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篇一:《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大家好,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依据。

它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书共81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采用古文体系,有些篇章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仔细推敲才能读懂。

在阅读原文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汉字功底和古文阅读能力。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原文的注释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译文。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汉语对于《黄帝内经》的翻译也在不断进步。

现代的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文字翻译,还要考虑文化背景和学术价值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现代的译本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阅读需求,也更能真实地传递原作的思想内涵。

总体来看,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本,都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真正领略其深厚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内涵。

要点分析:本文侧重介绍《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分别从原文和译文的特点和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比较。

用词正式、知识性强,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阅读。

篇二:《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分析大家好,今天我想谈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的一些具体问题。

作为一本古代文献,我们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该书写成于几千年前,其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汉字功底。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呈现的思想和观点。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中的术语和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其理论和术语体系与现代医学有很大不同。

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术语,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涉及的内容。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的精髓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的精髓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的精髓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中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具有深厚的学术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黄帝内经的精髓,介绍其核心理念和应用价值。

一、整体观念和阴阳学说黄帝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提出了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相对方面构成。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对健康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通过阴阳学说,指导医生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黄帝内经强调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它认为人体的器官、组织、气血津液等都与五行密切相关。

通过对五行的平衡调节,可以维护身体的健康。

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了藏象学说,指导医生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了解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黄帝内经强调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与均衡,可以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正是依据经络学说来选择穴位和施针方法。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通过经络学说,使针灸疗法具备更准确、有效的治疗效果。

四、辨证论治和四诊疗法黄帝内经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即通过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疾病的特点,然后应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病机变化。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通过辨证论治,使中医医生能够对症下药,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五、养生和预防黄帝内经关注疾病的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了“顺应自然”,“上医众病之本在于未病”,“治未病”的理念。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调控等方面的养生方法,可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防患于未然。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通过注重预防和养生,使人们能够在身体健康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分为哪两个部分

黄帝内经分为哪两个部分

黄帝内经分为哪两个部分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黄帝内经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素问》是黄帝内经的第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它由82篇组成,介绍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诊断方法。

《素问》中的内容包含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

它对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方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素问》中,一些重要的章节包括《五脏别论》、《六节藏象论》、《至真要大论》等,这些章节都探讨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对于中医养生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灵枢》是黄帝内经的第二部分,它由81篇组成。

《灵枢》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理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纵横交错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功能。

《灵枢》中详细阐述了经络的分布、流注规律以及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针灸理论是中医学中的独特疗法,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针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灵枢》中的《九针十二原》、《针解》等章节详细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应用方法。

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素问》以全面的视角介绍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灵枢》则着重介绍了中医特有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理论,为中医的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两部分结合起来,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完整而系统的描述和解释。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分别从全面的理论和经络针灸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疗法。

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对于中医学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黄帝内经,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从而实现对人体健康的更好保护和治疗。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刻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调节方法。

黄帝内经的哲理精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宇宙万物相互联系。

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天地自然的影响,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黄帝内经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论,即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

例如,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也应该顺应春天的特点,保持活跃的状态,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

这种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

其次,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它代表了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调节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调和”的方法,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生活习惯,使阴阳保持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三,黄帝内经强调“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

五行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表示一种促进作用,相克表示一种制约作用。

通过研究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这种相生关系可以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发生。

最后,黄帝内经强调“防病于未然”的重要性。

它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黄帝内经提出了“调养生息”的方法,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生活习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即在人体出现疾病前,通过调整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方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身体的不平衡状态,防止疾病的发展。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81篇。

