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和襄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楚文化和襄樊

荆楚文化因楚人和楚国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支具有悠久历史且高度发达、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楚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楚文化专家张正明先生称荆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南支,其“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楚文化是铜器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早期世界的第一流文化”,并称楚文化和希腊文化“从不同的方向出发,都登上了上古文明的顶峰”。(张正明《楚文化史》)。

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就是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兴起和发展,中原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诞生了伟大的汉民族,但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也就是统一了南方多民族并与之中原文化交汇的楚国发祥地,八百载楚史,铸就了荆楚文化的辉煌。但是关于楚的发源地的问题历来都是史学界、学术界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关于楚国建都的地望,在潘新藻著的《湖北省建制沿革》一书中,有“楚都八迁”之论。“鄂西楚丹阳在秭归,南楚丹阳在枝江,郢都纪南城在江陵,鄀都(亦称郢)在宜城,郢城新建都在江陵,陈城为都在淮阳,钜阳、寿春为都在安徽”。楚国始都丹阳的地望究竟在哪里?历史上主要表现为“两丹”之争,即秭归丹阳与枝江丹阳之争。近十几年来,随着荆楚文化研究的扩展,又新出现“淅川丹阳”(亦叫“丹淅”说)和“南漳丹阳”之说。

随着近年来考古和地方文化工作者的努力,这个问题也在逐渐的走出迷雾显的清晰起来。襄樊被公认为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张正明先生认为楚丹阳原在淅川,后徙南漳:“商末周初,荆人的残部主要是

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到淅水一带,以丹阳为中心,有酋长名鬻熊……。熊绎的国都也叫丹阳,但已不在丹水之阳,而且睢山与荆山这间,今蛮河中游近上游之处,即今南漳县城附近,楚人怀旧念国,国都虽迁,其名不改”(张正明《楚文化史》)。詹盛国、皮忠良在《楚国始都丹阳地望寻绎》一文中通过对楚始都丹阳通过文献和相关论文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楚君自熊绎至熊渠,历经五代约200年,其活动中心迁移的顺序是保康的重阳、兴山的高阳、秭归的丹阳”。宋进潮根据对研究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源认为:“楚人“辟在荆山”,开始建国立业,成为东周时期最大版图的国家,历史上的保康荆山是楚国的发源地”(宋进潮《“楚源地”保康荆山之探》)。

无论楚的始都是在南漳还是保康,其在襄樊市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能够说周代至春秋时期襄宜地区是楚国核心区域,留下了大量的楚文化遗迹遗物。襄樊地区是楚文化核心地区,具有丰富的楚文化资源。刘克勤指出:“襄樊是楚文化的滥觞期”。史载公元前11世纪初,楚先祖率族众南渡汉水来到偏僻的睢山,即今南漳县城西北处主山寨。《墨子•非攻下》载:“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之后,楚人熊绎建都于荆山之下,在今南漳县城一带,史称“熊绎丹阳”。《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刘克勤认为,荆山当时被称为南蛮之地,尚无人类开垦。楚先民来到这里,白手起家,垦荒种地,开始创业。这个阶段大约有300年时间。基础打好之后,楚人开始跳出荆山,向周边地区扩充势力。楚首先在江汉平原北

端鄢郢(今宜城)设立都城,历时186年。自此持续强盛壮大,并最终从襄樊这个地方走出去,逐鹿中原,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迄今在襄樊市及其市辖区内发现了众多的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襄樊作为荆楚文化的重镇已经无可置疑。襄樊市的荆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的特点。

首先表现为襄樊境内存有着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内涵丰富的楚文化遗址和墓葬,也发掘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楚文物。它们主要较为集中地发现于以楚皇城和邓城城址为中心的楚墓地,以及少量分散的楚国高级贵族墓葬如枣阳九连墩、老河口安岗等楚墓中。既有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的青铜礼器,锋利无比的青铜兵器,又有色彩艳丽、做工精良的漆器,构思精巧、雕琢精细的玉器等。

在樊城西北的邓城遗址是古邓国、楚及汉晋时期的邓县所在,在考古方面有从邓文化到楚文化再到秦文化、汉文化的完整发展序列。在襄北的邓城区域,有把楚文化和三国文化联系起来的平台;在南漳县东部与宜城交界的武安镇一带,有著名的安乐堰楚国墓地,面积达1.5平方公里,在约三公里长的山岗上散布着数百座封土堆,著名的“蔡侯朱之缶”即出土于此,武安镇及其以南还有大量的东周遗址,与楚文化有密切关系,最著名者为武安镇附近的观上遗址。春秋时期的罗国据文献记载在“宜城西山中”,即今南漳县东部与宜城交界地区。古籍记载中的“苞茅缩酒”,至今仍流传在南漳县薛坪镇一带。宜城方面,其境内有著名的楚皇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很多专家认为可能是春秋楚郢都所在。楚皇城遗址面积达2.2

平方公里,分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城垣保存完好,环绕城外一周的低凹地依稀可辨为当年的护城河遗迹,四周城垣已勘探出6座城门,其中一座为水门。楚皇城遗址未受大的破坏和毁损,基本保存完好。经勘探,城内有21处夯土台基,最大者在宫城中部,初步推断为宫殿台基,有作坊区、居民区。除楚皇城外,宜城市还有郭家岗、小胡岗等著名的东周遗址,面积均在1平方公里以上,此外还有大量较小的东周遗址,据统计,在楚皇城周围共有54处同样文化面貌、时代相同的聚落遗址,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层级分明的东周聚落群,东周时期的楚国,正是以此为根基,一飞冲天,走上了腾飞之路。

其次,在整个襄樊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也极为丰富,在襄樊的山区,主要是南漳、保康一带,原生态民俗保存相当完好,发掘整理的有端公舞、沮漳呜音、薅草锣鼓等,已列入国家级或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漳地区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俗、古山寨、古民居、古墓葬,极具价值,现己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被新华社称为“民间文化遗产廊道”。南漳的民俗文化除前述的端公舞、沮漳呜音、薅草锣鼓、苞茅缩酒之外,较重要者还有薛坪镇的古法造纸、东巩的高跷及南漳民间广泛流传的划旱船、戏蚌壳、舞龙灯为代表的节日文化活动。

保康的民俗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保康境内流传有古手抄本的《黑暗传》其内容与神农架地区的有所区别,现保康还有能完整演唱的老艺人,保康的沮水呜音,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康亦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民间祭祀活动,端公舞在保康亦有流传。

最后,襄樊人杰地灵,走出了卞和、伍子胥等楚国历史文化名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