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庸之道强调人的完善和和谐的实现,提出了“中庸之道”这一理念,认为只有在中庸之道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本节课将通过探讨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自身行为中的偏差并调整的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中庸之道。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教学难点:学习如何将中庸之道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图片和故事,引起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2.学习新知识:a.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分析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c.解读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d.培养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和理解力。
3.活动设计:a.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庸之道的应用场景,并总结和展示出自己的观点;b.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演示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c.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真实生活中的案例,思考其中是否存在中庸之道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拓展延伸:通过讲解中庸之道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思考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深远意义。
5.总结归纳:学生集体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并归纳运用方法。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庸之道的作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发表自己的观点。
7.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分析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2.学生的表现: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以及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方法;3.学生的作业:学生是否能够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
【知识学习】《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www.5y【教学目标】.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入探究文本、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安康的根本理论。
以下是WTT整理的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入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入内涵和精神本质。
教学步骤:一、导入: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荣夺目。
(摘自学生作文)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久;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
(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那么及其译文【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珍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管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方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
由:遵循。
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那么。
节:节制。
3、考虑: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到达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那么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
(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假如大家只是为了外表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1.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 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 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入探究文本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起源。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友情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家庭、友情、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人际关系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庸之道。
第四章: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
4.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联。
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寻找提升素养的方法。
第五章: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5.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弘扬中庸之道的途径。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第六章: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中庸之道公开课
《中庸之道》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即中庸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和而不同思想的深刻哲理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在处理现实生活事务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中庸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在处理现实生活事务的重大意义【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么样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9个字中,你认为最重要最核心的字是哪个字?和请在文中找出有“和”的句子。
二、感知课文1、关于“和”(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穿插字词解释)解释: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
现代圣王的治道,这是最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
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
”【教师讲解】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
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
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
比如,让学生举例。
比如有个学生经常抄作业,其他的同学为了同学情深,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这样也是不行的。
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解释: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
”让学生举实例解释。
【教师讲解】“君子和而不同”,是指君子能够同周围的人的意见和谐一致,但这种和谐一致并非与别人的意见简单的机械的等同,更不是与别人苟同。
14.《中庸之道》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2、君子在为人处世时,如何来体现中庸之道的?(齐声朗读4.10章)君子“义之与比”,以义为处世的准则,既不亲近谁(“无适”),也不疏远谁(“无莫”),以此显示中庸。
3、中庸是否容易达到?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大学中庸的教案
教案:《大学》中庸之道课程目标:1. 了解《大学》中庸之道的内涵和意义;2. 掌握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和原则;3.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伦理观念。
教学准备:1. 教材:《大学》文本;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大学》的地位和作用;2. 引出中庸之道这一核心理念;3. 提问:什么是中庸之道?为什么它重要?二、讲解中庸之道(20分钟)1. 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不偏不倚,恰到好处;2. 分析中庸之道的内涵:仁、义、礼、智、信等;3. 举例说明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如言行一致、适度饮酒等;4. 强调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配案例:提供几个关于中庸之道的实际案例;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分析案例中庸之道的作用和意义;3.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4. 教师点评:总结案例中的中庸之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四、中庸之道与个人修养(20分钟)1. 讲解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应用:如谦逊、宽容等;2. 分析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如和为贵、和谐共处等;3.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足;4. 提供改进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五、中庸之道与社会和谐(20分钟)1. 讲解中庸之道在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如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等;2. 分析中庸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中的体现;3. 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挑战;4.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谐,提出建设性意见。
六、课堂小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中庸之道的内涵和意义;2. 强调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中庸之道,提升自身品质;4. 提醒学生关注社会和谐,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和意义,掌握了实践方法。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教案1:《中庸之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8课《中庸之道》。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两个人争夺一个物品,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 合作探讨(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处理。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4.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些运用中庸之道的例题,如:如何在家庭中运用中庸之道、如何在学校中运用中庸之道等。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中庸之道进行解答。
