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莲鹤方壶赏析(整合版)
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青铜时代的绝唱

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青铜时代的绝唱
张若涵(整理)
【期刊名称】《人民周刊》
【年(卷),期】2022()14
【摘要】发布渠道:人民视频主要内容:莲鹤方壶整个形体呈圆角方形,器身两侧双耳呈龙型,回首观望、形态夸张。
四周有几只翼龙从下往上攀爬,器身下两只怪兽在用力衬托。
器物满身装饰蟠螭纹,纹饰互相穿插叠加、生动形象。
最精彩的部分在器物上部,器盖有双层莲瓣,莲瓣中央有一只仙鹤引颈欲鸣、展翅欲飞,将整个器物装饰得浑然一体。
【总页数】1页(P39-39)
【作者】张若涵(整理)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莲鹤方壶装饰图案的功能寓意
2.莲鹤方壶
3.莲鹤方壶
4.莲鹤方壶的南渡北归
5.莲鹤方壶艺术符号的构成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壶美酒千人醉,古代盛酒器皿——莲鹤方壶

一壶美酒千人醉,古代盛酒器皿——莲鹤方壶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中的一种,是盛酒的酒杯器物,在青铜器文物开始繁衍的春秋时代,莲鹤方壶不仅代表了超高的艺术价值用于物品装饰,而且对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改变,其中意义也是不可估量的。
这是莲鹤方壶的顶部结构,整体看上去铜片向四周散开,中间立着一直丹顶鹤,翅膀煽动,给人一种即将起飞的感觉,然而讨论到方壶的制作方法,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无论是铸铜还是敲打,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当然,这在当时格局分明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可以支撑的支出费用。
莲鹤方壶的的出现是艺术史上长时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西周后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青铜器制作都沿用了方壶的款式,大多都是有盖子,方圆结合,并且很多点缀的形状都与人的身体器官有关,双耳,足部都有被运用到。
方壶的制作步骤也是分开的,顶部,主干,底部,都是经过用心设计和修改才成就如此重大文物的,从制作工艺上看,雕刻的运用比较明显,各种形状的雕刻都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到,除此之外,焊接也是其中之一的方法,这些技术深刻的揭示了当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暗淡的灯光打照在方壶上,把方壶所想表达的的一切都显示得那么贵重,给人想保护它珍惜它的责任感,而且仍旧清晰可见的还是方壶上雕刻上去的文字图画,这些都是对当时社会形态的描述。
这是莲鹤方壶的主干部分,暗青色的青铜依旧保存了完整的风貌,手柄的设计是为了方便运用,但是如此小的一个部分也是大费心血的,无论是波浪的手感设计还是与主干部分的衔接都被考虑到。
莲鹤方壶的底部是两只生动的飞龙,不仅可以使方壶稳定的摆放在桌面上,而且这也代表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权利象征,只有富贵人家皇家子弟才能享受到如此奢靡的器物来彰显身份。
精湛的艺术手法把方壶的整体和局部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好像并不是艺术品,而是一顶真实的存在的品种,因此这些重大意义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整体风貌,把春秋时期的相对轻松的社会模式与商周时期的厚重庄严的青铜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莲鹤方壶赏析(整合版)

莲鹤方壶赏析艺术设计学院JD服装设计郭晓雪541005320107莲鹤方壶赏析莲鹤方壶出土到现在已有八十多年了,其俊美飘逸的身姿,令国内外无数观众和学者为之倾倒;同时,所体现的蓬勃向上,变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将永远为世人所称道。
根据莲鹤方壶的器形、纹饰、铸造工艺等方面的独特性和特殊性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其艺术意义。
莲鹤方壶于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关李家楼大墓。
共出土一对,现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
两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别。
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实属稀世珍品。
李家楼大墓在建国前发现,非经科学而发掘。
其墓主为当时郑国国君,该墓的时代应为春秋中期偏晚。
一李家楼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通高117cm,口长30.5cm。
口宽24.9cm。
每件重约60公斤以上。
在壶体布满了盘曲的龙形装饰花纹,两侧铸有圆雕的龙形细长的双耳,到了底部是两只伏兽,负壶而走。
整个壶身是圆雕装饰,充满了一种神秘色彩。
其壶盖周围并列双层向外展开的莲花瓣,中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但完全采用写实手法,却烘托出一丝清新的感觉。
它在当时社会变革的时代风貌下,真实的在艺术中体出现出郭沫若所誉为的“时代精神之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雕塑作品是随葬用的俑像和制作成人或动物形象的工艺美术品。
其中的动物雕刻比人物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显得更为自由、生动。
李家楼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是中国青铜器演进过程中一个绚丽灿烂的阶段,也是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无论在青铜器品种,还是装饰和风格上,都一反商周的庄重威严,转向华丽轻巧,增加了现实内容的装饰。
莲荷方壶正是这个转变时代的一件代表作品。
“莲鹤方壶所代表的郑国青铜器所表现出的多元文化因素,是与郑国所处的复杂历史环境分不开的。
”古代的青铜器壶主要用以盛酒,也用于盛水。
《诗•大雅•韩奕》云:“清酒百壶”,可证。
莲鹤方尊美术赏析

