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 引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我国农村地区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秩序进行生产经营的制度。

该制度的实施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定义、演变历程、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2.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定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我国农村地区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秩序进行生产经营的制度。

在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实行集体经济制度,即人民公社化运动。

19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根据自愿原则,通过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个体承包经营土地,并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3.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变历程3.1 集体经济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实行了集体经济制度。

农民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共同经营土地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资产。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分散和农民劳动力不充分的问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的推行,使得农民可以按照自愿原则,通过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个体承包经营土地,并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民在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以自主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和内容,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3 现代农业经营合作社的兴起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效益,我国农村兴起了现代农业经营合作社。

这种合作社以土地流转和经营合作为基础,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的集约化生产。

这种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主要内容4.1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农民可以通过签订土地承包合同,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在一定期限内享有这一权利。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农民的承包土地的产权和经营权,为农民提供了经济收入的来源。

4.2 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民观念的转变,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多样化。

工作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

工作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前开始的改革,是从农村发轫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开始的。

40年前农村改革的标志性名词,是“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句流传全国农村的话,更是简明易懂。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将过去农村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改变为按一定方式承包给农户家庭分散经营,改变的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因此,在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农村的发展时,分析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关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巩固与完善,理论界存在不同观点,各地农村在实践中也有不同做法,例如,在承包期内,土地动态调整好还是起点公平、期限内不调整好?在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中,集体所有制内成员的权利应该如何理解?集体资产改革是按成员权逻辑还是财产权逻辑来展开?在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下,集体所有权、承包农户的承包权、土地租赁者的经营权各自的性质是什么?在承包权分散、人口城市化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土地与农业劳动的动态匹配机制,形成地权分散而经营适当集中的发展模式?等等,都值得探讨。

本文分四个部分来进行分析,第一部分简要总结农业发展的成就,第二部分扼要回顾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演变过程,第三部分对一些争议的观点进行分析,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第四部分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建议。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成就巨大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里仅举几组数据来进行简要说明。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显著增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数据,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30477万吨,2017年为61791万吨,增长102.7%,年均增长1.83%,见图1。

1978年我国棉花产量为216.7万吨,2017年为549万吨,增长153.3%。

1978年我国油料作物产量为521.8万吨,2017年为3732万吨,增长615.2%。

农村经营体制完善与发展历程

农村经营体制完善与发展历程


lj ≮

肖 卫
建 国 以 来 , 在 中 国 农 村 经 济 6 年 的 发 展 实 践 中 , 历 经 0
“ 初级 社 ”和 “ 高级 社 ”3 种形 式 农村 合作 社 。l 5 年 中 91 共 中央 召开会议 通过 《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 的决议》 ( 草
是 农村个 体经 济 向集体经 济转 变 的最早形 态 ,其 经营 方式
是 由 l个 以 下 农 广 组 成 , 以 自愿 互 利 为 原 则 将 各 自的 牲 畜 、 0 农 具 和 劳 动 力 集 中 起 来 进 行 集 体 劳 作 。在 “ 助 组 ” 中 , 互 主 要 生 产 资 料 归 农 户 所 有 ,农 户 获 取 全 部 经 营 收 益 。 农 户 白发 组 织 形 成 短 期 或 长 期 的 “ 助 组 ”在 农 户 分 散 经 营 为 互
下 以 土 地 、牲 畜 、农 具 入 股 分 红 , 统 一 经 营 , 同 时 , 农 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农户 对土 地等基 本生 产资 料具有 完全 的生 产经营 自主 权和
剩 余 索 取 权 。土 地 改 革 作 为 制 度 变 迁 产 生 了 巨大 的 制 度 效
保 留相应 的 自留地 由家庭 经营 。这 种经营 方式 基本 适应 当
时农 业 生 产 发 展 的需 要 。 “ 级 合 作 社 ”是 由1 0 一 高 户 5 2 0 农 户 组 成 集 体 农 场 , 主 要 生 产 资 料 归 集 体 所 有 。 劳 O户 动 者 报 酬 在 扣 除 国 家 和 集 体 提 留后 , 按 工 分 衡 量 的 劳 动 量 分 配 。 入 社 农 户 只 保 留少 量 自留地 ,社 员编 成 若 干 生产 队 , 实 行 生 产 责 任 制 。 由 于 生 产 责 任 制 中 , 高 级 社 难 以 监 督 农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发展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发展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发展作者:孙中华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7年第16期从1978 年至今,我国农村改革已步入第39 个年头,到2018 年就是整整40 年了。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把这一体制确立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改革近40 年来最重要的制度成果。

