能展现这一时期山水画面貌的存世作品现在只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摹本),严格地说,这是一幅人物故事画,只是因为山水树石作为背景占的比重较大,我们能从中看到当时山水画的一点面貌。

画面古朴单纯、简约精炼,注重整体造型意味,线条沉稳、均匀,好像缺乏变化,但正是这貌似简单的单纯,构成了顾画清新简淡的风格,像魏晋古诗浑然一体,难以句摘一样。

顾恺之的画也以整体取胜,用赭红染山石坡脚,岩石走向线感流畅,起伏徐缓,缘线晕染,计白为实,水岸衔接极为空灵自然,不着笔触并不觉得空,空中有实,画面松灵含蓄,树生石上不感突兀,树木、山石、水纹、人物笔法皆相似,异质而同神,寻常认为别扭不合理的东西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统一,清新自然,毫无雕饰之感。

顾恺之的画乍看简约单纯,给人的感觉却很醇厚,意味无穷,这种稚拙凝炼、清新严谨、古意盎然的绘画风格,在顾恺之时代不过是自然而然的画法,在后世却成为一种广受尊崇的风格样式,名之曰“高古”。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在风格技法上有以下特点:就山水树木和人物的比例关系看,呈现“人大于山”的面貌;在用笔方面,仍然使用近似人物画的高古游丝描勾画内外轮廓,没有刻画山石、树木纹理的皴擦手法;树木形象表现为左右伸展的平面形象,如“伸臂布指”;画水全部用线勾画波纹,没有采用大片留白的方法;用色晕染较为工细,依山势起伏而有浓淡变化。

虽然技法总体比较稚拙,但是此时的山水自然已由原来画面中作为人物活动场景的陪衬地位上升为画面主体,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

在艺术史上,审美理想的确立与艺术语言的成熟常常存在一个时间差,正如山水诗兴起于南朝的谢灵运,而在盛唐达到高峰,山水画艺术语言的成熟也需要历代画家的不断锤炼经营。

二隋唐重彩山水画的成熟从魏晋到隋唐,受外来佛教绘画的影响,中国画家的写实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在人物画上表现显著,在山水画上同样如此。

南北朝末期到隋初的山水画家主要有:以郊野柴荆为胜的田僧亮,以朝廷簪组为胜的杨契丹,以游宴豪华为胜的郑法士,以台阁为胜的董伯仁,以山水车马为胜的展子虔,他们的作品大多已失传,能看到当时山水画面貌的作品只有展子虔的《游春图》。

展子虔是历仕北齐、北周和隋朝的大画家,《宣和画谱》称展子虔山水“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趣”。

他画的《游春图》是今天能看到的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

该图以全景方式描绘了广阔的山水场景,构图完整、均衡,空间开阔,坡岸、山石、水面、天空的关系符合视觉经验。

初春时节,阳光和煦,微风轻拂,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桃花初开,游人徜徉其间,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画面景物与精神气息都自然真实,这是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真实自然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已脱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期,开始注意物象的远近、大小、高低关系及前后层次感,山水画从萌芽趋向成熟。

山、石、树的画法还是以线为主,比较平面化,但已摆脱了“伸手布掌”似的观念表述,在树木的安排上还比较散漫而无穿插,尤其在山头树木的布置上,形状简单,摆布平均。

整幅画面在设色用笔方面,线描细劲有力,画山石有勾无皴,行笔有轻重、粗细、顿挫等变化。

色彩以青绿为主,间以红、白诸色,鲜丽明亮,敷色以薄厚变化表现不同的深浅。

这时山水画的绘画技法,完全借鉴人物画法,还没有找到准确表现大自然的物理形态和阴晴雨晦等气候变化的方法,故而勾线填彩之法自然而然成了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形式。

《游春图》的技术成就与风格特点代表了南北朝山水画的面貌,并且,对以后山水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继承发展这一艺术风格,并将青绿山水推向高峰的是唐代画家李思训父子。

技法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唐代画家李思训被唐代美术史家一致推为“通神之佳手,国朝山水第一”,他与其子李昭道推动青绿山水画走向了成熟。

《江帆楼阁图》是历来研究者认为较接近李思训风格的传世作品,全景构图,设色浓丽,场面恢弘,依然运用类似展子虔的青绿重彩法,不过在技法上有了明显进步,描写刻画更为深入细致,画树已注意交叉取势、偃仰穿插,树干已有简单皴染,浑圆粗壮,比《游春图》的鹿角枝更显顾盼多姿,繁茂厚重。

