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时评素材:拼读式思考的时代里,需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高考作文时评素材:拼读式思考的时代里,需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距离高考还有243 天,2021高考作文时评素材|拼读式思考的时代里,需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语文贵在积累与应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学习,坚持不懈。

01

碎片化阅读拼读式思考

(人民网)即使到了今天,阅读仍然是人类知识营养的重要源泉。有区别的是,阅读内容的承载介质从纸张变成了屏幕,阅读的环境也从台灯下换到了车厢里,大部头巨著被切小成一段段书摘,快餐模样的海量信息碎片成了人们日常阅读的主粮。为此,有很多人担忧这样的碎片化阅读会让人们思考力退化,会使得知识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会产生更多因为快、因为不深入理解所造成的认知歧义,最终导致人们的理性思维丧失殆尽。在笔者看来,一段时间内会有影响,长久来看并不这样的悲观。

人类有着与其他生物一样的自我修复修正能力。智能化,快节奏,移动互联网,是这个时代发展潮流,由此带来的全方位改变必定要包含阅读习惯的改变。顺应趋势,碎片化阅读反倒是一种务实,既使得阅读量有所保证,也把闲碎时间尽可能地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对烦躁心情的调节作用,处闹市而不闻。

阅读内容的提供也在为碎片化阅读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通过客户端的方式为个体订制有兴趣的内容省却了读者的搜索时间;用导语或梗概的提炼介绍帮助读者快速抵达内容核心;建立在可接受程度之上的推送服务让读者实时拥有新的发现。相较于传统的书籍、报纸、杂志等订阅式或零售式内容获得方式,时下碎片化阅读服务是全天候的满足,阅读的机会成本大大降低。

当然,碎片化阅读对思考的阻击也显而易见。如何冲破呢?我想到的是拼图式思考。幼儿最早接触到的益智游戏就是拼图,通过对形状拼接和图案衔接来建立信息关联的概念。

对于成人来讲,每一次碎片化阅读就好比获得一枚大拼图的片段,在被储存的同时,也留下可关联信息的代码。当有一个拼图需要时,能够被快捷地调出,曾经孤立的碎片就成了一幅完整拼图不可或缺的部分。具备这样处理能力的区别在于,一些人的碎片化阅读是一过性的,阅读本身如一个过客,匆匆来去。而另一些人具备这样的拼图式思考的意识,会顺便将碎片阅读的信息做一个思考处理。结果,同样的碎片化阅读其价值就完全不同了。02

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人民日报)“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显然此类节目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南辕北辙——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

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看了这些节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与你无缘了。有的人觉得名著篇幅太长、内容艰深、阅读门槛比较高,于是看这些视频版的“缩写本”聊备谈资,更有人连电影、电视剧都要用3分钟看完。

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就以某知名短视频应用来说,短短15秒的视频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限制节目时长或字数,这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普遍采取的策略,好处是用户上传的内容因短小精悍所以又快又多,但害处是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国内外都曾做过实验,在浏览社交媒体若干分钟之后,再让用户去背诵文章和做数学题,正确率都会下降。

以往人们都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但现实是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准确地说是观看)碎片化的内容。虽然古人也曾有“马上、枕上、厕上”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阅读,但所读的内容并不碎片化。

今天的快餐文化与数十年前的快餐文化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视频的直观、形象和快速,是文字和图片都不能比拟的。但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转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人类通过阅读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数千年,而视频成为媒介主流的历史不过数十年而已,不论是从人类的认知习惯还是就历史积累而言,视频都是不能与文字相提并论的。如果仅仅用视频作为媒介而远离文字,那就意味着放弃了一座宝库,这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绝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者往往速朽。

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人类服务,需要我们严肃思考、认真对待。而今之计,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

03

向碎片化阅读要质量

(每日甘肃网)近年来,碎片化阅读引来“板砖”无数。谈起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表示,只要是阅读,不论用什么介质载体形式,都值得鼓励。

用一句流行的话说,碎片化阅读简直自带“争议体质”——有人以实际行动力挺,觉得碎片化阅读更便捷、体验更丰富,应予鼓励;有人则看不顺眼,给碎片化扣上了“肤浅”“快餐”的帽子,觉得根本不算阅读。

其实,这种争议压根就没有意义,毕竟碎片化阅读早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当前,

阅读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多,从书本转移到了手机、各种阅读器,甚至已经从文本变成了声音。很多人习惯了在公交、地铁上翻翻新闻资讯、看看微博热文,在开车时听听浓缩的财经书籍、成功学“干货”——且不论这种阅读是不是像“到此一游”一样走马观花,它们确确实实融入了很多人的生活,满足了部分群体的新需求,给人们的文化餐桌增加了新选择。

所以,相比于口水和争议,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与其把人们从手机、电脑前拉回严肃的深度阅读,倒不如让读者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提高阅读质量。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在阅读方面,不妨在内容创新上不断尝试,持续增加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推出更多文艺精品,为读者提供更多健康、文明、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唐代文学家段成式有言:“人不读书,其犹夜行。”当前,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已呈井喷之势,所以与其比较碎片化与严肃阅读的高低优劣,不如顺应碎片化阅读这一难以逆转的趋势,不断丰富优质精神食粮的供给,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阅读需求。

04

《朗读者》《见字如面》再火

也治不好中国人的阅读贫困

(网络时评)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一前一后,两个有关读书的电视节目在荧屏和朋友圈同时搅起了一股热潮,那些难得一见、堪称殊荣的标签也随即贴在了节目的名字上,这是对节目制作者的褒扬,也是对当下收视环境的批判。

不可否认,《见字如面》《朗读者》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叠之后产生的聚光:既有依然需要明星名人的光环效应,也有相对克制、不以煽情爆料为看点的制作理念;既有对人生价值、人生情感的挖掘,也有对纸上文字的重塑和重新演绎。

这些成功的因素也再一次证明文学不朽,文字不朽。无论穿越怎样的时间空间,无论历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