《莲鹤方壶美术赏析》摘要: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春秋时期青铜重器,共出土一对,器形、纹饰完全相同,历经多次颠沛流离后现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
莲鹤方壶是中原晋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追求思想自由的时代背景。
莲鹤方壶结构精巧复杂,造型纹饰奇巧,铸造工艺精湛,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
关键词:莲鹤方壶;青铜器;春秋时期;新郑彝器;河南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正文:莲鹤方壶,于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关李家楼大墓,经专家多次考证,证实其墓主为郑国国君,作为春秋时期青铜重器,很可能是郑国国君在宗庙祭祀、宴请宾客等重大活动中使用的礼器。
郭沫若曾评价莲鹤方壶说:“盖顶一鸟耸立,张翅欲飞,壶侧双龙旁顾,夺器欲出,壶底两螭抗拒,跃跃欲试。
全部格局,在庞然大器的附着上,有离心前进动向,最足象征争求解放、迎接曙光的时代精神。
”文物是时代最忠实的记录者,昭示着中华文明千年的沧桑历程,两千多年前的莲鹤方壶依然屹立于此,为我们诉说着春秋时期的时代风貌。
本文将从莲鹤方壶的发现历程、铸造背景、铸造工艺、民族文化特征这些方面进行赏析。
1.发现历程1923年8月25日,当地的乡绅李锐,在自家的菜园里淘井,意外挖出青铜器三件,次日又挖出十几件,并从中挑出3件以八百金的价格卖给许昌的古董商张庆麟,消息传开,新郑知县姚延锦劝说李锐停止挖掘,反遭拒绝。
9月1日,适逢国民党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鄂巡防新郑,闻知此事,认为“钟鼎重器,尊彝宝物,为先代典型所寄,应该归于公家,垂诸后世”,果断收缴李锐所得文物,并派军队进驻李家楼,继续发掘,并将卖给张庆麟的3件铜鼎如数赎回。
最终得到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各类器物89件、碎铜片635件。
9月27日,所得文物尽数运回当时的河南省政府所在地开封,交河南古物保存所所长何日章保存。
此后,靳云鄂会同当地的官绅划定范围,继续发掘,至10月15日结束,又获得各类铜器十余件,以及一些陶器玉器等。
莲鹤方壶赏析(整合版)

莲鹤方壶赏析(整合版)莲鹤方壶赏析艺术设计学院JD服装设计郭晓雪541005320107莲鹤方壶赏析莲鹤方壶出土到现在已有八十多年了,其俊美飘逸的身姿,令国内外无数观众和学者为之倾倒;同时,所体现的蓬勃向上,变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将永远为世人所称道。
根据莲鹤方壶的器形、纹饰、铸造工艺等方面的独特性和特殊性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其艺术意义。
莲鹤方壶于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关李家楼大墓。
共出土一对,现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
两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别。
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实属稀世珍品。
李家楼大墓在建国前发现,非经科学而发掘。
其墓主为当时郑国国君,该墓的时代应为春秋中期偏晚。
一李家楼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通高117cm,口长30.5cm。
口宽24.9cm。
每件重约60公斤以上。
在壶体布满了盘曲的龙形装饰花纹,两侧铸有圆雕的龙形细长的双耳,到了底部是两只伏兽,负壶而走。
整个壶身是圆雕装饰,充满了一种神秘色彩。
其壶盖周围并列双层向外展开的莲花瓣,中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但完全采用写实手法,却烘托出一丝清新的感觉。
它在当时社会变革的时代风貌下,真实的在艺术中体出现出郭沫若所誉为的“时代精神之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雕塑作品是随葬用的俑像和制作成人或动物形象的工艺美术品。
其中的动物雕刻比人物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显得更为自由、生动。
李家楼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是中国青铜器演进过程中一个绚丽灿烂的阶段,也是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无论在青铜器品种,还是装饰和风格上,都一反商周的庄重威严,转向华丽轻巧,增加了现实内容的装饰。
莲荷方壶正是这个转变时代的一件代表作品。
“莲鹤方壶所代表的郑国青铜器所表现出的多元文化因素,是与郑国所处的复杂历史环境分不开的。
”古代的青铜器壶主要用以盛酒,也用于盛水。
《诗•大雅•韩奕》云:“清酒百壶”,可证。
莲鹤方壶赏析

艺术论坛Arts circleARTS CIRCLE 2010/10莲鹤方壶赏析TEXT /李玉芬刘香宇莲鹤方壶于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关李家楼大墓,共出土一对。
该墓的时代应为春秋中期偏晚,其墓主为郑国国君。
现分别藏于河南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
两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别;整个壶身是圆雕装饰。
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实属稀世珍品。
真实的体现出现出郭沫若所誉为的“时代精神之象征”。
古代的青铜壶主要用以盛酒,也用于盛水。
《诗·大雅·韩奕》云:“清酒百壶”,可证。
商代已有,盛行于春秋战国。
春秋时壶偏圆、长颈、肩上有二伏兽,有盖,盖上常做莲瓣装饰。
周代壶圆形,长颈、大腹、有盖,兽耳衔环。
战国的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圆形壶到汉代称钟,方形壶则称钫。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常以立体写实的鸟类动物作为装饰。
莲鹤方壶是春秋青铜艺苑中的一株奇葩;物象众多,杂而不乱,立鹤走兽,动静相辅,雕文刻画,各具神情,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从造型和纹饰上来看1.其冠盖由双层盛开的20个莲荷瓣组成,瓣叶镂空。
盛开的莲花中央有一活动小盖,仙鹤站立于花心,似鸣似舞,栩栩如生;一大一小,一静一动,一花一鸟,搭配极其具魅力与情趣!“龙耳莲鹤壶上的莲瓣装饰,在以饕餮、夔龙为青铜器主要装饰的商周时代、是见不到的。
这种以植物形象为装饰的作风,也是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
”①“莲瓣纹的壶盖造型,其源流可追溯到西周晚期。
传于1941年出上于陕西扶风的‘梁其方壶’,其主题花纹为夔龙纹,盖顶以周立体的环带纹为饰,颇似后来的莲瓣;传世的曾伯绮壶,同样是这样的造型,容庚直称其为‘莲瓣形’;1994年山西侯马天马一曲村晋侯墓地M8出土的两件铜方壶,壶盖上亦有与莲瓣接近的立体环带纹饰物。
由此可见,这种莲瓣纹的装饰,是从西周环带纹饰物不断演变而来的新形式。
”②另外,莲花一向被认为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不对的;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
莲鹤方壶:青铜时代的绝唱

