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导学案及答案
2022-2021学年语文版必修5 第8课《汉家寨》 学案3 Word版含答案
《汉家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品尝语言,概括并说出环境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文本中的精神内涵,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理解文本中精神内涵,树立乐观向上的生观。
【课时支配】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在西域的大漠戈壁中有一种树,它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这就是西域胡杨,同样有一种人,他们在戈壁中同狂风对抗,同黄沙较量,没有鲜花娇艳,但他们却在那儿固守了千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他们就是汉家寨人。
今日我们和张承志先生一起走进汉家寨。
(板书:汉家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找出作者在去汉家寨整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并能概括其特点。
(自由发言)景:酥碎的红石,淡红色的焦土——贫瘠刀割的山坳褶皱,狞恶的尖石棱——恐怖空山绝谷,铁色戈壁——空旷大地倾斜,猜想万年前艾丁湖被烤干——干旱单调的马蹄声——死寂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寸草不生几间破泥屋——人烟稀有,贫困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平平的铺向可怕的远方——险恶荒芜人:老人:痴痴盯着我,摇头,微微摇头,无言——饱经风霜,木讷迟钝小女孩:痴痴盯着我,一动不动,黑亮的眼睛,破红棉袄乌,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和襟上——天真、古怪、贫困、期望、总体感觉:绝地三、细读课文,体会内涵。
思考:汉家寨是贫瘠的,荒芜的;人的生活是贫困的,与世隔绝的,那么他们是否真的无路可走,为何不选择离开,去开头新的生活呢?他们留下来有何意义?(分组争辩)预设同学发言:1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我离开汉家寨,连续向前,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一已经绰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平平的铺向可怕的远方,地图上标着地名叫三岔口——他们可以任选一条出去。
2没有意义,不思进取,因循守旧,闭塞,贫困,是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着巨大的恐怖的大自然中)3有意义:(1)、汉家寨的人之所以想守住自己的家乡,是由于他们对自己故土的依恋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汉家寨 导学案 答案
汉家寨导学案答案·1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
突出其地理环境的恶劣。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体现一老一少无言的坚守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后的反思,带来的心灵的振荡2、走近汉家寨时,对其“形”的感知所见:铁色戈壁岩石红石焦土酷热干旱不毛之地所闻:单调的马蹄声所感:“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作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
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意境:宁寂、恐怖、苍凉、茫然3、走进汉家寨时,“形”的把握(1)所见:景物:几间破泥屋(人烟稀少,贫穷)巨大空茫的戈壁滩(险恶荒凉)人物: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少有人来)汉服老汉“微微摇了一下头” (从没离开过故土);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茫然,好奇),穿一件破红花棉袄(贫穷)所感所思:(1)汉家寨是汉人坚守一千多年的地方。
(2)在绝境中,人一定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意境:残酷、荒凉、神秘、隔绝、坚忍4、离开汉家寨时,“形”的把握所见:景物:黄褐的破泥屋、天山人物:女孩的身影——破红花棉袄所感: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意境:遗憾、不舍、回忆、坚守5、如何认识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通过这年龄悬殊的两个人来表现汉民族的一种默默坚守精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无言地继续前人的事业,以一种执着与环境抗衡,固守着先人的土地而决不放弃,并且代代相传。
(这种精神是作者着意讴歌的)这两个人物并不是作者随意安排的,而是有代表意义的。
这两个人物代表了汉家寨坚守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老汉”未来生命延续的希望从服饰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知道,汉家寨还保持着汉民族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作者又说“新疆的汉语言地名大多起源久远”,可见,这些习俗和传统文化已经保存了上千年。
这也是坚守精神的一个内涵。
丰富了坚守精神的内涵,汉家寨坚守的不仅是生存,还有民族的文化、信仰。
从这件破红棉袄可以看出汉家寨人生活的艰难,他们在坚守中忍受了多少辛苦。
语文《汉家寨》学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汉家寨》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次内容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抒情的。
3、探索作品的丰厚意蕴,并结合实际,体悟坚守精神对生命的意义。
重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难点: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丰富的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学习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质疑研究——分析归纳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张承志,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