建立、完善与发展这一制度,一直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建立,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局部到全面的推进过程。

1979年9 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不要包产到户。

这是中央第一次正式宣布包产到户可以作为例外存在的政策文件。

1980 年9 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提出,边远地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

在得到政策支持后,1980 年末全国实行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比例上升到约20%。

1982 年1 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对包干到户初步做出了理论上的阐释,指出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上,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1983 年1 月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进一步提出,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适应当前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并指出,“在这种经营方式下,分户承包的家庭经营只不过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

到1984 年底,全国约98%的生产队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的经营方式,标志着家庭经营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的微观基础已经形成。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发展趋势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发展趋势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发展趋势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与调整,不断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形势的变化。

在不同历史阶段,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展现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新时代下的发展方向。

一、沿革发展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处于封建剥削的严重压迫下。

为了彻底改变农村土地制度,实现土地革命,1947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倾向逐渐减弱。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经济依然处于落后状态,需要进一步的制度完善。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进行,兴办家庭承包责任制成为基本经营制度。

1982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农业生产逐步回归农民的自主经营。

在这一阶段,国家力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逐渐与市场经济接轨。

200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农业生产逐步由家庭承包责任制向专业化经营转变。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进,更加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升级和发展。

二、发展趋势1. 孕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前,农村经营主体不断多元化,涌现出有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多种形式。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趋势也将会与城市进行更加密切的融合。

农村地区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有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助互补。

3. 提升农村产业链水平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和农业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村科技创新、农业生产一体化、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农村产业链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集体经济到家庭经营的转变过程。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经济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农民都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农田、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都由集体所有,农民按劳动力进行生产,按劳动力所提供的劳务参与到农村经济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农村经济面临了许多问题。

由于集体经济的体制限制,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了压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开始发生改革。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启动了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通过在一些地方开展试点,探索出一些可行的经营制度改革方案。

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包产到户”,即将土地和农田分配给农民个人或家庭,让农民自主经营农田,享有农田的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给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农民通过自主经营熟悉的土地,更加关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量,农田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明显的增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农民可以在合作组织外开展自主经营,发展种养殖业、农村旅游等产业。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2003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国启动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这一制度进一步强调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推动农村产业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除了制度上的改革,我国还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农村公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重视,为农民的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我国还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模式的发展,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村经营的科学化水平。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土地证书、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制度不完善,制约了土地流转的正常进行。

新中国70年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新中国70年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1949-2019 辉煌年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机制,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梳理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改革和创新的过程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进一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参考。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一)构建期: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集体经济应运而生。

1953年12月,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农民生产联合的具体发展路径是: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农业合作运动被推入高潮,直至1957年底基本实现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化。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转变,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社员私有制向无差别的集体所有转变,这表明集体经济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主导成分。

随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部分地区试办人民公社。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随后得到中央的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随后,中央不断调整人民公社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健全按劳分配制度,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促进社队工商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农村集体经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制度框架在这一时期形成。

(二)调整期:1978—1999年。

自农村改革开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农村集体经济在沿着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断调整和探索新的有效实现形式。

一是完善集体统一经营方式。

家庭承包制普及后,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方式重新确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逐渐形成,减弱了家庭生产经营与农村集体经济的联系,家庭经营从集体经济中的附属地位逐步独立出来。

中央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强化“统”的职能,强化为农户服务。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是指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面就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进行浅谈。

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1978年,中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民的土地得到了确权,并且可以自行经营和拥有农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1984年,我国开始推行农村改革试点,出现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这些组织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农业生产资金、技术以及市场信息等支持,使得农村经济逐渐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我国农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1987年,我国开始实行农民自主创业政策,农民可以组建企业、创办公司等经济实体。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村委会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主体。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如道路建设、水电网络建设等,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金、医疗保险等。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为农民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这些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也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但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权益保护等问题,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中国现阶段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中国现阶段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中国现阶段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原创版4篇)目录(篇1)一、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现状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历程三、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优势和挑战四、未来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方向正文(篇1)一、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现状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制度。

