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出现最多的经方
《伤寒论》中出现最多的经方(严选优质)
涉及条文经方48 承气汤方29 桂枝汤方27 小柴胡汤方12 五苓散方12 四逆汤方10 麻黄汤方9 白虎汤方8 大陷胸汤方8 理中汤方6 小青龙汤方6 吴茱萸汤方6 白虎加人参汤方5 小建中汤方5 大柴胡汤方5 抵挡汤方5 栀子豉汤方4 瓜蒂散方4 小半夏汤方4 猪苓汤方4 甘草干姜汤方3 大青龙汤方3 葛根汤方3 甘草泻心汤方3 泻心汤方3 桔梗汤方3 肾气丸方3 十枣汤方3 通脉四逆汤方3 附子汤方3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2 桂枝甘草汤方2 桂枝加芍药汤方2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方2 桂枝加葛根汤方2 桂枝加黄芪汤方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2 芍药甘草汤方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2 桂枝人参汤方2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2 炙甘草汤方2 奔豚汤方2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涉及条文经方2 当归芍药散方2 麻黄加白术汤方2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2 越婢加白术汤方2 甘草麻黄汤方2 柴胡桂枝汤方2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2 黄芩汤方2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2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2 茯苓甘草汤方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2 真武汤方2 猪膏乱发煎方2 下瘀血汤方2 茵陈蒿汤方2 理中丸方2 理中加附子汤方2 白通汤方2 乌梅丸方2 桃花汤方2 竹叶石膏汤方2 栀子干姜汤方2 黄连阿胶汤方2 黄土汤方2 白头翁汤方2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2 赤小豆当归散方1 桂枝加桂汤方1 桂枝加附子汤方1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1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1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1 桂枝去芍药汤方1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1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1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1 桂枝附子汤方涉及条文经方1 桂枝当归汤方1 桂枝当归牡丹桃仁枳实汤方1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1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1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1 桂枝茯苓丸方1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1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1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1 黄芪建中汤方1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1 黄芪桂枝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1 黄芪芍药桂枝汤方1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1 黄芪当归汤方1 乌头桂枝汤方1 栝蒌桂枝汤方1 当归四逆汤方1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1 当归四逆加茱萸生姜附子汤方1 温经汤方1 蜘蛛散方1 王瓜根散方1 当归散方1 阿胶艾叶汤方1 阿胶生姜汤方1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1 当归附子汤方1 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方1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1 麻黄茯苓汤方1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1 麻黄升麻汤方1 越婢汤方1 越婢加半夏汤方1 大青龙加附子汤方1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1 葛根加半夏汤方1 文蛤汤方1 文蛤散方1 半夏麻黄丸方1 厚朴麻黄汤方涉及条文经方1 射干麻黄汤方1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方1 鼻塞散方1 一物瓜蒂汤方1 皂荚丸方1 蜀漆散方1 三物小白散方1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1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1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1 柴胡加芒硝汤方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1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1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1 防己黄芪汤方1 旋复花代赭石汤方1 生姜泻心汤方1 半夏泻心汤方1 黄连汤方1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1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1 附子泻心汤方1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1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方1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方1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方1 小陷胸汤方1 栝蒌茯苓汤方1 黄芩牡丹栝蒌半夏枳实汤方1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1 栝蒌薤白半夏白酒汤方1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方1 旋复花汤方1 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方1 黄连黄芩麦门冬桔梗甘草汤方1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方1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方1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方1 苦酒汤方1 半夏散方1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1 半夏干姜散方1 生姜半夏汤方涉及条文经方1 半夏茯苓汤方1 竹茹半夏汤方1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1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1 甘遂半夏汤方1 