1978年开始笔耕。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散文集《荒芜英雄路》和《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
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最新作品《鲜花的废墟》。
张承志以一种独立不羁、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
他那种具有燃烧性和震撼力的新语言和新思想,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预习检测注音:褶(zhě)皱曝(pù)晒脚踝(huái)晕眩( xuàn )俯瞰(kàn)白炽(chì)解词: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荟集:聚集。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决绝:非常坚决。
峥嵘:高峻。
学习内容一、整体感知(一)读:粗读课文,标出段序,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8《汉家寨》导学案
《汉家寨》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一、课前积累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
原籍山东济南市。
回族。
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
现为自由职业作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
短篇小说《雪路》《顶峰》《美丽瞬间》等。
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二、自主学习1、读读记记(1)字音大坂()山麓()晕眩()怔怔()山坳()石棱()怅怅()狞恶()铁碴()砾石()白炽()伫立()倔强()蜃气()万顷()(2)字形辨析.荟cuì()páng()礴lín()峋zhě()皱憔cuì()pāng()沱鱼lín()车zhé()脚huái()()chuǎi测严jùn()青kē()zhuìzhuì()不安jùn()工2、辨析词义不绝如缕:空谷足音:怔怔:六合:三、合作探究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2、第一部分景物描写很精彩,试概括景物的特点,并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3、“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2016-2017学年语文版必修5 第8课《汉家寨》 学案 含答案
《汉家寨》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划分层次,查阅工具书理解生难字词。
2、阅读文章,小组讨论概括汉家寨景与人的特点;结合“导读”,理解“坚守”所指内容.(重点)3、通过文本阅读,能联系现实发表对“坚守”的见解。
(难点)课时计划:1课时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
了解作者,查找相关资料。
2.熟读全文,把握文章中景与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就是一次旅行。
回首来路,总有那么一道风景让我们留恋回味,总有那么一些人让我们难以忘怀,总有那么一些事让我们感慨万千.他们带给我们的何止视听之享呢?那是内心的澎湃!今天,就让我们随同张承志先生一起走进塞北戈壁、走进汉家寨,来一次宁静而激越的心灵之旅吧!二、解决生难字词(用幻灯片显示并提问)Bǎn pùzhèngào huái shèn lín xún坂曝晒怔怔山坳脚踝蜃气嶙峋Páng bólìchìzhùliào jué jiàng磅礴砾石白炽伫立瞭望倔强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三、理清课文思路(用幻灯片显示文章结构图)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看一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题目是“汉家寨”,所以文章是紧紧围绕汉家寨展开的,第一部分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汉家寨所处的大的环境背景。
第二部分写进入汉家寨的所见所闻,第三部分写离开汉家寨时作者的感受以及汉家寨对他以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四、课文分析(小组讨论解决并板书)1、汉家寨是一个的地方。
(尽量使用文中词语概括)空旷宁寂、贫瘠苍凉、寸草不生、荒芜恐怖……2、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老人:摇摇头“微微”摇头不动“无言”(饱经风霜木讷迟钝)小女孩:“一动不动” “黑亮的眼睛” “凝视”(天真好奇) 3、文中作者两次提到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着什么?女孩虽然稚嫩,但终究给了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的繁衍的希望。
汉家寨导学案
《汉家寨》导学案编写人:蔡晓华审核人: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15 5【学习目的】1.品味语言,体味景之荒凉、死寂。
2.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3.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
【学习重点】1.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及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捕捉能力。
2.培养品悟情感的能力。
【学习难点】难点之一:对汉家寨人在荒凉中“坚守”的理解。
难点之二:对作者的“坚守”的理解。
【知识链接】张承志,回族,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穆斯林作家、学者。
同时也是"红卫兵"这个名称的创始人。
1948年生于北京,1967年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插队,在草原上生活了四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1981年毕业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精通英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并熟练掌握蒙、满、哈萨克三种少数民族语言。
他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早年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充满诗意,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息。
后来的作品转向宗教题材,引起过不少争议。
