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中庸之道
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
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街头巷尾的韩国汽车真是令人感慨万端:它没有美国汽车的豪华气派,也没有德国汽车的精致高贵,更没有英国汽车的典雅端庄,在经济实用方面也比不上日本汽车。
它几乎无特色可言,但也无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的确无处不在,茁壮成长。
细想起来这也难怪,韩国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科技力量等方面同西方大国不可同日而语,它的汽车工业是在巨人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它在战略规划上避开了高端产品的竞争,也舍弃了低端产品的市场,立足东方、中档,稳步发展,现实给予了它巨大的回报。
所以,韩国汽车在看似平庸中显示出匠心独运的不平凡之处,在不显山露水的外表下蕴藏着积百家之长、推陈出新的稳健风格和出众的性能价格比,这的确是奇迹。
如果我们的孔老夫子还活着,他肯定会欣喜不已:弟子3000,贤人72+1,这1恐怕就是现代汽车的老总,因为韩国汽车的发展史印证了夫子的“中庸之道”没有过时。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曾被作为保守消极、不讲原则、不思进取的代名词,而其真正含义“中正和平"常被曲解,它是中华民族这片土地上的一朵奇葩,穿过时间的隧道正愈来愈喷放出奇异的芬芳。
在而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对于企业管理不无借鉴,甚至是指导意义.“允执其中”是中庸之道的首要内容。
运用在企业管理上就是“双赢”,“两害相权取其轻"等经营策略的同义语。
1996年微软想在联想PC上100%预装Windows95,联想很为难:一口回绝,很可能错过机遇;装上,每台机子要增加成本50—60美元,同样的DOS许可只要10美元。
联想的领导人很有智慧:坐下来,讨价还价,磨嘴皮,大家都让一点,结果,联想预装了Windows95,巩固了国内市场第一的地位。
“过犹不及"就是反对走极端,正确的方法是“无过无不及”,既不偏狭激进也不保守落后、不思进取。
企业管理追求的基本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这无可厚非,但走极端就不好,为追求暴利,污染环境,残酷对待员工,进行商业欺诈,违法违规投机……结果往往不妙。
中庸的管理思想
中庸的管理思想注重放权、诚意、平衡的中庸之道的管理,理想境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多元共存、相生相克、和谐共处、生生不息。
这种管理富于柔性,让组织充满生机,是组织管理的基业长青之道。
XXX教授曾说:“中国有一种占据心思的魔力”,中国文化的优点在管理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XXX等西方管理学家也指出,中国的管理很特别,未来几十年间,中国一定会教给我们很多重要的管理理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管理的本质,以“柔性管理”命名。
柔性管理富于弹性和动态平衡的能力,其理想恰是中国文化里一向强调的“中庸之道”,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
中庸之道的柔性管理将可能容纳西方现代管理的优点,并为后工业时代西方管理模式的困境提供化解办法。
反思和改进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或许到了该回头重新审视自身,让本土管理学登场的时候了。
西方长期以来盛行的是层级制的“科学管理”,其特征为组织内有明确分工,对每个成员的权利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组织内部被划分为自上而下不同等级的职位,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遇到了困境,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和不断变化的环境。
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更加灵活、更具动态平衡的管理方式,以应对当前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挑战。
3)组织成员的任职资格应基于专业技术,并遵循明确的标准化程序。
4)企业应有专职管理人员,他们并非企业所有者,具有非私人化的特点,不能为私人目的所用。
5)组织内部应有严格、普遍适用的规章制度和流程。
6)职位应与具体个人相独立,组织与成员的关系应受条约的限制和保护,成员彼此之间只是排除私人感情的工作关系。
7)工作过程应被文字记录并存为档案资料。
现代西方管理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庞大系统,并运用各种手段层层管理,以最终实现组织内有效率的协作。
这种模式曾经支撑西方取得工业时代的辉煌成就,但对流程设计、规章制度和命令系统的过分依赖,却使其在后工业时代暴露越来越大的弱点。
自XXX以来,许多学者批判了层级制,并提出了弥补办法,例如XXX的“经理人的职能”、人群关系学派、XXX和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新制度学派与社会网学派等。
中庸之道是企业管理的必备法则
中庸之道是企业管理的必备法则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处世、做人的哲学,同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但历代对中庸之道的解释不尽相同,企业管理者要用中庸之道管理企业,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中庸。
汉语的“中”字有几种解释,在先秦古籍中就有三层含义: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
二指适宜、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准。
三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庸”字的含义也有多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不变”,不易之为庸。
一种解释是“用”,“庸”就是“用”、“使用”。
由于“中”、“庸”二字的解释不同,因而对“中庸”一词的含义解释就不尽相同。
在《四书集注•中庸》中,朱熹如是解释中庸的含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之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中庸”其实是一个独立的哲学词汇,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中庸的德行已经在民间很少有了。
理学家程颢、程颐重新对“中庸”诠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程颢之定理。
”他们认为遵循天下的正道就叫中,而坚守这正道不改变就叫庸。
因为古人语言的简练及难懂,致使中庸之道众说纷纭。
