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地冲突与世界秩序地重建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美国哈佛大学网站2008年12月27日发表声明说,国际政治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塞缪尔•亨廷顿24日在马萨诸塞州马莎温亚德辞世,享年81岁。亨廷顿18岁毕业于耶鲁大学,1949年即23岁时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直到2007年退休。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包括美国政府、军事政治、战略、军民关系、比较政治和政治发展。他参与编写过17本图书,撰写超过90篇学术论文,其中,《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被翻译成22种文字,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季刊夏季号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随后,亨廷顿出版了他的新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并且在《外交》季刊上载文,宣称“西方文明独特,但并不普遍”,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从其写作的时代背景上看,后冷战时期产生了各种对世界图景的解释,在这众多范式中有美籍日裔学者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即“一个世界的范式”,有“两个世界的范式”,有强调民族国家的“国家论范式”。其中美国的世界政治理论学者罗森诺提出的“后国际政

治”的概念颇引人注目,他认为在后冷战时期原来的国家概念消解了,国家用“文化”活动(而非国家活动)达到扩大影响和保护主权的目的,随着“全球化”和世界性的移民浪潮的发展,文化的多极成份越来越重,一个新的力量即由跨国组织、非政府组织、非国家机构等行为体构成的多中心国家已经崛起。约瑟夫•奈提出的“软权力”理论范式,强调文化扩张和文化权力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上的主权斗争的新领域。相对于国家、民族、边界、领土等“硬权力”,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等“软权力”问题,恰好是今天把文明和文化引入国际关系中的新举措,并可能出现为巩固自身的国际地位和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争夺“文化霸权”的新战略。

这些论述已经将文明和文化、软权力等纳入分析的框架。但在此基础上,亨廷顿的分析比他们更为清晰,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他认为,目前世界上有7种或8种文明,文明之间在信仰、价值观上明显的差异以及各文明对自己的理解和对对方的误解是冲突的根源,这些分析都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新“国际地缘政治地图”。

下面将总结《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结构及其主要思想并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

反思,简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有价值的观点,说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思想来源并讨论其文明范式对儒家文明与中国崛起的现实意义。

一.全书结构与基本思想

作者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原来的根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划分的国际体系已不再重要,人们正在寻求并迫切需要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新的思维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本书的中心论点:文明的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主要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作者指出,在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不再成为国际关系体系的衡量标准,相反,文明将作为国际关系的重建的标准。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世界正在日趋向着多文明的结构前进。接着作者探讨了国际关系中的几种基本范式:理想主义的和谐世界,两个世界的划分我们和他们,国家主义范式,完全混乱的世界。以上四个范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和缺点,于是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符合逻辑并符合现实情况的的范式:文明的范式。作者认为其优

点在于其具有相容性,结合了现实又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并能依此为基础进行有效的预测。

接着在“文明的性质”一节中,探究文明的一般定义,性质,类型等存在的共识性认识与争议。作者认为世界处在多元文明中,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文明主要是依据语言、宗教、历史、习俗及主管自我认同来界定的。文明持久但终有终结,它们是人类最持久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亨廷顿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着七或八个:中华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在“文明之间的关系”中,作者指出文明之间关系演变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遭遇、冲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目前的多文明状态。

最后,作者主要阐述了普世文明的含义和来源,分析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内涵,以及非西方社会对现代化和西方化的三种态度:拒绝、接受和改良。作者认为“普世文明”不是“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相反,语言和宗教应该是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因素。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人们对于文明、社会和种族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加剧了,全球的普世文明并不存在。对于西方化与现代

化,作者作了区分。西方的核心价值包括:古典遗产、天主教和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个人主义等,这些因素的结合是西方独有的。而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相反,世界正从根本上变得较多现代化和较少西方化。

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作者认为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和伊斯兰文明正在复兴并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作者从权力、文化与宗教三个层面描述了西方的衰落,指出西方正在以缓慢的衰落,20世纪成为在西方文明权力的顶峰,然后相对于其他文明开始衰落。西方主宰天下的时代正在终结,全球本土化和非西方宗教的复兴使非西方社会拒绝西方,敌视西方。继而明确指出西方的挑战者文明:亚洲和伊斯兰文明。亚洲的自信来源于经济的增长,伊斯兰的复兴主要源于人口增长。挑战的表现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亚洲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力图谋求更多的权力,亚洲将经济的成功归功于本土文化的复兴,认为本土文化优于西方文化;另一方面,

伊斯兰复兴运动将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拒绝现行政权和民族国家,以根本改革为核心精神。伊斯兰人口规模的扩大及社会动员力量的增强,使得它们倾向于向外扩张,从而加剧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冲突。结果将导致在21世纪初期可能会发生非西方力量和文化的持续复兴,以及非西方文明内部及它与西方之间的冲突。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作者论述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各国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不同文明间融合的可能性较小。

文化共性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的差异却加剧分裂和冲突。各国都在寻求认同,而认同在作者那意味着不仅确定自己,而且还需要树立敌人。明确了敌人才能更好的增强内部的合作和凝聚力。“物质利益的分歧可以谈判,并常常可以通过妥协来解决,而这种方式却无法解决文化问题”。“无所适从的国家”即具有一种将其置于某个单一文明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而它的领导人却想要将它转到另一个文明的国家,如俄国、土耳其、墨西哥等,它们的领导人无视其本土文化的力量,试图从根本上重构社会文化,就会使国家染上一种“文化精神分裂症”,成为一种四不像的“无所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