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吸引度和唤醒度图片的情绪启动效应
高低唤醒度情绪面孔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关键词 : 闽下情绪启动 ; 情绪唤醒度 ; 绪面孔 情
中 图分 类 号 : 8 14 B 4 .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0 9 2 1 )3— 0 6— 3 17 8 3 (0 2 0 0 8 0
1 问题 提 出 .
对 在评 价上 处 于 两 极 ( 如正 性 或 负 性 ) 的靶 刺 激 而言 , 体对 其 做 出评 价 的 时 间与 准 确性 受 到 其 个 前 面 的启动 刺激性 质 的调节 。启 动刺激 与靶刺 激
的性质 一 致 时 ( : 光一母 爱 , 螂~ 死 亡 ) 如 阳 蟑 与
维度除了效价还包括 唤醒度。l我们假设 , _ 阈下 情绪 启 动效应 不仅 与启 动 刺 激 的效 价 有 关 , 与 也
收 稿 日期 :0 2— 3— 5 2 1 0 0
( A S 中的情 绪 面孔 。该 系 统提 供 了一 套 用 于 C P)
情绪研 究 的标准 化 刺 激 , 有 图 片均 来 自中 国成 所
基金项 目: 育部人 文社 会科 学研 究基地 重 大项 目( 5J X X 0 ) 教 0 JD L 03 和全 国高校 优 秀博 士论 文作 者专项 资金 项 目
气 的 面 孔 ,6恐 惧 的 情 绪 图 片 [ 等 作 为 启 动 刺 l
激 , 阈下情 绪启 动效 应 进 行 了研 究 。也 有 些研 对 究者 从情 绪 的维度论 出发 , 选取 了正 、 负效 价 的材
料作 为启 动刺 激 , 明 了情 绪 效 价 的 阈下 情 绪 启 证 动效 应 的存在 。 1 然 而情 绪 维度 论 指 出情 绪 的 一 ] 0
21 0 2年 5月 第 2 第 3期 9卷
鲁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情绪效价、唤醒度和有无评价影响手部动作

汇 加 工 的 早 期 阶 段 (Pool, Brosch, Delplanque, & 计算(Moscarello & LeDoux, 2013; Panksepp, 2013),
Sander, 2016; 范宁, 许骁, 周芳洁, 2017)。根据两 再到更高层大脑皮层的处理加工(Rolls, 2013), 意
收集反应时(RT)和手部动作指标等。实验 1 使用正−负效价下高、中、低唤醒水平的图片进行评价并执行推−拉动
作任务; 实验 2 使用中性图片和灰色空白图片完成相同任务; 实验 3 在不进行效价评估情况下完成推−拉动作。结
果表明(1)情绪效价对反应时, 运动时间和到达峰速时间等有显著影响:向上拖动图片时, 消极图片拖得更快; 向下
通信作者: 唐日新, E-mail: trxtrx518@
890
第8期
唐日新 等: 情绪效价、唤醒度和有无评价影响手部动作
891
Humphrey, 1998), 腹侧视觉系统(Ventral stream)负 观评价, 但这种评价可能加强了个体对刺激效价的
责物体的感知; 背侧视觉系统(Dorsal stream)则负 记忆或影响到被试对刺激的唤醒度, 从而对结果产
图片在分辨率为19201080像素的215英寸电脑屏幕上呈现和拖动请被试按要求站在距电脑屏幕1015cm接近电脑左半侧的位置电脑屏幕中央矩形框会在程序打开后呈现不同效价图片图片内靠右侧有一个提示被试放食指贴marker点的圆形筐屏幕上下两个边缘处各有一个拖放图片的矩形框三个矩形框大小一样均为10cm10cm矩形框背景颜色为中性的米黄色
心理学报 2019, Vol. 51, No. 8, 890902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个体情绪社会情感集体意志_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及其因素研究_张志安

制,但是其分析对象(object)是网络舆论非理 性现象(如群体极化),而非非理性本身。由于 非理性本身是一种意识状态,相关研究有必要从 以往的非理性现象形成机制的分析,转向非理性 因素如何发挥作用,而导致了最终的非理性现象。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非理性因素必然 导致网络舆论的非理性。