其实孔子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涵义很简单:人要在宇宙中遵守作为人的天性,不走极端,要尊重自然的客观属性,不要违背宇宙间万物的规律,要以人的本性出发,深刻体现仁义的道德伦理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鉴于此,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必须从以下几点对中庸思想的应用多加注意:第一,中庸之道要求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敬畏的主体应该是我们古人的天地观。
企业家一定要从客观规律出发,不要违背自然和社会法则,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注意社会、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一定要摒弃人定胜天的理念,如今的环境污染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过度发展其实就是违背规律的表现。
有一些企业为了建厂不惜铲平一座青山,有些企业为了谋利把有毒液体流向母亲河,有些企业为了一己私利把有毒废料倒在田地里,所有这些都是有违中庸之道的哲学理念。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
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从管理学角度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益于现代管理的智慧和原则。
尽管《论语》是古代儒家经典,但其关于道德、伦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诲对于现代管理学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以下是从管理学角度解读《论语》的几个方面:一、仁爱之道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基础。
《论语》中,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即管理者应具备仁爱之心,关心和关爱员工。
仁爱之道在现代管理中表现为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需求、成长和发展。
管理者应尊重员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福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原则,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中庸”的概念。
中庸之道强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平衡和稳定,避免走向极端。
在现代管理中,中庸之道可以帮助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保持冷静和客观,充分权衡各种因素,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此外,中庸之道还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要求管理者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要保持公正和公平,遵循适度原则。
三、礼制管理礼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礼的作用,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基石。
在管理中,礼制管理表现为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组织行为,保持组织秩序。
礼制管理要求管理者尊重传统和规范,注重礼仪和仪式,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同时,礼制管理还强调领导者的示范作用,要求领导者以身作则,带头遵守规章制度。
四、德治思想德治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理念,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以德治国”,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依靠道德的力量。
在现代管理中,德治思想表现为强调道德领导,要求管理者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德治思想还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求组织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
五、人际交往在《论语》中,孔子教导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这些教诲对于现代管理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很大的启示。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庸之道,在中国无千年文化中,是以和为贵精神的体现,是一种让步与妥协。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被许多管理者所借鉴。
可是,中庸之道的运用,在东西方的结果完全不同,东西方人对中庸之道的看法也不同。
西方人认为,中庸之道是值得借鉴的好方法,故在西方企业的管理中,中庸之道频频出现。
而做为中庸之道的发源地——中国,这种思想却常常受到人们的批判和唾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中庸之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又应处于何种地位呢?西方有位经济学家说过:“如果他失败了,他就是一个勇于尝试的英雄;如果胜利了,他就是一个天才。
”可见,冒险精神是被西方人所认可的,他们崇尚冒险,认为冒险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而受五千年封建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则不一样,一种已深入骨髓的含蓄让中国传统企业管理者不敢冒险,遇到问题时往往采用中庸之道来维持企业的生命,中庸之道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处事习惯。
所以,同样的中庸之道在东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中才会有不同的地位。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西方企业家和中国企业家同时面临两次的可以获得大饼的机会。
第一次,失去大饼的几率为10%。
中国企业家会为了不承担这小小的风险可能会一贯采取他的中庸之道,结果得到半块饼。
可西方企业家因为勇于冒险,可以有90%希望得到一整块饼。
第二次,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拿半块饼,要么没有饼。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利益最大化回选择拿一半饼,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当然用中庸之道的思想也会拿半块。
