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4.2.1正比例》2-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4.2.1 正比例》2-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4.2.1 正比例》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正比例的存在,从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应用正比例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感受正比例的存在,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对正比例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以及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身高与鞋子尺码的关系,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来理解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比例的概念和运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正比例的核心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定义:两个相关联的量,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相应地变化,它们的变化方向相同,变化幅度相等。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校内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校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意义》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正比例,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比例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复杂的情境中判断两个量的比例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正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应用拓展: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正比例的应用。
通过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正比例的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正确率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正比例(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
正比例(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比例概念,能够在具体问题中应用正比例。
2.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通过图表、表格、文字等方式描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1.正比例的概念与特征。
2.如何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正比例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根据情境和数据在对数坐标系图中确定正比例的斜率。
2.如何预测和判断正比例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1.通过数字游戏呈现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索正比例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 ac 课本上有关正比例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正比例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
2.学习过程1.知识点讲解第一部分:正比例的概念和特征(1)什么是正比例(2)正比例的特征第二部分:正比例问题的解决(1)正比例的计算(2)正比例的实际应用与解决问题第三部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1)正比例的曲线变化规律(2)正比例的图表、表格、文字描述(3)根据对称轴和观察实际数据判断和预测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第四部分:对数坐标系2.学生探究通过对教材上关于正比例的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正比例的特性、计算和应用,并能够描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
3.师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知识。
3.课后作业1.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2.完成教材上与课堂练习。
五、教学资源1.PPT课件2.活动练习册3.白板、黑板、彩色粉笔4.教材六、课堂反思这堂课的教学策略主要采用了“任务型学习”、师生互动和学生探究等方法,课堂效果较为理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
通过互动式的讲解,学生表现出了很好的学习状态,能够在思考中了解正比例的概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2正比例关系说课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2 正比例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2 正比例关系》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概念,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正比例关系的概念,以及正比例关系的表达方式。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时,已经掌握了比例的计算方法,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进行解决。
但是,对于正比例关系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
2.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关系的表达方式,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关系的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正比例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
2.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正比例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引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2.新课导入: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3.实例解析: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4.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5.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6.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和讲解,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意义》一等奖说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意义》一等奖说课稿《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意义》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意义》一等奖说课稿教材分析: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浙教版第十二册第3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
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
并且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xy=k(一定),从而给出正比例的意义。
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1、使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会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
2、通过对比、观察、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为了使学生掌握好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教师采用迁移法、对比法、引导法、讲解法、联系法、自主探索法来进行教学。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结的方法等等。
第一部分:复习三量关系,为本节内容引路。
(转载数学网)第二部分:新课从创设正比例表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分析、概括,紧紧围绕判断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两个量、商一定展开思路,结合例题中的数据整理知识,发现规律,由讨论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识得到深化。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
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由此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
最后指导学生看书,抓住本节重点,突破难点。
安排适当的练习题,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概念的理解,牢牢掌握住判断的方法。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
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
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
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说课稿
《正比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正比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正比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和比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正比例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比和比例知识的理解,还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函数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然后揭示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正比例关系式来描述两个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教材还安排了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来探究数学知识。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正比例关系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会用正比例关系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分析,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归纳出函数的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说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说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本节课的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画图)、多观察(图象),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发现其性质。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准备电脑PPT,洋葱学院电脑版五、说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温故: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答:正比例函数图像是经过原点(0,0)和点(1,k)的一条直线(二):知新: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下列每组函数的图象像:y=xy=3xy=4xy=y=x②y=-xy=-3xy=-4xy=-y=-x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看看每组直线分布的特征先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上述函数的图象,之后利用洋葱学院播放《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动态的演示画出函数图象,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查漏补缺,找出自己所画的图象与视频中的图象有什么不同?观察图像,思考问题:1.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有何联系?不够明确。
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特别是符号)有何联系?2.对其中的某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例如y=3x),当x增大时,函数值y怎样变化?x减小呢?是不是要提出减小?请斟酌。
3.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第一个问题: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有何联系?估计生:发现第一组的五条直线都经过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第二组的五条直线都经过第二和第四象限。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第【1】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说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用课件出示例3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指导学生思考出:(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第1篇】基于当前的课程标准的教学的思考,这节课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制定,评价任务的设计,学习流程的安排,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说课: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1、基于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学段“数与代数”中第四部分“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求比值的内容,会根据两个数的比求它们的比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铺垫。
教材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根据具体情境会找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时,要让学生先观察表格,从中能发现有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变化另一个也随着变化,并且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一定的。
基于以上分析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通过观察具体情境,学生会根据表格发现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对应的比值是一定,进而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通过在方格图上描点和连线,学生知道成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射线。
学习重点: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学习难点: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二、评价任务1、通过观察表格,会说出总价和数量的变化规律和对应比值相等。
2、通过练习,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通过描点连线,会说出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射线。
三、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设计以下环节:(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看到“总价”这个数量,你想到了什么量?生:数量和单价。
师:为什么?生:因为我们学过总价÷数量=单价师:说的对,我们把像总价和数量这种有关系的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023年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范文
2023年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范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1说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推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依据图像解决有关简洁问题。
说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说教学难点:正确推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说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改变状况,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着改变,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洁的例子,如:(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