第三,关于非理性的研究方法。有学者从历 史研究的角度提出,必须注意三个不同层次的问 题 :一是区分界定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理性和非 理性,进而研究它们各自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作用。二是辨析历史活动中的主体是凭理性有 意识、有目的自觉活动的,还是凭着激情、冲动, 无意识盲目行动的。三是研究者作为主体对历史 进行认识把握,这时理性和非理性似乎是指历史 到底是可以理解的,即可以凭借理性把握、有规 律可循的,还是认为理性对历史无能为力,历史 无一定之规? 从网络舆论非理性来看,我们对 网络舆论非理性的研究应该是第二层次的问题, 即辨析活动主体是凭借激情、冲动、无意识盲目 行动的。这里将其统称为非理性因素。
相关现象、特征的分析,比如对群体极化、网络 暴力、网络谣言的分析即属此类。以群体极化为 例,群体极化是群体观点向某一方向倾斜的一种 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特 征。 由于群体极化本身就代表着网络舆论的一 种态度、一种可能,研究群体极化有利于分析网 络舆论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也 有研究者认为网络空间中的公共舆论往往呈现出 从“极化”到“理性”的演变趋势,即认为群体 极化并不是网络舆论的终点,极化最终会走向理 性。 而群体极化的表现则是言论表达的情绪化、 表达氛围的宣泄性等。
基于此,我们认为,非理性因素是一种意识 状态,是存在于个体心理的、能够引发思维活动 的要素,如情感、信念、意志等。一方面,网络 舆论非理性因素分析有助于实现研究视点的转换。 因为非理性因素连接了两个重要的客体,网民和 非理性现象。将网络舆论的重要行动者——“人” 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分析存在于个体的非理性因 素如何发挥作用,即网络舆论中哪些非理性因素 在发挥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网 络舆论非理性因素分析有助于辩证地看待网络舆 论的非理性现象。非理性现象并非只有非理性因 素,可能蕴含着理性因素。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 因素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并不存在对等关系。
错误归因范式中情绪启动特点研究

应用心理学C hi n e se Joumal of 2012年第18卷第3期,213—223Ap曲ed Psy ch o lo gy2012.V01.18.No.3.213—223错误归因范式中情绪启动特点研究。
冯霞1 冯成志1,r (1.苏州大学心理系,苏州215123;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215006)摘要归因错误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现象,本研究基于AMP范式,利用情绪启动刺激,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阈上和阈下情绪启动特点。
实验结果显示:(1)AMP范式下,存在阈上、阈下情绪启动效应;(2)AMP阈上启动时,汉语词、普通图片、面孔图片均有显著的情绪启动效应,即启动物的情绪色彩对中性目标物的评价有显著影响,被试有将中性模糊刺激赋予和启动物相同的情绪效价色彩的倾向;(3)阈上lOOms、1500ms、5000ms三种 SOA水平上,启动物效价作用均显著,说明AMP范式下,启动物效价作用能持续至少5s;(4)AMP阈下启动时,效价的简单效应仅在SOA为60ms时显著,即说明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在较短的SOA内易出现,随着SOA的延长情绪启动效应衰退。
关键词情绪启动错误归因效价SOA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020(2012)一03—0213—11变式,也可看做是与IAT等并列的内隐态1引言度测量工具。
所谓错误归因(misattribu—tion),是指将一个来源的效果错认为是另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研究始于八一个来源(Payne,Cheng,Govorun,&Stewart,十年代初期,一直是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关2005)。
通俗地讲,就是将事情的原因找错注的主题,各种情绪启动的新范式不断涌了。