这样,结果很明显,西方的企业要比中国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要比中国企业发展的快。
之所以这样,中庸之道在中国才会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和唾弃。
中庸之道既然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处事习惯,那就不是想剔除就可以剔除得了的,当然我们也无须一味地排斥它。
从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庸之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常常起到好的作用,甚至可以算得上是灵活机动的一种方式。
所以在西那带企业的管理中,中庸之道不能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灵魂,不能让它贯穿于整个的企业管理之中,但却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它,为的就是一个最终目的,着也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
它的哲学内涵可概括为:适度、整体、权变与和谐四大原则。
其中,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
从管理学的角度考虑,中庸式管理即:顺道的管理、和谐的管理、整体的管理、适度的管理和权变的管理。
通过对苏州大学92名大学生进行的中庸现代观的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中庸的认识存在二极性的特征。
即,既有积极一面的认识、也有消极一面的认识。
为了还原中庸本质积极的内涵,我们提出了行为中庸化的概念。
根据中庸的本质特征“整体和谐”,我们将行为中庸化定义为,个体行为与他人、与自身、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水平。
中庸化行为的外部表现为,和谐的人际关系、稳定的情绪特征、对周围环境在结果上的高度适应性和在策略上的高度灵活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员工行为中庸化问卷》。
我们利用它,协同《组织效能问卷》,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取样。
调查结果显示: (1) 员工行为中庸化是华人社会中个体典型的行为特征之一。
它具备三个主要因子:“协和性”、“克己性”和“圆通性”。
它们分别代表着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个体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体与事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2) 对员工行为中庸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本研究发现,性别、教育背景、企业性质以及母公司文化对员工行为中庸化的水平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3) 通过与组织效能各因子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庸之道对组织效能有着积极、广泛和普遍的影响。
(4) 通过回归分析,可获知:员工行为中庸化及其各因子对组织效能的不同方面(比如,组织的稳定性与可控性、组织的凝聚力与士气)的预测力(或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即使是对组织效能的同一个方面,员工行为中庸化的三个因子的预测能力(影响程度)也是有差异的。
总之,中庸之道在管理当中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庸之道对企业管理具备着重要的价值。
中庸之道的管理思想
中庸之道的管理思想(哲学2007级:钟红敏学号:0722110128)管理是一个文化现象,管理思想也是随着时代变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不同时代的管理文化之间存在着历史继承性,因此,当前管理文化要创新,就应该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当然也包括外国的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有语曰:“实践出真知,历史出理论。
”从一些现存的古籍来看,孔子首先提出了“中庸”一词,“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孔子在德行上的要求,反对行为上走极端。
孔子还说:“过犹不及。
”主张“中行”。
在后世儒家学者中也有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庸|”一词做了精辟的解释。
程熙对认为“中庸”的意思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在《中庸章句》的开首将其注之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并引用尧授舜的“允执厥中”和舜授禹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中庸的精髓含意进行深刻阐发,总结出人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应该走极端,要避免过与不及的出现,应从两端入手,抓住问题的“终始本末、上下精细、无所不尽”,再“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
“中庸之道”,体现在管理上,就是正确掌握事物发展的“度”,讲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融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以实现管理的和谐发展。
虽然以上关于“中庸”的思想基本上是由儒家提出的,但是我想提的是,中国古代的两大派思想——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管理上的应用分别会有现代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即有一些“过与不及”。
按照“中庸”的思想,最好在管理上将两者适当结合,组合运用,达到有效的统一,威力才会更强大。
儒家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它注重天人合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等。
管理学中适度原理的概念
管理学中适度原理的概念适度原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也被称为"黄金中间原则"或"中庸之道"。
适度原理强调在管理决策和实践中寻找并保持一个适度的平衡,避免过分和不足的极端情况,以实现最佳管理效果。
适度原理的概念源自于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中庸之道的思想。
