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地冲突与世界秩序地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感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亨廷顿的这本书,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仔细的阅读这本书。
这学期,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已经获益匪浅。
塞缪尔·亨廷顿在中文版序言中讲到,他的文章之所以在世界上引起了这么大的兴趣并刺激了这么多的讨论,以至于已被翻译成22种不同的文字,并具有相应的影响是因为人们正在寻找并迫切的需要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
冷战期间,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这些集团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
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
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
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而文化因素长期以来一直为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所忽视。
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
文明的分析框图因此提供了一个全世界许多人们认为似乎可能和合意的论点,即: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并存。
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他们的领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要活动者。
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和多文化的。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国人对其文明的独特性和成就感亦有非常清楚的意识。
中国学者因此十分自然的从文明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具有各种不同文明的、而且有时是相互竞争的文明的世界。
其实,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至关重要。
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仍以现在的速度发展,那么中国将有能力重建其在1842年以前在东亚的霸权地位。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现象是物质本质的表现形式。
”通过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作者的观点是具有文明共同性的国家之间更易结盟,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
文化是思想的一部分,在某些方面甚至具有比思想更广更丰富的内涵。
我认为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是传统思想、审美观、价值观等的综合,是一个民族的本质。
而具有文明共性的民族或国家之间更易取得文化认同则是这种本质的表现。
自古以来,中国和韩国就有很多交往,不仅是官方的,民间交往也很多。
特别是儒教的传播,使中韩两国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
所以,拥有更多的文明共性,两国更容易取得文化认同,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近代以来,文明虽然逐渐演变成多元化的,但仍受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影响和渗透。
从我国来看,在公元1500年以前有过中华文明,但从清朝以后我国就开始受到西方文明的渗透和影响,近代从人们的衣食起居到政治体制无一不在模仿着西方社会,甚至是宗教信仰,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但人们在衣着方面等一些细微之处,这些影响仍能看到。
所以,文明之间相互的碰撞渗透是不可避免的。
现代的世界是文明多元化和多极化的世界,但美国在某些领域的领先地位仍不会改变,而欧盟的建立也为西方注入新的动力。
无论是政治、经济或是其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他们的领先地位并不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我认为,中国正处于新旧文明的交替时代,很多观念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很难绝对的说没有文明的相通之处。
随着我国人均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专业性知识的知识分子的增多,很多方面都有发展的潜力。
所以我对我国的发展很有信心。
“国家都追随与文化相似的国家,抵制与他们没有文化共性的国家。
”而核心国家更是这样,历史上,我国在经济文化方面曾处于领先地位,作为东亚的核心国家受到过周围具有文明共性的国家的追随,现代,由于政治体制的相似和观念的相通,苏联也曾作为文明的核心国家受到我国的追随。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化的力量-----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亨廷顿在此书中提出,文化的差异和对立对世界众多文明的兴衰,二战以来国际秩序的重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姑且把这看做是一种文化根本论。
我想对塞缪尔先生的文化根本论进行讨论,主要从文化对个人,国家建设,国际关系这三个层面解读。
一、文化对人的界定“人民和民族正试图回答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他们用人类曾经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传统方式来回答它,即提到对于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
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
他们认同于部落、种族集团、宗教社团、民族,以及在最广泛的层面上认同于文明。
人们不仅使用政治来促进他们的利益,而且还用它来界定自己的认同。
我们只有在了解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
” (见p5)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用来界定我们自己的认同,并且我认为这种认同会随着生命历程的延展深化或者改变,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小便被给予了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具有普遍性,来源于社会,当然也具有差异性,受到来自于地域的家庭的独特性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而言,挣脱不了中华文明的框架,培养出来的必定也是用某种思维来生存的人(原谅我用某种这个词,我并不太清楚中华文化培养出来的到底是哪种人),这也就会产生一种认同,如果没有接受外来文化的熏陶,这种固化的文明传接自然会延展深化,而一旦有另外一种文明入侵(从传教士,到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譬如说,我去英国留学读研,或许我从出生到本科毕业所积累下的价值观便因此而发生质的改变,这或许会将我重塑,虽然,我仍旧会承认自己的文明认同,但是假如我选择了留在英国,那我要做的首先是转换思维方式,我们不去讨论这种可能性和困难性,我们来看生存下去的生物本能促使我们去改变对于文明的固化认知,那么从个体而言,文明的传接存在着风险。