80年代以小说创作为主,90年代至今以散文为主。
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等。
已出版各类著作30余种。
《黑骏马》以一个男人离乡返乡的心路历程和一出凄美的爱情故事折射出蒙古民族在新旧观念冲撞中的自我抉择,以及作为草原理想一代的挣扎和呐喊。
《北方的河》所讲的主人公是一个回城的大龄知青,为了摆脱命运,准备考研,所考的是冷门的地理学。
书中淡淡地写了朦胧的爱情,写了平庸生活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写了生活对激情的磨钝,写了在北方的河中所汲取的力量。
【学习过程】一.导语:在西域的大漠戈壁中有一种树坚强挺立,茫茫风沙它不屈茁壮,根扎沙漠深处,寻找含水的土壤,头顶炽热的太阳,活出生命坚强,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这就是西域胡杨;在塞北的戈壁滩上同样有一种人傲视风沙吹袭,他们同狂风对抗,同黄沙较量,逆境中坚强生存,没有鲜花娇艳,没有绿树青苍,注定与寂寞长相伴,但他们却在那儿固守了千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他们就是汉家寨人。
《汉家寨》原文及导学案
汉家寨张承志■张承志,1948年生。
作家。
回族。
原籍山东济南。
长期从事有关北方边疆地区的研究,并进行文学创作。
著有中篇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
1)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2)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声,或许还好受些。
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
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
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3)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
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
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4)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步步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
这就是地理,我默想。
前方蜃气溟蒙①处是海拔—154米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
那湖早在万年之前就被烤干了,我想。
背后却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
一切只有大地的倾斜;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延伸。
嶙峋石头,焦渴土壤,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
5)——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
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6)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① 蜃(shèn)气溟濛: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语文版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八课 汉家寨导学案
8 汉家寨一、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揣摩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抒情的。
(核心知识)3.探索作品的丰厚意蕴,并结合实际,体悟“坚守”精神对生命的意义。
(核心知识)二、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张承志,回族,原籍山东济南。
1948年出生于北京,现为自由作家,《小说选刊》编委。
198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中。
作品有蒙文诗《做人民之子》,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黑骏马》《北方的河》,长篇小说《心灵史》等。
2.写作背景1989年冬至1992年秋,张承志在日本和加拿大“漂泊”了两年,1993年9月,他发出了“今天需要抗战文学”的迫切呼声。
这一段异国经历,直接构成了他“抗战文字”吁求的导体,并对其“抗战文学”写作(主要见于《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两部散文集)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写道,“中国面临的危险形势,以及我在北京感到的中国文化可怕的堕落,这种形势,使我无法挣脱近乎暴怒的一种激动”。
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这两本散文集。
《汉家寨》就选自其中的《清洁的精神》。
3.相关知识张承志希望自己的散文所展示的不是一种新的技巧,而是一种新鲜的发自内心的生命冲动,是自己的精神旅程和心灵图景,因而,在他的散文中,看不到对自然风景的静态描写,而是作家生命历程的一个片段,心灵中的一片风景。
他的散文显得严肃而庄重,却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张承志在文章中表现出的真诚和热情缩短了他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他的作品变得非常亲切。
三、预习题(一)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并书写:屏.住()溟.濛()咀.嚼()炫.目()褶.皱()脚踝.()嶙峋..()肆虐.()伫.立()峥嵘..()曝.晒()蜃.气()砾.石()白炽.()瞭.望()俯瞰.()2.根据释义写词语。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比喻事物完善自然,没有破绽。
第8课 汉家寨 学案(含答案)
第8课汉家寨学案(含答案)第第8课课汉家寨汉家寨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中“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