传统上,人们认为适度原理是指合理、适度、均衡的态度和行为,对于管理学而言,适度原理意味着在管理决策和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和目标,合理地进行权衡和选择,避免任何一方面的过度发展或不足。
适度原理旨在找到最优解或最佳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
适度原理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首先,在管理决策中,适度原理可以帮助管理者避免过度投资或过度消费,减少风险和浪费。
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资源状况,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和预算,确保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组织管理中,适度原理可以指导管理者在权力分配、决策授权和工作任务分配上寻找适度的平衡。
适度的权力分配可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问题,如决策滞后、信息不畅通等。
适度的决策授权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适度的任务分配可以避免员工的过度工作或无所事事,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此外,适度原理还可以指导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寻找适度的平衡。
例如,在员工薪酬激励方面,适度原理可以帮助管理者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既要保证员工的物质利益,又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竞争力。
适度的绩效评估可以避免过于主观或严苛的评价,保证公平和客观性。
适度的培训和发展可以帮助员工提高能力和适应变化,同时避免过度培训而造成资源浪费。
此外,在市场营销中,适度原理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适度原理要求企业在定价、产品策略和广告宣传中寻找适当的平衡。
合理的定价可以保证企业的收益和市场竞争力,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定价导致产品销售不畅。
适度的产品策略可以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避免产品过度复杂或过于简单。
适度的广告宣传可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可度,避免过度宣传而造成资源浪费。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智慧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智慧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理念,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最早由孔子提出,主要包括“中”和“庸”两个方面。
其中,“中”指的是均衡、平和、适度的状态,即避免极端和偏激,保持稳定和谐;“庸”则强调恰到好处、适度的行为方式,即避免过度和不足,追求平衡和适中。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与调和,既不偏激,也不盲从,而是寻找到一种合适的平衡点。
二、中庸之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1. 经营理念的平衡中庸之道强调平衡,这一思想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企业经营需要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包括股东、员工、客户、社会等。
过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忽视其他利益,导致企业形象受损;而过于关注员工福利可能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竞争力。
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在各种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找到一个既能满足股东利益,又能兼顾员工和客户需求的经营理念。
2. 领导风格的适度中庸之道中的“庸”强调适度,这对于企业管理者的领导风格有着重要的启示。
过于强势的领导可能会压制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导致团队士气低落;而过于温和的领导可能会导致决策不力,影响企业的发展。
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在领导风格上寻求适度,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决策能力,又要注重员工的参与和沟通,形成合力。
3. 组织文化的平衡中庸之道的平衡思想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中。
企业的组织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体现,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于严苛的组织文化可能会限制员工的创新和个性发展,导致员工流失;而过于宽松的组织文化可能会导致员工行为不规范,影响企业形象。
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寻求平衡,既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又要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4. 创新与稳定的平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稳定则是保障企业运行的基础。
儒家中庸之道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600字
儒家中庸之道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600字篇一:松下幸之助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
他呼吁:“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中庸思想是管理上追求的“合理化”。
要避免“过与”和“不及”,无论人、事、地、物、时及其它,都要求其“适当”、“合宜”,也就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中”的标准介于没有过与不及,没有或偏或颇,没有过猛过宽,或过刚过柔,没有或左或右,而是随时皆宜,随地皆宜,随人皆宜。
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中,会对我们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以极大的帮助。
《中庸》的核心观念是“诚”。
