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墙上的斑点》导学案

合集下载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教案:《墙上的斑点》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感受亲情的力量;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作文的表达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读课文标题,引导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

2.师生一起讨论“墙上的斑点”可能有什么寓意。

二、阅读课文(30分钟)1.学生课前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并结合情感描写、细节描写等要点进行解读。

2.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亲情关系?”3.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三、课堂讨论(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把故事发生在一晚上?”2.各小组发言,共同探讨。

四、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家中的亲情场景。

2.各小组交流展示,互相评价。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提示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答问题:“亲情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什么?”2.学生作文片段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亲情的力量,感受到亲情对人的重要性。

通过亲情的描写,让学生发现了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进行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讨论环节没有过多展开,因此,以后需要将这个环节进行深化,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外,要关注学生的写作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

《墙上的斑点》导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理解作品诗意的语言风格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过程探究小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女性作家在社会禁锢中挣扎及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一、整体感知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本篇小说能用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吗?
二、文本解读
1、《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什么,我们站起来走近它看一看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不去而是不断猜想?
……
3、分析归纳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三、作业布置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让我们也尝试用意识流小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证明自己的存在!
任选下列一个情境,发挥想象,说说你对此的联想和猜测:
⑴又是一个中午了,又是睡午觉时间了。

抬头向前看,看见了一个圆,我顿时陷入沉思。

⑵我依然记得有一次走夜路的时候,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方有一点绿色的光,是什么东西呢?。

《墙上的斑点》学案

《墙上的斑点》学案

《墙上的斑点》学案一、导入本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的墙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斑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名为《墙上的斑点》的文章,它将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斑点的来历和意义。

”二、明确目标1、了解“我”看到的墙上的斑点。

2、理解作者对斑点的思考和感悟。

3、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生活态度。

三、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看到的斑点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2、思考作者对斑点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3、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四、深入探究1、深入阅读课文,分析作者对斑点的观察和描述,探讨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分析作者通过斑点所表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思考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

3、探讨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五、重点难点提示1、重点:理解作者对斑点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2、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探讨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六、拓展延伸1、收集有关斑点的资料,了解斑点的科学解释和常见现象。

2、思考自己对于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感悟,探讨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3、阅读其他有关生活态度和人生观的文章或书籍,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她对文学和哲学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一个女性视角,揭示了意识与时间之间的紧密。

本文将从意识时间的角度,对《墙上的斑点》进行解读。

一、意识与时间的交融在《墙上的斑点》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探讨了时间和意识的关系。

主人公在观察墙上的一个斑点时,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并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在的意识体验。

这种意识体验与时间紧密相连,主人公在斑点中看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永恒,从而对时间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意识时间的独特性在小说中,主人公的意识体验具有独特性。

每个人的意识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都是不同的。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

墙上的斑点学习目标1、把握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3、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课前自主学习】(一)作品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女性文学家。

她出生于伦敦,父亲是著名学者、作家,博学多才,藏书颇丰。

优越的家庭环境培养造就了她深湛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父亲去世后,与丈夫、兄弟广交文友,使她的家成为伦敦当时著名的文学艺术中心,形成了在文坛上颇有名气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她天性敏感,思维敏捷几乎至失控的地步,情绪易波动。

她狂热地喜欢写作,以此为乐而又不愿受任何传统惯例束缚。

一生都受到忧郁症的折磨,1941年投水自尽。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

作者摒弃传统的表现方法,采用意识流手法,注重心理描写,对现代西方小说影响很大。

《墙上的斑点》是她的第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到灯塔去》《达罗卫夫人》以及大量的随笔。

她的随笔《一间自己的房间_》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思想的代表作。

2、文学文化常识意识流小说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新流派。

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而得名。

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

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的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的奥秘。

在表现手法上,意识流作家较多地采用了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语言形式的离奇的试验以及舍弃标点符号等。

由于意识流小说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得他们的小说走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终至衰落。