2.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3.学习动静结合的手法。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荟集褶皱山坳晕眩脚踝蜃气溟濛嶙峋砾石肆虐白炽炫目伫立2多音字屏屏住屏障倔倔强倔脾气晕晕针头晕晃晃荡晃眼答案1huzhoxunhuishnmnlnxnlnchxunzh2bnpnjujuynynhunhu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瞭潦僚缭2嶙鳞粼磷3炫眩弦4砾烁铄答案1瞭望潦草同僚缭绕2嶙峋鱼鳞粼粼磷火3炫目晕眩弓弦4瓦砾闪烁众口铄金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不毛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2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中国的边疆,往往是不毛之地,或是人烟稀少,需要我们的士兵到那里为国家付出。
2他自以为计划天衣无缝,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作案不到五小时就被民警收入法网。
答案122辨词填空1广阔辽阔广阔广大宽阔。
一般指土地面积大,如广阔的田野;又指较抽象的,如境界.前途等。
辽阔广阔,宽广。
着重指面积大而空旷的地方。
姜治莹说,白城有________的土地,有丰富的资源,有________的市场,武进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有优秀的人才和充裕的资金,双方通力合作,一定会实现互利共赢。
答案辽阔广阔2坚守坚持坚守坚决守卫,不离开;坚定遵守,不背离。
坚持坚决保持.维护,不改变;坚决继续进行,不停止。
李东东希望陕西日报以创刊七周年为新的起点,着眼长远,整体谋划,________主流媒体意识,________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汉家寨 课堂导学
返回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人教版)◆
二、辨字组词
ɡē 游yì
壁
i 脚huá luǒ
谷
zhù zhù
立 藏
戈/弋 踝/裸 伫/贮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人教版)◆
背后却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一切
只有大地的倾斜;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伸延。嶙峋石头, 焦渴土壤,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 倾斜。
金品质•高追求
二、整体感悟 (一)把握意旨
《汉家寨》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
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生活的
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让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
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 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
乃至于整个人类。启示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民族要发展强大,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人教版)◆
4.文中反复出现“坚守”一词,有着怎样的含义? 【赏析】 总体上 不同时代 在汉民祖 先那里 “坚守” 是全文主 题,是作 者意欲张 扬的一种 精神。 在其后的 汉人那里 到现代汉 人那里 不同意义 坚守意味着克服屯垦的困难,以及抵御凶 蛮外族的入侵; 坚守意味着保住本民族传统不被消解、篡 改;
三、理解词语 1.六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伫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家寨导学案
汉家寨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字词积累。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3.初步感知课文魅力。
二.教学课时:第一课时三.教学活动㈠.走进作者张承志,回族,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穆斯林作家、学者。
同时也是"红卫兵"这个名称的创始人。
1948年生于北京,1967年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在草原上生活了四年。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1981年毕业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精通英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并熟练掌握蒙、满、哈萨克三种少数民族语言。
他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早年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充满诗意,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息。
后来的作品转向宗教题材,引起过不少争议。
80年代以小说创作为主,90年代至今以散文为主。
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等。
已出版各类著作30余种。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张承志以小说的名义挖掘出了人潜在的巨大精神能量,写出了信仰对于人的根本性的意义。
他以内蒙古草原为基点,在北方边陲作自由漫游和寻觅,作品处处显示出作家对于理想的坚守和追求,而且具有强烈的批判气质和人文主义精神。
张承志是个个性独特的作家,作品表现出的厚重和沧桑,让人觉得这才是男人写的东西。
“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
”——张承志㈡.基础积累1.字音狞恶()山坳()褶皱()眩晕()蜃气迷蒙()磅礴()砾石()炽热()伫立()瞭望()俯瞰()万顷()铁碴堆()xuàn( )目倾( ) ( )落目眩()2.词义六合:。
伫立:。
荟集:。
俯瞰:。
决绝:。
峥嵘:。
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1课《汉家寨》习题及答案
11 汉家寨注释:①喓喓:虫鸣声。
草虫:一种能叫的蝗虫,蝈蝈儿。
②趯趯:昆虫跳跃之状,阜螽:即蚱蜢,一种蝗虫。
③忡忡:心跳。
④止:之、他,一说语助。
⑤觏:遇见。
⑥降:欢悦,欢乐。
(有一说法念hòng,但辞海,古今汉语词典均举例念xiáng)⑦陟:升;登。
⑧蕨:植物名,初生无叶,可食。
⑨惙惙:忧,愁苦的样子,⑩说:通悦。
⑪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
⑫夷:平。
心平则喜。
译文:听那蝈蝈蠷(qú)蠷叫,看那蚱蜢蹦蹦跳。
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焦躁。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莱叶。