橘皮汤方1 橘皮竹茹汤方1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1 排脓汤方1 排脓散方1 枳实芍药散方1 枳实栀子豉汤方1 枳实白术汤方1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1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1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1 厚朴四物汤方1 厚朴七物汤方1 厚朴大黄汤方1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1 白术散方1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方1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1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1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1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1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1 茯苓白术戎盐汤方1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1 茯苓杏子甘草汤方1 茯苓泽泻汤方1 葵子茯苓散方1 防己茯苓汤方1 木防己汤方1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1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1 猪苓加人参汤方1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1 滑石乱发白鱼散方1 泽泻汤方1 牡蛎泽泻汤方1 泽漆汤方涉及条文经方1 栝蒌瞿麦薯蓣丸方1 狼牙汤方1 蛇床子散方1 矾石丸方1 硝石矾石散方1 苦参汤方1 诃黎勒散方1 雄黄散方1 猪肤汤方1 猪胆汁导方1 王瓜根导方1 蜜煎导方1 白蜜煎方1 麻仁白蜜煎方1 麻子仁丸方1 大陷胸丸方1 大黄甘遂阿胶汤方1 大黄厚朴甘草汤方1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1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1 大黄芒硝汤方1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1 大黄香蒲汤方1 大黄牡丹汤方1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1 大黄蟅虫丸方1 抵挡丸方1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1 理中加黄芪汤方1 理中加人参栝蒌汤方1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1 大建中汤方1 四逆加人参汤方1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方1 四逆散方1 茯苓四逆汤方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1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1 干姜附子汤方1 人参附子汤方1 人参干姜汤方1 甘草附子汤方1 白术附子汤方涉及条文经方1 附子粳米汤方1 天雄散方1 大乌头煎方1 乌头赤石脂丸方1 薏苡附子散方1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1 九痛丸方1 禹余粮丸方1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1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1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1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1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方1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1 竹叶汤方1 竹皮大丸方1 人参石膏汤方1 白虎加桂枝汤方1 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1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方1 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方1 白虎加地黄汤方1 栀子汤方1 栀子甘草豉汤方1 栀子生姜豉汤方1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1 栀子大黄汤方1 栀子黄柏汤方1 栀子连轺甘草栝蒌汤方1 甘草汤方1 甘草粉蜜汤方1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1 酸枣仁汤方1 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方1 麦门冬汤方1 栝蒌牡蛎散方1 紫参汤方1 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方1 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方1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1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1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1 柏叶阿胶汤方涉及条文经方1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1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方1 连轺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1 黄连茯苓汤方1 柏叶汤方1 红兰花酒方1 鳖甲煎丸方1 升麻鳖甲汤方1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1 王不留行散方1 黄连粉方1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1 百合洗方1 百合知母汤方1 百合鸡子黄汤方1 百合滑石散方1 百合滑石代赭石汤方1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1 百合地黄汤方1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方1 百合地黄牡丹半夏茯苓汤方1 烧裩散方1五苓加茵陈蒿散方桃仁承气汤方调胃承气汤方小承气汤方大承气汤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少阳病类方主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辅纲:1)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2)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少阳病类方证1,小柴胡汤方证: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证之一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闷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布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加味方1)加石膏,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用之;外感表解而热不退者多见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证不可考虑麻杏石甘汤,宜本方,小儿多见,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