以下是《素问》的完整版:1. 调经论2. 睡眠论3. 右胜论4. 阴阳病机论5. 下经论6. 阴阳离合论7. 穴位论8. 扁鹊解厥论9. 秦问论10. 属要论11. 六气别论12. 阴阳应象大论13. 鳖甲论14. 本神论15. 四时五脏病传论16. 四气调神大论17. 五常政大论18. 八正神明论19. 阴阳阳明阴阳名论20. 脏气法时论21. 逆顺肥瘦论22. 平人气象论23. 瘦人气象论24. 肥人气象论25. 季气无偏论26. 阳明病传论27. 神志藏精论28. 顺气通天论29. 发梦理论述30. 天年论31. 天年三气应象论32. 寿度伤治论33. 真藏病论34. 气交变大论35. 淫邪发正论36. 温病淫邪著形论37. 病能论38. 疵论39. 太阳病文论40. 阴阳应决论41. 小腹阴阳病脉证并治42. 金精论43. 平人法象论44. 诊病法方论45. 风论46. 阴阳相表里论47. 问肢体痛泻48. 疮疡论49. 哀病死生急救论50. 顺气调神论以下是《灵枢》的完整版:1. 本篇2. 寿命大论3. 经脉原远并至分别论4. 五藏使节原形论5. 所行论6. 平人百病解7. 邪气脏腑脉动象论8. 最邪生会论9. 终始论10. 五十营令精微论11. 九针论12. 血痹论13. 四时刺逆论14. 经络论15.分度论16.五十营别论17.汤液醪醴论18.河滑论19.卫气安营论20.内外论21.水穀不食论22.真邪论23.百病生处论24.疾病形气审五年论25.邪气病位论26.邪气病脏论27.脏腑不能形脓论28.呼吸法式论29.奇病论30.问诊篇这是黄帝内经的完整版本,其中《素问》和《灵枢》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目录南朝·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

黄帝内经典籍介绍

黄帝内经典籍介绍

黄帝内经典籍介绍《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係中医理论着作,非一人一时之作。

该书的主要部分已形成于战国时间,还有一些内容是秦汉乃至唐代医家补撰的。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名称的不同传本,其中名为《素问》、《灵枢》最为流行。

《素问》、《灵枢》两书合称为《黄帝内经》。

现存的《素问》及《灵枢》二书主要内容是:《素问》共81篇:1~2篇论述人体发育的规律,养生的塬则与方法,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3~7篇论述阴阳五行学说在自然界、人体各部机能以及疾病*等方面的联繫;8~11篇论述臟腑的生理与其主病;12~14篇论述针、砭、灸法、按摩、汤剂、药酒、温熨等*方法;15~21篇论述以脉诊为主,包括色诊、问诊的诊断学,及疾病转归、死亡徵兆;22~30篇论述有关臟腑、经络等病证的临床辨证规律;31~48篇论述若干主要病类(包括热病、疟、厥病、疟病、腹中病、风病、痹病、奇病等)的病候及其针治方法;49~65篇论述週身孔穴("气穴"、"气府"、"骨空")的名称、部位和针刺的手法、补泻和禁忌,以及有关经脉病候的解释,疾病演变过程等;66~71篇及74篇(第72、73篇仅存篇目,塬文已佚)共七篇,系唐代王冰据古佚医书补入,主要阐述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75~81篇杂论有关医理及诊法中的一些问题。

《灵枢》:1~9篇论述九针的形制十二塬穴、五腧穴(井、荥、输、经、合)、根结穴,针刺方法(九变刺、十二节刺、叁刺、五刺等),针法补泻,烫法,臟腑病候及与情志的关係;10~18篇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经脉、经别、经水、经筋),体表测量(骨度、脉度)及营、卫、气、血,叁焦所主等;19~30篇论述四时杂病、五臟病、寒热病,癫狂、厥病、击痹及其他杂病的病候及刺法;31~41篇论述臟腑解剖、色诊、不同体质刺法、泻血、有关四海、五乱、阴阳清浊、阴阳应十二月之理论及胀病、癃病等;42~46篇论述五行与五腧,针刺之道,疾病传变,梦与疾病,五变病;47~55篇论述臟腑类型,脉诊(人迎、寸口),望诊,疼痛病机,灸法补泻人,人体发育,要穴(标、本、气街)及禁刺;56~66篇论述二十五种人体类型,动输,百病始生,病之逆顺,卫气失常,贼风、水胀病,五行与五味等;67~81篇论述人与自然,五行所主,五人,尺肤诊法,卫气行,九宫八风,九针论,行针之法,刺有五节,以及多种杂病(上膈、无言、寒热、目不瞑、疟疾、风病、眼目诸病、痈疽等)。

