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注解重点
古汉语:古书注解(一)
古书注解(一)
一 古注的产生和发展
二 古注的类型 1 传注类:主要注释文献中的字、词、名物制度,包括传、
注、笺。 传:依照文字逐句解释疏通,如毛亨的《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曾作《尚书传》。
何超的《晋书音义》,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有的为一批 书注音释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 等。
4 义疏类:义疏又称作“疏”“注疏”“义注”等,是一种既解
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形式。义疏不仅解释词义,也串讲句意, 甚至阐发章旨、申述全篇大意。孔颖达有“五经正义”(包括《 诗》、《周易》、《尚书》、《礼记》、《春秋》)。
3 当为、当作: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 德。’”郑 玄注:“‘吉’当为‘告’。‘告’,古 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
《周礼·夏官·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 “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传当作傅’。”
经学:
指关于儒家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以及 学术流派、传承、演变等的学问。那些解释经 或发挥经义的著作,又称为“传”、“注”、 “记”、“笺”、“解诂”、“义疏”等。有 些注解经书的著作后来自己也上升为经,如 《春秋》三传后来都被列入了“十三经”。
注:解释字词以使其意义明白,高诱的《战国策注》。
笺:“笺”本义是标识、标记的意思,始于郑玄《毛诗笺》, 他尊奉毛亨《毛诗故训传》,为了申明毛亨对《诗经》的解 释,把自己对《诗经》的解释标记在旁,使人可以识别。
2 章句类:逐句逐章串讲古文的大意,汉代赵歧《孟子
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3 音义类:又称作“音训”“音注”,有的为某部书注音释义,
古代汉语重点资料
第三讲《论语》八章Ⅰ、重点和难点提示一)文字方面1、“德之不脩。
”脩——修通假字修行、培养。
2、“遇诸塗。
”塗——途古今字路途。
3、“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知——智古今字智慧,聪明。
4、“归孔子豚。
”归——馈通假字赠送。
5、“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时——伺通假字探察。
6、“使子路反见之。
”反——返古今字返回7、“植其杖而芸。
”芸——耘通假字锄草。
Ⅰ重点和难点提示二、词汇方面需要注意的词义:1、“颜渊季路侍。
”侍:侍立于尊者身旁。
2、“盍各言尔志?”盍:“何不”的合音字。
3、“敝之而无憾。
”敝:破,坏;动词,指用破。
憾:怨,不满。
4、“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夸耀。
施:显示,表白。
5、“学之不讲。
”讲:习,反复研究讨论。
6、“闻义不能徒。
”徒:迁从,改从。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憋闷,郁积。
这里指思路郁结不通。
启:开导,启发。
悱: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
发:启发。
8、“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方角。
一隅,即四方形的一角,三隅,指四方形的另外三角。
反:类推。
复,重复。
9、“饭疏食。
”饭:动词,吃。
疏:粗。
“疏食”即粗粮。
10、“子适卫,冉有仆。
”适:动词,到……去。
仆:驾车。
11、“庶矣哉!”庶:众,人多。
12、“既庶矣,又何加焉?”既:时间副词,已经。
13、“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动词。
14、“是谁之过与?”过:过错,名词。
15、“且尔言过矣。
”过:错,形容词。
16、“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国。
1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陈列,摆出来。
列:位次,职务。
18、“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
持:扶持,把着。
颠:跌倒。
1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
2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厌恶。
辞:言辞,此指托辞、借口。
2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患:担忧。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
古代汉语重点整理(根据范新干和郭攀,欢迎补充)因为范新干给出了具体页数,所以就只列出了相应内容。
一、文化常识历法部分:年、岁:年和岁有不同的意思。
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384日。
岁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
“岁”的意义来源于岁星(即木星)。
岁星在天空运行一周的时间约等于人间谷物成熟十二次,于是把岁星运行一周的十二分之一称为一岁。
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回归年,又叫太阳年。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法。
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
“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
“正”即“正月”,岁首之月。
因三种历法的正月不同,所以叫“三正”。
夏历正月北斗指寅,周历北斗指子,以此类推得出其它月份。
诗经中(一之日,二之日等)用的是周历,现在用的农历都是夏历。
四时:又叫“四季”。
因气温、雨雪情况依次冠以春、夏、秋、冬四个名称。
后来依夏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称为孟冬、仲冬、季冬。
分至和气: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将一回归年的长度划为四等分。
划为二十四气是包括分至在内在二十四个历法术语,用它们把一回归年等分。
朔望、弦晦和时辰:一月之中有几日分别叫做朔、上弦、望、下弦、晦。
这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不同角度而定的。
初一日叫“朔”,取日月合朔后的第一日之义,即月亮居中三个天体成180°;十五或十六日叫“望”。
三十或二十九日为晦,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取义于月光隐去。
周以前的文献中从朔到上弦叫“初吉”,从上弦到望叫“既生魄”(魄有时写为霸),从望到下弦叫“既望”,从下弦到晦叫“既死魄”。
姓名部分:姓、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崇恩爱、厚亲亲。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书的注解)【圣才出品】