但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来说,意识流仍有其可取之处。

意识流小说能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在有限的篇幅、短暂的时间内,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墙上的斑点》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墙上的斑点》,感受语言的美妙和作品的氛围。

1.2.2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1.2.3 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对故事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墙上的斑点》的作者、背景和主题进行讲解。

2.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2.1.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情节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2 教学步骤2.2.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斑点现象,引发学生对《墙上的斑点》的思考。

2.2.2 课文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作品的氛围。

2.2.3 情节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2.2.4 人物形象分析: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对故事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墙上的斑点》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1.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3.2.1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3.2.2 学生对主人公性格特点的分析和探讨。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和分享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4.1.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墙上的斑点》的理解程度。

4.1.3 作品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方面的能力。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篇文章的作者和作品背景知识。

2.了解瓜达尔卡纳尔的文学题材、风格。

3.对文学思想、创作手法有所认识。

4.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素材写作的意识与能力。

5.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和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介绍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Guadalajara)是一个著名的大都市,在那里,各种流派的文学层出不穷。

代表当地文学的人物有何塞·略伊斯·帕拉乔,华金·阿炳,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曼(Katherine Ann Porter)等。

而本篇文章作者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 也算得上是当地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作家的名字不会让人感到陌生,因为《墙上的斑点》获得了1991年的“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2.作家介绍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1958年出生于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市。

他毕业于瓜达尔卡纳尔大学,获硕士学位。

他拥有丰厚的文学底蕴,经常在《国际批评》、《普拉多文学》等杂志上刊登小说和散文。

1989年,他因长篇小说《生命之火》获得了墨西哥全国小说奖。

1991年,他以《墙上的斑点》获得了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现在,布恩菲尔德担任瓜达尔卡纳尔大学拉美文学系的主任,他一直在为墨西哥和拉美的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3.文学题材和风格《墙上的斑点》是一篇小说,灵感来源于作者小时候看到的一幅画。

小说虽然内容不多,但文字却是紧凑而激烈的,读起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对日常小事的描写来反映现实中的人情世故,表现出了墨西哥社会的温馨和险恶。

又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既展示了人的美好品质,又揭露了人的丑恶本性。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编者:徐红斌【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2、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1、关于作者: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

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

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

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

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

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芙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

进人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

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2、意识流小说与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

《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

墙上的斑点教案(精选3篇)

墙上的斑点教案(精选3篇)

墙上的斑点教案(精选3篇)墙上的斑点篇1一、教学目标1、领会叙述的角度对于小说内容和主旨呈现的的作用;2、认识叙述的繁复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特殊运用;3、把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高三年级的一篇外国文学赏析课文,而且是意识流小说,学生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人文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对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更是陌生;另一方面,进入高三后,学生要应付大量的专项基础训练,课时紧张,性情浮躁,难以对这些篇幅较长而且艰涩难懂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讲授本课有较大难度。

三、重点难点重点:1、感知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2、分析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

难点:引导学生从传统的阅读经验中走出,抛弃单纯的思想意义式的追求和“情节结构”式的层次分析,了解意识流小说特有的叙事特征和艺术美。

四、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导入新课1941年,一位有着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慢慢地沉入乌斯河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源。

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她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墙上的斑点》(板书),去感受一下这篇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差异性,探究这篇小说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活动2【活动】教学过程一、初读小说,了解意识流小说叙述主体及其视角(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我”(二)“我”是什么样的人?【讨论交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三)这篇特殊的小说怎样体现传统小说的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件)【讨论明确】回忆、瞬间房间我联想、发现是蜗牛二、再读小说,体验意识流小说的内容、主旨及结构(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阅读讨论】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1单元《墙上的斑点》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1单元《墙上的斑点》导学案(含答案)

*墙上的斑点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

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体会“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注意鉴赏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批评家和散文作者,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她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

她自幼深受父亲的熏陶,熟悉生活优裕又富有文化教养的名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深深影响了她的精神世界,成为她所撰写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代表作有小说《奥兰多》《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以及许多书评和散文。

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传统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

