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九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德育反思的途径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 学生条件权:包括教育条件建设请求权、教育条件利用权和获得教育资助权 • 学生成功权:包括获得公正评价权和学业学位证书获得权。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2. 平等权
• 公民应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改善教育条件不佳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办学设施、师资力
量和学校管理。 • 二是教育质量的公平。 • 三是教育过程中的平等。
第二天上午,王老师找班干部谈话,分析得失,统一认识。下午,班会上劳动委员和 值日生分别反省了自己的过错,其他班委成员、同学们也纷纷上台发言,承认以前没有很 好配合,剖析各自存在的问题,表示不会让“扫地风波”重演。之后,王老师指出了劳动委 员和值日生的不足,并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班会后,王老师单独找劳动委 员和值日生谈心,肯定了他们对班级所做的努力。
3. 人身安全与隐私权 4. 申诉权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二)学生的义务
学生作为公民,必须履行公民的义务,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学习者,必须 遵守学生的行为规范,遵守学校的管理制 度,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思考题
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 教育教学权、 • 科学研究权、 • 指导评定权、 • 批评教育权、 • 获得报酬权、 • 参与管理权、 • 进修学习权。
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教师的义务
• 遵守国家法律的义务、 • 弘扬高尚师德的义务、 • 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 •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义务、 •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 •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义务、 • 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义务。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最新版教育学精品课件第九章 美育

最新版教育学精品课件第九章    美育
第九章
美育
主讲教师:张世洲
第一节美育概述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来源于德文“aesthetische erziehung”,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 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一)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水平的教 育功能 美育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具 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当人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 山时,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欣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可 以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高尚,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
(四)创造性原则
二、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寓美育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中
1.通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进行美育 2.通过艺术学科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
(二)寓美育于大自然中 (三)寓美育于日常生活中
美育要考虑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差异性,同 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审美兴趣选择不同的审 美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以取得最佳效果。如有的 学生喜欢大自然的美,有的学生喜欢文学艺术的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的才能和智慧的发 展,人类对美的追求也会不断提高,因而美需要发展,更 需要创造。美育也要遵循创造性的原则,要引导学生创造 性地感知各种形式美的神韵和规律,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
(二)情感性原则
中国古代美学就十分强调“情景交融”的境界,在古 代的诗论、文论、词论、画论和戏曲论中,对于审美中这 种"隋”和“景”的关系进行了大量论述,提出“景中情” 和“情中景”的理论。实施美育同样离不开情感,可以说, 审美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美感教育。超 越于功利、超越于逻辑法则的美好情感,有极大的感染力 和激励作用。歌曲《歌唱祖国》,歌颂了新中国朝气蓬勃、 欣欣向荣的景象,激发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之情。引导学 生感知美德事物,并不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而是 要求学生形成审美感受并作出审美判断。

教育学第九章教育评价ppt课件

教育学第九章教育评价ppt课件

从与教育活动直接联系的角度看,教育 评价的核心内容一般包括:(1)考查学生 现实反映出的状态以及所具有的能力和特 点;(2)判断学生在态度、语言、行动等 方面哪些是应当发展的,哪些是需要教育 改进的;(3)判断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怎 样变化的;(4)从学生的变化中考察教育 活动的成功度等。
三、教育评价的作用 1、激励作用 2、诊断作用 3、调节作用 4、管理作用 5、发展作用
第九章 教育评价
第一节 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案例一:请老师慎重评价学生
不久前的一次校庆会上,我偶遇一位中学同 学.我们谈现在、谈过去,不知不觉中,谈到教过 我们的老师.这时,我这位同学情绪十分激愤地 说:"这个老师毁了我的一生!"他叹了一口气说:" 记得初中时,我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可有一次不知 为什么语文考得很糟,老师狠狠地批评我:‘怎么 搞的?别人大踏步前进,你大踏步后退,我看你是 没救了!'从那以后,我常扪心自问:我真的没救了 吗?你想,老师的话就是权威,权威都认为我没救 了,我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呢?从此一蹶不振,成 绩果然大踏步后退,直到高三毕业前才摆脱了这 个阴影,勉强上了电大……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类型和方法
一、教育评价的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根据教育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1、诊断性评价 (diagnostic evaluation)一般是在 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的前期阶段开展的测评,重 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 况作出合理的评价,为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 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这些信息资源 的获取可以通过查阅被测评者在此之前的有关成 绩记录、摸底测验、学习要素调查表等方式获得。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的环节、方法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的环节、方法