莲鹤方壶:青铜时代的绝唱莲鹤方壶:青铜时代的绝唱[2006-03-15]在2003年邮票图稿《东周青铜器》中,春秋时代的礼器莲鹤方壶赫然位列这一套七枚的“国家名片”的首位。
莲鹤方壶顶部的四周是重瓣向外翻仰的莲花,而在这怒放的莲花中伫立的展翅欲飞的仙鹤,仿佛要冲破商周以来青铜世界的狰狞恐怖、神秘威严,把中国引向学术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翱翔的战国时代。
莲鹤方壶是春秋大变革时期这一时代风貌的“物化”反映。
因此,早在20世纪30年代,面对“怒放的莲花和欲飞的仙鹤”,有人就断定其为“时代变革精神的象征”。
莲鹤方壶是河南博物院13万多件文物中最具观赏价值的收藏品,亦被公认为这个国家级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莲鹤方壶不但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亦是有“地下文物全国第一”之誉的河南在出土文物方面的杰出代表。
探访满怀虔诚之心,我在一个早上朝拜了河南博物院。
走进庭院深深的河南博物院大院,置身甬道悠长的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一个“庞然大物”站在甬道的尽头,背壁而立——恍惚中,一个人牵着两头大象,向我款款走来;抑或,抵挡不住它的诱惑,向它急急奔去——河南博物院向它的朝拜者射出的第一发子弹,是想躲也难以躲开的。
象,如今已成为我们难得一见的稀有动物,但我们的祖先在黄河边上拓荒的时候,却是吃着大象,打着石器,在一路披荆斩棘中,告别蒙昧,走向文明的。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最早的乐器、最早的瓷器、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卜卦……顺着河南博物院《河南古代文化之光》陈列看将下去,这一连串的最早,诉说的都是中原史前文明的辉煌,让记者仿佛置身于用文物构筑而成的“时光隧道”里。
再顺流而下,便是国家的诞生——《三代辉煌•青铜文明》。
三代,是夏商周三代的简称。
夏商周三代还有一个磅礴大气的别称,就是中国青铜时代。
在中国历时1500多年的、由青铜铸造的古老文明里,莲鹤方壶是巅峰之作。
在河南博物院的二楼展厅里,莲鹤方壶不像其他青铜器皿一样靠边(墙)而立,只向观者展示自己的一半。
河南省博物院 之莲鹤方壶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之莲鹤方壶莲鹤方壶,我国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壶盖之鹤,既是莲上之鹤,又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之总的风格与趋向,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这对堪称青铜时代绝唱的莲鹤方壶“姐妹”,是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铜器、青铜器。
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两件莲鹤方壶原本是一对,它们硕大的器形、优雅的曲线、纯青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尤其是顶端盛开的莲瓣之中挺立展翅欲飞的仙鹤,清新隽永,令世人叹为观止。
壶高120厘米,口径31厘米。
莲鹤方壶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青铜器艺术在春秋时期审美观念的变化。
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
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张口咋舌,更托青铜器的威严之感。
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
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
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张口咋舌,更托青铜器的威严之感。
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莲鹤方壶之所以闻名天下,主要是因为它造型巧异精妙,铸造亦很工致。
壶上物像众多,杂而不乱。
神龙怪虎,神态各具。
青铜艺匠对鹤的铸造尤为成功,它形神俱佳,栩栩如生,似乎若有人猛喝一声,就会振翅惊飞。
它是用泥土作模型,经焙烧,翻制陶范,零件分别预铸,整体合铸而成的。
莲鹤铸在一块平板上,可以单独取下。
二十莲花瓣预铸,再与盖的主体范拼合浅铸,双耳及杯、腹四角飞龙,颈前后蟠龙以及二龙足,都是预先铸成,再与器的主体合铸。
这种技术始于商代,春秋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莲鹤方壶是中国铸造工艺史上的杰出成就。
莲鹤方壶赏析

国宝会说话——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文/凝晓豆苗儿们,你们好!我叫“莲鹤方壶”。
我长这个样子。
豆苗儿们,你们知道吗?我名字里的“壶”指的是古代的盛酒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它的造型多种多样,有方壶、扁壶、圆壶等。
我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一件方壶,象征着国君的地位与权力。
我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我其实是一对,目前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我的体形巨大,颈部两侧用回首龙形怪兽为耳,腹部四个角各攀附一条立体飞龙。
底部是我的重心所在,由两条龙形兽托着,龙形兽的尾巴自然卷曲,身上有细腻的鳞片,头部的长角微微侧转。
我的口上有盖,盖上装饰有盛开的莲花瓣。
花瓣中间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飞速发展,如失蜡法的发明。
一些传统工艺也发扬光大,如分铸法。
我就是采用分铸法铸造而成的。
郭沫若先生曾评价我:“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pìnì)一介绍一位我的好朋友——“蔡侯申”青铜方壶。
它高79.8厘米,壶口长18.5厘米,壶口宽18.3厘米,1955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蔡侯墓,目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方壶有盖,盖上是镂空的莲瓣状装饰,颈部有两个大兽耳,底部有四个动物形足。
方壶颈内有铭文6字——蔡侯申之用壶。
蔡侯申即蔡昭侯。
蔡昭侯墓出土青铜器486件,这些青铜器制作精美,品种丰富,对春秋晚期青铜器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豆读雪月编辑/季博音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
”郭沫若先生认为我“乃时代精神之一象征也”,标志着中国艺术风格的一个新开端。
以下关于莲鹤方壶的说法正确的是

