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知识大纲
《黄帝内经》知识点总结
《黄帝内经》知识点总结一、《黄帝内经》的整体框架《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计81篇。
《素问》包括81篇,主要讨论人体的生理、病因、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内容;《灵枢》则包括80篇,主要讨论人体的结构、功能、病机、针灸等内容。
两部分内容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二、《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1. 中医独特的医学思想《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五行”、“气血”、“精气神”等重要医学思想,建立了独特的中医医学理论体系。
其中,阴阳学说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五脏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了中医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气血学说强调了气血的运行和作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精气神学说强调了精、气、神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这些理论体系贯穿了整部《黄帝内经》,成为中医学的核心。
2. 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素问》中提出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望”是指望诊病人的面色、精神等情况;“闻”是指听诊病人的呼吸声、音色等情况;“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情况;“切”是指切诊病人的脉象、腹部等情况。
这些方法综合了中医诊断的整个过程,成为了中医诊断的重要基础。
3. 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素问》中提出了针灸、药物治疗、饮食疗法、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其中,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特色疗法,通过针刺、灸疗等手段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治疗则是通过中药材的配伍和煎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饮食疗法则是通过调节饮食结构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些方法综合应用,成为了中医治疗的独特方式。
三、《黄帝内经》的对现代医学的影响《黄帝内经》在中医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医理论方面,其阴阳、五行、气血、精气神等理论与现代医学中的生理、病理学有很强的对应关系,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方面,其望闻问切四诊法、针灸、药物治疗、饮食疗法等方法,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黄帝内经》学习框架整理版
《黄帝内经》学习框架整理版黄帝内经学习框架整理版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黄帝内经》自学百日通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一章养生学说《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灵枢·本年》第一节上古天真论(1)主旨:自古以来,人们对先天真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讨论。
一、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1、今人早衰的原因: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2、不知养生,早衰之由: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3、外避风邪,内养神志: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以其德全不危也。
二、真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根本1、女子生长发育生殖的一般规律: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故形坏而无子也。
2、男子生长发育生殖的一般规律: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3、年老有子的原因: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身年虽寿,能有子也。
三、养生程度不同,寿命亦异1、真人能独立守神,寿敝天地: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无有终时,次其道生。
2、至人积精全神益寿而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亦归于真人。
3、圣人精神不散亦可百数: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小结共分3段。
通过对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讨论,对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中所起作用的阐述以及文章所举四种人由于养生程度不同,寿命限数不一的例子。
充分说明真气是机体形成的本原物质,也是保证生命活动的根本。
同时,又突出了真气与精神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特点。
即神以精气为基础,但又能内调五脏之气,外合四时之变化,以保养真气之充盈,使人延年益寿。
所以养生法则中一再强调保精调神,其实质也就是为了保养真气。
此外,随文提出的病因分类,冲任二脉的作用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内经选读的知识点总结
内经选读的知识点总结《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经”,它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内经》中的部分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和治疗的原理。
一、阴阳五行理论《内经》中阐述了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因素构成的,而五行理论则是阴阳发展变化的轨迹。
阴阳五行理论贯穿了中医的整个理论和实践系统,成为中医的基本范畴和理论依据。
1. 阴阳学说阴阳是指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统一是万物生成发育,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中医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了诸多领域,如病理病机、诊断治疗、饮食调养等方面。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事物相互制约,生克相济的规律。
中医通过观察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变化规律,从而作出治疗方案。
二、气血津液和脏腑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而脏腑是器官系统的总称。
《内经》中对气血津液和脏腑的理论有着系统的阐述。
1. 气血津液气是人体内的动力,血是气的载体,津液是气血在人体内的营养和润滑作用。
气血津液的运行状态决定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调养气血津液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2. 脏腑人体的重要器官和系统被称为脏腑,其中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内经》中对脏腑的功能特点、病理变化和相互关系有着详尽的论述,为中医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研究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规律,采取辩证施治的方法,这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
