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合集下载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式,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2.教学难点:解释地球的圈层结构形成和演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一副地球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概念和特点。

3.实物展示和观察(10分钟)通过展示地壳的岩石样本和熔岩流动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地壳的不同类型和厚度。

4.实验演示(1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地幔的特点和运动方式。

5.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6.归纳总结(1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地球的圈层结构。

7.课堂练习(1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理解程度。

8.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观赏一段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动画视频,引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并鼓励他们深入学习这一领域。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预期范围内可以顺利达到。

但是在实验演示环节,由于实验器材不齐全,影响了学生的实际观察效果,需要改进。

此外,在课程设计中加入更多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讲授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认识逐渐深入,但可能对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理解不够透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已有一定了解,但对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机理尚需加强。
2.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需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升。
3.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存在差异,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4.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弱,需要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5.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进行培养。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提醒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倡导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为下次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要求:通过阅读教材、整理笔记,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完成课后练习题,涵盖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类型,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要求:认真作答,遇到难题时积极思考,可查阅资料或与同学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撰写一篇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小论文,主题自选,可以围绕某一圈层结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3.案例分析:提供1-2个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实际案例,如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等,要求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在课后分组,针对以下话题展开讨论:
-如何保护地球圈层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讨论结束后,每组提交一份讨论报告。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计一份包括1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的练习,内容涵盖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组成、相互关系等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简答题:设置3-5道简答题,涉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特点、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圈层结构的影响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答。
5.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球圈层结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气象站、水厂、地质公园等,观察并记录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现象,撰写考察报告。
注意事项:
1.作业布置要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既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培养他们的分析、应用能力。
2.大气圈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3.大气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水圈
1.水圈的概念、组成和分布。
2.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及其重要性。
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三)岩石圈
1.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
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和分布。
4.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探讨话题和拓展阅读材料,激发其学习潜能。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通过总结,形成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完整认识,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3.教师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针对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巩固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2.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依托,旨在探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教学实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的组成、特征及其相互作用。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建立地球内部结构的整体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实践性:教师结合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还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组成、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从课标要求看,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地球呈现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

本模块是学生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课标将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定为“说出”,要求较低,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探究的能动性。

[教材分析]通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为后面内容的分析奠定基础。

“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是本课内容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因为此部分内容以前基本上没有了解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详细讲解,并通过实例和模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适当补充内容,让学生能够基本了解。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尽管教材用定型的方式划分各个圈层,并说明特点,但是对于学生理解掌握起来仍有较大难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利用一切教学工具让学生加深印象,避免混淆个圈层的特点。

本课内容与前一课相比,难度虽然较小,但是内容较广并且陌生,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充分借助于教具和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5篇《《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所以.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本课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

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纵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

图l。

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

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

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

地球的圈层结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2. 能够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组成和分布。

3.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2. 地球圈层的组成和分布。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图表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

五、教学准备1. 地球的剖面图。

2. 地球内部的岩石和矿物标本。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剖面图,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结构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Step 2:展示与说明(15分钟)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图,详细说明地球的圈层组成和分布。

帮助学生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Step 3:学生合作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份地球内部的岩石和矿物标本。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标本特征,判断它们属于地壳、地幔还是地核。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提出观察和判断的理由,并且将观察结果填入表格。

Step 4:讨论与总结(15分钟)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讨论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Step 5:拓展学习(15分钟)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或互联网,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知识。

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小论文,包括地球圈层的组成、分布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描述地球圈层的组成和分布。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提问与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然而,本课还可以更进一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2.通过讲述古今中外关于地球结构的探索历程,如古代的地心说、现代的地球物理勘探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3.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与地球结构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地球仪、地质图等教具,详细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及各自的特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如各圈层的组成、性质、厚度及物理状态等。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如地震、火山、地热等。
4.引导学生通过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辅助工具,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培养探究精神。
4.请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发现并记录至少三种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现象,如地形、地貌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请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错题分析,总结自己在地球圈层结构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提高措施。
6.建议学生关注我国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和提升。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小论文,深入分析某一圈层的特点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2.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让学生认真对待。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思考和创新,提升自己的地理素养。
1.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和相互作用,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圈层进行研究和展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合作。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3.培养学生关爱家园、关爱地球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设立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和分析,完成对所选圈层的深入了解和展示。
3.组织小组分享和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从其他小组的展示中获得新的认识和启发。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关注地球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提高其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自己。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价值观,使其在团队活动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复习。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4.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和视频,以及设计地球圈层结构模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培养其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组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反思与评价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及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的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走进生活,导入新课师: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生:略。