这种风险恰也显示了文化对于人的塑造。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docx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对本书最核心观点的理解和对作者所提出的世界范式的看法初读此书,你常常能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新奇感与熟悉感,作者在其中陈述的,他所提出的看待世界局势的范式-用文明作为基本单元拟化的世界发展模型,是有别于之前历史上任何一种看待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的基本模型的,而这种基本模型,对于我们的需求:清晰且明智地对世界作出思考,并有效地在其中进行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对比于文明冲突范式对世界局势在提炼度和吻合现实方面做得较为完美的平衡,之前其他一些政治学家或国际关系学家所提出的分析世界局势的范式都或多或少的有所失衡,对此,作者也在文中一一进行了分析,就我所看到的,其中某些分析和预测在对比后来的事实发展来说甚至可以被称为是荒谬和可笑的,而这些荒谬和可笑的观点,也不乏出自于某些拥有赫然声望与权势智慧的著名人物身上。
在脱离冷战的阴霾后,一些人物提出了所谓“一个世界”范式,认为冷战的结束意味着全球局势回归到和谐与和平的局面,自由民主制将会获得全面的胜利,然而后来发展的现实却把这一预言完全粉碎。
“发生了大量的种族冲突和种族清洗,法律和秩序陷入崩溃,出现了国家之间联盟和冲突的新模式,新共产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开始复活,宗教原教旨注意得到了加强,俄国结束了同西方的“微笑外交”和“同意政策”,联合国和美国没有能力制止冲突地区的流血事件,一个正在兴起的中国的自我伸张。
”显然现实与期望背道而驰,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正确的符合现实的范式对世界局势的观察和预测的重要性。
迄今还仍然流行于大部分西方民众观点里的两个世界范式对比一个世界范式来说也并没有更多的指导意义,人们根据固有的观点,在意识里简单地划分世界为“我们”和“他们”,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富裕与贫穷,发达与发展中,这种普遍的二分式划分方法随着时代的变革区分度也在逐渐下降。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人们简单的划分世界为西方与东方,或者西方与非西方,然而这种模式对于先进的世界局势研究来说已经失去了任何参考意义,西方在某种层面上是一个实体,然而,非西方国家除了它们都不是西方之外没有任何共同性。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塞缪尔·亨延顿,他是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
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起人与两主编之一,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亨廷顿教授所描述的文明体系很有趣,以下我就结合亨氏理论以及自己的观点稍微说一说。
本书的描述大致是如此的:先是基本的,关于文明的概念及其衍生意义;其次是关于当今诸文明如何的形成、发展以及所展现的现实冲突;最后是对文明博弈的未来展望。
所有观念铺展的体系核心是为美国当代政治服务的,是为他的价值观及行动寻找合理性根基的一种尝试。
文明的冲突确实存在,所铺开论述的事情的整体框架也基本合理,然而对诸文明的内部关系却不是很明确,或是一种以己文明的视角所作的一种合理的文明内根基的想象。
如果现在的世界真如“塞缪尔·亨延顿”所说那样分为“六个主要的文明和两个不太明确的文明”,并彼此相互分属、冲突,那他总算给了我一个“更综合”、“横向的”、“纵向的”看世界的量化的思维工具,让我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更深的层次、更多的角度看待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国与国”间的种种纷争,让很多我多年困惑不堪的疑问顿时而解;也给了我作为一个新世纪复兴的中华文明力量组成部分全新的看世界的角度和建立在政治基础上的分析动力。
什么是文明?就词源而言,文明意指从西方近代文明崛起就西方所遇情况所解释而衍生的含义。
而就当今学界而言,至今尚无统一标尺,且尚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而差别也是相当的明显。
狭义上就是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而广义则是文化的实体、各种生活的统称、大而无界。
而当代文明逐渐分为8个大块,分别是:1.强盛支配与相对衰落的西方文明2.日益强盛的中华文明3.孤独的日本文明4.有待加速的东正教文明5.混乱的无核心的伊斯兰文明6.发展壮大的印度文明7.被遗忘非洲文明8.独特的拉美文明,西方文明的次文明而主要的,则是西方文明和华夏文明。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黄军铭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是因为在网上看了天津的翟文喆老师的一篇贴子《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这篇帖子中讲述了大量的欧洲文化以及政治知识,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翟文喆老师在文中推荐了这本萨缪尔•亨廷顿著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来帮助我们理解当今的国际政治态势,我也因此迫不及待地买到了这本书,但还是花了较长的时间才最终读完。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这一享誉全球的理论,确实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政治态势有很好的理解。
不得不说一下作者萨缪尔•亨廷顿,他在世界政治的研究领域相当于神一样的存在。
萨缪尔·亨廷顿,美国政治学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
历任哈佛大学政府学讲座教授、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政府学系主任,曾参与创办《外交政策》杂志,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等部门的顾问,1977~1978年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小组的负责人。
1987年因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贡献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由他金光灿灿的履历便可见其对世界政治研究之深入。
而我所读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即为他的代表作。
亨廷顿本人非常低调,甚至以“腼腆”、“学究气”著称,但在论战中他总是言辞犀利,锋芒直指,虽然观点经常刺激大众的神经,他的立场却从不退缩。
1993年提出“文明冲突论”时他的观点已颇受争议,三年后他非但不后撤,反而以洋洋洒洒四百页的篇幅更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即著名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此书的问世可说是一颗重磅炸弹,很快译成39种文字,引发一种“榴莲效应”——喜欢者很赞赏,而厌恶者对其抨击反对之多,几乎可以用“围剿”来形容。
在冷战后洋洋得意的太平气氛中,他发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预言:今后国际间的冲突将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这种异质文明的集团之间的社会暴力冲突(他称之为“断层线战争”)不但持久而且难以调和。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格局的复建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格局的复建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格局的复建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用心品位一部名篇后,想来你一定有很多非常值得共享的体会心得,使我们好好地写份阅读感想,将你的获得和感受记下来吧。
