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战国时期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汉语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中逐渐产生的一种精练的语言文化系统,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观察、累积的结晶,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当下,它从来没有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过。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战国时期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一:两虎相争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zhěn]给秦惠王讲卞[biàn]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立即拔剑在手,准备刺杀。
身旁的小僮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
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
到那时候,您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为了争肉,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
卞庄子突然跳出去,挥剑猛刺伤虎,果然不费大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
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二:出尔反尔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
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
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帮他出主意。
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战争,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援救的,这些百姓实在可恨极了。
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他们又是那样可恶。
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听了邹穆公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自己的责任。
他说:“在饥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饥饿的威胁,老弱病残者都被活活饿死,身强力壮一点的,也被迫四处逃荒。
而在你的谷仓中,却堆满了粮食,在你的库房里,也装满了财宝。
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却不向你报告,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30字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30字1. 负荆请罪:故事中,赵国的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为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
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这个故事演变为成语“负荆请罪”,意为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惩罚。
2.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涉及到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的人。
3. 讳疾忌医:这个故事出自名医扁鹊的经历。
扁鹊去见蔡桓公时,发现他有病,但桓公拒绝治疗,认为自己没有病。
随着病情加重,桓公派人去问扁鹊,扁鹊解释了病在皮肤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扁鹊无法治疗。
而今在骨髓,扁鹊不再请求给桓公治病了。
桓公浑身疼痛时派人去请扁鹊,但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这个成语比喻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愿接受批评帮助。
4.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形容在战国时代,秦楚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
因此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5. 卧薪尝胆:故事中,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各种屈辱的生活,回国后,他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要发愤图强,终于成功复仇,打败了吴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6. 破釜沉舟:这个故事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项羽为了取得胜利,下令破釜沉舟,只携带三日的粮草,表示与秦军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做事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7. 围魏救赵:在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遣田忌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黔驴技穷】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黔先的农民,他家里穷困潦倒,只有一头老驴用作耕种。
一年秋天,正是收割季节,黔先带着老驴到田地里耕种。
然而,这头老驴年事已高,技艺也不再犀利。
由于年久失修,犁头也很生锈,无法顺利耕种。
黔先尽力捶打犁头,但仍然无法使老驴有效地耕种田地。
【三顾茅庐】战国时期,刘备在寻找贤才的过程中遇到了诸葛亮,一位人称“卧龙”的智者。
然而,诸葛亮因为自觉能力不足,长久隐藏在草庐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刘备深知他的才华,担心他不肯出山,于是三次上山拜访,终于请诸葛亮出山担任重要职务,成就了三顾茅庐之事。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鸡和一只狗作为守卫。
一天早晨,当鸡叫的时候,狗看门的人却偷偷地溜进了主人的仓库,盗窃了一些粮食。
主人发现后,十分气愤,并决定将狗赶出家门,以示警示。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利用别人的工作成果而不劳而获的人。
【兵不厌诈】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保护领土和利益,战争策略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次,齐国和魏国交战。
齐国派出使者向魏国请教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魏国智者出了一个计策,称其为“兵不厌诈”。
他告诉齐国应该采用诡计,伪装军队,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齐国按照计策行动,最终成功获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在战争中,运用各种计谋和诡计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壮志凌云】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年轻有为,志存高远。