与此同时,西方文学也是空前活跃,流派众多。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一批先锋作家能够主动打破传统小说的束缚,进行大胆的革新;锁定人们纷乱复杂的意识,并以此为基点,着力表现和发掘人类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以及潜藏其后的暗流涌动又瞬息万变的意识活动,进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

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

尽管带有些许“探索”的性质,但作者在其中运用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在其后续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墙上的斑点》堪称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1.加点字读音 加点字 读音 旗帜.中.风 肖.像熬.药 别墅.湛.蓝 铁箍. 鳍.翅 警惕. 怂恿.. 花籽. 哄 一哄.而上 呆滞.哄.骗纤.维 哄.传 编纂.宿 宿.营 古冢.三天两宿. —星宿. 2.词语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箭zú都duó cù拥翻yìyàn 品chāi 解荣yīng干chè 雄yīng 金tuò3.解词义斑点: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夹杂的别种颜色的点子;变色之处。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墙上的斑点》的艺术特色和象征意义。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意象和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现代文学作品,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

(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意象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墙上的斑点》,分析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斑点,并试着以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以《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墙上的斑点教案

墙上的斑点教案

编号:yw10—30《墙上的斑点》(英国·伍尔夫)导学案教师用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弗吉利亚·伍尔芙的生平、创作以及“意识流”的等文学常识。

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3、把握本文的结构形式和思想意义。

4、弄清本文的叙事角度和人称。

学习方法默读——品味——讲解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见《优化设计》)。

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家,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

代表作有小说《奥兰多》《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

2、写作背景(同上)3、介绍“意识流”意识流小说是现代派小说的流派之一,20世纪初出现在欧美文坛上,它以法国现代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为哲学背景,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的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心理学基础,创作上侧重于人类意识流动,解释人类精神存在。

代表作品有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英国作家弗吉利亚·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等。

意识流这个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的意识像河流一样处于一种斩不断的自然流动的状态,是混沌一片的,没有先后,没有次序,无头无尾。

后来一些西方小说家接受了他的思想,生成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

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组合作品。

意识流手法:内心独白:主人公以独白方式展示自己意识或潜意识的精神活动。

自由联想:睹物生情,有感而发,不断产生新的思考。

蒙太奇:改变现行叙述放肆,以跳跃、穿插的方式展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视角转换:联想过程中时空视角不断转换。

学习过程1、阅读课文,查字典完成下面的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簇拥(cù)赝品(yàn)别墅(shù)铁裙箍(gū)芜菁(wújīng)古冢(zhǒng)箭镞(zú)都铎(dūduó)鳍翅(qí)怂恿(sǒng yǒng)噩梦(è)凛冽(lǐn liè)鸟窠(kē)(2)多音字注音组词哄(hòng)一哄而散塞(sè)充塞壳(qiào)地壳甲壳虫外壳宿(sù)宿营(hǒng ) 哄骗(sāi)塞子(ké)花生壳(xiù)星宿(hōng)哄抬物价(sài)边塞(xiǔ)住一宿中(zhòng)中风中肯行(xíng)人行道(zhōng)中间(háng)行辈(héng)道行(3)成语积累从容不迫一瞬即逝节衣缩食2、阅读小说,请列出小说结构形式的提纲。

精选《墙上的斑点》教案3篇

精选《墙上的斑点》教案3篇

精选《墙上的斑点》教案3篇《墙上的斑点》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

2、理解和把握的课文基本结构。

三、教学时间 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概括小说的写法特点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

“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

这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

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二、概括小说的结构特点不离线索,通过触发物斑点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回到斑点,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严谨有序。

(永远不离线索,内容从斑点开始,又回到斑点,像一个花瓣,严谨有序)三、比较阅读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

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

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

高三语文《墙上的斑点》教案

高三语文《墙上的斑点》教案

高三语文《墙上的斑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识流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识流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意识流技巧的特点及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2.深入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墙上的斑点》的作者伍尔夫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意识流技巧的定义和特点。