那麼你确实明白如何写读后感吗?下边是我梳理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格局的复建读后感范文,期待对大伙儿有一定的协助。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格局的复建阅读感想1《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格局的复建),这部1996年出版发行的书,迄今仍闪耀着聪慧的风彩。
这书从文明行为的结合,分裂和矛盾下手,关键剖析了冷暴力以后的全世界政冶布局的演化和发展趋势。
而1996年迄今20很多年的一系列重特大地缘政治学事情,基本上灵验了书里的基础理论和预测分析。
看过这本书以后,阅读者能够对冷暴力迄今的一系列大事件,如南联盟战争、911事件、阿拉伯之春健身运动、乌克兰分裂、欧洲地区的香港移民困境和传统化,及其美国与中国、日本、乌克兰、印尼和伊斯兰国家等的关联和演化,拥有一个与众不同角度和分析工具。
读过这本书,阅读者能够从较高的视角来对待不一样宗教信仰、语言表达、中华民族等中间的难题。
较为好用的地区,这本书对小孩子的文化教育方位,也是有非常好的启迪实际意义。
小孩子是教材地院校或是国际学校?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要把握到哪些水平?英文应当把握到哪些水平?第二外语需不需要选和选哪一门?(我读后的结果是学精中文英文二门足已)之后出国留学途径应当怎样整体规划?这些。
看了这本书,对下面一段时间的全球经济布局发展趋势,也可以多一些剖析和了解,对做项目投资有协助。
书的数据信息详尽,逻辑清晰,语言表达简洁,公平公正客观性,感染力和易读性很强。
一个算不上缺陷的缺陷,是创作者做为欧洲人,观点或是关键从维护西方文明的视角考虑,实例和历史资料也多是写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行为及东正教文明行为中间的矛盾,对我国涉及到的內容很少。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1、文章的简介和背景介绍“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是一本由院士、著名外交家费正清先生所著的重要文集,收录了费正清先生在1993年至2006年间的多篇文章,全面分析了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就文明的冲突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本书于200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共计657页。
费正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外交家和战略家,曾先后出任中国驻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大使,是我国外交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所著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也因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成为了许多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界的研究经典之作。
2、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读完《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我深受启发和震撼。
费正清先生对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全面且深刻地剖析,他指出文明冲突已成为当代世界的最大挑战,主张国际社会应树立多元文明共存、和谐互鉴的理念,共同推动文明的进步和崛起。
在本书中,费正清先生特别强调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促进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明冲突的根源并不在于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在于人们对不同文明的误解和偏见,以及对于文明之间冲突的过度想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有助于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对于增加相互理解与和平繁荣至关重要。
此外,费正清先生还指出了全球化趋势给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全球化的发展已经缩小了地球上不同文明之间的距离,使得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比以往更加频繁和深入。
他呼吁各个国家在充分尊重和保护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世界文明的互动和交流中,从而共同推进和平、繁荣的世界秩序。
3、文章或书籍的重要性《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是一本极具启示性的书籍,不仅对于我国外交战略、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和思考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当人类从史前史走向文明史,世界就布满了血腥与贪欲,冲突与战斗,无论是古巴比王朝还是阿拔斯王朝,古希腊或是古雅典,这种精神更是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
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不再是以各个国家间为单位暴力与荒凉,世界的冲突根本根源不再是人们对于国家个人这一意识形态,而是民族的差异,文明的差异。
闻名的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清晰的阐述了冷战后的世界新的意识形态与所谓的“文明的冲突“。
本书一共分为五个局部共十二章,首先从一个一超多极的多文化世界谈起,阐释了世界各个地方之间的各种现实主义和对将来的看法。
书中把世界分为七个或八个主要的文明来阐述:中华文明,西方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在《文明的冲突》的看来,现代的世界不在把个人或国家的某种作为行为的动身点与归宿点,而会是整个民族文化。
并将之作为区分于其他人类的根本推断标准。
他认为现在的所谓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而且非西方地区也不会被西方化,西方化也不会消失,也不会形成所谓的普世文明,世界终究会以各个文明为单位做为世界各地的区分。
接着在其次局部,从世界各个地方的力气及综合实力为论述中心进展绽开。
萨缪尔认为,在新的21世纪,西方会慢慢的退出霸主的地位,非西方世界的各个地方会重新进展壮大,他们会进展自我认定,文化确定,慢慢打破西方垄断世界的局面。
21世纪,将会是在西方文明衰落的背景下,非西方文明的崛起与竞争和与西方文明的冲突。
在第三局部以“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为标题,叙述了如今的世界,不再以冷战时因联盟或多级为代表的集团,更多的是以文明为单位,进展多方位关于种族,宗教,文化为集体的集团。
文化认同成为国家联盟的标准。
因此,以一个文明为标准的世界秩序正在消失。
第四局部以文明的冲突为标题,萨缪尔认为文明会成为人类的终极部落,将来世界的冲突会以文明为单位的冲突,并指出这种断层式的战斗的缘由,在亨廷顿的笔下,从历史,人口和政治三个角度分析了断层式战斗的缘由和动机。
读后感《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塞缪尔·亨廷顿(1927.4.18--2008.12.24),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1951 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
现任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