他立志要做大事,终生奋斗。
他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帮助越国打败了敌人,最终成为越国的贤臣。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雄心壮志,有志向远大,勇往直前,志存高远。
【谈笑风生】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智者,他机智过人,富有智慧。
他常常在谈笑间言辞精辟,风趣幽默,以独特的口才和智慧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赞叹。
他的聪明才智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口才流利,聪明伶俐,善于辩论,谈吐风趣。
【空中楼阁】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庄子的思想家,他思维敏捷,深思熟虑。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1. 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即位三年,啥也不干,就知道吃喝玩乐,大臣伍举着急啊,就去问庄王:“有只鸟三年不飞不鸣,这是啥鸟啊?”庄王说:“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啊,庄王真的励精图治,让楚国变得超级强大。
你说这人厉害不,就像平时不吭声的同学,突然考了个第一名,那不就是一鸣惊人嘛!2.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时,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
重耳承诺要是两国打仗,他会退后九十里(一舍是三十里)。
后来真打仗了,重耳真就下令后退,这可把楚军弄懵了。
哎呀,晋文公多讲信用啊,这就好比你答应了朋友的事,再难也做到了,多牛啊!3.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那可是受尽了屈辱啊,但他暗中发誓一定要报仇。
他睡在柴草上,还尝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
最后勾践终于成功复国,打败了夫差。
这简直就是逆袭的典范啊!要是咱遇到困难也能像勾践这样,还有啥干不成的?4. 纸上谈兵: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真让他带兵打仗,不行啦!在长平之战中,他瞎指挥,结果导致赵国大败。
这就像有些人光会说不会做,遇到实际问题就傻眼了,咱可不能学赵括啊!5. 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孙膑不去赵国救援,反而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逼得魏军撤回去,赵国也就得救了。
这招多妙啊,不走寻常路!就好比别人都按常规出牌,咱出其不意,一下就把问题解决了。
6. 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立了大功,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气,但蔺相如很大度。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这两人多了不起啊,有错就改!要是咱和朋友闹别扭了,是不是也得学学他们?7. 老马识途:齐桓公打仗迷路了,多亏了几匹老马认识路,才带着大家走出来。
你看,连马都这么厉害,经验多重要啊!这就好像在生活中,长辈们的经验有时候能帮咱少走好多弯路呢,咱可别小瞧了!我的观点结论是:这些成语故事真的是太精彩了,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成语的由来与故事发生了。
下面将为你介绍四则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孟子还只是一个孩子。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教育孩子,她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迁徙户口。
第一次迁徙是为了离名士更近一些,让孩子能够在他们的影响下学习。
第二次迁徙是为了让孩子离学校更近一些,能够更方便地去上学。
第三次迁徙是为了让孩子远离低劣的学生,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最终,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也应该重视自己的教育,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二、"鸿门宴"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宋义欲杀秦国的丞相秦国。
为了达到目的,宋义设下一个局,邀请秦国来楚国鸿门宴。
鸿门宴上,宋义企图刺杀秦国,但是被秦国及时发现并逃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轻信他人,要时刻保持警惕。
三、"师出无名""师出无名"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有位武术高手叫景丑,他非常厉害,但是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后来,他离开齐国,到秦国任武术教练。
景丑在秦国大放异彩,成为了一位备受敬仰的名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才华。
四、"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吴国,当时吴王夫差非常嗜杀,不顾百姓的疾苦,专注于追求享乐。
在他的统治下,吴国经济和民生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国家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的需求,必将付出代价。
总结:这四个成语故事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们各自展示了那个时期的人们的智慧、努力和勇气。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十余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买梗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乂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呆若木鸡】纪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
」十天后齐王乂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
」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
乂过了十天后,纪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乂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战国的成语故事

战国的成语故事一、强词夺理。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公输般的人,他是齐国的大臣。
一天,他在朝廷上与人争论,明明是他不对,却偏偏强词夺理,硬是要争辩自己是对的。
结果,他不但没有说服别人,反而被人嘲笑。
后来,人们就用“强词夺理”来形容那些明知不对,却硬要争辩的人。
二、四面楚歌。
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交战,楚国被秦国围困在了城中。
楚国的将领项燕,处境非常危急,四面都是敌人的军队,处境非常危急。
但是项燕并没有绝望,而是奋勇作战,最终成功突围逃脱。
后来,人们就用“四面楚歌”来比喻处境危险,四面受敌的情况。
三、破釜沉舟。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廉颇的将军,他率领赵国军队与秦国作战。
在一次战斗中,他下令将所有的釜和舟都破坏掉,以表示决心,要么取胜,要么死战到底。
最终,他带领赵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破釜沉舟”来比喻做出决心,毫不退缩。