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凄切。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喜悦。
登上高高南山顶,采摘鲜嫩巢菜苗。
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很悲伤真烦恼。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平静了。
赏析:此诗的主旨,《毛诗序》谓“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朱熹《诗集传》则谓“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
旧说另有“大夫归心召公说”“室家思念南仲说”“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等等,本文以为此诗是写思妇情怀之作,所思是她钟爱的人,至于是丈夫还是情人,可不必深究,因为这无碍我们对诗意的理解、诗情的玩味。
诗首章将思妇置于秋天的背景下,头两句以草虫鸣叫、阜螽相随蹦跳起兴,这是她耳闻目睹的,说是赋亦无不可。
画面之内如此,画面之外可以猜想,她此时也许还感受到秋风的凉意,见到衰败的秋草,枯黄的树叶……大自然所呈露的无不是秋天的氛围。
“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景最易勾起离情别绪,怎奈得还有那秋虫和鸣相随的撩拨,诗人埋在心底的相思之情一下子被触动了,激起了心中无限的愁思:“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忡忡,犹冲冲,形容心绪不安。
本诗构思的巧妙,就在于以下并没有循着“忧心忡忡”写去,而是打破了常规,完全撇开离情别绪,诸如自己孤处的凄凉、强烈的思念,竟不着一字,而却改用拟想,假设所思者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那将是如何呢?诗云,“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降。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散文部分第一单元汉家寨Word含答案
《汉家寨》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味景之荒凉、死寂以及写景的方法。
2、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3、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
【教学重点】探讨文本“坚守”的内涵。
【学习难点】1、对汉家寨人在荒凉中“坚守”的理解。
2、对作者的“坚守”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1、走进作者:张承志,回族,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1978年开始笔耕。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张承志作品真正为人所称道的,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阅读他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一种阳刚之美、信仰之美、理想之美。
现在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心灵史》、中短篇小说集《北方的河》、散文集《荒芜英雄路》等。
2、字音识记:山坳.( ) 狞.恶( ) 脚踝.( ) 磅礴..( ) 伫.立( ) 砾.石( ) 白炽.( ) 俯瞰.( ) 绰.约( ) 荟.集( )大坂.( ) 褶.皱( ) 蜃.气( )3、词语积累:不毛之地:天衣无缝:伫立:峥嵘:决绝:嶙峋:六合:俯瞰: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汉家寨是天山南麓戈壁滩上的一个小村落,作者在他漫漫人生旅途中的某一天走进了汉家寨,从此便对它难以忘怀,早上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从每部分中找出关键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提示: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第一部分:“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第二部分:“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
第三部分:“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
三、合作探究(一)第一步:读景1、在一点点走近汉家寨的路途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请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恐怖、阴凉、空旷宁寂、苍凉……2、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找出相关语句,品一品)(1)通过描写作者自身的感受来表现环境特点。
2022-2021学年语文版必修5 第8课《汉家寨》 学案4 Word版含答案
汉家寨学案一、教学目标:1.品尝语言,体会景之荒芜、死寂。
2.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3.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字音大坂()山麓()晕眩()怔怔()山坳()石棱()怅怅()狞恶()铁碴()砾石()白炽()伫立()倔强()蜃气()万顷()2、辨析词义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空谷足音:在安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
比方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3、作者介绍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
原籍山东济南市。
回族。
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争辩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高校等处。
现为自由职业作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月,以“抱负主义气质”著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
短篇小说《雪路》《顶峰》《秀丽瞬间》等。
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唱歌母亲》,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
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
《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7年出版长篇小说《金牧场》。