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言人与主编之一,是《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作者。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主要观点是: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中外很多学者都从指摘亨廷顿文明范式的种种缺陷入手,来批判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从而肯定利益决定论。
我认为亨廷顿说法虽然偏颇,但毕竟文明的冲突是历史的一个方面。
我也同意在当今这个精英主控政治的形势下,文明的冲突只是手段,但觉不会成为目的。
我个人认为作者的“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将会决定社会格局的变化,将会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社会秩序”这一观点有些夸大其词。
几大文明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在所难免,社会格局的变化不会单单只是受文明格局变动的影响,作者认为文明决定社会格局,这有点牵强。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社会格局的巨大影响。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和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巨大的社会格局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定然无法同生产力发展脱离干系。
所以我认为作者在这方面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有点主观臆断了。
心得体会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1《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xx年出版的书,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彩。
本书从文明的融合,分化和冲突入手,重点分析了冷战之后的全球政治格局的演变和趋势。
而xx年至今20多年的一系列重大地缘政治事件,基本应验了书中的理论和预测。
看了这本书之后,读者可以对冷战至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南联盟战争、911事件、阿拉伯之春运动、乌克兰分裂、欧洲的移民危机和保守化,以及中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和伊斯兰国家等的关系和演变,有了一个独特视角和分析工具。
读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从较高的角度来看待不同宗教、语言、民族等之间的问题。
比较实用的地方,这本书对小朋友的教育方向,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小朋友是读本地学校还是国际学校?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英语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第二外语要不要选和选哪一门?(我读后的结论是学好中文英文两门足矣)以后留学路径应该如何规划?等等。
看过这本书,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国际经济格局发展,也能多一些分析和理解,对做投资有帮助。
书的数据详实,逻辑清晰,语言简练,公平客观,说服力和可读性很强。
一个不算缺点的缺点,是作者作为西方人,立场还是主要从保护西方文明的角度出发,案例和史料也多是写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及东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对中国涉及的内容不多。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2塞缪尔·亨廷顿,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外交政策》杂志发起人与主编。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你的尊称]在当今社会,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国际关系到文化交流,都充满了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主题,我阅读了一本名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书籍,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和个人理解。
一、文明的冲突:书中提到了文明的冲突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现象。
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些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事件和现实案例来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以及这些冲突对世界秩序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二、世界秩序的重建:书中还探讨了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如何进行的。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是也伴随着更多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维护世界秩序,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尊重彼此的文明和利益,在共同发展和繁荣的道路上建立起新的秩序和规则。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话和合作来化解矛盾,建立起更加和谐和平的世界秩序。
只有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在总结和回顾这本书的内容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是我针对《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和个人观点。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谢谢您的阅读。
[你的尊称]文章内容字数:[不统计]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直是国际政治和社会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更加频繁,世界秩序的构建和重建也变得愈发复杂。
作为今日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去思考这一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报告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报告最近看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对于这本书提出的观点我感到甚是新鲜。
一直以来,多数人都认为不同的政治集团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
亨廷顿教授于1993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却提出了全球政治的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方面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
这一观点的提出眼光很为独特,并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兴趣并刺激了激烈的讨论。
亨廷顿认为,“人们正在寻求并迫切地需要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