1. 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有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等多方面因素,而病机则是疾病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包括病邪入侵、正气失调、病邪病位等内容。
2. 辨证论治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根据疾病的表现特点和脏腑病理变化,做出辨证施治的方案。
《内经》中对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有着详细的论述,包括望、闻、问、切等方法。
四、预防和调养中医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身体的调养,提倡“未病先防”的理念,这也是《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
黄帝内经重点
黄帝内经重点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重点介绍黄帝内经的核心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古代医学著作。
第一部分:黄帝内经的基本概念黄帝内经是一部包含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文献,在我国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分为两部分,即《灵枢》和《素问》。
《灵枢》主要介绍了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重要理论,而《素问》则着重讨论了诊断和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黄帝内经的核心观点1. 《灵枢》中的重要观点黄帝内经强调了“阴阳”和“五行”理论的重要性,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都与阴阳和五行的平衡有关。
此外,经络系统的理论也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释了人体内经络的分布和运行规律。
2. 《素问》中的重要观点《素问》提出了“四诊法”和“阴阳平衡”等重要观点。
四诊法是一种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诊断疾病的技术,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而阴阳平衡则是指人体内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的调和关系。
第三部分:黄帝内经的应用价值1. 对中医学的贡献黄帝内经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基础,为中医治疗方法的确定和实践提供了指导。
同时,黄帝内经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也被后来的医学家借鉴和发展,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对现代医学的启示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对现代医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黄帝内经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也对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结论: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以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规律,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科学的指导。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黄帝内经的学习和传承,以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内经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内经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包括病因病机、诊断分型、治疗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内经》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提高诊疗水平,对于医学学习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经》的基本内容1. 《内经》的作者《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由黄帝和他的医学官员岐伯、伯高、雷公、扁鹊、冶庆等人合作编纂而成。
其中,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创始人,而岐伯则是中医学的奠基人,他们的思想与医学理论成为了《内经》的主要内容。
2. 《内经》的体例结构《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是《内经》的核心部分,它共计81篇,主要集中于医学理论基础和诊断分型。
《灵枢》则是《内经》的补充部分,共计80篇,主要集中于生理和病理的相关内容。
3. 《内经》的理论体系《内经》的理论体系包括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在病机方面,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等内容。
在诊断方面,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脉、舌诊等内容。
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针灸、药物、饮食调摄、气功等方法。
4. 《内经》的医学思想《内经》的医学思想可以总结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因果循环”等几个方面。
其中,“天人合一”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人体与五行和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阴阳平衡”强调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失衡会导致疾病;“因果循环”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及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内经》的重要知识点归纳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内经》中的核心理论,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都受阴阳和五行的制约。
阴阳是相互对立、互为根据的两个对立物质,而五行则是根据阴阳发展演化出来的五种物质,包括木、火、土、金、水。
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的诊断分型、病因病机、疾病分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
皇帝内经知识点总结
皇帝内经知识点总结一、五脏六腑的理论《内经》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分别为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并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理论贯穿于《内经》的方方面面,包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
1. 五脏五脏是人体内蕴藏的重要脏器,分别为心、肝、脾、肺、肾。
《内经》中对五脏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它们在人体生理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心主律,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肾主藏精。