2.阅读与分析(1)学生自由阅读《墙上的斑点》,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文本主题。

(3)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如斑点、苹果树、鸟儿等。

(4)分析意识流技巧在文本中的运用,如内心独白、时间跳跃等。

3.群体讨论(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象征物,分析其象征意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深入解读(1)分析文本中的时间跳跃,探讨时间对人物心理的影响。

(2)分析人物心理变化,探讨其与主题的关系。

(3)讨论文本中的语言特色,如修辞手法、词汇选择等。

5.拓展延伸(1)让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场景,运用意识流技巧进行写作。

(2)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墙上的斑点》,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识流技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组织和时间安排上还有待改进。

重难点补充:1.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大家在阅读之前,有没有注意到伍尔夫在描述斑点时,思维是如何跳跃的?学生1:好像作者看到斑点后,思维就飞到很远的地方,想到了很多不相干的事情。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1-1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1-1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本文的重要词语,了解意识流小说及伍尔芙的创作风格。

2、体会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主要手法及语言特点,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二、课前准备1、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伍尔芙(1882—1941),国女作家、批评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女性文学的先驱。

她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家族成员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在这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她高贵的气质。

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的打击,从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这使她经历了多次不同的程度精神崩溃。

精神病症折磨了她一生。

1941年3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投河自尽。

伍尔芙被誊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

作品摒弃传统小说结构,采用意识流手法,注重心理描写,对现代西方小说影响很大。

1917年写作的短篇小说《》是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实验小说。

1927年,伍尔夫又发表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品《》,堪称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又一次极为成功的实践。

伍尔芙与其他男性意识流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是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

但其小说内容的晦涩难懂却和其他意识流作家的作品别无二致。

她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的影响,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2)追溯背景伍尔夫强调“内心真实”,创造了意识流这种心理小说的样式。

她认为,现代小说创作,不应像传统小说那样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是要描写生活的内在真实。

这种内在真实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

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按照那些微尘坠落到人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3)相关知识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墙上的斑点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墙上的斑点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

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体会“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注意鉴赏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批评家和散文作者,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她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

她自幼深受父亲的熏陶,熟悉生活优裕又富有文化教养的名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深深影响了她的精神世界,成为她所撰写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代表作有小说《奥兰多》《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以及许多书评和散文。

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传统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

与此同时,西方文学也是空前活跃,流派众多。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一批先锋作家能够主动打破传统小说的束缚,进行大胆的革新;锁定人们纷乱复杂的意识,并以此为基点,着力表现和发掘人类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以及潜藏其后的暗流涌动又瞬息万变的意识活动,进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

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

尽管带有些许“探索”的性质,但作者在其中运用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在其后续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墙上的斑点》堪称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1三23.解词义斑点: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夹杂的别种颜色的点子;变色之处。

旗帜:各种旗子的总称;比喻有代表性的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

簇拥: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卫护着。

赝品:①伪托原作的书画;伪造的文物。

《墙上的斑点》学案

《墙上的斑点》学案

《墙上的斑点》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和创作手法。

2、分析《墙上的斑点》的结构和主题。

3、培养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作品注重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流动,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 20 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一种小说形式,它打破了传统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发展的结构模式,着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包括内心的感受、联想、回忆、幻想等。

意识流小说常常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来展现其思想和情感。

三、文本分析1、情节结构《墙上的斑点》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而是以“墙上的斑点”为触发点,引发了主人公一系列漫无边际的意识联想。

文章开头,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由此展开了对斑点的猜测和思考。

随着思绪的不断蔓延,她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看到的风景、读过的书籍等等。

整个文本的结构看似松散,实则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联系。

2、主题探讨小说的主题并非明确单一,而是具有多重性和开放性。

一方面,它可以被理解为对人类意识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人的思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的一种思考和感悟,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常、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类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感慨。

3、写作手法(1)内心独白: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直接展现其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让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

(2)自由联想:由墙上的斑点这一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发了主人公一连串毫无关联的联想,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自由流动。

