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猜想意识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猜想—探索”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猜想—探索”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思考人教版新课标有人说,现在的数学教改是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我想,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
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走;可能向上升,也可能向下坠,拐点上的人,面临着无数选择,拐点上的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正确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正确选择”本身就是一次有价值的突破。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选择”和“变化”更是一种成长的经历……面对“正确”,我们如何选择?我们在犹豫……也有人说,“没有一堂十全十美的课,也没有一堂一无是处的课”。
这句话鼓舞了我们,为我们选择“大胆的上出自己的课”提供了一种支撑。
因此,《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学中,我选择了“猜想——探索”。
一、教学设计预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猜测——探索”,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运用这一特征作出正确的判断。
2、在“猜测——验证”中,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3、在“猜测——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这一知识点对学生的思考方式是一个转折。
如何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把学生的注意点从数的个位转移到各个数位的和上来;如何在给学生创设开放的空间的同时让他们少走弯路?基于这两个问题,教师通过教学素材的提供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让学生通过“大胆猜测——验证质疑——探索构建——运用延伸”的过程,品味数学的研究乐趣,感受教学的研究方法,享受数学的研究成果。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本文将就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进行研究。
猜想思维是指在尚无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的信息和经验,对某个问题结果提出的合理推测。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猜想思维开始萌芽,但还不成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猜想思维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猜想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索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求知的习惯。
这种通过自主猜想、验证和探索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增强学习兴趣。
猜想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研究中的很多成果都是由于数学家们的猜想思维而得到的。
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验证,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猜想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猜想思维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验证来得到结论。
这种实践操作的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想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真精神。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从已有的条件出发进行猜想,并通过证明来验证其正确性。
这种求真精神,既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和科学精神。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求真精神。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下,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和实践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兴趣的目的。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引言:猜想思维是一种基于观察和经验,通过推测、猜想、推理等方法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能力。
一、猜想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猜想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猜想思维,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问题,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
猜想思维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寻找问题的规律和规则,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猜想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想思维要求学生不仅要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要能够主动地发现、提出并验证新的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能力1.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解决问题。
设计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三位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和等于百位数的两倍,这个数字是多少?”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试探,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通过验证来解决问题。
2. 提供充分的实例和反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和反例,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规则。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奇偶数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猜想奇数和偶数相加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然后通过多个实例验证自己的猜想。
3. 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论文]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猜想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启发学生思维,尤其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又非常的缺乏。
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用现代的认知理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尝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猜想教学意义教学效果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由此可见,猜想在人类发明创造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假如没有猜想,牛顿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假如没有猜想,陈景润就完成不了哥达巴赫猜想……而在教育发展的今天,猜想教学绝不是时尚的代名词,确实起到独到的教学实效。
一、猜想与数学的关系数学与猜想自然地分成两部分:数学中的归纳类比和合情推理。
众所周知,数学提供了一些学习论证推理的好机会,但是我们还要着重指出,初中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合情的推理。
因此,我们要向各年级所有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提出:我们应该学习证明法,但是我们也要学习猜想法。
(一)猜想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先知先觉”猜想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先知先觉”,对抽象化、形式化、多样化的数学信息进行的思辨建构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预测性。
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中,猜想会诱发科学的新发现,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飞跃和升华,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二)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猜想是数学发展中最活跃、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之一,数学猜想一旦被证实,就将转化为定理,汇入数学理论体系之中,从而丰富了数学定理,数学猜想不但促进数学理论的发展,而且也促进数学方法论的研究。