2)加桔梗汤,小柴胡证而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若口干舌燥加石膏。
3)加陈皮,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咳频作者。
4)加芍药,小柴胡汤证而腹挛急痛者。
5)加吴茱萸汤:见两证相合者。
6)加苓术:小柴胡汤证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7)加茵陈:小柴胡汤证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
2.柴胡半夏瓜蒌汤方证:小柴胡方证不呕而渴明显者(少阳阳明)3.柴胡桂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
(太阳少阳)4.四逆散方证: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少阳)5.泽漆汤证:咳喘吐黄痰,口渴浮肿者。
(少阳阳明)6.黄芩汤方证:发热腹泻腹痛者(少阳阳明)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证:黄芩汤证又见恶心,呕吐者(太阴少阳阳明)8.当归散方证: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轻,妊娠血虚有热者。
【杨大华《十年一觉经方梦》经方之妙在于量,用好才是硬道理】
【杨大华《十年一觉经方梦》经方之妙在于量,用好才是硬道理】神医张仲景传下的的经方至今仍是疗效非凡,但经方也不是随便可以使用的,需要遵从仲景原意。
有道是:经方之秘在于量,会用才是硬道理,欲知经方之秘,请看下文分解。
01“经方”原剂量,增损寓意深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据临床所见,这话确有一定道理。
医之一世,能提出创新理论者很少,但要医者谈谈用药体会,常常是滔滔不绝,特别是对中药的剂量,何时、何种情况,宜多少量才能奏效,医生们肯定是如数家珍。
作为百代宗师的张仲景,在用药剂量方面,不可能草率从事,其法度严谨,分量考究都为医界公认。
据统计,《伤寒论》用药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甘草(70方次)。
作为主药,在方中剂量最大的用4两(5方次);作为调和药,剂量最小的仅用36铢(1 / 4两)。
其用量大小之比为16 : 1。
此外,茯苓共用了15方次,其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中的茯苓用量为半斤,麻黄升麻汤中的茯苓仅用6铢,用量大小之比为32 : 1。
《金匮要略》泽泻汤中泽泻用5两,而白术仅用2两;瓜蒌薤白白酒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二方都用薤白、白酒,但用量迥异;茵陈蒿汤方中茵陈用6两(约当今90g),而栀子用14枚(约今17g)。
此外,还有因某味药物的剂量变动而改变全方主治的情况。
同样是桂枝汤的药物组成,但桂枝加桂汤的桂枝用5两,主治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桂枝汤倍芍药主治腹满时痛。
白虎加人参汤用石膏2斤,而麻黄升麻汤也用石膏,却仅用6铢,剂量大小之比为128 : 1。
由此可见,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逐步完善了“经方”的组成,对每一味药的剂量,可谓深思熟虑,绝非信手之举。
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曾说过:“仲景书中最大的优点是列条文不谈病理,出方剂而不定药理,让人自己去体会,其精义往往在于无字之中。
”因此,笔者认为,“经方”的剂量是其精义之一,今天我们学用“经方”,只记药名不够,还必须记住每味药的剂量。
倪海厦《伤寒论》经方使用说明书(打印版)
倪海厦《伤寒论》经方使用说明书(打印版)目录一.白虎加人参汤二.白虎汤三.白通加猪胆汁汤四.白通汤五.白头翁汤六.半夏泻心汤七.柴胡桂枝干姜汤八.柴胡桂枝汤九.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十.柴胡加芒硝汤十一.赤石脂禹余粮汤十二.大柴胡汤十三.大承气汤十四.大黄附子细辛汤十五.大黄黄连泻心汤十六.大青龙汤十七.大陷胸汤十八.大陷胸丸十九.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二十.当归抵当汤二十一.四逆汤二十二.抵当丸二十三.茯苓甘草汤二十四.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二十五.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二十六.茯苓四逆汤二十七.附子汤二十八.附子泻心汤二十九.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三十.甘草附子汤三十一.甘草干姜汤三十二.甘草汤三十三.甘草泻心汤三十四.干姜附子汤三十五.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三十六.葛根黄芩黄连汤三十七.葛根加半夏汤三十八.葛根汤三十九.瓜蒂散四十.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四十一.桂枝二麻黄一汤四十二.桂枝二越婢一汤四十三.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四十四.桂枝附子汤四十五.桂枝甘草汤四十六.桂枝加大黄汤四十七.桂枝加附子汤四十八.桂枝加葛根汤四十九.桂枝加桂汤五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五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五十二.桂枝加芍药汤五十三.桂枝麻黄各半汤五十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五十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五十六.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五十七.桂枝去芍药汤五十八.桂枝人参汤五十九.桂枝汤六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六十一.黄连汤六十二.黄连阿胶汤六十三.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六十四.黄芩汤六十五.桔梗汤六十六.炙甘草汤六十七.苦酒汤六十八.麻黄附子甘草汤六十九.麻黄附子细辛汤七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十一.麻黄升麻汤七十二.麻黄汤七十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七十四.麻子仁丸七十五.牡蛎泽泻散七十六.芍药甘草附子汤七十七.芍药甘草汤七十八.生姜泻心汤七十九.十枣汤八十.四逆散八十一.四逆汤八十二.四逆加人参汤八十三.四物汤八十四.桃核承气汤八十五.桃花汤八十六.调胃承气汤八十七.通脉四逆汤八十八.文蛤散八十九.乌梅丸九十.吴茱萸汤九十一.五苓散九十二.小半夏汤九十三.小柴胡汤九十四.小承气汤九十五.小建中汤九十六.小青龙汤九十七.小陷胸汤九十八.旋覆代赭石汤九十九.茵陈蒿汤一○○.禹余粮丸一○一.真武汤一○二.栀子柏皮汤一○三.栀子豉汤一○四.栀子甘草豉汤一○五.栀子干姜汤一○六.栀子生姜豉汤一○七.枳实栀子豉汤一○八.栀子厚朴汤一○九.猪肤汤一一○.猪苓汤一一一.竹叶石膏汤一.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三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全部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医学经典,它是以中医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伤寒病的病机、诊断及治疗方针,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方。