认为“诚”是“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皆赖以存在的根本,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工夫,“择善而固执之”,以求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
中庸,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灵魂。
胡适曾说“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
”毛泽东高度重视中庸,指出中庸哲学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的思维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即西方人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的,而中国人是以“自我”。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能有效的简化“信息”。
中庸思想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启示中庸是人们行事的最佳状态,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
“中庸”这一概念由孔子首先提出。
中庸之道虽然常用于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但在现代行政管理领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庸提倡“执两用中”把握“两端”寻求它们的“中”。
“两端”是矛盾对立的两面,“中”即对立两面的协调、平衡和统一。
篇二:“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所谓哲学,就是对事物总的、根本的认识。
而对事物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思想体系,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哲学基础,比如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相对论是庄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恶是荀子、韩非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善是孟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空”是佛的哲学基础,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哲学基础,等等。
中庸之道管理学的和谐管理之道
中庸之道管理学的和谐管理之道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的是在管理中寻求和谐的方式和方法。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管理学的和谐管理之道继承了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并将其应用于组织管理过程中。
本文将从企业文化、团队建设、沟通与协调、领导艺术等方面,探讨中庸之道管理学的和谐管理之道。
一、企业文化中的和谐管理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信念的体现。
和谐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提高组织绩效。
中庸之道管理学强调的是避免极端,以平衡为原则。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管理者应注重平衡员工个体的利益和组织整体的目标,倡导平等、公正的待遇和文化塑造,构建一个和谐共赢的工作环境。
二、团队建设中的和谐管理团队建设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庸之道管理学的和谐管理之道强调平衡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追求个人价值和团队目标的统一。
在团队建设中,管理者应倡导平等、公正的机会分配和激励机制,关注团队成员的个体需求,鼓励团队内部良性竞争与协作,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和友好的合作氛围。
三、沟通与协调中的和谐管理沟通与协调是组织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中庸之道管理学的和谐管理之道强调平衡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倡导开放、透明以及有效的沟通渠道。
在沟通与协调中,管理者应注重言传和身教的平衡,以身作则,以诚相待。
同时,还应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反馈,重视员工的参与与共享,确保沟通的双向流动,促进信息与决策的有效传递。
四、领导艺术中的和谐管理领导是管理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庸之道管理学的和谐管理之道强调平衡权力与责任,善于化解冲突,注重团队建设。
在领导艺术中,管理者应注重平衡权威与激励,培养身教胜于言传的领导风范,塑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团队氛围。
同时,管理者还应以身作则,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鼓励员工的创新与团结,共同实现个体与组织的和谐共赢。
总结起来,中庸之道管理学的和谐管理之道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注重团队建设、有效沟通与协调以及良好的领导艺术,可以使企业达到更高的绩效,并实现组织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管理的至高境界——中庸之道(黄穗光)
管理的至高境界——中庸之道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是颇受争议的。
但是我是坚信:中庸之道是管理的至高境界。
我认为:中庸并不是只走中间这么简单的。
他有很深的哲学含义和管理实际效果。
第一,中庸是手段上的取中间,目标上求最好的策略;第二,中庸是一种管理经验的总结,是在多数情况下适用的规律,三,与西方数理统计上的峰值、中值理论不谋而合。
为什么中庸的“不走极端是为善”呢?因为现实常常是偏离了一个最优的度,不论是增加还是减少,效益都会下降。
许多人误以为的中庸就是不出头,其实不出头的本意在于通过一种低调放弃的姿态,来获得最大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
如果把手段与目标分离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庸——中庸只是一种手段,它是基于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的有效策略。
比如说,登山选路。
上山之路有三条:一条是最险最短最快到;一条是最平最远最慢到;一条是有点险,不是最长,到达时间适中。
我们认为,冒险走第一条路风险极大,可能不能实现;走第二条路最安全,但是效率太低;所以选取中间的路,是既保证完成到达任务,又有不错的效率。
