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步骤:⑴连接仪器(先下后上,从左至右);⑵检查气密性;⑶装药品,并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放一团棉花);⑷加热(先预热);⑸收集;⑹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2、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先把导管一端浸入水中,后用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移开手后,导管中会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好。
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若通过导管进入水槽,则水会变红)。
4、为什么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在试管口形成的冷凝成水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5、为什么试管内的导管不宜过长?(一般导管只要稍露出橡皮塞即可)使瓶中的空气完全排出,收集到的氧气更纯。
6、什么时候收集?——产生连续、均匀气泡时收集。
(开始时含有空气,会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7、为什么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8、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何时表示收集满了?当集气瓶口的气泡向外冒时,表示收集满。
9、收集好的氧气瓶如何放置,为什么?氧气瓶应正放,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10、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结束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破裂。
(若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就沿导管倒吸入热的试管中)11、若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水沿导管倒吸时,应如何处理?立刻拔掉橡皮塞。
12、还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为什么?还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利用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反应的性质。
13、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一定要伸到集气瓶底部,为什么?便于瓶中的空气完全排出,使收集到氧气更纯。
1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为什么瓶口要放一玻璃片?防止流动的空气进入瓶中。
15、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证氧气已经集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集满。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步骤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步骤
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制
取氧气:
1. 准备实验室玻璃仪器,包括漏斗、试管、橡皮塞等。
2. 在试管中加入一小颗高锰酸钾晶体。
3. 添加足够的稀硫酸(H2SO4)溶液至试管中,使高锰酸钾完
全溶解。
4. 将试管倒置放置于水槽中。
5. 将燃烧杯或点燃一根火柴,用火焰预热试管底部。
6. 移开燃烧杯或火柴,观察试管内的气体排出。
7. 将试管底部封闭,以防止氧气外泄,可以使用一根橡皮塞或
在试管口处套上一根橡胶管,并用夹子夹紧。
8. 将封闭的试管倾斜放置,氧气会积聚于试管顶部。
9. 通过试管顶部的开口,可以使用喷灯点燃氧气,观察氧气燃
烧现象。
注意:制取氧气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勿直接吸入制取的氧气,同时注意稀硫酸的腐蚀性,操作时要佩戴防护设备和实验室妥善储
存和处理废弃物。
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
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引言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即通过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制取氧气的过程。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和氯酸钾(KClO3)都是氧化剂,在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产生氧气。
具体的反应方程式如下:1.高锰酸钾的分解反应:2KMnO4 → 2KOH + 3O2 + MnO22.氯酸钾的分解反应:2KClO3 → 2KCl + 3O2根据上述反应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制取氧气。
实验步骤以下是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加热设备(如酒精灯或Bunsen燃烧器)、试管、水槽、水、橡皮塞、气液分离装置(如U型管)等。
2.将试管洗净并用水冲洗干净,确保无杂质。
3.将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注意控制用量以避免产生过多的氧气导致安全问题。
4.将试管用橡皮塞密封,并将试管倒置放入水槽中。
5.准备气液分离装置,将一端插入试管中,另一端放入水槽中。
6.点燃加热设备,将火焰对准试管底部进行加热。
7.观察实验现象:随着试管受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开始分解,产生氧气。
氧气通过气液分离装置进入水槽,形成气泡。
8.实验结束后,关闭加热设备,等待实验装置冷却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9.将气液分离装置从水槽中取出,观察气泡中的气体,可以确认为氧气。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环境的安全和整洁,避免发生意外。
2.加热设备使用时要小心操作,避免烧伤或引起火灾。
3.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关闭加热设备,等待装置冷却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以免烫伤。
4.在进行气液分离装置时,要小心操作,避免装置倾斜或破裂。
5.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氧气是一种氧化剂,要避免与易燃物质接触,以免引起火灾。
6.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和试剂,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结论通过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制氧气
红色)
照课本第38页图2-15,安装仪器,注 意铁夹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口要 略向下倾斜,试管内导管略超出橡皮 塞即可,导管过长有何后果?