4、素材链接:近年来,文学界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很多作家的创作中都消灭了“商品化倾向”。
张承志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未介入任何商业性创作的少数作家之一。
张承志说:“我只是一个作家。
我永久不是走红的文字商品的贩卖者,永久不是流行思潮顶峰的泡沫。
我独立地表达而已。
”“我期望自己的文学中,永久有对于人心、人道和对于人本身的敬重;永久有底层、穷人、正义的选择;永久有青春、抵制、自由的气质。
”“哪怕再难,也要坚持学问分子的良心和批判,这是我在自己的微渺作品中始终坚持的。
”“当你们感到生气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洁净而觉得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
汉家寨
《汉家寨》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3、学习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自主预习(梳理信息)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
1978年开始笔耕。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
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2、研读课文,完成《汉家寨》预习题。
(1)疏通生字词。
褶(zhé)皱曝(pù)晒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俯瞰(kàn)咀嚼(jǔ)(jué)白炽(chì)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决绝:非常坚决。
学习第一部分⑴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作者从“天山大坂”到“汉家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请你仔细阅读这个部分,并概括这个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⑵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⑶找出这部分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学习第二部分⑴本文第二部分写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请你说说这个部分写了哪几个人物,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2)就像人有个性一样,汉家寨又有怎样的特点?(分条归纳)学习第三部分⑴请你概括这一部分的段意。
(2)第35段,作者说“我强忍住心中的激荡,继续着我的长旅。
”根据文意想一想,是什么使作者激荡?合作探究(内容、主题和情感)1、文章开头几段写出了“铁色戈壁”什么样的环境特点?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开头几段主要写汉家寨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与世隔绝,贫瘠空旷,死寂苍凉,荒芜残酷,雄大磅礴。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6.2《汉家寨》ppt课件(含答案)
2. 文章写了大西北哪些特有的景致?这些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试举例并加以说明。 提示: 分 例句 作用 类 这些景物尽显荒凉、 “三百里空山绝谷”,“雄伟天山”,“吐 沉寂,没有生气,人 远 鲁番盆地最底处的艾丁湖”,“三道巨大空 迹罕至,为作者抒情 景 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 表意起到了铺垫作 用
(3)伫立: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绝:非常坚决。 (4)决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六合: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整个天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间。
(2)遗憾 · 缺憾 遗憾:不称心,大可惋惜。缺憾:不够完美,令人感到遗憾。表 示主观不满用“遗憾”,表示客观欠缺用“缺憾”。 遗憾 地离开了。 辨析: ①我等了一会儿,最后 ________ ②“ 以 上 ” 与 “ 之 上 ” 不 够 精 确 一 直 是 汉 语 在 表 达 上 的 缺憾 。 ________
1 新情境 · 激趣引航 从《动人的北平》中我们感受大都市带给我们的深厚浓郁的文化 气息和心灵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种亘古而新奇的 “艺术” ——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 ——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
2 新知识 · 预习探索 目标定位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3.初步感受文章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体悟、 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资料助读 1.走近作者
简介:张承志,作家、学者, 1948 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回族。 成就: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1991 年出 版的《心灵史》 ,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 俗挑战的旗帜”。 代表作:长篇小说《心灵史》 、中短篇小说集《北方的河》 、散文 集《荒芜英雄路》等。
高中语文第8课汉家寨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C.15 年的创作历程,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尽管自己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我创作的活
力之源是与党和政府的关怀分不开的。
D.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 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文本阅读 (18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8 题。
砾.石(l ì) 汉家砦.(zh ài) 畸.形(j ī) )
A.山坳
吐鲁番
闪耀
遣憾
B.永恒
山麓
无援
晕眩
C.磅磗
眼帘
起源
戈壁
D.俯瞰
莘苦
马缰