这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现。
Payne等(2005)修改了Murphy和Zajonc象,比如人们把因为晴朗天气而产生的愉(1993)研究中的实验程序,正式提出情绪错悦情绪归因为正在享受的美好生活;目击误归因(affect misatt rib uti on procedure,AMP)者错把别人事后的引导信息认为是自己过范式。
大学生情绪启动效应研究(实验报告)

[1]廖声立,陶德清.无意识情绪启动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 2004, 27(3): 701-704
[2]方平,陈满琪,姜媛.情绪启动的实验范式[J].心理科学, 2006, 29(6): 1396-1399
[3]蚁金瑶,钟明天.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15), 3: 304-306
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补充说明你认为自做实验的时候当出现情绪启动图片和目标词情绪效价不一致的吋候你是否会受到前面情绪启动图片的影响从而对于词语的属性作岀较慢的冹断有时会受到前面的影响手会习惯的选择过后才发现选择出错在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就会注意一下然后再做出冹断故做出冹断的时间会变长
闽南师范大学
心理验报告
2、合理发泄情绪:宣泄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倾诉、哭泣、书写、运动找模拟物品出气等多种形式发泄心中的压抑。而我自己一般会选择运动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3、语言暗示法:也是自己常用的一种方法。当遇到愤怒刺激时心理默念“息怒,息怒!”,当不自信时告诉自己“我一定能做好,我有信心”此法能消除焦虑、怯懦、和愤怒等消极情绪状态,恢复应有的快乐自信。
1.2情绪冲突的理论
冲突理论认为:情绪冲突可能是由生理、心理、行为、愿望等多种因素所引起的,在情绪产生链中的任何环节都可能发生。情绪链的主要成分是外部环境刺激、机体感觉、认知系统、躯体行为。在这些成分的关系间都有可能发生情绪冲突,甚至这些成分自身所包含的各元素之间也有可能产生情绪冲突。因此可以这样说,情绪冲突无处不在且随时可能产生。对于情绪冲突,不同派别有着不同的观点,彼此之间存在着争论。
2.3.2实验材料
2.3.2.1情绪启动面孔图片
情绪启动面孔图片选自中国人情绪面孔图片系统,以认同度由高往低选择28张正性面孔(14名男性、14名女性)、28张负性面孔(14名男性、14名女性)。每张图片为260×300像素(宽×高)。
阈下情绪启动对认知任务转换的影响

・
应 用研 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7 5 0 期 21 年第 1 00 期 总第 04 5页
一
般而言 ,实验性情绪的诱发按呈现方式来 极 程 度 ,以测 查是 否诱 发 出 了与情 绪 刺激 一致 的
21 ‘ .3 .实验设 计
区分 ,可分为阈上启动和阈下启动两种。在阈上 情 绪反应 。 情绪启动研究 中,实验 的刺激材料是 比较丰富的, 有词汇 、简单线 图 、生活情景 图片等等。虽然 单因素组内设计 ,自变量为阈上情绪启动 ,3
标 的左 右键 反应 。
转换 阶段 经 过一 定数 目 (0 ) 的单 元 ,被 试对 靶数 1个
情绪测查材料 :在每一种情绪水平处理完成 字 习惯化之后 ,将靶数字的颜色改变为一种新的 后 ,让被 试填写7 量表 ,报 告 出图片 的积极 或消 颜色 ,此时 的分心数字的颜色为上一个单元中靶 点
J hn uc曾经提出,情绪启动效应并不依赖于 个水平 ( o e s c M h 积极、消极 、中性) 。因变量为任务转换 对启动刺激的有意感知。但有研究表明 ,阈下启 损失 的时间 。 动与阈上启动对被试的影响并不一致 。程九清和 高湘萍 (04 20)研究发现无意识情绪启动是个体 21 实验任务 .4 . 采用数字分类任务作为实验任务 ,让被试排
图 1 数 字 任 务
华 中师范大学本 科生 2 名 ,年 龄2— 2 。 8 02岁
无任何 智力障碍 ;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 为0 以 . 6
上;非色盲。 21 材料和仪器 .2 . 启动刺激材料 :积极情绪 、中性情绪 消极
“ ”
保持阶段 要求被 试对某种颜色的靶数字作奇偶分类任
1引言 .