这一制度自 1978 年开始实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稳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50-1978 年:集体所有制和人民公社时期,这一阶段的农业生产由集体完成,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2.1978-1984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通过承包土地,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业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3.1985 年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农业生产取得了稳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优势和挑战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业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

四、未来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方向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未来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应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相关政策。

具体措施包括:1.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2.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式,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业附加值。

4.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目录(篇2)一、中国现阶段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背景和历史演变二、中国现阶段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特点三、中国现阶段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优势和挑战四、未来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方向正文(篇2)一、中国现阶段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背景和历史演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制度安排。

它在中国农村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一、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其发展经历了从土地私有制到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在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使农民从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下解放出来,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归农民所有,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土地私有制。

随后,农村实行了集体经济化的改革,在农村建立了以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2. 农村集体经济的特点和结构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特点是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按劳分配和共同管理。

集体所有指农民集体组织对农村集体经济资源的所有权;集体经营指由集体组织承包经营土地、农田、林地、水利等农村经济资源;按劳分配是指按照农民的劳动贡献来分配经济收益;共同管理指农民共同参与经济组织的决策和管理。

3.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现状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向农民个体经济过渡,农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改革,加强了土地的流转和规模经营。

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对农民生活的影响1.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通过土地承包、林果养殖、农村合作经济等途径,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和增加。

尤其是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农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为他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2.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对农民就业的促进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农民可以通过承包土地、务农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兴起,吸纳了部分农民从事非农就业,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一、概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经济组织形式,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农业合作社阶段、人民公社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以及新时代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阶段。

二、农业合作社阶段农业合作社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初级形式,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

农业合作社的成立旨在通过集体劳动、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在农业合作社阶段,农民以自愿的方式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并按照成员贡献进行收益分配。

这一阶段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人民公社阶段人民公社是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质是农业生产的集体化。

人民公社的成立是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人民公社阶段,农村土地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农业生产活动由集体统一安排,收益按照工分制进行分配。

然而,人民公社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劳动激励不足、分配不公等,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为了解决人民公社制度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在1978年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将农村土地使用权下放给农户,实行家庭经营,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一制度也改变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和功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演变为以服务农民为主的组织。

五、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这一改革旨在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回顾及趋势展望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回顾及趋势展望

理论视野总第245期27农村经营管理2023.7集体所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体现的是“统”的职能,是实现“统分结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历史进程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合作化的浪潮,也曾在低谷徘徊,在不同阶段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进入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重新焕发活力,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农村集体经济将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通过梳理回顾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过程,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农村集体经济早期的发展过程农村集体经济正式缘起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合作化运动,因此,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设置成员股以这个时间段为起始点。

从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之前可以看作第一阶段。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基本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格局,生产资料归生产(大)队以及人民公社所有。

但是由于当时工农业存在巨大的剪刀差,农业和农村几乎难以形成积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以“大包干”为标志的农村改革明确了“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体制。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集体经济是主流,生产也以农业为主,个体生产限于自留地的范畴,则在“大包干”之后,农户的个体经营成为农业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主旋律,尽管土地属于村组集体,但是随着土地承包权日益完善,集体经济淡化,“统分结合”中的“分”凸显。

包干到户的制度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但也需要认识到,在分田到户之后,“统分结合”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统”的部分无法有效实现,根本原因在于基层组织权利和职能界定不清楚。

值得关注的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农村集体开始充分利用自身在劳动力、土地方面的优势,借着价格放开的东风,开办企业寻求市场盈利机会。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农村社会中农民经济组织的基本运作方式和规则。

在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在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将从土地制度、农业生产组织和农民收入分配三个方面来阐述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首先是土地制度方面,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实行的是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将土地从公有制转变为农民的承包土地,鼓励农民通过增加劳动和农业生产投入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

然而,随着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土地集体经营的呼声逐渐出现。

2024年,中国开始试点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户或企业进行经营。

这一制度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是农业生产组织方面,开放之前,农村的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是集体经济组织,如农村合作社。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农民个体经济在农村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农民开始以家庭为单位独立经营,个体农业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同时,农村也涌现出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形式的农业经济组织。

这些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不仅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民的收入,也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动力。

总的来说,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土地制度从包产到户逐渐转变为土地流转和集体经营;农业生产组织从集体经济组织向个体经济和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农民收入分配逐步提高,并得到更好的保障。