这些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对于治疗伤寒病及其他相关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伤寒论中的全部方剂的简要介绍。
1. [银翘散]银翘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银翘、连翘、薄荷、桔梗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辛温表解、清热解暑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轻微的伤寒病。
具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
2. [麻黄汤]麻黄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袭表、阳气不足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早期的外邪寒凝证。
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
3.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寒邪困于阳分、阴阳两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太阳与少阳并病证。
具有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
4. [理中丸]理中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人参、白术、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振、脾胃虚寒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阳气亏虚证。
具有健脾温中、升阳固表的作用。
5. [防己地黄丸]防己地黄丸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防己、生地、知母、炙甘草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伤寒病后期,阴阳两虚,营卫失和的病情。
具有滋阴养血、调和营卫的作用。
6. [四逆汤]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附子、桂枝、白术、干姜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阴盛阳亡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重证候中的阴阳离决证。
具有温阳救逆、益气养血的作用。
7. [五苓散]五苓散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芡实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阳气不足,水湿停聚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后期的湿困脾阳证。
具有渗利湿浊、健脾利水的作用。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等草药组成。
适用于表里不解的病情,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期的柴胡疏肝证。
《伤寒论》113方汇总
《伤寒论》113方汇总2022-09-27 发表于内蒙古1、桂枝汤类方(21方)1)桂枝汤,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桂枝麻黄各半汤,7)桂枝二麻黄一汤,8)桂枝二越婢一汤,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12)桂枝甘草汤,13)小建中汤,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5)桂枝加桂汤,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7)桂枝附子汤,18)去桂加白术汤,19)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大黄汤,21)桂枝人参汤。
2、麻黄汤类方(8方)1)麻黄汤,2)大青龙汤,3)小青龙汤,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6)麻黄细辛附子汤,7)麻黄附子甘草汤,8)麻黄升麻汤。
3、葛根汤类方(3方)1)葛根汤,2)葛根加半夏汤,3)葛根黄芩黄连汤。
4、抵当汤类方(3方)1)桃核承气汤,2)抵当汤,3)抵当丸。
5、栀子豉汤类方(7方)1)栀子豉汤,2)栀子甘草豉汤,3)栀子生姜豉汤,4)栀子厚朴汤,5)栀子干姜汤,6)枳实栀子豉汤,7)栀子柏皮汤。
6、陷胸汤类方(6方)1)大陷胸丸,2)大陷胸汤,3)十枣汤,4)小陷胸汤,5)白散,6)瓜蒂散。
7、泻心汤类方(6方)1)半夏泻心汤,2)大黄黄连泻心汤,3)附子泻心汤,4)生姜泻心汤,5)甘草泻心汤,6)旋覆代赭汤。
8、甘草汤类方(4方)1)甘草汤,2)炙甘草汤,3)甘草附子汤,4)甘草干姜汤。
9、苓桂术甘汤类方(6方)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4)五苓散,5)猪苓汤,6)文蛤散。
10、黄芩黄连汤类方(4方)1)黄芩汤,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黄连汤,4)黄连阿胶汤。
11、白虎汤类方(3方)1)白虎汤,2)白虎加人参汤,3)竹叶石膏汤。
12、承气汤类方(6方)1)调胃承气汤,2)小承气汤,3)大承气汤,4)麻子仁丸,5)蜜煎导方,6)猪胆汁灌方。
伤寒论基础用方的精华汇总
伤寒论基础用方的精华汇总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
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
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
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
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
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
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伤寒论处方大全
伤寒论处方大全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的治疗方法和处方。
这些处方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被证实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伤寒论中的经典处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葛根、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化湿,和营和血,清里热,解肌,除热,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白腻,脉浮紧。
2. 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附子、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解肌,除热。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重,里有热,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口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4.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汤。