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
他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模式,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促进整个世界上‘文明的对话’”。
简言之,亨廷顿教授是以先见的眼光来预文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促进问题的解决。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是“文明冲突论”具体阐述。
我将就本书基本观点和某些重要推论作梳理和分析,并对书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及不足之处加以讨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主要内容如下:文明的概念;普世文明的问题;权力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文明之间均势的转移;非西方社会中的文化本土化;文明的政治结构;西方的普世主义、穆斯林的好战性和中国对自身文化的伸张所导致的冲突:对中国权力的增长所作出的反应——是均势还是搭车;断层线上战争的原因和动力;西方的未来和由各种文明构成的世界的未来。
并指出该文章所缺少的一个重大主题是人口增长对权力的不稳定和均势的关键影响。
所缺少的第二个重要问题是这本书的标题和结束语所总结的:“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的保障。
”首先,在论述一个问题时,要对问题有一个清晰的描述,弄清所讲的问题是什么并对关键词做出充分的说明。
亨廷顿教授在论述问题之前就给“文明冲突论”以定义,表述如下:“在华约垮台、苏联瓦解、两大阵营的对抗消失以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是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是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形式展开。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在分析国际形势与格局、国家力量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或军事实力,我们也许很难想象区域的文明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明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又怎么会掌控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呢,塞缪尔亨廷顿以独特的视角阐述和分析了文明的重要性。
他在开篇这样写道: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机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仔细想来,这的确有一定道理,文明是文化的沉淀与积累的产物,它影响和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性格,从而影响它的发展方向与追求。
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却直接的影响和控制人的思想和行动。
比如,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性格缺少点霸气而多了点中庸,或许因为这个让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
文明与国家或民族共存,前者以后者为载体而影响后者的命运。
就如亨廷顿所说:文明终有终结,但生存的非常长久;它们演变着,调整着,而且是人类最持久的结合,是“极其长久的现实”。
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文明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的重点是现已存在的文明对当前或未来世界格局的影响。
本书的目的也是如此。
塞缪尔亨廷顿在序言部分说道:本书是对冷战后全球政治的演变做出解释,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文明分布、变动、冲突与未来。
本书的背景是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这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将世界带入一超多强的时代,也是社会主义力量极大衰弱。
因此,这对未来世界形式和格局带发展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20世纪是个多难的世纪,亨廷顿对两次世界战争做了简要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结束战争的战争”,是创造一个能保障民主国家安全的世界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单边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他已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
读书报告《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书报告《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一篇:读书报告《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报告《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名原文:《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作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出生于1927年8月18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也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长,曾多次访华。
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
2008年12月24日在马萨诸塞州马莎温亚德辞世,享年81岁。
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是: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共分为五个部分,概括如下:第一部分:世界政治的新时代。
作者提出自己的范式:从七个或八个文明来看世界。
然后作者批判了西方的“普世文明”论,论述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
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论述西方的影响力在相对的下降,非西方文明在崛起和重新自我认识。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作者论述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各国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不同文明间融合的可能性较小。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
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冲突;并重点分析了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断层线战争。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
论述西方文明如何生存,美国应该采取的态度和策略,以及如何避免因为文明的冲突而可能引发的战争。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值得批判之处要更大。
首先,亨廷顿的历史观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而并非站在世界的高度去平等的俯瞰各种文明。