这些变化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为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仍然存在着土地流转和农业产权保护等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发展趋势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发展趋势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发展趋势引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用于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起源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

那时,中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经济体制,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并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和管理。

然而,集体经济体制无法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农村经济长期陷于低效和落后状态。

2.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变2.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据这一制度,农民可以从集体经济组织租赁一定的土地,并承担相应的生产责任。

这一制度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自由选择经营方式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崛起。

2.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流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结构的调整,土地流转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

为了规范土地流转的行为,中国政府于2015年开始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流转试点。

这一改革使得农民拥有土地经营权的所有权,可以通过流转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更有实力和意愿的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

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涌现。

除了传统的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以及其他农业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经营、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手段,实现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3.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3.1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确权工作的逐步推进,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规范和标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1. 引言1.1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定义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在我国农村地区,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通过政府制定采取的有关土地承包、生产经营方式、经营主体等方面的基本制度。

这一制度的建立旨在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构建是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制度、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等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所在。

1.2 研究背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研究是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有学者和农业专家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行研究和探讨,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影响。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基础,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规律,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变历程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新中国颁布了《中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性质的土地制度,确立了农村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社会化。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一、概述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在中国农村地区实施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展开分析和讨论。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1. 承包政策的出台和调整•1978年开始实行的土地承包政策,为农民提供了经营土地的权利。

•1980年代初,土地承包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农民的承包期限得到明确规定。

•1990年代以来,农村改革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和转包制度逐渐引入。

2. 承包土地的权益和保护•农民通过承包土地获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享有经营农田的权益。

•法律规定,承包期限内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侵犯,承包权益得到法律保护。

•承包土地可以转让、流转,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来扩大经营规模。

3. 承包经营权与农业发展•承包经营权的确立和保护,促进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通过承包土地获得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动力,增加了种植和养殖的积极性。

•承包经营权制度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 农村集体经济的定义和作用•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包括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民集体共同经营的经济实体,是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织形式。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着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 不同类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通过经营和服务共同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

•农村集体企业:由农民集体所有或控股的企业,经营各类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业务。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等形式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

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优势和挑战•优势:凝聚农民的力量,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

•挑战:组织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发展的规模和效益有差距,面临市场竞争和转型升级的问题。

四、农村特色产业和农民合作社1. 农村特色产业的定义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指农村地区具有区域特色、农产品创新和品牌化的产业形态。