(3)象征手法:墙上的斑点具有象征意义,它可以代表着生活中的各种未知和不确定性,也可以象征着人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欲望和恐惧。

四、问题探究1、小说中的“斑点”到底是什么?它在文中有何作用?2、主人公的意识流动有何特点?这种写作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何帮助?3、比较《墙上的斑点》与传统小说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学生版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学生版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2、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4、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

一、知识链接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沈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1、作家生平资料及其“内在真实”观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

生于伦敦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家庭。

伍尔夫自幼在父亲的书房里受教育。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书籍的滋养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极丰富细腻的情感和高贵敏感的气质。

也许是精神世界太丰富敏感的缘故,伍尔夫漠视甚至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而不管它们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

2、简介意识流小说20 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以伍尔夫为代表的新流派。

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得名。

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

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掘人物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的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 墙上的斑点作品导读 作者通过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后引发的一系列意识活动,即对墙上的斑点的猜想与思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和命运的必然性问题,对生命在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新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反抗男性中心体制和男性的观念问题等,进行了意义重大的体验与感悟,来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意识流动的全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1.记字音(1)古冢.(zhǒng ) (2)擦拭.(shì) (3)鸟窠.(kē) (4)湛.蓝(zhàn) (5)铁箍.(gū) (6)鸟啭.(zhuàn) (7)荒芜.(wú) (8)菁.华(jīng ) (9)骤.雨(zhòu) 2.识字形(1)⎩⎨⎧ cù(簇)拥箭zú(镞) (2)⎩⎨⎧ yàn (赝)品yīng (鹰)击长空义愤填yīng (膺) (3)⎩⎨⎧ 倾xiè(泻)xiè(泄)露 (4)⎩⎨⎧ 年jiàn (鉴)qiān (签)字 (5)⎩⎨⎧ yán (炎)热针jiǔ(灸)脍zhì(炙)人口 (6)⎩⎨⎧ 干zào (燥)急zào (躁) (7)⎩⎨⎧ 帐peng (篷)péng (蓬)勃 (8)⎩⎨⎧xiàn (陷)进chǎn (谄)媚 3.辨词语(1)年青 年轻 著名演员刘晓庆虽然年近六十,但还是那么有活力,那么 ,一点都不逊色于 一代。

(2)原形 原型①7月13日,中国国家档案局在其网站公布的日本战犯相乐圭二的亲笔笔供,还原日本军国主义 。

②有观众议论说,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中国家部委项目处处长赵德汉的就是现实中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

(3)合龙合拢人们看到之江东路运河二通道大桥主跨钢拱顺利,笑得嘴巴难以。

辨析:(1)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强调年龄正是青年时代。

只适用于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人,而不能用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

它一般不用于比喻,通常作定语。

年轻:指年纪不大,强调相对来说年龄处于较小的状态。

用于两个人年龄的比较,可以用于比喻,既可作定语,也可作谓语。

(2)原形:原来的形态,本来的面目(贬义)。

如:原形毕露。

原型: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3)“合龙”和“合拢”都有“接合”的意思,但具体含义不同。

“合龙”,指筑堤、建桥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

“合龙”的“龙”可以理解为“一个整体”,“合龙”即接合成整体。

“合拢”,指两物闭合在一起,如“笑得合不拢嘴”。

“合拢”的“拢”含义就是“闭合”。

答案(1)年轻年青(2)①原形②原型(3)合龙合拢4.走近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出生于□1英国伦敦的一个文学世家。

她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虽然因身体原因从未上过正规学校,却从父亲的藏书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运用□2意识流技巧探索文学表现的新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941年3月,投水自尽。

她的主要作品有小说《□3墙上的斑点》《海浪》《到灯塔去》《雅格布的房间》《达洛卫夫人》,散文集《普通读者》两部。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女性主义潮流的先锋,把□4意识流文学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

5.背景解读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传统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