内经名词解释

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重点资料名词解释1、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遵循。

2、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

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

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3、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4、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5、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闲清静。

虚无,心无杂念。

6、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

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至,充盛、发挥作用。

7、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8、疹疟:疟疾的总称。

15、伏冲之脉:即冲脉,此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者。

9、气门:指汗孔。

8、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9、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10、从阴引阳:针刺阴分,可引阳分之邪。

11、从阳引阴:针刺阳分,可引阳分之邪。

10、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12、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3、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

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

14、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5、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16、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17、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18、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19、谿谷:指肌体肌肉之间相接的缝隙或凹陷处即肌肉之间会合之处。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译文】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灵,还在襁褓之中便能说话,幼年时期思维十分敏捷,理解事物相当迅速,长大以后为人笃实敦厚,做事勤勉英明,在功德成就之际,得到百姓推奉,登上了天子之位。

在公务之余,便向天师岐伯询问道: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行动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到半百,而行动却已都显出衰老的迹象了。

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他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遵守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天气变化,饮食有节制,起居有法度,不过度劳作,因此能够使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从而尽享自然的寿命,活到百岁才离开人世。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把浓酒当作浆汤来饮用,把放纵的行为当作生活的常态,醉酒之后还去妄行房事,在追求嗜欲中使他们的精气衰竭,在纵情声色中使他们的真元耗尽,不懂得保持体内精气的盈满,不能够节制体内精神,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快乐,违背了生命真正快乐的大道,作息毫无规律,因此活到半百就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了。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

对于一切乘虚而入使人致病的外来邪气,都能适时避开,思想上能清净淡泊,无所欲求,真气深藏体内而和顺不乱,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那么病邪又怎么能侵害人的身体呢?正因为如此,他们神志悠闲,无欲无求,心性平和,无忧无虑,身体虽然要劳作,但不过分倦怠。

真气和谐平顺,每个人都能实现愿望。

因而人们能够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舒适,喜欢他们的习俗,彼此之间并不介意对方地位的高低,民众都很自然淳朴。

因此过度的欲求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也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不肖的人,都不去追求酒色的享乐,因而合乎养生之道。

他们都能活过百岁而行动毫无衰老迹象,就是由于他们道德完备而毫无偏颇。

内经知识点

内经知识点

内经知识点内经,又称《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基石。

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本文将介绍一些内经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学。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内经中指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基本属性组成的。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保持了生命体内外的平衡。

人体也是阴阳相对平衡的体系,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的核心就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内经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生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

在人体内,五行与五脏相对应,相互关联。

通过观察五行的运行规律,可以推断出人体内脏的状况,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三、气的理论内经将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是人出生时就具有的气,决定了人的体质和先天禀赋。

后天之气则是通过呼吸、饮食等方式获取的气,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认为,气的运行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通过调整气的运行,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提到,人体内有十二经(即十二主要经络),通过这些经络,气血得以运行。

经络不仅存在于人体内部,还与人体表面的穴位相连。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为针灸、推拿等疗法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

内经中强调,治疗疾病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辨证。

辨证论治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面色等来推断病情及其病机,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独特之处,也是其疗效显著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内经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理论、经络学说以及辨证论治等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内经的心得体会8篇

内经的心得体会8篇

内经的心得体会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培训计划、调查报告、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training plans, survey report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内经的心得体会8篇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优点,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写下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梳理自己的学习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内经的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内经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内经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知识和方法。

以下是《内经》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1. 顺应自然:《内经》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养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适应四季变化,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2. 调和阴阳:《内经》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因此养生应该注重调和阴阳,保持身体内部的平衡。

3. 调理情志:《内经》认为,情志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养生应该注重调理情志,保持心情愉悦、平和。

4. 合理饮食:《内经》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搭配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5. 适度运动:《内经》认为,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但过度运动则会损伤身体。