二、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数学猜想是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再去验证,这样能避免枯燥的教学模式,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在不自觉中喜欢学习数学,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这些方面在我们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利用直觉思维解决教学难点例,在讲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时,我拿等腰三角形纸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进行猜想两个底角的大小关系,接着进行对折,又让学生观察折线与等腰三角形底边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论文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猜想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教学猜想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教学猜想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问题提出1. 教学猜想的实践应用不足: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猜想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导致教学猜想活动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教学猜想的指导与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在进行教学猜想活动时,往往缺乏对学生猜想的引导和启发,评价体系也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能力水平。
3. 教学猜想的资源整合与利用不足:在现有教学资源中,关于教学猜想的内容和案例较为有限,教师难以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猜想素材,影响了教学猜想的效果。
4. 教学猜想的针对性不强:不同学段、不同学生个体在数学思维和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而现有的教学猜想活动往往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猜想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接下来,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内涵与价值2.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现状分析3.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有效策略与方法4.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评价体系构建5.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资源整合与利用6. 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实证研究第二部分:小学数学教学猜想的现状分析一、教学猜想的应用现状1. 教学猜想在课堂中的应用频率:目前,虽然教学猜想已被纳入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但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用频率并不高。
部分教师仅在公开课或特定教学活动中使用教学猜想,未能将其常态化。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思维的应用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
猜想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或探索数学规律时,通过观察现象、总结经验和推理推测,从而形成一种基于直觉和经验的数学思维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初中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能力。
通过对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也可以为进一步深化数学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字数要求:2000字】1.2 研究意义猜想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猜想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并通过不断的验证和修正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研究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想思维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可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探讨猜想思维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猜想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深入研究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影响,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
【研究意义内容结束】2. 正文2.1 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验证和证明数学猜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猜想思维,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猜想思维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仅仅是机械记忆和套公式,而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通过具体证明进行验证。
小学数学猜想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猜想教学论文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1)课堂互动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如仅仅依靠讲解、示范等传统方法,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得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强调对知识结果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1)题海战术:为了追求高分,部分教师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大量做题,以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然而,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怪圈,无法真正提升思维能力。
(2)缺乏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内涵和外延,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灵活运用。
(1)概念教学方式不当:部分教师在讲解概念时,未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较为肤浅。
(2)缺乏实践操作:在概念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实际应用等方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导致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仅停留在字面上。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数学猜想论文(2)
数学猜想论文(2)数学猜想论文篇二课程改革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兴趣,数学猜想作为一种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还是一线教师的教法改革都为数学猜想注入了生机。
然而谈到数学猜想,人们的理解大多还是像哥德巴赫猜想,庞加莱猜想,四色定理等比较高深、新奇的数学猜想,这不免让人觉得数学猜想非常神秘,高深莫测,非常人所能做。
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归咎于对数学猜想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本文旨在讨论一下数学猜想的普遍性。
一、数学猜想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数学猜想是指数学新知识发现过程中形成的猜想;广义的数学猜想是在数学学习或解决问题时展开的尝试和探索,是关于解题的主导思想、方法以及答案的形式、范围、数值等的猜测。
包括对问题结论整体的猜想,也包括对某一局部情形或环节的猜想。
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猜想,即学生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已掌握的数学思维方法,对数学问题各个部分的合情推理,如对解题的主导思想、方法,问题结论以及结论成因的合情推断,并对所做的推断进行科学的检验。