又比如,选择相亲恋爱结婚对象。
一个最美,才能少一点;一个长相最差,但是才能挺好;一个是介乎两者之间,兼具美貌与才干。
为此,该作何选择呢?我们认为,要看自己的条件。
最美的与自己好,自己能不能驾驭得住,以后会不会见异思迁?如果看重才干选第二个是可以的;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选择兼具美貌与才干的那位,是一个最优选择。
也就是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中庸之道,采取守中的手段,达到最佳的效益。
比如说现在的疫情。
如果单从防控效果来说,当然是力度越大越好;但是防控力度越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最差。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就必须采取适度、有针对性的调控,否则经济下降,导致经济衰退,我们后期就没有抗击疫情的经济能力了。
中庸之道在人生观方面也是最有指导意义的。
中庸它时刻提醒我们,不走极端,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效用最大化一方面要积极上进,不甘平庸,就是不走极端嘛;另一方面既拼搏奋斗,又知足常乐,就是不走另一个极端嘛。
管理的中庸之道智慧
管理的中庸之道智慧不管是社会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需要以中庸之道来治理组织,在发展的基础上稳步求胜,避免走向极端,构建相互牵制的制度,灵活运用,让胜利更加的稳定长久并不断的成功,这才是有效的管理。
“中庸”思想的出现在中国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两端即是偏激的思想。
在行事、决策时不能够带有偏激的思想,这样才能够选择正确的道路。
要客观的去分析、解读某些事情,体现的是一种平衡。
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领导艺术。
而在当代,有些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甚至是误解。
在一个偏远的村子里,有一个农夫在房前、屋后、大门口分别种了三棵树。
多年之后这三棵树长大了,但由于土质等一些自然原因这三棵树大小不一。
一棵高大挺拔,笔直粗壮;一棵矮小丑陋,弯弯曲曲;一棵不高不矮,也不显丑陋。
有一天,农夫把一棵高大挺拔的和一棵矮小丑陋的树砍掉了,只留下了一棵不高不矮也不丑陋的树生长在那里。
有人看见了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你为什么砍掉挺拔的和矮小的,而留下一棵不高不矮的,为什么不一起砍掉呢?”农夫随即说道:“高大挺拔的树砍掉可以盖房子,做栋1梁之才;矮小丑陋的树也没啥用,而且长在那里也不好看,不如砍掉;不高不矮的这棵虽然不成材,但是也不碍眼,所以就留着了。
”在这个故事中,能够体现一部分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有些人认为,做那种不高不矮的树就是中庸之道,因为它不够好也不够坏,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在企业中,中庸之道并不是说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碌碌无为的管理者,而是要提升企业效益,追求卓越真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冒巨大的风险,遭到他人的排挤,他也不会犹豫。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他默默无闻,低调处事,被他人认为是无用之人,他也不会感到自卑。
否则,这样的管理者就是一个庸人管理者,他在提升企业效益,追求卓越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思维的片面性,以及受到情绪的影响,往往容易走极端。
事实上,要达到中庸之道,确非易事。
中庸之道和企业管理
中庸之道和企业管理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一种以和谐、平衡和稳定为基础的管理理念。
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
本文将探讨中庸之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中庸管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强调“克己复礼”,即在个人行为中遵循道德原则并与他人保持和谐关系。
在企业管理中,这意味着管理者应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他们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以利益企业为先,同时要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建立积极的员工关系。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庸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是基于此。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激励员工为基本原则。
管理者应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潜力,并为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让员工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被尊重。
三、平衡的分配和激励政策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是平衡和谐,这一思想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分配和激励政策。
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帮助员工保持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生产力和效益。
适当的分配和激励政策可以缓解员工之间的竞争,保持组织内部的稳定和谐。
四、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平衡中庸之道注重平衡稳定,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在企业管理中,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平衡非常重要。
管理者应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需要,及时做出调整和应对措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也要稳定组织结构和内部运营,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
五、倡导诚信与道德行为中庸之道强调诚信和道德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者应本着诚信、正直的原则进行管理,遵守法律和道德准则。
诚信行为有利于建立企业良好的声誉,增强企业的品牌形象,并提升员工和顾客的信任度。