(2)教学测量的分类
速度测量。 按测量结果解释方法分:常规参照测量 标准参照
按测量的功能分:普通测量、难度测量、
2,教学测量的指标

信度
效度
难度
区分度
3,考试
是教学测量的常用手段,学生成绩的测
量基本是通过考试来实现。 考试一般包括:命题、实施、评分三个 组成部分。 命题是考试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般步骤: 确定考试目标;分析考试内容;确定考 试题型;制订“命题双向细目表”;编 制试卷。

(2)教学评价的标准
从评价的内容上可分为:
评价教学实际达到指标程度的具体要求。
效能标准
职责标准 素质标准 从评价的参照点角度可分为: 社会标 准 科学标准
4,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评价的原则: 导向原则;客观原则;公平原则;科学原则; 可行原则;反馈原则 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学评价信息的采集方法 教学评价信息的分析方法 :定性;定量 教学现象的价值判断方法:绝对判断、相对 判断
(一)概念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基本含义
应用要求 实际运用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含义 基本程序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课的含义
四.教学测量与评价
(一)教学测量 1、教育测量的概念: 教育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对教学
现象做出数量化的描述的活动。这里主 要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情况的测量。 (1)教学测量的意义、作用: 了解、选拔学生,检查教学目的的实施 情况,评定学生成绩、升级、编班等。
( 二)教学评价

1,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 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过程及 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学评价的分类(438页) 七种分类法

教育学第九章 教育过程 PPT课件

教育学第九章  教育过程 PPT课件

媒介性: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
增强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应该发挥各教学媒体 的功能,使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优化的媒体组合 系统。不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流程就失去了有 效的载体。
3、依据
系统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本身是建立在系统论的基础之上, 教学过程又是教学系统的子系统,因此教学过程设计就应 该考虑教学中的各种因素。这必然涉及学习需要、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方面的确定和选择, 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评价与反馈等。对这些因素和环节 必须进行通盘考虑并整体设计,失去任何环节的设计都有 可能与我们既定的教育目标相差甚远。
后努力学习;
5、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追求学术优异,百分制是鉴 别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
6、百分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评价传统 7、能做到定量分析,便于统计;
8、可精确地计算学生的成绩。
反对意见: 1、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全面的评定需采取多种方式; 2、教师往往被困在要考试的内容上,也就是说,这样做
第九章 教育过程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国内外教育过程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
一、教育过程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教育过程 1、定义 教育过程是教育活动展开的时间流程及其结构。 2、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中介
课时计划
2、上课----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
如何上好一堂课? 1)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2)内容正确,掌握熟练 3)方法恰当,启发思维 4)语言清晰,教态自如 5)教书育人,调动全体 6)结构合理,组织得好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教育学第九章主要介绍了教学的基本程序和策略。

教学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它通过系统地组织和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的基本程序和策略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遵循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教学的基本程序和策略。

一、教学的基本程序教学的基本程序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阶段。

1.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

在此阶段,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准备等。

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目标要具有明确性、可实现性和可评价性。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准备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具、文字资料等,以便在教学中使用。

2.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实施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

在此阶段,教师要注意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首先,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包括教学环境的创设和学生的分组等。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阶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改进。

首先,教师要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试、测验、作业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其次,教师要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制定学习计划。