二、数学猜想的特点数学猜想不是凭空胡乱的猜,而是根据已有的科学事实和知识运用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作出的,具有科学性;数学猜想具有多样性,数学猜想包括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猜想,对结论、条件的猜想;数学学科严谨性的特点要求所有的猜想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才是正确的;解法的多样性,多个结论的得出都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对错误猜想的质疑、批判都反映着创新的特征。
从数学猜想的含义和特点来看,数学猜想本身不是神秘的,它是发生在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数学知识储备量的差异也就造成了所作出数学猜想的层次不同。
数学猜想可以是数学家研究型的猜想,也可以是中小学生学习型的猜想,甚至也可以是四五岁的孩子做出的。
比如:一个已经会写1到10的数字的幼儿园孩子,示范11,12,13的写法,再引导其观察这三个数的结构特征,这个孩子可以自己写出14到19的数学的。
小学数学论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猜想的方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浙江台州市学院路小学(318000)梅玲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是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方法的一种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正确地引发学生的猜想,是教好数学这门学科的最佳方式。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曾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想吧!”那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猜想的兴趣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要创设有利于猜想的教学情境。
只有教师、学生处于相等的地位时,才能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教师则以讨论者的身份加入其中,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明晰模糊的认识,使他们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如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等,为学生的猜想、探究提供思维的载体,然后创设情境:“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先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的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用绳子量出圆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围成这个圆,如果不行,再量出三个、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
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个、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
我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跳跃性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二、把握生成,创造学生猜想的空间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时期。
而猜想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想思维是指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基于以往经验和逻辑思维提出的一种暂时的思考、判断或预测。
通过猜想思维,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将从猜想思维的概念、教学方法和实例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深入研究猜想思维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一、猜想思维的概念猜想思维是一种基于经验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的是在没有得出确切结论的条件下,基于所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提出一个可能的想法或结论。
猜想思维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猜想思维的引导,学生可以从题目中找出规律,提出猜想,然后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来验证猜想的真实性。
这种方法既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猜想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1. 提出问题引导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运用猜想思维。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来提出自己的猜想。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逐渐形成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猜想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巧妙的提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和分析来提出猜想,然后再进行验证。
老师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如果一个自然数的各位数字相加之后得到的和可以整除这个自然数本身,这个自然数一定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来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严格的证明来验证猜想的真实性。
3. 解决问题示范解决问题示范是指老师通过解题的示范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猜想思维。
数学教学中的猜想论文
谈“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德江县合兴中学冉茂文(565212)摘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猜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但有利于学生迅速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探索知识的线索和方法,而且能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地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探索数学猜想美化思维能力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将猜想引放到数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整体提高。
数学猜想是根据已知数学条件的数学原理对未知的量及其关系的似真推断,它既有逻辑成份,又含有非逻辑的成分。
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很大程度的假定性,这样的假定性命题是否正确,尚需通过验证和论证,虽然数学猜想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它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猜想是有一定根据的、科学的、合理的推测,它不是空想,更不是胡思乱想。
猜想是瞬间的跃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估计判断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猜想,培养猜想能力,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实践中驾驭生活的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正确引发学生的猜想是教好数学这一门学科的最佳方式。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猜想呢?这里我谈一下我的认识。
一、营造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气氛,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吸收知识。
从引入新课时,教师如能提出一些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就会诱发学生对本节新课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木匠师傅在设计花窗时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画一个标准的正六边形呢?一组感性学习材料的提供和适当启发,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思维和严密证明的学科,它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猜想思维则是数学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观察、探索、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可能成立的结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进行研究,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能力。