以下关于莲鹤方壶的说法正确的是介绍:莲鹤方壶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壶,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
它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茶艺师们最喜欢使用的茶具之一。
莲鹤方壶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刻纹而备受赞赏,成为了茶艺表演和收藏的热门对象。
正确说法一:莲鹤方壶是瓷器莲鹤方壶通常由瓷器制成。
瓷器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材料,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
莲鹤方壶的瓷质材料使其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可以更好地保持茶水的温度,使茶汤更加美味。
正确说法二:莲鹤方壶是手工制作的莲鹤方壶是通过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制成的。
在制作过程中,熟练的工匠将使用陶瓷原料,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步骤来完成壶身和壶盖的制作。
这些步骤包括制作原型,开模,雕刻纹饰等。
每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心的操作,以确保制作出令人满意的最终产品。
正确说法三:莲鹤方壶的造型具有独特性莲鹤方壶是以莲花、鹤和方形壶身为主要特征的茶壶。
莲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富有美丽和纯洁的意义,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鹤也是中国文化中的吉祥物,被视为长寿和幸福的象征。
方形壶身则代表着稳重和庄重。
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莲鹤方壶的设计中,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正确说法四:莲鹤方壶适用于茶艺表演和收藏由于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莲鹤方壶成为了茶艺表演中的重要道具之一。
茶艺师们通过巧妙地运用莲鹤方壶的造型和功能,使茶艺表演更加生动有趣,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同时,莲鹤方壶也是茶艺爱好者和收藏家们追求的宝贵收藏品。
许多人将莲鹤方壶作为艺术品进行收藏,并在展览和拍卖会上展示和交流。
正确说法五:莲鹤方壶的保养需要注意为了保护莲鹤方壶的美观和使用寿命,适当的保养非常重要。
首先,使用时要注意避免碰撞和摔落,以免对壶身和壶盖造成损坏。
其次,清洗时要使用温和的洗涤剂和软毛刷,在清洗时要非常小心,避免对刻纹造成损伤。
最后,存放时要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以免引起莲鹤方壶瓷面的变色和龟裂。
华夏遗珍_青铜器27_ 莲鹤方壶

华夏遗珍_青铜器27_ 莲鹤方壶春秋。
青铜器。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一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河南省博物院。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
两件方壶的重量相同,均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长30.5厘米,宽54厘米。
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
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
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
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精美异常。
尤为特殊的是,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
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
从制作工艺上看,莲鹤方壶的铸造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工艺精湛,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整体风貌,与商周时期的厚重庄严的青铜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图:郑国附近地图)这对方壶是春秋时期郑国的酒器,郑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公元前774年,郑国国君随同周王一同东迁,在郑州附近建立新的国家,是为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
这对莲鹤方壶出土于1923年,之后被收藏于当时的河南省博物馆。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这对莲鹤方壶随同一批珍贵的文物一同南下,准备运往台湾,但由于战局发展迅速,这对文物没有来得及被运走。
新中国成立后,其中的一只莲鹤方壶被运往故宫博物院保存,而另一只则返回河南省博物院保存展览至今。
2006年,在故宫博物院和河南省博物院的共同努力之下,故宫博物院藏莲鹤方壶回到河南,这对莲鹤方壶重新聚首,河南省博物院还为其举办了“国之重宝——莲鹤方壶特别展”。
(上图:莲鹤方壶及邮票)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东周青铜器》邮票,莲鹤方壶也被入选其中。
莲鹤方壶

《世界著名博物馆鉴赏》课程论文2010年 6 月 3 日国之重宝——莲鹤方壶自从选修了世界著名博物馆鉴赏这门课之后,我便对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些世界著名的博物像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我暂时是无法一睹芳容,但是河南博物院确是有机会去看看的。
当我来到河南博物院,看到莲鹤方壶时,我便对它着了迷。
莲鹤方壶是我国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壶盖之鹤,既是莲上之鹤,又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之总的风格与趋向,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这对堪称青铜时代绝唱的莲鹤方壶“姐妹”,现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莲鹤方壶高116、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
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
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
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张口咋舌,更托青铜器的威严之感。
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
莲鹤方壶于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出土。
此壶原为一对,其造型和花纹装饰及大小几乎完全一样。
现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莲鹤方壶的发掘与保存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923年,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一批钟鼎重器在经历了两千年风雨后,惊现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村一个普通的菜园。
恰逢此时,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来新郑巡访,收缴了挖出的国宝,追回了被卖的文物,又派工兵继续挖掘,经过发掘,“郑公大墓”出土了完整的青铜器近百件,另外还有玉器、陶器等数百件文物,是中国当时空前的特大发现。
其中的近百件青铜器更为引人注目,史称“新郑彝器”。
对于如何处理这批珍贵文物,靳云鹗的态度十分明确,“钟鼎重器,尊彝宝物,应该归于公家。
”靳云鹗的义举博得了一片赞扬声,当时的河南省议会致函靳云鹗:“公道主张,至深钦感,肃此鸣谢。
诗赞国宝:莲鹤方壶郑风苑