四、束手无策。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孟尝君的政治家,他在齐国做官。
有一次,齐国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孟尝君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最终,他在众人的帮助下,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后来,人们就用“束手无策”来比喻遇到问题束手无策,不知所措。
五、百发百中。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尉缭的射手,他的箭术非常高超。
有一次,他在比赛中连射百发,每一箭都命中了靶心。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百发百中”来形容射箭或者说话做事非常准确,一点也不出错。
六、孤掌难鸣。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孟子的思想家,他在楚国做官。
他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但是却没有得到楚国君主的重视。
最终,他孤身一人,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后来,人们就用“孤掌难鸣”来比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难以成事。
七、因噎废食。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孟尝君的政治家,他在齐国做官。
有一次,他吃饭的时候被鱼刺卡住了喉咙,非常疼痛。
但是他因为怕再次被鱼刺卡住,就连鱼带饭一起吐了出来。
后来,人们就用“因噎废食”来比喻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整件事情。
八、杞人忧天。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杞人的人,他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中国的⽂化博⼤精深,我们⼀⽣都在学习着它的内涵。
即便是那简单的四字成语,其中却也隐含着⼤⼤的道理。
下⾯是⽆忧考分享的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共苦 战国时,燕国太⼦姬平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
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燕昭王真感到束⼿⽆策。
⼀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很有计谋。
于是赶紧派⼈去把郭魄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个有本领的⼈,帮我强国复仇?”郭魄说:“只要你⼴泛选拔有本领的⼈,并且要亲⾃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
”“那么我去访问哪⼀个才好呢?”郭隗回答说:“先重⽤我这个本领平平的⼈吧!天下本领⾼强的⼈看到我这样的⼈都被您重⽤,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刻尊郭隗为⽼师,并替他造了⼀幢华丽住宅。
消息⼀传开,乐毅、邹衍、剧⾟等有才能的⼈,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
燕昭王很⾼兴,都委以重任,开关备⾄;⽆论谁家有婚丧娶等事,他都亲⾃过问。
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致拥戴。
同⽢共苦的意思:“⽢”甜。
⼀同尝甜的,也⼀同吃苦的。
⽐喻有福⼀起享,有困难⼀起承担。
【篇⼆】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安步当车 战国时,齐国有位⾼⼠,名叫颜蜀。
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蜀随随便便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蜀,⾛过来!”不料颜蜀还是⼀步不动,呼唤宣王说:“⼤王,⾛过来!”宣王听了很不⾼兴,左右的⼤⾂见颜蜀⽬⽆君主⼝出狂⾔,都说:“⼤王是君主,你是⾂民,⼤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王过来,怎么⾏呢?”颜蜀说:“我如果⾛到⼤王⾯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王⾛过来,说明他礼贤下⼠。
与其让我羡慕⼤王权势,还不如让⼤⽟礼贤下⼠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尊贵?”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蜀神⾊⾃若他说:“当然有。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

之阳早格格创做1、烽火戏诸侯:西周终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与悦她,周王下令焚烽火,正在古代烽火是用去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焚烧后,各天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乡,幽王战褒姒正在乡头视着疲劳受骗的将士,拍脚大笑.厥后恩人果然去进犯,幽王派人面焚烽火,诸侯不再去救援,截止西周死亡,幽王被杀.2、管鲍之接:鲍叔牙战管仲皆是秋秋时期很有才搞的人,少时二人做生意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果他家贫,不以为止.厥后,二个佳友分属齐国二个敌对于的政事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黑,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黑坐为桓公,公子纠波折身亡,管仲被囚身问功.鲍叔牙劝道桓公,坐管仲为相.管仲道:“死尔者女母,知尔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接”指佳友相互断定,不计得得.3、退躲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秋秋时,晋公子重耳遁亡到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去怎么样酬报,他道:“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逢于中本,其退躲三舍.”厥后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躲三舍.舍:古时止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躲三舍”比圆对于人让步,不与相争.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重湎于酒色,国政纷治,诸侯并侵,危正在旦夕,而安排大臣又不敢劝谏.滑稽擅辩的淳于髡(kǚn),知讲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于齐威王道:“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讲那是正在讽谏自己,便道讲:“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今后以去,齐威王励粗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得去的国土.后以“一呜惊人”比圆通常冷静无闻,一搞便有惊人的结果.5、一毛不拔:《孟子.经心上》载:战国时,朱子主弛“兼爱”,而杨朱却阻挡于“兼爱”,主弛“为尔”,提议部分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道:“杨朱主弛为尔,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于天下有利,他也不搞.”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度吝啬自公.6、三心二意:《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暴徒所利用.