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猜想思维是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产生的构思和假设,它是数学思维的初始阶段,为后续证明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猜想思维,学生可以主动思考问题背后的原理和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广泛,如代数、几何、数论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能力可以有力地促进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效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能力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猜想思维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观察问题中的现象和特点,找出问题的规律和特殊情况,从而提出合理的猜想。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问题和实际应用,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其次是探索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试验和验证,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猜想,从而逐步接近问题的真相。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实验环境和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再次是合作意识的培养。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交流和探讨各自的猜想,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路。
最后是逻辑思维的培养。
猜想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严密证明进行验证,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一些基本的逻辑原理和推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猜想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学生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猜想思维进行解决。
论文-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一、数学猜想的界定1.数学猜想的含义猜想是根据事物的现象,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推测,或者是根据一类事物中的个别事物的属性对该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进行推测,这样的思维方法叫做猜想。
由于猜想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又依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联想,比较和类比,然后对结论进行推测,所以它具有合理性:但是由于它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或实践的重复检验,所以它又具有假定性,因而猜想可能为真,可能为假。
2.数学猜想的作用猜想的作用主要有三个:(1)导向作用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也就是所谓的导向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每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事物时,我们常常去寻找与之类似而又为我们所熟知的旧事物,将他们作比较,做类比,从而通过旧事物的属性去猜想这个新事物的属性;另外,每当我们遇到一类事物时,而又不知其共同的属性,此时往往是通过这类事物中的个别事物的属性去猜想这类事物全体的共同属性。
(2)肯定与否定的作用因为猜想具有两重性,即具有正确性与错误性。
当猜想为真时,无疑起到了肯定的作用,因而可以使命题升格为定理;当猜想为假时,也就对自身起到了否定的作用,从而使我们放弃这一猜想,错误的猜想只要举一例即可。
由于肯定与否定都是数学的答案,所以都是可取的。
(3)丰富了数学方法论数学猜想属于数学方法论的范畴,而且是一中重要的数学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的运用与实践,既有利与数学的发现,又丰富了数学方法论。
二、数学猜想的要求要使猜想走进数学课堂,切实发挥效益,那么,教师应该具备相关的技能:1.教师要成为会猜想的科研型的教师很难想象,一位既不懂猜想也不会猜想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猜想能力的学生。
教猜想必须懂猜想、会猜想。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数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猜想能力,懂得现代教育心理理论,大胆地猜想和教猜想,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摸索猜想规律,总结经验,并在理论上加以探索、论证。
小学数学课堂猜想教学作用及应用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猜想教学的作用及应用摘要:猜想是展开数学思维过程的重要方法,他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猜想,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数学思维,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数学猜想牛顿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猜想是数学的灵魂,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合理的猜想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大胆的数学猜想也是解决问题的源泉。
可见,在数学课堂中进行猜想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作为乡镇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猜想教学呢? 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让学生去大胆猜想,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体会。
一、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猜想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都是被动的,没有自主学习的欲望,事实证明,当学生愿意自己去探索学习时,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猜想能力,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很快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思维活跃。
2猜想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是由于很多学者,敢于猜想,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没有将自己的思维禁锢住,才解决了很多数学难题,比如哥德巴赫猜想。
在教学中运用猜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猜想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猜想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小学生大多充满好奇,热爱动手。
在这个时期教授数学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方法,比如又用小木棍自己学习加减法。
也可以用情景训练,比如模仿小学生去买东西,a身上有六块钱,同桌身上有三块钱,同桌让他去买四块钱的薯片,a自己想买三块钱的可乐,那么同桌需要向他借多少钱?如果借给同桌钱,自己够不够钱买可乐?等等,可以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
用现实中的状况举例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有趣的同时,又能有现实感。
数学猜想与发现论文
数学猜想与发现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数学猜想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数学猜想与发现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猜想与发现论文篇一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许多人都喜欢数学。
原因不仅在于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的推理严密,判断准确,给人以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
但是,数学中的新发现大多数又都是从猜想、估计开始的。
所以说,数学与猜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面简单地谈谈如何运用猜想解决数学问题,以便较快地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一、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不断探索、收获"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然而在很多课堂教学当中,尽管改进了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学生的学习还是离不开老师的设疑、启发、提问等引导。
少了这些引导,学生很难充分地拥有学习的主动地位。
一个学科只有大量的问题提出,才能使它永葆青春。
大自然往往把一些深刻的东西隐藏起来,只让人们见到表面或局部的现象,有时甚至只给一点暗示,只能从中得到部分的不完全的信息。
善于猜测的人,仅凭借部分的消息,加上经验、学识和想像,居然可以找出问题正确或近于正确的答案,使人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才华的表现。
大自然也是一部巨大的谜书,这些谜是永远猜不完的,猜出的越多,涌现的新谜也就越多。