实验作业

知觉水平上红色和蓝色对情绪唤醒度的启动效应作为生命体生活环境中最基本的刺激, 颜色影响着动物和人类的情绪。
以往研究者关于颜色对情绪的影响作用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结果出现较多的分歧。
其中研究最多、也是争议最大的是关于红色和蓝色对情绪的影响作用。
情绪理论中, 将情绪划分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这3个维度。
愉悦度指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范围是从愉悦到不愉悦;唤醒度指情绪的生理唤醒程度,范围是从兴奋到冷静;优势度指感受该情绪时个体是否能控制、支配、处于优势地位, 范围是从支配到被支配。
本实验从情绪唤醒度出发,探测知觉水平上红蓝两色对其影响。
实验流程图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和填充材料两种。
实验材料为情感词, 选自标准化的《汉语情感词系统》(王一牛, 周立明, 罗跃嘉, 2008)。
实验中, 情感词按情感词系统在唤醒度上的评定分数划分为高唤醒、低唤醒两种(各80 个), 两组词在唤醒度上差异显著, t(79))= ‒54.49, p < 0.05。
两组词在愉悦度、优势度、具体性、词频及首字频指标上均进行了匹配(愉悦度:t(79) = ‒0.34, p > 0.05; 优势度t(79) = 0.88, p > 0.05; 具体性:t(79) = 0.81, p > 0.05; 词频:t(79) = 1.40, p > 0.05; 首字频:t(79) = 1.49, p > 0.05)。
预实验结果表明, 在无启动条件下进行真假词判断任务时, 高唤醒度词与低唤醒度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差异不显著(反应时:t(15) = 0.16, p > 0.05; 正确率:t(15) = 1.80, p > 0.05)。
实验的填充材料为160 个假词。
高唤醒度的情绪词为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情感词(M = 6.30,SD = 0.33);实验阶段:采用启动范式。
先呈现一个注视点“+”500 ms, 再呈现一个启动色块 105 ms 。
实验心理学II04 记忆

精选ppt
29
巴特利特的生平简介
Bartlett (1886.10.20 — 1969.9.30)
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 研究室任教,1922年任主任 ,1931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 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 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 用心理学研究所。1932年被 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年 被授予 “勋爵”,是英国实验心 理学家第一人。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 与内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 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而已。这 种观点包括4个基本假设:
¬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知 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要求的提取过程不同,结果,这两 类测验从学习时不同的加工过程获益也就不同;
精选ppt
3
短时记忆的容量
记忆广度(memory span)法 以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
,呈现速度为每秒一个数字。呈现一次后,让被试立 刻按原来呈现的顺序把数字写下来。被试所能正确写 下来的最长系列叫做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同一长度的数字系列 连续呈现,每种长度各呈现3个系列。正确再现一个 系列得1/3分,3个系列全部正确再现者得1分。以得1 分的最长系列的长度为基础,在加上从其他长度系列 所得的分数就是所求的记忆广度。
特 点 感觉寄存器
短时存储器
长时存储器
登记信息 注意之前的
要求注意
背诵
信息的保持 信息的形式
容量 信息的丧失
痕迹存在 提取
不可能
继续注意、背诵
复述、组织
输入的刻板 语音的、可能是视觉的、 大部分是意义的、某些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的情绪图片的启动效应张晓晓 1118403037摘要考察了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图片对于启动效应的影响。
被试为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30名。
在平时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实验材料的相貌对于被试的判断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在本次试验中,启动刺激材料的吸引度也作为其中的一个维度。
本实验在严格控制情绪材料的条件下,以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的材料作为启动刺激,以经过挑选的中性效价的情绪图片作为靶刺激,通过这样的设计来了解情绪的启动效应。