山石虽无皴法,但已有侧锋作简单的皴斫,显示出皴法的雏形。

整个画面上追求明显的季节特点,波澜重叠、倾泻千里的江流,江岸林间院落的幽静,以及画家所寄托的情怀都获得了较成功的表现。

在表现技法上更显成熟,有雄浑劲健的气势,特别是江水景色的处理,使我们对“夜闻水声”的赞誉得到形象的理解。

从隋代到初唐,是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山水画的主要风格是向着精细、状物等方向发展。

李思训父子的山水继承发扬了展子虔、郑法士“细密精致而臻丽”的传统,以精细的描绘来表现宏大的自然场面。

他们避免了因物状形,而是在重视笔法的基础上更重视色彩的运用与总体气氛的营造,重视画面的视觉效果与装饰趣味,创作出场面恢弘开阔、设色浓丽典雅、用笔精劲挺拔、状物精到严谨的青绿山水作品,为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中唐以后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唐代绘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勾线填彩技法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人物画方面游刃有余,但在表现自然山水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

以水墨取代色彩表现山水,是山水画写实主义倾向的内在需要。

相比于勾线填彩的着色画,用水墨技法来表现山水无疑有更大的优越性。

比如在云烟的烘染上,水墨就有自然生动、无以伦比的优势,而色阶多变的丰富墨色也能恰如其分地体现树石的不同质感,以散笔秃锋的顿挫、皴擦能表达出树石那种粗粝而无规则、复杂而多变的质感。

中唐时期,北方画家和南方画家分别从“笔”和“墨”两个方面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突破,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北方画家,放弃“春蚕吐丝”的谨细画法,以大刀阔斧、富于粗细变化的“莼菜条”式线条表现山水实景取得了“若可扪酌”的立体效果,线的表现功能得到极大拓展。

继吴道子而起的北方水墨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诗人兼画家王维,他的画在吴道子基础上更重视墨的运用,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

”在表现云水飞动、迷蒙悠远的精神氛围和整体意境的营造方面更进一步。

王维爱画雪景,这与他骨法用笔基础上加以水墨渲染的画法有关,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墨色的运用,王维的山水画总体面貌依然是以线为主的北方水墨山水。

江南山水画起源很早,东晋南朝时期已产生众多山水画家,如前文所述的宗炳、王微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但除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摹本),没有这一时期的任何山水画流传下来。

画史记载中唐兴起的水墨画家大多出自江南,可以推知表现迷蒙氤氲的江南景色的水墨画法,渊源悠久。

中唐以后的江南山水画家,主要有项容、王墨、顾况、张唐、张志和、孙位等,他们都善于“墨胜于象”的泼墨技法,对形象处理比较随意,追求迷蒙、淋漓的水墨意象。

泼墨法的步骤一般是先泼再添,即先泼写大片水墨,复乘势添加局部树木,并且利用泼墨的肌理如飞白来喻示形象化的树石形象。

画史记载王墨的泼墨画法,先喝酒至微醺,随即泼墨上绢,手涂脚抹,画面出现浓淡效果,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片刻之间浓淡墨色已幻化成精彩画卷。

王墨作画重视表现性和意象性,利用泼墨法巧写意象,作画尚意气,行笔放逸,有时甚至用发髻蘸着墨汁在绢上涂抹,很像现在的行为艺术,这种画家和作画形式深为北方正统文人所鄙视。

张彦远说他的画虽然有奇妙之处,但没有骨法用笔的痕迹,所以算不上真正的山水画,不堪效仿。

真正将“笔”、“墨”二者统一起来,形成“有笔有墨”山水画新风格的是画家张,张来自江南吴郡,自然熟悉流行于江南的水墨画法,又长期在长安为官,对北方重骨力、形象明确清晰的画法也了然于胸。

他的画以线结构画面,有骨力,又注重墨色晕染,富含韵味。

荆浩对张推崇有加,“张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

张是唐代融合南北画法并开创水墨新格最为重要的一位画家,深刻地影响了荆浩等人。

从东晋南朝文人士大夫开始寄意山水到唐末五代山水画走向成熟,经历了六、七百年的发展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