最后,教师要反思教学活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

二、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学的基本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1.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目标的导入和呈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晰地呈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当前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等教育学(第九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高等教育学(第九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三、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
(一)结合专业课的教学进行科研指导 (二)师生合作进行科研指导 (三)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指导 (四)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科研指导 建立相应的优惠政策、 (五)建立相应的优惠政策、奖励制度
大学生科研优惠、 大学生科研优惠、奖励制度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科研经费。没有经费,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科研经费。没有经费, 科研工作无法开展, 科研工作无法开展,为此学校可建立学生课外科技 文化基金,以资助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 文化基金,以资助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 其次,建立学生科研津贴制度, 其次,建立学生科研津贴制度,给凡在科研工作中 表现出较大才能并获得一定成果的学生颁发荣誉证 奖金,甚至免试推荐其中的优秀者读研究生。 书、奖金,甚至免试推荐其中的优秀者读研究生。 另外,高校学报也可开辟诸如“学子论坛” 另外,高校学报也可开辟诸如“学子论坛”类的栏 不定期发表本科学生中的优秀论文, 目,不定期发表本科学生中的优秀论文,提高大多 数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这当然以质量为前提。 数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这当然以质量为前提。
第二节 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与原则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一)齐全的学科门类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研究以 及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提供的条件 高校人才集中、机构灵活,投资少, (二)高校人才集中、机构灵活,投资少,见效快 (三)高校科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紧 密结合 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达的信息系统, (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达的信息系统,使高校 能快速掌握和集中各类有关科技发展动向和经济建 设中科技需求方面的信息 合理的高校科研布局, (五)合理的高校科研布局,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谢谢! 谢谢!
二、高等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学研究的任务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教育学第九章课外、校外活动

教育学第九章课外、校外活动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与意义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一)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二)课外、校外教育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四)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一.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社会实践活动(二)学科活动(三)科技活动(四)文学艺术活动(五)体育活动(六)社会公益活动(七)课外阅读活动二.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群众性活动(二)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三)个别活动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一.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一)资源性 (二)灵活性(三)实践性二.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学校教学工作是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与此同时,课外、校外教育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应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计划之中。

开展时要有周密的计划,以保证有序进行。

(二)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一)家庭教育的特点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1)解答疑难。

解答要有启发性;要考虑子女的可接受性。

(2)指导读书。

(3)树立榜样。

(4)游戏(二)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一,和谐的家庭环境第二,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第三,理解和尊重孩子第四,家长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二.社会教育(一)社区对孩子的影响:鼓励和支持他们走出家门,也要帮助他们选择交往的伙伴。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下)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下)

第九章教学(下)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 分,共40 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 分,共20 分)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2.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 )。

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3.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

A.泰勒B.夸美纽斯C.裴斯塔洛齐D.凯洛夫4.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C )。

A.信号图式法B.探究—发现法C.暗示教学法D.五段教学法5.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C )。

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实践法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B.上课C.布置批改作业D.成绩考评7.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视态度,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

这是( A )教学方法的做法。

A.非指导教学法B.探究—研讨法C.暗示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8.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 )。

A.发现学习教学法B.探究—研讨法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D.暗示教学法9.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使理智与感情统一,尤其是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

这是(C )教学方法的做法。

A.发现法B.探究—研讨法C.暗示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10.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突出作用在于( D )。

A.简明扼要地表现知识B.直观性很强C.提高了教学效率D.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11.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B )。

教育学(第九章)PPT课件

教育学(第九章)PPT课件
2、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 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与道德 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 律与心理特征
3、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世界观 和人生观;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文明习惯养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国情; 民主法制
十一、德育模式
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 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 等的组合方式。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认知模式 (知)、体谅模式(情)、社会模仿模 式(行)。
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实践力?
认知模式
【瑞士】皮亚杰:理论建构 【美】科尔伯格:实践操作的德育模式 关注重心: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阶段和顺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ຫໍສະໝຸດ 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 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研究中发现人的 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 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 个阶段。道德两难问题.doc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逻辑推理局限于具 体直觉,在具体经验和观察中进行学习。
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社会代表者;主导 作用
受教育者:对象;主体性 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 德育方法:活动方式(手段、方法)的总和
4、德育过程的矛盾
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 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七、德育过程
1、概念:施教传道+受教修养;个体社 会化+社会规范个体化(内化)
2、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 品德形成过程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