准备气体的收集装置
将集气瓶充满水后倒置于水槽中
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将酒精 先 再 灯固定在有药品部位加热
讨论:
1、实验完毕,是先熄灭酒精灯还是先取出水槽中 导管? 2、加热试管时为何先预热,再固定加热? 3、能否立即收集产生的气体?
先将导管浸没于水中; 再用双手捂住试管或其它容器(也可用热毛巾); 若在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装置不漏气(或气 则 密性良好)。 注意: 注意:手离开容器后,管端又形成一段水柱。 你知道为什么吗?
将高锰酸钾放入倾斜地铺在试管底部,不 要让药品堆积在底部,在试管中放一团棉 花(防止药品进入导管使水槽中的水变成紫
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
催化剂
1、只有在反应中满足“一改变二不变”的物质才 能叫催化剂,且“改变”不等于“增加”; 2、催化剂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唯一的;有些反 应根本不需要催化剂; 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能改变速率,不能改变 产量。
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
一般表达式:AB A+B
思考:化合反应的表达式任何表示? A+B AB
二、装置
发生装置---根据什么决定发生装置? 发生装置 根据什么决定发生装置? 根据什么决定发生装置 反应物的状态和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根据什么决定收集方法? 收集装置 根据什么决定收集方法? 根据什么决定收集方法 气体的密度和 气体的密度和在水中的溶解性
氧气的收集方法 排水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排水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比空气略重)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比空气略重)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步骤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步骤实验目的:通过高锰酸钾的分解反应制取氧气。
实验器材:高锰酸钾(KMnO4)、玻璃烧杯、玻璃棒、塞子、水槽、导管、燃烧装置。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所需实验器材清洗干净,确保无杂质。
b. 在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用于收集生成的氧气。
c. 将玻璃棒用火烧热,以防止实验时的细菌污染。
2. 称量高锰酸钾:a. 使用天平称取适量的高锰酸钾(KMnO4),记录下称量质量。
b. 将称取好的高锰酸钾放入干净的玻璃烧杯中。
3. 加热分解:a. 将玻璃烧杯放置在燃烧装置上,适当调整火力,加热高锰酸钾。
b. 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变化,由紫红色逐渐变为棕黑色或暗绿色。
c. 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时停止加热。
4. 收集氧气:a. 将一个导管的一端插入燃烧装置的出口,另一端放入水槽中。
b. 调整导管的位置,使其尽量贴近水面,以方便氧气的收集。
c. 将燃烧装置中产生的氧气通过导管进入水槽中,观察气泡的产生。
5. 观察现象:a. 观察水槽中氧气的收集情况,可以看到气泡逐渐升至水面。
b. 观察高锰酸钾分解反应的颜色变化,由紫红色逐渐变为棕黑色或暗绿色。
6. 测量氧气体积:a. 停止加热后,继续收集氧气,直到气泡不再上升。
b. 使用标定好刻度的容器测量收集到的氧气体积。
7. 计算氧气产量:a. 根据测量得到的氧气体积和高锰酸钾的质量,计算出氧气产量。
b.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时要小心,避免高锰酸钾溅入眼睛或皮肤。
2. 加热时要注意火力控制,避免剧烈反应或溅出。
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避免高锰酸钾残留。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气和锰酸钾。
2KMnO4 -> 2KOH + 3O2 + MnO2该反应是一种分解反应,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可以使其分解生成氧气和锰酸钾。
由于氧气不溶于水,因此可以通过水槽收集并测量氧气的体积。
实验中观察到高锰酸钾的颜色变化和氧气泡的产生,可以验证该反应的进行。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七个步骤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七个步骤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操作,以下是制取氧气的七
个步骤:
第一步,准备实验器材。
我们需要准备高锰酸钾、硫酸、试管、
塞子、蒸馏水等实验器材。
第二步,制备高锰酸钾溶液。
我们将适量的高锰酸钾加入到试管中,再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溶解。
第三步,加入稀硫酸。
将制备好的高锰酸钾溶液缓慢地滴入试管
中的稀硫酸中,注意不要过快滴加,以免溅出溶液。
第四步,加热反应。
将试管装上塞子,通过加热方法(可以用酒
精灯或者显微镜架加热),将试管中的溶液加热。
第五步,观察气体产生。
当试管中的溶液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
产生气泡。
这些气泡就是氧气的产生,可以通过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
来判断反应进程。
第六步,气体收集。
用气体收集瓶将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
注意
要将瓶口完全浸入水中,以防氧气泄漏。
第七步,检验气体。
取出收集瓶,把一根带火花的火柴放在瓶口,如果观察到明亮的火焰,表明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通过以上七个步骤,我们可以成功制取到氧气。
这个实验操作既
简单又安全,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化学反应,并观察到氧气的制备过程。
同时,通过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我们也能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并且提高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 检查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检查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为标题的文章:实验室中,高锰酸钾是一种常用的氧气制备试剂。