诗赞国宝:莲鹤方壶郑风苑
国宝莲鹤方壶,系用青铜造铸。
制于春秋中晚,物产华夏远古。
一九二三年间,河南新郑出土。
地点李家楼村,现身一座大墓。
方壶形体高大,神秘色彩独具。
通高一米二二,可分上中下部。
下部是壶底座,足压两只怪虎。
神兽尾部相连,抬首屈肢而伏。
中部壶身如瓶,上狭下宽中曲。
最宽五四厘米,壶身上凹下鼓。
身饰蟠曲龙纹,纹饰如云如雾。
龙角高高竖立,回首塌腰曲躯。
恰成镂孔双耳,便于力士抬举。
壶腹四隅四兽,兽角弯曲分布。
肩上长出双翼,长尾上卷怪古。
壶盖之上莲鹤,尤令世人赞许。
立雕双层莲瓣,瓣瓣向上弯曲。
瓣上布满镂孔,如莲花开肥硕。
二十花瓣之中,一鹤独立在壶。
踌躇满志欲飞,祥和迎宾鸣舞。
睥睨传统脚下,令人深思领悟。
大小静动结合,花鸟巧妙相辅。
物像多而不乱,龙虎莲鹤皆具。
专家细看工艺,铸造雕刻焊补。
造型独特美观,轻灵奇巧特酷。
艺匠技术精湛,物态如生栩栩。
虽是盛酒礼器,堪称壶中最巨。
如此古代瑰宝,当代也叹不如。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新郑出⼟莲鹤铜⽅壶新郑出⼟莲鹤铜⽅壶 莲鹤⽅壶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制盛酒或盛⽔器,壶上有冠盖,器⾝长颈、垂腹、圈⾜。
该壶造型宏伟⽓派,装饰典雅华美。
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附壁回⾸之龙形怪兽为⽿;器⾝满饰蟠螭纹,腹部四⾓各攀附⼀⽴体⼩兽,圈⾜下有两个侧⾸吐⾆的卷尾兽,倾其全⼒承托重器,张⼝咋⾆,更托青铜器的威严之感。
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体,被郭沫若先⽣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基本资料 名称:莲鹤⽅壶; ⽤途:盛酒或盛⽔器; 质地:青铜; 时代:春秋中期; 地点: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墓;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馆; 级别:国家⼀级⽂物;国务院规定的六⼗四件禁⽌出国⽂物之⼀。
⽂物简介莲鹤⽅壶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制盛酒或盛⽔器,原器通⾼126厘⽶,⼝长30.5厘⽶,宽24.9厘⽶。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的⽅壶造型,有盖、双⽿、圈⾜,重⼼在下腹部,遍饰于器⾝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壶⾝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
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
圈⾜上每⾯饰相对的两虎,器盖⼝沿饰窃曲纹。
壶颈部四⾯均有龙(兽)形⽿,两正侧⾯作回⾸反顾之龙形,有花冠形⾓,体积很⼤,冠与⾝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
壶腹下部四⾓⼜有附饰的有翼⼩龙,作回⾸向上攀附之状。
兽⾓翻卷,⾓端如花朵形。
圈⾜下有双兽,⼸⾝卷尾,头转向外侧,咋⾆,有枝形⾓。
承托壶⾝的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相互应合,共同在观者视觉上造成壶⾝轻盈、移动的感觉。
1923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墓出⼟。
此壶原为⼀对,⼀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物传奇经历 河南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分别收藏有⼀件莲鹤⽅壶。
这两件莲鹤⽅壶原本是⼀对,它们硕⼤的器形、优雅的曲线、纯青的⼯艺、精美的纹饰,尤其是顶端盛开的莲瓣之中挺⽴展着曲折传奇的经历,⽅壶的背后,也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化内涵。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青铜莲鹤方壶,1923年8月25日出土于河南新郑,为春秋早期郑国国君郑子婴所配礼器,仅两只,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是镇院之宝。
该壶通高126厘米,宽54厘米,重64.28公斤;盖的上方四周骈列镂空的双层莲瓣,中央立一鹤,作引吭长鸣振翅欲飞状;颈两侧各有一条回首反顾的龙形怪兽,构成铜壶的双耳;四角各有一缓爬的龙形反顾翼兽;圈足下有两只长有梅花鹿角的龙形走兽,张口吐舌,负重而行;铜壶通身由鸟纹、兽纹、龙纹及蟠螭纹相互交错,其严禁的纹饰布局与主体灵活游动的龙螭结合,形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艺术风格。
整体造型:壶立、花开、鹤飞、龙舞、兽走;其装饰艺术采用平面、立体、浮雕、圆雕、镂空等多种手法;制造方法采用失蜡、模印、分铸、合铸及焊接的冶铸工艺完成。
这种工艺奇特的造型和卓越精湛的铸造技术,堪称青铜时代的绝唱,为先秦青铜礼器之最,被誉为东方最美的青铜期,曾轰动世界,为稀世珍宝。
郭沫若称其为:“当时时代精神的象征”。
青铜莲鹤方壶作为春秋早期郑国宫廷礼器,是国君地位与权利的象征,出土后,曾多次代表国宝巡展世界。
时代精神之象征_莲鹤方壶_张得水