科学家的任务是要发现自然之谜(相当于制谜)和猜出自然之谜,而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位制谜高手。
数学课教学中,导入新课时教师如果能提出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就可以诱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与老师引导上基本一致时,他们会感受到猜想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知的探求中去。
数学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像,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建立在事实和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想。
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波利亚曾说:"在数学的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猜想思维是指在对问题的研究中,一时不能证明或解决,但有一定把握认为是对的,就提出一个尚待证明的结论或假设,然后在增加一些条件或进行一些运算后验证其是否成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篇文章将详细探讨。
首先,猜想思维对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假设一个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时,无法在一开始就找到解决方案,那么他或她就需要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学生建立起猜想思维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直觉进行推断或猜测,以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发现并改进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其次,猜想思维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思维导向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足够的思维力来解决数学问题。
然而,许多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往往把数学问题看作是难以理解和解决的难题。
但如果学生从一些简单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开始,然后通过猜想思维来寻找解决方案,他们会逐渐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尝试和探索,不断地提出新的猜想并验证它们。
这种学习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接下来,猜想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初中数学时,学生需要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
除了掌握数学知识外,他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判断思维、分析思维和推理思维等等。
如果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借助猜想思维来进行分析和推理,那么就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最后,猜想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思路。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然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复杂的问题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这时,猜想思维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初中数学论文让猜想活跃学生的思维
初中数学论文让猜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摘要】猜想是一种探索性思维的一种形式,也是探索性思维活动的结果。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猜想往往成为进行逻辑分析的支点,为逻辑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方向和动力。
本文通过教学中的几个案例,从五方面探讨数学教学中有关猜想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猜想数学教学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教学必须为发明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数学也往往像猜想游戏,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的结论,猜想可以预见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新课标强调“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
提倡课堂教学猜想旨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会引起教师的相应活动,教师的相应活动促进学生的探索性活动,使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猜想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原理对未知的量及其关系,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联想、类比、想象作出推测性判断。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典型材料,应用观察、归纳、联想、类比、想象等思维形式,向学生介绍猜想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体验猜想的价值,领悟猜想的作用,活跃思维。
本文选取几个教学案例,探讨数学教学中有关“猜想”的一些尝试。
(一)通过观察、联想,提出猜想:中学的数学教材结构严谨,文字精练,大部分内容都采用演绎的形式给出,而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但普遍缺乏猜想的意识。
为此,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具有猜想因素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猜想、去发现、去创造,活跃思维。
例1、人教版圆周角:课前利用多媒体显示课前图,一个圆柱形的海洋馆的横截面示意图,人们可以通过其中的圆弧形玻璃窗弧AB观看窗内的海洋动物,同学甲站在圆心O 的位置,同学乙站在正对着玻璃窗的靠墙的位置C,他们的视角有什么关系?如果同学丙、丁分别站在靠墙的位置D和E,他们的视角和同学乙的视角相同吗?图1 图2先让学生观察图1,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电影院,影剧院位置构造,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都要设计成圆形?让学生自由猜想。
数学猜想与发现论文(2)
数学猜想与发现论文(2)数学猜想与发现论文篇三《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要求“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具体的形式有归纳性猜想、类比性猜想、探索性猜想、仿照性猜想等。
一、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思考1.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必要性什么是科学的方法,如果用一句话回答,那么它应该是“猜想与验证”。
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波利亚对猜想作了深入研究,著有《数学与猜想》一书。
波利亚曾说,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教学必须为发明做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
无论如何,教学不应该压制学生中间的发明萌芽。
波利亚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
牛顿也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2.数学猜想能力的本质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和经验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情推理。
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
数学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基本思维模式是:问题反复思索联想—顿悟提出假说—验证结论。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猜想”这一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
3.对数学思维培养的观念更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数学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纵观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学思维培养的认识在提高、观念在更新。
小学数学教学只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综上所述,大胆猜想、仔细验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有利于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猜想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新课标中提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猜想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因为猜想是运用非逻辑手段进行推理的一种数学现象,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同时能培养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