下面将介绍制取氧气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准备以下器材和试剂:1. 高锰酸钾(KMnO4):这是制备氧气的试剂,可在实验室常见的试剂供应商处购买。
2. 烧杯:用于容纳反应溶液的容器。
3. 水槽:用于收集氧气的容器。
4. 水管:连接烧杯和水槽,用于气体的通道。
5. 水:用于制备氧气的反应中。
第二步:制备反应溶液将适量的高锰酸钾溶解在烧杯中的水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需要注意的是,溶解的高锰酸钾的量应根据实验需要来确定,具体的量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条件进行调整。
第三步:进行反应将烧杯放置在水槽中,并将水管连接到烧杯的底部。
确保水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另一端与烧杯连接,以保证气体的通道畅通。
然后,将制备好的反应溶液缓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反应过程。
反应开始后,可以观察到水槽中产生气泡,并且烧杯内气体逐渐增多。
这是因为高锰酸钾与水反应生成氧气的结果。
第四步:收集氧气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水槽中的气泡将会变得较为稳定。
此时,可以使用气管或玻璃管将气泡引入到另一个容器中,以收集纯净的氧气。
注意,在收集氧气之前,需要排除气管内的空气,以确保收集到的气体是纯净的氧气。
可以通过将气管浸入水中,将其中的空气排出。
第五步:验收为了确保收集到的气体是纯净的氧气,可以进行验收。
最常见的方法是将一根点燃的火柴或蜡烛放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是否能够继续燃烧。
如果火柴或蜡烛能够继续燃烧,即可确认气体为氧气。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锰酸钾的反应产物中可能还有少量的氮氧化物等杂质,因此验收结果可能不完全准确。
为了获得更纯净的氧气,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净化。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满足常规实验和教学的需求。
同时,实验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高锰酸钾制氧气的现象
高锰酸钾制氧气的现象
高锰酸钾制氧气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再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发生装置为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一般采用排水法,故反应现象为水槽内产生气泡。
1高锰酸钾制氧气化学方程式
2KMnO₄=△=K₂MnO₄+MnO₂+O₂↑
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需要加热一段时间才能收集到氧气(主要是活化能的缘故),因此写方程式时“加热”这一反应条件必不可少。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
1、装配实验装置(试管内的导管稍伸出胶塞即可,便于气体导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管口放一小团棉花(防止热的氧气流把高锰酸钾粉末吹入导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的湿存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到管口遇冷成水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铁架台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即大约离管口1/3处
4、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
5、收集完毕,将导管移出水面。
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实验目的: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使其分解产生氧气。
实验器材和试剂:1.高锰酸钾(KMnO4)固体2.实验室专用电炉或酒精灯3.清洁干净的试管4.水槽或水盆5.水中加热设备(如水浴)6.水银或水封法气收集设备7.温度计8.镊子或铁夹子9.盖玻璃板10.水11.火柴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清洁干净,无水气残余。
实验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内进行。
2.准备高锰酸钾固体。
确保高锰酸钾固体无杂质和受潮。
3.准备水中加热设备,如水浴。
将水装入水浴中,待用。
4.在实验室专用电炉或酒精灯上加热制取氧气的试管。
试管用温度计测量其内部温度。
5.打开实验室通风设备,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6.将实验代号、实验日期等信息写在实验笔记本上,方便记录实验结果。
7.打开水封法气收集设备的取气口,将试管反向放置在取气口上。
8.用镊子或铁夹子夹取适量高锰酸钾固体放入试管中。
注意必须使用干净的器具,避免杂质的进入。
9.关闭水封法气收集设备的取气口,确保取气通道不泄漏。
10.将试管放入预热至适当温度的水浴中。
11.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和变化,记录下来。
12.当水浴中的温度达到实验所需的适当温度后开始记录反应时间。
13.观察试管中的高锰酸钾固体是否发生颜色变化,颗粒变细,有气泡产生等现象。
14.当观察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时,逐渐加热水浴,使反应加速进行。
15.当水浴中的温度达到适当温度,反应进行充分且趋于平稳时,可停止加热。
16.确定氧气收集的末点时间。
17.关闭水封法气收集设备的取气口,断开试管和取气装置的连接。
18.倒置试管,将试管内的气体转移到收集气体的容器中。
19.将获取的氧气进行分析,记录相关数据。
实验数据处理:1.计算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
2.计算反应物与产物的摩尔比值,以及产物的产率。
3.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分析可能存在的误差。
实验注意事项:1.由于高锰酸钾具有氧化性,需要避免与易燃易爆、易碎物品接触。
高锰酸钾制氧气
发
收
生
集
装
装
置
置
5、实验步骤:
a.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b.装:填装药品。 c.定:固定装置。 d.点:点燃酒精灯。 e.收:收集气体。 f.离:将导气管撤离水槽。 g.熄:熄灭酒精灯。
制取氧气
氧气与铁丝的反应