郑 彝 器 》 等 多部 专 著 和 图 录 , 一 时名 声 大 振 ,
时 人 称 之 为 “新 郑 彝 器 ” 。 河 南 博 物 馆 正 是 有 厂这 批 珍 贵 的 收 藏 品 , 所 以在 当时 被 评 论 为 “统 中国 博 物 馆 所 藏 物 品 , 除故 宫 博 物 院外 ,
河 南博 物馆 堪 居第二 之位 置 ” 。 年 月 日 , 爆 发 了震惊 中 外 的 “卢 沟 桥 事 变 ” , 日本 军 国 主 义悍 然 发动 了全 面 侵 华 战 争 , 华 北 各地 相继 沦 陷 。 危急 时 刻 , 经 河 南
中 匡 尊 物 馆
曰
引 城 卜比
致 电靳 云 鹦 , 提 出收 藏 这 批器 物 的要 求 , 但 最 终 因河 南 为 这 批 文 物 的 出 土地 , 有 着 天然 的优
势 , 所 以 交 由河 南古 物 保 管 所 保 存 。 年河
租 界 的 文 物 已无安 全保 障 , 几 经 商 议 , 河 南 省 政 府再 次 决 定 , 将 文 物运 人 四川 。 在磁 器 口中央大学 校 舍 内 。 年 月
河 南 省乃至 中国 文物 浮 币 业发展 的 比。
的 莲 瓣 之 `` 挺
莲鹤方壶
莲 鹤 方壶 , ,。 又挖 出 数 年 少 几 河 、 打 执 那 李家 楼 郑 公 人 墓 , ' 地 的 乡绅 李 锐 在 「` 京 一 余 很快 传
夕 ︸ 勺 卜 巴 ` ︸
, 时任新郑 上 七 知 '
几 」 艺于 ,
藏 品 研 究
造型 多 种 多样 , 有方 壶 、 扁 壶 、 圆壶 、 瓤形 壶 等 。 莲鹤 方 壶上 物像众 多 , 杂而 不 乱 。神 龙怪 虎 , 神 态各 具 。 方壶 装饰 最为精 彩 的乃 是 盖 顶 仰 起 盛 开 的 双 层 莲 瓣 , 以及 伫 立 莲 瓣 中央 一 只 立 鹤 。 仙 鹤 亭 亭 玉 立 , 双 翼 舒 展 , 引颈 欲鸣 , 表 现 出 的清新 自由 、 轻松 活 泼的 感 觉 , 形 神俱 佳 , 栩栩 如 生 , 曾使 多少人 为 之倾倒 。 如 此精 美 的青 铜 器 , 是 什 么 时代 的 作 品 它 的主 人 是 谁 关 于 这 批 铜器 的性 质 问题 , 自 出土 以来 , 学 术 界 多 有讨 论 。 因为 李 家 楼墓 系 新 中 国成 立 前 非 科学 发掘 , 墓 中 出土 文 物 流散 各 地 , 给 研 究 工 作 带 来 了 许 多 困难 。 从 墓葬 的 规 模 和 随 葬 品 的 形 制 、 数 量 、 规 格 等 分析 , 比 较一 致 的观 点 , 是认 为 李家楼 墓 的墓主 当为 郑 国 国 君 。 其 主 要 的依 据 , 一 是 以 莲 鹤 方 壶 为 代 表 的 新 郑 铜 器 出 自郑 韩 故 城 。 根 据 文 献 记 载 , 郑 韩 故 城 是 公 元 前 世 纪 中期 至 公 元 前 年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郑 国 和 韩 国都 城 。 郑 韩 两 国先后在此 建都达 年之久 。近 几十年的 考古 发掘 与 调 查 , 基 本 上 弄 清 了 城址 的规 模 和 布 局 。 城址 平 面呈 不规 则 长方形 , 东 西长 约 米 , 南北 宽 约 米 , 中部 有一 道 南 北 向 夯 土 墙 将 故 城 分 成 东 西 两部 分 。 其 中的 李 家楼 就 位 于 西 城 的 南 部 。 二 是这 批 青 铜 器 具 有春 秋 时 期 铜 器 的 风 格 , 同 时 也存 在 着 新 旧风 格相 互 参 杂 的 现 象 , 新 风格 的器 物 与 旧形 制 的器 物 二 者 并存 , 而 且大 部分 的铜 器存 在着 受楚 文化 影 响 的新 风 格 ④ 。 三是这批青 铜器规模之大 、 等级 之高 , 非卿 大夫 之 流所能 及 , 无疑 为某 一 代郑 公之 墓 的随葬 物 。 据统 计 , 新郑 李 家 楼 大 墓 出 土 的 青 铜 器 为 鼎 件 , 其 中列 鼎 、 列鼎 各一套 , 篡 件 , 扁 件 , 方颤 件 , 盒
先秦重器——莲鹤方壶

2019-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先秦重器———莲鹤方壶傅玉刘杨莘彧荆玉坤(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人性张扬的时代,这是一个解除束缚、富于进取和创造的激情时代。
周天子一统天下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的权力之争已见分晓,各国内部实行变法图强,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到来了,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人们对神的膜拜更加理性,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建功立业强烈欲望,使得审美文化逐渐剥掉了巫神的色彩而赋予了人文色彩。
尊象器物的造型、图饰也一改殷商时代的怪异、神秘、狰狞而趋于朴拙、写实、平和、温顺,更加生活化,崇文尚实之人文意象占为主流。
楚地有崇尚浪漫的情怀,使各种器物都有了一种流动、飞扬的韵致。
与以往的凝重、肃穆、庄严不同,它们洋溢着一种运动的生命力,升腾着一种舒扬的美感,其中的代表作就是莲鹤方壶。
关键词:莲鹤方壶;图饰;美感中图分类号:K87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026-01莲鹤方壶出土自“郑公大墓”,是新郑彝器的典型代表,它所表现出的多元文化因素,与郑国所处的复杂历史环境分不开。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一统天下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的权力之争已开始,人们对神的膜拜更加理性,个人奋斗进取精神成为主流,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望使得审美文化逐渐剥掉了巫神的色彩而赋予了人文色彩。
方壶通体布满了盘曲的龙形装饰花纹,这些蟠璃纹相互缠绕,不分主次,上下穿插,四面延展,似乎在努力追求一种昂扬的生命意志。
方壶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双层镂雕莲盖顶仰起盛开的双层莲瓣,上立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此鹤清新自由、轻松活泼。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赞:“此鹤突破上占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
”方壶两侧并铸有圆雕的龙形细长双耳镂空的双龙耳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
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有盖,双耳,圈足,壶身上下遍饰各种附加装饰,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铸造而成。
莲鹤方壶装饰图案的功能寓意