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企业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六、中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庸管理具有长远的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通过平衡各方利益,中庸管理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关注短期利益,还注重企业在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的长期影响。
中庸之道的三个核心理念
中庸之道的三个核心理念
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中庸给力领导?中庸是中和、酸减中和,酸性是指领导者的日常程序性工作,碱性则是指管理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和随机任务;要想实现实在的中庸给力领导,就需要先抓准中庸之道中的三个核心理念,然后重新整合日常管理的实战经验,形成全新的中庸给力领导管理模式。
《中庸》的智慧焦点昭显在三个方面,即中庸之道的三个核心理念,它们分别是:(1)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是《中庸》第一章的浓缩,说的是办事情要把握火候,做到适量、适度;
(2)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
“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是《中庸》第六章的精华,意思是说既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坏处,也要看到事物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认知都掌握,规避最大的风险,采纳适中的政策用之于民;
(3)通权达变。
“通权达变”是对《中庸》灵魂的把握,无论是中,抑或和都只有在既定的原则下,依据实际情况,懂得跟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才能够实现,对于中庸领导管理而言,“通权达变”是画龙点睛之笔,它使得整个管理方式具有了灵性。
中庸里的管理之道
中庸里的管理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中极其的一个理论,但长久以来,中庸之道被看做是平庸之道,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庸就是淡泊名利坚守中立。
正是因为对中庸的误解,不少对中庸之道的管理方式采取抵触的态度。
中庸虽然起初被看做是“道德标准”,但在其中,有两个经典的理论,是最为值得管理者所学习的,其一为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通权达变。
所谓管理,虽然有一些核心的思想和理论在其中,但却没有一条通用的管理之道。
即便有被经久不衰大家公认为有效的管理准则,在适用于不同的子公司时,依然会产生不同的状况,就其原因,在于管理本身就是对人和事的管理,由于不同的人与事,所产生出与的问题各不相同。
所谓的管理者,就是因应各不相同的问题找出解决之道。
造成团队出现问题关键问题的原因很多,人员的变动、突发事件的产生、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等等,管理者如果用衡量的眼光来看待所的问题,通常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环境问题恶化。
中庸中所提到的统筹规划,既是用变量的眼光看待管理中所的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来寻找解决的方法。
管理学中的理论及准则,应该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唯一的标准。
另外一个首要的理论是执两用中,就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掌握适当的度,避免走入极端。
所谓的度,是在七个极端中找到最合适的均衡点平衡点。
古语中有物极必反一说,即便是好的事情,如果太过于极致,可能会造成反效果。
最为常见的便是执行力,管理中经常追求使命必达一说,工作效率这样虽然能够提升执行效率,但管理者是否想过以下集中情况:无条件的执行,是否创造力会让部属失去创造力和创新型;部属的完全服从,在遇到错误的命令时是否有人可进行控制和制止。
度可以被认为是在矛盾当中寻找最折中的方案,以刚才的案例来说,如何既保证团队有高效的执行力,有能够自始至终有创新的能力,这就是在执行力与创新能力两个矛盾之间寻找。
这和一个究竟是靠制度化来进行管理,还是靠人情化管理工作来进行管理类似。
绝对的制度化,企业会变得不近人情,容易失人心;而绝对的人情化,又会变得不稳而失去应有的准则。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中庸》开宗明义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者理也,理来自于天命,任天理而行就是道,这正是道法自然的思想。
接着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七情六欲未发之时就无所偏倚,谓之中,是道之本,人情发出去时又不离天理,谓之和,是道之用,能把中和推于极致,则天地万物各安其份,生生不息。
这样一套思维形成了治理上的“无为主义”,也就是小政府或不干涉人民生活的一套思想,诚如《中庸》的结尾语:“<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所以中庸之道主张,上善的领导是“不显”、“不大声以色”的,甚至是“无声无臭”的。
这样的思想主张限制着权力由上而下的扩张,让人民自我组织,自我成长,自我协调,各安其位,生生不息,并相信这些自我组织会协调出社会秩序。
换成今天的管理来说,中庸之道在权力来源上主张不是由上而下的,而是权力由下而上;所以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构就是网络式组织,由基层的人自组织成各个团体,再让团体相互连结成为网络;这种自组织为主的组织中最强大的激励措施不再是加薪、福利及分红,而是自组织的机会,给人一片空间,完全授权,任其发挥,自我组织。
中国人是最会自组织的民族,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总是“跑马圈地、诸侯经济”特别发达的原因;中国民营经济中也总是充满了创业、中小企业、外包网络以及商帮、地区产业集聚,组织之内则总是有承包、挂靠、子公司、子集团等现象。
而中国人的管理智慧以为上善的领导是懂得“放”的领导,给人空间,才能激发出中国人无穷的生命力与创意。
一流的领导要懂得用人物,能用经营一方的大将,放之千里之外,也能打下一片天下。
二流的领导善于用人才,组成坚实的团队,攻城略地,无往不利。
经济管理实践中的中庸之道.doc