这些理论不仅对于阐释人体生理变化有着重要作用,还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六腑六腑分别为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是人体的“利器”,在《内经》中也有着详细的描述。
它们分别负责消化吸收、排泄排泄、运化清秽等功能,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六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互动,相互影响、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 五行医学《内经》中提出了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
这一理论认为,五行之间相互克制、相生相克,体现出自然界及人体自身的调节规律。
在疾病的治疗中,可以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采用药食同源的方法来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
二、经络腧穴的理论经络腧穴是《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指经络的走向和腧穴的分布。
《内经》对经络腧穴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认为经络贯穿于人体各个部位,腧穴分布于经络上。
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经络经络是《内经》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认为它是连接五脏六腑的通道,贯穿于全身。
经络的气血流动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内经》中对经络的走向、分布、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对经络的理解,有助于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2. 腧穴腧穴是经络上的特殊部位,是刺激经络的关键点,也是针灸治疗的重要依据。
内经选读各章提纲~~
内经选读各章提纲1.绪论一、《内经》成书年代《内经》内容既有战国的,又有秦汉时期的,跨越的年代很长,非一时作品。
最后成书在西汉末之前。
《内经》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并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将其汇集编纂成书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
二、书名的由来与作者1,《内经》非一个医家所著,可看作是一部医家经验的论文汇集,亦有说成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的各家学说” 。
PS:《素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体部分)成编汉以前第二部分(运气七篇)乃唐王冰增补。
第三部分(遗篇:刺法论和本病论)为宋刘温舒补入。
2,《素问》的含义:黄帝及其臣子的平素问答。
《灵枢》的含义:“灵枢”之名,系唐王冰所加,蕴涵着深刻的道家思想三、《内经》的沿革最早提到《内经》书名的:西汉《七略•艺文志》已亡佚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内经》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最早明确指出《内经》包括两本书的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素问》《素问》之名,始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素问》第一个注释训解《素问》的是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
隋朝杨上善以此为底本撰《黄帝内经太素》现在通行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就是经王冰收集整理,重新编次,并经宋林亿等校正宋•刘温舒又补上二篇《本病论》《刺论》•***《灵枢》《灵枢》最早称为《九卷》初见于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晋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称为“针经”。
《灵枢》之名,始见于唐王冰序。
在其注书中将“灵枢”与“针经”混称。
《灵枢》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高丽献来《黄帝针经》现在通行的《灵枢经》,是经南宋史崧校正刊行的版本。
南宋绍兴乙亥年(1155年),史崧本四、《内经》的注家与注本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1.分类研究《内经》开辟了先河.2.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1.整理编次 .2.注释有价值.3.补充原有第七卷的亡佚,即“运气七篇”。
内经讲义重点总结
内经讲义重点总结《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石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
其全名为《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本文将重点总结《内经》的讲义内容,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的概述。
一、《内经》的起源和意义《内经》是由东汉末年黄帝医学的总结,其中包含了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理论研究等内容。
它不仅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通过以人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体的生理特点、疾病的发生原因、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等内容,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内经》的基本内容《内经》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讨论了人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灵枢》则探讨了人体的疾病与治疗。
下面将分别对这两部分进行具体的总结:1.《素问》的要点《素问》共有81篇,其中包括了对人体的功能、经络、气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以下是其中几篇的重点总结:•《上下篇》:主要讨论了人体的生理特点,如人体的上下之分、五脏的属性等。
•《阴阳应象大论》:讲述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和作用,阐述了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五常政大论》:阐述了五脏五常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五脏疾病的判断和治疗方法。
•《六微旨大论》:探讨了六微(热、寒、风、湿、燥、火)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引起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刺法论》: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主要穴位、操作技巧等内容。
2.《灵枢》的要点《灵枢》共有81篇,主要讨论了疾病的发生机理、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以下是其中几篇的重点总结:•《经络》:阐述了经络的作用和中医按压穴位的原理,以及经络与脏腑病变的关系。
•《营卫生会》:讨论了营卫气血的运行规律和作用,以及营卫失调导致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本神》:介绍了人体的精神活动与心理疾病的关系,以及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必背章节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必背章节概述该文档列举了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中《黄帝内经》的必背章节。