猜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的观察、理解、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本文从创设学习情境、丰富教学情境方面来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力;并从强化练习情境方面来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数学学习猜想探索创新解题众所周知,人类绝大多数知识的发现源于“猜想”。
新大陆的发现源于当时人们对地圆说的猜想,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源于他对于苹果落地后产生的一连串的猜想,当今世界人类对于宇宙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也源于对外太空间的种种猜想。
不仅如此,严密的数学定理的发现也可以经过合理猜想这一非逻辑手段而得到。
如,现已被美国的数学家证明了的“四色猜想”,以及至今未得到解决的、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等。
由此可见,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是创新、创造的前奏。
猜想是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合情推理,属于综合的带有一定直觉性的高级认识过程。
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体会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一、运用猜想,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
在四年级教授“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时,教师设计一个“淘气寄信” 这一幽默风趣的动画情境,在交代这一故事起因之后,以“猜猜淘气会走哪条路”设问,童趣十足而又不失自然地唤起了孩子“直路总比弯路近”的生活常识,在把它转换为“弯路总比直路远”之后,提炼成“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样一个数学猜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猜想意识浅析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
纵观数学发展历史,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这一合理猜想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例如,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独特见解,创新探索地学习数学。
一、引领学生乐于猜想。
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然而在很多课堂教学当中,尽管改进了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学生的学习还是离不开老师的设疑、启发观察、提问题思考的一步步引导下,很难充分地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地位。
相反地,老师尊重学生的发现,并没有因为教学顺序被打乱而去费怪学生,而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猜想。
正是在这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因而他们乐于猜想,给学生猜想的空间,同时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索学习新知的欲望。
在学习完“圆的面积”后,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有两张边长一样的正方形纸,其中一张纸剪出4个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另一张纸剪出9个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
问哪一张纸所剩下的面积多?”立刻有学生大胆猜想:
生1:剪出4个大小一样的圆形所剩下的面积多一些,因为、这张
纸看起来剩下的大。
生2:剪出9个大小一样的圆形剩下的面积多一些,因为这张纸空隙多。
可见学生这时的猜想是盲目的。
对这些猜想我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很快就又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生a:我觉得所剩下的面积一样多,可以先假设正方形边长,然后分别求出圆的面积,再求剩下的面积。
师;真不错,验证完了再告诉老师。
生b:我也觉得所剩下的面积一样多。
师:你真爱动脑子,能说出为什么吗?
又有一个学生将两图添作辅助线,边画边讲。
虽然表述不是很完整、到位,但能提出这样新的假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最后通过计算验证,使学生享受到猜想的成功。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归纳,大胆猜想,哪怕回答出一点点意思,教师适时表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潜在的能量就会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就会自由驰骋。
二、激发学生敢于猜想。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
因而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我曾设计过这样一道开放题:“草地上有一棵桩,桩上拴着一只羊,绳净长3米,请你根据实际可能出现的情况猜想一下,这只羊可以吃到多大面积的草?”学生动手寻找答案,很快有学生提出了猜想:“要求这只羊可吃到多大面积的草,就是求以绳长3米为半径的圆的面积。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猜想,更为新颖,别出心裁。
他说:“羊吃的草的面积有无数种情况。
”并用图表述了他的意见。
他的这些猜想,令全班同学和我惊叹,这名同学竟会有如此合理、精妙的猜想。
从中也显示了学生无法估量的创造潜能。
这时我又让学生猜想:如果是你家养的羊,你会怎么拴?同学们不假思索地说:当然要拴在吃得到周围所有草的地方。
学生提出多种猜想答案后,教师不能因为对的答案而忽视了其它想法,因为每一个猜想过程都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构建,教师立足于学生猜想的教学更能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猜想,能使学生正确、深化理解知识,重塑知识结构。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以赞许和耐心的态度聆听学生每一个猜想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让学生勇敢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思维,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
三、激励学生善于猜想。
对学生而言数学决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对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
笔者听过一位老师在执教《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回顾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后直入主题:“今天我们研究能被3整除
数的特征,根据以往的经验,你猜猜看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理所当然地想到:“末位是3的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这仅是猜测,你们有办法证明吗?”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反思,主动建构。
验证后学生发现猜想不能成立。
“看来,用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你能举出自己找到的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吗?”。
接着老师说道:“观察一下,列举的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通过观察,又得到了新的猜想: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能被3整除就行。
得出了一致的猜想,师生又开始了新一轮计算验证的历程。
教学中老师故布陷阱,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反思自己的思路,在思维冲突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的观念,不仅使其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探索论证解题
的思想,有效培养了学生逻辑思辨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如果在学生说出答案后,老师便马上判断对错,而不是让学生分
享猜想过程,久而久之,会使其他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猜想在数学学习中是“渔翁撒网”,随便说出一个或几个答案去碰碰运气。
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而不是
凭空想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猜想意识,让学生学会合理的猜想。
“猜想”作为数学学科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的开端,应得到更多的数学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展开猜想的翅膀,引导他们严谨
思考,发散求异,从而有效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