从书中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对立、对伊斯兰教好斗的不认可、和对中国文明的敌视等方面均可见一斑。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塞缪尔·亨廷顿的著作,他是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的领导者,也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本书于1996年出版,是基于他在1993年发表的文章《文明冲突?》的扩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书中,亨廷顿提出了他的核心观点:未来的国际关系将主要由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竞争驱动。
他认为,在冷战结束后,国家和世界将不再以意识形态分裂为主要矛盾,而是以文明之间的差异为主要矛盾。
他将世界分为八个主要文明,即西方、拉丁美洲、伊斯兰、东正教、印度教、佛教、非洲和中国文明。
他认为,这些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将成为未来国际政治的主要动力,而不再是意识形态对抗。
亨廷顿详细分析了每个文明的特点和与其他文明的关系,揭示了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潜力。
他强调,文明的冲突不仅仅是宗教冲突,还包括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
他的观点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激烈争论,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他夸大了文明冲突的影响,忽视了合作和对话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同他的观点,认为文明冲突是国际关系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在书的后半部分,亨廷顿提出了如何重建世界秩序的建议。
他强调,和平与稳定的世界秩序需要国家尊重和平共处原则,以及文明间的对话与合作。
他认为,国际组织和跨文明的合作是解决冲突的关键,同时也要避免一些文明对其他文明的侵略和压制。
他对世界秩序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一种多元共生的世界秩序模式。
总的来说,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一本引人思考的重要著作。
虽然他的观点受到了争议,但他对于文明冲突的分析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思考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本书不仅适合国际关系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阅读,也适合对全球事务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闻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因“文明冲突论”享誉全球,这本书也被奉为政治学相关专业高校生的必读书目。
这本书中涉及到许多政治事务和国外文化,须要肯定的基础学问和国际政治学问,断断续续地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观点很新奇,思维很独特,但不是完全可取。
他在书中提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为了阐明H己的观点,他在书中做了许多论证论述,也涉及到许多政治问题、宗教问题和文化的差异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娓娓道来:文明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本。
该书一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世界的多文明现象,从历史到现如今的现象对比,说明白世界上多文明存在的普遍性:其次部分着重讲当今世界的文明力气的对比,阐述了西方文明的衰落和西方文明的崛起(经济、人口的增长带来的文明的I i l信):第三部分介绍当今世界的文明秩序,冷战后随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的冲突渐渐形成的新的文明格局;第四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作者不厌其烦地排列了当今世界发生的政治变动、军事活动和一些国家领导的更迭,最终更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其中的根源:文明在起作用。
第五部分作者依据自己的见解,模拟了一段将来发生的事务,提出了自己对将来的一些看法。
总体上来说,我并不是全部同意作者的论点,但他的观点为我们开拓了一个很好的分析世界格局改变的新视野,特别具有参考价值。
现在全球化的趋势正促使文化间相互学习,不同文明和文化也在不断产生新的说明,这些为“文明的共存”供应了可预见的条件。
本书成于美国911事务前,但作者对国际政治布局的分析并不过时,对恐怖主义甚至做出了很精确的预言。
他具体指出了各个文化体和经济体的相互关系、内部问题,他不同意盲目的埋怨,而主见各文化间相互了解和沟通,从而为各H的发展进步创建条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通用8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通用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篇1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是由一个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国家政治立场上分析所谓“非西方文化”国家对他们的体系所构成的威胁的一次精彩演说。
并且仅仅是演说。
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而不是站在各个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系合作或者冲突的原因。
在全书一开篇,作者就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分别列举了非洲的部族冲突,塞尔维亚及附近的民族争端,两德、两朝及台海等问题,意在说明的就是“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
”我认为这是一种欠成熟的观点。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亲缘关系”而造成的,但他却没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如果就按作者所说,那么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又要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呢?难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
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博士和英国社会政治经济学家大卫·萨瑟兰博士(David Sussman)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所做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作者在文中主要论述了西方世界崛起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明冲突,并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美国霸权提出了质疑。
全书通过对历史文献中有关文明冲突论的大量论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西方文明与东方文化相融合,是世界走向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原因;只有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要解决冲突、重建新秩序就必须对现有秩序进行改革。