孟子频频游道之,也不起效率.有人埋怨孟子不佳佳天规劝他,孟子挨比圆辩黑道:“虽有天下易死之物也,一日暴之,已有能死者也.”暴:晒;热:冻.后以“三心二意”比圆搞事无恒心,全力少,懈怠多.7、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秋秋时,越国被吴王挨败,越王句践坐志报恩.为了激励斗志,他把苦胆悬于坐卧处,用饭睡眠前皆要试试苦胆.通过少久准备,毕竟挨败了吴国.此处不载卧薪事,“卧薪尝胆”一词汇出自苏轼的《拟孙权问曹操书籍》.卧薪:睡正在柴草上.后以“卧薪尝胆”形容受苦自励,坐志为国报恩雪荣.8、夸夸其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俭的女子赵括,少年死读兵法,擅于道兵,连女亲赵俭也问不倒他.厥后代替廉颇搞赵国大将,只按书籍本,不会变通,正在少仄之战中被秦将黑起挨败,士兵被坑埋达四十万人.后以“夸夸其道”比圆空道表里,不办理本质问题.9、声东击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军围攻赵国皆乡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采与军师孙膑之计,乘魏国国里里空真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半路截打,魏军大败,进而解了赵国之围.厥后军事上把围攻去犯之敌的后圆据面,迫使其撤兵,进而与胜的战术喊搞“声东击西”.10、老马识途:《韩非子.道林上》载:秋秋时,齐桓公、管仲戴兵讨伐孤竹国,归途迷路.管仲修议道:“老马的聪慧不妨利用.”于是选了几匹老马头前引路,兵将随其后,进而找到了归途.后以“老马识途”比圆体味歉富者能正在处事中收挥带领效率.11、往秦暮楚: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死理于四圆,固往秦而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二个诸侯大国相互对于坐,时常做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己的便宜与仄安,时而倾背秦,时而倾背楚.比圆人朝三暮四.12、往秦暮楚:《庄子.齐物论》载寓止故事:养猕猴的老人正在分给猕猴栗子时,道早上给三个,早上给四个,寡猕猴皆气愤收喜;老人改道早上给四个,早上给三个,寡猕猴皆下兴盛去.后以“往秦暮楚”表示以诈术欺人;或者表示变更多端,朝三暮四.13、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讲晏子身材矮小,正在大门的中间启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道:“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即日尔出使到楚国去,不该该从那个洞进去.”驱逐去宾的人戴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会楚王.楚王道:“齐国不人可派吗?竟派您搞使臣.”晏子宽峻天回问道:“齐国的皆乡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所有弛启袖子,天便暗淡下去;所有挥洒汗火,便会汇成大雨;街上止人肩膀靠着肩膀,足尖碰足后跟,怎么能道不人呢?”楚王道:“既然那样,那么为什么会挨收您去呢?”晏子回问道:“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分歧的对于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何处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何处去.尔晏婴是最不才搞的人,所以天然出使到楚国去了.”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那消息,便对于脚下的人道;“ 晏婴,是齐国擅于辞令的人,当前将要去,尔念羞宠他,用什么办法呢?”脚下的人回问道:“正在他去到的时间,请允许咱们捆绑一部分,从大王里前走过.大王便问:‘那人是搞什么的?’咱们便回问道:‘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功?’咱们便回问道:‘犯了偷盗的功.’”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下兴的时间,二个官吏绑着一部分到楚王里前.楚王道:“绑着的人是搞什么的?”官吏回问道:“是齐国人,犯了偷盗功.”楚王瞟着晏子道:“齐国人本本便擅于偷盗吗?”晏子离启座位,郑重天回问道:“尔听道那样的事,橘子死少正在淮北便是橘,死少正在淮北便是枳,它们不过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真的味讲却分歧.那样的本果是什么呢?是火土分歧.当前百姓死计正在齐国不偷盗,去到楚国便偷盗,莫非楚国的火土会使百姓擅于偷盗吗?”楚王笑着道:“圣人是不克不迭共他启玩笑的,尔反而自讨出趣了.”14、东施效颦:《庄子.天运》载:传道秋秋时越国好女西施果为胸部痛痛而捧心皱眉.她的邻居中有个丑恶女睹了,感触那样很好,也教着捧心皱眉.人家睹了皆躲到一边不肯意瞅她.厥后有便称那个丑恶女为东施,并用“东施效颦”比圆不知人家佳正在哪能里,自己又不条件而盲目模仿.15、东食西宿:《艺文类散》卷四十引《风雅通》载寓止故事:齐人有女,二人供之.东家的女子貌丑恶而家富,西家的女子貌好而家贫.女母不克不迭决断,便让女女自己拿个主意.女女道:“尔念正在东家吃,正在西家宿.”后以“东食西宿”比圆多圆牟与,贪得无厌,贪利供惠.。
战国时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战国时的成语典故是古代语和事的高度凝练和浓缩,往往文言色彩浓厚,保留着许多古汉语词汇的痕迹,现代人可以借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语言等面貌。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战国时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战国时的成语典故篇一:响遏行云战国时候,秦国有个名叫薛谭的年轻人,他的嗓音不错,也非常热爱音乐。
于是,他四处拜师,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唱家。
后来,他拜秦国著名的歌手秦青为师,经过一段刻苦的,他歌唱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薛谭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出徒了,他就对秦青说:“老师,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现在我学得也不错了,我打算明天就回家去。
”秦青心里有些失望,不动声色地说:“好吧,明天我给你送行。
”第二天,秦青在郊外摆酒为薛谭送行。
告别的时候,秦青打着拍子,唱了一支略带悲伤的歌曲。
高亢的歌声,震动了树木,飘向空中,仿佛天空中飘动的白云也被这歌声阻挡住停止不动了。
(原文是:“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听了老师精彩的演唱,薛谭才意识到自己的盲目自满是多么愚蠢,他十分惭愧地说:“老师,我原来以为自己的水平和你差不多了,现在才知道差得太远。
请老师原谅我吧,我想继续跟着你学习。
”秦青听了很高兴,又重新收他做了学生。
从这以后,薛谭一直非常虚心地跟随老师学习,再也不敢说已经学成的话了。
战国时的成语典故篇二:青云直上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
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
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
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通报了这件事情,范雎因此被逮捕并遭毒打。
范雎被打得昏死过去,须贾便让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厕所里,让人好好看守。
范雎醒来之后,发现看守他的人正是他的好朋友。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并躲到好朋友郑安平家,改名张禄,准备找机会逃往国外。
不久,秦昭王派使者出使魏国,范雎便趁机偷偷跟随秦使到了秦国。