结果表明:启动刺激材料的吸引度与启动效应之间呈现正相关,而唤醒度则没有发现它与启动效应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
1.前言在心理学的发展中,人们认为人类总是潜意识地按照“积极/高兴”和“消极/不高兴”评价周围环境。
在情绪或态度的现有理论中,研究表明个体只需少量认知资源就能快速评价刺激的情绪含义,并影响随后的情绪与认知。
这些观点在近二十年里,获得了许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其中最直接的是情绪启动研究。
该研究先呈现不同效价的启动刺激200ms,间隔100ms后呈现不同效价靶刺激,此时SOA为300ms(SOA指从启动刺激开始呈现到靶刺激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当启动刺激与靶刺激效价一致时(如癌症———丑陋)所需反应时比不一致时(如生日———丑陋)更短。
因形成意识反应策略并影响随后反应至少需要SOA为500ms,因此如果SOA为300ms时,启动刺激影响了随后的靶刺激反应,可将该过程视为自动、无意识的。
可见,情绪启动研究一方面深化了传统的启动范式,将该范式扩展至情绪的研究。
另一方面为探索无意识情绪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新的途径。
此外,该研究因具有直接测量方法所无法取代的优势,现已成为研究态度自动激活的首选方法。
鉴于其重要的研究意义,情绪启动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并且成为较活跃的领域之一。
Bower在80年代初提出了关于情绪和记忆联想网络模型(association net work model of memory and emotion)①,他认为,情绪或记忆是这个网络上的结点,其他部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这些结点的变化。
造成这些变化的可以是任何刺激,如听觉,视觉,语言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对情绪结点的刺激,可以引发扩散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以降低与此有关结点的感觉阈限,如情绪关联词语等。
90年代,有人又提出了“无意识情绪模型”(Model of Nonconscious Affect)②.这个模型有种:一是添加模型,认为某些无意识的刺激会诱发人的某种情绪模式的产生,促使人们出现一种弥散性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通过无意识的方式添加到其他状态之中,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③第二个模型是注意模型(Attention model),这个模型认为,具有情绪刺激的信息会更多的引起人们的注意,当A察觉到B 的细微的情绪的变化,A会更加注意B的情绪变化,当人们察觉到情绪变化的时候,就必然会引起注意。
④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很多人研究不同性质和特质的刺激对记忆过程的影响,因此认知过程的启动效应的研究开始了。
人们通过实验的方法去验证。
比较早的对Bower的模式进行验证的是Murphy和Zajonc R N B,他们提出了情绪首因效应假说。
他发现情绪和其他认知现象一样存在情动效应,如果这种情绪是无意识的,这种情绪就成为了人们对事物反应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活动有了情绪色彩。
⑤之后Challis 和Krane对不同启动状态下词语认知的速度进行研究,发现期待能够启动的情绪状态下(无论是否积极)词语认知速度快于中性状态下的认知速度。
⑥情绪面孔的启动效应主要是研究情绪面孔的效价及唤醒度和启动效应的关系。
总结以往对于阈下情绪启动研究发现,有些研究者从情绪类别论出发,选取了生起的面孔,恐惧的面孔的情绪图片作为启动刺激,对阈下情绪情动效应进行研究。
也有些研究从情绪的维度论出发,选取了正负效价的材料做启动刺激,证明了情绪效价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存在。
⑦因此本实验从人的情绪的维度论出发,在严格控制情绪材料效价的条件下,以高低唤醒度的材料作为启动刺激,以经过挑选的中性效价的情绪图片作为靶刺激,通过这样的设计来判断情绪的启动效应。
在平时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实验材料的相貌对于被试的判断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在本次试验中,启动刺激材料的吸引度也作为其中的一个维度。
2.研究方法2.1被试预实验: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10名,男女各5名,年龄19~21岁,矫正视力1.0.实验: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30名,男女各15名,年龄18~22岁,矫正视力1.0以上。
2.2实验材料本实验的研究材料是从中国情绪图片系统(CAPS)中的情绪面孔。
所有图片均来自中国成年的青年男女,并以九点对其唤醒度和吸引度进行评价。
从积极面孔系统中随机挑选15张男性面孔图片,15张女性面孔图片;从消极面孔系统中随机挑选出15张男性面孔图片,15张女性面孔图片。
通过预实验,从中性情绪面孔系统中筛选出30张男性图片,30张女性图片。
2.3实验过程(1)预实验在实际操作时多次发现,中国情绪图片系统中的中性面孔在进行二分时(积极或者消极),无论启动刺激如何变化,经常被认为是绝对积极或者绝对消极。
考虑到这点,所以先进行一个预实验,从中性情绪面孔图片中选择出相对中性的图片。