衣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过去的一年,五风.十.雨.. ,夏秋季农作物歉收,但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迅
速调整种植结构,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生出的恐怖、悲凉、无助、乃至绝望的情绪,营造出一种悲凉、宏大、空寂的氛围。这一部
分的描述既为下文作铺垫, 又反衬了汉家寨人坚守精神的伟大。 我走进汉家寨时, “太阳仍
在肆虐”, 但“白炽已经变了”, 而且“寒气”已经袭来, 进一步刻画了汉家寨恶劣的环境。
2.升华感情:作者从渐行渐近的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 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 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屏.住(b ǐnɡ)山坳.( ào) 脚踝.(hu ái) 曝.晒(p ù)
B.蜃.气(shan) 溟.濛(mín) 酥.碎(s ū)
C.咀.嚼(j ǔ) 肆虐.(yua) 白炽.(ch 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家寨》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一、预习案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
原籍山东济南市。
回族。
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
现为自由职业作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
短篇小说《雪路》《顶峰》《美丽瞬间》等。
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二、自主学习1、读读记记(1)字音大坂()山麓()晕眩()怔怔()山坳()石棱()怅怅()狞恶()铁碴()砾石()白炽()伫立()倔强()蜃气()万顷()(2)字形辨析.荟cuì()páng()礴lín()峋zhě()皱憔cuì()pāng()沱鱼lín()车zhé()脚huái()()chuǎi测严jùn()青kē()zhuìzhuì()不安jùn()工2、辨析词义不绝如缕:空谷足音:怔怔:六合:三、探究案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2、第一部分景物描写很精彩,试概括景物的特点,并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
7、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作者要“坚守”的是什么?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
三、训练案夯实基础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屏住(bǐng)褶皱(zhé)狞恶(wù)脚踝(huái)B.晕眩(yūn)蜃气(shèn)白炽(chì)砾石(lì)C.伫立(zhù)瞭望(liáo)肆虐(nüè)咀嚼(jué)D.闪烁(shuò)憔悴(qiáo)揣测(chuǎi)俯瞰(kàn)2.下列个选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荟萃草坂座落山坳嶙峋B.磅薄静默生崖屯垦溟濛C.闪铄眩目绿州决绝峥嵘D.倾泻吟味灼烫生息倔强3.将下面的四个短语填入两句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从天山大颁上下来,心被四野的___________——那充斥天宇六合的___________一样的___________包裹着,听着马蹄单调地试探着和这___________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①恐怖②宁寂③死寂④静默A. ②①③④B. ②①④③C. ①②④③D. ①②③④4.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A.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他收容过你,有生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B.和蓝松嫩草的北麓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C.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步步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
D.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5.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那是大风景大地貌荟萃的一个点。
”“大风景”指的是天山北麓如诗如画的风景。
B.“这就是地理,我默想”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惊叹之情。
大自然用不同的方式造就了这世界,哪怕近在咫尺,也会有天壤之别。
C.“我觉得自己渺小的连悲哀都是徒劳。
”表明作者已经被“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所击垮,连悲哀之情都不会产生了。
D.“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
”“遗憾”是因为那无言的老人没有为作者送行,作者感到了失落。
综合发展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
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
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
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它通到哪里﹖老人摇摇头。
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这条路呢﹖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
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
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
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
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
6.描写汉家寨的任务,作者为什么选取“老汉”和“小女孩”?7.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少两人的汉人服饰?8.“这女孩穿一身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在肩上襟上”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9.分析文中“老汉”形象。