行数就少了。
2、这种改变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日,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杯子是相同的。
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底面积/㎝2问:你有什么发觉?学生不难发觉: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老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肯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老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肯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改变而改变。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削减,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肯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改变,另一种子量也随着改变,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肯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第【1】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6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相关联的两个量及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说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数学问题。
2.有一些朴素的正、反比例概念。
学生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坐车时间越长,行走的距离就越远等。
多媒体运用:ppt课件说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说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一)》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正比例的存在,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践的操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正比例的学习上,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正比例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概念,理解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卡片等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正比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正比例:让学生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例题解析: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正比例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6.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知识。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第【1】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题。
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说教学重点: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说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小黑板说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生1:把旗杆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
(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小黑板出示例5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1)学生自己解答。
(2)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1.6×10=16(元)。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10÷8×12.8=1.25×12.8=16(元)【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2《正比例》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2《正比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2《正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概念和简单比例,对比例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比例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时,容易与成反比例混淆,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需要教师引导和练习。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教学难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正比例的概念。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和解决问题。
3.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实例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存在一种比例关系。
2.新课讲解:讲解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3.实例分析:分析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解释原因。
4.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对正比例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5.实际应用: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正比例的知识。
6.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一)》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正比例关系,并会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知识,对于比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在导入环节,我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正比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正比例关系,并会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辨识正比例关系。
2.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比例的规律。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小组讨论。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回忆比例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的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比例的概念。
3.讲解:对正比例的概念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内涵。
4.应用:让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对整个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6.作业:布置有关正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正比例的关键点。
可以设计如下:1.概念:……2.辨识:……3.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第【1】篇〗教学内容: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2、学习例7(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5)教师作评讲并小结。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观察:在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A点表示什么?B点呢?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由学生比、说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第1、2题2、P49第1题。
四、课堂小结: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五、作业P49第2题(1)(4)(5)(6)(9)六、课后作业1、P49第2题(2)(3)(7)(8)(10)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第【2】篇〗小学数学《正比例》说课稿模板图片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所以说课稿本身没有太多要求,更多的是对说课者在口述过程中的思路和条理要求比较更多一些。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
《正比例》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四月七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举办公开课,下面我针对上课的各环节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正比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科书安排的是正比例,其内容主要是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图像,并通过例1和例2介绍这些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
教材通过实例说明: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另外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y/x=k(一定)。
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的图像,并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二、说目标1. 利用生活中彩带销售问题的实例,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说学情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
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五、说教法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通过具体数据的观察、归纳、分析、小结的方法等。
例1利用销售彩带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在单价一定的前提下总价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
为了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用箭头把彩带数量和总价的变化对应起来,使学生一看就容易发现“数量增加,总价就增加”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分数和小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正比例关系,并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比例的定义和运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正比例关系,并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例,学生能够发现正比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正比例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正比例的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观察实例、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比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例和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正比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正比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正比例的性质:学生观察实例,发现正比例的性质,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正比例的定义。
3.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正比例的理解和运用。
4.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进行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对正比例的掌握。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4.2.1 正比例》5-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4.2.1 正比例》5-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4.2.1 正比例》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以及如何用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正比例,并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正比例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准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以及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仍然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深入理解正比例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以及如何用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以及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主发现正比例的规律,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正比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的规律,总结正比例的定义。
3.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题,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
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
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
教材精简了例题,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
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
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纳和提倡接受学习)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二、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正比例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
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
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
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2,让学生计算杯子的地面积,让学生体会到体积和高度的比值相等。
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水的体积随着高度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增加、体积也增加,高度降低、体积减少,但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并用“”来表示“高度、体积、底面积”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体积和高度是成正比例的量,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
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
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
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k(一定)和正比例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让学生继续体会,当学生真正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进行了对比练习后,再接着让学生来说。
由于学生有折线统计图和数对的相关知识经验,所以在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做简单介绍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多少制作正比例图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习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习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