作者: 郭萍
作者机构: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出版物刊名: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2-11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莲鹤方壶;莲花;升天;寓意
摘要:莲鹤方壶在中国考古史、美术史中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科学、历史、文化和审美发展状态.在不同领域的研究都已有丰硕成果.然而,在学科交叉研究的背景下,似乎还能从此物读出些许新的认知,本文将方壶还原到其原初的文化背景中,解读莲花图案在升天图像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莲鹤方壶赏析4567891011艺术设计学院1213JD服装设计14郭晓雪15541005320107161718192021莲鹤方壶赏析2223莲鹤方壶出土到现在已有八十多年了,其俊美飘逸的身姿,令国内外无数观众2425和学者为之倾倒;同时,所体现的蓬勃向上,变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将永远为26世人所称道。
根据莲鹤方壶的器形、纹饰、铸造工艺等方面的独特性和特殊性为27突破口进行研究其艺术意义。
28莲鹤方壶于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关李家楼大墓。
共出土一对,现一29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
两件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别。
该30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实属稀世珍品。
31李家楼大墓在建国前发现,非经科学而发掘。
其墓主为当时郑国国君,该墓的32时代应为春秋中期偏晚。
3334一3536李家楼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通高117cm, 37口长30.5cm。
口宽24.9cm。
每件重约60公斤以上。
在壶体布满了盘曲的龙形装38饰花纹,两侧铸有圆雕的龙形细长的双耳,到了底部是两只伏兽,负壶而走。
整个39壶身是圆雕装饰,充满了一种神秘色彩。
其壶盖周围并列双层向外展开的莲花瓣, 40中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但完全采用写实手法,却烘托出一丝清新的感觉。
它在当时社会变革的时代风貌下,真实的在艺术中体出现出郭沫若所誉为的“时4142代精神之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雕塑作品是随葬用的俑像和制作成人或动物形象的工艺4344美术品。
其中的动物雕刻比人物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显得更为自由、生动。
李家楼45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46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是中国青铜器演进过程中一个绚丽灿烂的阶段,也是青铜47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无论在青铜器品种,还是装饰和风格上,都一反商周48的庄重威严,转向华丽轻巧,增加了现实内容的装饰。
莲荷方壶正是这个转变时代的一件代表作品。
“莲鹤方壶所代表的郑国青铜器所表现出的多元文化因素,是4950与郑国所处的复杂历史环境分不开的。
”51古代的青铜器壶主要用以盛酒,也用于盛水。
《诗•大雅•韩奕》云:“清酒百壶”,可证。
商代已有,盛行于春秋战国。
春秋时壶偏圆、长颈、肩上有二伏兽,有盖,5253盖上常做莲瓣装饰。
周代壶圆形,长颈、大腹、有盖,兽耳衔环。
战国的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圆形壶到汉代称钟,方形壶则称钫了。
春秋5455战国的青铜器常以立体写实的鸟类动物作为装饰。
莲鹤方壶为椭方形,是春秋时56代的典型作品。
5758二59莲鹤方壶是春秋青铜艺苑中的一株奇葩;物象众多,杂而不乱,立鹤走兽,动6061静相辅,雕文刻画,各具神情,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62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地研究:(1)莲鹤方壶有冠盖和一立鹤6364其冠盖由双层盛开的20个莲荷瓣组成,瓣叶镂空。
这肥硕盛开的莲花中央有65一活动小盖,仙鹤站立于花芯,似鸣似舞。
一大一小,一静一动,一花一鸟,搭66配极其巧妙!“特别是盖上的莲与鹤饰更具魅力与情趣,站立之鹤,展其双翼,67引颈欲鸣,有着活泼凝重的艺术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青铜艺匠对68鹤的雕塑尤为成功,其形神俱佳,栩栩如生;似乎若有人猛喝一声,它就会振翅惊飞。
6970“龙耳莲鹤壶上的莲瓣装饰,在以饕餮、夔龙为青铜器主要装饰的商周时代、71是见不到的。
这种以植物形象为装饰的作风,也是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
例如,已知的有鲁大司徒铺与龙耳莲瓣等,器上都有莲瓣装饰。
”7273“莲瓣纹的壶盖造型,其源流可追溯到西周晚期。
传于1941年出上于陕西扶74风的‘梁其方壶’,其主题花纹为夔龙纹,盖顶以周立体的环带纹为饰,颇似后75来的莲瓣;传世的曾伯绮壶,同样是这样的造型,容庚直称其为‘莲瓣形’;1994 76年山西侯马天马一曲村晋侯墓地M8出土的两件铜方壶,壶盖上亦有与莲瓣接近77的立体环带纹饰物。
由此可见,这种莲瓣纹的装饰,是从西周环带纹饰物不断演变而来的新形式。
”另外,莲花一向被认为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不对的;7879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
80“以鸟为盖顶的装饰,似乎是晋国青铜器的风格。
如山西大马一曲村一晋侯墓地M63出土的一件方座筒形器的器盖上就有一只立鸟;M62出土的一件圆壶盖上8182也有一只立鸟;M31出上的盔盖顶上同样以立鸟为饰娜。
这种立鸟的装饰,在晋83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很难找到,很可能是受到晋国铜器的影响。
”莲鹤方壶中雕饰84的鹤, 不仅是一种象征和寄寓, 而且是一种审美空白的创造。
“莲鹤方壶标识的85鹤文化在人文意象的嬗变过程中意义重大。
”86莲鹤方壶上的鹤是写实的,不要小看这一次小小的写实;因为它之前的青铜器87上的动物都是被神话了的!它之后的战国,写实成为大流行。
从这个意义上说,88它代表了划时代的艺术,它打破了皇权禁锢;引来的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诸子百89家自此先后登上历史的大舞台。