组成,桂枝、茯苓、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利水。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5. 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功效,解表,温经,和营,和血。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轻,病程不超过3天,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以上就是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处方,这些处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疗一些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疾病。
当然,在使用这些处方时,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处方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生病时能够及时就医,获得有效的治疗。
《伤寒论》40味中药的108方
《伤寒论》40味中药的108方从经方的40味药构成108种方剂想到的赵东奇副主任医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2016-03-05 1214人已读伤寒论不到五十味就可组成108种方剂,经方用药统计和诸方统计如下:1. 桂枝出现于方剂中 45 次2. 芍药出现于方剂中 31 次3. 甘草出现于方剂中 47 次4. 生姜出现于方剂中 45 次5. 大枣出现于方剂中 42 次6. 葛根出现于方剂中 3 次7. 麻黄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 8. 杏仁出现于方剂中 8 次9. 柴胡出现于方剂中 6 次 10. 黄芩出现于方剂中 15 次11. 人参出现于方剂中 18 次 12. 半夏出现于方剂中 19 次13. 枳实出现于方剂中 11 次 14. 细辛出现于方剂中 6 次15. 干姜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 16. 五味子出现于方剂中 4 次17. 知母出现于方剂中 7 次 18. 石膏出现于方剂中 6 次19. 胶饴出现于方剂中 2 次 20. 茯苓出现于方剂中 16 次21. 大黄出现于方剂中 13 次 22. 黄连出现于方剂中 10 次23. 麦门冬出现于方剂中 5 次 24. 白朮出现于方剂中 18 次25. 桔梗出现于方剂中 3 次 26. 黄耆出现于方剂中 6 次27. 猪苓出现于方剂中 1 次 28. 泽泻出现于方剂中 3 次29. 甘草炙出现于方剂中 80 次 30. 附子出现于方剂中 20 次31. 当归出现于方剂中 14 次 32. 厚朴出现于方剂中 7 次33. 干地黄出现于方剂中 5 次 34. 龙骨出现于方剂中 2 次35. 芒硝出现于方剂中 3 次 36. 防己出现于方剂中 2 次37. 吴茱萸出现于方剂中 2 次 38. 生地黄出现于方剂中 2 次39. 栝楼根出现于方剂中 1 次 40. 栝蒌实出现于方剂中次41. 牡蛎出现于方剂中 3 次有了以上的单位药,就可次构成以下的经方方剂(指仲景方而言)[0] 桂枝汤 1 [1] 葛根汤 2[2] 麻黄汤 3 [3] 小柴胡汤 4[4] 大柴胡汤 5 [5] 小青龙汤 6[6] 大青龙汤 7 [7] 小建中汤 10[8] 三黄泻心汤 13 [9] 麻杏甘石汤 14[10] 大黄甘草汤 15 [11]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16 [12] 调胃承气汤 22 [13] 防己黄耆汤 23[14] 防己茯苓汤 24 [15] 理中丸 29[16] 麻黄细辛附子汤 30 [17] 麻黄加术汤 31 [18] 麻黄附子甘草汤 33 [19] 麻黄附子汤 34 [20]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道汤 41 [21] 黄连汤 44 [2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46 [23] 芍药甘草附子汤 47 [24] 泽泻汤 49 [25] 干姜附子汤 50[26] 排脓散 54 [27] 排脓汤 55[28] 干姜人参半夏丸 61 [29]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62 [30] 黄芩汤 63 [31] 柴胡桂枝干姜汤 66[32] 柴胡桂枝汤 67 [33] 柴胡加芒硝汤 68[34] 泻心汤 70 [35] 黄耆桂枝五物汤 74[36] 黄耆芍桂苦酒汤 77 [37] 附子泻心汤 80 [38] 附子汤 82 [39] 半夏散及汤 84[40] 半夏麻黄丸 85 [41] 半夏干姜散 86[42] 半夏泻心汤 87 [43] 五苓散 92[44] 苓桂术甘汤 96 [45] 吴茱萸汤/茱萸汤 97 [46] 四逆散 112 [47] 四逆加人参汤 113[48] 四逆汤 115 [49] 人参汤 118[50] 去桂加白朮汤 119 [51] 生姜泻心汤 123 [52] 枳实芍药散 133 [53] 枳术汤 136[54] 甘草麻黄汤 137 [55] 甘草泻心汤 138[56] 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汤 139 [57] 甘草干姜汤 140 [58] 甘草附子汤 141 [59] 甘草汤 146[60] 大黄黄连泻心汤 150 [61] 大黄附子汤 151[62] 大承气汤 158 [63] 茯苓四逆汤 187[64] 茯苓甘草汤 188 [65] 茯苓杏仁甘草汤 189[6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90 [67]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191[68] 白朮附子汤 194 [69] 小半夏加茯苓汤 198[70] 小半夏汤 199 [71] 厚朴七物汤 200[72] 小青龙加石膏汤 201 [73]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02[74] 厚朴大黄汤 203 [75] 小承气汤 204[76] 厚朴三物汤 205 [77] 桂枝麻黄各半汤 215[78]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17[79] 桂枝加芍药汤 218 [80] 桂枝加黄耆汤 219[8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220 [82] 桂枝加附子汤 221[83] 桂枝附子汤 222 [84] 桂枝二麻黄一汤 223[85] 桂枝二越婢一汤 224 [86]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26[87] 桂枝去芍药汤 227 [88] 桂枝人参汤 228[8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 229 [90] 桂枝生姜枳实汤 230[9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32 [92] 桂枝甘草汤 233[93] 桂枝加大黄汤 234 [9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36[95] 桂枝加葛根汤 237 [96] 桂枝加桂汤 238[97] 茱萸汤/吴茱萸汤 239 [98] 真武汤 240[99] 桔梗汤 242 [100]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243[101] 桂苓五味甘草汤 244 [102]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246[103] 越婢加术汤 247 [104] 越婢加半夏汤 248[105] 越婢汤 249 [106] 黄耆建中汤 256[107] 茯苓泽泻汤 257构成方剂共 : 108 方约言:经方如此少的药,却组成了如此多的方剂,而诸方剂各有所治,能够治疗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很多疾病,从普通感冒到心脏病、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胰腺炎、风湿病、关节炎、乳癌、遗精、月经不调、咳嗽、哮喘、肥胖、肝瘀、便秘、发脾、瘀血、消化不良、疝气、水肿、脚气、腰痛、咽炎、肋胁胀痛、胆囊炎、胆结石等等在内的诸多疾病均可治疗,真的不可轻视。