这些章节是中医研究和实践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掌握了这些内容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黄帝内经》中的知识。
1. 内经简介本章主要介绍《黄帝内经》的起源、作者、内容概述以及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性。
理解内经的背景和目的对于后续章节的研究至关重要。
2. 基础理论这一章节主要包括《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基础理论,如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掌握这些理论有助于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诊断方法。
3. 经络与腧穴本章介绍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和作用,以及各种主要腧穴的位置和功能。
掌握经络与腧穴的知识对于中医针灸、推拿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至关重要。
4. 五脏六腑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身体健康的关联。
对五脏六腑的理解有助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5. 病因病机本章主要包括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机制的讲解。
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机,有助于中医全面分析疾病,为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
6. 辨证论治这一章节描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
了解辨证论治的原理和技巧对于中医诊疗的规范和有效性非常重要。
7. 饮食调养该章节介绍了饮食在中医保健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掌握饮食调养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个体维持健康,促进疾病康复。
8. 时节养生本章主要介绍了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养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了解时节养生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变化,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结上述章节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必背内容。
掌握这些章节会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和运用中医知识。
研究中医经典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见解。
以上是本文档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必背章节所整理的内容。
希望对中医学习者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复习提纲
附件3:第二届基层中医方歌背诵竞赛复习提纲一、《方剂学》部分(共30首方)1、仙方活命饮2、止嗽散3、血府逐瘀汤4、九味羌活汤5、大补阴丸6、一贯煎7、四神丸8、越鞠丸9、补中益气汤10、逍遥散11、芍药汤12、苏子降气汤13、完带汤14、参苓白术散15、平胃散16、柴胡疏肝散17、泻白散18、左归丸19、三子养亲汤20、痛泻药方21、独活寄生汤22、二陈汤23、川芎茶调散24、生化汤25、三妙散26、防风通圣散27、真人养脏汤28、失笑散29、当归六黄汤30、易黄汤二、《伤寒论》部分(共40首方)1、桂枝汤2、桂枝加附子汤3、白虎加人参汤4、葛根汤5、通脉四逆汤6、麻黄汤7、大青龙汤8、小青龙汤9、当归四逆汤10、四逆散11、白通汤12、五苓散13、白头翁汤14、真武汤15、桃核承气汤。
16、小柴胡汤17、大柴胡汤18、小陷胸汤19、柴胡桂枝汤20、柴胡桂枝干姜汤21、大陷胸汤22、半夏泻心汤23、乌梅丸24、附子泻心汤25、生姜泻心汤26、甘草泻心汤27、旋覆代赭汤28、炙甘草汤29、大承气汤30、小承气汤31、猪苓汤32、麻子仁丸33、调胃承气汤34、茵陈蒿汤35、栀子柏皮汤36、麻黄连轺赤小豆汤37、竹叶石膏汤38、吴茱萸汤39、黄连阿胶汤40、附子汤三、《金匮要略》部分(共40首方)1、麻黄加术汤2、麻杏苡甘汤3、防己黄芪汤4、百合地黄汤5、桂枝芍药知母汤6、乌头汤7、黄芪桂枝五物汤8、大建中汤9、升麻鳖甲汤10、黄芪建中汤11、肾气丸12、酸枣仁汤13、薯蓣丸14、大黄蟅虫丸15、射干麻黄汤16、越婢加半夏汤17、小青龙加石膏汤18、麦门冬汤19、瓜蒌薤白白酒汤20、温经汤21、枳实薤白桂枝汤22、厚朴七物汤23、厚朴三物汤24、附子粳米汤25、大黄附子汤26、当归生姜羊肉汤27、乌头桂枝汤28、旋覆花汤29、半夏厚朴汤30、泽泻汤31、黄土汤32、芎归胶艾汤33、小半夏汤34、柏叶汤35、桂枝附子汤36、葶苈大枣泻肺汤37、厚朴麻黄汤38、《千金》苇茎汤39、当归芍药散40、桂枝茯苓丸四、《温病学》部分(共40首)1、银翘散2、桑菊饮3、玉女煎4、清营汤5、化斑汤6、清宫汤7、甘露消毒丹8、龙胆泻肝汤9、普济消毒饮10、新加香薷饮11、白虎加苍术汤12、生脉散13、藿香正气散14、三仁汤15、藿朴夏苓汤16、宣痹汤17、桑杏汤18、杏苏散19、加减葳蕤汤20、八正散21、五味消毒饮22、清燥救肺汤23、增液汤24、黄连解毒汤25、新加黄龙汤26、凉膈散27、王氏清暑益气汤28、导赤承气汤29、宣白承气汤30、羚角钩藤汤31、三甲复脉汤32、枳实导滞汤33、芍药汤34、香连丸35、蒿芩清胆汤36、杏仁滑石汤37、茯苓皮汤38、黄芩滑石汤39、加减复脉汤40、青蒿鳖甲汤。
《内经》的精华知识
《内经》的精华知识《内经》的精华知识《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是第一部养生宝典;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部经典里面关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流注的精华。
一、五脏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
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
在五行属金。
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
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
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六腑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十二经络流注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它的运行规律,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1子时23:00——1:00胆经: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2丑时1:00——3:00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
内经选读复习重点
《内经选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01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
和于术数: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和,调和,引申为恰当运用。
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跷、吐纳等。
不妄作劳:不要违背常规的劳作。
妄,乱也,此为违背常规之意。
作劳,包括劳作和房事。
形与神俱:形神健全。
形,形体;神,精神。
俱,范围副词,全也;一也。
引申作健全、和谐。
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10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恬惔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静淡泊。