通论十五古书的注解15.1 复习笔记古书的注解分为古人注解和今人注解两类;今注虽通俗易懂,但是较简单,对复杂问题的解释各持己见,古注因作者距离原书时代较近,注解则比较准确、可信。
一、古注的发展概况1.汉代(1)发展背景秦焚书坑儒后,学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使得很多经典在流传中产生讹误,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古书,因此汉代出现大规模注释古书的情况。
(2)代表作当时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的《伪尚书传》、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等等。
2.魏晋南北朝(1)发展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书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2)代表作较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王弼、韩康伯的《周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韦昭的《国语注》、裴骃的《史记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3.唐代(1)发展背景唐代人们对汉代以前的古书和汉代人所做的注解难以看懂。
(2)代表作①孔颖达等人奉旨对古书以及古书注解进行解释,这种“二度注疏”的古注被称作“疏”或“正义”;例如“五经义疏”——《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②“义疏”类的古注讲究“疏不破注”,对原文和注文进行解释,不改变旧注的观点,内容上没有创新;唐代其它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集注》、李贤的《后汉书注》、杨倞的《荀子注》、李善的《文选注》等。
4.宋代(1)发展背景宋代理学兴盛,注家常常借注释古书阐述自己的理学思想。
(2)代表作①和汉、唐注家求实的风气相反,宋代注家大胆疑古,不受旧说束缚;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朱熹的《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常识
十三经注疏
《周易》魏王弼注,孔颖达疏; 《尚书》汉孔安国传,孔颖达疏; 《诗》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 《周礼》汉郑玄注,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孔颖达疏;
《榖梁传》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 疏;
《春秋左传》晋杜预集解,孔颖达 疏;
《公羊传》汉何休学,徐彦疏; 《论语》魏何晏,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一般兼疏经注,六朝所作的义疏很 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 的《论语义疏》。在唐代“疏”属 于私人注释,如唐代贾公彦的《周 礼疏》;“正义”属于官修,如唐 代孔颍达的《毛诗正义》。
6、集解
“集解”是汇集众说而解之的意思。 如魏时何晏的《论语集解》。
“集注”、“集传”、“集释”等 与“集解”性质相同。
&《诗经序》:“情发于声,声成 文谓之音”。
孔疏:“此言‘声成文谓之音’, 则声与音别。《乐记》注:‘杂 比曰音,单出曰声。’《记》又 云:‘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 乐。’则声、音、乐三者不同矣。 以声变乃成音,音和乃成乐,故 别为三名。对文则别,散则可以 通。”
6、辞(词)也
&用以说明该词是虚词。 《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
以上是连用并举,用以辨析同义 词。
2、谓
&被释词语置于“谓”的前面, 其作用主要是用来具体说明被释 词语的特定意义。
&《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杜预注:“晋君 谓惠公也。”
“谓”有时还用于串讲。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 蔓草,零露漙(tuán)兮”。
郑笺:“零,落。蔓草而有露, 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 也。”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
1、词改变了意义,事物改变了名词 2、时代推移,背景变换 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 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 4、后人对原书的评论有时以注解的形式出 现
二、古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
1、产生于先秦 2、兴盛于两汉 3、扩展于魏晋南北朝,推进于唐 1)再度注释的出现 2)注解范围扩大 3)集注、集解的出现 4、变化于宋元明 5、全面发展于清
三、古注的类型
1、注(训、说、释…):对原文作独立注解 2、笺:P612 3、疏:P611 4、校:考核古书,或校正文字,或考镜源流 5、音义:以辨音释义为本,也校勘 6、章句:循文释义,串讲大意 7、补注:订正、拾遗前人注疏 8、集解(集注、集释):P614 9、笔记:P625 10、选注: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古注的内容
1、释词 2、串讲 3、通释全章大意 4、阐述语法 5、说明修辞手段
五、古注的术语
1、曰,为,谓之: A曰X 2、谓:X谓A 3、貌,之貌:X,A貌 4、犹:X,犹A也
5、之言,之为言:X之言A也 6、读为,读曰:X读为A 7、读若,读如:X读若A
五、古注的术语(续)
8、音:X,音A 9、反,切:X,AB切;X,AB反;X,AB 10、如字: 11、言:X,言A 12、辞,词
13、衍文 14、脱文 15、当为,当作
六、古注经的体例
1、P613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通论十七十八古书的注解
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重点:常用术语ps背课本P612下面的十三经注疏的作者由于时代久远,我们阅读古书,会碰到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一般可以通过参看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有古代人用文言文作的,也有现代人用现代汉语作的,相比较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少得多.而且,现代人要注解先秦古书,也离不开汉唐人的旧注。
所以,要读懂古书,必须参考古书的旧注,了解其体例,注解的方式以及它的局限性等等。
一、古书注解的概貌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发展变化,使得后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看不懂了,于是就要由专门研究的专家来作注.戴震在《尔雅文字考序》中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就是这个意思。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始的。