《伤寒论》中最有名的10个经方,全部整理好了!收藏备用
《伤寒论》中最有名的10个经方,全部整理好了!收藏备用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
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
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
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
原因何在?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1、桂枝汤(调和营卫)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二两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
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2、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方解:(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
仲景 伤寒论 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
仲景伤寒论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仲景伤寒论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一、主题介绍仲景,古代医学家,他所著述的《伤寒论》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对中医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伤寒论》是一部论述伤寒病病因、发病机理以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的专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和教育领域。
在《伤寒论》中,仲景根据不同的病机,分类了多个病证,并据此给出相应的治疗方剂。
这些方剂是从古代医书中汇总而来,通过广泛的实践应用,被证实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按照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及的方证相应经方,进行详细的汇总和评述。
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1. 太阳证(表证)太阳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初期表现为寒邪束表、脉浮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太阳证包括伤寒初起、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喜温喜按等特点。
对于太阳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桂枝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等。
2. 阳明证(实证)阳明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实热、便秘、口干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阳明证主要包括伤寒二三日、口渴欲饮、大便秘结、腹胀疼痛、小便少等症状。
对于阳明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大承气汤、大黄甘遂汤等。
3. 少阳证(半表半里证)少阳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初期表现为半表半里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少阳证主要包括伤寒初起、寒热不食、苔黄、胁痛等症状。
对于少阳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柴胡汤。
4. 太阴证(寒证)太阴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寒邪郁于里、体寒、脉沉等寒证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太阴证主要包括伤寒三五日、脉沉紧、身寒而无汗、苔白等症状。
对于太阴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白通汤、大建中汤等。
5. 厥阴证(食证)厥阴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胃寒、腹胀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厥阴证主要包括伤寒五七日、脉微紧、下利清谷、口不渴、腹微满等症状。
对于厥阴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小建中汤。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伤寒论》113经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经方完整版《伤寒论》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刘渡舟:伤寒论50个常用经方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最常用的50个经方麻黄汤(麻甘桂+杏)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越婢汤(麻甘+姜枣+石)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栀子豉汤(栀子+香豉)(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甘姜苓术汤/肾着汤(苓术+干姜甘草) 真武汤(姜芍+苓术+附)射干麻黄汤(麻黄+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小半夏汤(夏姜)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下焦泽泻汤(泽泻白术)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桔梗汤(桔梗+甘草)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伤寒论》113方子小总结
《伤寒论》113⽅⼦⼩总结2018-01-23 倪海厦医馆医话【导读】倪海厦,美国经⽅中医,被喻为当代少见的“命、相、⼘、⼭、医”五术兼备之旷世奇⼈。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吐已下断,汗出⽽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草⼆两炙、⼲姜三两强⼈可服四两、附⼦⼤者⼀枚⽣去⽪破⼋⽚、猪胆汁半合上四味,以⽔三升,煮取⼀升⼆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猪胆,以⽺胆代之。
诸位看,这⾥呢。
就是我们在伤寒论⾥跟⼤家介绍过,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如果,“吐已下断,汗出⽽厥”,病⼈津液完全没了,汗出的都没有了,⼈都快昏迷过去了,⼿脚⼜拘急不解,只要还有点欲绝,脉微欲绝者,还没有断⽓,都可以使⽤。
通脉四逆汤为什么加猪胆汁,猪胆汁⽐较能取代⼈的胆汁,因为肠胃⾥⾯不好消化,所以放点猪胆汁下去取代我们的胆汁,能够帮助我们消化,仅此⽽已。
诸位看,这⾥四逆汤有炙⽢草,⼲姜,附⼦⼤,⼀枚⽣⽤去⽪破⼋⽚,⼀枚⽣⽤,⼤概三钱,三钱的剂量,我有时还⽤到四钱,看病⼈情形,不要⽤到太多,五钱那受不了,病⼈没有死,却死在附⼦上⾯,不⽤开那么强,哦,我在救逆的时候会开到四钱,⼀下⼦把他救过来,看他很好马上开始减量,三钱,两钱就下来了,但我离开美国时,统统给他两钱,我不在时,不会给他三钱那么多,我在我才会给他三钱。