与此同时,西方文学也是空前活跃,流派众多。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先锋作家能够主动打破传统小说的束缚,进行大胆的革新,锁定人们纷乱复杂的意识,并由此为基点,着力表现和发掘人类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以及潜藏其后的暗流涌动又瞬息万变的意识活动,进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

发表于1917年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

尽管带有些许“探索”的性质,但作者在其中运用的意识流创作技巧都在其后续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墙上的斑点》堪称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6.相关知识意识流小说它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

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

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课上交流探究1.文脉梳理2.文本研读(1)“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点拨]本篇小说是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芙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

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支点或触发点,它起的只是一种支撑或触发作用。

作者的所有线索都从“斑点”出发,进而产生出许多联想,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好似一朵由多层花瓣围着花蕊的鲜花。

在这里,小说的结构与作者、人物的活动浑然一体,形式与内容难以区分。

(2)小说中的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请列举出来。

答:[点拨]共有六次。

①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记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②看到斑点好像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③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的飞快速度,想到了来世。

④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⑤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不完全是圆形的,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们的老伴以及学者。

⑥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了树的生存。

(3)从全文看,小说的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答:[点拨]①这两段是写实,意味着主人公从想象回到了现实,挑明了事实真相,消除了文章的悬念。

②“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这是作者在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憎恶。

加上第七段中“那个浪漫的形象和周围一片绿色的茂密森林也不复存在……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在这样的世界里是不能生活的”,更加突出了一战即将结束时整个欧洲的凄凉景象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无助和迷茫。

(4)以本文为例,简析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答:[点拨]①竭力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意识流小说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笔墨常集中于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方式,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了内心的奥秘。

②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性是意识流小说的另一特点。

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

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

“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和谐。

③《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

3.技法探微(1)意识流的叙述手法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形式,给予了叙述者最大的叙述自由。

这篇小说很像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一个女人随意的涂鸦:她的笔触飞来飞去,心思随意飘散,时强时弱,时远时近,围绕着墙上那个蹊跷的斑点,引发出一大串诡异绚丽的联想。

它不走一般小说的道路,不以情节、人物取胜,也不讲究结构。

但它却从极其平凡的事物里开启了一扇通往宇宙的天窗。

它不受限制地往来于古今,纵横捭阖,恣肆地将一个人的白日梦流水般、不间断、一股脑儿地展现出来。

如果说小说是一种观察宇宙的方式,那么伍尔芙用自己这种“意识流”达到了这种境界。

(2)结构独特,构思严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盛开的鲜花。

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整篇课文就是由对“斑点”的六次心理猜测连缀而成的。

素养拓展提升1.写作素材弗吉尼亚·伍尔芙一向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的先驱,其所提出的“女性要从事写作首先得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一向被奉为女性解放的圭臬,这个“房间”一方面指物质上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指精神上的空间。

物质上的空间是基础,女性必须先有经济上的独立,然后才能谈得上精神上的独立。

[适用角度]“精神的房间”“独立”“自己的空间”2.美文欣赏生命的檀香当“春潮带雨晚来急”时,我可以是那个“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船夫;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我可以是那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时,我更可以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游客。

这,就是我追求的精神生活——不管庭前花开花落,淡看天上云卷云舒,追求心境的平和与安宁。

我的精神空间,是祥和的,安静的,像一条河流,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出粼粼波纹;但它不是枯燥乏味的,这里充满了精彩,就像河流成为了瀑布,会显出无限雄姿。

这里有大漠,有江南,有高耸入云的狼山,有梦吟低语的水榭,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也有“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吴侬软语……这里有激情,有柔情,有执铁板而唱的关西大汉,也有衣袖轻挥,团扇乱舞的江南女子,这里的一枝一叶,一草一木都有中华五千年的烙印,这里的精彩世界带给你无限的遐想与乐趣。

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要坚守这么一个心灵的花园谈何容易。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头贪欲的恶狼,一旦你放松了,它就会挣脱铁枷吞噬你,只有用感性而温暖的力量才能牢牢地缚住这头恶狼,不让它冲破精神空间。

而这种力量,只有在书中才能寻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