经济管理实践中的中庸之道为大家准备的本论文,主要是讲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几个典型的“执中”作一概括性的描述,以期从实证的角度儒家中庸哲学思想在经济管理领域的普适性。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中庸之道又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什么是“中庸之道”?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执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中庸》首篇既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中庸”的解释为:“中庸的根本原那么是‘允执其中’,要求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言行合于既定的道德标准。
”宋代朱熹在《中庸》的题解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作为中庸的最根本方法,即是孔夫子所说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允执其中”,以反对“过犹不及”,倡导只有走不偏不倚的道路,才能治理好国家和管理好社会。
纵观世界经济、管理的理论、实践的演进轨迹,处处都表达着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表现出“不偏不倚”,“允执其中”的开展趋势。
资本主义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经济体制选择的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它们崇尚自由竞争,崇尚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完全排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将政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仅仅定位为“守夜人”的角色,认为对经济干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演进,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得到充分显现:首先,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从价格形成、信号传递到产品生产有一定的时滞,并且,企业和个人掌握的信息不完备,决策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这种市场信息的滞后性和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决定了市场调节必然是一种伴随着破坏性的调节,在市场对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行调节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如企业破产、改变投资方向时产生的大量漂浮本钱),使有效配置资源的目标难以得到实现。
其次,市场功能存在缺陷。
市场机制在形成垄断的部门或行业中失去了作用;市场机制对解决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外部性问题也无能为力;单纯的依靠市场调节,必然会带来公共品提供的严重缺乏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长久以来被看做是平庸之道,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庸就是坚守中立。
正是因为对中庸的误解,不少管理者对中庸式管理方式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
但中庸之道的一些观点和理念是很科学的,值得借鉴,需要我们辩证地认识、看待,从中正确地汲取养份,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中庸虽然最初被看做是“道德标准”,但在其中,有两个经典的理论,是最为值得管理者所学习的,其一为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通权达变。
所谓管理,虽然有一些核心的思想和理论在其中,但却没有一条通用的管理之道。
即便有被大家公认为有效的管理准则,在适用于不同的公司时,依然会产生不同的状况,究其原因,在于管理本身就是对人和事的管理,由于不同的人与事,所产生出的问题各不相同。
所谓的管理者,就是因应各不相同的问题找出解决之道。
造成团队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人员的变动、突发事件的产生、外部环境的改变等等,管理者如果用衡量的眼光来看待所发生的问题,通常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恶化。
中庸中所提到的因地制宜,既是用量变的眼光看待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结合问题产生的根源来寻找解决的方法。
管理学
中的理论及准则,应该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唯一的标准。
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执两用中,就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掌握适当的度,避免走入极端。
所谓的度,是在两个极端中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
古语中有物极必反一说,即便是好的事情,如果太过于极致,可能会造成反效果。
最为常见的便是执行力,管理中经常追求使命必达一说,这样虽然能够提升执行效率,但管理者是否想过以下几种情况:无条件的执行,是否会让部属失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部属的完全服从,在遇到错误的命令时是否有人能够进行控制和制止。
管理中的中庸之道,正是今日大家所重视的“管理合理化”、“人性化”,要使个人的自由在与组织一致目标之间得到一个平衡。
这就涉及到一个价值观和尺度的问题。
亨利〃法约尔指出:“在管理方面,没有什么死板和绝对的东西,这里全部是尺度问题。
管理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
”这里的“尺度”就是中庸思想的表现。
度可以被认为是在矛盾当中寻找最折中的方案,以刚才的案例来说,如何既保证团队有高效的执行力,有能够始终有创新的能力,这就是在执行力与创新能力两个矛盾之间寻找平衡点。
这和一个单位究竟是靠制度化来进行管理,还是靠人情化来进行管理类似。
绝对的制度化,单位会变得不近
人情,容易失人心;而绝对的人情化,又会变得混乱而失去应有的准则。
避免走入两个极端,采取最适合的“度”去管理,才是最为适合的方式。
管理者要做到中庸首先要了解职工的价值观,感知他们的需求,其次要调整人员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价值观一致起来,当全员的价值观都统一时,就到了工作效率最大化,社会效率最大化的时候,单位才更加和谐,效率更高,竞争力更大,这才是我们学习中庸的最终目的。
在中庸中,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虽然意味中庸乃圣贤之道,想要达到并非易事,但人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以接近中庸的状态。
管理者亦是如此,没有从不犯错的管理者,但如果能够在“不完美的状况下作出最正确决定”,也可以成为最佳的管理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