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
103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内经》五年制大纲
《内经讲义》五年制大纲上篇概论上篇概论 4学时第一章《内经》的成书、沿革与基本内容(1学时)目的要求【了解】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熟悉】《内经》书名的含义。
【熟悉】《内经》的流传情况。
【了解】《内经》的主要注本及注家。
教学内容1、《内经》的成书时代、作者及书名的含义。
2、《内经》的流传简况。
3、《内经》的注家及主要版本。
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2、自学第二章《内经》的学术体系(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内经》学术体系的内容结构。
【熟悉】《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掌握】《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了解】《内经》学术体系的价值。
教学内容1、《内经》学术体系的主要内容。
2、《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3、《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和认识论方法论特点。
4、《内经》学术体系的价值。
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2、自学中篇经文选读第一章阴阳五行 6学时第一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4学时)目的要求【掌握】阴阳的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值。
【掌握】运用阴阳理论认识和阐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法、治则、养生及药食气味的理论,领会其临床应用。
【了解】运用五行归类自然界事物和人体的方法以及五行相生相克法则。
【背诵】(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重寒则热,重热则寒”(2)“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教学内容1、阴阳的概念及阴阳法则。
2、气、味、形、精的转化关系和气火关系。
3、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4、清阳、浊阴在体内的输布及运用升降失常病机。
5、阴阳偏胜、转化病机及阴阳更胜病候。
6、五气偏胜病机。
联系取象比类方法,7、五行归类及其生克法则。
8、“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9、阴阳学说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法、治则、养生的内容。
教学方式1.讲授课文第一、二、三、四、六段。
2.第五段自学、辅导答疑。
第二节素问·脏气法时论(节选)(1学时)目的要求【了解】五脏病愈、甚、持、起时,掌握其一般规律。
内经学习提纲
内经学习提纲《内经》概论《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有162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
《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内经》一书是一部以医学为主而涉及多学科的巨著。
第一章《内经》的成书、沿革第一节《内经》的成书年代与作者1·关于《内经》的作者:黄帝氏族文化发展是多方面的,所以历代人们都以自己为黄帝子孙为荣,因而各种历史文献都冠以“黄帝”二字,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说:“世俗之人,多遵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这也说明《内经》一书的重要,这也是书冠以“黄帝”的意义之所在,并非是黄帝所作。
《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出自一人之手。
因此《内经》具有论文汇编的性质。
2·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据《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而成。
《七略》是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书时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其中具体校方技书者是李柱国,史载李柱国校勘医书的时间是公元前26年(西汉河平三年)。
这就是说,西汉末成帝时间,《内经》已经编成,业经李柱国校勘,由刘向父子录入《七略》。
这便是《内经》成书的下限。
《史记》是重要标志之一。
该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书中写了各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先秦诸子及其著作皆有介绍,并专为扁鹊、仓公等医家作传,唯末提《内经》之名。
可以推想,如果当时《内经》已成书流传,那么遍览朝廷藏书、周游全国各地的太史公司马迁是应见得到的。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阳庆传给仓公的一批医书中,有《上下经》、《五色》、《奇咳术》(奇恒)、《揆度》、《阴阳外变》等,这些也是《内经》引述过的古医书,说明《内经》的成书显然在仓公之后。
仓公的生活年代为公元前二世纪内,《史记》写成于作者入狱(时为公元前99年)之后,此为《内经》成书的上限,可见,《内经》成书时间当在《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公元前一世纪内。
整理版黄帝内经讲义
目录预览曲黎敏《黄帝内经》讲义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二.中医与日常生活三.十二时辰的养生四.黄帝内经概论五.阴阳的本性六.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七.食物的意义与偏性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当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那么圣人为什么重医药,这个圣字又怎么讲呢?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以这个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条,第二条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那么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边,是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
它自己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那么这也是中国古代认为就是说为什么: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一个原因。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说的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
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那么比如说国学里边《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打一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思维就不够,就是思维力就不够。
假如说打一个比方,如果是你端着这个酒杯的手都在抖的话,那么你这个控制手的能力都没有,控制水杯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控制全局?你的身体本身出问题了,你做事的行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所以这也是后来有一句话,拿破仑的一句话叫做: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那么在中医里来说,就是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是命运。