参照P35【实验2-4】
注意事项:
a.集气瓶底要有一些水。
b.铁丝要盘成螺旋状,增大接触面积 c.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待火柴快燃 尽时,再伸入集气瓶中。
一、实验步骤
制取氧气
1、实验目的:制取氧气两瓶,一瓶瓶底 有些水,用于铁丝与氧气的反应;另一 瓶收集满氧气,用于木炭与氧气反应。
2、实验原理:
3、仪器及药品: 铁架台、铁夹、试管、
单孔橡皮塞、导气管、集气瓶、玻璃片、 水槽、坩埚钳、酒精灯、火柴、 高锰酸钾(KMnO4)、 铁丝、木炭。
棉花的作用: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木炭与氧气反应 参照P放入废液杯
2.实验结束,待试管冷却后 将试管中的药品倒入指定 地点。
3.实验结束,整理实验仪器 4.注意安全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原理:2KMnO4 ===K2MnO4 + MnO2 + O2↑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水槽,玻璃导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棉花,水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配实验装置(试管内的导管稍伸出胶塞即可,不可过长,利于气体导出)2.将药品裝入试管平铺在底部,管口放一小团棉花(防止热的氧气流把高锰酸钾粉末吹入导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①注意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流回试管底部,炸裂试管②铁架台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即大约离管口1/3处)4.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
(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炸裂。
然后酒精灯外焰要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5.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放出时开始收集。
1开始有气泡不要就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此时氧气不纯净。
2当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溢出时,证明已满。
6.收集完毕,将导管移出水面。
7.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这话听起来像“茶庄定点收利息”,用谐音记忆法,比较容易记住。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图,请指出易犯的错误:1、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2、导管伸入试管内太长3、铁夹没夹在试管口三分之一处4、试管口没塞一团棉花5 没用外焰加热6 实验结束先移导管,后移酒精灯7 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酒精灯C、铁架台E、集气瓶 F 水槽(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式,并注明反应类型2KMnO4 ===K2MnO4 + MnO2 + O2↑(分解反应)(3)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4)当气体收集完毕,停止加热时,应该先将导管从水槽中撤出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其原因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5)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还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原因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新)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一、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1、连:按要求连接好仪器2、查:检验装置气密性3、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然后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4、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5、点: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6、收:收集气体7、离:收集氧气结束后,将导管撤离水槽8、熄:熄灭酒精灯二、注意事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三、实验中思考的问题1、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怎样验满?2、“自主探究,积极参与”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使学生从单纯的注重学习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
通过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尝试,我感到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它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学生创设新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效果良好。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针对课题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总结。
一.首先总结一下自己的成功做法。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3.师生互动,构建新知4.创新反思,总结升华二.反思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1、关注学生实情和需要不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比如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在方法上做得不够到位,应该注意到个体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教师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实验材料:1.高锰酸钾(KMnO4)粉末。