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在世界文明进程中,西方国家曾先后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文明冲突:第一次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欧洲启蒙运动;第二次是法国大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第三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西方世界迅速发展起来,并通过工业革命将人类从贫困中解放出来。
在第二次文明冲突之后,西方国家又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直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才又重新陷入战争的泥潭之中。
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卷入第一、二次文明冲突而又能获得成功的国家。
在“文明冲突”和“和平演变”这两个概念中我们发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重建时期所发生的冲突并不是西方国家所特有,而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二、“文明多样性”与世界稳定哈斯认为,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的“冷战”是对传统文明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有来自内部也有来自外部,美国将它定义为对现代西方文明及其价值观的攻击。
哈斯指出:“冷战期间,西方世界曾将苏联视为自己的敌人,但他们并没有明确表示要与苏联作战。
相反地,他们认为苏联是西方国家最大、最好的朋友”。
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对话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各国需要找到一种共同遵守的世界秩序并对其加以维护。
而“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对这种“尊重他国差异、寻求共同利益”的价值观带来了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美国哈佛大学网站2008年12月27日发表声明说,国际政治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塞缪尔•亨廷顿24日在马萨诸塞州马莎温亚德辞世,享年81岁。
亨廷顿18岁毕业于耶鲁大学,1949年即23岁时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直到2007年退休。
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包括美国政府、军事政治、战略、军民关系、比较政治和政治发展。
他参与编写过17本图书,撰写超过90篇学术论文,其中,《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被翻译成22种文字,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季刊夏季号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
随后,亨廷顿出版了他的新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并且在《外交》季刊上载文,宣称“西方文明独特,但并不普遍”,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从其写作的时代背景上看,后冷战时期产生了各种对世界图景的解释,在这众多范式中有美籍日裔学者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即“一个世界的范式”,有“两个世界的范式”,有强调民族国家的“国家论范式”。
其中美国的世界政治理论学者罗森诺提出的“后国际政治”的概念颇引人注目,他认为在后冷战时期原来的国家概念消解了,国家用“文化”活动(而非国家活动)达到扩大影响和保护主权的目的,随着“全球化”和世界性的移民浪潮的发展,文化的多极成份越来越重,一个新的力量即由跨国组织、非政府组织、非国家机构等行为体构成的多中心国家已经崛起。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权力”理论范式,强调文化扩张和文化权力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上的主权斗争的新领域。
相对于国家、民族、边界、领土等“硬权力”,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等“软权力”问题,恰好是今天把文明和文化引入国际关系中的新举措,并可能出现为巩固自身的国际地位和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争夺“文化霸权”的新战略。
这些论述已经将文明和文化、软权力等纳入分析的框架。
但在此基础上,亨廷顿的分析比他们更为清晰,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他认为,目前世界上有7种或8种文明,文明之间在信仰、价值观上明显的差异以及各文明对自己的理解和对对方的误解是冲突的根源,这些分析都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新“国际地缘政治地图”。
下面将总结《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结构及其主要思想并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反思,简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有价值的观点,说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思想来源并讨论其文明范式对儒家文明与中国崛起的现实意义。
一.全书结构与基本思想作者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原来的根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划分的国际体系已不再重要,人们正在寻求并迫切需要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新的思维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
本书的中心论点:文明的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主要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作者指出,在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不再成为国际关系体系的衡量标准,相反,文明将作为国际关系的重建的标准。
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世界正在日趋向着多文明的结构前进。
接着作者探讨了国际关系中的几种基本范式:理想主义的和谐世界,两个世界的划分我们和他们,国家主义范式,完全混乱的世界。
以上四个范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和缺点,于是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符合逻辑并符合现实情况的的范式:文明的范式。
作者认为其优点在于其具有相容性,结合了现实又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并能依此为基础进行有效的预测。
接着在“文明的性质”一节中,探究文明的一般定义,性质,类型等存在的共识性认识与争议。
作者认为世界处在多元文明中,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文明主要是依据语言、宗教、历史、习俗及主管自我认同来界定的。