从这个角度往下接着讲呢,就是说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学一向都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
(2021年整理)内经大纲
内经大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内经大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内经大纲的全部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内经选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骨伤专业教学大纲《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本。
《内经选读》选取原著中理论意义大、指导实践作用突出的篇节组成,分为九个单元,主要包括宝命全形、阴阳应象、藏象法时、血气精神、经脉之道、百病始生、病之形能、脉要精微及异法方宜。
附篇介绍了《内经》的注家和注本、五运六气以及《内经》的现代研究概况。
本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提高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原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为主,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讲授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概念的准确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注意避免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72 学时。
使用说明:1 .本大纲主要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骨伤专业使用。
2 .原文选读部分各章后均有参阅文献及思考题,可供学生自学时参考。
黄帝内经知识点梳理
黄帝内经知识点梳理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主要介绍医学理论,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灵枢则主要介绍医学实践,如针灸、推拿、按摩、饮食等。
以下是黄帝内经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阴阳相对而言,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部。
阴性代表负、阴暗、静态、内敛,阳性代表正、光明、活跃、外放。
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调和,维持了人体内部生物系统的平衡状态。
2. 五行: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分别代表生长、温热、滋泽、收藏和润液等功能。
五行之间相互生成和相互克制,形成了复杂的生物系统机制。
五行理论广泛运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
3. 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独特的生物学概念。
它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些气血流动的通路,称之为经络。
经络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气血: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两种重要物质。
其中,气代表着精神状态和人体能量,血则代表着人体物质基础。
气血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转化。
5. 饮食:饮食是中医保健的基本方法之一,包括食物种类、食物烹饪方法、进食节律等方面。
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6. 针灸:针灸是中医独有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和取穴运用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来治疗疾病。
针灸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7. 推拿:推拿是中医另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推压等手法来刺激人体特定部位和经络,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它的研究对中医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并运用黄帝内经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治疗机制,为人体的健康提供更加科学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五藏者,中之守也。~失守者死。
③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1.视精明:
2.中盛藏满:
3.仓廩不藏:
4.门户不要:
5.水泉不止:
6.头倾视深:
7.背曲肩随:
8.偻附:
①(诊法常以平旦)
②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③五藏者,中之守也;得守则生,失守则死
④(五藏者,中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1.行痹
2.痛痹
3.著痹
4.心下谷
5.嗌干
6.上为引如怀
7.尻以代踵,
.脊以代头
8.中气喘争
9.胞痹
10.乏竭
11.肌绝
12.慓疾滑利
13.盲膜
◇阳气少,阴气多
1.依据《素问·痹论》,简述行痹,痛痹,著痹的病机与病证特点。
2.结合《素问·痹论》谈谈你对[五体弊病久不愈,向内传变发生五脏痹]机理是如何理解的?
19五常政大论篇
第七十
①能毒者以厚药~热而行之
②帝曰:有毒无毒~不尽,行复如法
只背不考
20至真要大论篇
第七十四
①帝曰:善。夫病之生也~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②帝曰:愿闻病机何如?~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③故《大要》曰~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1.工巧神圣
2.病机
3.无失气宜
4.掉眩
5.愤郁
6.收引
7.肿满
1.五十而复大会
2.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3.合阴
4.卫气内伐
1.“五十而复大会”的理解
2.“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理解
3.“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4.【3级】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口问
第二十八
1.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补足外踝下,留之。
1.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①欲如运枢
②起居如惊
③神气乃浮:
④体若燔炭
⑤首如裹
⑥四维相代
⑦煎厥
⑧薄厥
⑨形气绝
⑩偏枯:
⑪汗出偏沮
⑫痤痱
⑬受如持虚
⑭大偻
⑮陷脉为痿
⑯俞气化薄
⑰体若燔炭
⑱首如裹
⑲四维相代
⑳煎厥
22薄厥
23形气绝
24偏枯:
25汗出偏沮
26痤痱
27受如持虚
28大偻
29陷脉为痿
30俞气化薄
31风疟:
32大风苛毒
33上下不并
②帝曰:治之奈何?~可泄而已。
③凡病伤寒而成温者~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1.伤寒
2.两感于寒
3.烦满(men)而囊缩
1.如何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含义?
2.如何理解“食肉多复,多食肉遗”的含义?
3.[论述题]据《素问·热论》。
试论述伤寒六经的主症,病机,传变规律以及预后?
14素问·咳论篇
第三十八
1.痿
2.肺热叶焦
3.痿躄
4.枢折挈
5.有所失亡
6.肺鸣
7.胞络绝
8.心下崩
9.宗筋
10.白淫
11.使内
12.阳气内伐
13.溪谷
1.如何理解“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
2.根据《素问·痿论》简述痿症的治疗原则?
3.[论述题]结合《素问·痿论》,试述五体痿的病机以及症候?
4.[论述题]结合《素问·痿论》,对“治痿独取阳明”是怎样理解的?