6.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内经》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重要保障,包括早睡早起、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总之,《内经》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是顺应自然、调和阴阳、调理情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经典段落

黄帝内经经典段落

黄帝内经经典段落黄帝内经经典段落《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经典段落(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黄帝内经》嗜欲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黄帝《黄帝内经》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黄帝《黄帝内经》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上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黄帝《黄帝内经》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黄帝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黄帝内经》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黄帝内经》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黄帝《黄帝内经》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争气,九窍不通.——黄帝《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黄帝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黄帝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黄帝内经》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黄帝《黄帝内经》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黄帝内经》以妄为常,神光不圆,同气异形,形弱气虚。

《黄帝内经》概述

《黄帝内经》概述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概述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医学之宗”,是中医治病的大政方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概述,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

《黄帝内经》,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

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如“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通过《黄帝内经》,能够洞察生命规律,学会了解自然,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让人拥有健康的体魄,延长寿命。

《黄帝内经》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黄帝内经》一书还蕴藏了很多哲理。

譬如,《黄帝内经》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行必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

”可见,黄帝的形象,是个念念不忘民众疾苦、以天下病痛为己病痛的形象,其忧民意识,令人感怀。

连岐伯都情不自禁地赞叹他:“远乎哉问也。

”恳切求教疗法,处处可见。

问的之多之细、不厌其烦,令人深感其对生命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

内经经典语句1.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

黄帝内经精选名篇

黄帝内经精选名篇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以下是一些精选名篇:
1. 《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了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

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论述了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顺应四时气候来调节精神活动。

3. 《素问·生气通天论》:论述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养阳气。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了阴阳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阴阳理论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5. 《素问·灵兰秘典论》:论述了人体内脏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保养内脏。

6. 《素问·脉要精微论》:论述了脉象的诊断方法和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脉象来诊断疾病。

这些名篇涵盖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内容,对于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神机:生命体内气化运动的调控气机
气立:生命体所依赖的自然界的气化运动
天癸: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一种先天而生的物质
毛脉合精:气血相合
1、恬淡虚无:思想安逸,心无杂念。

2、春夏养阳:在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规律而调养阳气,养阳就养生养长。

3、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

4、神不使:神机衰败,不能使针灸、药物发挥治疗作用。

5、真脏脉:脉无胃气,而真脏之气独见的脉象。

6、漏泄:又称湿泻,由湿邪伤脾所致。

7、阴阳交:阳热邪气入于阴分,邪正交结不解,阴精正气不能制制服阳热邪气的一种危重症候。

8、两虚相得:虚邪遇到正气虚弱之人,会滞留人体而发病
9、司外揣内:对活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析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

10、太阴主内: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经复会手太阴经
11、内格:人体内的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协调。

12、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13、脾瘅:病名。

以口中甜腻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4、因其重而减之:病情深重者,应逐步攻减邪气。

15、仓廪不藏:泄泻,大便失禁。

16、秋冬养阴:在秋冬季节要顺应自然界规律而调养阴气,养阴就是养收养藏。

17、行痹: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

18、薄厥:古病名。

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病证。

19、煎厥:古病名,过度烦劳阳气鸱张亢盛煎熬阴精以致阴竭阳亢而昏厥的病症
20、直觉领悟:是在研究对象深刻感受的基础上,获得某种灵感、突然领悟到某种普遍形式的客观规律。

21、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22、平治于权衡:辨别疾病时要衡量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

23、飱泄:泻出未消化的食物。

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

24、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2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26、杂合以治:根据五方病人及其所患疾病,综合吴芳各种治疗方法予以治疗。

27、闷瞀:胸中郁闷,眼目昏花。

28、虚邪贼风:泛指异常的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29、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轻柔精专者为营气,慓悍滑疾者为卫气
30、百病生于气:许多疾病的发生都由于奇迹紊乱所致
31、去宛陈莝:除去郁积日久的恶血
32、缪刺:病在左而刺右病在右而刺左的刺络法
33、开鬼门,洁净府: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
34、虚静为保:医生诊脉以清虚宁静至为重要
35、脾瘅:病名恣食肥甘湿热蕴脾所至消渴口甘中满为特征的病症
36、胆瘅:病名胆气上溢所致的以口苦为特征的病症
原文回答
1、“脾病而四肢不用”之理: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2、有关煎厥的论述:阳气者,烦劳则张。