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6. 板书设计(5分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
7. 作业设计(5分钟)1. 妈妈和爸爸为了一个问题争吵不休,你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争端?2. 你的朋友和你一起玩游戏,总是想要赢过你,你如何让他明白输赢并不重要?3. 在学校,有同学总是欺负你,你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答案:1. 你可以中立,听取妈妈和爸爸的意见,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2024年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2024年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前三章,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二章“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三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含义,了解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为人处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中庸含义的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解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庸之道,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人际关系的漫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
2. 例题讲解(15分钟)对前三章进行逐句讲解,分析中庸的含义,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现场翻译前三章,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每组派代表发言。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三章原文2. 中庸的含义3. 中庸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前三章《中庸》。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2)示例:在处理同学关系时,不偏袒任何一方,做到公平公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中庸之道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论语》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析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课堂讨论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析《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奥,选取前三章作为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初步接触中庸思想,理解其中精髓。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1.2 教学内容:1.2.1 中庸之道的定义: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是一种既不偏激也不妥协的处世原则。
1.2.2 中庸之道的起源:中庸之道起源于《礼记·中庸》一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 中庸之道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思想到道家、佛家思想,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问题。
2.2 教学内容:2.2.1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保持内心的平衡,避免走极端。
2.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自我反省、调节情绪、平衡欲望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2.2.3 中庸之道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个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应用的理解。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
3.2 教学内容:3.2.1 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避免冲突。
3.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倾听、沟通、妥协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3.2.3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人际关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应用的理解。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篇,主要讲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包括:中庸的定义、中庸与仁、义、礼、智的关系、中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掌握中庸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做到为人处世有度,不偏不倚。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传统美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与仁、义、礼、智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过犹不及”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的定义,阐述中庸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分析中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实际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学习、家庭等方面的体现。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定义: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与仁、义、礼、智的关系:相辅相成应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中庸之道的内涵。
(2)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中庸之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2. 答案:(1)中庸之道是指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2)示例:在学习上,不偏科,全面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但在拓展延伸方面,还可以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章,详细内容涉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念,着重探讨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掌握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个人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a. 天命之谓性:介绍中庸之道的人性观。
b. 率性之谓道:阐述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
c. 修道之谓教:讲解中庸之道的修养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2. 主要内容:a. 天命之谓性b. 率性之谓道c. 修道之谓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要点:正确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中的答案要点。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不偏不倚”,既非过于偏向一端,也非完全中立,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中庸之道》优质教案设计.doc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1、导入钱玄同说过: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应该枪毙。
人到四十岁就应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生:……师:为什么偏偏是四十呢?生:……师:孔子曾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 那什么叫“不惑”?于丹曾解释说,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之道”(板书)去思考、行事”。
如果这解释的通,那么钱玄同的话其实就是表达对“中庸”这个理念的极端仇恨,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即使对一个事物要产生仇恨的情绪也必须建立在了解那个事物的基础上,不然就是盲目的仇恨,大家认不认同我的观点?生点头师:那好。
如果我们要了解中庸之道,不是经过后人篡改的书籍而是去进入饱含了原始儒教思想的经典《论语》,那是最合适不过的,现在让我们来进入中庸之道这篇课文。
2、投影一第1 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师:要求一个学生来读一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大体翻译)-----注意掌握“为、其、鲜”等字。
师:这句话表达什么呢?生:中庸是一种道德。
(补充:而且是最高的道德)(问:你原来所认为的中庸是什么呢?--引出学生对中庸粗浅的理解如骑墙、和稀泥)师:宋代程颢兄弟把中庸抬到了一种高度,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句话还是没能解释什么是中庸。
那么到底何谓中庸呢?投影二第2 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6)师生研读本章,掌握“愈”等重点词语。
老师忽然想到另一个成语—折中之道,然后提出问题:过犹不及=折中之道吗?什么叫做过犹不及,解释。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篇,详细内容涉及第一章至第三章。
主要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认识到中庸在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处理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成为有德行、有才能、有担当的社会新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方面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中庸》中的典型例句,阐述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5.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概念: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意义: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应用:实际生活2. 重点:人际关系、个人修养3. 难点: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请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个人修养方面的意义。
作业答案:1. 答案提示:在人际交往中,中庸之道表现为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保持谦逊等。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方面,有助于培养平和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激发其在生活中的实践兴趣。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大学中庸主题班会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应用。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班级和谐氛围的形成。
教学重点:1. 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应用。