比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家的解说,即鲁之申培公、齐之辕固生和燕之韩婴,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
后来又有毛亨作的传(称《毛诗》).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都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高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楚辞》作注。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都有人作了注。
汉代的注解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解释和名物的说明,而且他们离先秦时代比较近,所以汉代的注解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先秦时的老庄著作有人作注,汉代的著作也有人作注了。
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的王弼注了《老子》,晋代的郭象注了《庄子》,三国时韦昭注了《国语》,刘宋时裴駰作了《史记集解》等等。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古籍整理也颇繁荣,如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注《五经》,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为后世所称道。
又如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张守节作《史记正义》等。
一些“子书"(哲学著作)也有人作注,如杨倞作《荀子注》,尹知章有《管子注》等等.宋朝注释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
他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他的注释能吸取汉唐人的长处,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古书中的词句.他对《诗经》中《国风》一些诗的解释,能不受毛传的束缚,指出它们是爱情诗,比汉儒高明。
【精品】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
文选部分复习要点《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古汉语常识复习要点一、古书的注解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4)2.阅读675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4.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
(P676)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
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古书的标点问题1.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
古代汉语注解术语
古代汉语注解术语1. 你知道“曰”这个古代汉语注解术语不?这就像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者在给你娓娓道来。
比如说《论语》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曰”就是直接引出孔子所说的话,简单直接,就像一个路标,明确告诉你后面是某人说的话啦。
2. “为”这个注解术语可有趣了。
它就像是一个解释小能手,专门把那些让人迷糊的字词解释清楚。
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中的“为”,就是告诉你“名”这个字后面的“鲲”是啥,就好像给你解开了一个小谜题,多爽呀!3. 嗨,“谓之”这个词也很厉害哦。
它就像一个挑剔的选货员,把相似的东西区分开来。
好比“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用“谓之”来强调宫和室在特定语境下的这种等同又稍有区别的关系,你要是理解了这个,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知识大门。
4. 我跟你说,“犹”这个古代汉语注解术语就像是一个爱打比方的朋友。
比如说“虽死犹生”,“犹”在这里把“死”和“生”联系起来,就好像在说虽然表面是死了,但在某种意义上就像还活着一样,是不是很神奇呢?5. 你可不能小瞧“貌”这个字作为注解术语的时候哦。
它就像是一个细心的画家,描绘出事物的样子。
像“夭夭,少好貌”,“貌”字就给你描绘出“夭夭”是那种年少而美好的样子,就像在你眼前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6. “之言”这个术语啊,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词源的大门。
就像“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这里的“政者,正也”就是用“之言”的这种感觉,告诉你“政”这个字和“正”字在意义上有很深的渊源,哇,这感觉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7. “之犹言”也不简单呢。
它就像一个秘密的纽带,连接着不同的表述。
例如“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这里的“之犹言”把“德”和“心”、“行”和“施”这种内在外在的关系给巧妙地连接起来了,你要是掌握了,就像掌握了一种魔法呢。
8. 咱再来说说“读为”吧。
这个就像是一个词语的换装师,给一个字换个读音就变成了另一个意思。
像“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里的“孰”,其实是“熟”的通假字,这里要是标上“读为”,就像给这个字穿上了正确的衣服,一下就通顺了,是不是很有趣呢?9. “读曰”和“读为”有点像兄弟俩。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整理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笺”本来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都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与补充。
(三)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注,流注、著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古书的注解(二)
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被释词在后,用来直陈词义 、分别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
2、〔谓〕