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5个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1、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
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
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
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
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操刀伤锦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
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
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
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
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3、楚幕有乌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
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
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4、丁公凿井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
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成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得以流传。
在本文中,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15个成语故事,以展现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一、风雨同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国家内外交困,但凭借着民众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他们共同面对困难,一起努力,最终度过了难关。
这个国家的国君感慨万分,描述了他与民众同舟共济的情景,从而形成了“风雨同舟”这个成语,用以表达困难时期人们同舟共济的意义。
二、推心置腹春秋时期,有两个国家长期相争,但国君之间的相处方式颇为特殊。
每次会晤,他们都不戴冠冕之服,将心事都摆在了桌上(即“置腹”),毫无保留地交流,以求达成共识。
这种坦诚相待的方式,形成了“推心置腹”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的坦诚相待。
三、断齑画粥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经济困难,国君只能靠描绘齑粥的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尽管齑粥质朴简单,但国君的诚意和真情让人感动。
这个故事形成了“断齑画粥”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够执着追求和表达真情的意义。
四、蔓延寸草心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国君勉力抵抗,但由于战局不利,加之内政腐败,国家疆域逐渐萎缩。
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百姓依然心怀自强,虽寸草命蔓延,但心中渴望保家卫国。
这个故事形成了“蔓延寸草心”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五、浪子回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的国君有个浪子,沉迷于声色犬马之间,不思进取。
但后来,这个浪子洗心革面,回到了家乡,并帮助国君治理国家,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这个故事形成了“浪子回头”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能够有所觉悟,回头改正错误,重新奋发向前的意义。
六、蛟龙得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只蛟龙长期居住在山中的溪流中,但由于干旱,溪流干涸,蛟龙垂死挣扎。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11.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富有故事性的成语,以下是其中的20个成语故事:1. 齐头并进:战国时期,齐国的两位将军田忌和孙膑联手作战,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最终成功击败敌人。
2. 杯弓蛇影: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单受到吴国使者的威胁,他以为杯中有蛇,结果错手打翻了酒杯,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表示多疑无谓。
3. 画蛇添足:战国时期,郑国的人在画蛇的图片上加上了蛇的脚,本来已经足够完整的事物被多余的添加弄得不当。
4. 守株待兔:战国时期,鲁国的农夫发现兔子撞树而死,他误以为兔子会自己上门,结果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没有得到任何收获。
5. 掩耳盗铃:战国时期,有个小偷盗窃了一口钟,他捂住耳朵以为没有人听到了钟声,从而以为自己不会被发现。
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
6. 刻舟求剑:战国时期,有人坐船过河时,剑掉入水中,他却在岸边刻了个记号,认为剑在船上。
这个成语表示人们固守旧观念,不顾事物的变化。
7. 囊中羞涩: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无忌计划偷窃一样宝物,但事后才发现被偷的是自己带在身上的东西。
8. 三人成虎:战国时期,有人散布谣言称见到了三只老虎,结果成群的人们都相信了谣言。
9. 坐井观天:战国时期,楚国的庄子以井为天,以水为天空,表示个人眼界狭窄或者对世界认知的片面。
10. 狐假虎威:战国时期,一只狐狸借势虎威吓唬其他动物,显示权威的时候就表现出傲慢的色彩。
11. 守株待兔:战国时期,有个农夫发现兔子撞在树上而死,他以为兔子会自己上门,结果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没有得到任何收获。
12. 金屋藏娇:战国时期,楚国的公子勾践被吴国俘虏,他被迫藏在一个金屋中,并通过隔铜砧与人交流。
这个成语表示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隐藏着心灵的苦闷。
13. 纸上谈兵:战国时期,有人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而没有实际的实践和经验。
14. 返璞归真:战国时期,管仲在晚年时放言自己要去返璞归真,并倡导实行简朴度日的生活方式。
15. 兔死狗烹:战国时期,兔子死了可以吃肉,而狗却被烹煮以供奉祭祀,用这个成语表示人与人的待遇不公。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