2.玻璃棒。
3.密封实验装置(实验室用的气体收集瓶或其他容器)。
4.水槽或水槽。
5.热源。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a.准备一个密封的实验装置,通常使用气体收集瓶或玻璃容器。
确保密封性好,以免氧气泄漏。
b.在实验装置上设置一个导管出口,以便气体能够顺利流出。
2.准备高锰酸钾溶液:a.取一小量高锰酸钾粉末(约0.5克),加入一些蒸馏水中,搅拌溶解。
b.溶液应该是浅粉红色的,如果需要可以适量调整浓度。
3.收集氧气:a.在水槽中倒入适量的蒸馏水,将气体收集瓶倒置在水槽中,确保口完全浸入水中。
也可以准备一个导管,将其一端浸入水槽中。
b.将装有高锰酸钾溶液的容器置于热源上加热。
适当调整热源的温度,使溶液缓慢加热,但不要过热。
c.由于高温下高锰酸钾分解产生氧气,气体将进入收集瓶或通过导管进入水槽。
d.当气泡冒到瓶底,用玻璃棒将收集瓶底的气泡排除,保持气体收集效果。
e.如果使用导管,可以取出导管末端,并将其封口以保持收集的气体不泄漏。
4.观察实验现象:a.高锰酸钾加热后会产生气泡,并且会有一股刺激性的气味。
b.气泡是由于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氧气(O2)。
c.在瓶底可以看到收集到的氧气,它将将水从瓶中排走。
5.结束实验:a.当氧气的收集量足够后,关闭热源,停止加热。
b.将收集瓶从水中取出,将其口封紧,同时保持瓶子倒立,以防止氧气泄漏。
c.利用收集到的氧气进行后续实验。
注意事项:1.由于高锰酸钾是一种易挥发的氧化剂,需要避免过热和突然加热,以免发生爆炸。
2.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氧气是可燃性气体,避免接近明火,以免引发火灾。
3.实验结束后,实验器材应进行妥善清洗,高锰酸钾溶液应妥善处理,不可随意倒入下水道,以免引起环境污染。
知识点包——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
一、知识点名称——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二、知识点详解(1)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将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还要在管口放一小团棉花)③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燃酒精灯,预热后加热试管⑤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气体⑥收集完毕,先将导管移出水面⑦熄灭酒精灯。
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
其操作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7 个字。
可用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2)注意事项: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湿存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③铁架台的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距离试管口 1/3 处)。
④试管内的导管稍伸出橡皮塞即可,这样便于气体导出。
⑤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
⑥加热时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酒精灯外焰要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注意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大盆气泡冒出时,证明已集满。
⑧停止加热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掉酒精灯。
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就会被倒吸入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⑨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小颗粒进人导管。
⑩盛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正放,因为在相同状况下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正放可减少气体的逸散。
三、强化训练【典型例题】(2018•安徽)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气密性B.加入药品后,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C.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D.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再从水槽移出导管【答案】A【解析】解:A.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气密性,故正确;B.加热:直接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故错误;C.待导管口有均匀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不能有气泡冒出就立即收集,故错误;D.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会倒流,可能引起试管炸裂,故错误。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注意事项
一、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1、连:按要求连接好仪器
2、查:检验装置气密性
3、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然后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4、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5、点: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6、收:收集气体
7、离:收集氧气结束后,将导管撤离水槽
8、熄:熄灭酒精灯
二、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顺序
1、检查气密性
1塞紧橡皮塞
2导管置于水中
3用手心对试管微热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气体受热膨胀形成用药匙取用粉末状固体
②用纸槽送入试管底部③直立试管避免固体药品沾在管口或管壁上.