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主要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名释总体名等3、〔言〕
一般用于串讲句意,如果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意。
古书的注解(一)
注解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解诂》《论语释》《经典释文》《论语义疏》《毛诗笺》《毛诗正义》《说文解字注》《毛诗音义》《楚辞章句》
(一)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近现代—从打倒到再复兴。
(六)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七)集解、集注、集释
此三条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
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漢語重要知識點整理1、古書的註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汉代(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
(3)今天學習古註的目的:古人的註解一般比較簡略,註解的體例和術語比較生疏。
(4)常見的古書註解大家:漢代的有:鄭玄、毛亨、孔安國、馬融、何休、趙岐。
晉代的有:杜預、郭璞,范寧。
魏代的有:王弼、韓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陸德明、孔潁達、賈公彥、徐彥、楊士勛、唐玄宗。
(5)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为傳注體、義疏體、集解體。
①傳注體:以解釋文獻詞句意義為主的註釋體例。
常見的名稱(术语)有“傳、註、箋”。
傳:是傳述的意思,指傳述古代經文的文義。
從傳述的內容來看,有的側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詩詁訓傳》。
注:取義貫注,文義艱澀,需要適當地加以解釋纔能通曉,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須貫注纔可通暢。
所以“注”就是詮釋的意思。
“注”,古書又寫作“註”,二者音義同。
箋: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讀書時有所領悟,便用筆標誌在原文的一側,所以註文比較短小、簡約。
它不但註釋經書的原文,亦對原有的註解予以補充和修訂。
疏:亦叫“正義”。
唐代以後出現的一種注釋術語。
不僅解釋原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釋作注。
*注疏体例一.字形上所显示的内容:大字是正文,双行小字的是注疏。
二各家注疏内容排列顺序: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亨的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鄭玄的笺;[疏]字以下的内容才是孔潁達的疏。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阅读的方便,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
如果一段之中有幾個注,疏就放在幾個註后,如果只有一個,疏就放在一個之后,上面的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幾個註之后。
三.疏的內容排列順序: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註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迄各引兩三個字(如“‘碩鼠’至‘得我所’”,“傳‘貫事’”,“箋‘碩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間用圓圈隔開。
*《十三经注疏》的基本体例(以孔潁達的《毛诗正义》为例)1.書中有正文和註文,註文包括毛傳、鄭箋、陸德明音義(又叫“釋文”)、孔疏。
古代汉语课件 古书的注解
《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历肛文选》注:“施(yí):延,及,作‘跟踪’解。” 赵注:“施者,邪施(同迤)而行,不欲使良人觉也。”
4、再者,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不敢加也,必以信。” 杜注说:“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 《说文》:“加,语相譄加也。”段注:“譄下曰‘加也’, 诬下曰‘加也’,此云‘语相譄加’,知譄、诬、加三字同义 矣。”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 “《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见孔颖达 《正义》)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 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 “《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2、谓
与“谓之”的差别:使用的位置不同 ①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 译为“是指”、“指的是”。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颜师古 杨 倞 张守节 司马贞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 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古文尚书注》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孝经》、《周礼》、《仪礼》、《礼记》等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古汉语古书的注解(6)
古书的注解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变化,必将引起语言的变化,也就出现古语和今语的不同。
这样,人们阅读古代文献,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如清代学者戴震所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
”因此,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就要参看前人的旧注。
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因此,了解古书旧注的体例、注解的方法以及它的局限性,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于种种原因: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于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注解。
到了今天,由于时代久远,古代文献的注解一般都比较难读。
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注解家数繁多,看法多不一致,难于取舍。
②注文简略,体例和用语一般人不熟。