三十年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立过程

三十年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立过程

经营收入按股分红 , 有利于土地 为基础的 “ 品的交 售量 来进行 分配 ,完全 背 离 了合 统一经营 , 双层 ” 经营体 制将成为历史。 因 作 组织 的 宗旨 ,不 可能 形成 富裕 农 民的 的适度规模经营 , 增加农民收入 。 但现在有 此要把握好这样几条 : 一是要在典 型示范 、 共 同体 。 我们充 分肯定 和支持 龙头企 业 、 人借土地股份合作的名义 ,把土地入股变 政 策 引 导 下取 得 农 民 自愿 。 二 是 必 须 实 行
i REl 家 ・ 击 读
三 十 年 来 农 村 基 本 经 营 制 度 确 立 过 程
●18 9 2年 , 中共 中 央批 转 《 全 宪法 修 正 案》 载 明 : 农 村 中的 家 “
● 19 9 9年 . 届 全 国 人 大 二 次 九
国农村 工作会议 纪要 》 即第一 个一 庭 联 产 承包 为 主 的 责 任 制 … … 是 会 议 通过 的《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宪 法
● 19 9 3年 .八 届 全 国人 大 一 国农 村 的 一 项 基 本 经 营制 度 , 必 重要 问题 作 出规 定 . 有助 于进 一 步
次会议通过的 《 中华人 民 共 和 国 须 长期 坚持 。
稳 定党在 农村 的土地承 包政 策。 口
受到农产 品加工 销售 中的平均利 润。 还有
全 国 9 .%的 农 村 基 本 核 算 单 位 农 业 和 农村 跨 世 纪发 展 的 重要 方 包地 不得 买卖。农 村土地承 包法 用 91
普 遍 实行 了 包干 到 户 。
针 之 一 , 再 次 明确 指 出, 是 我 法 律 的 形 式 对 土 地 承 包 中涉 及 的 并 这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进程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进程
向 农 业 园 区集 中 , 龙 头 企 业 集 中 , 种 向 向 植 大 户 集 中 ,提 高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水 平 。 20 0 7年 底 止 ,绍 兴 市 农 村 土地 承包 经 营 权 流 转 面 积 ( 地 )8万 亩 , 转 面 积 占 耕 6 流
麦联产到劳 、 到户责任制 。 民经过观察 、 农
比较 和实 践 , 择更 适 合 生产 发 展 需 要 的 选
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 营。18 年 , 9 8 绍兴 、 上虞和越城 区列为全省 土地适度规模 经 营试验区之一。19 9 0年 , 2县 l 这 区规模
责任制形式。自 18 年开始 , 91 家庭联产承
地 区 3 0 9 生 产 队 , 行包 产 或包 干 到 37 个 实
第三 阶段 ( 92年一2 0】 )按 市 19 0 (年 , 场化原则完善 基本经 营制度。上世纪 8 0 年代建 立的 由村 级集体经济 支撑 的农 业 社会化服务组织 ,仍然是体制 内的组织 , 是政企合一的产 物 ,没有清晰 的产权 , 缺 乏强有力的激励 与约束机制 ,效率很低 。 进入上世纪 9 0年代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 不断深入 , 当大量乡镇集体企业转 制为私 营企业后 , 维持或支撑其 存在的经 济来源
些 地 方 出现 了农 田撂 荒 现 象 。 了让 土 地 为 向种 由能 手 集 中 , 兴 在 全 省 较 早 地 开 始 绍 了 土 地 承 包 形 式 逐 步 向 以 “ 田 制 ” 主 两 为
农村 基 本 经 营 制度 变 革 的演 进
( ) 村 基 本 经 营 制 度的 演 进 历 程 一 农
务 组 织 不 同 程 度 地 解 决 了 一 家 一 户 办 不
织逐渐退 出服务领域的同时 , 绍兴各地出 现 了一 些由农 民按市 场化原则 自发组织 的新服务主体 , 这就是以农 户独立经营为 基础 的农 业社会化服 务专业户 和农 民自 愿组织而成 的专业服务队或社诞生了。 这 类服务主体产权清 晰,机制十分灵活 , 在 组成 方式上既有 松散型 的 ,也有紧密型 的, 在服务时间 、 地域 、 内容上都能做到 因 地制 宜 、 因时制宜 、 因事制宜 、 因人制 宜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历程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三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重大变革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通过无偿的方式平均地权,将农村土地由地主所有制改为农民所有制。

第二次重大变革是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将土地的农民所有制改变为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并在后来的人民公社体制中,形成“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生产小队为核算单位,实行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成员按所挣的工分分配劳动成果。

第三次重大变革是发生在40年前的以家庭承包为特征的农村改革,这一改革的核心是把农业的经营单位从生产队变为农户家庭。

在这三次土地制度变革中,土地所有权首先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平均私有;随后的合作化运动将土地所有权集中在集体手中,并实行集体统一经营;最近的一次重大改革则是保留了原有土地所有制,改变了土地经营制度。

二、1978年以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化梳理
(一)改革初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发生于40年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是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把以生产小队为单位的集体统一经营改为以农民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农民家庭重新成为农业的基本经营单位。

“大包干”使得农民家庭在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同时,也获得了经营剩余索取权。

这一经营制度实际也被概括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二)第二轮承包时的制度变化
第二轮承包,大多数地区是在1995年前后进行的,基本沿用了第一轮承包的做法,但在一些地区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由于《土地管理法》(1988年修订版)第八条明确指出“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所以有些地区在第二轮承包时,改为以行政村为单位发包土地。

(三)《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后土地制度的变化
《农村土地承包法》于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致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生了如下变化:
第一,该法明确规定“耕地承包期为三十年”,并且“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

这一规定就是习惯上说的“30年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第二,该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
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

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全家,不是家庭内部部分成员的迁移。

(四)停征农业税费没有带来土地制度的变化
2005年以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

(五)通过确权登记颁证对承包经营权的证书化确认
2013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

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


(六)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形成
是把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目的在于促进经营权流转。

(七)十九大报告对“长久不变”的明确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时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概念被提出。

至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报告再一次重申了中央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的一贯政策,并进一步解释了“长久不变”———承包期再延长3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