师:好,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日里观察生活还是非常的仔细的。

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多媒体显示课题。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入手,亲切自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读图比较,启发探讨师:由于我们平时都吃过鸡蛋,所以同学们都能记得鸡蛋的分层。

但是,我们的地球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每个圈层去旅游过?还是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过到底有几层?生:都没有。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和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和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或播放有关地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提出问题:“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除了我们能看到的表面,地球还有哪些我们不了解的部分?”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介绍地震波教师讲解地震波的概念和分类(纵波和横波),并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两种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结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图,引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变化的位置,从而得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在此基础上,明确地壳、地幔和地核的范围。

(3)各圈层的特点地壳:通过图片和数据,介绍地壳的厚度(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组成物质(岩石)等特点。

地幔:讲解地幔的范围、物质状态(固态)和主要成分(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主要成分是铁和镍。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展示大气圈的图片,介绍大气圈的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厚度和作用(提供生命所需的氧气、保护地球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
第五课时:通过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课时: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章节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特别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基本操作,运用其分析地球圈层结构数据。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图表、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b.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知识的内化。
c.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如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GIS软件的使用。
2.教学过程设想:
a.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部分:
a.选择题: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b.判断题: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及联系。
c.问答题: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例如地球观测卫星、气候变化对圈层结构的影响等,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阅读笔记。
5.参与家庭、学校或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关注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环保问题,记录活动过程及感受,以照片、文字等形式呈现。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2学情分析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图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划分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活的这个地球就充满了探知的渴望。

只有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西游记》我们都熟悉吧?还记得孙悟空上天入地吧?不仅在我国,1864年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也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那真实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年人教版(新),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年人教版(新),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2.教学内容: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基本概念的理解。
-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地图分析题: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地球仪等教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采用练习法、指导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时长:约10分钟。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新课讲解:详细介绍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圈层结构知识。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观察能力。
-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教学策略: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貌特征,并提出问题:“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发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球运动、地球形状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教学时长:约10分钟。
(二式,详细讲解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概念、特点及相互关系。
2.教学内容:
-大气圈:介绍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以及大气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水圈:讲解水圈的分布、循环过程,以及水资源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指导】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出述地震波的类型、特点及意义。

2、运用示意图,比较地球内部圈层的不同特点。

3、运用示意图,比较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及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构成(四大圈层)及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从位置、组成、特点、意义等方面,比较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不同特点。

3、区域认知:在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上正确标记岩石圈和软流圈,说出各圈层的主要范围与特征。

4.、地理实践力: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地球外部圈层关系图,培养学生地理读图、绘图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划分和特点;难点——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及与地球结构特点的关系。

教学策略:分层教学。

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引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新课: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B理解)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观看地震波传播动画,说出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

要点如下:地震波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波)两种,其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较快且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如下表。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B理解)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和P22图1.34(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据图说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特点,(2)解释:莫霍面、古登堡面,(3)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情况。

要点如下:(1)传播特点: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在地下平均33Km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形成不连续面(莫霍面),在地下约2900KM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形成不连续面(古登堡面)。

(2)圈层划分依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教案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教案设计共1课时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中地理人教2019课标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

2学情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2、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评论(0) 新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这一部分我将通过民间谚语“天有万丈高,地有十八层”提出疑问“地是不是有十八层?”带着这个问题的同时给学生展示熟鸡蛋剖面图,让学生产生地球内部结构的初步概念。

(看鸡蛋的示意图)讲授及合作探究:一、知识讲解讲授在这一块首先我将讲授地震的发生以及地震波的产生,从其概念出发挖掘深入的知识在将收完后我将提出如下问题:思考:当地震发生时,在震中的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二、合作探究读图训练,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1.25“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并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我将提出如下问题: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传播介质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推测古登堡界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3、接着引导学生读图1.26要求学生从图中提取各层的深度数据并结合右侧的知识框尝试概括各层的特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难点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导入新课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
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多媒体显示课题。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入手,亲切自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阅读课文启发思考
【启发提问】
由于我们平时都吃过鸡蛋,所以同学们都能记得鸡蛋的分层。

但是,我们的地球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每个圈层去旅游过?还是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过到底有几层?那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
【学生思考】
1、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呢?
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3、什么是地震波?它有怎样的特点?
4、什么是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你怎样划分地球内部结构?
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概念。

[地震波、横波、纵波、不连续面]
生1: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师: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
生: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问:传播速度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生: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教师讲解】
师: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

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

【启发提问】
师:什么又叫不连续面呢?
生2:从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师: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传播的地震波是否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呢?
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学生观察。

师:在地球内部地震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师: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找出界面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