要想读懂它们,就要它对的体例有大致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以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解》中的《诗经》为例,讲解一下古书注解的体例。
如:《诗·鄘风·硕鼠》(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一、注释家和相关术语:1、毛亨:秦末汉初的鲁人(今山东曲阜)。
相传为“毛诗学”的开创者,世称毛公。
为别于毛苌,又称大毛公。
作《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为现存最早的一部随文释义的注疏,属古文学派。
传:注释术语。
解释古今之言语者谓之传。
自西汉视儒家著作为经之后,便把对经典的训释,阐发通称“传”。
例如:《毛诗诂训传》即是对《诗经》字、句的全面训释。
2、郑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郑元”,避康熙讳):字康成。
东汉高密人。
其立论以古文经说为主,而兼采今文经说,是揉合古、今文经学第一人,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汉书·外戚传)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箋云儀威儀也視鼠有 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行下
孟反之處昌慮反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 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疏]相鼠至何為○正義
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視鼠有皮猶人之 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於
2.古注的兴起
两汉时期,出现了注释的专书。当时的注解工作主要 限于儒家著作,注重对字词句的解释。著名的注解家及其 代表作如: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楚辞章句》
• 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诗经·桃夭》孔 颖达疏)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二、古书的标点
(一)句读
古书是不加标点的。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 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 没完,但读时需要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 做“读”。合在一起叫做“句读”。句读,主要起断 句的作用。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材料期末必考
第一节古书的注解从时代看:汉代:毛传;孔安国注《尚书》;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子》。
王逸《楚辞注》晋南北朝: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三国时韦昭《国语》;宋裴駰《史记集解》;郭璞《尔雅注》。
唐代:孔颖达注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善注《文选注》,颜师古注《汉书集注》。
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音守节《史记正义》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清代:乾嘉学派:《说文》四大家;高邮王氏父子;注释广,质量高。
从作品看:诗经:毛诗笺孔疏诗集传(今)程俊英《诗经注析》论语:何晏集解皇侃义疏宝楠正义(今)论语集释论语译注左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今)左传译注世说新语: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守节正义)汉书:颜师古注白:王琦注杜甫: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十三经注疏后人把这些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1周易正义:十卷,·王弼、晋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3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汉·玄笺、孔颖达等正义4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仪礼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玄注,唐·贾公彦疏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宁注,唐·士勋注10论语注疏:二十卷,·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孝经尔雅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12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注疏:十四卷,汉·歧注,宋·奭疏二、古注的类型诂、训:解释字词。
古代汉语常识:古书注解、标点44页文档
古代汉语常识:古书注解、标点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下)注解重点
·汉代的注解工作主要限于儒家著作
·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注疏义疏
·传:阐明经义
·笺:补充和订正毛传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作用是注音,有时也可用来说明假借字
·毛诗正义包括诗经的注和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汉唐人注解古书,一般着重在训释字句,加注读音方面。
训释字句最常用的办法是释字和串讲
·章旨:对全章大意的概述
·宋代注解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
集注
·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脱文:简称脱,也叫字,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句读是古人读书时断句用的标点符号。
在一句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
个点,这叫读,合起来就叫句读
·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的标准:
字句必须能讲通
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外文翻译方面曾提出过信
达雅
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指译文要通
畅明白雅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古汉语今译注意的问题
准确的理解原文基础,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尽量可能对译