12.经脉别论篇
第二十一
①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②饮入于胃~揆度以为常也。
1.肺朝百脉
2.毛脉合精
3.留于四藏
4.游溢精气
1.[论述题]结合原文,论述谷食入胃后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营养输布过程。
2.[论述题]结合原文,论述水饮在体内的转输过程?
13热论篇第三十一
①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必不免于死。
8.瞀瘛
9.固泄
10.禁鼓慄
11.如丧神守
12.转反戾
13.澄澈清冷
14.暴注下迫
14.必先五胜
1.简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机理?
2.简释“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简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的机理?
4.[论述题]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
谈谈病机十九条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灵枢
1.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智、虑?请问其故
⑤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⑥(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11平人气象论篇
第十八
①黄帝问曰:平人何如?~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②颈脉动喘疾咳,曰水。~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③人以水谷为本~肾不石也。
1.平人
2.呼吸定息
3.闰以太息
★虚里
4.胃疸
5.真藏脉
◇[论述题]结合《素问·平人气象论》论述虚里诊法的原理以及临床意义?
①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巨气乃平。帝曰:善。
1.神不使:
2.病为本,工为标:
3.津液充郭:
4.其魄独居:
5.缪刺:
6.开鬼门,洁净府:
7.形不可与衣相保
8.微动四极
9.平治于权衡
10.去菀陈莝
①结合《素问•汤液醪醴论》,试描述神机对治疗的重要意义
②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及疗效
10.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34暮而收拒
35形乃困薄
36脉流薄疾
37并乃狂
38五藏气争
39气立如故
40筋脉横解:
41阳密乃固:
42阴平阳秘
43神明之府
44治病必求于本
45飧泄46月真胀47七来自八益48起亟①飧泄
②濡泻:
③洞泄
△(生之本,本于阴阳)
①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折寿而不彰
②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③薄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2.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3.肝藏血,血舍魂~谨而调之也。
1.淫泆离藏
2.两精相搏
3魂
4.魄
5.僻邪
6.经溲不利
1.“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理解
2.五脏虚实病症特点及病机
1.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六腑不合则留为痈
1.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①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2.四气调神大论
第二
①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3.生气通天论
第三
①阳气者,若天与日~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②阳气者,烦劳则张~寒薄为皶,郁乃痤
③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⑥故邪风之至~感则害皮肉筋脉。
⑦故善用针者~用之不殆
⑧善诊者,察色按脉~以诊则不失矣!
1.壮火,少火
2濡泻
3.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4.烦冤
5.身常清
6.见微得过
7.权衡规矩
8.按尺寸
9.因其衰而彰之
10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11.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12.其高者,因而越之
13.阳病治阴,
1.五谷与胃为大海
2.汗出溱溱
3.淖泽
4.泄泽
5.两神相搏
6.宣五谷味
1.“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句的含义
水胀
第五十七
1.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刺去其血血络也。
【全文背诵】
1.石水
2.目窠
3.阴股间寒
4.窅而不起
5.鼓胀
6.肠覃
7.癖而内著
8.石瘕
9.衄
1.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特点及机理
2.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和症状特点、两者的鉴别
◇5.[论述题]试述《素问·咳论》中“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的含义。
15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①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故卒然而痛。
②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1.稽迟:
2.阴股
3.宿昔
4.绌急
5.侠脊之脉
6.背俞之脉
◇7.瘅热
8.心系
9.肺部叶举
10.恐则精却
1.结合《原文,阐述一下疼痛的病因病机。
阴病治阳:
14.掣引之
①结合《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原文论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
②“治病必求于本”
③★描述“三清阳”“三清阴”的含义
④“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病机分析。
⑤结合《阴阳应象大论第五》试描述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⑦“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篇名
背诵文段
重点字词
重点句子题型
《黄帝内经》素问必考20篇大纲(1级,2级篇章节选知识点)
1.上古天真论篇
第一
⑴上古之人~故半百而衰也
⑵夫上古之人之教下也~德全不危也
⑶二七,七七,二八,八八
①法于阴阳
②和于术数
③形与神俱
④天年
⑤不时御神
⑥虚邪贼风
⑦恬淡虚无
⑧高下不相慕
⑨德全不危
⑩天癸
⑪地道不通
⑫肾者主水
2.如何理解《素问·举痛论》中的“百病生于气”?
16素问·痹论篇
第四十三
17素问·痹论篇
第四十三
①黄帝问曰:痹之安生?~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②帝曰:其有五者何也?~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③帝曰:内舍五藏六府~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