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

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3、少火、壮火与人体正气的关系: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4、“肺之令人咳,何也”的论述:皮毛这,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

肺寒则内外和邪。

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5、关于反治法的主要内容: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6、病机十九条中属于热的病机: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7、“五脏阳以竭”水肿的治法是什么: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缪刺其处
8 关于虚热证、虚寒症的治则: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9 病机十九条中属于心、脾、肺、肾的病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郁。

皆属于肺。

10阴阳学说在诊法中的应用: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11奇恒之腑和传化之府的论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12五脏阳以竭”水肿的治法是什么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错缪刺其处
诊法常以平旦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简答
一.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阴气居于内,为阳气的主持;阳气居于外,为阴气的役使。

2、不仅阐明了阴阳双方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而且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二、简述《素问·痿论》中痿证的治疗原则:
1、治痿独取阴阳;
2、辨证论治(或各补其蒙而通其俞)
3、因时制宜(或各以其时受月)
三、简述《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肝、肾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为风之木脏,其病多化风。

肝藏血,主身之筋膜,开窍于目,其有病变则木失滋荣,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目眩头晕。

2、诸寒接引,皆属于肾。

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

气血凝敛筋脉失养,故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四、简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五实证和五虚证的表现:
1、五实是腹胀、脉盛、皮热、前后不利、闷瞀。

五虚实脉细、皮寒、饮食不入、气少、泄利前后。

五、结合《素问·营卫生会》简述营卫运行规律:
1、营行脉中;
2、卫行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散布全身。

六、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藏使”试述之:(简述《素问·五藏别论》中魄门于五脏的关系?)
魄门的启闭依赖于五脏功能的调节,如心的主宰、肝的条达、肺的宣降、脾的升提、肾的固摄。

2、魄门功能正常,对内脏气机升降有重要影响。

七、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谈谈何为壮火、少火?与其人体正气的关系如何:
1、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的作用,又指病理之火;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温和的作用,又指生理之火。

2、壮火损伤正气(壮火食气);少火增强正气(气食少火)。

八、为什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1.咳嗽虽然病位在肺,但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

因肺为脏之长,心之盖,受百脉之朝会。

其他脏腑发生病变均可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咳。

2、脏腑受邪之后,气机失调,影响肺之宣降,导致咳嗽。

十、结合《素问·太阴阳明论》简述何为“阳道实,阴道虚”:
属阳的六腑,多病为感而为实(或阳明胃病多实)2、属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或太阴脾病多虚)
十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什么说“治病必求于本’:
1、本,阴阳:生理上,以阴阳协调为最佳状态;
2、病理上,以阴阳失调为病理总纲;
3、诊断上,以阴阳为辨证纲领;
4、治疗上,以调整阴阳为最终目的。

十二.简述《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煎厥的病因、病机和症状:
病因:烦劳病机:阴虚阳盛,亢阳无制,阳气上逆症状:昏厥,目盲,耳闭
十三、结合《素问·咳论》谈谈“肺之令人咳,何也”:
①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失宣降。

肺气上逆,而咳。

②肺之经脉越于中焦,寒饮食入胃,寒从肺脉上至于肺,影响肺之宣降,上逆而咳。

③寒饮食等内邪伤胃,复有感受寒邪等外感,内外合邪于肺,肺失宣降而咳
十四、结合《素问·五藏别论》简述气口何以能侦察五脏疾病:
①气口属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寸口能诊察全身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精气盛衰。

②经过气口的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源于脾胃,是丈夫气化活动基础。

寸口能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气口亦太阴也”。

十五、简述《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的生理作用:
①气化温养作用(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一日而主外)②卫外御邪功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为什么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①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外在表现,反应脏腑精气盛衰
②治病首先必须以病人的神气盛衰为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