(2)盖边饰窃曲纹,两兽首尾部相连,连接处有一目纹。
9091窃曲纹(盖边):青铜器上装饰纹样之一。
纹饰的基本特点是由两端回钩的或92“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形似兽体而不辨首尾。
《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旧以为上述纹9394饰即窃曲纹,实为兽体变形的图案,故也称“兽体变形纹”。
盛行于西周中后期,95春秋战国时仍沿用。
96(3)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龙回首反顾,增加了器皿的生97动性!两角竖起,躯干起伏,尾端上卷,镂空鳞纹。
“双耳有一种‘凌子云气,98入于深泉’的雄伟气魄。
(4)器身长颈、垂腹、壶腹部满饰蟠螭纹,布局均衡对称,纠结盘绕,环状99100乳关节清晰。
蟠螭纹相互缠绕,不分主次,上下穿插,四面延展,似乎努力追求101一种总体上的动态平衡。
壶腹部满饰蟠螭纹。
它是青铜器上装饰纹样之一。
盛行于春秋战国。
蟠螭纹,102103或简称螭文,《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镂”。
一些古籍中也说螭属龙。
104青铜器图案中的螭有的有角、有的无角,以后者为多。
在铜器中多作为主题纹饰,105作张口,卷尾,螭屈形态。
以相互衔接连续的螭纹,饰在器物的颈或腹上。
106腹部四周各攀附一立体小兽,腹前后上部各有一组相互缠绕的三兽。
壶腹的最107大径在整个器皿的扁下部,这就很好的增加了全器的稳定性。
四隅以伏兽代替扉棱,四兽亦曲顾回首,两角卷曲,角端分歧,肩生双翼,并108109留长尾。
“而四周的四只神兽,是带翅膀的"。
在西方,神兽有翅膀不稀罕,但在110中国!莲鹤方壶却是第一次。
”(5) 壶底有圈足,下压两个卷尾兽,两兽突伸两角,张口咋舌,倾其全力承托111112重器,作不胜承压之状。
器身所饰群龙、足下所饰之双翼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113郭沫若先生曾对该壶予以极高评价,他说:“此壶全身均浓重奇诡之传统花,予114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
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瓣二层,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115汉以前者,已为余所仅见之一例。
而于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翔其双116翅,单其一足,微隙其啄作欲鸣之状,余谓业乃时代精神之一象征也。
此鹤初突破117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蹰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118飞翔。
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119实表现。
”120莲鹤方壶的破旧立新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显示出奴隶制行将崩溃,封建制就要形成。
在艺术风格上不仅反映出东周时期雕塑艺术发展所带来的清新121122气息,而且也反映了青铜器艺术在春秋时期审美观念的变化。
123三124125126(一)从莲鹤方壶的造型和纹饰来看,大约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27“其一,是传统的周文化因素,从颂壶直到新郑金城路所出的方壶再到莲鹤方128壶,其壶体都呈较为粗壮的椭方形,壶体的主题花纹都是一首二身的龙形纹,而129莲瓣正是从西周青铜器的立体环带形饰物演变而来;其二是晋文化因素,壶顶的立鹤,显然受到西周晚期晋国青铜器鸟形顶饰的影响;其三是楚文化因素,壶身130131两侧所附的龙形耳和壶底的虎形足与同墓所出的龙耳虎足方壶相似,与淅川下寺132楚墓、寿县蔡侯墓所出之龙耳虎足方壶相似,应是受后者影响所致”。
133134(二)莲鹤方壶体现了文化交融。
135136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新郑彝器”,还向我们展现了郑国青铜器的特征。
137“尤其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晋两国争霸中原,郑国居于晋、楚两大国之问,138在夹缝中求生存,有时朝于楚,有时属于晋,形势十分艰难。
正是由于这种朝晋139暮楚的关系,使得郑国深受晋、楚两国文化的影响,并且在青铜器上得以表现。
140郑国青铜器在吸收多元文化因素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的思维,许多器物都具有141一种流动、飞的韵致,这种韵致与中原商周青铜器的肃穆、威严不同,洋溢着一142种运动的生命力。
反映在艺术造型上,则表现出一种舒扬升腾的美感。
这件莲鹤143方正是东周这艺术风格转变时期的代表作品。
”同时也可以领悟到: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既有接近于以晋墓出土器物为代表的中原色调,又有接近楚144145墓器物的楚文化因素。
可以说,它是中原文化南传和楚文化北传的第一驿站,这146在莲鹤方壶中都有体现。
因此赋予楚地浪漫的风格,使许多受这种风格影响的器物具有一种流动、飞扬147148的韵致,这种韵致与中原商周青铜器的肃穆、威严不同,洋溢着一种运动的生命149力。
反映在艺术造型上,表现出一种舒扬升腾的美感。
150151(三)莲鹤方壶的铸作方法。
152它是用泥土作模型,经焙烧,翻制陶范,零件分别预铸,整体合铸而成的。
莲153154鹤铸在一块平板上,可以单独取下。
二十莲花瓣预铸,再与盖的主体范拼合浅铸,155双耳及杯、腹四角飞龙,颈前后蟠龙以及二龙足,都是预先铸成,再与器的主体合铸。
壶顶的仙鹤和双龙耳与器身主体都是采用分铸法。
“华觉民认为莲鹤方壶156157的制作,就是在器壁预铸凸榫,然后再焊接的方式。
即先在壶腹铸上较长的方桦,于先铸成的壶耳附件空腔内,倒人熔铸的焊料,凝固后即与器体连接。
这种在器158159壁处预铸凸榫、插入附件内的做法,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较为常见的焊接方式。
”既160显示了当时高超的铸造技术,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器上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
“‘分铸法’的铸造技术,是指青铜器物的主体与其附件如耳、銴、足、柱等161162分开铸造或一件青铜器物整体经先后两次以上铸造而成的一种铸造工艺。
它是对163整体造型较为复杂,某些构件不能联体制范或减少整体制范块数,降低浇铸时范164块错位所采取的一种制作方法。
这一时期除继续保持夏商以来的浑铸法传统,一165次性浇铸成型一些小件铜器外,常见的便是分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