之阿布丰王创作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陈说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年夜笑.后来仇敌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扑灭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年龄时期很有才华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友好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年龄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酬谢,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如对人让步,不与相争.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沦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朝夕,而左右年夜臣又不敢劝谏.滑稽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年夜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后以“一呜惊人”比如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果.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孟子几次游说之,也不起作用.有人埋怨孟子没有好好地规劝他,孟子打比如辩护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暴:晒;寒:冻.后以“一暴十寒”比如做事无恒心,努力少,懈怠多.7、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年龄时,越国被吴王打败,越王句践立志报仇.为了激励斗志,他把苦胆悬于坐卧处,吃饭睡觉前都要试试苦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此处不载卧薪事,“卧薪尝胆”一词出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卧薪:睡在柴草上.后以“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立志为国报仇雪耻.8、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年熟读兵书,善于谈兵,连父亲赵奢也问不倒他.后来取代廉颇做赵国年夜将,只按书本,不会变通,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打败,士兵被坑埋达四十万人.后以“纸上谈兵”比如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9、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军围攻赵国国都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采纳军师孙膑之计,乘魏国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半路截击,魏军年夜败,从而解了赵国之围.后来军事上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军,从而取胜的战略叫做“围魏救赵”.10、老马识途:《韩非子.说林上》载:年龄时,齐桓公、管仲带兵讨伐孤竹国,归途迷路.管仲建议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于是选了几匹老马头前引路,兵将随其后,从而找到了归途.后以“老马识途”比如经验丰富者能在工作中发挥引导作用.11、朝三暮四: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年夜国相互对峙,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平安,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如人反复无常.12、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载寓言故事:养猕猴的老人在分给猕猴栗子时,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猕猴都生气发怒;老人改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众猕猴都高兴起来.后以“朝三暮四”暗示以诈术欺人;或暗示变动多端,反复无常.13、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年夜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年夜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国都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年夜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分歧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华的人,所以固然出使到楚国来了.”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敌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词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法子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年夜王面前走过.年夜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年夜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原本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分歧.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分歧.现在苍生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苍生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14、东施效颦:《庄子.天运》载:传说年龄时越国美女西施因为胸部疼痛而捧心皱眉.她的邻居中有个丑女见了,觉得那样很美,也学着捧心皱眉.人家见了都躲到一边不愿意看她.后来有就称这个丑女为东施,并用“东施效颦”比如不知人家好在哪能里,自己又没有条件而盲目模仿.15、东食西宿:《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风俗通》载寓言故事:齐人有女,二人求之.店主的儿子貌丑而家富,西家的儿子貌美而家贫.父母不能决计,便让女儿自己拿个主意.女儿说:“我想在店主吃,在西家宿.”后以“东食西宿”比如多方谋取,贪得无厌,贪利求惠.。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成语是我国历史文明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欢迎大家阅读!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朝代,诞生了很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图穷匕见【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
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
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然后细细观看。
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
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纸上谈兵【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然后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负荆请罪【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
然后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大义灭亲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杀死哥哥卫桓(hu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
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
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
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原来,这是石的安排。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东施效颦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
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
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
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
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
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
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
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完璧归赵成语故事--战国】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
“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
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个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
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
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
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
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
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
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不
过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
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
着挺好,不过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
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
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
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
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
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
这样看来,大王确
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
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
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不过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
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
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
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
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
赵
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
宝玉的仪式。
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
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
”秦王本不想这样做,
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
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
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
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
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
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
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
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
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就叫作“完璧归赵”。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战国】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
魏惠王十分
恼火(因卫国原来是魏国的属国),于是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
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本就小国,根本抵挡不利啊魏国的进攻,只得向
齐国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
但大臣段
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增强大,进而对齐国
造成威胁,所以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
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
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
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
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田忌采纳了军师孙膑的建议,为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
魏
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
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
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
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围魏救赵”由此而来,亦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一。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战国】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
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
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挑
选出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
条件。
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
前往楚国的行列。
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
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
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