那诸位以后可以看我们怎么使⽤他。
⽣附⼦跟⼲姜下去后配合⽢草,脉马上就跳起来了,速度很快,炙⽢草因为⽤蜂蜜炙过以后,味是是焦苦的味道,因为糖甜嘛,⼀炒过加热以后变成焦苦,苦味的⼊⼼脏,⽢草本⾝⼜是甜味的脾脏,⽢草炙过以后,在⼼和脾脏之间,⽕和⼟中间⾛动,这是⼲姜温胃,附⼦加强⼼脏的⼒量,所以成为救逆。
救逆的同时我们会加猪胆汁下去,为什么?因为肠胃⾥⾯可能还有⼀些宿⾷,还有些东西堵在⾥⾯,我们⽤猪胆汁下去帮助消化,因为这是应急⽤的。
平时没事不⽤猪胆汁,多难吃啊,想到都恶⼼。
你看,他是四味组成,以⽔三升煮成,⽐如三碗煮成⼀碗,放猪胆汁下去,分温再服,如果没有猪胆汁,⽺胆汁代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 承气汤方
29 桂枝汤方
27 小柴胡汤方
12 五苓散方
12 四逆汤方
10 麻黄汤方
9 白虎汤方
8 大陷胸汤方
8 理中汤方
6 小青龙汤方
6 吴茱萸汤方
6 白虎加人参汤方
5 小建中汤方
5 大柴胡汤方
5 抵挡汤方
5 栀子豉汤方
4 瓜蒂散方
4 小半夏汤方
4 猪苓汤方
4 甘草干姜汤方
3 大青龙汤方
3 葛根汤方
3 甘草泻心汤方
3 泻心汤方
3 桔梗汤方
3 肾气丸方
3 十枣汤方
3 通脉四逆汤方
3 附子汤方
3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2 桂枝甘草汤方
2 桂枝加芍药汤方
2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方
2 桂枝加葛根汤方
2 桂枝加黄芪汤方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2 芍药甘草汤方
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2 桂枝人参汤方
2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2 炙甘草汤方
2 奔豚汤方
2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2 当归芍药散方
2 麻黄加白术汤方
2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2 越婢加白术汤方
2 甘草麻黄汤方
2 柴胡桂枝汤方
2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2 黄芩汤方
2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2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2 茯苓甘草汤方
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2 真武汤方
2 猪膏乱发煎方
2 下瘀血汤方
2 茵陈蒿汤方
2 理中丸方
2 理中加附子汤方
2 白通汤方
2 乌梅丸方
2 桃花汤方
2 竹叶石膏汤方
2 栀子干姜汤方
2 黄连阿胶汤方
2 黄土汤方
2 白头翁汤方
2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2 赤小豆当归散方
1 桂枝加桂汤方
1 桂枝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1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1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1 桂枝去芍药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1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1 桂枝附子汤方
1 桂枝当归汤方
1 桂枝当归牡丹桃仁枳实汤方
1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1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1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
1 桂枝茯苓丸方
1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1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1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1 黄芪建中汤方
1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1 黄芪桂枝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
1 黄芪芍药桂枝汤方
1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1 黄芪当归汤方
1 乌头桂枝汤方
1 栝蒌桂枝汤方
1 当归四逆汤方
1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1 当归四逆加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1 温经汤方
1 蜘蛛散方
1 王瓜根散方
1 当归散方
1 阿胶艾叶汤方
1 阿胶生姜汤方
1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1 当归附子汤方
1 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方
1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
1 麻黄茯苓汤方
1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1 麻黄升麻汤方
1 越婢汤方
1 越婢加半夏汤方
1 大青龙加附子汤方
1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1 葛根加半夏汤方
1 文蛤汤方
1 文蛤散方
1 半夏麻黄丸方
1 厚朴麻黄汤方1 射干麻黄汤方
1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方
1 鼻塞散方
1 一物瓜蒂汤方
1 皂荚丸方
1 蜀漆散方
1 三物小白散方
1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
1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1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1 柴胡加芒硝汤方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1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1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
1 防己黄芪汤方
1 旋复花代赭石汤方
1 生姜泻心汤方
1 半夏泻心汤方
1 黄连汤方
1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1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1 附子泻心汤方
1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1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方
1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方
1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方
1 小陷胸汤方
1 栝蒌茯苓汤方
1 黄芩牡丹栝蒌半夏枳实汤方
1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1 栝蒌薤白半夏白酒汤方
1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方
1 旋复花汤方
1 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方
1 黄连黄芩麦门冬桔梗甘草汤方
1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方