教育学第九章 师生关系

教育学第九章 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 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 度等。
(一)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师生之间 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 育教学活动中依据特定的目的与任 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建 立的一种工作关系。
(二)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指教师 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 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文化 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民主平等 (二)尊师爱生 (三)理解宽容 (四)教学相长 (五)合作对话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策略 (一)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观。 其次,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二)尊重、关爱、理解学生 (三)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与学生沟通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完善自我,提升人格魅力
(二)学生中心说 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 “做中 学”。 强调按照儿童的兴趣、经验与需要组织 教育活动,要求一切教育措施都要 围绕儿童制定,因为“儿童是起点, 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三)融合说 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注重学生 主体性的发挥,其学说被称为“融 合说”。
第二节
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
(三)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 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 构成的内在联系,包括师生间的认 知关系、情感关系等。
(四)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是指在师 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或因志趣相 同,或因性格接近,或因特长共同 而能建立起具有非正式色彩的个人 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理论探索
(一)教师中心说 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持此 观点。 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与支配权,而学生 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能 接受教师的任意管教与塑造。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第九章德育本章重点:1.德育目标、内容2.德育过程的矛盾3.德育过程的规律4.榜样法的概念与要求5.认知模式的理论假设与实施要求、德育的概念:社会要求、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吗?二、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

三、德育的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四、德育的意义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战略意义):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可塑性强但辨别能力弱3、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五、德育目标1、概念: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工作的出发点2、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与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心理特征3、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4、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5、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六、德育内容1、概念: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2、依据:德育目标;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10 填空]3、我国学校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07填空,10选择】七、德育过程1、概念:施教传道+受教修养;个体社会化+社会规范个体化(内化)2、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德育过程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品德形成过程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教育者的德育活动应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3、德育过程的结构(要素组合方式)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社会代表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对象;主体性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德育方法:活动方式(手段、方法)的总和4、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一德育内容、方法受教育者一德育内容、方法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08填空】5、德育过程的规律1、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10填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07、09填空】2、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06填空】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09简答】八、德育原则1、概念: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九、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学的教育性【07 选择】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十、德育方法1、概念:施教传道方式+受教修养方式2、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讲道理榜样法:选模范、树典型【09 论述、10 填空】锻炼法:亲实践、勤坚持陶冶法:创情境、受感染【06 选择】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重表扬、恰批评10 简述】一、德育模式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组合方式。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认知模式(知)、体谅模式(情)、社会模仿模式(行)。

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实践力?认知模式【08 论述、10选择、填空】瑞士】皮亚杰:理论建构美】科尔伯格:实践操作的德育模式关注重心: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阶段和顺序德育目的: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德育方法:对偶故事法、道德两难故事法理论假设人的道德发展主要体现在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当中,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科尔伯格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论述道德发展,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问题(共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

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 元,但售价却要2000 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 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但药剂师拒绝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研究中发现人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逻辑推理局限于具体直觉,在具体经验和观察中进行学习。

阶段1:他治道德社会视角:自我中心的世界观,不能考虑不同行动者在利益与视角方面的差异。

道德判断:行善避恶的原因是避免来自权威的较高权力的惩罚。

偷窃问题:为什么不:因为会有人看见,叫警察。

Heinz 困境:问题是,他去药店偷药对不对,如果对,为什么?只要他不被警察抓住,就行,因为这样他可以帮助他的妻子;如果他被警察抓住,就不行,因为这样他就帮不了他的妻子。

阶段2:个人主义、工具性目标和交换社会视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和世界观,因此他们处于冲突之中,必须进行利益调适。