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基本要求),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追求的目标)
·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的一个人,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
·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的,书信赠序是按应用范围来分的
·中国的文体按语言形式分为①散文②韵文③骈文·古典散文分为:
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编年体最早的作品有春秋左传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以记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自传体裁的产生也与司马迁有关,《太史公自序》为最早的自传体散文
说理文:分为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
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是《论语》,但真正成为论说文的是《墨子》
说理文的体裁:①论:是议论,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
②说:是说明,以解释为主,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
③辩:特点是驳论,驳证一个错误观点或不可信的事实
④原:对一种理论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加以探索,考察
杂记文:包括笔记文,特色是诗情画意
应用文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古文词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的总集。
全书75卷,
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辩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明代归有光的古文。
·骈体文: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唐代叫做时文,晚唐称
作四六文,清代才叫骈体文。
如刘文心雕龙
骈体文语言的特点:①语句:骈偶对仗,
两两相对和四六
②语音平仄相对声调被自觉的作为艺术化的手段,起源
于梁代的永明体诗歌
③用词:用典和辞藻
·词和赋都是韵文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的起源
(抒情)楚辞则是赋的近亲(叙事)
·赋分为骚赋(汉代的骚赋是楚辞转变为赋的开端)古赋(司马相如班固)骈赋文赋(赤壁赋)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
·双声: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五音:唇舌齿牙喉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先秦两汉,
诗经为主
中古六朝到唐宋时代,切韵为主,其是一部按韵编排
的韵书,隋朝陆法言所编
近古元明清时代,中原音韵为主,其作者为元代周德
清
现代以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首先批评叶音说”的是明代末年的陈弟,他在毛诗古音考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王力先生的古韵三十部
·关于上古的声母研究,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提出了“古无轻唇”和“古无舌上”两条重要结论;之后,章炳麟又提出了“娘日二纽归泥说”;曾运乾认为喻母也应一分为二,一部分归闸母,一部分归定母
·破读: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也叫读破破读产生的客观原因是词意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
·假借:古人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没有写本字,而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包括“六书假借”和“造字假借”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似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最早的诗集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律诗,其中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
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
七言诗最早的是《柏梁台诗》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
·永明体:讲究声律,沈约和谢朓
·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指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包括绝句和律诗,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而且不能出韵,即必须使用同一韵部里的字
·古体诗,也叫古风,不讲究平仄和对仗
·古诗和近体诗的不同:①句数固定②押韵严格③讲究平仄④要求对仗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宋代陈彭年的广韵又在此基础上分为206韵,随后,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就是“平水韵”
·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孤平拗救: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
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
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
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
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
:
·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双调:词的一种,指包含两段的词,这两段词叫前后阙或上下阙上下片等
·借对: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来构成对仗
·重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双唇音是“帮滂并明”
·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和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