3、连接装置
①放好酒精灯
②用一团棉花堵住试管口③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
④固定盛有药品的试管用外焰加热,根据酒精灯的高度固定试管.防止高锰酸钾受热时进入导管
4、加热
①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酒精灯
②对准药品所在的部位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5、收集气体
①集气瓶装满水倒置在水槽中
②等导管口有连续气泡时收集氧气的
③水排空,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④移出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
集气瓶中不能有气泡.导管口开始有的气泡是受热膨胀的空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6、停止实验
把导管移出水面;
②熄灭酒精灯顺序颠倒,会引起水倒流入试管中而导致试管破裂.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一、高锚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1、连:按要求连接好仪器2、査:检验装置气密性3、装:将髙镭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然后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4、泄:将试管固圧在铁架台上5、点:点燃洒精灯加热药品6、收:收集气体7、离:收集氧气结朿后,将导管撤离水槽8、熄:熄灭洒精灯二、注意事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I匕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岀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岀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锈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朿时,先移导管再熄火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三、实验中思考的问题1、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怎样验满?2、“自主探究,积极参与''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使学生从单纯的注重学习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
通过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尝试,我感到这是•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它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学生创设新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效果良好。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针对课题的研究进行进-步的反思总结。
i.首先总结■下自己的成功做法。
I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3•师生互动,构建新知4•创新反思,总结升华二.反思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1、关注学生实情和需要不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些不足。
比如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 要特别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在方法上做得不够到位,应该注意到个体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耍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敬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耍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教师永远妥对学生满含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1、连:按要求连接好仪器
2、查:检验装置气密性
3、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然后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
塞塞紧试管
4、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5、点: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6、收:收集气体
7、离:收集氧气结束后,将导管撤离水槽
8、熄:熄灭酒精灯
二、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三、实验中思考的问题
1、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怎样验满?
2、“自主探究,积极参与”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使学生从单纯的注重学习知识转变为学
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
通过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尝试,我感到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它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学生创设新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效果良好。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针对课题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总结。
一.首先总结一下自己的成功做法。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4.创新反思,总结升华
二.反思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关注学生实情和需要不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比如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在方法上做得不够到位,应该注意到个体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教师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
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
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2、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愿把机会让给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在教学活动中,我认为与学生平等地走进学习过程中,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有时候还是有放不开手的思想作怪,不能大胆地、放心地把机会让给学生,在这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运用思维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对原子构成的初步认识。
教师可以运用讲授法、启发法帮助学生运用思维模型。
该思维模型在前面学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时已经初步建立。
教师可以运用科学、难度适中的讲授帮助学生学习原子的构成。
例如: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很小,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原子核带正电,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电子带负电,原子显电中性。
启发提问:你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怎样运动呢?如果分别以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例,分组讨论它们的核外电子运动,科学家是用什么方法来表征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的?
师生交流,教师总结性讲解:电子在原子核外做无规则高速运动,电子的能量存在差异,因而在原子核外不同区域出现的几率不同。
能量低的电子在离原子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原子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微粒观的建立不仅是微,更重要要说粒子性。
人们把这种按照能量高低的运动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是按照能量高低及其在一定能量区域出现几率的多少来描述的。
科学家用化学符号来表示以上事实,称为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如:Na Cl
概念辨析:Na 原子核外11 个电子是否真的是一层一层排布的,结合上述原子结构示意图,谈谈你的理解?
2.运用案例教学及符号表征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案例:金属钠和氯气很容易反应生成氯化钠,其微观本质原因是什么?
利用化学符号表征以上化学反应。
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容易失去这个电子后形成稳定结构,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成为钠离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 个电子,容易得到一个点子形成稳定结构,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成为氯离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形成氯化钠这种物质。
由以上案例拓展到对元素周期表的研究:
物质都有趋向于稳定状态的特点(如:水往低处流;树上的苹果往下掉)。
原子也不例外,也有趋向于稳定结构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原子的稳定结构呢?【稳定结构】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这样的结构叫8 电子稳定结构( 第一层为2 个) 。
金属元素容易和非金属元素结合,就是因为他们彼此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习题,帮助学生建立微粒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