课外拓展坚守,是一种美丽我们每个人都在坚守着。
这个世界,因为坚守而美丽。
可以说,大自然的万物,都离不开坚守这个词。
但凡有生命活力的物体,都会遵循和坚守着某种惯性定律。
人类在坚守内在的某种精神的东西,动物要坚守自己的生存的方式。
而这种坚守,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迎合与矫情。
而是从骨子里应承下来的,包括关于向善、唯美,及爱,或潜意识里的些许感激感恩因素,甚至是遗憾的成分在内。
世间万物无时不刻都在坚守着。
大地坚守它的广博及包容;植物固守它的生长规律;动物有其与生俱来秉性与厮守;人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及自我的约束能力。
约束,是一个充满硬性而人性化的词语。
或多或少带有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因素掺杂其中。
在我看来,约束在某种程度上,跟坚守比较贴近。
作为社会的,且是肩负责任和道义的人,你得必须要有一定的担当。
这种担当一旦演化成精神的层次,那么,即便是再苦恼的事,都是义不容辞、无怨无悔的,从而变得具有广义上的褒奖和赞美。
平凡的我们,每天要面对劳动及生活带给的幸福及愁思的体会,虽然夹带些许的繁琐和痛苦,但充实而快乐着。
况且这些繁杂的细节上的心智和体力上消耗,又迫使彼此,要按规程行事,要听从于某种暗示或告诫。
光阴的行走,预示着它的自然地流逝。
它不会因为任何意料或不意料的变更,而倒行逆施,滞留不动;河流是柔美温润的物质,它往往成为一股态势后,才能不断流向远方。
在这期间,不断有新的物种的加盟,还有规模和区域的渐渐变化。
途径的地方,必定留下润泽微笑,落下沁人心脾的酣畅的印象。
而这些细腻微妙的改变,只有怀着欣赏的眼光和纯净的思维,去耐心的细致的品味,才能有所发觉、有所感悟。
坚守,是一种品质和美丽。
这个世界,因为坚守而美丽。
二、《汉家寨》(一)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首先,从题目来看,既然题目是“汉家寨”,就可以做倾向性的推断——文章的描写对象就是汉家寨,不妨提问——汉家寨在哪儿?什么样子?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通过阅读,理清层次,找出描写汉家寨“形”的内容。
体会这样写的意境,为揣摩文章的“神”做准备。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
突出其地理环境的恶劣。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体现一老一少无言的坚守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后的反思,带来的心灵的振荡(二)咀嚼赏鉴:1、走近汉家寨时,对其“形”的感知所见:铁色戈壁岩石红石焦土酷热干旱不毛之地所闻:单调的马蹄声所感:“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作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
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意境:宁寂、恐怖、苍凉、茫然2、走进汉家寨时,“形”的把握(1)所见:景物:几间破泥屋(人烟稀少,贫穷)巨大空茫的戈壁滩(险恶荒凉)人物: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少有人来)汉服老汉“微微摇了一下头”(从没离开过故土);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茫然,好奇),穿一件破红花棉袄(贫穷)所感所思:(1)汉家寨是汉人坚守一千多年的地方。
(2)在绝境中,人一定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意境:残酷、荒凉、神秘、隔绝、坚忍(2)如何认识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通过这年龄悬殊的两个人来表现汉民族的一种默默坚守精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无言地继续前人的事业,以一种执着与环境抗衡,固守着先人的土地而决不放弃,并且代代相传。
(这种精神是作者着意讴歌的)3、离开汉家寨时,“形”的把握所见:景物:黄褐的破泥屋、天山人物:女孩的身影——破红花棉袄所感: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意境:遗憾、不舍、回忆、坚守(三)散文之神形——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神——“坚守”精神理解“形”的串联对“神”的作用:《汉家寨》既写所见到的自然风光,又写现实生活和历史,既写外景又写内情,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的特点,同时形散又紧紧围绕“神聚”(坚守)来安排。
所以,理清层次,无论多少“形”,抓住其特征及其间的联系,揣摩“神”,就能深刻地体会到“形”是为“神”服务的。
(四)细节探究:1、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作者要“坚守”的可能是什么?明确: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2、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
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明确: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
(“坚守”与“发展”的观念并不矛盾。
)3、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明确: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4、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
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明确: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5、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一是它“年岁”长久:汉人屯田、唐人设县、宋人称寨(阅尽人间沧桑)二是神秘: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谜那些汉民们历经多少朝代更迭,多少环境变化,都死守不迁移,而且不被他族同化,确实是一个谜。
三是坚韧、固守:尽管处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中,守住自己的特点而没有被同化。
是源于对本民族的认同,这种传统不经时间的流逝而被颠覆改换;四是保守、封闭:这是坚守的的反面意义,它远离尘嚣,也远离时代进步的步伐,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还生活在简陋、朴素、枯燥之中不思进取,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风云变幻没有在这里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