2. 遵循中庸之道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中庸之道的历史背景、经典案例等。
2. 学生准备分享自己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庸之道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庸之道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二、主体1. 讲解中庸之道的内涵a. 中庸之道的定义和来源b. 中庸之道的主要思想c. 中庸之道在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应用2. 分享案例a. 教师分享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b.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的故事3. 讨论与交流a.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中庸之道应用于实际生活中?b.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4. 实践指导a. 教师总结遵循中庸之道的方法和技巧b.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遵循中庸之道的生活规划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班会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的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庸之道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中庸之道的能力。
3. 班级和谐氛围的形成。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庸之道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中庸之道。
大学中庸教案
教案:《大学》中庸之道课程目标:1. 理解《大学》中庸之道的内涵和意义;2. 掌握《大学》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方面的应用;3. 能够运用《大学》中庸之道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大学》中庸之道的内涵和意义;2. 《大学》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大学》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大学》中庸之道。
教学准备:1. 教材:《大学》;2. 参考资料:有关《大学》中庸之道的解读;3. 教学工具: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庸之道?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大学》中庸之道?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看法。
二、讲解《大学》中庸之道(20分钟)1. 讲解《大学》中庸之道的内涵:仁、义、礼、智、信。
2. 举例说明《大学》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方面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大学》中庸之道?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大学》中庸之道。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展示有关《大学》中庸之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解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启示。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大学》中庸之道,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中庸之道的理解程度;2. 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大学》中庸之道的能力;3.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对《大学》中庸之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一、导入: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
(摘自学生作文)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
(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文【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
由:遵循。
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
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
(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
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4、请学生读第六则以及译文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5、思考:区别“和”与“同”的意义。
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
明确:和:对立中的统一。
同:无差别的同一。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他们通过交流,能够“求同存异”,达到和谐的效果;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举例:拉链原理)三、“因中致和” 的理论春秋末期的晏子以烹调设喻:“和,如羹焉,水火酶酸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乃是所以“和之”的关键。
因为各种原料只有以一定的比例参加作用,才能做出可口的羹来,其中无论何种原料的过多或缺少都会导致羹味失和,故必须把每种原料都调节到最适中的比例上。
这里尽管没有出现“中”字,而实际上在“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时,己经运用了“执两用中”的方法把“中”与“和”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中”指每种原料本身的适度,“和”指各种原料之间的协调;只有每种原料都适得其“中”,才能使由各种原料组合而成的羹适得其“和”。
因“中”而致“和”,就是“中”与“和”的辩证关系。
《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的“中”就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一种温和的处世哲学——中庸之道。
1、阅读课文的第2-4则,谈谈什么是中庸之道?它的表现如何?(穿插重点字词点拨)明确:a、强调处事有“度” (通过分析第2则)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学生举例:乘车、吃饭)例子:从前有一个人,他非常守礼节,行着坐卧各方面无一漏失。
有一天,他外出买东西,他按照往常一样谦恭地、慢慢地行走,没想到,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落。
那个人本能地快步跑了起来,跑了约一里路左右,他忽然后悔起来说:“刚才我走路的姿态一定有些失态,还好被我及时发现,正所谓‘过则勿惮改’,我现在从头还来得及……”于是,他冒着雨,回到刚才起跑的地方,以一贯的缓步姿态在大雨滂沱中行走,路人对他的行径则投以异样的眼光……故事寓意:讲究礼仪是种美德,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分拘泥反而效果不彰,也会令人费解。
由此可知,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不要过于墨守成规,被既定的经验障碍着,才不会让原本的一桩美事变调了!“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
所以我们这里讲的中庸之道是有个“度”的,强调一个适度性。
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都不好,管理中过分的民主或专制也不好。
凡事都有度,与人交往也应“亲密有度”,让对方拥有独立的空间。
思考: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新华词典》若从价值实质而论,“中”决不是“过”与“不及”两者之间在数量上无原则的对半折中,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合乎客观规律、适得事理之宜的最佳点;b、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通过分析第3则)与人交往要有度,这个度的依据是什么?(道义,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c、强调取两中用——温和的处事原则(通过分析第4则)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和中庸。
d、调了“权”的重要性(通权达变)(联系课后相关链接)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
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
这种应变的灵活性就叫做“权”。
(《孟子•尽心上》)所谓“举一而废百”的“执一”,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而只有“执中”并能行“权”的中庸之道才是合乎辩证观点的正确方法。
故淳于类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与“男女授受不亲”的古礼发生矛盾时,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离娄上》)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辩证关系,并着重强调了“权”的重要性。
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加以变通,才合乎中道。
(秤杆秤砣原理)2、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联系第八则乡原即好好先生,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人。
如果说小人是刺向仁德的“明枪”,那么乡原就是射向仁德的暗箭。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和中庸。
3、探究:在第八则中孔子批判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第九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注意把握一个“度”。
4、孔子曾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知者贤者过也”(聪明的人容易过头,愚蠢的人往往不足……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结合这段话,与文章第一段,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可参考补充资料)四、讨论中庸之道在今天的作用。
要求结合实际,大至和谐社会,小至日常生活。
中庸之道也有局限性吗?(补充资料:关于“中”,从方法上说,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从行为上说,是合宣、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从道德上说,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
可见“庸”的涵义,就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
“普遍适用”之意。
“中”与“庸”的结合,旨在阐明“中”这一基本原则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适用于一切事物而适得事理之宜的普遍真理。
“中”是道之体,“庸”是道之用。
具体地说,也就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民鲜久矣何为中庸?于政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持一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不巴结权贵,不行巧言令色钻营取巧之术;亦不消极等待。
全凭一身修养,一腹经纶,一腔热血,适时而为,进而不骄狂,退而无愧悔,安守现状时不颓废哀怨,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为中庸。
于美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岂可灭绝心性?见色而不起淫心,如周敦颐之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为中庸。
于衣食住行,不娇奢,不淫逸,不浪费,因需要而治;亦不刻意求贫,不吝啬,持一颗平常心,是为中庸。
于为人处世,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攀附权贵豪富,不嫌弃贫病老弱;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是为中庸。
......中庸之道,非为平庸,非为世故圆滑,尽在点滴言行,尽是人性本然。
古今中外,能有几人?故叹曰:中庸之为德也,民鲜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