文明持久但终有终结,它们是人类最持久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亨廷顿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着七或八个:中华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在“文明之间的关系”中,作者指出文明之间关系演变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遭遇、冲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目前的多文明状态。
最后,作者主要阐述了普世文明的含义和来源,分析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内涵,以及非西方社会对现代化和西方化的三种态度:拒绝、接受和改良。
作者认为“普世文明”不是“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相反,语言和宗教应该是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因素。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人们对于文明、社会和种族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加剧了,全球的普世文明并不存在。
对于西方化与现代化,作者作了区分。
西方的核心价值包括:古典遗产、天主教和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个人主义等,这些因素的结合是西方独有的。
而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
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相反,世界正从根本上变得较多现代化和较少西方化。
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作者认为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和伊斯兰文明正在复兴并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作者从权力、文化与宗教三个层面描述了西方的衰落,指出西方正在以缓慢的衰落,20世纪成为在西方文明权力的顶峰,然后相对于其他文明开始衰落。
西方主宰天下的时代正在终结,全球本土化和非西方宗教的复兴使非西方社会拒绝西方,敌视西方。
继而明确指出西方的挑战者文明:亚洲和伊斯兰文明。
亚洲的自信来源于经济的增长,伊斯兰的复兴主要源于人口增长。
挑战的表现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亚洲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力图谋求更多的权力,亚洲将经济的成功归功于本土文化的复兴,认为本土文化优于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伊斯兰复兴运动将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拒绝现行政权和民族国家,以根本改革为核心精神。
伊斯兰人口规模的扩大及社会动员力量的增强,使得它们倾向于向外扩张,从而加剧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冲突。
结果将导致在21世纪初期可能会发生非西方力量和文化的持续复兴,以及非西方文明内部及它与西方之间的冲突。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作者论述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各国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不同文明间融合的可能性较小。
文化共性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的差异却加剧分裂和冲突。
各国都在寻求认同,而认同在作者那意味着不仅确定自己,而且还需要树立敌人。
明确了敌人才能更好的增强内部的合作和凝聚力。
“物质利益的分歧可以谈判,并常常可以通过妥协来解决,而这种方式却无法解决文化问题”。
“无所适从的国家”即具有一种将其置于某个单一文明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而它的领导人却想要将它转到另一个文明的国家,如俄国、土耳其、墨西哥等,它们的领导人无视其本土文化的力量,试图从根本上重构社会文化,就会使国家染上一种“文化精神分裂症”,成为一种四不像的“无所适从的国家”。
“国家都倾向于追随文化相似的国家,抑制与它们没有文化共性的国家”。
各国都围其文明的核心国来划分归属,形成了一个新的文明的秩序。
文明就像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庭,而核心国家为其成员国提供支持和制定纪律。
当文明缺少核心国家时,就像伊斯兰世界这样,在文明内部建立秩序或者在文明之间通过谈判建立秩序的问题就更困难。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的冲突。
在区域层面的断层线上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战争,产生了“亲缘国家的集结”和更广泛和逐步升级的威胁,并因此引起核心国家努力制止这些战争。
作者认为,由于亚洲经济财富的增长和政府自信心的增长及伊斯兰复兴运动,欧美对亚洲和伊斯兰世界的普世主义政策遭遇失败,几乎所有非西方文明对来自西方的压力或多或少采取了抵制态度。
文明之间均势的变化使得西方在武器扩散、人权、移民和其他问题上实现其目标变得越来越困难。
伊斯兰和中国与西方的冲突可能表现为在地区或微观层面上的断层线冲突和在全球或宏观层面上的核心国家冲突。
在一定情况下,伊斯兰将与中国形成联盟共同对抗西方。
接着,作者重点分析了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断层线战争,包括断层线战争的特性、发生地及历史、人口和政治愿因。
作者指出,断层线战争的特征是:不断地休战、停火和停战,而不是达成解决主要政治问题的全面和平条约。
它根植于人民的认同,在时间上是持久的。
与其他社会群体战争相比,断层线战争总是在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之间展开的,是作为更大的文化实体的一部分的集团之间进行的战争。
断层线战争促进了参与者的文明认同,一个文明内部主同的加强反过来推动了断层线战争的升级。
作者按介入战争程度的不同,把国家和集团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参与者是参战的国家或集团,第二层次通常是与主要参战方直接相关的国家与集团,第三层次是与参与者有文明上联系的国家,往往是该文明的核心国家。
第一层次的参与者不能单独结束断层线战争,能否结束这些战争和防止它们升级为全球战争,主要取决于世界和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利益和行动。
“断层线战争自下而上地爆发,断层线上的和平却要自上而下的慢慢的推动。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作者认为,西方文明的发展与历史上诸文明共同的演进模式并无重大不同,西方文明始于20世纪初的衰落可能会持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或者西方可能经历一个复兴阶段,扭转它对世界事务影响力下降的局面。
而复兴的关键一方面在于自我改革和更新,制止和扭转内部的衰败进程,另一方面应对来自其他文明(主要是伊斯兰和亚洲)的挑战。
为此,美国必须再次确认他们对西方的责任,在国际上促进欧美政治经济一体化,在国内对美国文化进行进一步的认同。
最终,得出了极具保守色彩的结论:“明智之举不是试图制止权力的转移,而是学会在浅水中航行,忍受痛苦,减少冒险和捍卫自己的文化。
”西方不应试图按照西方的形象重塑其他文明,而应保存、维护和复兴西方文明独一无二的特性,这也是亨廷顿在《西方文明独特,但并不普遍》一文中想表达的思想。
接着,作者虚构了一场由一个文明的核心国家干涉灵异文明的核心国家与其成员国之间争端所引起的全球战争,通过对假想的世界大战的分析,作者得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前三个原则:“避免原则”,核心国家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共同调解原则”,核心国家相互谈判遏制或制止这些文明的国家间或集团间的断层线战争;“共同性原则”,各文明的人民应寻求和扩大与其他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
由此得出结论:“文明的冲突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