1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方
1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方1 苦酒汤方
1 半夏散方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1 半夏干姜散方
1 生姜半夏汤方
1 半夏茯苓汤方
1 竹茹半夏汤方
1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1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
1 甘遂半夏汤方
1 橘皮汤方
1 橘皮竹茹汤方
1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1 排脓汤方
1 排脓散方
1 枳实芍药散方
1 枳实栀子豉汤方
1 枳实白术汤方
1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
1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
1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1 厚朴四物汤方
1 厚朴七物汤方
1 厚朴大黄汤方
1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
1 白术散方
1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方
1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
1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1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
1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
1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1 茯苓白术戎盐汤方
1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1 茯苓杏子甘草汤方
1 茯苓泽泻汤方
1 葵子茯苓散方
1 防己茯苓汤方
1 木防己汤方
1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1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1 猪苓加人参汤方
1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
1 滑石乱发白鱼散方
1 泽泻汤方
1 牡蛎泽泻汤方
1 泽漆汤方1 栝蒌瞿麦薯蓣丸方
1 狼牙汤方
1 蛇床子散方
1 矾石丸方
1 硝石矾石散方
1 苦参汤方
1 诃黎勒散方
1 雄黄散方
1 猪肤汤方
1 猪胆汁导方
1 王瓜根导方
1 蜜煎导方
1 白蜜煎方
1 麻仁白蜜煎方
1 麻子仁丸方
1 大陷胸丸方
1 大黄甘遂阿胶汤方
1 大黄厚朴甘草汤方
1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
1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1 大黄芒硝汤方
1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1 大黄香蒲汤方
1 大黄牡丹汤方
1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
1 大黄蟅虫丸方
1 抵挡丸方
1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1 理中加黄芪汤方
1 理中加人参栝蒌汤方
1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1 大建中汤方
1 四逆加人参汤方
1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方
1 四逆散方
1 茯苓四逆汤方
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1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1 干姜附子汤方
1 人参附子汤方
1 人参干姜汤方
1 甘草附子汤方
1 白术附子汤方
1 附子粳米汤方
1 天雄散方
1 大乌头煎方
1 乌头赤石脂丸方
1 薏苡附子散方
1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1 九痛丸方
1 禹余粮丸方
1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
1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1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1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1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1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1 竹叶汤方
1 竹皮大丸方
1 人参石膏汤方
1 白虎加桂枝汤方
1 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
1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方
1 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方
1 白虎加地黄汤方
1 栀子汤方
1 栀子甘草豉汤方
1 栀子生姜豉汤方
1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1 栀子大黄汤方
1 栀子黄柏汤方
1 栀子连轺甘草栝蒌汤方
1 甘草汤方
1 甘草粉蜜汤方
1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1 酸枣仁汤方
1 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方
1 麦门冬汤方
1 栝蒌牡蛎散方
1 紫参汤方
1 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方
1 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方
1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
1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1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1 柏叶阿胶汤方1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1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方1 连轺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1 黄连茯苓汤方
1 柏叶汤方
1 红兰花酒方
1 鳖甲煎丸方
1 升麻鳖甲汤方
1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1 王不留行散方
1 黄连粉方
1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1 百合洗方
1 百合知母汤方
1 百合鸡子黄汤方
1 百合滑石散方
1 百合滑石代赭石汤方
1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
1 百合地黄汤方
1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方
1 百合地黄牡丹半夏茯苓汤方1 烧裩散方
1五苓加茵陈蒿散方
桃仁承气汤方
调胃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大承气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