道德判断:只要遵守规则有助于个人利益,个人就应该遵守规则。

但他也必须让别人遵守规则。

交换、交易和协议应该为涉及到的各方利益服务。

偷窃:商店老板不喜欢这样的做法,而当你想要别的东西,老板会把你撵出商店。

Heinz 困境:对于海因茨来说,他妻子生命的重要性要比药对于药剂师的重要性重要。

水平二:习俗水平。

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阶段3:人际的相互期待,关系和人际遵从。

社会视角:个人开始意识到他所属的群体以及他与别人分享的情感、期待等;能够使自己的利益服从那些他与别人分享的利益,并站在别人立场考虑问题。

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就意味着满足个人的期待,特别是来自朋友和家庭的期待。

偷窃:你的家人或朋友会对你评价很糟。

Heinz 困境:应该,否则就对他的妻子不好。

阶段4:社会系统和良知。

社会视角:个人能够采纳整个社会系统的视角,超出与朋友和同伴的人际视角来看待问题。

个人之间的关系被放在了社会的整个社会系统中来理解。

道德判断:行为正确就意味着做社会的法律所规定的事。

如果人人为所欲为,社会的秩序就会崩溃。

偷窃:这违反法律。

Heinz 困境:偷窃是违法的;但他如果不帮助垂死的人也同样是违反法律的;因为对于任何社会来说,社会成员的生命都重于任何物质财产,所以海因茨做得没错。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个人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阶段5:社会契约或效用和个人权利。

社会视角:将社会关系看作是由人们基于平等的权利与社会机会自愿达到的契约性协议来调控。

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要考虑他人的权利。

人们必须彼此达成协议,以确保所有人的权利。

因为所有人都生而平等。

偷窃:偷窃冒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

Heinz 困境:每个人都有生命权和财产权。

这里妻子的生命权与药剂师的财产权相冲突,不过当生命与财产发生冲突时,生命更高。

阶段6:普遍性的伦理原则。

社会视角:个人力图从人性和理性的普遍视角来看待社会关系。

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就是做普遍有效的原则提供了根据的行为。

一旦法律不能从这样的原则获得根据,人们就必须偏离法律,对抗法律。

偷窃:不对。

因为这个行动基于武断地运用权力,而不是以普遍根据为基础的合法行为。

Heinz 困境:任何不迫使药剂师的财产权让位于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的义务的法律都是不正当的。

药剂师不采取行动来挽救生命冒犯了道德法则。

海因茨应该向药剂师指明这一点,如果他不能说服药剂师,也不能从法庭获得支持,他就不得不自己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一困境。

但在这样做时,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药剂师的损失。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到的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体谅模式(主情学派)【08 填空】【英国】彼得•麦克费尔,等风靡英国和北美关注重心:道德情感的培养;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以一系列的人际与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1967-1971年麦克费尔对800多名英国中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举一个成人对他好的实例,举一个成人对他不好的实例。

调查结果:“待人好表现出关心一个人的需要,情感和兴趣;待人不好则相反。

”为此他的道德教育观是:道德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之为规范与律令的分析,应该把重点放在人与自我以及与他人的关联上。

道德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个人摆脱那些破坏性和自我损害的冲动……诸如自我中心、自我陶醉、自私等等。

希望道德教育能引导人过利他主义的生活,将人从彼此的不信任和恐惧中解放出来。

理论假设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重要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心。

不仅如此,关心人和体谅人还能使自己快乐和满足。

简言之,道德教育 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在关心人,体谅人中获得快乐。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尽管青少年需要成年人和同伴的体谅和关心,也有体谅人和关心人的需要,但他们在面对实际的人际和社会问题时,所作出的反应依然不够成 熟,因此,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尤其要重视促进学生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4、教育即学会关心。

《生命线》课程的中心在于 使学生学会关怀,学会理解他人 。

如第一部分命名是“设身处地” (InOtherPeople's Shoes ,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情境实例。

如:你知道你最好的朋友正在做一件使他自己痛苦的事,你怎么办?你想告诉妈妈一件事,但是妈妈为了个孩子而心烦,你怎么办?你把外套借给表弟,当他还美国】班杜拉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解释并作用于环境。

人的行为不仅由现实经验所规定,而且受未来预期影响。

针对前两种模式的缺陷理论假设1、替代性学习 :S - O - R2、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 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