从中国情绪图片系统中的中性面孔文件中男女面孔个挑选出50张,利用E-prime2.0设计实验。
实验首先出现指导语,要求被试对之后实验中的面孔图片进行反应,认为图片情绪是积极的按“F”,消极的按“J”。
每张图片出现的时间是2s,时间到后无论是否反应完都会进入下个环节。
每张情绪图片消失后,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出现的时间为500ms。
从这个实验中挑选在作出作答一致人数小于等于7人的图片,男女各30张,作为正式实验的靶刺激。
预实验的被试和正式实验的被试有交叉。
(2)实验实验材料呈现的程序由E-prime编制。
在每次实验先是在白色的屏幕上呈现一个黑色的“#”,时间为500ms,然后呈现启动刺激10ms,之后仍然是“#”,呈现时间是500ms,接下来屏幕中呈现的是靶刺激,时间是3s,被试根据自己的感觉,对靶刺激的情绪积极还是消极进行判断,积极的按“F”,消极的按“J”。
时间到后无论是否反应完都进入下个环节。
每张启动刺激出现两次,靶刺激也出现两次。
每张靶刺激出现的两次分别配以一张积极情绪的启动刺激,和一张消极情绪的启动刺激。
3.实验结果当实验中被试对靶刺激的反应与启动刺激一致时,认为启动效应成功。
经过统计之后,分为男生,女生和总的对60张启动刺激图片的反应启动成功几率。
启动成功几率=启动刺激成功的次数/启动刺激出现的次数用spss16.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表1 男女总的成功几率的平均数0.5103,方差是0.172;启动刺激的唤醒度的平均数是5.48,方差是1.43;启动刺激的吸引度的平均数是4.64,方差0.82.Descriptive StatisticsN Minimum Maximum Mean Std. Deviationhx 60 3.33 8.33 5.4833 1.43596qd 60 .18 .87 .5102 .17256xy 60 3.50 6.86 4.6425 .81902Valid N (listwise) 60表一表2 列出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表中可以看出自变量吸引度和因变量总的成功几率之间的相关性最大,但是仍然不足。
Correlationsqd xy hx qd Pearson Correlation 1 .320*-.047Sig. (2-tailed) .013 .720N 60 60 60 xy Pearson Correlation .320* 1 -.201Sig. (2-tailed) .013 .123N 60 60 60 hx Pearson Correlation -.047 -.201 1Sig. (2-tailed) .720 .123N 60 60 60*.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表2ANOVA bModel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1 Regression .180 1 .180 6.610 .013aResidual 1.577 58 .027Total 1.757 59a. Predictors: (Constant), xyb. Dependent Variable: qd表3统计量F=6.610;相伴概率值:p<0.05.说明吸引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Coefficients aModel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StandardizedCoefficientst Sig.B Std. Error Beta1 (Constant) .197 .124 1.598 .116xy .067 .026 .320 2.571 .013 a. Dependent Variable: qd表4Excluded Variables bModel Beta In t Sig. Partial Correlation Collinearity StatisticsTolerance1 hx .018a.140 .889 .018 .959sex .059a.451 .654 .060 .928a. Predictors in the Model: (Constant), xyb. Dependent Variable: qd表5从表格中可以看出y=0.197+0.067x(y=启动成功率;x=吸引度)4.结果讨论当前对于阈下情绪启动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关注与情绪的正负效价产生的情绪启动效应。
而唤醒度知识一个维度,吸引力在此之前,很少进入大家的视野。
因此,与以往采用不同效价的情绪面孔作为启动刺激,通过中性靶刺激的效价做判断的研究不一样,本研究以不同唤醒度的情绪面孔作为启动刺激,通过让被试对中唤醒度靶刺激的唤醒度做判断来考察情绪面孔唤醒度和吸引度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通过对实验的结果的分析,在本次试验中,启动效应与启动刺激材料的唤醒度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联系。
但是根据假设来说,唤醒度越高,启动效应的效果应该越明显,但是在本实验并没有得到验证。
思考原因可能如下:1.被试没有认真作答。
在本实验中,没有设置去检验被试是否认真作答的环节,没有办法确认被试是否认真作答;2.两者之间可能本身没有关联。
唤醒度的数值越大,越容易识别该实验材料是消极和积极,但是这并不能引申到越容易识别的实验材料越能够激发启动效应,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有的判断只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